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人间四月天》,第一次看。
我想张幼仪是爱着徐志摩的吧,那么惨烈的爱,只是徐志摩一直都不知道罢了。
他不懂张幼仪,以为她嫁给自己是封建理念的受害者。
张幼仪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她在第一次看到徐志摩的照片时就爱上他了。
从此他便是她的天他的职责,爱他便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使命。
可是他瞧不起她。
他对她说:“我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他要离婚,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他要做施行新思想的第一人。
他是诗人,他是自负的诗人,他是狂妄的诗人。
嫁给这样的男人,我替她悲哀。
刘若英演什么都是呆呆的,结婚狂绝对是她最本色的演出。
但是她扮的张幼仪委实让人心疼。
徐志摩在林徽因面前是紧张渴求被肯定的,而林徽因是最聪明的女人,她最清楚诗人只会谈精神恋爱,而梁思成给她的踏实安稳是可遇不可求的。
林徽因是最现实的女人,而之于诗人如徐志摩,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没有读过徐志摩的传记,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作品和这部《人间四月天》。
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都有致命弱点,猝死于三十六岁也算是天网恢恢。
不过,我还是喜欢他。
去北大上学前,家人为他提亲,徐志摩断然拒绝。
趁天黑,他溜出家门找同学商量对策,深夜回来时却看见祖母一直在院子里等他。
更深露重,从小与祖母感情深厚的徐志摩再也不忍伤老人的心。
既然从古至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徐志摩凭什么例外?
结婚罢!
结婚以后,徐志摩发现张幼仪和自己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然后他爱上了林徽音。
这时候他才明白,男女之间应该先有爱情再有婚姻,自己当年的软弱到现在已然是大错。
和他有同样经历的男人很多,例如鲁迅。
“我的妻子是目前送我的一件礼物,”纵然再不喜欢,也只能忍受。
所以面对许广平的追求,鲁迅不能给她任何承诺,直到鲁迅去世,许广平也没有任何名分。
照现在的观点,他们简直就是一对狗男女,但在当时,这却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一种途径。
但是徐志摩不要这样。
他要对每一个人公平。
父亲说:“你可以纳妾”,他不肯。
“薄命怜卿甘作妾”,中国女人受的苦已经太多,徐志摩不仅希望自己获得自由,也希望张幼仪可以走出这个失败的婚姻,选择新的生活。
知识,想法虽然简单,操作却极困难,单纯冲动的徐志摩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过,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
林徽音的父亲以风流自许,老婆两三个,儿女一大群,妻妾之间为争宠常常鸡飞狗跳,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林徽音不愿再生活在这种痛苦中。
为了不伤害张幼仪,林徽音回国和梁思成订了婚。
可怜徐志摩捧着一纸离婚证明回来时,已经找不到他的幸福。
徐志摩不甘心,就在他死缠烂打之际,梁思成跛了腿。
林徽音衣不解带。
心灰意冷之时,梁思成想放弃林徽音,徐志摩气坏了:“你不能放弃,因为徽徽要你;你不能放弃,因为我也从未放弃!
”梁林二人出国前,徐、梁、林最后一次见面,在嘈杂的月台,梁林并肩而立,徐志摩泪湿长衫。
他其实早就放弃了,在林徽音决定放弃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没有力气和强大的世俗,礼教作战,就算战胜了,也没有林徽音作战利品。
与陆小曼相恋,同样有巨大压力。
徐志摩聪明绝顶才情洋溢,但是面对日常生活却总是大白而归。
结婚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忍受,结果不能;离婚的时候以为张幼仪和自己一样需要解脱,却不知她的生命远比自己脆弱;爱陆小曼是因为她不受寻常礼教约束,却不知如何应对她花天酒地的另一面。
后来的徐志摩,生活的很绝望,为生计疲于奔命。
在飞驰的列车上,他说:“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这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徐志摩。
我喜欢他的坚定,一旦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从来就不会后悔,“得不到无所谓,知不知道有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喜欢他的天真,他一直说在这世间只求一个真字,作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喜欢他的骄傲,“这世间已有太多的枷锁,这道德的外衣我不披。
”尘土飞扬的现实生活一直在消磨他的锐气,但他借诗歌保留自己想飞的愿望。
“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我就有了飞的理由……翅膀的命运是迎风,眷恋的命运是寂寞”,至少在电视剧里面,徐志摩没有辜负自己的情感,他认真、深情,写了很多好文章和诗,尽管看起来很柔弱,却有一根傲骨。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又怎样呢?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奶茶的那首歌http://www.xiami.com/song/130757:我对你付出的青春 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而事实上徐连句谢谢都吝惜)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林怎么说来着?
