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这个设计海报的对摇滚有些了解
男主这气质没说的,剧情片里的老炮,动作片里的老枪,喜剧片里的老小孩节奏有点拖,但比生活剧节奏快,大翻转放在真正想拉自己一把的人那里,最后决战小黑拍档去哪了呢?
他跟他老婆感情真的好,他之前的搭档发生了啥?
被组织胁迫第二回?
破案的关键是哪个感应水龙头?
片尾做手模直指被害人老公的指纹?
正在苦等亚历杭德罗第三部,不过令人愉快的是伸冤人3先出来了留着周末看
现在的好故事非得打碎了讲才符合时尚时势造英雄,是因为时势也造人形冷血爬行动物。
文明的进程常常是双向共进的,这目前的现实结果早已打碎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一种乐观预期,那就是现代商业经济促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将让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光明。
结果繁荣有了,光明不见得(或者说很多东西更黑暗了)。
大卫·休谟说:个人财产得到承认,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
卢梭则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认为这枷锁就是私人产权观的诞生。
)他们说的都对,剩下的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是如何面对。
好的文艺作品不负责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诸多两难困境。
豆友介绍说:作为一个MV导演完成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冷血动物》这部该电影已经在国外论坛多次被誉为近期最好的犯罪片之一,可能也将入奈飞网的佳作名录。
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他,所以在执导的进程中一定也呈现他对故事的理解。
近些年的文学和影视故事都流行情节一定要打碎了讲,时间和空间不断切换,一会儿三个月、十年前,三天后或一小时前,一会儿强调是现在、当下。
不这么打碎时空,不这么让人烧脑费解,就仿佛是落伍,是老破小。
挡不住的潮流决定了年轻的导演兼编剧才艺努力的方向。
所以这样的电影主要靠主演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导演一定要选好选对自己的主演或班子。
从这个角度讲,出演的一帮老演员,或是影迷极为期待的顶流演员,或是银幕上早已“熟悉的陌生人”。
他们都是成功的关键。
所以说个人认为这是部“演员电影”。
很多观众欣赏演技、导技和画面处理,不在乎故事是不是讲顺讲圆,反正那不是重点。
所以好莱坞的编剧们要罢工,他们的地位太低了,不合理!
合理的是近期张艺谋导演的一生体会:好影视,第一位的是故事!
或者说是好剧本!
这个故事虽然有动作片和警匪片的故事模式,但仍是个讲得有新意的好故事。
冷血动物也译“爬行动物”,最近美国的南希·佩洛西就自称爬行动物,遭网上众人痛骂。
电影开场不久,主要的女受害者(房产经纪人)萨默就在家中发现一张退下的蛇皮(冷血爬行动物代表之一),这个镜头既让中国人想到“变脸”的魔术,因为后来剧中许多人都有不止一张面孔,不断换脸皮和人皮,也让人意识到“丛林法则“隐喻,想到一个人无意中走进了原始森林深处(学术话语中的“神圣私有产权”,人话中的有“大钱”的人群),四下各种凶险、危机四伏,让人紧张、防不胜防且倍感孤独。
有限视角,留白很多、迷惑也多编剧选择了男一号警探汤姆作为唯一有限视角(而不是一般的上帝视角)进行拍摄、剪切和故事叙述,所以观众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双眼观察和内在直觉在进入故事,这样的有限视角更现实、普通,也特别有助于观众进入男主角的心路历程。
59岁的本尼西奥(Benicio Del Toro)在银幕上气场惊人,眼神和神情都非常独特,坚毅、刚直、不屈、又疲惫、阴郁、痛苦,其神秘的过往(刚从罪案太多、办案太多的费城调到此地的神探)和渴望家庭生活、在“朋友们”面前的频频微笑,回礼娇妻的恩爱,都暗示了他广博幽深、让观众一时琢磨不透的内心世界(他也会蜕皮或变脸!
