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一部冷门佳片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很眼熟,看久了才发现原来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女主哇!
整部片子如诗如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是那么地短暂,又是那么地漫长。
女主是拥有一座庄园的上流社会女性,年轻时因为性别原因放弃了考古理想,男主继承祖辈的考古事业,但由于家境原因辍学,自学成才却始终无法得到正派接纳,在考古挖掘中这两个人萌生了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
在现实生活中,当遗址公诸于世时,男主basil的名字其实未被提及,直到近年他的贡献才得到认可,他的名字也才并列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edith中。
在电影里,即便最开始是自己发现的船墓遗址,但因为不是剑桥大学的成员,所以不会被世人铭记。
即便这样男主也选择继续为女主挖掘,因为这远比即将开始的战争要有意义。
也是为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坚守的考古理想:考古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是为了让以后的子孙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我想这就是对考古工作者最高的赞歌了。
片中除了讲考古,还上升探讨了其他哲理。
考古挖掘事件迫在眉睫,因为战火将至,国家战乱和战争无情面前,一群人齐心协力地在做一件比战争意义更加重大的事情---发现黑暗时代的遗迹和生命的足迹。
女主表弟即将被征入伍,看着坠落的空军飞机和士兵,充满了对国家战乱和死亡的担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满怀乐观地做完挖掘的工作,并用喜爱的摄影为大家记录下真实的瞬间,“这只是一种尝试弥补要过去的东西的方式。
将重要的事物保存起来,不让他们流逝”。
女主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人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同时,男主安慰她“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以此上升到了人类历史漫长的高度,所以她最后将宝藏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让自己获得了“永生”。
女主的儿子痴迷于宇宙银河的浪漫,幻想着带患病的母亲驰骋太空的不同星座,从小小年纪之口道尽宇宙空间的宏伟,特别是他在自己母亲死之前睡在挖出的船遗址上,道出的那段“这艘船属于她,她出发从地球前往浩瀚宇宙,太空非常有趣,在那里,时间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五百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女王回头望向地球,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现在是一名太空飞行员,而她知道,当他首次踏上前往星星的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着他”,正好呼应了船葬的由来“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也是通往天堂和星辰的途径”。
可他也会哭泣地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母亲,是basil告诉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失败。
面对有些东西,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无法成功”,这就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单看好像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主题却融合了非常大的格局。
在英伦乡村风光里,在挖掘沉降的土地里,在散落却布满星光的对话里,娓娓道来了生命、永生、未来、人类和永生。
在滚滚历史长河里,现在的我们通过挖掘过去的文明印记,与不确定的遥相呼应。
所以这部影片是考古的发掘,也是内心的发掘,发掘着未知,也等待着未知。
之所以对观后感概括为“奢侈”,主要是以下四点:一、人生哲理很迷人,值得终生玩味,甚至玩味成终生职业,前提是解决世俗温饱问题。
这种文艺哲思电影对眼下的境况,作为地球这边若干国人之一的我——造成一种绚丽的迷离感,尤其是想到那些朝向远方雪峰匍匐前行的信徒。
二、小男孩痛哭,无力面对单身母亲的绝症,在年老的考古先生的建议下,陪着母亲,躺在代表英国历史的古船遗迹上,仰望星空,说着他也知道未免孩子气的话,献给母亲最后的快乐回忆,也献给自己。
三、那会儿,战争已经确定开启。
大未来?
不知道。
骑上摩托车赶赴空军的小伙子,更不知道。
这里蕴含着更伟岸的胸怀与爱。
四、眼镜女说离就离,痛且更快乐着,她认为自己和现任肯定未来会有更适合各自的路。
可是,太重大的抉择,如何才能如此笃定?
——居然还能有选项?!
7.9分有点低了,好电影总是韵味绵长、悠扬,英国电影特有的那股端庄细腻味儿,但于我而言,消费一份奢侈,又能对这个奢侈之物产生多少真正的好感呢?
