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2016年的作品《咖啡公社》(Cafe Society)不象是81岁的他青春焕发、重回巅峰的作品,很难进入其50年电影生涯中的佳作类别,但观影过程仍不失愉悦。
《咖啡公社》与其说是一部结构完整、依靠具有喜剧意味的冲突推进情节发展的作品, 还不如说是一组生活片段的集萃、一组幽默小品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的组合。
老人,即使是天才级别的老人,创新或许不再是他们的首选, 怀旧比展望未来更自然一些。
如果有穿梭于时光隧道的火车,伍迪艾伦登上的是回到过去的高铁。
对于熟悉伍迪·艾伦作品的观众来说,《咖啡公社》可以作为一个温习他经典戏剧要素的样本,包括他一贯的思考、疑虑、喜好、调侃、揶揄,还有中餐和爵士乐。
《咖啡公社》的背景是1930年代的洛杉矶。
纽约与洛杉矶的对照自他1977 年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即已定调,关键在于怎么换用不同的方式来持续贬洛扬纽。
在《安妮·霍尔》中,洛杉矶唯一的文化优势仅仅是遇到红灯可以右转,曼哈顿不行。
圣诞老人到洛杉矶如果采用跟纽约一样的装扮,他一定会焖出全身的痱子。
在《咖啡公社》中,如果纽约小伙子需要吸引洛杉矶姑娘回到东岸,他应该强调百老汇胜过好莱坞。
不错,圣塔莫妮卡可以看到太平洋,但也无法享受到中央公园散步时周边众多高层建筑的反光。
电影中的主角鲍比出自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我相信他许诺姑娘的是回到曼哈顿,这就好比一个房山长大的北京小伙吸引上海姑娘的时候,许诺说,“还是北京好,跟我回北京吧,我们到西城区买房。
” 听起来固然不错,实际上只是信心远远多于可实施的计划、可实现的目标。
爱由非理性主导,这是伍迪·艾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
不熟悉伍迪·爱伦电影生态的观众起初可能会觉得他镜头前的那些人物在男女关系上与现实世界颇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混乱,熟悉以后至少会习以为常,接下来或许还能获得对人性更为深刻的洞察力。
鲍比为舅舅、好莱坞经纪人菲尔工作,他在洛杉矶爱上的姑娘凡妮是舅舅的秘书,同时还兼着情人这份重要岗位。
当凡妮在叔侄两人中最终选择事业有成者的时候,她与鲍比的关系立即由女友转化成舅娘。
这种变化一点也不复杂,在伍迪艾伦最佳作品之一《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中,汉娜的前夫与姐姐好上了,现任的丈夫与妹妹剪不断理还乱,格局远比《咖啡公社》复杂。
凶杀场面在艾伦作品中时有出现,但即使《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这样的非喜剧也大都避开了血腥镜头。
而他的大部分喜剧中,穿着制服的警察感觉不比穿着制服的文工团员更严肃,偶尔甚至感觉他们象纽约公园大道边那些高层公寓前为住户服务的门僮。
至于说罪犯,浏览艾伦电影的经验给了我启示:世界上的罪犯可以简单划分成两类,有幽默感的罪犯和没有幽默感的罪犯。
《咖啡公社》中的杀手一般愿意选择将尸体抛进正在形成的地基,继而以新鲜搅拌出的混凝土覆盖。
杀人固然反人类,但这部电影中掩盖犯罪事实的措施或许能带给观众一些混杂着负罪感的微笑。
伍迪·艾伦从来就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这部电影中继续出现抱怨“我每天祈祷、祈祷、祈祷,但从未得到答案”的角色。
比起基督教来,作为犹太人的艾伦对犹太教似乎更缺少信心。