)。
本片因有限视角而留白处很多,迷惑性很大。
比如被暗杀的妻子萨默是如何发现自己被骗的?
表面上好像是夫妻不和与偷情,其实是她想举报腐败的大企业与警察联手的黑网络,导致杀身之祸。
她不联系警察,而是联系FBI且没有得到及时回复,是因为什么?
她已经知道这些黑警的内幕了?
FBI也不可靠?
我们只看到她与闺蜜的一次对话和与三个女邻居的一次跑步。
比如汤姆现在的妻子朱蒂为什么频频在众人面前大秀恩爱?
秀得都让人怀疑,也确实要怀疑,因为顺着汤姆的眼睛,观众会看到那个进屋做装修的帅气装修工,明显与她有亲密的恩爱。
又比如为什么朱蒂要提醒汤姆:凶手大都是前夫,并很专业地处处帮助他破案。
那个容貌更像是罪犯的伊莱,为什么汤姆第一眼就仿佛看穿,却迟迟不及时追查?
当伊莱主动来到他们家附近转悠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朱蒂一枪打穿了塑料泳池,却留下这个大活人,汤姆在抓住“罪犯”的时候却意外看到了U盘,伊莱在什么时候留下了那个只有他能看到的罪证?
这都是观看过程中的情节迷雾和一起探案乐趣。
如果说整个故事就是说经验丰富的神探汤姆在调查一起凶手案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身处一场精心编织的阴谋中,自己所面对的不是某个罪犯,而是体制性-集体性的黑暗(很套路),那么这些歹毒之人为什么一定要点名让他来办案?
往日好友、得了重病的艾伦还把美丽动人的侄女朱蒂介绍给他,使得临近退休的警探汤姆都不禁动了真情,办案过程中都关注人家的厨房设备,想像自己的新家和未来退休生活的甜美。
还有终于也准备结婚的不靠谱黑肤搭档,被误杀的贩毒前夫,汤姆因为误杀而被查办、又被释放、隆重欢迎回归岗位、且可能因此授奖20万,这都是导演故意迷惑人的情节,第一次看都烧脑和费解。
连911都不一定可信,希望在哪?
故事从观众以为的抽丝剥茧悬疑片,到最终的各种模式集一身的开放式结局,也是用了心,显示了导演的才艺。
最后的那场生日派对,是最后的晚餐,也是鸿门宴。
顺着汤姆的坦荡微笑和内在警觉,观众渐渐感到那些人全都在背叛他欺骗他,他目前认识的所有人都是一个相互结成同盟的犯罪网络,他们联手在先利用他、一直盯着他、然后准备灭了他。
与故事中最初的女性受害人萨默相似。
这些人道貌岸然,就像成功人士、颇有颜值的威尔,汤姆会在梦中看到他的凶相,却在现实中抓不住他犯罪的证据。
观众此时的感觉与汤姆不完全同步,但事后能跟上节奏,这就是这个故事这样有技巧地讲出来才有的魅力。
结尾:在神勇的汤姆完成一系列枪击和格斗动作,看尽周围变脸冷血人,恋人、老友、上司、搭挡、警察局、FBI,无一人可信、无一机构可呼唤之际,在敌人仍在眼前喘息、自己仍流血不止、命悬一线之际,虽然拔通了911,但却没有出声。
是的,都不可信,连911都不一定可信,汤姆仿佛命里注定要孤独面对(包括对抗)这个越来越冷酷和失序的大千世界。
有豆友说: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你得比他们更冷漠,更冷血。
背水一战的汤姆就是适得其所。
问题是汤姆已经人老心老,正渴望休息和舒服的日子了。
