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闽南语的电影,跟乡音相似的背景,让一直都是看国语英语的我仿佛闻到了雨后芭蕉清新的空气,有被感动和惊喜到。
看一段在“熟悉”的环境下发生的同性爱情故事,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有对爱情消失的不舍难过、对“乡音”的亲切、对大环境的愤懑、和对貌合神离的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感叹,杂糅成对青春回忆的遗憾。
整体来说片子没有太专一于爱情的描写,而是用孟娟和书兰的相恋经历串起“美丽岛事件”、同性恋接受过程、台湾戒严时期等内容。
表达的内容太多有时会让人出戏,相反觉得对感情的深入探索还不够。
les电影总能给人唯美感伤的情绪,可能真与女性的细腻有关吧。
“什么都不要说”,无论是书兰和孟娟的分开,还是孟娟后面的选择,都是大环境造成的遗憾,历史终究是牺牲个人。
片子突出个人权利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是我觉得在表达或影射意图上过于明显的一点。
说一些题外话,对台湾历史一直不太熟悉,但是靠着背景的勾勒,也大概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
有些传统还真是一脉相承,大陆与宝岛,tg和国民党,好的坏的都一脉相承,可以感受到导演想批判或者影射的对象,但也偏偏是这层影射,让我感觉到两岸的创作者在感情上、认识上始终存在一条鸿沟,也因此有些悲哀失落。
像是家门的两兄弟,却因为争吵最后分道扬镳,明明是家人,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一样的经历与回忆,却回不去从前。
令人心碎的爱情,夏日,青春,美好。
互相吸引…世俗,轮回可知她的心里也有她。
无奈,只能分隔两地。
是对她们又些残忍,她在香蕉园等她这么多年,她又何尝不是在马来苦守没有太阳的明天。
只因她知道,环境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们早已经过了那个夏天,因为属于她们的夏天在彼此的心里永存。
又何尝不是杜鹃啼血般的歌颂 ,属于她们的爱情。
我相信,爱会战胜一切吧🌈。
满分,是这两年看过最好的爱情片,最好的。
先说场景,夏日黏腻,连绵雨水,芭蕉阔叶,昏暗朦胧,暧昧到极致的氛围。
再说故事,很完整,细节交代清楚,就是有点过于清楚了,几处地方有点不必要的重复,但能理解导演的用意。
最后说角色,首先是大芝,没想到娟这个角色跟她的适配度如此之高,利落中带着细腻~再就是书兰,不明就里的时候真的把我气死,后来看了信,才知道她的隐忍和痛苦,演员演的很好,有两处我特别动容,一是学长拉她在走廊,此时跟信的内容重叠,她坚定地说我不是为了好玩,我是认真的。
二是学长强吻她过后,她那绝望的眼神,灵魂像被剥离出肉体,透过信件又说:我背叛了你也背叛了我自己。
“为什么把照片拍得那么模糊。
”“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说不出口的秘密。
”总得来说,这段在芭蕉园深处隐藏的爱意无论对于两人谁来说,都是此生最重要的恋情,只可惜太短太短,夏天刚开始的时候相恋,还没等到冬天就结束了。
但爱过就是最好的证据,娟守着那半年的回忆残了此生,我信书兰回马来西亚后也定不会好过。
多少人,败在情字上,损耗一生。
最后,借用书兰的一句话:我多希望能有一片自由之地,那里能包容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爱情。
这也是我的心之所向。
台湾电影首先要警惕的问题是过度文艺。
其次,不要总拿政治和性别说事。
一者是风格上的,脱离现实的土壤;一者是主题上的,博取眼球。
对于后者,我们很能理解。
当社会从保守走向开放,批判前种环境的压迫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量台湾电影把视角聚焦在“白色恐怖”和“LGBT题材”,这实属正常。
问题在于,创作者一旦预先设定好探讨的主题,然后发展故事,有坠向主题先行的危险。
《弓蕉园的秘密》直白地把性别与政治结合,几乎像一则控诉“白色恐怖”的檄文。
同性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习俗和执政理念的违逆,同样算一种政治性表达。
《弓蕉园的秘密》甚至抛弃了大多数同性电影都会表现的角色摸索性向的过程。
两位女性角色在电影开始便已经一起,好像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这难道不正显示出创作者急功近利的意图?
