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鲁伯特•福兰德是在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看到他穿着笔挺的纳粹军服酷酷地登场,便吃一大惊,心中暗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发强烈。
电影过半时我突地一拍脑门,看出来了,这家伙长得活脱似奥兰多•布鲁姆的双胞兄弟。
不过,等到静下心来再仔细一瞧,就会发现两人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
80后的鲁伯特个子比70后的奥兰多更高挑,脸颊更消瘦。
看过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人一定都对那位金发飘逸、身手敏捷的精灵王子印象深刻,那是真正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眼神清澈高贵,笑容自信温暖。
如果说奥兰多是一道明亮的阳光,那鲁伯特明显是属于夜的。
最近看了由鲁伯特•福兰德主演的《谢利》,从他那双逼视对方的眼眸中,你读到的是颓废,是冷漠,是任性,是阴鸷。
电影《谢利》是根据法国作家科莱特的小说改编:十九世纪末的法国,一个徐娘半老快金盆洗手的高级交际花莱娅(米歇尔•菲佛饰演),受自己的同行夏洛蒂所托,帮忙调教她那萎靡颓废的儿子谢利(鲁伯特•福兰德饰演),但是谢利爱上了莱娅,二人同居六年。
谢利的母亲强迫自己的儿子放弃这段感情,她为谢利找到了一个年龄相当的正派人家的好女孩。
婚后,谢利依然无法忘记莱娅,最终选择了逃往一个幻想中的世界……电影里鲁伯特•福兰德饰演的谢利实在太有杀伤力了,即使他的对手是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的职场老手莱娅,可最终,莱娅还是不能避免阴沟里翻船的下场。
当他斜倚在门框上,用鼻音嗲嗲糯糯地喊出那声“诺诺(奶娘)”时;当她用手指轻轻抚摸他的眼眸,说“你的眼睛像鳎鱼”时;我就知道这个女人完了,她彻彻底底地陷进去了!
果不其然,她最初自欺欺人地打算“收留”谢利几个星期就放他回去,不料这一留便是六年。
六年!
即便怀里揣着的是块石头,也可以把这块石头揣热了。
更何况他那么美,那么苍白脆弱,而且那么年轻。
莱娅听到谢利要结婚的消息,表面上是苦口婆心地劝谢利今后要对新娘子好点,并明确表示现在她(新娘)是主角,我(莱娅)该谢幕了。
可一等到谢利带着新娘子去意大利渡蜜月,莱娅便躺在床上把谢利的名字喊得荡气回肠。
据说28岁后她就再没这么伤心过。
离开莱娅后谢利的日子也不好过,和新婚妻子吵架后便整日徘徊在莱娅住处,憔悴异常。
逼得母亲不得不写信把莱娅叫回来。
出人意料的是,得知莱娅回来后谢利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对方,而是回到妻子身边,并承诺这是永久的回归。
原来他期待的是左手玫瑰右手百合,可以在两个女人之间恣意游走。
男人啊!
你的名字叫自私。
谢利重新爬回莱娅的床,莱娅兴奋异常,计划着要带小情人私奔。
莱娅姐姐光顾着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不曾想谢利弟弟亦有他的小九九。
最后两人分道扬镳。
他参加了一战。
从战场上回来后谢利意识到莱娅是他毕生唯一爱过的女人,于是他举枪打爆了自己的脑袋。
谁也没有赢!
比1981年出生的鲁伯特•福兰德整整大了23岁的好莱坞著名女星米歇尔•菲佛实在是把莱娅这个角色的魂都演出来了,看着她白皙的手背上爆出的青经,看着她晨起未上妆时松弛的肌肤,这就叫岁月不饶人啊!
My prime of your is but a frost of cares,My feast of joy is but a dish of pain,My cup of corn is but a field of tares,And all my good is but vain hope of gain;The day is gone and yet I saw no sun,And now I live. And now my life is done。
青春韶华,霜结爱恋 欢乐盛宴,苦不堪言 生之硕果,皆为草稗 历尽此生,空怀幻念 光阴正逝,华不再来 化蝶于此,今生不再法德合拍的电影《女伯爵》亦是讲了一个姐弟恋的杯具故事。
女伯爵,哪个女伯爵?