对了,应该补充一点:对没有官方资质的考古老先生,电影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美丽的女士高调宣扬了他的贡献,没有让官方的大专家抢去发掘之功,最后,老先生的名字与古船珍宝一同展示在大英博物馆。
这也是奢侈一种。
1899年,王懿荣对甲骨做出初步鉴定1906年,罗振玉发表 《殷商贞卜文字考》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史语所并下设考古组,李济任组长,并当即决定计划科学发掘殷墟遗址。
同年秋,董作宾便来到小屯考察,10月开始组织第一次发掘。
1928年10月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后对殷墟进行15次大规模发掘……三千年前的传说终于得到实物和实据证实。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如果需要的话,关于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写一篇非常详细的影评。
但这样太麻烦了,我尽量简单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意象也特别悠长,足以让观影本身就变成一场细心的发掘活动。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考古常识,尤其是没有一种切身的历史感的话,它也是无法被充分解读和体悟的。
萨顿胡船葬 (The Sutton Hoo Treasure)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的几个世纪,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黑暗时代”。
野蛮,衰落,分崩离析。
但萨顿胡船葬的发现改变了这个传统认知,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有维京式的头盔、来自法国的金币、来自拜占庭的银餐具、来自印度或斯里兰卡的宝石。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英国并不是大家曾经以为的那个一度被文明遗弃的荒蛮之地,而依然是整个欧洲世界、乃至地中海之外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紧密的组成部分。
史诗《贝奥武夫》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挣脱了文学想象的定位,令一个早已被遗忘了的传奇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
所以片中的考古学教授才会激动地大喊:"This changes everything." 因为这已经不止是历史和考古那么简单了,更是事关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在那个大战将至的紧要时刻。
而且,萨顿胡船葬也被称为“英国的图坦卡蒙”。
片中Edith阅读和谈及图坦卡蒙发掘的两处情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回应。
全片的主旨,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而Basil对小男孩说的这句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堪称是全片最核心的一句台词。
关于这个,大致又能从历史、英国和凡人三个维度来说:历史的失败这个维度和萨顿胡船葬被发现的1939年这个历史时刻,大有干系。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而在1938年,为了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着这份协定说,他相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和平。
然而,战争还是在第二年爆发了。
接踵而至的是一场更浩大、更血腥的战争。
它代表了一整代人追求和平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历史重现,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却对此无能为力。
说到重现,其实萨顿胡船葬本身,就是作为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成功入侵英国留下的痕迹。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始终都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这也构成了一种更大的视角下的历史重现。
历史的洪流不可预测,也看似不可阻挡。
它带给人类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英国的失败二战打响,英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身陷绝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绝境。
历史上,英国内阁在闭门会议中,真的一度激烈讨论过与德国议和(或者说是变相的屈服)的严肃可能。
这时Basil对小男孩所说的这席话,也正是丘吉尔的"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
"这句一年后才会诞生的名言在普通英国人身上的预演。
它成了英国这个民族在面对失败时依然坚韧不屈的绝佳预言。
在历史的失败中,充满了巨大的挫折感。
但涉及这一未来维度上的失败时,背后潜藏着的无疑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与自傲了。
凡人的失败但如果一个故事只是囿于时代背景,不具备穿透时光、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故事。
凡人的失败,就具备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出路。
无论是片中Edith对于亡夫的思念、对于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小男孩对于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Basil对于名望的渴求、Peggy对于爱情的举棋不定、男二号对于摄影的痴迷,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
它们都是凡人的失败的不同折射。
它们以各不相同的形式,表达了我们对于不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感、对于短暂人生的轻声哀叹。
身为凡人的我们,无法抗拒自己终将归于尘土、终将被世人遗忘的冷酷命运。
或许,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延绵不绝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任何渺小的成就或一张哪怕毫不起眼的照片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些许印记,便是我们仅剩的慰藉。
而活在当下和不留遗憾,则是唯一可行的微弱尝试。
全片结尾处,小男孩依偎着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时,它也在呼应另一个历史事实: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历史在重现。
这大概就是我们身处于人类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
或者说,另一重慰藉。
和生命的意义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充满人文气息,事关历史,本身也是历史,事关人生,本身也是人生。
很久以前我就对历史感兴趣,后来我相信了某些惊人的言语: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是后人有意的涂抹。
但是现在,我坚信我们有和历史对话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本身我们也在历史中,终有一天我们化为历史的尘埃。
和我们对话的不再是历史,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活着,但我们的每一个元素从来没有消失,他们曾经发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个惊人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的意识。
我们关心过去的人,犹如我们关心周围的人,我们也关心以后的人,人这一长河悠远又漫长。
我们和千年前的祖先共享一片土地,我们身上或许就有曾经组成他们的原子,抓住一把泥土,千年前有个人同样抓过,而在我之后千万年,相信也有人抓起同一片泥土。
并且他们讨论的是一样关于生活的重要话题。
即使世界上99%的人在浪费99%的生命,我也相信有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正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的生命变得和动物不一样,许多伟大的事,伟大的人埋藏在历史中,我很乐意和他们对话。
人如何才能和历史对话,甚至和宇宙对话?
