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
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
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
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
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
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
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
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
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
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
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
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
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
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
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
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
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
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
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
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
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
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
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
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
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如果要选一部无聊到死的片子,这个可以入选。
从开始看到最后看完,看了1年多,每天在地铁没有信号的时候,会拿起来看个两三分钟,但凡有一点信号,都绝对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不知道在演什么,平淡如水,丝毫不吸引人。
之所以给2分,是因为后来打仗了,主角的弟弟和妈妈被当场枪毙,还是多少有些震撼的,这些成了抖音那些影评人宣传这个片子都会用到的镜头。
其次就是这部片子把战争的残酷描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战场上各种真实的死亡方式,战争给生活带来的苦难,在其他同类片子中还是很难看到的,这点比较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该片一无是处。
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才从其中的悲伤里惊醒过来!
倘若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是让人绝望的,全片都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
战争是一头嗜血的怪兽,除了士兵之间的拼死绞杀,它也无情吞噬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男主亲眼目睹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和一群老弱被德军枪杀,女主在废弃汽车驾驶室躲避爆炸带来的血肉之雨,医院之中血肉模糊的惨景,最后起义军仅剩男主一人,回医院找女主,结果等待他的却是尸山血海,其中就有女主的尸体,按照女主最后碰到的德国士兵的表现,女主之死应该是极其惨烈。
最后男主回到了当初与女主的定情之地,幻想着与女主再次相见,可最终还是定格在独自一人孤独的背影之中结束了。
影片开始时有多么的青春美好,结尾就有多么的残忍绝望,影片结束时的烈火焚城慢慢切换成现代灯火阑珊的华沙,这可能是本片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波兰版的《活着》!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本片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神剧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寇入侵时所遭遇的苦难,比波兰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些人却把同胞的苦难活生生的拍出了喜剧与奇幻的效果,而且还是一个人敢拍,一群人也敢看敢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心疼一下女主,她与《血战钢锯岭》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姑娘不愿面对战争,却能不顾生死的留在医院帮助他人,她先遭爱人背叛,最后又屈辱的死去令人揪心。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
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
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
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
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
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
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所以这场起义基本是政治的牺牲品!
可怜那一代的人了
《浴血华沙》,或者叫《华沙1944》,2014年波兰电影。
这部电影展示了1944年,波兰华沙的抵抗组织,在苏联军队进攻华沙的纳粹部队之前进行起义,意图在被苏联占领前推翻纳粹的统治。
影片开始时一群少男少女加入抵抗组织的情节犹如小孩子扮家家,而且由于纳粹势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些毛头小青年们居然也就扮家家一般推翻了纳粹。
但是从影片中段开始,纳粹决定开始反扑,并将华沙开始夷为平地,苏联则在一旁开始袖手旁观,于是这群波兰小青年们开始遭殃了。
这时候,战争的残酷性才开始展现出来,平民的伤亡,亲人的逝去,这些小青年们经历了苦难、恐惧和死亡。
本片对于男主角的刻画不是很成功,很难理解其在遭受了母亲和弟弟死去,女友又不在身边的绝望时,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心态是有多奇怪。
相比之下,对女主角的刻画却很成功,女主角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开始只是一心为爱情,却在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成长,坚强,并留守医院照顾儿童,虽然之后她也为华沙起义献出生命,但是她的精神却留在了华沙这座城市。
有严重剧透!
很棒的电影!
最后的最后,只有男主一个人活了。
美化的家庭、爱情、生活,都在战争中被毁掉了。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女主,战争摧毁美好,让人反思战争的代价。
最后有人争议女主有没有死?
