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懂电影,只谈感受。
整部电影围绕的就是标题所讲的“空白的十三年”嘛!
导演也自觉的把影片一分为二;我很喜欢前半部分,氛围营造的很好,后一半也不错,灾难的是结尾,一一说。
开头起范很是唬住了我,还以为是一部严肃的讨论死亡之类的电影,正襟危坐没多久,第一段回忆插叙出现,交代给我们一个信息——“赌鬼父亲在儿子小时候对他漠不关心,儿子心有隔阂”,也解答了前面情节的一个疑问——“葬礼为何无人凭吊?”,很合理,之后没有废话,紧接着引出第二段回忆——“理所当然的,赌鬼一般都欠了一屁股债,不堪催债出逃了,留下俩儿寡母,步履维艰,日耕夜作,苦不堪言”,这里基本上就给“父亲”这个角色给定性了,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渣赌鬼——这个设定很俗套,看你怎么讲吧!
人物介绍完了,接着就是事件起因了,倒叙回葬礼前几个月,又是一个硬设定——癌症,到这差不多就可以给这片子定性了——“烂俗的家庭剧”,结尾必然以一家和解大圆满来告终,那好吧,这么个渣男就看你怎么和解吧!
起初得知消息,一家人意见统一:“看都不愿看你一眼”,最后还是小儿子不忍,独自去医院看望,发现十三年来没变,还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于是一走了之,之后因女友劝解,俩人又去了一次,这次镜头没给“父亲”,而是通过台词交代——死期将至。
至此黑屏白字虽观影欲望已去一半,好歹没有不耐烦,带着看看的心态,继续看你有什么反转。
接着便是后半部分的“洗白”,这里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
因为我觉得这段靠嘴炮说出来的洗白难以令人信服,还似乎有点高级黑的感觉——用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一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那要拔牙的哥们,吼的那首歌,感觉就是“死了你也不能安息,该还的还是要还”。
从风格上居然联想到了“肿瘤君”最后的那个葬礼,不知道导演是刻意的,还是像“灾难艺术家”一样,拍砸了,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这一段讽刺幽默的目的居然是洗白,还用另外一个葬礼的“代哭”来反衬,与开头互文? 简直强行到不顾逻辑的地步!
从普世价值观来讲,一个人为了躲避债务(这债务还不是因家庭开销所致)抛妻弃子,独自逃离,把债务丢给妻儿承担。
这就是人渣呀,社会败类吗,还有什么可洗白的,别说你是为了救济狐朋狗友,你就是为了拯救世界,妻儿要不要原谅你都有待商榷。
最后听完嘴炮,大儿子无语凝噎,小儿子感慨万千,妻儿也穿上丧服,看着那封无力的忏悔信,独自抽烟,貌似理解了“丈夫”的种种难处,“父亲”还是爱我的等等之类。
这简直了,如果写这剧的人认为“父亲”这个角色是可以被原谅的,但理由就是影片里呈现的这些,那就是作者价值观有问题!
整体看下来,观感不错的就是反转之前所营造的氛围:一个落魄男人的葬礼上,无人凭吊;仅有的几人,还都是猴子请来的逗逼!
依然是日本生活片的特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影片描写一位因赌而欠巨债,然后撇下孤儿寡母离家出走。
在其葬礼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分别展示了其不同的人生。
家人觉得这位父亲不负责任,重压之下选择逃避!
而朋友们觉得其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两肋插刀的优秀男人。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经常对外和风细雨,而对自己的家人愿意用最刻薄的语言,最恶劣的态度。
同床的爱人,同室的家人,身在近旁,心而彼岸。
如果是我的葬礼,那些人会出席?
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言?
真希望我能够做对内对外皆面善心和,在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鹅竟然买了这部。
看点是斋藤工自导自演,演父亲的是利利·弗兰克——亲情名作《东京塔》的原著作者,以及主题曲我已经单曲循环过了。
画面色调偏黄,自带lomo。
开篇漫长的殡仪馆和火葬场场景,比较……晦气。
母亲以及小儿子回忆部分塑造了好赌成性,欠债不还的父亲。
但是仍然有打棒球的美好回忆,小儿子反复打棒球铭记父亲。
大儿子台词都很少。
好吧,他忙着在导演。
叙事顺序是插叙。
主线是追悼会,开头插妻儿的回忆,影片演到43分钟才开始仪式。
然后是宾客回忆父亲出走13年之间的故事——这才进入主题。
开始反转,宾客们都表示父亲这个人很好很好,列举他做的众多好事。
这期间儿子儿媳三人几乎不说话,只做表情。
佐藤二朗演的宾客充当追悼活动主持人。
最后两个儿子总结陈词,重新认识父亲。
父亲遗体火化,儿子重新开始生活。
本来这个结构还挺讨巧,亲子故事也很容易拍得感人。
但是这故事没打动我,我觉得过于刻意。
父亲是个大好人这个反转不合理。
曾经朝夕相处多于13年的母亲和大儿子不可能不知道父亲实际上是什么人。
如果父亲是出走期间转变的话,本来应该重回家庭扛起重任。
比起小儿子对父亲怀念又怨恨,大儿子逃避,母亲的态度多少有点诡异。
好吧,难道一个大好人抛妻弃子13年很合理?