有豆友说:此片中的物质都可靠,比如漂亮的房子、美味的食物、昂贵的手表……当然还有那个可以感应到挥动的手的龙头,只要想,就可以拥有。
汤姆真正在意的事情却无一可靠,如出轨的妻子,不值得信任的同僚,被玷污的公职公责。
问题是不能因为民间道德的迅速滑坡,就指责物质的文明全是祸。
其实这个案子如果不是两个偶然因素,神探汤姆根本破不了,也活不下来。
一是那个因为父亲被格雷迪公司活活逼死、父母辛苦一辈子的农场被威尔父亲贱卖,所以发誓报仇、已经因此送上一生,甚至自己都成了神经病人也不得其果的伊莱,他的存在和死盯、智偷u盘并勇敢传递关键证据,是非常偶然的。
二是那些在汤姆所赴鸿门宴的窗外玩飞盘的孩子们,他们扔出的打破窗户的失控飞盘,是非常偶然的。
运用和用好“偶然”,也是讲好一个好故事的关键技巧。
这里的前一个偶然还可能成为续集的情节。
眼下这时势确实也造了越来越多的“冷血动物”,不过,如果汤姆能够想到“救救孩子”,想到怨屈惨死的伊莱和他的全家人(早年的好移民们),那么他作为这个热爱警察工作胜过一切的故事中唯一好人,一个有能力好人(太好莱坞个人主义文化),就还是让观众不会太担心未来。
若是观众也因为观看好影视故事而具有更好的观察力和警觉性,则也可更从容面对某些现实困境或未来乱象。
1 手上的咬痕是谁咬的?
为什么要把两个手放在一起咬?
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贩度前夫咬的,也许就是一个怪癖,或可认为是侦破的小插曲,也能说明男主是心思细密的警察2 手上的油漆是怎么回事儿?
油漆是女经纪去教堂,她是被贩度前夫威胁必须去,蹭上了油漆3 女经纪人身上那一刀是谁捅的?
刀是光头警,就是负责具体处理度品的沃利弄的,浑身多处刀伤,是不好验出哪一刀是真正致命,也可以掩盖好像是生手作案,刀插进骨盆,很容易让人几乎无法动弹,还有多处刀伤,最后的死亡实际上是失血性,所以女经纪受伤就一直在那里等死,能看到片段,富二代刚见到女经纪时,女还没有死透,但也仅限挣扎,或者还有一个可能,是另一个光头警,也就是男主的上司,最后交给U盘的光头上司,但这个概率相对低,毕竟杀人是脏活4 女经纪人体内JY的DNA是谁的?
是贩毒前夫的,女经纪被威胁必须去教堂,然后他俩做了爱做的事,但贩毒前夫并不知道今天女经纪会被杀死。
结合1,2,是油漆、咬痕,JY,碰巧和被杀是在一天,而且大致都是晚间发生的,侦破的事就多了起来5 男经纪人有没有直接参与杀人?
他妈是不是一直在操控他?
是不是他妈要把女经纪人杀了?
富二代并没有参与直接杀女,他因为女的短信被叫去,也的确算是表现得正常慌张,包括答应可以测谎。
但是她被他母亲教会了怎么去洗房子赚钱,这里面是有黑幕的,他不可能说这些事,她母亲为了她儿子好,也不会让富二代参与杀,杀这事,是前面说的光头警干的活,女经纪卖了一些房子后,大概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洗房子的,找到房子,藏度,然后房子被没收后法拍,富二代去买低价法拍,装修完了高价卖出,至于度,到了光头警手里,名义上销毁,实际上通过富二代母亲卖掉,母亲公司的下属瘦男开车去运度,意外车祸,表述了这个,也让乱发男发现了整个房子和度的秘密,他最先全明白的6 如果黑人搭档也参与了,为什么还要一直帮男主查信息?
重要信息都是小黑告诉他的?