其实我认为是死了的。
女主就像美丽又弱小的波兰,那个变态的士兵就像邪恶的德国法西斯,男主看到后面的尸山崩溃到要自杀,就说明了女主不可能活下来了。
如果导演更暗黑一些,结局是男主被那个德国俘虏抢枪并且爆头,那就更震撼了。
那德国就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ps: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
如果单纯去欣赏的话电影拍的很不错,男主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因为一腔热血(也可以说是冲动,天真)被怂恿着走出了自己平淡的生活,加入了有些儿戏的起义军(吐槽一下真没看出来像军队),当真正的战争降临时这只军队只有被打的狼狈逃窜,想象中的苏联支援并没到来,反而连累三十万无辜民众被德国血屠,男主亲眼目睹弟弟母亲被杀后,仇恨成为了他继续起义的动力,拒绝了女主向往和平生活的提议,毅然回到了起义小队,在挣扎到弹尽粮绝时,很多人崩溃了,最后落得个自杀、被全歼的下场。
这场起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的男主世界观已然崩塌,这里比较戏剧化,男主因为亲人被杀而杀掉了投降的德国人,当男主被调换场景时却被无情救了下来,战争真的没有对错啊。
看到最后真的有点不舒服,最后男女主相遇好坏弥补了些。
不以历史角度去看的话真的不错,推荐观看!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身在华沙,学过俄语,略懂德语,在学波兰语,走访过波兰主要城市和博物馆。
看到了网上对波兰历史大量的道听途说、 自以为是的解读,忍不住写下此文。
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结合我的亲身认知,介绍这件在波兰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44年华沙起义。
相信有很多内容是各种网上评论、百科等难以发现的,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
同时,也对我看到的一些网上言论做fact check事实核查。
华沙起义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发电厂所有的图片,都是我亲身拍摄。
文章很长,需要耐心阅读。
同时,我尽量给出维基百科的链接(有些没有中文版,只能选取英文版),可以阅读更多细节。
一、历史简介(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到第二章)波兰历史波兰民族自古崇尚自由精神。
这一点对于民族可谓有利有弊。
在16世纪时波兰立陶宛联邦面积曾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国家。
但当时波兰采用的是贵族民主制,国王权力被议会架空;同时议会里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
因此,波兰人认为自己的民主体制是世界上最早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却不是好事,因为导致任何改革都会被否决,国家停滞不前。
其后果就是俄罗斯、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奥匈帝国在18世纪末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在1795年被彻底灭国。
自此之后,波兰人展开了长达123年的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
可悲的是一战时,分属三个国家的波兰人被各自征召,甚至相互攻击。
幸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终于迎来了独立。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二战在此爆发,被德国和苏联左右夹击而再次灭国。
波兰人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而广大波兰人则分别加入了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西方军团和苏联领导下的东方军团。
这场电影就发生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地图,分界线就是维斯瓦河二战后波兰再次复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
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拍摄的,也可谓是电影对于波兰民族精神描述的主旨。
而写这段话的Jan Stanislaw Jankowski(1882-1953)是二战时波兰政府代表,正是他批准了华沙起义。
战后以“联合德国反苏联”的罪名(相当于秦桧说岳飞联合金人反宋朝),被苏联逮捕并杀害(所谓十六人公审)。
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十六人公审的介绍从这个历史中可以看出,波兰的民族性特别强,因为历史上被周边的强邻欺负德国和俄罗斯的很惨,以至于在原始版本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中有“德国人、俄国人都无法阻挡长剑在手的我们”这样的歌词!
