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冲着毒SIR和云舅看的,贡献一点点小力量。
只是情怀归情怀,该说的还是得说。
整个电影基调略显沉闷,中间字幕引导的专场稍微有点突兀,总是让我得缓一会儿才能进入剧情。
中间还有好几次注意力被转移了,以至于到最后看完也很难回想起来刚才看了什么。
剧中三个青年男屌丝,性格实在不讨喜。
一个富二代整天无所事事意淫泡妞,一个换几十分工作每个都干不长每天说空话,还有一个。。。
呃,对不起,我想不起来有什么特点,只记得劈腿小记者了。
说他们是屌丝,真不是侮辱他们。
不仅经济上屌丝,思想上也屌丝。
那个富二代,充其量算个富裕的屌丝。
24,25岁的年纪,且不说让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他们连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都难以维持。
剧中凸显了他们的迷茫?
迷茫?
为什么迷茫?
因为平时大学没有脚踏实地啊,因为大学就是玩过来的,因为大学几年,完全放任自己沉浸在考上大学,毕了业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的幻想中。
活该啊!
为什么写小说的那个,女朋友跟他分手了?
剧中虽然没有交代,但是从他自己的状态和女朋友的状态来看,显然两个人不在同一层次。
前女友毕业出国,两个原因。
一是家境好,二是学习好。
家境好就不说了,山东男的家庭条件显然不占优势。
那么前女友上学时跟你在一起,显然不是图钱,那必然是看中人了。
可是剧中有意无意凸显了女人拜金这个主题,实在是觉得有点冤。
如果是学习好,大学几年,人家在苦学在为出国奋斗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从他后来每份工作干的都没有长性来看,大学里也未必为自己将来打算过。
所以分手是必然的,两个人价值观不一样。
为什么富二代整天YY女神又不敢去追,还跑去跟踪人家?
在妈妈的厂里做事,不好好做又不肯出来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不敢啊!
懦弱胆小又自卑,舍不得金牢笼又弃不了假自尊,活该!
为什么阿洪最后劈腿小记者?
剧中给的理由因为现女友拜金。
我呸!
如果真的拜金,一开始就不会跟你了。
没见过真正拜金的姑娘是怎么样放弃道德当小三,被包养,甚至嫁个家N多万快要死的糟老头子么?
姑娘真不是嫌弃你穷,如果真嫌弃,在天桥上就不会说你走了以后就没人陪她吃冰沙看电影了,真嫌弃,巴不得你赶快走好找个借口分手。
当然,最后他说女友老在面前说什么LV,GUCCI。
说真的,人家只不过塑造一个拜金女的形象好跟你分手而已,搞不好人家早知道你移情别恋了。
最后让我觉得稍微正常的,竟然是那个胖子和满口成功学的家伙。
那是最脚踏实地的人。
最后说一句:跟剧中一样迷茫又眼高手低的家伙们,趁早踏实起来。
否则,24,25岁你还能无病呻吟,怪社会,怪别人,等你40岁,你看看还能怪谁。
呼吸正常,单纯的从名字来看,我会理解为是一部关于医学题材的电影,看了大概的介绍,是知道4个在广州奋斗青年的故事,开始有些小期待,因为有点类似经历,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些让人呼吸急促的场景,实际不然,我看的呼吸很正常,剧情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用它里面的话就是 So boring…先说说转场吧,转场太过生硬,给人那种眨眼又是新开始一样。
故事的内容感觉是为了凑剧情而准备的,没有什么衔接,这点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是可以对比下,虽说一个是书作,一个是真人真事,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张嘉佳的书没有说很连贯,但是作品还是有点衔接,云舅这部呢,给我一种还没开始就结束的那种刹那感。
故事剧情跟流水账有些一样,这个还是可以跟《黑处有什么》匹敌的,给人一种我一直不在线,偏偏影片却没有离开主题的感觉,我是一点都没get到点。
结尾我个人是觉得基本可以cut掉的,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吧?
前面的时间就有些在铺垫,可以理解,可是没有什么结束性的解释,还是那么叙述性的说下,就给人那种虎头蛇尾烂结尾的感觉。
镜头这里比较固定,给人那种很死的感觉,偶尔侧面45度或者90度都会还好些,如果说是故意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镜头脱焦?
就是这样固定机位,一开始人在镜头中,过了一会儿却离开了,是想营造什么特别的气氛吗?
个人学的不够深,看不大懂。
其中摇滚音乐节的时候,老洪跟王少花的镜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阿浩跟麦当劳叔叔坐一起的片段,是给拍鞋子呢还是人?