黑人一开始并没有参与,所以不断的帮助破案,但到了最后,因为他总发现线索,就被收买了, 一开始他们的聚会就限于他们几个家庭,并没有黑人,黑人表述的是没钱也没前途都不想结婚了,但是后来说听劝了,实际上不是被男主劝了,而是钱和前途,他被收买就拿到了,所以最后白头警的生日宴会,黑人带着女友也加入了,在最后的生日宴上,男主明白了,一屋子来的警,都不是好警了,这也让男主最后把U盘交给光头上司做了合理解释其他:黑人还不算是核心成员,最后枪战没参与,但是被收买的代价,就是交出投名状,所以富二代带着黑人去处理被他们安保公司保释出的乱发男,男主去找乱发男,出现镜头大桶洗涤液,应该是处理现场用的,男主看了一眼,应该也明白现场证据被完全破坏了,白头警,是男主夫人的叔叔,也算和男主有亲属关联,他也是被迫为了治病,应该是破案过程中被收买了,总想按女经纪的贩毒前夫来结案,他之前强烈建议让男主破案呢,但最后看到男主和光头上司一起来了,他明白要完蛋了,劝男主赶紧跑,所以,前一晚光头上司拿到U盘,只和光头沃利说了,白头警并不知晓,他也不是核心成员,只是想护住男主的命,脏活的事,看来是两个光头警做的,所以前面也猜测光头上司也有可能杀女经纪,但两个光头相比,上司概率肯定小,实际上起于女经纪被杀这事,也的确是很多事凑在了一个时间段发生,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况,女经纪知道房子和度品的关系,不敢向缉度警报警,只敢报普通警,但被推到缉度电话,女经纪就不敢报了,但还是最终导致了要被灭口,女经纪开始被富二代认识,也一定认为从此走上新生活,所以开始也会像片头里说的他俩在准备售卖的房子里做了爱做的事,但后来女经纪发现不对劲,自然像片头里,开始拒绝富二代了,富二代还有点懵逼状况,所以,女经纪没有佣金也很好理解,从一开始,女经纪认为富二代用佣金继续买房是为了他俩将来么,贩度前夫总是威胁女经纪,所以女经纪和闺蜜说她的梦境,属于狠危险但是逃脱不了。
导演虽是拍MV出身,但这是处女作,不免战战兢兢,还没自大到要大肆炫技来压倒故事性,反倒愿意用技术为故事服务,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拍得细节丰满,氛围拉足。
尤其喜欢的,是男女主贡献了近几年我看过最好的表演。
从片子刚开始,我就在祈祷:千万不要让男主和妻子出什么事。
男的大腹便便、皮肉松弛,女的也有了鱼尾纹和明显的小肚子,但在第一面,他们手拉手走进来,就觉得已相爱多年,至今还爱得烫人。
常见的那种白发老者并肩的照片,并不让我向往,谁知道是不是一辈子凑合过来的,老了、折腾不动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白头偕老了。
片中这种,正处于初老的尴尬年龄的爱情,比白头偕老,乃至比青葱热恋,都更接近我心中爱情的模样,就是对方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了,却仍每看每欢喜,还是要抱一抱亲一亲。
当然男主发挥的空间更大。
影片为人称道的悬疑氛围,相当一部分是靠男主演技的支撑。
从怀疑谁是凶手,到怀疑身边人、枕边人,世界就是个大圈套,就看男主跳不跳了。
换别人来演男主,很可能会很套路,演成一个明显正直、不会动摇的人;或者再进一步,演成一个有时坚定,有时又犹豫不决的人。
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演得根本猜不透,镜头多次怼到他脸上,就那么眼睁睁看着他,就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影片给出不少他品质正派的证据,比如曾经举报贪腐的前搭档,以及拒绝劳力士的拉拢和一夜情的邀约,另外也展示了他对案件彻查到底的决心,比如被以勋章封口,却仍继续追究犯罪证据和毒品下落。
但直到影片快结束前,他终于跟妻子坦白案情,这才明确他到底站在哪边,“只有一件事差可比拟我对你的爱,那就是当警察”。
说白了,这个演员就是有着让人信任又担心的本领。
第一次见到身材这么差,还能那么吸引我的,有魅力的男主。
这部戏是渐入佳境,开头前8分钟塑造男配角的形象让人昏昏欲睡,我甚至觉得直接删掉都没问题。
我想这是导演故意放的烟雾弹,想作为引子勾起观众好奇,就像每一集美剧的片头一样。
但我还是觉得没必要,有些太过刻意和规矩了,仿佛是为了好莱坞的剧本标准而设计的。
但是影片从男主出现的每一刻起,每一分钟都没有废话,导演用极其简洁、高效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种冷峻的风格。
简练到我觉得不了解警察局内部系统运作的人都不太能 get 到每一个点。
不过导演可能也没想拍给外行人看,导演用悄无声息、不急不缓的方式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三言两语把警局内部的腐败刻画出来,但是其中又充满了细节,只是不注意观察的人不会知道,却让细节控爽翻天。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冷血动物,我想这算直译。
男主并不是冷血动物,相反,是热血的,是为数不多的为了理想工作的正直者。