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反省,想到历史,看见星空,你又怎么舍得浪费一秒钟,你和有真正有意义的真理如此靠近,你能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奥义,和宇宙永恒。
虽然当世不会有太多人认识我,以后更是如此,但我的情感,作为人的独特情感,终将和人类合一。
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
总觉得有隐隐的匠气,不过导演84年的应该还有很大空间。
小说没看过,编剧还是改得比较套路的。
wiki了一下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觉得更有意思啊。
首先,穆里根演的Pretty夫人实际上比费恩斯演的Brown岁数还要大几岁,学术权威老白男Philips其实比他们都要小十岁左右,他带领的队伍里有Lily演的Margaret,但并不是因为她体重轻,而是她那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现场发掘工作者了(她和丈夫1956年才离婚,嫁给一个在西西里现场认识的意大利人,但后来很快又离婚了,最终她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弟弟同居,一直到劳伦斯弟弟去世。
她的文章和报告都很多,非常厉害)现场拍照的不是Pretty夫人的表弟,而是另外两位女性。
这个表弟好像是虚构出来的,大概是为了表现皇家空军那条代表迫在眉睫的战争的氛围线再加上女性的觉醒吧……其实还挺工具人的。
Pretty夫人是超级富豪,家族生意很大,全家环游世界的时候去埃及看过考古发掘。
她和她姐姐继承的遗产有50万镑,那会儿应该是很大一笔钱了,她丈夫家还没她家有钱,怪不得能买一大片地。
她给Brown的工资好像比片中的2镑还要多一些。
在她丈夫去世以后,她很热衷通灵之类的事情,一方面她确实有考古发掘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好像也和她这个趋向有些关系。
Brown虽然家贫没有受到特别好的教育,但是也上过类似函授的大学,跟着广播学拉丁语和法语,非常励志,他的这条线还算挺忠实?
现在拍出来有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感觉?
导演也是英联邦的好像也能理解……考虑到sutton hoo对英国的意义似乎就更国族了?
导演自己12岁失去了父亲,片中的Robert则是12岁失去了母亲—Pretty夫人其实结婚生子都在四十岁以后,上校和她的交往不止13年,可能孩子那条线尤其丰富也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关?
我还挺希望看到一个沉迷通灵(那会儿非常流行)、但是年轻时候在军队里做医疗助手的神经兮兮女富豪和考古队里那些女科学家的故事的……感觉会更有劲。。。
现在有点美则美矣……不过也还是挺不错的了,看发掘过程尤其有趣
《发掘𝓓𝓲𝓰》是英国一部考古题材的传记类电影,影片详细的还原了1939年“萨顿胡船棺葬”的发掘始末,巧妙的将发掘古船与战争来临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既见证着一种文明的重现,也为战争下文明的岌岌可危祈祷。
站在时间长河上的今天回望1939,仿佛有人也在远方回望着我们,我们都是蜉蝣于时间这条长船上的生物,乘着船驶向永恒,不生不灭。
𝗠𝗼𝘃𝗶𝗲——萨顿胡船棺葬维京人四处漂泊,以船为家,最后也以船为葬。
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
而1939年他们终于抵达了后世的彼岸,庄园女主人伊迪丝与布朗·巴兹尔,一位业余的历史学家发现了它,但布朗却一直被人们遗忘,直到近年来才被社会所承。
萨顿胡作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对英国究竟有何重大意义?
萨顿胡船葬无意中将《贝奥武甫》世界拉近了历史现实,彻底改变了对英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的认识,罗马撤离后的几个世纪曾长期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现在我们了解这其实是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贸易范围十分广泛,东安格利亚不仅与斯堪的纳维亚和大西洋地区建立密切联系,甚至与东地中海以外的地区也有往来,“黑暗时代”从此充满了色彩。
𝗠𝗼𝘃𝗶𝗲—— 关于时间的隐喻作为一部传记类电影,导演在着力还原史诗的同时,也在向所有观众提出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归处在哪里?