就是匈牙利历史上那个臭名昭著的吸血女伯爵。
影片中死了丈夫的匈牙利女伯爵伊丽莎白长期寡居在城堡里,年华渐渐老去。
在一次宫廷舞会上,伊丽莎白遇到了英俊多情的贵族青年伊斯特凡,两人共坠爱河。
而两人之间的私情遭到了伊斯特凡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强行把儿子送往丹麦,并为他物色了更年轻的结婚对象。
伊丽莎白备感失落,终日魂不守舍。
看到她坚定地割开离心脏最近处的肌肤,把爱人的一缕头发塞进去,又忍着剧痛把伤口一针一针缝合起来时,我背上的汗毛顿时一根根竖起来。
我知道这个女人也完了,她比莱娅陷得更深,她一定会做出更加疯狂可怕的事。
果不其然,她迷信上了青春少女的鲜血可以使自己恢复年轻美貌的巫术。
于是,血腥杀戮就此展开。
她割开女仆的手腕,用手巾沾着那鲜血擦脸,幻想着镜中的自己又回到了冰肌如雪眉目如画的少女时代••••••领地里的年轻女子一个个死去,终于有一天她等回了她的小情人,可是情人回归的目的不是再续前缘,而是调查收集她杀人取血的罪证。
最后她被判终生监禁,在黑暗的牢房里了断一生。
我不爱这部剧,亦不同情她。
因为她把爱给了他,却忘记了自己。
其实,无论是闯荡江湖的交际花,还是身世显赫的女伯爵,不管是小家碧玉,还是乡野村姑,爱情始终是女人的死穴,爱情会夺走一个女人的理智,只要你依旧相信爱情。
所以网上盛传: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看来现在还得续上一句:更不要迷恋弟,弟只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汗!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当一个女人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男人交往时,通常都是那个女人更加在意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因为男长女幼是古今中外的传统,传统即使可以被颠覆,那也是极偶然的事。
四十岁的单身男人可以被誉为“钻石王老五”,四十岁的单身女人呢?
“老菜皮”、“豆腐渣”、“半老徐娘”••••••所以,年华的老去使女人恐慌,使女人脆弱,使女人自卑。
不恨嫁,只恨红颜易老。
一回首,便是百年身。
情何以堪?
想想那个女伯爵,感觉她真的很傻很天真,即使青春少女的鲜血真的具有恢复年轻美貌的功效又如何呢?
无论外表看来再怎么样,我们始终逃不过年龄的阈限。
记得日剧《女人四十》里,天海佑希饰演的三十九岁的心理医生绪方聪子到婚介所报名,接待员面带微笑道:“绪方小姐看上去很年轻哦!
”女主立即笑成了一朵花,还颇为得意地回答:“是呀,别人也常这么说。
”不料,接待员面孔一板道:“小姐你误会了,我不是在夸奖你。
你已经三十九岁了!
不管你看上去有多年轻,三十九岁就是三十九岁!
你现在的选择范围已经很小了!
”女主顿时被打击成了泄气的皮球。
哎,面对年龄,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始终都无法接受这个逐渐被抛弃,被淘汰,被漠视的事实吧。
但是,你不接受又能怎样?
岁月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停止它匆匆行进的脚步吗?
世界不是靠拒绝形成的,正如命运不能靠拒绝摆脱。
既然生老病死是生命中无法拒绝无法摆脱的苦难,那就应该或者说那就只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它。
《女人四十》这部剧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剧末三十九岁的绪方聪子依旧没把自己嫁出去,朋友问她:“你现在幸福吗?
” 聪子回答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我从没有因为觉得没有结婚而感到不幸福,我因我的工作而自豪,而幸福,这是最可靠的。
女人的幸福并不只是依靠男人而得到,成为别人的妻子只是女性人生里的一个角色而已,我们还有很多的角色,也并不会因为没有这个角色就痛不欲生了。
我想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去谈一场轰轰烈烈又危机四伏的姐弟恋的吧!
一直觉得姐弟恋成立的理由更多的不是因为迷恋而是因为放任女人对男人的放任给他爱,给他自由那么,爱上更大年纪的女人是因为什么?
放纵宠他,由着他张爱玲关于袍和虱子的话其实是牵强的既有华美的袍,怎能容许上面爬满虱子有了虱子,就不再是华美的袍一切都变了该走了结束了其实,片子不该叫《谢利》,而该叫《莉亚》从来,都是她在那里彷徨是接受,是离开,是等,还是成全不怪岁月,不怪红尘只怪你靠过来说:“Kiss me.”只怪你站在那里,过分美丽★★★☆(半颗星给外景和服装设计)
社会虽然在进步,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不看好甚至对姐弟恋嗤之以鼻!
但是真正的感情哪里是和年龄有关的呢?
彼此的付出、与对方的爱无关那具皮囊,那是两个灵魂的互相吸引啊!