或许原著会顺畅点,还有不错的叙事技巧。
作为70分钟的影片,令人疑惑的内容太多了,这个故事站不住脚。
之前在日本玩的时候还真买过一包Hi-Lite抽,当时只是单纯的被它蓝色的软包吸引,价格也比较便宜,抽起来却格外冲。
片子从对“火葬”这个词儿进行名词解释开始、配着火化炉的画面,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不容分说地把观众的情绪一把拉进电影里:人类是唯一对同类进行火化的动物(当然其他动物不会用火)。
父亲的丧礼同另一位松田的同地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主家不得不尴尬的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然而这几个奇葩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隔壁排场阔气的丧礼上却只有职业哭丧人玩儿命号丧),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作为工桑的导演处女作,片子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与理解的氛围,严格控制对白、用动作形体与画面来推进情节或表达感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很让人惊喜。
70分钟不脱不紧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当然不能不提高桥桑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这双大眼睛真是有戏。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是爱,还是恨,以及是否可以原谅,这看似随处可见的家族的风景,其实从来都没那么简单,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留了13年的Hi-Lite,吐一口烟、哼起了歌。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
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猪猪字幕组刚出。
导演:8斋藤工:《サクライロ》,《我的世界只有一半》,《Embellir》。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当导演了,以前都是短片。
这次也只有71分钟,而题目出现在第37分钟。
编剧:8西条光敏:《下北泽die hard(下北泽之人生最糟的一天)》第一话 ,《○○人的末路》,《ゆらり》剧作家为主,电视剧脚本只写了3部,后两部没能找到资源。
原著 桥本广司,节目作家为主,这次是根据亲身经历写的故事。
演员阵容:9
高桥一生:《四重奏》《民王》《民众之敌》《公主小屋》,目前正在上的《我们由奇迹构成》主演。
童星出道,所以去翻老日剧时,时不时会看见他。
松岡茉優:《问题餐厅》里初见,现在已经不止是熟脸,有拿得出手的角色了。
初主演的电影《最终幻想女孩》个人觉得还不错,要是能主演是枝裕和 的电影,那就真成了(其实剧本是最关键的)。
大陆外号谐星,早安死忠饭。
都参演过热门剧或者热门电影,都算熟脸了。
摄影/视觉效果/服装:8
骑车时的镜头抖动。
过去场景的不同调色。
音乐/歌曲:100音乐是 金子ノブアキ (金子统昭),是RIZE乐队成员之一,团中担任鼓手。
作为演员也参加过很多日剧和电影。
弟弟kenken是日本玩贝斯最溜的人之一。
主题曲是 笹川美和 的《家族の风景》。
总分:43/50这是仅仅本人的打分。
影片开始切入镜头时的bgm,带有“不和谐”的节奏音,用蝉来意象人。
当父亲离开后的这段bgm再次开始,伴随着母亲的艰苦工作。
母亲车祸时此bgm停止,然后她病了。
当孩子们开始送报的时候,这bgm又重头开始。
末盘二儿子开始发言时此bgm再现,并去除了“不和谐”的节奏音。
最后母亲坐在窗边唱的是:“優(やさ)しいすぎたのあなた 过于温柔的你呀子供(こども)見(み)たいなあなた 犹如孩童的你呀“前面所提父亲喜欢邓丽君《つぐない》里的歌词。
然后母亲点燃了13年前父亲留下的香烟,bgm无缝衔接上了主题曲《家族の风景》。
“不和谐”的节奏音大概是不安的心情,bgm是去忘记一个人,还是怀念一个人?