“我不能许你未来,但我许你整个人。
”精神契合云云…)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然而林选择了离开)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这首歌放在这里,也是很贴切了
如果有人看百度大神的百科这样的技术文字也能想流眼泪的话,可能就是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儿了。
我想这话大概是从《小脚与西装》里面出来的,张幼仪说,她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徐志摩跟她提出离婚,想和林在一起。
她不同意,去投靠二哥。
徐明知道他在那里,却一直装不知道,没有联系过她,并没有问她一个女人怀着孩子是怎么过那八个月的。
后来他来找她了,原来是来找她签离婚证书的。
这个时候她刚生下二儿子,张幼仪很果断的签了,然后带徐志摩去看刚出生的儿子,据说徐志摩贴着玻璃看着孩子,看得很销魂。
然后就走了。
张幼仪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始终没有问我一个女人要怎么样养大儿子,我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怎么生存。
就这样,连生活费,儿子的抚养费都不用出,我们的诗人很潇洒的蹿得无影无踪。
还好,真的还好。
试想一下,如果张幼仪不是张家的小姐,没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娘家和几个非常BH的哥哥,她一个小脚女人,不懂外语,要怎么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不用想,也许是饿得极了带着孩子一块跳河自杀了,要么是为了孩子不饿死而堕入风尘。
可是张幼仪是上海一个富豪的女儿,几个哥哥弟弟都是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非常优秀的领导人,所以她不用发愁儿子怎么养大,自己怎么生活。
可是她没有了爱人,孩子没有了父亲,这些是娘家和金钱能给的吗?
一直到小孩得病去世,徐志摩才内疚的赶过来,说了对不起。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她现在什么都不怕。。。。。。
在她的名称前边除了是中国头一个与丈夫使用《民法》离婚的女人以外,鲜有人知道,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
最近一直在天涯看八挂,今天有人提起《人间四月天》里面刘若英演的张幼仪,一张张截图,让我想起来,当年是冲着黄磊和徐志摩去的,却摒弃了这两个人,爱上了刘若英和张幼仪。
按照徐志摩、林徽英、凌淑华这一类的人来说,张幼仪不是个才女,她也不是张爱玲、冰心这样的女文学家,甚至连偶尔写写小稿的陆小曼都比不上。
所以关于她的风花雪月也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有人八挂她。
通常说起来,也就是说她是徐志摩的前妻,如何是因为老土而被抛弃的。
所以在世人眼里面,大多人都信了徐志摩的那句话,加上中国特色,都认为包办的婚姻都是同样的,女方肯定是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不过是那些文学家、诗人、伟人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和绊脚石。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的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我喜欢他的这种一无所惧。
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女人是非常可怕的,我喜欢她去德国后的这种状态和回国后的一切: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我也喜欢她回国后对待徐家二老的态度,徐大诗人不消的时候,她这个前儿媳给两位老人风光体面的办理了后事。
我也喜欢她在威风八面又发横财后辉煌的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时刻记得自己是个应该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
在家从父,她嫁给了因为贪图她家政治地位的徐志摩。
出嫁从夫,她很果断的在徐志摩变心的时候签了离婚协议。
夫亡从子,她在53岁那年遇上一个对她好的男人,准备再嫁的时候,写信给在美国的大儿子。
她说:我是个寡妇 ,应该听我儿子的话。
阿欢的回信催人泪下:“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
谁伴母氏?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谁说张幼仪不是才女?
她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
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在无数个夜晚我独自顶着冷风伫立在老橘树下的桥头只为听一曲夜莺的哀歌我倚暖了石栏上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但夜莺不来 夜莺不来——徐志摩《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只有徐志摩才会为自己营造这样的意境。
一个单独而完整的人,那天看着黄磊饰演的徐志摩牵着自行车,在日光初上的原野,一大片一大片的寂静、欣喜而淡漠。
我反复地听着那首由他心里唱出来的诗,一大片的原野和黑夜不断地反复反复,带着“安”的心和“平”的境。
一个人的单独但不孤单,一个人的或者孤单但却完整。
第一次知道完整的含义,也是第一次知道知道心里须有个追求才能虽入孤独之境而无孤独之心。
一个人的空荡,一个人的迷茫,一个人思考着自己自己的空荡和迷茫,而后陷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可怕!