鲍比的黑帮哥哥在接受死刑前决意皈依天主教,因为犹太教不相信来生。
在伍迪·艾伦的作品中,犹太人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更多是作为调侃对象,他似乎不需要从中获取自豪感。
《咖啡公社》中有一位从影不太成功、只好先做职业女郎的姑娘,鲍比在百无聊赖中招她上门。
作为艾伦电影中大多都会出现的神经质角色,鲍比临场有些犹疑,即使摄入大剂量的酒精也无法浇灭不适感。
他发现姑娘是第一次收钱,所以干脆表示自己可以付钱但不需要服务,没想到因此伤害到姑娘的自尊心。
鲍比立即表现出大度的一面,他可以付钱的同时也享受服务。
等他意识到姑娘是个犹太人以后,他再次改变注意,下决心让姑娘拿钱走人,无需劳作。
犹太人的身份成为姑娘不劳而获的决定性因素。
跟凶杀不以呈现血腥类似,职业女郎在艾伦的电影中承载的功能远比色情服务要多。
《解构哈里》(Deconstructing Harry, 1997)中,男主角雇了个黑人姑娘陪自己参加母校的荣誉学位授予仪式。
《名人》(Celebrity, 1998)中,女主角聘请了一位风尘女子上门做辅导老师,试图通过香蕉来研习维系情感的生理技巧。
艾伦的父亲活到了101岁,母亲活到96岁,他自己一直非常注意保持健康,每天都有花在跑步机上的时间。
可以继续用老而弥坚、老当益壮、老马识途、老骥伏枥等描述伍迪·艾伦从未中断的艺术耕耘,但再红也是夕阳,很难想象仍然用纸和笔加上机械打字机写作的艾伦能够将Tinder、Blindr、Grindr或者陌陌等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纳入喜剧创作,他的角色们还需要在现实中偶遇才能产生火花。
作为电影旁白者,艾伦在《咖啡公社》中的声音第一次让我感觉到明显的苍老、疲乏、困顿。
无法预测他打算哪一年正式收工,希拉里的第一个任期结束以后?
或者用中国的时间尺度来衡量,19大以后?
甚至20大以后?
《咖啡公社》是部好看的电影——当然,这取决于你的期望值。
倘若希望看到的是《安妮霍尔》那样睿智犀利的佳作,恐怕多半是要失望。
但如果只是每年心甘情愿地被伍迪老头逗一次,看着他一边刻画浮华名利场,一边嘲弄一下痴男怨女,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片子年代设定是好莱坞的1930黄金年代。
片中的男主角还是伍迪艾伦的标配,一个犹太话唠男青年。
只身从纽约来到洛杉矶投靠自己的舅舅,一个成功的电影经纪人,希望能在洛杉矶创出自己的一片事业。
势利眼舅舅给他指派了一些闲差使,把他打发给了自己的年轻秘书照顾,小伙子与小秘书相处愉快,两个人一块儿游览比佛利山庄的豪宅,去墨西哥小馆子喝啤酒,一边嘲笑好莱坞的浮华虚伪,又忍不住心向往之。
在相处过程中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小秘书,殊不知小秘书其实早就与舅舅展开了婚外恋情。
经过几番波折,小秘书在天真体贴的男主和事业成功的舅舅中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男主伤心地回到纽约,和自己的黑帮哥哥,经营一家夜店,给它取名叫Cafe Society,生意蒸蒸日上,逐渐成为了纽约名流热衷于出没的顶级会所。
他自己也逐渐变得圆滑讨巧,知道怎么说话会讨女生开心,知道怎么招待形形色色的顾客,也娶了风情万种的妻子,当了父亲,进入了人赢模式。
此时已经身为阔太的小秘书与舅舅带着朋友前来拜访夜店,男主还是如当年一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美丽的小秘书,眼神里却透出失望——她已经变成了他们当年嘲笑的那些人,戴着名贵的珠宝,不经意地炫耀着自己去过的那些顶级派对,结识来往的名流。
可他自己呢?