但是,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里难免会因为一些人和事的外因所影响,鲜少有成为眷属的,最后都成了回忆!
无数名家、大家,他们的文字之所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除透视了真实的生存环境,满怀责任感地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用文艺建立的生活坐标系外,其更大的魅力或许在于作者用专属的思想,修葺的永无枯竭的灵欲甘泉,即便被时光截流、掩埋,它依然存在,只待有心人凿地汲取。
查看法国著名女作家茜多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的生平及履历表,会收获一部异常前卫、瑰丽、耀眼的情景剧。
有关她自己的故事绝不逊色于她笔下曲径通幽、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
对柯莱特文字的喜爱,缘自《琪琪》,对她笔耕不辍的艺术才华,及其在法国文坛的魅力更是心怀敬意。
但对我而言,热衷八卦,不能免俗,甚至在阅读柯莱特文字时,对她私生活的浮想联翩全然超越了文字的馨香。
三段婚姻,及一场任由舆论纷飞依然维持了四年的同性爱,成就了她四次充满神秘的蜕变。
从平凡渐入伟大,使一个受世俗教化的小女孩儿,成长为自主、叛逆、独立的新女性代表,头顶耀眼的光环,任何人得此厚爱,想必都会感激生命赋予她的智慧。
19岁嫁给年长自己15岁的丈夫维利,在当时此厮有名有势,但人不厚道。
柯莱特随笔涂鸦所著的《克洛迪娜》四部曲都被维利窃去,私自发表,盖上了自己的大名,据说他还曾逼迫柯莱特“快乐”地做他的文字枪手。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不是喜剧,两人关系恶化,最终分道扬镳。
之后柯莱特开始了独立创作的道路。
在遇到第二任丈夫之前,柯莱特游走在同志圈玩了一段同性爱,在剧场的舞台上与一位女演员接吻,引发骚乱,自此她的这部剧也被禁演。
柯莱特40岁时与《晨报》总编辑亨利男爵结婚,育有一女,不久她的婚姻再次解体。
在有关她与女儿的关系上,她把自己描述成了一个糟糕冷漠的母亲,这是事实,她对女儿的亏欠,成了她在弥留之际最不能释怀的遗憾。
在柯莱特63岁那年遇到了小自己16岁的莫里斯.古德凯特,两人结婚,年轻的中年小伙莫里斯陪伴柯莱特到生命的终点。
最后一段婚姻显然是幸福的,这时期也是她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呈现佳作的黄金期。
我个人认为,简单介绍柯莱特的私生活,对于观赏改编自柯莱特同名小说《谢利》(1920)的影片《谢利》(2009)有诸多益处。
柯莱特的小说总是带有直率的自传印记,哪怕蜻蜓点水,都表露出毫无扭捏之态,这种文字风格是无法让读者摆脱作者,忘记作者的。
并非刻意比较,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交际花盛衰记》,同为讲述青楼女子的故事,意境完全不同。
《谢利》显然避开了凄惨悲凉的氛围,取截然相反的视野,推出了与上流阶层左右互动的小资情调。
就如电影开片时,所罗列出的花名册。
19世纪末开始,直到一战前,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作“美好时期”,那是推崇声色犬马的时代。
真是长见识,戛纳卡尔顿洲际酒店的圆顶原来是按照西班牙舞妓La belle otero的胸部设计的,这位“了不起”的欢场女王至少做过欧洲六位君主的情人,还引发了男人为她自杀的“风潮”,最后97岁高龄的Otero于1965年因心脏病在法国去世。
如此华丽奢靡的开场,给电影《谢利》注入了有声有色的广告,这是部无暇顾及其他,只讲世缘情爱的视听小品。
年龄似乎是个巧合,或许是个已安排好的巧合。
谢利决定终结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一年19岁。
作为一代名妓的掌上龙珠,富裕的家境,及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让他过早地踏入了荒淫浑噩的舞台。
这段被概括的生活是塑造谢利人格的重要过程,但不是本片的重点,关键在他见到“努努”后的一切变化与成长。
“努努”又叫莱亚,谢利的教母,曾经与谢利母亲斗艳争芳的同行姐妹。
如今,脖颈上的横纹,松弛的皮肤,都泄露了她芳华不在的悲哀。
但她依然美丽,在公众场合,依然像朵怒放的鲜花,不可方物。
她风光无限的过往并未在胶片上留下痕迹,为合并两个人的人生,攒一个美丽的故事,电影始于爱情滋生的地方。
谢利爱上了像母亲一样的努努,努努真心真意地做了小谢利六年的情人,直到谢利被迫迎娶富豪家的千金,以壮大家族的名誉、财富。
生活由甜蜜变成痛苦与折磨,爱情也从阳光下躲进了阴暗里。
不知道要不要怪罪谢利的母亲?