黄金分割点有的时候没选好。
这片子很像说是一种纪录片,因为它是记录了广州年轻人的奋斗、生活日常,可它这个感觉又不想是从第三角度出发,带有些的舞台感的效果。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云舅说这个演员是真人演自己,不过既然是演自己应该要更有感情的表现,偏偏并没有很特别。
比如老洪的演技就明显差些,跟王少花表白的时候是一种没睡醒的感觉,眼睛快睁不开了,虽然在荧幕里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很乱,不知道表达什么,显得有些刻意了,还是有那么些带出感,老洪跟王少花在桥边,老洪捂脸哭泣,我咋一看以为是打哈欠…哭得有点假。
说完坏的说好的,至少我觉得想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觉得说云舅在替大部分的年轻人吐槽这个有点怪异的世界观,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心里鸡汤,其实大家都不缺,缺的是真正的做,说!
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得更好。
那种现在娶老婆跟请大神回家的感觉一般。
一种是被动的啃老,并不是我想啃老,而是从小到大的顺从,已经再也不能强硬。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也要丰满一些。
年轻人背负着太多负能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有点不真实,如同行尸走肉般。
还有一个这只是个人观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说大家都会,至于拍又是另外一说,毕竟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拍电影,都不是专业的,云舅加油,走出自己的特色吧。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电影和城市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电影讲了关于某城市的故事;二是电影讲的故事以某城市为背景。
前者有时通过标题就能判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类有爱的拼盘小故事电影,着力点始终在城市身上,选取一条时间线,拉着这条线对着城市空间横向切一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城市生活的横截面。
后者相比下就显得更杂芜,首先它得以故事为主线而不能只白描城市的状态,其次它必须让人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换一个城市可能无法满足物理条件,可能失去这个故事所以值得听下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也不难,大部分港片其实就有着浓郁的“港味”,我们看许鞍华镜头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压根不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发生在香港,假如让“桃姐”置换到别的城市比如北京,逻辑上这个故事依然成立,但讲一口京片儿住在胡同角落里的一定不是“桃姐”,倒可能是“李嫂”。
这一点上国内也有片子做的不错,我能想到的是发生在重庆的《疯狂的石头》和发生在北京的《老炮儿》。
《呼吸正常》就是一个切切实实发生在广州的故事。
影片一共两条主线:主线一说的是三个应届毕业生晃在广州,经常聚在一起但拥有各自的生活,剧情线会根据他们的相聚和分散时分时合;主线二说的是短发女孩由奇特的相亲经历认识了薛定谔男,两人聊天、约会、走在广州城里。
两条线平行前进,三个出身、背景不同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缺憾、不同的选择,却有相同的困惑,无外对未来的迷惘,人生定位的模糊,浮躁与不安。
另一边一对男女奇怪而木讷,吃吃喝喝逛逛聊聊,爱情可能有一点,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不安全、对超出自我掌控范围的关系的慌张。
这些东西笼统的说是都市病,或者说现今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综合征,导演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挺有诚意。
描绘大都市病,国内备选的城市,北上广深而已。
北京上海体量过于庞大,市民生活和上层建筑像是两个世界,原有生态如胡同和弄堂容易引起老龄化联想,描述胶囊房里的年轻人则话题更趋社会性,所以很难以生活的视角切入。
深圳是北京的飞地,年轻的都市还没能真正完成包容性现代城市试验,有市民生活,但没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广州——粤语亚文化圈的中心,有眉目清晰的方言、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且都市和平民生活间不见鸿沟。
既然在广州,就要有广州人。
影片里的三个毕业生,两个说白话或者白话版普通话,剩下的一个青岛人全片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普通话;两个广东仔之间对话时用粤语,青岛哥们听的半懂不懂,有时发表意见,这个时候广东仔回应青岛哥们,则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这样的设定带有最直接的真实感,用口音完成了身份识别,同时引出比较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有根基,所以也有裙带的压力。
广东仔A是富二代,他的斗争点在于要不要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排遣点在迷恋路边偶遇的女孩,求而不得。
