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这是一部从头残酷到尾的电影,丝毫不给观众喘息,使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电影,还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成功了。
对于内容,我们无权谈论,任何评论都是对死去的人的亵渎。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给人以非常大的冲击,灰冷的色调,狭小的空间,无不给人以压抑。
政治犯的疯狂举动,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使观众一下子被裹入了这样一段历史的漩流当中。
接下来,随着影像的不断展开,观众渐渐开始理解冲突的原因,理解那疯狂背后的深深的信仰和哀思。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由于饥饿产生了对童年的幻觉,似乎为影片的残酷基调带来了一丝美感,然而这温馨的背后,却是更大的凄凉,似乎比暴力场面来得更为抨击内心。
为了配合剧情,电影的节奏也被设计的极为扭曲。
大段的沉默跟着大段的对白,使人的情绪不断的被拉伸开来,执迷而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人物的命运。
对于人物的塑造,影片一开始还是有些混乱,为了引入主要角色,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而很多铺垫是徒劳的。
使电影开始因为缺少焦点而显得凌乱。
不管怎样,对人肉体的残害,总会给观众一种震慑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观众的这种情绪引导到对历史的思考上来。
记录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相信人们看过以后,自会对其有自己的评价。
from IMDB:An odyssey, in which the smallest gestures become epic and when the body is the last resource for protest.fiction的影迷把它当作艺术杰作来看,Unfiction的说有主观粉饰“KB分子”(这顶帽子杀伤力太大)的嫌疑。
个人觉得有争论就好,否则sands们就死得不值当了。
刚看完了《中国人史纲》,这套书对我这种不怎么阅读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滋养无比充分。
读后我明白:1、几十年的抗争,在史学家的眼里,无助于人类进步的,再多的牺牲,也是一笔带过。
2、对于流血的历史,柏杨这样的史学家多感叹于人类的嗜血及愚昧。
3、用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来渲染自己铁血丹心的民族主义狂热支持者最可恨。
4、历史车轮滚滚,个人的暴力抗争只能导致更多的流血。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饥饿》Hunger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面对《饥饿》,普通人除了要忍受电影传达的剧烈痛楚与污秽不堪,恐怕他们更想搞明白这北爱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它离开主流视线也有一阵子了。
长话短说,看起来永无休止的政治暴力源于北爱尔兰地区的教派对立。
片中囚犯是爱尔兰共和主义者,他们追求爱尔兰统一,信奉天主教,被称为民族派。
与之对立的是信奉新教的联合派和背后的英国政府。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共和主义者被残酷镇压,他们被当做一般罪犯处理,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囚犯展开了多种示威活动,如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是影片的背景。
但《饥饿》承担的不只是记录与再现的功能,如同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讲述北爱问题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
史蒂夫·麦奎因研究视觉艺术多年,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饥饿》的视觉效果卓越,它真实地再现了监狱的环境和犯人的待遇。
囚犯把排泄物涂满墙壁,倒灌到走廊通道。
后来出现一位清洁人员,他从里头走近镜头,一路打扫,呈纵深方向移动,单镜全长两分半钟。
周围只有扫把与地面污水摩擦发出的枯燥声音,囚犯们也不做声,整个过程对观众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压抑折磨,仿佛置身于肮脏的现场。
之前的虐囚场景,摇晃不安的手持摄像机营造了可怕的空间感。
类似的冲击在全片随处可见,众多访谈评论中首推17分钟对谈场景: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
内容包括了桑兹的成长,他对运动和形势的判断,对生命和选择的看法,基本道出了一个共和主义者在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是理解和深究《饥饿》的入口。
故事讲述的技巧上,电影没有马上引出主人公,先出现的是对立面的狱警,再是主人公同仁,通过一场见面会才带出了绝食的中心人物桑兹。
桑兹糟糕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人间惨象,他嘴唇干裂、布满烂疮,叫人不寒而栗。
桑兹意识不清后,出现了虚焦、失焦和溶接画面,童年体验反复出现,大限将至的生命回首,让人为之动容。
在一个静寂的白色战场,桑兹和他的朋友把身体当成了最后的武器,如愿以偿地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雪中燃烧的烟头,为了清理通道的污水,为了那段集中对话的惊人勇气。
