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安德森的城市趣味观察合集,人与人之间琢磨不透的的情感。
里面都是欧洲视角“搞笑得可爱”的真实的人。
片名很好,不管生活多荒唐,多没有意义,你还活着!
整片就是由一堆碎片故事连起来,有的有关联,有的独立并只有一两个镜头。
充满他的奇思妙想,真有意思哈哈。
都是他的那种北欧冷淡幽默。
常常让角色面对着镜头说话,舞台感极强。
镜头也以固定长镜头为主,经常用保持构图的缓推,我觉得效果不强但蛮特别。
最喜欢小学老师那段和电椅和女孩幻想和乐队主唱结婚这三段。
结尾的轰炸机更是把荒诞推到一个轻松的高峰。
真大胆呀,独特的电影节奏,整部影片就是碎片的集合,似有若无的联系,这部影片就像是上帝无聊选了一些他觉得好玩的事情然后放在一起。
画面上,很他风格的低饱和低照度偏冷色调的莫兰迪色系,雾蓝、米黄、小清新淡绿。
一股淡淡的苍白的画面风格,完全不强调灯光。
全景为多。
极有辨识度。
一个胖女人坐在长凳上发着牢骚:“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我理解你”,她那同样肥胖的男人在旁边回应到,可却没有做进一步的表示。
赶走了男人和狗之后,女人看向镜头,开始唱起一首关于摩托车的梦想之歌……另外一个镜头:一个男人被三个捧着大杯生啤的法官宣判了死刑,即将坐上电椅,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
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准备享受这个生动的娱乐时刻,其中有几个还买了爆米花。
一个行刑人员检查了电路之后,走到死刑犯前安慰说:“试着想些别的东西”……这是瑞典导演Roy Andersson最新电影Du Levande中的几个镜头。
这部电影可以称为deadpan,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一部“悲喜剧”。
电影里充塞着那些模糊了悲喜界限的镜头语言,而冷漠的演员表情和冷峻的画面色彩不由让人想到同处北欧的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
和Roy Andersson8年前的电影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0)一样,Du Levande也是由一连串怪诞可笑的静止画面构成,这些画面的背景时而亮丽,时而丑陋;气氛时而欢喜,时而悲哀。
各个片断之间由一个类似于美国画家 Edward Hopper画作Nighthawks中的酒吧和一座空荡荡、几乎没有任何家具的楼房小区联系在一起。
电影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很难清楚表述,不过人们面无生机的肖像总是会不断浮现,重叠倍放,其中不乏有欢快的事情,比如酒吧里的年轻女孩Anna,她在封闭拥挤的酒吧里寻找那个摇滚乐队的主唱。
他曾经为她买了一杯饮料,于是她开始梦想着他们之间甜美的婚礼。
当然更多的是悲剧,比如那个手工匠的梦。
他梦见自己在别人家里将所有古董瓷器从桌布上拖下摔到地板上,为此他被判了死刑……电影里众多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尽管生活在城市里,尽管周围人群熙攘,但事实上个体的人总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个体”的主题,在北欧这几年的电影里尤其突出。
尽管北欧或许是世界上生活最为富足的地方,但是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季、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却越发凸显人的孤独感,这或许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之所以发源于北欧的原因之一,而Roy Andersson和Aki Kaurismäki的电影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视觉表象而已。
对于真正活着的人,我们或许只能像电影里那个下跪的女人,去祈祷最终的宽恕。
不过当人们正沉溺哀叹于电影里那些毫无希望的平庸陈腐的画面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场面,观众们只能对这些看似生活中存在着的喜剧目瞪口呆。
电影的寓意是阴郁和黑暗的,但总会在悲哀中融入幽默和温情。
在电影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对白画面中,犹如Ingmar Bergman和Woody Allen的相遇。
电影中很多人不约而同的说着一句话:明天又会是另外一天。
这些普通人之间简短的空话正是现实生活中日益消沉和疲惫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场景揭示了电影的另外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或者说是没有可能的。