但是他必须在职场中表现得像别人一样,冷酷、无情、讲笑话、捉摸不透,才能适应这个环境。
在影片末尾庆祝艾伦生日的晚上,男主看到自己警局的朋友——本该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却成为要提防的犯罪分子——陷入挣扎时,他老婆为了让他合群的无意之举,却成为想要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的正确做法的隐喻:停止思考,干了这杯酒,加入牌桌。
说句题外话,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台湾的电影《老狐狸》,都是描述男主面对环境的试探和邪恶的诱惑,遇到了人生中极挣扎的时刻,两个主角都战胜了诱惑。
但是这部电影拍成冷血动物,《老狐狸》就变得温情脉脉,我想这是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从艺术方式能看到背后的文化,是很有意思的对比。
导演并不只是拍一个案子,更是拍一个立体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男主被工作训练成为一个善于伪装的人,但是面对妻子和职业的热情,是唯一无法割舍的。
这是为什么看到妻子疑似和别人调情会有那么大的反应,看到案子还有隐情无法轻易放弃。
我相信他的妻子是爱他的,只是生活有太多的变数,我也相信他的职业爱他,只是职业有太多的灰色。
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心底的热爱和信念,男主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只不过这不好学。
看完这部电影有两件令我开心的事情,第一是男主活到了最后,中间无数个时刻担心男主会死掉,不得不说,紧张又真实的氛围营造得太好了。
第二是偶然发现一部佳片的美妙感觉。
有太多的精彩瞬间,男主做梦被杀体现的职业的风险,知道敌暗我明时的紧张氛围,最后干净利落的一枪爆头。
一部精彩的现实主义的片子。
打分 4 分,留 1 分是因为看过一遍就足够了。
值得细嚼慢咽,因为太多容易错过的细节,我认为此片将会被长期低估。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部犯罪题材的悬疑片,而是讨论内心挣扎的文艺片。
因为从犯罪片的角度来说,本片并不精彩,且不说各位嫌疑人的背景动机交代的都不甚清晰,连整个犯罪联盟的各位警察也只是在和主角一起开趴吃饭,插科打诨时候才露一小脸。
观众和一众角色之间难以建立联系,熟悉度不够,也让最后无论罪犯是谁都无法激起涟漪,显得不痛不痒。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笔墨都给了主角。
他第一次出场就是聚会,席间虽然谈笑风生,但偶尔的眼神却显出两幅面孔,他心里有些心结尚未解开。
而后在调查期间,他趁搭档不注意,藏起了照片,自己展开调查。
而彼时搭档似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问题。
这或许可以侧面反映出,他对于之前费城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六年搭档却对对方的行为毫不知情。
而多次展现他在睡梦中的惊醒,及他对自己梦境的描述,可见他依然心有余悸。
而这种怀疑也在他身体里四处蔓延,例如他对妻子和装修商的怀疑。
怀疑让他和整个团队显得并不合拍,但也为找到真相提供了条件。
妻子的叔父身患重疾,并且在他最为困顿的时候出手相助过。
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车库揭开了汽车的防尘罩。
这和下面的车是不是那辆克莱斯勒已经没有关系了,他伸出手,就说明他怀疑一切。
最后当他把证据交给最高长官之后依然被背叛。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最后落幕于他拨通报警电话,却只字未说。
因为所有的人他都不再信任。
说这不是犯罪片是因为如果以犯罪片来看,本片莫名其妙的伏笔太多,而且并没有给出结果。
例如大家讨论颇多的妻子出轨与否一事,这件事不明不白出现,与主线毫无关系,而且还没有下文。
但如果你看到是主角的内心,那怀疑一起,就已经完成闭环,真相就无足轻重了。
影片对于主角妻子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最佳伴侣了,却又让主角对她生疑。
而主角身边的其他人又的确无人可信。
这种孑然一身,他人即地狱的感觉,似乎才是本片想要表达的在主角心中的真实困境。
这是近期难得看到的一个好电影,但正如我标题说的,现在感觉,电影再好,也只能是电影,超不出现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这个电影为例,tom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摊烂泥中的白莲花,有现实意义吗?