我看到的徐志摩,很是单独,但却很是坚持。
他和身边的世俗不和,也有驳于世界的现实,他浪漫,单纯,像孩子,只有单纯的执着。
喜欢林徽因,觉得那样的女子才是徐志摩真正所爱所应该爱的。
她知性、温柔、富有灵性,是一个可以让浪漫诗人看到浪漫回报的女子。
和她在一起,满是不现实的美满的共鸣。
我猜,这是徐志摩爱着她,为着她尝尽心碎滋味的原因。
没有裹脚的传统女子张幼仪后来说到,由始至终,徐志摩就就没有让他知道什么是爱。
喜欢她一开始的质朴,心疼于她后来的盲目跟随,后来的坚强和成长也可以从徐志摩眼中看到赞赏和喜悦。
这才是一个复杂的人吧,一个只想相夫教子的女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女子、第一个银行的女总裁;从一个在家里等待丈夫的妇人成为西方校园里的女学生、中国社会中的女觉醒者,尽管更多的觉醒、自立自强是她被迫而拥有的。
剧中,她说她感谢徐志摩,因为是徐志摩让她知道她可以代表她自己,是徐志摩让她有更多的追求。
她是徐志摩背后的女人,徐志摩经常背对,回头望时,不是一开始的对婚姻的后悔便是后来的寻求帮助!
徐志摩是一个追求美、真、善的理想和完美主义者。
所以才会被陆小曼绑住。
为了他爱的那些美和真,苦痛也随着而来,但是徐志摩确是在疼痛中越是追求,在追求中越是笃定。
那朱砂梅的清香也让他心动了、最后心碎了。
陆小曼像是一个过于自由的艺术因子,本来还为艺术奉献些功劳,后来,过度了,逃逸了。
穿着雪纺睡裙、哼唱着昆曲、手中握着毛笔画一株牡丹,这就是陆小曼。
于茫茫人海中寻觅他人生之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我们现在也只会惦记徐志摩的美好了,他死的时候是他最美的年华。
志摩,一个很不完美的男人,一个彻底的性情中人,一个纯真至极的人很为他心疼,为了他的不得,为了他的辛苦因为电视,走进他的世界,发现电视中太多的缺憾,对陆小曼,有太多需要解释的。
小曼,同样一个多情有才情的精灵,却担负了太多的误解!
在未了解事情前不要乱下定论,但,在了解之后却已不需要了,她,就是她!
结局了,人死。
我原本是想等着看他是如何死的,虽然已经知道了的。
就看待他如一个普通的男人,人死,总会有人会悲伤。
他死,是三个女人交叉放映的镜头,陆发疯似的不肯接受下来,张悲伤之余是要把他接回家来,林是在自己的丈夫怀里自责和哭泣。
在我,觉得评论是可耻的事情,因为自私是不会肯在人家的事情里承担哪怕一丝的责任的。
人间四月天看完,不是太喜欢黄磊演的徐志摩,而早在黄磊发福之前我就已经不喜欢他了,他演的徐志摩永远都是那两种神情,除却那些诗,感受不到胸腔里的澎湃的爱,昂然的志向和凌凌的正气。
简单说,如若是他演的这样,不值得这样三个女人伤心至此。
那个晚上,陆小曼蜷缩在黑暗的房间角落,地上的红地毯一直铺到明亮的大厅,没有眼泪。
“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她明明不是这样的女人却在,却在这一句里找到自己的心,从此酸麻痛碎逐一尝过了。
都说她是误了徐志摩的那一个,她自己讲她是不在乎的,早些的时候她或是真的没心没肺的吧,可是在一起之后,便是装的了。
又不是傻姑娘,也不是不聪明的女子,世人都懂的事理怎么会不明白,只是这世上站在这一边的只有她一个人,是曾经的当军人的丈夫拿着枪指着自己也要离婚了奔向的徐志摩,今天,徐志摩能落个中国离婚的第一人,那么她呢?