广东仔B有稳定的工作和女友,但事业上的不顺心和女方家长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在一次音乐节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排遣点,背着女友和音乐节上的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而山东兄弟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毕业之后说了分手,裙带压力丝毫没有反而鼓吹不相信爱情,工作走马灯的换也没个准数,生活越来越飘忽。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间的比较,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导演的诚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导演镜头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烂,但烂着烂着却依然在往前进。
三个人聚餐时菜还是自己烧的,广东仔会吐槽山东兄弟烧菜重口;山东兄弟硬拉着另两个人去音乐节,在草地上接受采访时口无遮拦地说着自己对中国摇滚的见解。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颓废是一天,打个鸡血努力一发也是一天,犹豫中可能永远都跨不出改变的一步,但也可能被外力一推也就过去了。
这种苦闷在镜头语言中和广州融在了一起:六月份的广州,毕业季过后一届毕业生去的去留的留,下不完雨,南越王墓,小蛮腰,天桥上鲜艳的花,牛丸火锅加啤酒,永远拖鞋短裤的造型,和广东仔的口音一样的天气:湿、热、咸。
没有刻意的人物塑造,没有刻意的情节冲突,全片最大的高潮恐怕就是山东兄弟带着成功学大哥和两位广东仔在KTV里唱歌时的互喷了,每个人喷其他人一波,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上纲上线,其实就是发泄,每个人巴巴的看着其他人身上自己羡慕的点而自己却不可得,酒酣胸胆尚开张,吐槽的是对方的不思进取,其实泰半是不平他有我没有,喷完接着做兄弟,搀扶着回家。
其余整篇,平淡叙事,几乎没有情节。
这难道不是你能在广州街头遇到的同龄路人甲吗?
难道不是你我的二十二岁吗?
《呼吸正常》是城市和电影的关系中的中间者,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这个故事以广州为背景,但都特别真实,特别真诚,年轻人迷惘彷徨在广州街头,广州街头彷徨着迷惘的年轻人,这两者相互容纳,相互映射,通过一部电影完成对立统一,电影客观呈现了生活在广州的年轻人的状态,两个要素失去一个都不再成立。
如果这几个年轻人不生活在广州,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定不会是这样,如果广州失去了这几个年轻人所代表千千万万彷徨群体,那广州也将不再是广州。
在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厅外我恰好遇到了片中的薛定谔男,我们都走过去对他竖大拇指说演的很棒。
薛定谔男从头到脚依然是片中的屌丝造型,神态举止口音之本色就好像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这时有人问他: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什么的呢?
他答:我们基本上是本色出演。
当然可能上文的分析都只是扯,恰好买了导演云中的知乎Live,云中自己谈起《呼吸正常》时说:“有的电影拍的观众看的,有的不是,《呼吸正常》就是一部我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部电影忽然变的无比美妙,因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了导演云中关于广州这个城市的私人记忆了。
在宏大叙事、官方叙事、人造叙事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关于城市的私人叙事被挤压的难以呼吸,用电影作为私人记忆的承载方式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感谢云中做到了,他关于广州的记忆,呼吸正常。
<图片1>
电影本身对广州的刻画让我这个异乡人一定程度上对广州有个大概感知,却总感觉如此刻画描绘少了一份城市本身的灵气,城市的灵魂恐怕只通过年轻人很难全面表现出来。
另外,台词设置我觉得略显做作,不是“正常的呼吸”节奏。
作为非专业演员,表演已然很好,但毕竟还是非专业。
整部片子的节奏把握是我最不满足的部分,总之还是很支持云中导演的,期待导演作品愈来愈好。
我是在青岛看的电影,作为一部通过众筹上映的电影,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最好的一次观影体验,因为全场的观众多多少少都十分喜爱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其中也不乏一些电影发烧友,所以全程几乎没有人说话啊之类的。
抛开资金这样一个客观层面的问题,作为一个电影,《呼吸正常》的剪辑包括整个电影的叙事完全达到了及格这样一个水平,但是要讲的是,本片在镜头语言的方面是不及格的,全程人物面部光线基本上都有问题,也可以看出导演在努力的调整镜头,整个片子也不乏可以截屏的画面,但是总的来说,本片的整个画面作为电影是不及格的。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基础就是画面,虽然本片在讲好剧情之余还玩了不少情怀,其中就包括《星际迷航》经典的瓦肯人手势,可以看出导演对于故事的把控十分到位,但是这样足够了么?
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这是不够的。
前段时间看了北京电影学院莱斯达奖的获奖影片,我看到的是不输于大片的电影画面,而并非本片中类似MV的画面,那么作为一个电影最基础的东西都做不好何谈讲好一个故事,甚至于表达一种感情?