和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一样,Du Levande也是一幅社会警示录,电影里没有止尽缓慢前行的车河正是这个社会已经停止运作的象征。
但是与前部电影不同的是,Du Levande里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梦想。
电影里的人同样生活在现实中,不过却可以通过梦想逃避在现实中的平庸和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事实上,对于导演Roy Andersson自己来说,也只有在梦想世界里他才能够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得以解脱,创造出这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画面。
那个积极寻找爱情的女孩Anna是电影里的女英雄,因为她敢于梦想:梦想关于爱情和人们之间的友善。
她做了一个和摇滚歌手Micke结婚的梦,他们住在一个小公寓里,Micke弹奏着吉他,Anna穿着婚纱在卧室里拆着礼物,突然房子开始像列车一样行驶。
窗外跑来无数人,互相簇拥着,向他们表示祝贺并且大叫Hurra,Hurra。
做完梦之后她突然说:“所有人都这么友好,尽管我们彼此互不相识。
”这句话和之前拥挤人群中发出的一片祝贺声一起,是电影中笼罩着阴暗晦涩的迷雾中的微薄希望所在,尽管电影里不断重复展现的沉闷也许正预示着这个社会不久之后的衰亡。
Du Levande是由“静止”的摄像机拍摄的,每个场景由长镜头一气呵成,拍摄过程中没有移动,也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处理。
Andersson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一种画面不受情节支配的视觉艺术形式。
那是他自己对电影的一种理解。
他的画面总是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电影能够让他们摆脱日常的庸俗从而进入梦想世界。
Du Levande(“你还活着”)或许应该有个更为确切地名字,那就是“你死了”。
死亡气息从头至尾笼罩着,不仅仅只是电影中葬礼的场面,还包括酒吧里服务员敲响的钟,以及重复着“最后一次机会”的叫喊,还有就是雾气朦胧中开来的闪着“Lethe”字眼的有轨电车(在希腊神话里,Lethe是通往彼岸世界的河流);另一方面,电影里的角色总是如此苍白晦暗和哀伤,有如行尸走肉一般。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里所有的扮演者全是业余演员,他们是Roy Andersson从饭店、咖啡馆以及车站里“搜集”过来的。
这样的演员或许观众更容易人理解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往往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开始的引文源自于歌德的《罗马挽歌》,对于活着的人发出的死亡感叹在电影里的意义不言自明了。
当电影终场时,或许会有观众能够带走一些与他人沟通和彼此理解的强烈感受。
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这个时代教会人们太多的自私和贪婪了,就像电影开场时的那个胖女人,她哀叹着自己的不幸,不停地抱怨着自己的男人不爱自己,尖叫着让他滚开。
或许依旧活着的人更应该学会彼此托付,而沟通和理解会是人生活之幸。
至于梦想,活着的人总是需要的……
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这片子名就叫《你还活着》那一堆长镜头让我心情差透了,就边开着校内边看完北欧人太闷了,那种生活太过富足的荒诞也太欠扁了好在有女孩的那场梦想中的婚礼白婚纱,老公弹着电贝司,房子缓缓移动着城里的人们欢呼着祝新人们好,房子又渐渐驶向远方还有女人躺在浴缸里哼的那首天籁,真好听我一直把进度条拉回到那一段
还是与《二楼传来的歌声》风格一样。
长镜头、慢节奏、没有联系的人物与情节;里面的主角,贫富老少,都度过着糟糕的一天...这样的电影的确很适合来描述在瑞典的生活状况,福柯也说过,他是在瑞典这种慢悠悠的国家里才染上了写作的恶习的...我想瑞典是一个能让人沉淀下来去做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情的地方。
导演非常讲究镜头、人物的摆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情节张力、对白的象征意义...觉得他实在是非常细心又严谨的导演。
如果没有看电影,单单看剧本,也应该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可惜我还是对于慢节奏的东西不感冒,还是逃脱不了瞌睡的命运。
不过我朋友倒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这的确没有可比性。