不能怪她呀,从没有苦难过,以为两个人在一起了那就是天地都握在手了,怎么晓得要珍惜,怎么晓得无论是怎样的生活都要过生活的人辛苦经营用心血努力的。
为什么不让她从来都没有遇见,假如对爱情不知情,也能以另一种的幸福方式到老,一辈子并不是漫长的事情。
我竟是非常明白她为什么是甘于让人一直议论着的,大家都不喜欢我,却还是有你喜欢,还是很喜欢的,如此这显得多么的珍贵。
伦理纲常,纵使你也不能帮我推开这漫天的谩骂,我尽可以用假装的不在乎来背负。
那一晚---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我喜欢周迅演的林徽因,其实我喜欢她演的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当初关于这本电视剧对她的很多评论也是不妥的,不过没关系,也并不妨碍我喜欢她。
她蹲在地上一朵一朵折断白玫瑰,梁思成握住她的手,推开他,他说,徽徽,这是意外,不是你的错。
他说,就算志摩预先能知道飞机要出事,他答应了你的,他也还是会赶来的。
听完这一句,终于眼泪决堤,眉头紧紧皱起,哭出声音来在梁思成的怀里。
今时的白色玫瑰是我能为你做的唯一一件事,那年的纷扬落在我手心的那满满一大捧茉莉花,叫我局促中永远逃离了你。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早在康桥的那一晚,就已经注定那只能是我们最亲密的一晚。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享受你。
即使你来到我的身边,我许向你望,但你不能丝毫察觉我的秘密。
”你和我一样明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幸运如斯,当年我逃离留你一人在痛苦的深渊里还有你一路下山数着台阶喊我的名字,我何幸拥有这份牵肠的深情。
正因如此,我如此知足的嫁与他人妇。
是,我选这一种幸福,它的醇香长久相伴,经年之后,我的心坦坦荡,我依然能借着诗,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却,这些苦不能换长久的时间,让我们远远的望着,等青丝变白。
这人世竟像那一次离别,你临行掉落的泪,我没有伸手去接它,没法用掌心去暖它,睁睁地望它溅落在尘土里,扎的心生生疼。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昨天夜里想张想的脑子异常的清醒,但却是空的,整个身体都空了,软的褥子不能起任何的依托,终究还是失眠了。
她一生,有多少的时间用来了自嘲,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相互依偎过,却和我结下这一份关系,你的儿子和父亲,留给了我,要做他们中有所担待的那一个,是,你死,要我去把你接回徐家。
从头至尾,我是什么。
刘若英演张幼仪,从来都是用小心翼翼的眼神看这个她儿子的父亲,多少次,在你转身的时候,我的眼睛都潮湿了。
终究,我没能做个最美的女人,低头的温柔,凉风的娇羞,都没有。
万种风情我只剩那一种,温婉大方,不负做母亲不负做媳妇,不是妻子。
(对张幼仪,说不出太多的话来,只希望等待也是幸福的。
)又及。
这一个默默的结局,在讲完心里这长长的话,变的喜悦起来,我喜欢的感情从来都是淡淡的,你想我的时候一定要让我知道,如果我不说,你也要能明白我的心。
四月芳菲,时间能够堆积起我所有的爱恋,那些年少时漫长的过往,也只是为了指引我来收获今次的这一份。
因着这一份崭新,收起心里对曾经的所有留恋,变的甜美。
等候你抵达。
前段时间很喜欢的一本新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开篇前三篇,写的就是和徐志摩有牵扯的三位女性,也是这部剧的三位女主,看了这几篇文章,也引起了我对他们的极大兴趣。
于是看书、看剧、看介绍,捋一捋,想一想,还是有很多感触,不写不快。
之前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里谈张幼仪,看到徐志摩对她的所做作为用冷酷无情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震惊于张的气度,当一切的伤害过后,他们竟成为了好友,张一直履行着抚育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并且在徐死后也一直照顾徐父直至终老,《人间四月天》给了我答案。
通过看一些其他的介绍和资料,我不得不要称赞一下编剧,应当说编剧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虽然说现实不可能和电视剧完全一致,但通过这个剧大致能够领会到每个人物灵魂上最精髓的东西。
演员的选择和演绎也都很到位,黄磊本人的气质和徐志摩就有相似之处,除了他我几乎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况且15年前的他真是嫩啊,眉目清秀眼波流转,光凭长相也可以迷倒万千女性了。
刘若英的张幼仪感觉也是深入骨髓了。
两位演员都没有用配音,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特别是刘若英的声音,那么温柔而坚定,因为刘若英也不得不爱张幼仪。
他们的故事怎么开始说呢。
就从张幼仪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开始吧,这也是张在往后的岁月里总被问到的问题,看看她本人是怎么回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世人都认为张幼仪深爱徐志摩,可是我不以为然。