”前些年曾游历过祖国诸多名胜,最让我震撼的是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站在那里不禁会产生穿梭时空的错觉,那是一种被时空吞噬的感觉,徜徉在时间的长河中,我和始皇帝相遇看着大秦的烽火正起,聊着一统的壮志,仿佛是这些兵俑、车马将我载向彼岸一般。
我想布朗和伊迪丝看到维京人的船葬时一定和我有着同样的心情,当布朗激动的冲向伊迪丝的房门,当两人站在巨大的遗迹旁,镜头拉远,渺然如一粟的时空感骤现,布朗说“时间失去了意义”,这句话在影片中是一根提起所有剧情的绳子,对布朗对伊迪丝都是如此:伊迪丝对于发掘工作的坚持,当她看见士兵走过车窗前,当她说着“我们都会死去”,当她和儿子躺在巨大的老船中,她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她的亡夫,此刻时间也失去了意义,生着与亡人在时间长船上相会,他们互诉着思念、轻抚着对方;布朗的一生都在寻求一次伟大的时空对话,这次的发掘完成了他的梦想,他捧起金币大胆的说着自己的推断,当历史被重新定义,当2016年他的名字与萨顿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何尝不是完成了一次时空对话,时间此刻亦失去了意义,因为它是永恒的。
𝗠𝗼𝘃𝗶𝗲——影片的完美与缺憾影片最完美之处就是那两条交织的故事线,布朗在发掘被埋葬的文明,而现实世界正在遭受着最大的浩劫文明将被再次埋葬,广播中传来紧张的局势,让发掘工作告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展开了,当布朗完成了发掘工作,迫于战事来临他用一铲铲黄图将船再次埋葬,这个关于战争和文明的隐喻十分完美,镜头再次拉远,渺小的生命在历史中的画面感,关于战争我们的反思究竟够不够,如果够深刻为什么战火还在这个世界蔓延?
站在2021望着1939,萨顿胡船重新启航。
影片遗憾之处在于莉莉詹姆斯和本卓别林的人物塑造上的败笔,也许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物和故事,但放在影片中非常不合适,莉莉的出场让整部作品的叙事线凌乱了,不清不楚的夫妻关系,不伦不类的爱情故事,让英伦的浪漫不值一提。
《The dig》是一个在巴塞尔出生,墨尔本剑桥长大的八零后导演的作品,这一点从导演的运镜就能感受到。
他镜头下的旷野,农舍,大宅,天空和枯草,非常墨尔本,我看了几个镜头就喜欢上了。
不知道他拍的雨,是不是很英国。
这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拉夫费因斯,嘉丽穆里根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二战前夕,一个年轻的有钱寡妇伊迪丝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和庄园,只为发掘庄园里的几个古墓。
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挖掘人布朗先生。
布朗先生也对这片古墓非常感兴趣,几经波折,他们挖到了一艘古船--当然船舰早已化成灰,只是土壤颜色深一些而已。
根据家传经验,布朗先生描摹出古船的形状。
他们都很振奋,伊迪斯从小就喜欢考古,布朗先生也是,伊迪斯因为是女性,不能受正规的教育而布朗先生则属于江湖一派,并没上过大学考古系,但凭着真正的热爱,他们干的不赖。
这时大英博物馆知道了,拍了专业的考古队,(强行)接管了发掘工作,因为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即便在私人土地上私人也不能处置,布朗先生负气退出,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加入了考古队,考古队完整发掘了这个古墓,把英国的文化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
其实伊迪斯一直身体抱恙,患有先天心脏病。
终于在大战的前夕,他们完成了挖掘,伊迪斯也同意把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她强调布朗先生功不可没),后来文物在大战中保存下来没被德国炸毁,伊迪斯病逝三年后,这批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供世人参观。
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把英国人的精神,英国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过去,现在,未来,凝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
英国文化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绅士精神,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保持体面,家国情怀之下表现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这个小故事像一滴水,映照出在朝在野的这种绅士精神,小到一开篇布朗先生的三件套,大到伊迪斯表弟被征召去做空军送死。
布朗先生的工作是挖墓,去到这个小乡村要坐一段儿摆渡,再在粗粝的乡间路上骑上一段儿自行车,但他穿的一丝不苟,摆渡船上扶着自行车梁渡河的镜头由远及近。
后面和伊迪斯谈工钱那种不卑不亢,被大英博物馆接管自己的成果后那种隐忍不发的愤怒与惋惜,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他们高谈阔论,说布朗先生没文凭时,伊迪斯直接对大英博物馆派来的挖掘队的头说,你们这么说未免太Snobbish 了吧。
这句直截了当的话让一帮“专家“哑口无言。
最后她在捐赠仪式上在一众媒体前赞扬布朗先生的功劳。
对此布朗先生是心怀感激的,他走过去道谢,两人眼神交汇中那种信任和理解尽在不言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含蓄而深沉的心照不宣,正是英国文化的本质。
电影顺便讲了几段爱情,伊迪斯的丈夫已经故去,他们的爱情是在她去丈夫墓地以及她和布朗先生的闲谈中表达的,我们可以感受她对他的爱,他对她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在女性尚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年代),也表现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
布朗先生这对儿老夫妻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她每天都写封信给他而他一直没时间拆信看。
她说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就读你写的书。
他说:啊,那书不好读啊。
重点着墨了伊迪斯表弟Rory 和考古队唯一的女学者Peggy之间的爱情,新婚的Peggy渐渐发现丈夫是同性恋者,而且他的恋人也在同一个考古队。
Rory从旁拍摄发掘工作对热情纯真的Peggy渐生爱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加入空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她们之间的爱意深沉但发乎情止乎礼。