几乎没有。
为什么他不选择同流合污?
电影没有给出交代。
更加没办法解释的是,如果不同流合污,他当警察,怎么能活到这个年纪。
冷血动物,看完了。
真是没啥导演技法,但服化道还在线,看着就像暖色调精装修版河边的错误前半部分,看了下这导演以前拍mv的,这是剧情片处女作。
很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初出茅庐却很老练,作品死气沉沉。
好像在电影语法上创作者们越来越保守,除开这种出现在视野里的带有强烈惯性的熟练,剩下的创作只有生涩没有生猛,没有新鲜也没有惊喜,一潭死水的样子。
导演挺喜欢用镜子构图,画面平庸的主要原因是毫无纵深感,角色站位也非常的普通,唯一一个站位还有点层次的就是那个丈夫把发现妻子的情景重演时受不了走到窗口的镜头。
本尼西奥德托罗的气质绝对是扛着本片走,上一个发挥他如此气质的还是边境杀手,但是边境杀手里本尼西奥的戏份太少了。
(本尼西奥脸上写满了沧桑,而且一点也不油腻,这太难得了。
)掉照片也是顺拐写法…水龙头这个道具还挺好玩的,比眼镜用的好。
之前杀手大家都说这是拍的专业人士,我觉得这片在专业性上做的也很好啊,各种小细节给的很足。
并不想鼓励这种创作,但意外的还挺喜欢,看进去了,而且不疲惫,对于最近对于电影极其疲惫的我来说很难得,也可能是我今天状态比较好吧…最后这一分钟还有配乐是真不行啊,但又玩了一下水龙头,这水龙头打广告没?
5分。
整个案件居然就7万美金,反而特别真实特别有意思,这种跳切,打光和调色,看130分钟不惊喜但是挺舒服,这导演可以期待一下,另外编剧居然本尼西奥也在,对自己掌握的很透啊…看完的感觉真的很有意思,所有看起来的平庸,又仿佛精心雕琢,就还差一点,但只差一点了,导演的上限至少两个魏书均,有点爽的。
拨云见日是典型的侦探故事要呈现的,Angel of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要赞扬一部作品,过度解读太滥,就此打住。
视听织体,一个糟糕的境况是,犯罪的事想多了,就落在该死的哲学思辨上,闲人才有空多想,看电影不是消遣,要正襟危坐,从中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把明辨是非要搞得难一点,晕头转向胡言乱语也得把明辨是非搞一搞,谁他妈知道你站哪边呢?