值得研究的是他的镜头,在《二楼》里,一个场景的镜头几乎不变任何角度,有点像北野武所追求的那种“一个镜头就是一副完美的画”的境界。
在《你还活着》里镜头稍微流动了些,没那么死了,也更有了些戏谑感。
似乎在他的影片中他更关注中老年人的生活,里面的老女人都被刻画的十分肤浅、滑稽、性欲十足,或者唠唠叨叨、不停抱怨...我觉得这一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深有体会吧...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着无限活力的老人,一个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疲倦的老人,一个没有停止去探索,思考着的老人。
一个会因为老婆一成不变的性要求而赌气的老人。
总的来说,可爱的老人。
这让他的影片有了艺术戏剧所缺少的幽默感和世俗感——这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來自瑞典及德國的電影, 原名"Du levande", 導演是瑞典的Roy Andersson.有點怪誕有點古靈精怪但又不失幽默有趣令人一笑的電影.五十段人物故事, 大都是一take過. 好些都給人深刻印象.打破人家二百年古董食具被判上電椅死刑的男人; 終日叫愛人及狗滾開卻又不時說自己一會兒會回去的胖女人; 一叫last order, 所有客人都紛紛走到bar枱前落order的酒吧; 胖女人和男人做愛, 男人卻躺在床上一味說著銀行的基金及投資; 雨下個不停好像在對世人控訴, 人人都被滂沱大雨嚇倒; 精神科醫生對著鏡頭說幹了廿七年, 累壞了; 剪頭髮的人也會有心情不佳的時候, 結果就是把怨氣發洩在客人頭上; 被剪了個醜樣髮型的客人在工作會議中見大客猝死; 老師一踏進課室便哭得失控, 原來是與丈夫吵嘴; 在地毯店工作的丈夫也因與太太吵嘴而在客人面前下淚; 少女發夢與搖滾樂手結婚, 行走中的屋就像火車軌上的車卡, 群眾都在車廂外揮手祝賀...色調是一致的淡淡灰灰的. 也著重音樂. 都是管樂較多.故事雖沒連貫, 但不會太沈悶.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光怪陸離. 電影不是萬勿錯過那種, 但有點可愛有點開開眼界.
知足吧,活着的人,在你那温暖舒适的床上——歌德借着这句诗,我仔细地做着电影的场景笔记,较《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Roy Andersson沿袭了一贯的拍摄手法,冷峻,固定机位的冷色调小景别长镜头,一景一镜,只是和《二楼传来的歌声》里完全固定的机位相比,这里有几个镜头是用移动的摄影机来完成的。
电影由一个个短片构成,大多可以独立成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荒诞的人生百态,离奇的人忧家扰,光怪陆离,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夸张,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烦闷,枯燥,虚假。
各个故事点到为止,中间多有戏剧性的黑色幽默小插曲,颇有亦喜亦忧的快叹。
来看故事中的四个梦境。
第一个是第一幕睡眠中人讲述飞机轰鸣,炸弹轰炸。
第二个是聚会上打碎杯盘瓷器,被判死刑,并罚电椅三次,原告一直在一旁陈述着瓷器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是一个叫Anna的女子爱上吉他手米可,并终成眷属,在移动的房间里弹着吉他接受着窗外众人齐声的祝福。
个人以为,这一段及其精彩,运动的房子慢慢揭开面纱,静动结合让人遐想无限。
最后一梦是酒吧里男人叙述自己在空中飞翔,向着地面的父母打招呼。
纵观这四个梦,前两个都是比较骇人的,后两个比较温馨,而电影结尾又与首段一梦成呼应,并排的轰炸机出现在城市上空,画面嘎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和迷思。
人们讲述梦境,乐此不疲,不管有没有人在听,前两个梦都可谓自言自语,后两个则是在酒吧里,对着不相识的人陈述,看不到听者有任何反应。
提到了酒吧,不得不多说一句,画面重复出现,酒保摇铃,说这是最后一波了,明天是新的一天。
不妨认为导演的主题就借酒保之口说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分析一下并非如此简单,重复势必是强调,从电影里也没看出第二天“全新”在哪里,一切如常地进行,酒吧还是聚满面无表情的人,人们依然在说着互不相干的话,然后在最后一波铃响的时候涌到吧台,意犹未尽地喝最后一杯。
借酒吧这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亲近让人忘却的地点反复上演同样的场景不如说它在告诉“明天还是一样”,烦恼继续,生活不会有丝毫改观。
而明天是全新的,大可理解为,明天幸福就会来敲门,而对幸福的理解,不是一定要比今天好,而是不比今天糟。
个人认为这才是电影主题所在。
你还活着,日日相似地活着,导演在《二楼传来的歌声》里一语中的,“每天这样重复着多好”!