直到Peggy向丈夫挑明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她说,我见识过你的快乐,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同性恋是犯罪的年代,她没有直言,但也没有选择继续做同妻。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电影,伊迪斯选择了布朗先生主持挖掘,最终选择把文物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不是本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参观),Rory明知应征是死仍然吻别刚结识的恋人去了沙场。
布朗先生知道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在这场挖掘中,自己肯定淹没不足道,仍然因为热爱选择协助挖掘,将自己的发现拱手让人。
这些选择都有挣扎,这挣扎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
数十年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布朗先生得到承认,这批文物讲述着英国人的选择,大英帝国绵延的文明史。
在英国的考古史上这也许只是件轶事,只是一群普通人的选择,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普通人,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以前英国人笑美国人暴发户,没风度没历史没文化,我总是不太理解,最近这些年,慢慢理解了。
傲慢与偏见还是小配角到成长教育之后慢慢挑大梁,盖茨比就不说了,别让我走和凯拉主配对调,原著党表示这个角色简直量身定制。
穆里根选片眼光一流!
石黑一雄宝藏作家,所有书都看了,最喜欢就是这个!
这个电影光画面就无敌了,太美了!
电影相对故事剧情没有跌宕起伏,所以有点难抓人。
穆里根我女神,太有味道了
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电影,讲的是考古的故事。
联想到咱们这里近年来考古界的“惊人”发现。
不由得马上看了起来。
时间是二战爆发前。
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考古学家巴兹尔·布朗受聘于普莱提太太,挖掘她家土地上的几个土墩,希望有些新发现。
挖了几天,果然在土墩下挖到一艘古代的船,继续挖下去,又挖到一些金币和珍宝,判定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物。
时间在公元五世纪。
在咱们这里算不上太老,可是在英国,这绝对是大不列颠开创时期的遗存。
这个发现,惊动了当地的博物馆,也惊动了大英博物馆,纷纷前来,力图分上一杯羹。
反而把布朗晾在一边了。
按照影片的说法,直到最近几年,布朗的贡献才得到认可。
巴兹尔·布朗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
对自己从事的考古行业极端热爱。
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敏感外,他唯恐“浅学误人”,如他所说:“我一直都对知识充满渴望。
”因此对地质学、天文学也多有涉猎。
当第一次接触普莱提太太时,工钱没有谈拢。
他失望的望着那几个土墩,惋惜的说:“真是可惜!
”他可惜的不是自己可能失去的薪水,而是不能亲手去发现这些古迹。
可一旦开始发掘,他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犹如一位无人监督的劳动模范,甚至差点被塌方的土堆埋掉,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到咱们这里。
一说到考古,当今可是个热闹的行业。
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孔方兄。
考古工作者几乎就是合法的盗墓贼。
发现个墓地就忙不迭的找宝贝,要不就是凭着主观想象骄傲的宣称这里是王母娘娘墓,那里是孙猴子讳悟空墓,突然之间所有历代名人的归宿都找出来了。
目的只有一个:去掏空那些傻傻的旅游者的钱包,从中获利。
影片中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咱们这里闹的这么邪乎,绅士们羞于谈“利”,却也是为了“名”,整日拖着肥硕的身躯奔波在挖掘现场。
而布朗与这些庸人们不同。
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
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那是生命的足迹,我们正是为此而挖掘。
”在战云密布的英国,“不同于眼前这场该死的战争,那份意义将永世长存。
”他置身于名利场外,宁可做一个普通的挖掘工,宁可将自己前期工作的笔记毫无保留的交给大英博物馆的后来者。
正是因为只有布朗才真正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所在。
普莱提太太也十分热爱和关注这次的考古工作。
但是她和布朗不同,对于这次的发现,惊喜之后更多的是悲伤。
她想:“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
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
”布朗则反驳她说:“我恐怕不太同意。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我想,普莱提太太和布朗的争论并非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区别。
对于布朗,他的视野已经升华,他早已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的整体中,不仅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
他并不在乎个体的生死消亡,更不去在乎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对人类投入了全身心的爱,他用这种热情去对待工作享受生活,他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他和整个人类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对爱情的描述。
首先是普莱提太太家中的厨娘对布朗述说了普莱提的婚姻:“他是一个上校,当伊迪丝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向伊迪丝求婚,但被她拒绝了。
之后的十三年,他每年都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求婚。
她最终接受了上校的求婚。
”想想看,十三年的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坚持!