我的问题太幼稚,以出卖身体营生的女人多半是不会懂得爱情的。
即便老妓女成全了自己的儿子与老姐妹,这爱情或许会在更加残酷的决裂中消失,那还不如留下完美的遗憾。
其实剧情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就可说明,但情很重,我希望用两种方式解读。
从谢利的角度看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可看到一颗生命陨落的痕迹。
对谢利来说,生命比爱情轻薄,确切地讲,他的人格中缺失了承担生命的其他力量。
这在很长的某一时期,被作为阴柔的美德存在着,它滋长在男人体内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于是在戏剧中演变成了悲剧。
相反存在于女人的身体里,那就是天性,要逆来顺受,要放弃自我,寄生在强悍的物种下,是悲剧也要像喜剧那样演下去。
柯莱特换位塑造的性格特征,非常狡黠地反映了她对女性权益自由自主的主张。
努努因无法忍受谢利结婚的现实,在谢利蜜月期逃离伤心地,之后得知谢利为她搬离了新婚的家,欣喜回归。
这在谢利毫无规划的人生旅途中,被迫独自冥想,虽然是现实的,但绝对是残酷的。
似乎是一段不可避免的自我迷失过程。
看似可怕,却十分可贵,结局并未给他成熟长大的机会,可能早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他从此迷失方向,选择死亡,选择彻底消失,就有了很深的寓意。
接下来从努努的立场给这段不伦恋写悼词。
记得莫言先生曾在《白棉花》里写到,“小青年最初的恋人多半都是比自己大的女人,孩子半大不小,青杏半熟,有酸有甜,既需要母爱又需要性爱,大女人正好一身二任。
”当然这是为《白棉花》的故事铺陈,但多少都采撷自生活。
电影中,努努最后自我检讨,极力还原自己伟大形象,她犯了最自私的错,但这错又是唯一可通的路。
几乎可以认定是她把谢利引入了绝境,在谢利找寻“母爱”影子的时候,努努以此为诱饵设计了年轻的孩子,结果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谢利是完完全全的“孩子”,他从没长大,也没能力长大。
绝没有怪罪努努的意思,这女人也是一个悲剧符号。
不伦恋,忘年恋,不管是什么,努努把它当做真爱,当做让生命绽放意义的土壤。
土壤消失了,生命的意义自然不复存在。
这里没有大标语、大口号可喊,就是爱情闹的。
幸亏现实待柯莱特不薄,她的姐弟恋修成了正果。
影片结尾略显仓促,或许是后续的旁白打破了唯美的意境,想想谢利犹豫不决的背影,也就看到了他那浮萍般飘忽不定的未来了。
而努努直视镜中的自己,脸苍老了,眼睛苍老了,心也苍老了,她的前路也苍老了,我看到了这些。
喜欢柯莱特的文字就在此,尽可指责你不待见的一切,也尽可喜欢别人所不齿的一切,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一阵风就可带走前尘往事,爱情中的错与对,分不分,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最后赞一赞米歇尔.菲佛,精美的古典华服穿在她身上,一点没瞎。
不仅演绎出了半老徐娘独有的风韵,不减一丝一毫高贵优雅的气质。
加上纯熟的演技,轻松地把鲁伯特.弗兰德带入戏中,两人的配合看不到缝隙。
《谢利》的故事并不新颖,一个徐娘半老,一个风华正茂,爱过、痛过,最后却没能善终。
19岁的Cheri沉迷于酒精,流连于风月场。
作为妓女之子,他期望能像母亲一样退休,终日无所事事。
直到,再次遇到Lea,他心中的光——Nounoune。
他自然是见过不少女人的,可是Lea身上有岁月沉淀的优雅华贵,也许是区别与其他年轻貌美女人的气场,他崇拜迷恋她,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母亲的花房里,他吻了他的Nounoune。
作为职业情人的Lea,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爱情”里。
即便到了美人迟暮的年纪,依旧能处之泰然的秘诀就是远离爱情,这点使得她游刃有余地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面对青春洋溢,面容俊俏的Cheri,她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你以为我没亲过帅哥吗?