令我困惑的地方是前后两部分厚实感差得有些多,外人描述的“父亲”没有实感。
或许这就是哥哥角色感受到的吧,那是一个陌生人。
不过来道别的都是真挚的人。
结尾松岡茉優摸着自己的肚子,高桥一生看来她两次,他已经算半个父亲了。
要是以后他能依着她的步幅就好了。
这么一想,有点甜。
1.感谢所有字幕组。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请点赞,请评论,请转发,请关注,请收藏。
13年里,除了辛苦活着之外,母子三人应该最想亲口问一下父亲,这13年究竟你去哪了?
当初为何要一走了之?
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完整部剧,但到结尾也没有答案。
母子三人都没有机会亲口问这个问题,父亲也没有机会说一句“抱歉”。
是遗憾,背后是13年的怨恨。
恨的是为什么抛弃三人,留下母亲独自辛苦拉扯大2个孩子。
哥哥用工作忘记父亲,弟弟用棒球回忆父亲。
母亲白天送报纸,晚上陪酒,扮演父亲角色陪小儿子打棒球。
母子真的能做到原谅吗?
这不堪的童年经历和十三年怨恨,在一场葬礼上得到了解脱。
与其说,这13年父亲靠做好事救赎自己。
不如说是让家人释怀。
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都抱着疑惑和怨恨的母子三人,在心灵上得到解脱,毕竟恨一个人13年,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父亲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父亲。
做任何事情也偿还不了孩子缺失的童年轨迹和父爱。
原谅不原谅,根本不重要了。
镜头最后,不会抽烟的母亲拿着父亲13年前留下的半包烟,坐在阳台抽了起来。
那一刻,母亲是真的放下了吧。
死亡是个神奇的东西空白的13年,别人嘴里说的那些感谢就会什么趣呢?
你们说男主是被他收藏的小作文给暖到了。
我只觉得男主一脸懵逼,一脸无奈的说着他的好。
因为死有点圣神不可侵犯的样子,它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敢去直接指责这个死去的人。
父亲同小儿子的对话,父亲说自己出走后在甲子园寻找儿子的踪迹… 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给全家人带来那么多麻烦,忽然就把自己提升成一个关心儿子的父亲的样子,何其可笑…
对外人有求必应,对家人如此对待,这不正是对应当今社会吗?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讲的是非血缘家族的相处,斋藤工的这部电影正好是有血缘家庭发生的奇特故事,虽然影片是小概率事件,但确实存在,让人想起中国当年的丛飞。
影片短小,但简洁流畅,电影技巧纯熟,处处留白引发联想!
从电影学的角度上说该片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影片,叙事、构思、摄影、剪辑、音乐、人设、剧设都非常独特,堪称经典!
其看了10多分钟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哥是斋藤桑演的,头发太长了,看不清脸。
然后看到最后才知道,啊咧,导演是斋藤工诶,意外でした!
电影整体是阴暗的调调,但是有些镜头却很清新是怎么回事,阴郁里的明亮色度。
以在灵堂里的父亲朋友们的回忆叙述,来重温失联13年关于父亲的种种。
日本丧礼是有友人叙述这个环节?
开篇葬礼受け付け的场面,就被松冈茉优的美颜暴击。
看到这里我一直以为松冈茉优演的是小女儿,全程没有交代主要人物关系,全靠自己去体会,甚至连松岗角色的名字也没有提到?
浩二在里面的职业是银行运钞车司机,日剧日影很喜欢这种平平无奇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想起了《最完美的离婚》里男主是贩卖机职员。
有一幕是男主送钞去银行,松岗穿着柜台制服的画面,所以他们是在职场认识的吧。
接下来是下班回两个人换回私服,一起回家的场面,其实带这我还以为他俩是兄妹的…但是有隐约感觉到氛围一些奇妙,从这里猜他俩是去情侣了…
从这里两幕里的用词,我才能断定他们不是兄妹关系,真是服了我自己。
看望浩二父亲的时候,女生说了一句:お大事になさってください。
这里用了这么尊敬的语言,如果是家里人的话,不会用到这么客气的语气。
还有后面女生告诉浩二有宝宝了那一幕,浩二那沉默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不想负责了?