接下来是马克斯和佩吉的爱情。
他们算是出轨吗?
是也不是。
最感人的还是布朗和普莱提太太之间那场若隐若现的爱情。
布朗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普莱提太太虽然单身,却有重病在身。
两人都明白,这场爱情,既不能表白,也不会有结果。
可他们还是默默的彼此爱恋着。
那种欲说还休欲行还止的过程,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渴望和克制。
非常好!
影片对景色的拍摄有独到之处。
拍摄风景按理说首要的元素是光线,可影片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幅阴天的景色。
地平线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不时的让观众感受天空的广阔和大地的辽远。
浓浓的阴云下,阳光偶尔透过晨雾照射进来。
河上一艘帆船缓缓驶来,布朗坐在岸边,我们只能看见他背对屏幕的剪影,船上的人和布朗互相问候,再慢慢远去。
沉着,恬静,安宁。
感觉不太舒服的是影片的结构。
明显的分成了两大块,布朗发现古迹前是一块,考古队人马进驻是另一块,让人觉得主题太分散。
女角色中,凯瑞·穆里根的表演很到位。
而莉莉·詹姆斯的演技实在有些呆板了。
本人评分:6.5。
女主这么老这么快😇
不算纪录片,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有好些像《夺宝奇兵》《盗墓笔记》那样的寻宝探险片,而像《发掘》这样聚焦真实考古的电影却挺稀少的。P.S.:摄影真不错。
一个历史性的发现,一次激动人心的挖掘,却仿佛女主的心脏病一样,呈现的如此气若游丝,仿佛这历史遗迹不再重要,反而发掘出那些莫名其妙的小暧昧才是重点,还玩什么音画不同步,形式大大大于内容
Life has its moments that you should seize.
好无聊的片子 通篇配乐侵占
中间好几段感情戏都挺奇怪的。最开始似乎想做男主女主有点什么,还特意给了几次他不看老婆信的镜头。后面项目变大开始写那对挖掘夫妇,男的似乎是GAY,女的又和女主弟弟产生了爱情。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记流水账吗?要么就是原先的剧本不是这样,最后剪成这样了。要么就是导演真的在胡乱拍。(应该不会吧)
1星给配乐摄影1星给女主 没了
全片极力的在塑造一种暧昧的氛围,最后也没有多悲伤还是挺圆满的,不合时宜的音乐渲染,加上全片在饰演福特的拉夫尔,真的很违和!
就很平淡
太舒缓了,舒缓到我也对它波澜不惊了。
景色不错
这几个又臭又长的转场镜头是几个意思
7。考古,挖墓,历史。
时代背景下的人和事都变得渺小又无力#凯瑞穆里根仍然很美#
挖掘着历史的未知,等待着战争的未知,焦灼感。看着看着就怎么又有llj怎么哪儿都有llj这女的什么来头你们不烦吗?
历史元素为电影内涵增色不少,相比之下配角的感情戏就十分多余
由古迹(还有照片)谈生死谈永恒,也就是谈时间,考古连接过去和未来。一个将死之人和儿子躺在古迹里,太犯规了。时间的概念起来之前非常无聊。两条感情线都写得极好,虽然我觉得老的这条有点狗血和编排,但是演得也极其性感真是服了。故意做的声画不同步有点意思。
喜欢布朗先生和太太之间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考古让挖掘变成发掘,既发现古往今来,也发现今生今世!(另外,那句“浅学误人”说的真对)
躺在一搜公元六世紀的船上,望著深藍夜空卻沒有星星,那場景太浪漫了。一千年以後我們的肉體會碎成一片一片,沒有人再記得我們,我們將作為「人類」這個群體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