这点其实东欧很多国家都类似,而二战后的欧洲民族大迁移导致这里成为了单一民族国家,更加深了其民族性。
同时,波兰是一个极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
以上这两点在电影中也反复出现了。
波兰与俄罗斯波兰与俄罗斯都是斯拉夫人,语言相似,也都喜欢伏特加和罗宋汤。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相互的战争和仇杀,成为了死敌(我的感觉有点像中日)。
1610年曾经占领过莫斯科,今日红场上的雕像就是纪念当年带领俄罗斯人民起义反抗波兰统治的俄罗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
莫斯科红场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之后,当然是俄罗斯的报复,直至1795年灭国。
随后,波兰人举行了多次反抗俄罗斯统治的华沙起义(1794、1830、1905年)均告失败(是的,华沙人有起义的传统)。
期间还发生了拿破仑的东征俄罗斯,当时波兰人把法国人视为解放者,因此成立波兰军团支持法军。
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和约让波兰复国,但并没有划清其边界。
随后两国都想扩张领土,爆发了波苏战争。
苏军一路攻打到华沙城下,却在维斯瓦河畔的华沙战役中被波军击败,最终签订里加和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两国都有非人道的事情出现,包括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
大约有1.6-2万名苏军士兵在战俘营死亡,以及平斯克惨案(35名犹太平民被波军集体屠杀)等。
当然,苏联一点也不手软。
所以,远不是有些人说的波兰单方面屠杀了十几万苏军战俘。
下图是我在二战爆发地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说明,1937-1938年苏联在境内屠杀了20万波兰裔。
二战博物馆的苏联种族灭绝介绍二战时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9月密谋再次瓜分了波兰。
而1940年在苏联占领区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森林惨案,2万多名波兰人被苏联屠杀。
卡廷惨案 (2007)8.22007 / 波兰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安杰伊·瓦伊达 / 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亚特·祖米卓斯基所以,在波兰人的版本中,二战的轴心国有四个国家:德、意、日、苏。
只是苏联后来与德国内讧而变节了。
下图是我在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当时苏联的战争宣传海报。
二战博物馆中的苏联战争宣传海报二战之后波兰再复国,却在苏联掌控之下,直至苏联解体。
下图是华沙最高的建筑,建于1955年的科学文化宫,是“斯大林送给波兰民族的礼物”,而被波兰人认为是苏联统治的象征。
所以,几乎所有波兰人都非常讨厌它,甚至认为应该拆除。
华沙的科学文化宫时至今日,我身边没有一个波兰朋友表示喜欢俄罗斯,也没有见过俄罗斯人到波兰来,甚至我连俄语在这里都不敢公开讲。
波兰与德国从中世纪的条顿骑士团开始,波兰与德意志人就战争不断。
后来的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参与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和灭国。
二战前夕的1938年,波兰趁着德国欺负捷克斯洛伐克时,占领了有争议的切申地区。
但不久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在波兰北部波罗的海畔的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战前当地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是类似特别行政区的“自由市”)开始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格但斯克老城区9月15日,苏联按照约定从东线进攻。
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维斯瓦河西岸)。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维斯瓦河东岸。
两国以维斯瓦河为界,也就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条大河。
这是波兰最重要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三个波兰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岸:克拉科夫,华沙,格但斯克。
下图拍摄于维斯瓦河的西岸,那座桥就是电影结尾的镜头(那个镜头是在河东岸拍摄华沙的高楼大厦)。
华沙的维斯瓦河德国在波兰的二战罪行更加骇人听闻,譬如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图是大门口,火车通过这里不断送人进入鬼门关。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二战后重新划分边界,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的地区,而波兰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地区(类似于波兰整体向西移动了)。
所以,并不是有些网上言论,指波兰扩大了领土。
事实上,波兰的领土比二战前还缩小了20%。
只不过,波兰获得的是发达的德国领土,比割让给苏联的要更有价值。
变化如下图:
波兰二战前后的边界变化随后波兰与德国关系不断缓和。
至今波兰加入了北约和欧盟,两国的关系彻底变化,成为了盟友。
我身边的波兰朋友大多都表示喜欢德国,也常能见到德国人到波兰来。
二、电影情节做了这么多铺垫,接下来进入正题,随着电影情节,看看这场起义本身。
图片下的数字表示在电影中的时间点。
在开始之前,先看看整个电影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华沙城内的位置和转移变化。
我相信拿着这张地图,应该更加容易理解了。
电影情节发生地点图开战之前开场这段字幕的意思,是1944年苏军已经逼近华沙,燃起了抗击德国统治的斗志。
3:00出现片名,Miasto的意思是城市。
3:10一开场,男主坐电车,德国人车厢很空,而波兰人车厢挤成一团。
牌子上用德文和波兰文写着“德国人专用”。
5:52在现实中,德国人当时在华沙对波兰人实施了各种压迫,电车隔离制度是其中一项。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电车等隔离压迫制度的描述随后,德国军官打完男主之后的话。
对于波兰人而言,他们确实很害怕俄罗斯人再来统治他们。
确实,相比德国人,俄国人在欧洲的名声更加可怕。
9:06
9:10男女主首次相遇的这条河,就是维斯瓦河。
17:27男主穿上亡父的波兰军装。
帽子上的徽章波兰的国徽,白鹰。
传说中波兰的建立者就是在一处白鹰筑巢的地方定居的。