给自己一次机会,看下这部震撼的《饥饿》。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21/content_709294.htm】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处女作,它表明导演是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能处理好当代政治问题所引发的监狱生活,没有任何说教。
———Michel Ciment《正片》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发出战斗召唤的电影,不仅仅是那个静态对话场景,更为了那些带来猛烈撞击的图像和声音。
——《英国电讯报》 Tim Robey
一句话评论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
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
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英国2008年度佳作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
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
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
《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
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
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
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
”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
“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
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
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
”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
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
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
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
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
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
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
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
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
“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
”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
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
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
“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
”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
《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
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
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
电影《饥饿(Hunger)》描述了1981年,被关在的Maze监狱的爱尔兰共和军(IRA)成员鲍比·桑兹(Bobby Sands)进行了66天的绝世抗议最终殉难而死的故事。
鲍比的这次抗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他本人也被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很多爱尔兰人作为英雄来纪念。
这一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把被捕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当作普通罪犯,而非政治犯对待。
在电影中有撒切尔夫人讲话的广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olitical murder, political bombing, or political violence. There is only criminal murder, criminal bombing, and criminal violence.”。
在监狱中,作为政治犯将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且,作为政治犯而非普通罪犯将意味着承认IRA成员的行动是一种政治主张而非普通的犯罪。
所以,在狱中的IRA囚犯则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抗议。