开头前二十分钟导演就引导我们关注可疑的躁动金发青年,这不能是凶手吧。
这片质感挺好。
演警探的演员也对头,在凶案现场发现的感应水龙头很好用,回办公室就开始上淘宝查同款水龙头,要是我,我可能在现场就用手机查了。
警探们的松弛感很写实,毕竟就是打一份工,赌谁是犯人也不是第一回了。
警探这份工,对正确履职所需要的道德自律比平均水平要高许多,又或者说电影里的警探只能是这样的警探,一般人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可能轻易就过了,兴师动众推翻组织的决定太费劲,谁还不是打份工。
劳力士没那么好买的,哪有什么easy money 。
好几段在拍几个警官以及各自家人在一起打牌聚会,都能感觉到底下的张力。
“you in or out ”就是整部片的中心思想。
“you need to be more careful,it’s dark out there ”质感很好,四星含量虽然没那么足,但肯定不是三星。
水龙头看得我也想买一个。
多多少少有点《真探》第一季的探案风,虽然平铺直叙,但是张弛有度,并非流水账;案件随着主角警察的视角徐徐展开,悬疑设置和整体节奏还算不错,比较耐看;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突显男主角作为警察在生活中的一点困境以及对妻子的怀疑,完全属于画蛇添足;整体七分,也是今年网飞少数还能看的电影 @Netflix
不是我说你们都花了这么多钱了这么好的制作能不能稍微把故事弄精彩点。
四星半,视听的概念设计真厉害,调用了各种视听技巧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摄影给予很大的加持,能够服务于角色的情绪。查了一下,是《它在身后》《分裂》《我们》《银湖之底》和《老去》的摄影,难怪有种看恐怖片的感觉,而且能意识到影片在努力遵循1970年代好莱坞警察电影&政治惊悚片的风格,叙事节奏不必要地拖沓,但一种普遍存在的不信任的情绪贯穿始终,质疑周遭的每个人,每一种动机。
演得好、剪辑好、故事好。既对现实保持清醒,又采取进取态度,谨慎孤勇,谦虚戒躁——充满感性的冷峻体验。说到“底线”,要坚守也不容易,但咬紧牙关也得守住,绝不能松口,一松口,就顺流而下,收不住了。
导演刻意通过加入大量支线来弱化“破案”这一主线的紧张感,同时不吝使用大量出色的剪辑手段来营造独特的视听效果,总体上为观众带来了反主流的悬疑体验,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年后,我可能就想不起来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剧情很难让我记住,但是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尔托罗的表演,以及电影烘托出的那种冷血氛围,有点《失眠症》的味道,一宗谋杀案,最后牵扯出毒品案以及一帮黑警,还都是身边的好兄弟,只是这种巧合有点太过戏剧化,我很喜欢这个翻译名,全片唯一有血肉的可能就只剩男主了!
说是看恐怖片也不为过,视听方面设计得很好,故事处理地也很流畅,虽然剧情偏老派且还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节奏和细节方面把握的很好,配上本尼西奥沉着冷静地表演,相得益彰,很老辣的一部处女作。
节奏太慢
处女座咋了,都是学别人的风格。。
250120,1080p。能看下去,但缓慢的节奏让细节有些断片,不断的会问,咋回事了?
前面俩小时可以跳过
阴冷冰郁
托罗说:我爱警察这个职业 可他不爱我
阴沉的色调,舒缓的节奏,本尼西奥枯树皮一样的面孔,宠辱不惊的气度着实让人满怀期待,失望的是,剧情太平淡了,全部是靠本尼西奥的表演撑完了一部戏,如果没了他,电影几乎是零了,最关键是几个反派都没有给本尼西奥造成压力,智商上,和气场上都没有,从头到尾没替男主紧张过,反倒怕他一不高兴就把坏人一锅端了,到最后还是端了。唉。PLUS:贾斯汀在大银幕上的表现力始终不行。
关注精神状态的调子感觉是真探+边境杀手
旅行八天 七天都在看 都没看完 故事有点碎
沉闷无趣
Justin Timberlake始终是个花瓶,拖拖拉拉的剧情,从一开始就能猜出走向。- Netflix 079
節奏慢得可憐 踢不爛真的很老很醜 ⋯
像扯面师傅给你乒乒乓乓表演了俩小时,最后上了一碗清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