为了表达主题而硬生生地虚构人物和配对人物。
从最开始镜头里电视播放的“zhan-中”事件,也能看出创作者强烈的政治诉求吧。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必看,因为即便不看,仅看剧情见解,我们也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当故事不再能构建额外的意义,全部在预期之内,这样的电影还有拍摄必要吗?
我想,这或许反映出台湾电影人在拍摄环境越发自由的情况下,反被自由限制的困境。
当什么都可以拍摄,很可能什么都拍不出来——因为发出的声音往往针对着那些无法发声的时刻。
当然,大陆观众也不要对岸一拍涉及政治或同性的电影就兴奋,跟看a片一样。
活生生把一部烂片或及格的作品捧成佳作,还呼之为“华语电影之光”。
这是多么见过世面呢,你要在那样环境里,你也能拍出来,还能拍得更好。
因反感借LES题材,布道郑智,郑智意味过浓,所以不推荐。
如果你情感部分拍得OK,也能忍,实际白色恐怖拍得肤浅,情感部分拍得潦草,负负得全负。
导演兼编剧是不是台独不多讨论,但郑智这样一个大议题,周导觉得HK暴动很正义的话,不知道对川普支持者闯白宫是否也同样定义?
毕竟川普支持者还是爱美国的,HK暴动者是不是爱中国大概只能呵呵。
所以,能拍美好或悲惨的爱情片就纯粹一点,别搞郑智这些幺蛾子。
时代印记。。。
反正看完so blue 难受😣。。。。。。。。。。。。。。。。。。。。。。。。。。。。。。。。。。。。。。。。。。。。。。。。。。。。。。。。。。。。。。。。。。。。。。。。。。。。。。。。。。。。。。。。。。。。。。。。。。。。。。。。。。。。。。。。。。。。。。。。。。。。。。。。
凑字数儿,神经病要求
看完以後一夜未免,開頭即是結尾。
看的時候就在想,如果是當時的我,也會選擇靠著回憶等一個人一生嗎?
周導的作品看的不多這是第三部,然兒每看一部都會沉思很舊。
從癡呆的孟緊靠著一點點的回憶完成了整個故事鏈條。
不論是男主的陰謀論也好,大環境下被迫選擇也好,還是整個正直體系也好,這樣的愛情從古至今都不被認可,但是總還有先行者為之努力奮斗者,不為別的只為自由,然兒(自由)一詞包涵了太多太多…… 從影片中感受到1:有些細節已經透漏出孟的家人無形中已經接受她和藍的事情了(在回憶中有一個鏡頭就是她倆拉著手分別的那一段,鏡頭後面有個人在偷看個人感覺那個人的身形很像孟的爸爸)所以應該是聽到了她們的對話,故而才有了後來孟躺在床上她爸爸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媽媽還在的話……他哥哥和嫂嫂就不用說了,是他們發的那封信…… 從影片中感受到2:大環境帶來的壓迫是致命的,是你想反抗也反抗不了的無奈,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太勢單力薄。
這不正和現實中的環境一樣嗎?
G家不認可家人認可有什麼用嗎?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參與任何性質的批判!