电影并没有一开始便直接描写以鲍比的绝食抗议,而是先描写了之前另外的两个抗议——“Blanket”和“No-Wash”。
“Blanket”抗议是IRA囚犯拒绝穿普通的囚犯服装,要求像政治犯一样穿自己的便装,他们以不穿衣服来进行抗议,在狱中仅披一件摊子。
“No-Wash”抗议是IRA囚犯对着囚室门小便,让尿从门缝流到监狱的门廊里,再把粪便抹到墙上。
电影中用很直接的画面描述了这两个抗议,一个入狱的IRA成员拒绝穿囚服,便被在狱警的记事簿上附注了“不合作”;对于“No-Wash”,则主要通过两个很长的镜头开刻画,一个是狱警在走廊里一步一步扫掉尿,另外一个则是狱警用高压水枪洗掉囚室内墙上用粪便画出的图案,而干着两件事的狱警则都穿着防毒面具。
然后的主干是鲍比·桑兹的绝食抗议,首先是他和一个神父的长达17分钟的对话。
这17分钟只用了一个镜头,在对话中,鲍比阐释了自己绝食抗议的意义和决心,回答了神父提出的种种问题(关于其父母,自杀行为,抗议效果等等)。
然后电影便进入对鲍比绝食抗议过程的细致描写,镜头把整个过程鲍比的身体状况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鲍比逐渐骨肉如柴,精神恍惚,出现幻觉,身体溃烂,呕吐,出血等等。
“绝食”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通会让镜头前的我们难以忍受,自然不必说亲自践行这一过程的当事人。
电影没有去讲鲍比作为IRA的成员其政见如何,没有去讲作为一个恐怖分子其行为如何,只是以最自然的手法讲他绝食的过程,而我们不得不对承担了这一切的鲍比表示钦佩。
电影用了相当多的镜头来描述IRA囚犯在监狱中受到了怎样的虐待。
首先是狱警给鲍比剪头和清洗的过程,开场时的狱警上来对鲍比就是狠狠的一拳,整个过程狱警都粗暴至极。
而在IRA囚犯不接受监狱给的普通衣服,用椅子等砸囚室的门窗时,前来的防暴警察更是对囚犯毫不留情,对每个囚犯用警棍一顿毒打,并且粗暴的在囚徒身上寻找可以用传递消息的纸条。
这些对囚徒的暴行,大概表达了国家对自己的敌人当然狱警们的日子也是很无奈和担惊受怕的。
开场时首先出现的便是一个狱警,早晨上班时要非常谨慎的检查车下有没有炸弹,自己的妻子担惊受怕的看着他离开,当然,他自己最终还是在看自己母亲时被IRA的成员残忍的枪杀了。
这个狱警在粗暴大了鲍比后,用冷水来冰自己擦上的指节,恍惚的走在同事之间,又忧郁的在门外的大雪中抽着烟。
另外的一个镜头是一个防暴警察躲在墙后一边听着同事狠狠的打着囚犯,一边自己忍不住痛哭起来。
作为国家的暴力的执行者,工作便是虐待那些反对者,同时又面对着反对者的种种抗议,如果做不到宗教般的对国家的政策的信仰,所需要承担的痛苦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他们就承担了这样的痛苦。
《饥饿(Hunger)》并非一部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的电影,而是通过对这一次绝食抗议的各个方面最直接的参与者,IRA的囚犯,狱警,防暴警察,狱医,神父等人的直接体验的刻画,去再现这个事件。
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非去评判一种主张,而是旁观了一个过程。
可以把这个过程作为鲍比用自己来献祭的仪式,他像苦行僧一样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我们看得的则是这个仪式的过程与种种细节。
Also in: http://sokrates.me/2009/04/hunger.html
《hunger》是一部看似沉闷带点无聊,实则让人思绪翻涌、无比震撼的精彩作品。
如果你看习惯了爆米花类的movie,或许你看不下这部片子;但是,当你愿意静下心、耐心地、客观地、完整地看完huger,那么你收获的绝不是单纯的一部电影,而是内心的震撼与精神上的触动。
麦奎因导演的处女作拍出的水准实在是天朝好多导演都应该自愧不如的。
用诗意般的画面展现如此残酷的故事内容,实在佩服他的才华。
他用极度克制、客观的角度来表现北爱共和军在监狱中的反抗、桑兹的绝食,没有这类政治(英雄?
)电影常见的煽情、豪迈、激昂的情绪,没有强烈的爱憎感;如果说按理应该把主角桑兹表现的伟大、超凡脱俗如英雄一般,在这部片子里也是没有任何的明显表现,那些冷静的镜头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冷酷。
在全片极少台词的情况下,中间却有一段长达25分钟的桑兹与牧师的对话,而其中又有近18分钟长镜头的客观记录,没有任何正反镜头的变化,确实是一种冒险的拍摄法(容易让人觉得沉闷),却让人印象极之深刻(这导演也真是大胆)。
他俩的对话从闲聊开始,逐渐进入他们讨论的核心:绝食or谈判。
作为观影者,作为普通人,大部分都会如牧师那样觉得:应该珍惜生命,感谢上帝恩赐的生命,要为家人着想,不要选择绝食这种极端形式(尤其他们是以绝食至死的决心)来进行抗议,应该和平谈判,英政府不愿妥协就长期抗争……总之,都不应以这种自杀式绝食来进行抗议。
然而桑兹他们显然已下定了决心,即使会死很多人,即使过程难熬,即使抗争的胜利他们可能根本看不到,他们也不愿再进行所谓的谈判(之前试过,结果不理想),不愿在没有尊严、没有权利的政治监狱里妥协与苟活。
当镜头切换到桑兹的脸上,他缓缓吸了口烟,说起他小时候的故事,那确实让人感到心酸,却也更清晰的了解他的思想:他认为对的就会去做,不会理会别人的看法;他知道事情的因与果,但不会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为以及他的信念。
电影的后段,是桑兹绝食的记录。
几乎没有台词,只有绝食过程中人身体的变化。
或许我们总觉得,绝食之后就是消瘦、萎缩直到心脏停顿;而实际上,那个过程更加漫长、更加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在病床旁的桌上,每天都会有食物放在那里,当出现乏力、眩晕、虚脱、胃痛、器官功能衰竭等等时,需要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坚持拒绝面前的食物?
在我看来,绝食比其他自杀方式更为残忍、更为痛苦与漫长!
上吊、跳楼、自刎、切腹、投河、烧炭等等,都是一瞬间的事,烧炭即使漫长也不过几个小时(而且也不算太痛苦)。
而桑兹从绝食开始至死经过了66天!
简直无法想象那个过程有多么痛苦多么煎熬!
那真是极端的“自残”啊!