后面也没有交代,所以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男主小时候扮演者真好看,秀气。
送报纸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了句,再不快点就送不完了。
弟弟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哥哥在做两人便当的时候,弟弟对哥哥说还不快点我就赶不上学校的远足了。
哥哥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这两处呼应很有意思。
丧礼上这三位朋友有意思。
因为要求黑白着装而穿了工作制服的酒吧妹妹;被骗光了钱的异装癖大叔;有强迫症的不知道要弄几下的大叔。
这个窗台可真是太好看了,从暗处望过去,这个角落是那般明亮。
没有出席丧礼的妈妈,在家里却换起了丧服。
点了一根烟,坐在窗台的镜头太帅了。
高桥一生演技也是一直在线,各种微妙的表情真的太到位了,爱了爱了。
日本有很多关于丧礼关于死亡的电影,像入殓师之类的。
他们最死亡真的看得很平常。
之前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最近买了一套出席丧礼用的西装。
我问他买来干嘛。
他说“有备无患”,以后有需要用到的场合就不用慌忙的去准备了。
真的能如此从容面对死亡的观念,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日影日剧就是来源于生活。
葬礼上的小品挺有意思的,也是这类题材里常见的处理方式。父子回忆线每段都太少,且没到达该有的情感触动。
硬尬70分钟也是很顽强了,全片想说什么?给赌徒废物爹强行加滤镜?这种爹要和解个毛啊?跟树木希林以及内田裕也的女儿给她爹的悼词一样,爹我跟你不熟,你地下继续rocknroll就完了,这位爹你阴间继续赌继续浪就好,干我们这些受了13年+的大苦的倒霉催家人屁事啊!
意外地符合个人喜好。一星加给今晚谦和温柔心怀中日友好的工桑。(话说作为处女作这卡司是不是有点厉害…)
小而美的代表,15分钟短片甚至一则广告片的篇幅绝对可以承载。感动之余,喜欢的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段落。
工桑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尚可,叙事有点平平淡淡没啥重点,但好在被他坑来的熟人卡司引人注目,何况镜头每一帧都还挺好看。中川雅也和高桥一生无论在样貌还是气质上都如出一辙的丧,这对银幕父子档可以。配角方面金子不仅打了酱油还包办全片音乐制作,佛祖亲佐藤二郎也超级有存在感且贡献了不少笑点。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追悼会一场戏很有趣,但并没有把整部电影带动起来,断裂感太强了。大概这类丧气又温情的日本电影太多了......导演的长篇处女作,但这个cast也有点厉害,客串的金子统昭很亮眼。
在看的过程一直觉得导演应该是拍广告出身的,后来才发现之前是演员。先是碎片化呈现一家人早前的艰苦生活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及格表现,之后通过父亲认识的人的回忆来拼凑父亲的另一面。以此来让两个儿子完整地了解他们的父亲。用画面表现渣的一面,用语言表现善良的一面,整体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正如人的一生在他人眼里就是如此。
也不是說拍的有多差,實在是對普通的家庭類電影太無感了。感覺5分鐘短片就能交代完的劇情,愣是被無限的拉長,真的要被無聊死。而且故事的內核也太淺顯了,人本來就無法簡單的用好壞來定義,在家裡可能不是個好爸爸,不代表他在外面不是別人的好朋友,選擇一逃了之不代表他毫無罪惡感,就是這麼淺顯的道理,要花70分鐘磨磨唧唧的說。而且導演可能也怕觀眾太無聊,竟然還安排了一個角色在後半段一直捧哏,實在有夠莫名其妙,有夠割裂的。到最後別說有感觸了,能沒看睡覺已經要謝謝導演沒拍個2個多小時了。我的松崗女神,在這部電影裡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連花瓶都談不上,有她沒她毫無區別。
全程无聊一直在吸麻。斋藤工还是拍MV比较好。
被神野三铃惊艳到
松冈茉优,让你在屏幕前有如沐爱河之感。
2.5星,由别人来讲述这个设定不错,但是又不是那么足够,父亲这个角色仍然暧昧不清
Lily 太好了 寥寥几面人物立起来了。也许真的是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吧,所以运镜和故事都很简单,熟脸很多
我是get不太到高桥一生实话讲
还不错,前两处配乐很好让人很焦虑,他们仨坐在那儿听人讲话也很焦虑。克制也真实(((我觉着有朝一日我要是参加我爸葬礼就是这个状态 松冈茉优这里面绝了
真是讽刺啊,抛弃妻子13年,在外却做个老好人。
我这里一切都变了,我变的不哭了,我把棒球也收起了,而那你呢?明知道确实你的错,还硬要我原谅
作为浪子,又是个滥好人的浪子,注定就不可能做一个好爸爸,学习比海更深,也用了邓丽君的歌曲,工桑野心不小,这么点小事也能潺潺道来,演员各自表现到位,期待他今后的作品
期待的180转折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