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天真烂漫的少年了。
那些他们曾经一起向往过的年轻人的梦想:住在诗人与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住在海边每天听潮声,远的仿佛是上辈子发生的事。
旧情人再相见,何况不曾得到的总是最美好,他们又擦出些火花,在中央公园晨曦里看着远方反射晨光的城市天际线偷偷接吻。
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最后一幕他们在不同的派对上庆祝新年的到来,各自若有所思地低下头来,偷偷怀念对方。
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这样的故事见得太多听得也太多了,乏善可陈。
这部电影欠缺了《安妮霍尔》那样对男女关系的经典总结陈词,也不见《午夜巴塞罗那》对感情的新奇探索。
可其惹人喜爱之处,恰恰是故事本身之外的元素,高水平的摄影,还有伍迪艾伦那些经典笑梗。
暮光女被柔焦镜头拍得美轮美奂,让人不禁感叹她五官之精致可人。
(但是个人觉得她如此现代的长相实在和30年代好莱坞气质不搭……)男一号马克扎克伯格,啊不,杰西艾森伯格那犹太人的长相,微驼的背脊,连珠炮的语速,木讷的气质,真是老爷子当年的翻版。
伍迪嘲笑起犹太家庭来仍然不遗余力,那些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特点:敛财,聪明,传统,还有对宗教的忠贞都被他黑了个遍。
还有对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偏又爱占道德高峰的特质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有趣的是对黑帮哥哥的所有暴力行为的黑色幽默处理,让人真是一边笑岔气,又回头不解自己怎会为如此邪恶的行为捧腹。
我还是愿意每年去看伍迪艾伦的新电影,看俊男靓女,华美布景,听老爷子那些精巧而书生气的笑话。
人生太沉重,诚如电影中知识分子姐夫的那句:Socrates said,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不如喝杯咖啡,看部轻松的电影。
讲道理这真是我看过最写实最具诗意的爱情片,不懂之前豆瓣上为何评论都是一边倒的批老爷子江郎才尽。
难道是片中的世俗,甚至是有些老套的狗血剧情?
但这样的剧情不是经常发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命运类似的安排吗?
难道非要迥异于日常人生或者走点极端才好满足审美的需要?
那样的故事既不真实也毫无诗意可言好伐伍迪老爷子早期的电影确实仙气满满,让凡人仰止、向往的同时又能引起共鸣,然而这部老爷子自编自导的片子更接地气,也更反映了老爷子饱经世事之后的包容和同理心。
没有偏激不带个人成见,单纯从叙事的角度展开了一个符合常理、符合逻辑的日常故事,配以曼妙的音乐和精美的布景与台词,绝对是一部能让人翻来覆去看好多遍的片子电影既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话说人生不就是无数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感觉自己在讲废话),具体一点,是年轻女性择偶故事。
同时也讲述了伍迪艾伦老爷子对宗教、对生活的参悟,悲喜交加,单纯划到喜剧里的词条确实没看懂老爷子的良苦用心。
个人对女主的选择更感兴趣一点,其余的就不展开啦本片发生在浪漫的1930年代的美国,同样浪漫的女主维尼同时爱上了两位截然不同的男性,很合逻辑啊,至少我没见过哪位出于20出头年纪的优质少女甘愿倾心于一个人的。
简单来讲,优质少女维尼面临人生蛮重要的一次选择,选择一位站在事业巅峰的成(lao)功(nan)人士(ren)或者年龄相仿、志趣性格相仿的痴情少年。
本片设定的妙处就在于两位选择对象的叔侄关系,那种两人互相不知却又互吐心声的滑稽和尴尬以及两人均对少女一见倾心的相似。
这种选择自然是互相排斥的,前者无异于眼下的物质与安稳(同时拆散了原来美好的家庭),选择后者意味着从不同层面上成全了所有人,但可能成全了男主多一些吧毕竟女主在之前就有无意识的做出了选择。
女主的担忧确实是十分合理的,万一之后你未得到自己承诺的一切,终日愤愤不平,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浪漫。
在很多人眼里,这点解释似乎是女主有点绿茶的证明,然而归根结底不过当事人是女主而不是她们而已。
本片另一妙处在于通过咖啡公社里其他couple尽可能的给出了两种选择的结果,诸如用猎枪打死年迈丈夫的娇妻和外人看似完美,实则丈夫与妻子的妹妹有婚外情的“模范夫妇”,带着老爷子惯常的嘲讽,但又很符合现实与逻辑。
不带教育与迎合意味,也不带所谓洗白的目的,从艺术的高度赋予了一个叙事故事诗意的色彩。
本片直至结尾之前一直采用一种平衡的喜剧模式,喜剧元素是日常生活中趣事的剪辑,乐而不淫;悲剧合理出现,哀而不伤。
男女主均充满了正能量,男主真诚且套路的追求心仪的人,失败后没有愤慨,有意无意活成了女主选择对象的模样。
女主坚信自己的选择,在随后的生活中活成了丈夫最喜欢的模样,在外人看来皆大欢喜。
不过只有两人独自相处时才会感叹生活改变了彼此,他们都活成了自己之前最讨厌的人,但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老爷子最后终于流露出了一些憧憬,对于真爱、完美情侣组合的憧憬。