当然,徐志摩肯定是张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男人,她对他肯定有爱慕之情,那里面包含了她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可是我觉得,徐给她的温柔太少太少了,根本燃不起她心中爱情的火苗。
没看电视剧以前我想,他们结婚7年,有过两个孩子,无论如何也还是会有些温柔时刻吧,在剧中我也看到了。
那是张刚到英国安顿下来的夜晚,半夜远处的教堂传来阵阵钟声,屋里躺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入睡,伴着钟声,张试探的将头靠在背对着自己的丈夫的肩头,徐一怔,转过脸望向妻子,对上她迟疑的目光,缓缓的他把胳膊伸出来让张枕着他的手臂,张小心翼翼的靠过去,用一只胳膊揽住他,这时徐的表情忽明忽暗,然后欲望袭来,徐抚过张的手臂、肩头,最后将她压在了身下,即便如此,徐的表情还是清冷的让人心寒。
当即我就叹道,如果这是难得的温情时刻,那这样的温柔也太少太没有温度了,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段情到深处无怨尤的悲情戏码。
她出身富贵却保持着传统女子的良好教养,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她勤劳、隐忍、坚强,她可以不要他的爱,她想要的不过是现世安稳,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
像这样的女子,如果嫁给胡适或其他一些当时有担当的优秀男人,也许都会是夫妻和顺一派美满幸福,可她偏偏遇上个最有浪漫情怀、以追求真挚爱情为目标的诗人徐志摩,她再好,也不是他的菜。
曾经在豆瓣上看过一篇评论的题目,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叫做《我鄙视缺乏残忍的温情脉脉》,评论的是HBO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故事。
这个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贞女王,终生未嫁,一生与莱斯特伯爵和他的继子有过情感纠葛,后来她被她宠爱的小男友造反,然后女王就处死了他。
说到这个其实我想说的是爱情是很残酷的,经济学上有个有名的“马太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赢家通吃,而这个定律对爱情同样适用,若一个男人爱你,全世界都送到你面前还不够,只想给你最好的,若他不爱你,你连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句安慰的话语,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得不到。
要么都得到,要么全不要。
所以,当我看到徐志摩残忍的要求张打掉孩子、不顾她身怀有孕弃她而去,甚至是在她刚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就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全然不顾她以后要如何生活,如何去养育这个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她怎么伤透了心、流尽了泪,沉默为主的她也终于忍不住发了声,求得不过是他的一点心软的时候,除了心疼,我更想对她说不要哭、不要求,你的哀求和眼泪都没有用处,只能让他更加鄙夷你而已,他这一刻是没有心的,至少对你是没有心的,你钻心的疼痛他感觉不到分毫,他根本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对你的苦他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好在,张幼仪也渐渐明白了这一点,当她在柏林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强忍住自己的悲伤,对徐志摩说:“我要感谢你,是你第一次让我知道,我张幼仪三个字可以完整的代表我的意思。
”平静而掷地有声,说完便拂袖而去,留徐志摩愣在当场,那一刻我真替她叫好。
仿佛从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戴更为安全”。
在爱中,为了避免受伤害,我们穿上铠甲,对伤害我们的人残忍一些,对自己残忍一些,也许是更为安全的做法。
其实她可以残忍,她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徐家的赔偿、道歉,也可以利用娘家、兄弟们雄厚的经济、政治势力让徐志摩、徐家日子不好过,可是她没有,她保持了她的风度,默默咽下所有的苦,带着小儿子在德国走上了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道路。
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的确,在同徐离婚以后,她凭借着她的勤劳、坚忍、严谨的作风、踏实肯干的态度,在德国完成了幼教学业,回国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她和徐志摩的关系,之前看书里说离婚以后他们的关系居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还觉得很不可思议,那样的残忍伤害过后,最后真的可以一笑泯恩仇吗?