”她自认为自己不会爱上他,可偏偏就栽在Cheri的忧郁柔情里。
温暖的天气,无人打扰的庄园里,两人旖旎缱绻。
本以为的一个夏天,不知不觉就这样过了六年,两人已然是老夫老妻的状态了。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他们只是漫不经心地打趣回应一下,然后继续回归到伉俪情深的二人世界里。
可是,Cheri最终还是得回归正常的生活,娶妻生子,走上母亲安排的路。
结束,对于久经情场的交际花来说,是正常不过的告别。
Lea听着Cheri轻描淡写的叙述着即将举行婚礼,她面不改色的为他收拾行李,送他离开,并对他说到:“你要对她好一点,我们结束了。
”她没有出席他的婚礼,而是在那天,为自己买一枚成色极好的绿宝石戒指,宝石中间有道裂痕,像极了她破裂的心。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爱上一个男人,更没想到自己会为这个男人痛哭流涕。
她本以为,自己能像以前一样,波澜不惊地的结束这段感情。
思念像把刀,一点点的剜着她的心。
梦中,她看到Cheri怀里搂着别的女人,痛苦万分地从梦中惊醒,大声地呼喊到他的名字。
不辞而别,Lea走了,她回到她的猎场,只不过这次,她是来寻求慰藉的。
她的离开,带走了他的心,像掏空了整座城。
Cheri终日面容憔悴,魂不守舍的他对所有事都失去了兴趣。
在寂静的深夜,他独自一人徘徊在没有她的家门前。
他从未向任何人隐瞒过,自己对Nounoune的感情,可惜的是他不够有勇气,用行动去证明。
Cheri是个爱情懦夫,他逃避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不愿面对Lea离开的事实,他踌躇不知所措。
躲在酒店里,妻子的宽容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当得知Lea回来之后,他第一时间是买了礼物感谢妻子这段时间的理解以慰问。
Lea原以为Cheri徘徊酒店,不愿意回家是为离婚做准备,在得知自己回来以后,Cheri的一系列举动,Lea晃了神,差点没站稳,是的,她失算了,她没有想到Cheri不能为他们的爱承担责任。
Cheri还是回到Lea的身边,他们又深情的相互依偎在对方身边,不同的是,他想游走于妻子与情人之间。
面对Lea精心策划的私奔和质问,他声嘶力竭地控诉道,他的Nounoune变成和他的母亲一样讨厌。
Lea讶异的听完Cheri的咆哮,她落泪,他们曾经是照亮对方生命里的光,她陪着Cheri尝过青春的滋味,是时候要离开了。
最后,Cheri把头埋在Lea的怀里,Lea轻抚着的他头发说到:“我不能留下全部的你。
” Cheri像遭受重创一般,走出Lea的家门。
Lea倚在窗前看着Cheri离去,她捕捉到Cheri凝重而又迟疑的侧身,轻声低语到:“他要回来了“此时,只见Cheri把帽子扣回到头顶,拄着拐杖大步向前走去……他们不伦的爱,禁忌又浪漫,她是他爱情的启蒙,他是她唯一的真爱。
他们体验过爱情的滋味,却未曾和彼此谈及过未来。
她是他的教母,导师、朋友、情人,她扮演了他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角色,可唯独不是妻子。
她教会了他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却未曾告诉他什么是爱的责任。
不说什么一眼万年,但是我相信莱娅抬眼看到谢利靠在花园的门边抽烟的那一幕,那一瞬间,一定是所有情感聚集爆发的瞬间,从沉溺的爱恋中清醒过来,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清楚地认知到爱人的美妙,不可方物,像不存在的天神那样完美无瑕,这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晕轮效应了,而是一种令人心碎的惊醒,是知道这是下一秒就要碎裂的泡沫,却偏偏在这一刻被他所吸引。
这不仅仅是被谢利那青春的,神秘的气息所吸引,更是被这种懵懂少女般的心动所吸引。
在不合适的时间,与不合适的人,行合适之事。
撕裂的梦境。
谢利对于莱娅而言,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类似救赎的梦中情人,像某种能让她不管不顾放纵去爱的残存的青春气息。
总觉得莱娅叫出这个名字的时候,Oh,Chéri.拖长的尾音里面藏着欣喜,无奈,宠溺,哀求。