联系梦,电椅死刑的噩梦没有成真自然好,鸳鸯成双的梦破碎不免让人感伤,飞机炸弹的梦最后似乎成型,会不会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观众看不到。
好梦破碎,噩梦成真是不幸,但更悲剧的却是美梦成真,变成现实的梦更让人无所适从。
这些芸芸众生,见天抱怨,没有遭到轰炸,已是幸福。
既然最好的情况没有出现,那么就祈祷着不要出现最坏的情况。
知足吧,活着的人,幸好没美梦成真。
顺便一提,导演构图颇为讲究,因视网膜所限,往往一眼看不尽全屏,但如果分点精力注意周围拐角隐藏的内容,则会大呼过瘾。
比如,老头厌恶楼上发出的吱呀声,用扫帚敲天花板,却被对面窗户上的人尽收眼底,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蕴。
还有那个餐厅里的小偷,鬼鬼祟祟而光明正大,裁缝店里终不忘到手的皮夹,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
送花的人被拒之门外,邻人放狗汪汪大叫。
可以说所有边角画面无一不具有巨大的张力。
原文: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23.html
芬兰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善于以冷淡舒缓的表演,以故事的方式表现生活的状态,贾木许善于抽离故事,描述生活或意境,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善于以冷幽默的方式,散碎的情节,僵硬缓慢的表演,固定镜头,把生活和心灵的压抑、困顿丝丝入扣的表现出来。
安德森的长篇电影《枝寒雀静》、《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堪称冷幽默式的语言集萃。
老人要打开酒瓶饮一杯,猝然倒地死掉,妻子不知道,仍然欢快的哼着小曲,生命是何等的脆弱,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啊。
一位点完餐就倒地死掉,美食,大家还是要分享掉的。
满面愁苦的推销员,到处推销带来欢乐的玩具。
大堵车,寸步难行,人们躲在酒馆里发牢骚,呵呵,这就不如我国民了,高速堵车,组团跳广场舞啊。
经济疲软,人们需要安慰,借机推销耶稣像,耶稣在十字架上荡秋千,没想到不仅没能在银行账户上添一个零,反而赔了,把耶稣扔到垃圾堆上,用汽车压的粉碎。
老人推着小车前行,小狗被拖在地上苦苦挣扎。
理发师压不住愤怒,给顾客来了个鬼剃头。
精妙的语言小故事,一个个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风格化到诡异的画面,是一大特色。
没有主光源,给人物和建筑投下明媚的阳光和分明的影子,这事没有。
冷浅色调,极简单的家具布置,干净凝固的画面,演员表情僵硬,估计脸上涂了白粉,惨白的像个死人,音乐诙谐幽默,回味悠长。
夸张,文艺的重口味。
就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风格诡异抽象奇妙,打破传统的观影思维,耐人寻味。
《你还活着》中,大号手躺在床上,对生活牢骚满腹,絮叨担忧养老金的损失,肥胖的老婆趴在身上蠕动,爽的叫好。
一边悲愤,一边叫好,这就是生活。
是抓住活着的当下及时行乐呢?