18:15当时的起义军,大多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年轻人,而真正的军人都已经战死或逃亡了。
把战争浪漫化,等待着他们的是地狱。
注意Gora手中拿着的是十字架,在波兰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义。
19:43女主Biedronka的老爸位于社会顶层,是很有预见能力的,知道起义不靠谱。
21:27可是他儿子是个花花公子(后来他受不了战场的压力而自杀了),以为遥远的西方会提供实质援助,实际上只有一点空投物资。
不过这种想法在波兰也很普遍,认为自己跟俄罗斯人不一样,是信仰天主教、用拉丁字母的欧洲人。
21:34这是很重要的一幕,也是争论的焦点,到底为何苏军不过维斯瓦河帮助起义军。
7月29日,苏军已经抵达了维斯瓦河。
而当时起义军是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
21: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段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位起义军幸存者,都描述了当时他们乐观的情绪,以及父母们的担忧,与这段电影情节非常吻合。
下面节选一些。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想每个人都参与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没有年轻人不加入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爸爸知道了,他第一次亲吻了我的手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对着妈妈说:妈,我们3日之内就会获胜的啊起义开始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下午5点,被称为“W-hour”,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大早来集合的,仿佛是去派对而不是打仗!
其军队称为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他们带的红白袖章是波兰国旗的颜色。
Wola是华沙西部的一个区。
28:38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W-Hour的说明在WOLA区,随后德国人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见后)。
今日的WOLA博物馆,内有起义后WOLA大屠杀的记载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起义军官兵的袖章,上面还有姓名、军衔等信息。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官兵的袖章电影中可以看到还有不少女兵上阵。
起义军一共有3.8万人,其中4000名是妇女。
29:40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她们。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纪念的被俘女战士们长官的训话中,很明显是对苏联人的不信任。
这些家乡军士兵结局大多都很悲惨,不是死于德国人的战场,就是战后苏联人的逮捕和迫害。
苏联控制的波兰政府曾禁止一切关于他们的资讯,想把他们从人们记忆中抹去。
30:31这里起义军解救的是一群受迫害最惨的犹太人。
他们的手臂上要带上“大卫之星”的袖章,即蓝色的六角形,以表明自己是犹太人。
在华沙起义的前一年,即1943年,华沙的犹太人也搞过一次起义,最终当然也是失败了。
33:29关于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故事,推荐看这部电影。
钢琴家 (2002)9.32002 / 英国 法国 波兰 德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传记 战争 / 罗曼·波兰斯基 / 阿德里安·布罗迪 托马斯·克莱舒曼起义军一开始控制了华沙大部分地区,大家都很开心。
34:42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看到的照片,起义军正在雄赳赳气昂昂。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波兰家乡军照片白热化从8月4日开始,德国调动大军和重炮坦克等,进行了猛烈和残忍的攻击。
第一个开始密集交火的地点,应该是在著名的波瓦茲基墓园。
这里埋葬着许多波兰历史上的名人。
42:58相比德国人武装到牙齿的军火,起义军大多都是土制的枪和手榴弹,根本难以抗敌。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起义军土制手榴弹男主在战斗中受了伤,躲到了一个楼上面,亲眼目睹了WOLA大屠杀,他心爱的妈妈和弟弟也在眼前被杀害了。
47:55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个专区,特别记述了这场WOLA大屠杀。
发生在8月5-7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六”。
有4万人被害,目的是恐吓起义军。
华沙起义博物馆内WOLA大屠杀区男主醒来时,已经在华沙的老城区(Stare Miasto)了。
这里是最早的华沙城,位于维斯瓦河畔西岸,众多古迹都在这里,包括皇宫。
48:51随着战事进行,德军的专业素质和军备让他们迅速占据上风。
于是,起义军采用下水道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因此电影中多次出现了下水道的场景(见后)。
50:27我还去过当年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
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德军采用焦土策略,用重炮摧毁起义军躲藏的建筑。
下图是电影中老城区爆炸的一瞬间。
这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密密麻麻的建筑、街道和人群。
54:41这是真实的情节。
这次对老城区的大轰炸,德国人出动了Karl巨炮,炮弹重达2.2吨,造成了正如电影中的人间炼狱。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的当时德军用巨炮轰击建筑女主此刻带着精神恍惚的男主想要钻出下水道,逃离老城区。
59:00女主冲德军火线的这一幕,也是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场景,见下图。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真实的照片女主带着男主从老城区逃离,钻进了下水道。
结果还碰到了德军从出口向下水道仍手榴弹。
59: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里,专门搭建了一个模拟当时场景的“下水道”,让参观者可以体验起义军们的感受。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模拟下水道,大字写着:小心,德国人!