是啊,真正爱过之后才会懂得取舍、懂得放下。
经历千山万水依旧不悔的,或许只有超人了吧,显然我们都不是这种特殊人才。
结尾开放式的结尾无形中抚平了所有的伤口,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下去,时间既给了我们怀念过去的感伤,同时也给予了在下一秒重新开始的机会。
只是男主女主在异地同时恍惚的神情将旧日的痛苦引入未知的区域了,但无论最后的选择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最重要。
借着电影末尾的新年祝福,提前祝各位看客(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哈哈)元旦快乐啦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
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
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
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
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
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
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
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
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
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
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
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
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
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导演内心活动好多,有很多画外音辅助剧情我看《昼颜》的时候就觉得怎么能那么犯规,把一个出轨拍得跟初恋一样美。
无独有偶,最近遇到一部叫《咖啡公社》的剧,也把出轨拍得跟真爱一样美好。
当然,这并不是推荐理由,理由是这部剧真的好好看,随手一截图就是一幅画。
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感觉都是洗眼睛的作品。
而且整个片子毫不做作,十分流畅,2D能看出3D感,演员的走位和镜头的移动会让你觉得就在现场。
至于片子的故事,我已经没办法激情外国人的名字了,反正讲的是男主爱上女主却又没有跟女主在一起的故事,原因就是女主同时爱着男主的舅舅,而男主的舅舅虽然很爱舅妈,但是也觉得没有女主就会死,离婚之后就娶了女主。
简答的概括,就是每个人都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所以故事的核心就可以用张爱玲的话来解释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只是故事的主角不仅仅是男人,也有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就看成男女平等的倡导吧。
因为剧里面还有一段关于宗教的讨论,因为犹太人儿子改信基督教而有的争议:
虽然这段截图并看不出来到底是谁支持“宗教大同”,但是看不出来的支持也是一种支持吧。
而白月光和朱砂痣的男女主的结局,在某配角的一段话之后就以各自的一个单镜头结束了。
要怎么处理同时爱上两个人的事情,谁知道呢。
反正单身的你还是心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把你放在心里,就不要操心那么多了。
先好好过好眼前的生活才好,我知道明天的人生游戏,你也会通关。
那么,晚安,我是默默。
苏格拉底: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法过的(不能轻易思考人生。
一思考起来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王尔德: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另外一种是得到。
异曲同工。
结尾精妙。
两个人的眼神颇给人震撼,看了一遍之后一直都记得。
KS演技看得我很尴尬。
出戏。
但结尾的眼神还是可以的,把怅然的感觉演出来了。
Blake Lively美得太惊艳了,让人想犯罪。
伍迪艾伦还是在探讨他的永久的命题。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你感觉没什么大道理。
你不能指望清晰地得到些什么,但是你又真的体会到了一些什么。
伍迪艾伦不事张扬地拍了这么一部舒服的片子。
没有午夜巴黎的无尽游逛,无形的游逛胜似有形。
镜头推拉摇摆得极舒服又化入无痕,好像老司机开着车带你上路。
电影整篇好似絮絮叨叨的对话录,写的是什么呢?