还是为未来的生活愁苦担忧,你自个选吧。
我选抓住当下的生活。
有這麼一句法文: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用得都濫了,差不多每部在寫人的電影都能用上。
準沒錯的,人生包羅萬象嘛,積極的、消極的、絕望的、荒謬的、功利的、殘酷的、溫婉的、瘋狂的、壓抑的...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到底也離不開七情六欲,千百年來如一日,電影(故事)念茲在茲做著的是同一回事,一言以概括,「這就是人生」,成為了一切的答案。
本片則更明顯,五十個人物速寫,都是平凡人;關心著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需以太多怪癖來嘩眾取寵,維持著一個冷靜的距離,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個生活現場。
但,那又如何呢?
回想裡面出現過的人和事,有哪一件超乎過我們想像?
男人做愛時還「唸唸不忘」著銀行的投資、理髮師心情不佳拿客人頭髮發洩、流浪漢拖著死狗,以至女人一邊喝令男友離開自己轉過卻又說很快要回去對方身邊...算得上神經質的悖理,但能談得上惹人發噱嗎?
不。
這些玩笑我們都聽慣了,隨便拿任何一則單獨的說,只會被批成陳腔濫調。
可是,把它們結集放送就有效力嗎?
也不盡然。
Roy Andersson對生活細節的敏感(甚或是迷戀)確是無容置疑,但關鍵還在其怎麼「表達」,而不是他迷戀的「內容」。
影片的粉灰色調、憂鬱的管樂和僵持的距離,結合成一種統一的調子,裡面是滄桑是無奈,是鬱悶也更是落漠。
可見情緒的濃度被小心操控了,激烈一點的形容詞派不上用場,都是深邃、曖昧而抽象的。
觀眾自始至終都沒有介入,維持在一種很個人的觀察距離上,也就是一種讓人沉思的抽離。
除此以外,這種沉思的抽離於影片內亦另有提示。
導演於各段小故事中安插了各式各樣的「旁觀者」,他們大都是另一段小故事裡的主角。
在當「旁觀者」的場口上,他們的觀望舉動被強調了,許多場口的轉接靠的都是一道道或近或遠的視線,導演正以此建立了一條「抽離─觀察─沉思」的熱線,既讓觀眾於觀映時投入到這習慣中,自然沉思,也表達了人生中「看與被看者」角色的隨時互換。
也正就是這種沉思的調子,本來並不令人發噱的事,便成了恰到好處的笑位。
那是一種失落過後的自我撫慰,是苦笑,是一種灰色的幽默。
影片直击人类的心灵空洞和存在感缺失,片中人物无论如何折腾、碰撞、追寻甚至互相攻击,最终都无法换来自我灵魂的被理解和被接受。
影片还是小情节串联的方式叙述,但如同散文一般,具有更明晰的主题。
导演视听风格独特清晰,几乎完全固定的机位放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让人物在镜头里的独白、自嗨都显得更荒诞幽默,也更加孤独!
本片配乐很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黑色幽默气氛!
作为系列作品第二部,与前一部作品的风格别无二致。
仍然是静止长镜头,依然是琐碎的生活片段,演员的脸被涂以白色,最大程度上消解了表情变化带给观众的情绪波动。
与第一部大范围探讨宗教信仰不同,本片范围更广,诠释了生存与死亡、欢喜与哀伤、自信与自卑、平凡与渺小、爱与被爱等主题。
所有画面都像报纸上经常看到的幽默黑白漫画
9/10。太牛逼了,这片逼格得是塔蒂+史云梅耶+考里斯马基才够啊!单镜头情景剧,舞台搭景,仅有30min和72min两处较为简单的镜头运动;画面与色调配合融洽,神剧作的台词和调皮的音符徘徊于梦境和清醒之间,恰似人生;片段散碎甚至串不起一个完整的情节,却充满了导演无尽的想像、被处理得几乎无可挑剔!