出来之后,已经到了Śródmieście区。
位于老城区的南侧。
这里暂时还是风平浪静,人们生活如常。
1:02:03这里广播提到的教堂,是位于老城区的圣十字圣殿,建于1682年,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
1:02:32女主一觉醒来发现男主不见了,于是踏上寻访之路,来到维斯瓦河边。
这里又是一个前线,不能通过。
此刻有个送信的童军,冒死冲过了火线,后来被女主发现被打死了。
1:12:11这个情节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这个名叫Jerzy的英勇少年,遇害时只有12岁。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Jerzy事迹,以及他遇害时穿的衣服东岸见到了苏军的坦克。
繁华的华沙城在西‘岸而东岸是Praga,至今也不是很繁华。
1:12:19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上的桥梁,华沙人无法撤退到Praga,而苏军更难以支援了。
当时苏军中有小股的波兰裔军队渡河支援,但帮助不大。
1:12:34这一段的是非曲直,有很多争论。
很多波兰人认为苏联人当时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让起义军去送死。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厅来记录。
当时有一个隶属苏军的波兰旅,曾经数次想渡河,却因为德军的严密防守而失败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苏军渡河的记录女主的目的不是过河,而是找男主。
她冒死冲过火线,来到了之前有人跟她说男主可能出没的地方,Czerniaków(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
1:12:59女主来到了一处避难所。
旁人说的话,正是当年苏军臭名昭著的军纪,从东欧到中国东北都“领教”过了。
1:14:56人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起码如果是苏军能活命!
1:18:08另一边,男主和另一女友ML之后,又钻进了下水道。
1:26:09起义尾声进入9月,起义军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拒不投降。
1:32:14而上图中的这把手枪正是波兰当时生产的VIS Mk,当时被起义军将领们使用,说明这个电影制作的严谨!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VIS Mk手枪实物另一方面,德军的暴行愈演愈烈,包括屠杀战俘和医院里的伤员。
1:37:24以及把平民驱赶到坦克前面,延缓起义军的射击。
1:42:05电影中的是二战时德国的发明,哥利亚遥控炸弹(电线遥控小坦克)。
由于起义军反坦克武器很少,所以最有效的对付方法是切断它的电缆。
1:39:03当然,也是取材自真实的武器,华沙起义博物馆有展出。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哥利亚实物这句临死前的台词点了电影主题。
1:48:50男女主九死一生逃过了维斯瓦河之后,回头看火海中的华沙城。
1:55:25片尾的今日维斯瓦河与华沙城。
红圈的建筑就是科学文化宫。
1:57:45现实中,10月2日起义军向德军投降。
下面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介绍。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起义军投降介绍三、后续的故事华沙城的毁灭与重建9月底,起义军知道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性,决定投降。
10月2日与德军签订投降书。
起义的失败最终造成近20万的华沙人丧命,波兰起义军伤亡约4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
另外50万幸存者则遭纳粹驱逐家园。
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外展示的遇害人员名单。
华沙起义博物馆外陈列的遇害者名单随后,为了报复不听话的波兰人,以及阻止其他欧洲城市的起义,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有系统的摧毁所有的建筑。
战前这座城市有130万人口,战后只剩下1000人!!!