可以反着说黄龙祖心禅师的那句:不知我者谓我拖泥带水,知我者赢得一场怪诞。
那么写的是什么呢?
有一段重要的戏是作者刻意省略掉的,上头的人提示了哥哥要遭难的消息,事态紧急,下一场却转入男女主角的一段柔情。
然而隐藏起来的这段戏(男主告诉哥哥要离开)至关重要,恢复过来大概是这样的:-哥,你得出去躲个风头,上头在调查,最近就要找你麻烦。
-我干吗要出去躲个风头?
-你可以稍微躲一下,去哈瓦那什么的。
-我干吗去哈瓦那?
-哈瓦那的雪茄不错,别老整天叼个纸烟啦。
-老子就是喜欢叼纸烟,老子哪里也不去。
-他们很快就要展开调查了。
可靠的消息,特别可靠,你考虑一下,去哈瓦那,就这样定了,船已经安排好了,今晚就去。
-我考虑个甚?
我只能考虑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老子的信仰。
看样子要坐电椅啦,可是犹太教里没有来生,我是不是应该改信基督教。
-你去哈瓦那,躲一下就好了。
-老子不去哈瓦那。
I'm not going anywhere.老子离不开这儿。
同样,男主在天堂一般的加州海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去纽约吧,住在小公寓里,我们肯定是对模范夫妻。
男主只可能在纽约混。
在好莱坞也可以混得开,然而就像初到好莱坞召的那个兼职妓女,一个事业不顺的小演员,你们谈好了价钱,她也光鲜亮丽,你裤子都脱了——可你还是走吧。
而在纽约,你就是咖啡公社的那个如鱼得水的犹太管家,即使上头风声收紧,哥哥被抓,世道要变,场子已经围不住了,周围在陷落,可你就是离不开这里。
有人说这是红玫瑰白玫瑰。
我觉得更像卡萨布兰卡。
每个人沦陷在离不开的咖啡公社。
宿命如此,苦涩又柔情。
这个话唠最喜欢的就是讽刺 嘲笑他人 嘲笑文艺青年 嘲笑好莱坞 嘲笑巴黎 嘲笑资产阶级 嘲笑宗教 当然最擅长的就是自嘲因为他所嘲讽的就是他的生活 想法 幻想
伍迪艾伦绝对是话题终结者
对真爱的嘲讽嘲讽人生与命运:
嘲讽婚姻:
文艺青年对另一半的文艺情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总是让女友重读大学 考取文学和戏剧学位 而女友感到不耐烦认真的嘲讽性与爱
结局又来了一次《幸福的秘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饰演的主角走上街头:伍迪艾伦:你们看起来真是幸福的一对情侣:是的伍迪艾伦: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女答:我很浅薄和空洞 没什么想法 也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男答:我和她完全一样伍迪艾伦:我懂了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终都以恋情失败而结束 然后跑到大街上问别人幸福的秘诀 幸福――都是别人的来看看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
一个狂热共产主义学生政治领袖对伍迪艾伦的嘲讽 也是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嘲讽的具体内容,比如:
开始讨论鬼扯大的人生的意义与无意义了
开始讨论人性文明与野蛮了
又要开始发表对死亡的见解了
“消极的智障开始讨论人生值不值得活了”
而且动不动就要自杀 完全为了自己的个人趣味在其电影《午夜巴黎》中表现了他的法国情怀巴黎作为曾经的文学 艺术 时尚和革命的中心 哪个文艺青年会不爱呢?