可是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开始理解,我可以理解张幼仪的不计前嫌,也不想过度责怪徐志摩的残忍自私,我也明白了徐志摩为什么让林徽因、陆小曼等当时有名才貌双全的女子着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真。
他像一个孩子,那么执拗、坚强的追求着他所认为的真,在剧中他在面对愤怒的徐父指责他不该离婚时有这样一段表白:“三妻四妾在许多人眼里竟然比离婚还要道德,可在我心里这是最大的自私和败德。
享乐、生育都不是娶妻的理由,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他就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再把其他的女人领进家里,因为一个已经够了。
中国妇女几千年来之所以没有社会地位,就是因为男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妻子,因为不懂得爱就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就会养妾狎妓终日流连欢场,甚至把三妻四妾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所以我情愿离婚,当一个千夫所指的人,也不愿意占尽男人的特权,再戴上一顶破烂的礼教的帽子,来维系徐家那一点虚伪的面子”。
这段话自然气的徐申如脑袋冒烟,罚他跪祠堂。
可是我佩服他这样的勇气,即使在现代社会敢于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结盟婚姻说不的不多,更何况是那个封建时期。
现如今又有多少虚伪龌龊的已婚男士,以爱情的幌子享受着婚姻以外的情感,而一旦对方以结婚相胁,这些男人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离婚,对他们来说代价太大,即使他们有些不爱自己的妻子,也不愿承受离婚带来的工作、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阵痛。
所以我觉得民国真是个奇异的时代,那个时代虽然中国仍受着封建思想和各国列强的压迫,却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现如今看来也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所以对于徐志摩的抛妻弃子我不想过分苛责,更何况对于张幼仪来说,这样的剧痛之后,换来的也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试想如果徐屈从于封建礼教,终生不同张离婚,张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顶着徐志摩妻子名分而畏手畏脚饱受煎熬的平凡女子。
所以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
很喜欢他们离婚以后的每一次的交谈相处,仿佛离婚以后他们两个人才真正在人格上平等起来,没有了别扭、没有了依附,只是两个老友,相互懂得对方的喜怒哀愁。
在柏林,张刚失去她的小儿子彼得,这时的徐志摩才匆匆赶来,对徐没有一句责怪之词,她和他说着彼得认得他的父亲,每晚都要亲过他的照片才睡,这个她没有教过他,听得让人心碎。
当她终于忍不住趴在徐肩头失声痛哭,那一刻两个人的痛是想通的,他们的心灵之前从未那样的靠近。
在回国后,徐家老宅,徐志摩夜里邀她出来走走,和她商量事情,并且表达了他愿意支持她办学的愿望,张很感慨,她说:“也许做你的朋友比妻子更有福气吧。
”因为她终于也体会到了徐志摩作为朋友的赤诚之心,他们原来可以这样舒服的相处。
之后我又看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严肃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教养,温良宽厚的品格让她在事业、生活与做人上做的那么妥帖。
其实我觉得她之后做的很多事并不是为了徐志摩,她精心养育徐志摩的孩子,因为那也是她的孩子;她孝敬徐父徐母,因为他们二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那么看中,况且她父母早逝,她在他们那里也获得了亲情;她帮助徐志摩出版文集,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徐志摩是她重要的至亲朋友,她珍惜他们的友情。
至于经营银行、服装店、管理财务,无不是对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她在其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其实后期陆小曼的“作”和张幼仪的明理能干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觉得徐志摩没有后悔过他的决定吧,毕竟爱情不是说你聪明、能干你爱的人就能钟情与你,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论如何,张幼仪的人生是丰富的、厚重的、她没有白来这一趟,特别是晚年又嫁得良人,也算是抚慰了空闺多年的寂寞。