台语好评,选角好评,叙事结构好评,感情戏好评,说是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
电影打破了zz运动里女性作为镶边或者缺席的刻板印象,本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zz运动的主力,以及男性在zz运动中对女性的背刺。
题材上算是les和zz结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极端的低分评价,很有可能源自顺直男对女性/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他们自动带入了徐志祥和教官这些大爹视角,觉得女性不能搞zz,更不能搞les,应该做一个服从温顺、被保护的玩偶角色。
所以林书兰这个角色才如此让人动容,她作为一个传统家族的富贵小姐,能够坚定的选择爱己所爱和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这一形象设置也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惜由于林书兰的正直磊落和缺乏经验,被卑鄙的徐志祥(把女性当成性资源的男性典型)算计、胁迫,被迫与爱人分离,并受尽监禁审问,但是她还是跳出了徐志祥设的圈套。
最后关于她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徐志祥对外宣称她奉父母之命回槟城结婚,对蔡孟娟说她被关进了绿岛的监狱。
不过结合林书兰一向的行为和发言,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书兰曾经坚定的对孟娟说过自己不会接受男性,也不想嫁人,并举了自家的妈姊们不结婚合买姑婆屋住这种女性同盟的生活方式。
这种脱胎于传统母系氏族遗产的生活方式,和觉醒后女性的志向冥冥中形成了呼应,仿佛女性主义的火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样一来,就解构了婚姻这堵“男墙”对女性同盟的割裂和瓦解。
电影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书兰为了保护孟娟而对她撒谎、把她推开。
有人诟病这个情节过于老套和中二,但是作为一个白色恐怖下的学生、作为一个被相对剥夺的女性,这是她为爱人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
这也正反映了,女性对女性的情感往往才是勇敢的、忠诚的,男性对女性往往充满了算计和胁迫。
明白书兰心意的孟娟,怀着对书兰不减的爱过完了余生。
就像余秀华写过的诗:我承认这不停的轮回里也有清澈的沉淀我无所期待,无所怠慢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许五月烫伤我时光落在村庄里,我不过是义无反顾地捧着如捧一块玉身边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我也愿意相信,林书兰并没有一直被关在绿岛,而是设法出来并隐姓埋名,继续参加zz运动,为了自由而奋斗。
为了不拖累爱人,她一生也没有再和她相见。
相比一些更精致的les电影,我更喜欢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les电影。
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线条都偏圆钝,身材纤长结实,看起来都有种扎实的生命力。
孟娟有农家乐t那种能给人安全感的可靠气质,看到书兰从监狱往外走的时候,我感觉她是那种可以从大灾难里活下来的女性。
而且书兰下垂的狗狗眼、坚定的眼神,以及和孟娟亲昵时的喃喃细语,真的太让人喜欢了!
和杨采妮一样有种可爱的娇憨感。
“回想起这半年,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了。
”“你问过我为什么把照片拍得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讲不出口的秘密。
”“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有一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爱情。
”
难过,却说不出为何难过。
难过的情绪就这样一直蔓延,笼罩着我。
有歌词反复出现在脑海: 我的心,你放在哪里。
问电影中匆匆一别,再也不见的書蘭。
你我炙热的痕迹 如何 面对无声的失去其实不是质问,是担心,你还好吗?
多希望你真的回去马来西亚而不是在另一个监狱。
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
那些为你画的画像,那些你拍的照片,那些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回忆,足以慰余生吗?
或许答案是否定,但我也就这样过完了余下的潦草一生。
写完这些文字,好像找到如此难过的原因。
一次关于爱的冒险,一生关于你的回忆。
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太老套了,唉
这么多年过去,感觉还不如飘浪青春。太模板化了。可能导演想把重心放在时代背景下吧,但又没法描述太多,于是显得两面都够不着。可以了那么好的资源。
结局是真人真事上镜?我迷了,如果是有3颗星。剧情太单薄了。
军政府与同性恋
真的get不到
不是把lgbtq和白色恐怖塞进剧本里就可以拍电影了…
周美玲拍的最走心的一部片,孟君给书兰画像书兰脱衣的那段拍的让人好心动
后半程给力,是女导演的细腻。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爱情。我们的恋情从夏天开始,现在冬天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无法继续了。愣是哭了。210425
不行
“我多希望有一天,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 有点土味…
两星半吧。算是周美玲近年来的最好作品(?
剧情拉胯,感情线也罢,台湾白色恐怖线也罢,没一项拍的出彩。
所以,最后林书兰去哪儿了
这个电影出乎意料的对演员很满意,特别是出演马来西亚女生的演员,真实自然(我中意的女生类型)。结局没有很美好,但我并不难过,不是非要在一起才叫爱情,爱过就是爱情。
7.0分剧情还可以,在那个年代同性恋确实不太好发展,书兰一定很爱孟娟!
救命 好难看 为啥台湾总喜欢把同性恋和政治联系到一起 这个剧本真的是烂葬 好幼稚啊
讨厌看be片,知道是许志强捣鬼后就没看了,真是的换着花样的be我们
真爱过怎么会不寻找。气人。
又是一部混乱政治背景下的同性故事,质感比较像电视剧。
为了政治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