伍迪艾伦的巴黎情怀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中这句台词 我看呐 就是嘲讽伍迪艾伦的:
他还非常喜欢嘲讽政治
这些文艺男青年怎么这么喜欢把毛和弗洛伊德相体并论: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从电影中看 知识分子们 尤其欧洲的 艺术家 大学生都非常喜欢毛主席
西班牙前卫艺术家迭戈房间里的毛主席像
德国电影中前卫女大学生床头的毛泽东像法国电影《戏梦巴黎》中有一盏毛主席头像的灯(截图太久远了找不到了)中国和西班牙共同的特点可能是红色?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国红配色
希区柯克《眩晕》中国红配色好(还有双喜)
法国导演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典型中国红
贝托鲁奇《偷香》有没有感觉跟上图配色极像?
未完待续......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
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
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
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
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
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
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
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
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
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
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
对,就是反差萌。
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
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
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
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
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
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
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
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比我预期的好一些,但也没有任何惊喜,除了Eisenberg不断提高的演技。我觉得Woody Allen并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亚马逊刚好给了他一笔用不完的钱。这类故事的标杆是《美国往事》和《教父》,他交出来的答案却像转瞬即逝的流行歌。至于他镜头下纽约的美,那只是纽约本来的样子。
3.5不喜欢克莉丝汀~卷老师太神似小老头了
艾伦无聊电影序列又添一员
电影院总是能放大我对电影的感受。
发现了伍迪艾伦喜爱的固定分镜,以及卷西走路的姿势真的很标志性!双面维罗妮卡和双面美莲达有关吗。The examine one is no bargain.
晚餐时灯突然灭了那里打光也太美了吧~影片虽然信息量很多但组合到一起又无甚特别之处,属于那种观后即忘的作品
Steve Carell是一个好演员,仅此而已。
老伍依旧灌输年代,那些纽约式的家庭争吵和低廉的哲思自然也少不了,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能是一部颇为满意的作品,对观众来说就不是那回事了,摄影和美术各加一星。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伍迪艾伦。由一个俗套的狗血爱情故事以小见大,对LA和纽约的解读非常深刻,看完有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地深情,其实不过是爱着得不到的东西。
老头到底是对卷多么宠溺才写出"you have that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 quality"这种肉麻的话,*但他真的有*
浪费时间。 只记得一个卷毛从头到尾驼着背摇头晃脑叽里呱啦说个没完...
性感娇妻家中坐,何以痴恋白月光。浅浅几段浮光掠影就勾勒出美国上个世纪上流阶层的名流百态,和缓散漫的萨克斯音乐更平添几份虚无,结尾的留白留有余味,可不正是得不到永远在骚动么。PS.暮光女的颜和气质也太不复古了,观影途中一直很出戏。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埃森伯格鸡贼模样看到发吐,每个片都这样谁受得了,画面强行复古,做作的不行。
伍迪艾伦版<红玫瑰与白玫瑰>,长袖善舞的振保,心心念念惦记的旧爱,不惜背叛妻子也要重尝的苦涩蜜汁,跟那女人是白月光还是饭粒子,是朱砂痣还是蚊子血,都没太大关系。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港真,真没有比这更贱的人性。王尔德说:这世界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种是得到。
不算彻底的怀旧那个时代,色调依然沿袭之前几部作品像是在旧时光里浸泡过一样的昏黄,与那个落暮般的好莱坞遥相呼应。你知道,有时候只爱一个人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连忠诚也不是。但最爱的只有一个,如此说来人连落寞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了。
【上海电影节展映】有幸看本片亚洲首映,还问了制片人两个问题。电影依旧很伍迪·艾伦范。话唠中带有小幽默小甜蜜小聪明,还有掉书袋式的堆人名。摄影和调色很舒服。剧情很是俗套狗血,但拍得好看,结尾意外的平静温馨,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卷毛呆萌小k很美但演技一般。寇瑞·斯托尔很迷人演得也潇洒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有了婚姻的约束就不要拿爱情当借口
剧情有一丝丝带感 画面也蛮好看 整体不好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