一个久经情场的,高傲的,倦怠的女人,高楼垒卵一样搭上自己心底最后一点情真意切的悸动。
电影最深刻的浪漫就是把看似纯粹的爱恋推至各种矛盾的边缘,人性和社会背景交织而出,像渐入高潮的交响曲戛然而止,空空荡荡,怅然若失。
《The wedding》这首插曲,开头是温柔旖旎的重温旧梦的感觉,后来气氛急转直下,钢琴的键子越敲越重,提琴的声音越来越急促,仿佛一朝梦醒,才惊觉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心爱的人。
讽刺的是,The Wedding,并不是莱娅和谢利的Wedding,而是谢利自己的新婚燕尔。
这段急促的转折让我感觉莱娅像是在街上不顾一切地奔走着,找寻着。
是那样静谧之下暗流涌动的街,路灯早早地安歇了,只剩下月光居高临下地笼罩着这个可怜的尘世女子。
她蓬头垢面,精致的发型一团糟,高级的丝质睡裙被脚下溅起的泥点所玷污,她往日里如同瓷器般精致细滑的裸足,此刻肮脏不堪且伤口鳞鳞。
她越跑越快,经过森然的路口和幽暗的街巷,她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也许是此刻正有温软拥入怀的谢利,也许是她和谢利早已破碎不堪的六年来的这段不伦之恋。
后面的节奏又轻快起来,仿佛能将场景转换到谢利热热闹闹的婚礼上,但他仍是不大高兴的样子,萎然瘫坐一旁看着来宾为了这段虚假的利益联姻,虚假地庆祝着。
《谢利》刷了好多遍都没有哭,却在后来找到插曲偶然听起来的晚上,哭到不能自已。
这是一部漂亮,优雅,浪漫,甜美,精致的悲剧。
就像一件美得让人惊叹的瓷器,最后你才发现它其实早就破碎了,美丽的只是粘起来的表象。
可是它连残缺都是这么漂亮。
以前我以为是通过电影看世界,现在,是有了一定的经历才能看好电影。
她们爱的热烈且匆忙,一声“Naunoune”,表达他太多无奈且冲动的爱。
在二十世纪的法国,人们是极为空虚乏味的。
尤其是贵族阶层,不知用什么填满千疮百孔的灵魂。
像cheri这样,用鸦片酒精追寻极致的快乐的青年,不在少数。
他独在幸运,遇见了爱。
是痴迷对年长者的渴望,还是找到了生活的调剂,对cheri而言,都是救赎。
但偏偏在他身上,极致了表现了爱无力的事实。
爱到底是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继赴死,还是一碗清茶看到底的夕阳,cheri爱着Naunou的善良,也仅仅如此了。
折磨他的是六年的缠绵,是最后她祝他幸福要他善待佳人,但止步于Naunou剖开自己,说,远离她,她会想她妈妈一样恶毒的。
cheri无法接受这样的Naunou,更不想担起丈夫的责任,男孩的成长总是很慢,他们的长大总是伴随爱人残忍的离开,一夕之间,判若两人。
cheri代表纯洁的青春,义无反顾却也带有懦弱。
他不会对抗母亲的安排,也抵挡不了世俗的眼光。
Naunou代表又一次勇敢却又理智的成人,她深知cheri没办法担起太多,也不忍心推他做抉择,或许她也该闹一闹,哭一哭,只是她会说“走我们去购最后一次物,作为给你的新婚礼物”,她已经是理智的大人了,哭闹与失控留给孩子吧,她只能站在窗前望着他远去,追也不能追了。
I LOVE YOU .BUT IT'S TOO LATE
你说你爱我,没有我,你便失去了方向,整日买醉,抛弃妻子、母亲,将自己与世隔离,沉浸在我和你的回忆里。
后来,我回来了,你欣喜若狂,紧紧地抱着我,说你爱我。
一夜狂欢,可当你看见我的皱纹,我的衰老时,你退缩了,你说你没想到是这样的,没想到你会看见一个老女人!
你责备我让你成为一个12岁的孩子,责备我毁了你心中的我!
面对你的指责,我终于明白,你从未爱过我,从未。
选择和我在一起六年,只因我只给予,不索求,给你想要的一切。
所以,当我提出要和你私奔时,你失望了,你本以为从今以后可以在妻子和我之间自由穿梭。
你委屈地哭了,像个孩子,而我的心,彻底凉了。
你走后,我呆坐在镜前,望着镜中年华逝去的自己……我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妓女,不缺男人,不缺珠宝,不缺钱……因为我从不陷入爱情,所以当情人离去时,我伤心,但从不崩溃。
三十年里,我一直是个简单幸福的女人;三十年后,我决定“安享晚年”,享受我的单身生活,虽然我从不“认老”。
但谢利,你的出现,那双充满“灵魂”的眼睛,却打乱了我的生活。
那么幸福的六年,直到你和你的母亲瞒着我定下了和他人的婚期,而我是最后一个得知的。
当我表明不会去参加你的婚礼时,孩子,为什么那么震惊?
