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
要是我懂俄语 可能会打四星
生活在这个年代,思考本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布罗茨基非常抢戏
【HKIFF】Talents rarely align with success
最梦幻的外表下掩藏着最深沉的愁绪。平静地记叙直至列宁格勒的撒旦阳光终于吞没了这一代做梦者,于无形中散布的巨大绝望感导致落幕时的抽泣不止。
本片使用的是《修女艾达》的摄影师,克制和不加情绪的镜头塞满全片,即使有丰富的长镜头室内室外调度,还是零分;在这部电影的衬托下,《盛夏》变得可爱了——我不适合作评论
3.5,比起为革命斗士立传,更像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证,因此叙事没有侧重于谢尔盖,抑或他身边那群失意文学青年,而是近乎虚焦的背景:列宁像,铁皮船,浓雾氤氲的街道,以诸多符号浇铸成一个极权倾轧、理想主义式微的昨日世界。从构图转场到幽灵般的长镜头,调度技巧释放于无形,恰如这片土地上举世皆知,却被迫噤声或流亡的面孔,时间的飞逝了无意义,只是平添在铁幕下行进的乏力感。相较于在政治议题上随性浅描的《盛夏》,其间的萧瑟沉郁、对宿命感的传达更甚。不过,部分台词和心理描写还是偏弱,画面中静置的诗意过于散碎,没能朝前流动起来,人物间的镜像设置也略显单调。
人间一周游
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已死去,活着的只有语言。#68berlinale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
有几场令人羡慕的聚会。写不了歌颂写不了英雄的作家。最后前列腺也保住了
有些历史,只是原封不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已经触目惊心;而有些,我们毫无感知,但却影响深邃。“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但却在历史上没掀起多大风波,近百年后才被人所知晓,差点被历史淹没;宋王朝军弱兵衰被邻国欺压,可其文化鼎盛灿烂一时无两,影响华夏大地千余载。套用到这部电影中,我们没有看到苏联当年有太多的腥风血雨,但我们从电影中感受到了暗流涌动。电影中说:“苏联文学期刊有条法则:毫无天赋之人是百无一用的。但人才令人畏惧,天才令人生畏。而平庸的作家最有市场。”这一切都体现了文化是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隐形推手,很难被有形力量所控制。时空转到当今,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人觉得这是最糟的时代。有些人有才华却不当饭吃,明明可以影响世界,但却还要为五斗米折腰。
值得一看,讲苏联诗人体制内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远遁他乡,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电影盛夏里差不多,每天不停的party、烟酒、若有若无的男女关系,但是艺术一涉及到体制就会碰壁,对艺术的审查、自我审查、文化警察、钓鱼执法、敏感瓷、艺术掮客……。前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家和国家体制冲突题材电影里我还是更喜欢波兰电影,冷战、狂浪少年摇滚梦,波兰电影里的艺术性略高一筹。本片调色模拟了前苏联时代svema胶片那种淡不拉几半死不活的色彩,刻画大时代不过是生活的屁折麽着我也折磨着你。
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像这句最后的台词一样,电影营造出来的氛围十分迷人。破旧,雪白,宁静。影像和故事相辅相成,成了一部无趣但迷人的书。
镜头柔和细腻,长镜头调度颇见功力,展现了苏联时期工厂宣传、地下市场等风貌。但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编剧原因,对话虽多却杂乱无章,近乎文艺工作者的呓语,也许文艺工作者对话本就如此,但是以电影形式呈现出来却欠妥,让观众的感情代入也不顺畅
反转的是,人生如此失意,文字却非常有趣。三星给我曾经研究了一个学期的男人。
没看懂,我是个伪文艺青年。
在当代俄罗斯电影里寻找共情...
真是冗长乏味啊,摄影优秀却不带语感,比他爸差远了!说来说去就说一个东西,前苏联对艺术创作自由的迫害
其实早就看过这部片子。意义不大,有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