爱情,不会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没有徐志摩的浪漫,她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而她对徐志摩的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对那些曾经爱过但却伤害过我们的人,哭泣哀求是最下等的做法,以牙还牙的残忍次之,最难最妥帖的做法莫过于在华丽转身后仍然能够交往的豁达气度,如果实在不能相交至少先让自己华丽转身给对方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辣鸡电视剧,为了哗众取宠的爱情,就那样玷污一对学者伉俪,林徽因的伟大不是她有多美,而是她为中国建筑的贡献与牺牲,这简直是对学者的侮辱,梁从诫先生和梁再冰女士抗议过吧,这个辣鸡剧组是什么态度,毫无格局,毫无气节。
用这种电视剧带节奏也是醉了,林徽因女士的名誉就是从这里毁的吧,周公子本来挺喜欢的,拿电视剧的情节臆测林徽因,还以此回应如懿传让我顿时没好感了。
就算黄磊再神算子,我也不会原谅他当初为此诋毁林徽因的行为。
演员演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拿自己那点浅薄的文化臆测一位优秀的学者,其心可诛。
假若这个时候是春的季节,而非秋天,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愁,像故意的逼迫,假装自己存在着最深刻的苦闷.无法解脱.人间并不总是四月,也并非每个年头里的四月都是完美无暇的春日.一种平淡的味道,消失在这个地底下的深邃土壤中.国王学院门前的河,不宽可是曲折冗长.周围的草坪,不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故事.还有那棵树,吃着冰淇淋坐在牛顿的树下.都只是传说而已。
河里有撑船的人,有迎来送往的欢乐.从桥上望下去,整齐的小舟排列出当年的模样.颜色不鲜艳粉嫩,木头遇着了水,遇着了记忆的清泉.船要怎么突出重围,走向远方的青苔.夜色里,看不见红到脖子根的脸庞.用文言的对白,低头,斜眼.观赏着眼里的景致.两根白色的棉线,缠绕悲剧的笑容.不论怎么说都没有错.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个家乡.拖着沉重的行囊,堆不出幻觉里仿佛依稀的存在。
我没有办法站在他的角度去思量,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已经几乎不是个问题.因为太多的人会去思索.却没有谁能给出标准的答案.都是自己的臆测.我不喜欢陆小曼.眉.爱眉.于是我的悬想里就只剩下了两个人,张幼仪,林徽因.因为林徽因的才华横溢,因为张幼仪的无从选择的悲剧,所以两个人都很有理由.可是这点仅仅属于一个诗人的爱情,什么也无法决定.人们说,林徽因的智慧让她选择了梁思成,诗人都无法依靠.我甚至原来一直都以为张幼仪是个处女.也许是我把徐志摩和鲁迅弄混了。
我不明白我的眼泪是从哪里着手,是欢乐祥和的风景,家园.我却在悲哀什么.命运的悲剧,装模做样的登场.诗书里的颜如玉照不出白头的木讷.他走了,她来了.一直追随着的情节.天涯路远,这又是凭什么呢.桥边柳树的阴影中,不知道坐着谁人.他们笑了,文字和知识带来的只是相视而笑的浪漫感觉吗.是我说上半句你就能对出下半句的诗词歌赋吗.是牵着你的手走在蓝天白云下的悠然吗.这又要被归纳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吗.所谓碰撞就只是打击了一点对爱的信心吗.我们有花园,可是没有四月天.推车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怎样是羡慕.
没想到周迅的林徽因是最不喜人的
这个演出阵容按说挺强大了,希望能再次翻拍,拍出纯美浪漫的诗意来!
人物比较不立体 但是味道很足够 徐志摩的是是非非不过是因为他敢于做自己而已 不觉得张幼仪仅仅只会逆来顺受 也不觉得陆小曼仅仅只会享乐无度 至于林徽因 真的是个无比幸运的女人 不过再怎样传奇 他们也都已经远去了 黄磊那个时期怎么能这么帅
這個時候是不是要說一句“賤人就是矯情”...?
毫无意义的墨迹,看惯了网红脸回头看这部剧,刘若英那时候的颜值也是可以的
黄磊处处露怯,周迅还没长开,奶茶太精明,最好的还是伊能静。总之男人真的很恶心。
最爱徐志摩的便是张幼仪了;徐真是个情感丰富又薄情寡义的人;要是没有发生这祸事,徐的结局也未必会是好的
烂
历史上多林徽因就根本没卷入多角恋吧,编剧还挺扯的
误导观众曲解真正的林徽因,作为一个真正有学养,骨气的知识分子的精英形象,她首先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女建筑学家,业余爱好才是写诗,气质上虽然文气很盛,但性格魅力行事风格却是连男子都不如的豪爽激辩。多年来对周迅的心结就是她把林徽因塑造成了这样一个无病呻吟的八卦爱好者口中的形象。(编剧当然有责,但演员的理解二度创作更重要)
當年不明白為什麽徐志摩不明白張幼儀的好,如同今天我不懂為什麽張學良不明白于鳳至的好。。大概都有一個想飛的理由吧
像林徽因那样做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独立女性,才能少受情伤么
把一个滥情、无情、有才、无德的混蛋愣是编成了偶像剧中的情圣,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一大历史贡献了。(纯粹是出于对徐的厌恶打的2星,也许电视剧本身还有可取之处)
周迅版林徽因无人能及至今
曾经我多么的文艺。。
除了配音,都不错
感觉有欠缺,似乎可以更好
慢的快赶上韩剧了
渣男
當年不明白為什麽徐志摩不明白張幼儀的好,如同今天我不懂為什麽張學良不明白于鳳至的好。。大概都有一個想飛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