难道我要开开心心地送我心爱的男人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吗?
谢利,你就像个孩子,永远只想到自己,你埋怨我的老去毁掉了你心中关于我的美好想象,可你知道吗,你的任性,你的残忍,伤我多深!
谢利,你怪我,把你变成了孩子。
却忘了,你从来都只是个孩子,无论是遇见我之前,还是之后。
谢利,这次,你彻底地伤了我的心,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虽然你根本不想再见到我!
虽然是你嫌弃我,抛弃我,但你若是想要看到我为此崩溃的样子,那我要说,“抱歉,先生,要让您失望了!
”虽然容颜老去,但我曾经是舞会的皇后,属于皇后的骄傲和自尊,并不会随着岁月逝去。
现在,请允许我道一声“再见,谢利!
”然后,华丽地转身!
谢利,是一位第一眼给人感觉,帅气但并不阳光的男人。
他的身上总有一种心事,如他的情人莱娅所说,“让人看不透他的内心。
”烟花巷,并不是说中国式的怡红院之类,我所指的烟花巷是法国上世纪巴黎的芭蕾公园。
法国对于妓女行业,曾经盛行一时,而他们所谓的妓女是指处在名流社会的交际花,不断通过更换情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人,他们是有一定品味、修养抑或知识的女性。
在那个时代里涌现了不少名妓。
而那个时代名妓与名流男人聚集的场所称之为芭蕾公园,为了通俗,我称之为烟花巷。
莱娅就是一位从芭蕾公园退休的名妓,据说在她年轻的时候,名声显赫,不少情人甚至为她倾家荡产。
而她厌倦了那个生活,如她所说,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我的床,而如今我的资产完全可以帮助我炒股,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在那个社会里,妓女的财富远比一部分要多得多。
莱娅的同事兼好友就是当年让人闻风害怕的皮罗斯,也就是谢利的母亲。
皮罗斯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社交高手,也就是花花公子。
因此,皮罗斯将儿子送到了退休的已经50岁的莱娅那里。
但是正是这位教母,一个当年名噪一时的妓女,一个教会他如何去爱的人,深深的吸引了谢利,谢利称呼她为“诺诺”。
而那个时候的谢利就懵懂了爱情——是他和莱娅的。
但皮罗斯并不这么认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会如何去爱,而希望他学会如何花钱玩女人。
处在那个环境里的谢利,在我看来他是唯一不受其感染的人,但是在他的骨子里,我个人认为有着一种天生的退让、妥协与懦弱。
是女人使他丧失了信心与勇气,我是如此理解这部影片的谢利。
而最后谢利也正是妥协了母亲娶了名流名眷。
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幻想,他一边爱着自己的教母莱娅,一边学会如何做一个交际场所的绅士,一位有品的男人……这部电影在谈论人物的时候,不断穿插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年轻的妓女,有已经没落的妓女,有富有的豪绅们,有为了追逐金钱而去讨好老妓女的小男人们。
当然对于谢利,在我所认知中,他是真正爱着莱娅的。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还穿插了很多名贵的奢侈品,宝石、衣服等等,尽管如此,主要人物的描写并没有出现断裂,因为导演费雷斯是在主角周围展开的人物处理,一方面是为了还原芭蕾公园当时的盛貌,一方面则是对于主角产生强烈对比,在那个拜金时代,人类爱情观的可怜存在,凸显了珍贵。
谢利与莱娅的爱情高潮仅仅是短暂的六年,六年以后莱娅离开了巴黎,对她而言是一种对于自己的从新审视,因为一个妓女的爱情,说给自己也不会相信,而谢利则是娶了妻子,并且成为一个有家室的贵族。
但是两人的相思没有停止。
在这段过程中,实际上是导演给了主角的思考空间,爱情与物质协同人性的自省,同样的也给了观众对于它的思考,直到谢利知道莱娅回来时,他高兴的抱起妻子进入了寝室,在这个镜头下,导演弗雷斯打破了思考,将人性描写的异常糟糕,爱情才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因为,谢利的妻子不过是谢利的庆祝工具而已,庆祝莱娅的归来,在谢利而言,莱娅是爱情中最真实的体现——:那就是相思,我相信只有时间与思恋可以证明爱情的存在。
而妻子不过是谢利对于母亲的一种妥协。
导演在描述爱情时推翻了人性,但是他的电影没有结束。