这副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战后,波兰人按照流传下来的画作,在1948-1953年期间一砖一瓦精心重建了老城区!
1980年,华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复原13至20世纪历史景象的杰出范例”为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下图是我在老城中心拍摄的。
华沙老城皇宫广场
华沙老城与今日天际线
华沙老城区道路上记录着:老城区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纪念华沙起义时至今日,每年的8月1日下午5点,即华沙起义爆发的W-Hour,华沙市区都会响起警报,并且在市中心有集会和纪念活动。
这是2023年的W-Hour,我在华沙某街头遇到的纪念活动。
2023年W-Hour华沙街头的纪念活动在平时,四处都可见纪念这次起义的雕塑、纪念碑等。
挑选一些如下。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Pomnik Powstańców Warszawy Batalionu AK)。
这张图正上方的船锚标志称为Kotwica(即锚),是当年波兰家乡军的军旗,也是抵抗纳粹的标志。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街头的一个小纪念碑,纪念这里当年的一次战斗。
至今仍然有人来献花。
华沙街头的小纪念碑纪念华沙起义中牺牲的三位杰出女性的雕像。
华沙起义三女杰雕像最后是地标性的华沙起义纪念碑。
下图是纪念墙。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表现的是从下水道里出来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是战斗在城市废墟中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
最后的话看完了这部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想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无论出于什么理论或主义,发动战争都是当代文明不能接受的可耻行为,给人类带来的都只有苦难!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套用毛大大的话:战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那样花前月下。战争是暴力攻击,是血流满面,是血雨腥风,是血肉模糊,是残肢横飞,是一群人从肉体上征服另一群人的集中行动!
如果连爱你的姑娘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保护郭嘉
坦克出现之前的那个小长镜头拍的不错
拍得支离破碎,被突如其来的慢镜头恶心到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事实,波兰在德国和苏俄之间顷刻被吞并。八零后的导演以及九零后的演员们把残酷的战争拍得很真实,也很像二战ATG游戏!但是男主你跟女主第一次战火下亲吻的时候子弹都绕着你俩大哥你不是跟我在扯淡么!本片单纯的表现出了残酷,对于波兰自己人来说,并没有拍出“历史意义”。
爱情在战争里的模样 就是这么震撼唯美 那一刻的慢镜头说明了一切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
要不是将战争浪漫化这个败笔,其实还是部良好的片子。
战争片里比较真实的一部,镜头感很美,也很血腥,展示比较真实的战争场面,有几个镜头很感人,也是比较优秀的战争电影
很讨厌这个电影,首先是不严肃,虽然是青春片模板的战争片,夹杂在惨烈战争中间那几段类似mv的桥段真的把我惊到了,简直想骂傻逼,男主劈腿这事为啥弄得这么自然?男主角就一怂货吧?从头到尾忙着逃跑,最后你有什么资格愤怒?片尾又游泳到那个小岛上实在太扯了吧,好久没有看完电影这么愤怒了。。
战争片错误的拍发
爱情,战争,形式大于内容,但值得一看。
因为动图来看,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人以为这是部大格局冷视角的战争片,结果非要以一个用来衬托战争残酷的爱情故事为视角,细节尚佳情节处理格格不入,爱情与战争的反差也变得索然无味
又是一段悲惨的历史记录
拍的很好,下一次不要再拍了。
好好的一个题材被个傻导演给生生浪费掉了。波兰的电影凌厉啊,怎么这么大的历史题材,竟让一个拍MV的小屁孩来导,弄得神不神鬼不鬼的。男主角只会呆呆地瞪着两大眼珠子,让人讨厌;女主角只是弱不禁风地只知道哭。看来抗日神剧还真不是只有中国人会拍。
多好的题材啊,拍的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
近年看过最好的战争片
虽然不敢苟同热血上涌的年少轻狂,但是真心赞扬革命青年的坚强意志。满天血肉,天外飞铲,坦克秒人几个部分相当震撼。看到片尾心是凉的,别问我为什么,我不敢细想
完全对不起海报上的那份残酷。几个毫无意义的超现实的镜头用的也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