在绝食的后期,他总是见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在最后时刻,他又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野外奔跑,漫漫的前路,没有尽头;停下脚步回望,四周却一个人也没有;稍作停顿的他,仍然继续往前跑——即使孤独一人,他仍会向着他的目标前进,即使没有人理解、陪伴,没有掌声、喝彩,不知道终点何在,他仍然会一直跑下去……片中的许多镜头、动作、甚至物件,都有着极深的含义或寓意,当看完第一次,又再重看一些片段时,你会看到之前忽略、或者看不及的内容内涵,会更加理解桑兹与牧师在对话中流露出的爱、希望、不舍与信念;你会晓得狱警、受伤的拳头、冲刷墙面与地面、撕下圣经卷成烟抽、在铁窗缝隙中收听外部的新闻……这些的这些,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与深层的讯息。
当看完全片时,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与西方世界其实还是有极大的不同。
与西方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我们的自由其实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
但为此而抗争,似乎并不实际。
桑兹在绝食过程中,狱方医生给予的人道主义照顾,还是有点触动了我。
那位长期照顾他的医生,对他估计也有同情、怜悯与感动,所以扶起桑兹、给他擦药膏、抱起他、给他铺羊毛、给他弄了铁架子再加被子等等细节,反映着世界不会只有狠心、冷酷的人。
桑兹这个人物,既有导演有意刻画的的如基督一般,也让我联想到“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也让我想到真实中的切·格瓦拉。
或许有信念、有精神支撑下的追求,才是长久、坚定与不被磨灭的。
用如此极端、残酷、痛苦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信念、梦想、尊严与自由,桑兹也不愧为一名真正的英雄,即使他不是倒在战争中!
顺带提提,法鲨在《饥饿》里的表演实在太精彩太amazing了!
不是因为法鲨,我应该不会看这片;如果不是因为法鲨,片子前25分钟都没见到他真是让我差点抓狂。
还好,作品拍得确实很棒,让我看了为之一振!
而看了两次有法鲨的部分(明显是找虐,看得心痛死了),让我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角色和作品的内涵与追求,也让我更加佩服导演和演员。
法鲨为了这戏减重到58kg,又为了那段20多分钟的对话,和那个演对手戏的演员在公寓练了好多天,真是让人钦佩与概叹他的敬业。
但如果只是因为减重与敬业,还不足以让人难忘。
重点在于,他能将如此一个激进又沉稳,冷静又充满信念的军人演好,实在不易;而能在减重后,表现这个绝食之人的身体、精神状态如此逼真、苦痛,却不放弃信念的坚毅,则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法鲨跟历史上的桑兹长得并不是很像,但是他饰演的这个人物绝对是别人难以企及、难以超越的!
我作为外行人来说下这个电影。
看HUNGER之前我去吃寿司,因为是生日就大吃了一顿差点没把我撑死。
然后就走进了电影院,看这部1小时40分钟的电影。
一个吃饱的了人看一部叫饥饿的电影,其实自己觉得是有点奇怪的。
电影故事很简单,甚至简单得像一部纪录片。
不过既然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像机”大奖,那就自然要关注电影的影像了。
看过HUNGER后,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则是影像的代入感。
这个名字是我编的,应该存在一个专业术语,大概就是通过摄影技巧,让画面最大限度的感染观众,让观众能体会到镜头前人物的情绪,甚至“闻到”某个场景的气味。
印象很深的有几个地方。
1,由于囚犯都把尿倒在走廊上,于是有一个清洁人员拖地的长镜头。
清洁人员先是从画面中央的远处走来,边走边往地上倒清洁剂,走到镜头面前后又转身走回去,到了走廊尽头后拿起拖把,慢慢地边走边拖,又一直走到镜头前,然后这个长镜头就结束了。
这段是非常让人难以忍受的啊,摄像机一动不动冷静注视,那种类似折磨的感觉会让我几乎能闻到那股恶心的骚臭味。
2,那个哭泣的防暴警察。
他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在即将到达监狱的车上,眼神的游离和肢体的慌张透露出他的紧张和不安。
但是随着防暴警察一起用警棍敲响防护板时,他开始发泄似的嘶吼。
然后囚犯出来了,被暴打,被凌辱。
画面摇晃得很厉害。