结尾时,谢利没有同莱娅私奔,相思让莱娅知道了最爱的是谢利,但是时间与不在年轻,使他与这位正当年华的男人产生了距离,谢利也同样的了解,他对于莱娅的爱是有时间限制的,他同样了解,离开芭蕾公园、离开莱娅他将无法生存,尽管莱娅的资产可以养活他们,但是莱娅终有一天要死去,而他没有丝毫生存能力,到头来,他可能沦落为傍富婆的男人。
这是导演又一次推翻爱情与物质的相隔离。
——爱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石上的。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谢利出人意料的参加战争,与其说是男人的体现,不如说是一种逃避,我说过,谢利是个懦弱的人,对他而言生命的折磨没有爱情的折磨更让人难以承受,但是战争结束时,谢利自杀了,因为那个时候他才了解真正爱的人是莱娅。
为什么结果如此,那是导演最后留给我们去推翻的,推翻他的一切……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
看《偷心》就觉得爱情很难说清,事实上从来没有人明白爱情靠什么规律来运作。
也许当时谢利只是觉得眼前这个半老徐娘的女人风韵犹存,也许莉亚只是觉得这个小伙子英俊得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在一起。
几个星期变成六年,就不再是一时冲动了。
谢利结婚前夕,莉亚努力的克制让谢利赌气--那样一个女人怎么会承认自己舍不得这样一个年轻的孩子。
所以为谢利最后一次花钱--买他的结婚礼物。
只是后来,分开了,却不快乐。
两个人都不快乐。
谢利和新娘的第一夜,满脑子都是莉亚。
所有的事都是与莉亚有关的事。
而莉亚的新情人并不能替她疗伤,香槟美酒,还是伤心天天。
谢利找不到莉亚,住进酒店花天酒地,避开母亲和妻子。
最后一夜,两个人见面,如同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
可是也是在那一刻,爱情走到尽头。
谢利发现自己身上所缺少的性格都是莉亚造成的,发现自己在莉亚面前永远只有12岁,发现自己晚了好多年。
只能互道珍重,然后各自走好。
多年后,发现最爱的是彼此又怎样爱情真的好扯淡。
should speak french!
原本只想欣赏下那个赏心悦目的年代,但却被这段细腻真挚的感情弄得泪流满面
爱情就是永远都不会满足,并且怎样都会后悔。
此片告诫我们:老牛啃嫩草是不会有好下场滴~
优雅得要命的老女人
rupert friend长得太奄奄一息,但有时脸颊村儿红眼睛烟熏,看着赶脚像屎掉后被化了妆的遗体一样。姑娘是炮灰啊……
很奇怪,人总是喜欢用一件事情来伪装另一件事情,性要伪装成爱,爱要伪装成性;依赖要伪装成爱,爱要伪装成依赖;幻想要伪装成爱,爱要伪装成幻想。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年长甚至年老的男人,年老了让一个不谙世事的男孩儿爱上,这是每个女人都想要的生活,却是最悲剧的女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so cold...
也就看看服饰..
看的过程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贤者之爱》,都是讲男孩爱上自己母亲好友的故事,狗血不伦之恋的结局没几个好,注定悲剧。我能理解谢利,但是不赞同他自杀。我也能理解诺诺“夜深人静惊坐起,大声痛哭喊谢利”的孤寂,不过终究会在悔恨中度过一生,只是电影在旁白中戛然而止没拍了。01:31:32,mp4,829.94MB。豆瓣7.3,第10667人评分
那少年倚在花丛边像幅油画。但我老了,再美的画我只有力气看,也没力气买了。爱你就等于爱上一种艺术,又何必对自己那么残酷。
三星半
男孩永远需要一个女人助他成长蜕变为男人。然而,对于女方、男方两边感情的刻画都太单调了,莫名其妙,不明所以就爱得死去活来,过于浅薄。
Now U've had a taste of youth. It's never satisfying, but U'll always to go back for more. U must go. I love U, but it's too late.
我爱除了剧情以外的一切
不好意思,给五星只是个人偏好。
当你一开始选择做一个好人的时候,你便已经做了选择。倘若往后你再反悔,你只会毁了俩个人的信仰。他爱你,因为你是一个纯真善良的人,你的坚决和智慧让他相信他的做法是对的并且付出了一切代价。你若,则他付出了所有代价。你则丢失了你的尊严和人格。
Gay里gay气➕贱
老风尘女们的表演太精彩了!谢利完全不是主角,他也完全不出彩,不是看点。
导评音轨一样的旁白让人出戏了,结束得也相当突然,情感完全没爆发。Felicity Jones又是道具般的复古摆设,两位主演的表现倒是很不错。赞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