看的第一部罗伊安德森,北欧式的冷幽默,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舞台化表演(好像只有几处动了),不断变换角度的酒吧场景。开始很新鲜后来稍微乏味,还好最后移动的房屋与满天飞机让人遐想,知足者常乐。北影节资料馆。
一场一镜,看着像欧洲的讽刺漫画。导演把太多心思花费在场景布置上,北欧冷幽默,越往后越好笑。电影最后有一个场景,女主梦境里与乐队主唱结婚,她们的房子像火车一样缓缓驶来,外面观众在向他们祝贺,真的很感动。这难道不是一个梦中梦吗?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就是痴人说梦的呓语,可哪怕是在导演的梦里,导演还是要假借周公托梦,北欧人的玩笑很高级。
为了最后那几分钟衍生出这么长一部片子 就像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堂吉诃德要写那么长 十日谈要凑足一百个故事
6.4分。拼接起来的装置艺术短视频
充斥绝望、疏离、鸡同鸭讲,室内装饰布景色调极美,但又反衬人的孤独。
2019.04.26 色彩很喜欢。有意思,但不是特别有意思。单纯但不讨厌。/ 「我要告诉你的是,眼泪,并不能影响法院的判决。」qaq
罗伊·安德森是21世纪最具创造性的导演之一。
一些糟糕生活的合集罢了,电影算是特立独行,只是没有深度。
冷色调,小长镜,重复的对话,面无表情的人生。荒诞,但又有最可爱的情节。天知道移动屋子里的结婚的男女,那一段是有多可爱啊。
别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了因为还活着
不喜欢这张舞台剧式的电影风格,虽然有点灰色幽默,但那种痕迹也太刻意了些
经过群友提醒,才知道原来最后镜头里出现的十九驾飞机,正是当年飞往广岛的数量,对罗伊安德森老师的极简的乃至无言的抨击更服了一步,除了导演标准化的部分,此片中最动人的点莫过于那个幻想着自己与哥特杀马特男孩的移动的婚礼,而从业27年的精神科医生点出的现代人为何痛苦的根源:太关注于自己、自私自利;爱狗人士慎看,可能会怒打一星;比起注重剧情像是“小说”类的电影,安德森则是“散文”类的,他似乎在生活中也是随时随地拿着小本子记录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新想法新的批评的点,等素材累积足够了,新的电影便足以问世了,他的作品连看此番感觉更为明显,也正是因此连看几乎有点容易“串台”
非电影,舞台剧技法的段子合集。
很多段落非常得动人,比如梦中的新婚,比如浴缸中的吟唱。一如《寒枝雀静》和《二楼传来的歌声》,整部影片对构图的追求近乎极致,每一帧画面都极富绘画感,随便一个瞬间暂停下来都像极了爱德华霍普。罗伊安德森简直就是导演中的画家。
这么垃圾的片子,居然有人评分,浪费我的时间,强烈谴责
罗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二。1.比及前作,尴尬美学更强,自由度升高(移动长镜头数量增多),寓言性降低,更趋碎片化,自反性提升(多次打破第四堵墙),荒诞程度减少——超现实段落被嵌入到(前后对镜指明的)梦境中。2.不过,依然贯穿着几个主要人物与近似线性时间,私以为还是[寒枝雀静]的一次性人物+乱序时间+着力探讨生死的碎片寓言体更胜一筹。3.人与人的疏离&沟通的不可能成为主题(多次复现的控制不住哭泣的人、对不被理解的控诉、乐器扰人,以及造爱时老公在下不断抱怨倒霉事老婆在上却不断叫爽的场景),其次是虚荣而自私的普通人。4.拉下整张桌布令我兀自忆及安哲[流浪艺人],梦中法庭则被非理性化(法官喝酒,律师只哭,拍卖式宣判电椅)。5.卡在门缝的花。6.梦中的移动房子与婚庆告别。7.群机。8.安德森片中总有酒馆和医院。(8.5/10)
人活在沉重的社会枷锁之下,有人焦虑,有人变得麻木,有人崩溃,芸芸众生,社会百相,你还能活着,已经不易了。对这种无关联的多片段非线性叙述方式,真的不太喜欢,太考验逻辑思维能力了,有时候会看得很累。
褪下面具后每个人的真实情绪。背景古板画面诙谐,不清楚属于哪种风格,很喜欢的构图,只是太过枯燥,还好音乐提供了一点欢乐感,不然真的要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