这时一个快速的镜头扫过之前的那个防暴警察的脸庞,不足一秒的刻意特写,因为这时他的表情和之前的惶恐不安完全相反,似乎丧失掉了灵魂般。
之后就是那个他哭的镜头了。
这个镜头很有冲击力,但是我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画面被一堵墙平分成两半,右边是那个防暴警察偷偷痛哭,左边是一群防暴警察在暴打又一个囚犯。
3,然后是一个新到的囚犯要在几个狱警面前脱光衣服。
电影分别从拍摄囚犯正面和背面来展现这场戏。
但是两个角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画面都被均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狱警,面无表情也几乎没有肢体动作,直呆呆地盯着囚犯;右边则是独自一人的囚犯,其窘迫感和羞辱感在安静中向观众扑面而来。
4,电影的台词其实很少。
最多的一段是男主角BOBBY在会见一个牧师。
也是很有意思的长镜头。
BOBBY和牧师面对面坐着,画面就这样被分成左右两部分。
有趣的是这两部分除两个人物之外都惊人相似。
无论是他们身后的桌子和椅子还是那些桌子上的烟灰缸,就像画面中间放了一面镜子似的。
右边只是左边的倒影。
所以这场戏就是挖掘BOBBY内心世界的一场戏,他的想法计划背后的意志和精神,都在他与牧师,或者是与“镜子中的自己”的对话中表现出来。
其实还有很多很漂亮的镜头。
那片在病房中缓慢旋转飘落的绒毛,还有小时候的BOBBY靠在BUS的车窗边上,在森林中奔跑的画面。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老是想起《索多玛120天》,因为HUNGER前半部分表现的肮脏同样很直接,粪便啊尿啊蛆啊暴力镜头啊血腥啊...但是因为其影像太具有观赏性,所以你几乎不会感到恶心。
我说的是“几乎”,有那么几个镜头还是让我有点反胃。
可能是之前吃太多了的原因吧。
还是希望看到某个在摄影或导演方面专业点的人士的详细解读。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
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
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法叔牺牲好大,后面瘦的让人心疼,对话那段长镜头很震撼~~
北爱共和军Bobby Sands绝食抗议66天后去世。你要说现世进步和人道,历史只不过是以另外的形式一再上演。
震撼的画面,伟大的表演,残酷的现实。
看后让人感觉不适,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观看此影片有难度。叙事有些一塌糊涂,同时个人很是不提倡影片里面这种无意义的抗议活动。
。倒是没有什么快进的冲动尽管一个一个镜头长到让人想骂娘,拍一个狱警从走廊尽头扫地到镜头前到底有什么劲。。。看完让人心情不好。。P.S看完豆瓣评论忍不住又扣了一星
舍生取义,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为自己负责吧!
在仅仅9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去拍摄一组单一场景中的对峙戏,而且几乎没有配乐和镜头的切换,史蒂夫·麦奎因可真敢玩
感觉是部很静的电影……所以我一度要睡过去……法鲨最后那段小虐了一下TAT嘤嘤嘤嘤
法叔的脸和饿出来的小身板加两星,一路捉急想摁快进的心情减一星。看片之前没去了解北爱尔兰教派对立的政治背景于是看得想死,不过看上去真的好腻害的样纸【滚
沉默中的力量,很干净,很纯粹
对长镜头一向零容忍,代入感超差,压根没进入角色的状态,一星给为剧情暴瘦的法斯宾德,2/10。
中间的对话是好久没看见过的精彩纯对话戏了
BOBBY和牧師的那場戲讓我窒息
差点看睡着,看完也总结不出什么 反正政治背后就是黑暗的摧残
下的版本有点儿问题,字幕都对不上....不得已裸看的...法叔你牺牲好大,瘦的剩一把骨头...虽然裸了那么多,可我都不忍心看了...
一流攝影及鏡頭捕捉;連續17分鐘處理得有條不紊的定鏡長鏡頭;Michael Fassbender很強大的演出;很出色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有幾多人願意為信念犧牲生命,有幾多國家願意正視自己不光彩的歷史?
震撼
几段长镜头相当出彩,但叙事性不强
警棍和牢狱是国家机器的暴力,绝食和不洗澡是个人施加于自己的暴力,吊诡的是,国家的暴力中包含剥夺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因为这是对国家暴力机关的勒索。
跳着看的,不知道演了啥,法鲨绝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