总的来讲,作为一个在较小圈子里面放映的电影,本片做到了不让观众白买票,但是如果放在大的电影环境里面,本片是不及格的,但是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努力,以及一些真正值得推崇的地方,所以我给了一个及格分
107分钟过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
开头的人物出场,背景交迭。
中段人物对话纷呈,画面频切。
结尾无言,留白绵长。
是对于梦想的执着?
家人的期盼?
爱情的向往?
还是只是对年轻人的一次群嘲罢了。
观影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闪现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剧中,小张正式在2015年,迎来了自己“双失青年”的身份,无女友,无工作。
孤独的写作,仿佛想给之前逃离多份工作的现实,找一份借口——老子不是找不到工作,老子只是目标远大,想将人类兴亡写出。
阿洪与阿浩,一起看球一起打机(地板上的那种)。
他们对于生活,看似潇洒自在,实则无力得很。
想反击,却不知从何说起。
头头是道的外表下,是阿洪对工作的迷茫,对于劈腿的纠结,是阿浩闲闷时找好友的无聊,也是他看不起自家工厂时的心虚。
老K的生活,其实是孤独的最高境界,无人理解。
倘若有一个女孩能出现在他面前,说一句“量子力学”好酷哦!
那么相信老K会重新投入科研怀抱,奋斗至死。
Mr.Chicken Soup,承担了许多笑点的人物。
生活中我们真见得不少,这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告诉你要积极,要向上,要为了成功不怕失败跌倒跌死,也不要怕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虚无缥缈的光,没有触手可及的黑。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无论是历史,音乐,图画,文字。
无可辩驳的是,他们都仅仅是一家之言。
我们找不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代表全部人的思想。
如果有,那也只是《1984》里面的老大哥恐怖社会。
正是因为思想是模糊的,所以倒不如将他们剖开来给大家看看。
“喏,我就抓几个年轻人出来,让你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云舅太想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所以他可以不在乎,机位切换是不是足够多样。
后期调色是不是足够夸张。
演员台词是不是足够做作。
真实的事,永远是不完美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如果说《呼吸正常》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团队太想讲电影讲好,以至于不确定观众们有没有“接受的能力”。
诚然,有好几个镜头,是打动到我们的。
我们中的很多人经历过“毕业即分手,各奔前程”,经历过与甲方谈合作,对方电话不停我们东张西望的尴尬,经历过自己做的事业(报纸),自己都不想看时的窘迫。
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人,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不过………也许伴随时代变迁的我们,停不下来。
房子不得不买,加班不得不加。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但是,我们还是要呼吸。
如果我们不能睁眼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
那么我们也只能在日渐重复的生活上,做一条没有想法的咸鱼。
倘若有机会撕开一道口子,你会不会去尝试着,大口呼吸一点?
林小虾米 2016.10.23
毫无疑问呼吸是部小众电影。
成本低,路人演员,无宣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
没有毒舌电影的推荐,它只不过是今年一部拿了奖,不能上映的文艺电影。
(上映也不过是众筹获得的极少量的场次。
)文艺电影就等于好电影?
答案肯定是No,只不过大量大家熟知的电影都太出色了。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东邪西毒,她,刺客聂隐娘等,真的画面,剪辑,配乐,故事都没得说,虽然仍有瑕疵,但瑕不遮瑜。
)文艺电影也总给人逼格高的感觉,而且得奖的影片,基本以文艺片为主。
呼吸以广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的生活。
故事穿插有几条线。
1、故事一开头就被分手的男a,频繁换工作,空有想法,执行力低,盲目抱有希望。
2、一直在追寻着shushu的二世祖男b,害羞,执着,不希望被家族产业束缚,渴望自由。
3、工作屡屡受挫,有着被娇宠长大的女朋友同时,又喜欢上记者的眼镜男c。
4、研究天文,又辞职专心于艺术,喜欢上痴迷漫画,并且外表男性化的女生的理工男d。
5、鸡汤男chicken soup e。
导演太过希望展现出各类广州青年的生活常态,而使故事趋于碎片化。
取台词作为小标题,有想法但切断了故事的连续性,并且显得很生硬幼稚。
小成本电影导致配乐只有一段,且在电影中重复使用。
配乐不差,且在开头部分的运用使故事给人一种灵动俏皮轻快之感,但后面就是胡乱添加。
画面和剪辑也是几乎无亮点,可以说粗糙。
(作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可以理解。
)导演想拍一部贴近生活的电影,但部分情节做作又无趣,甚至不知所以,人物性格不仅重叠,又太过矫情,故事冲突太大。
呼吸在国际上绝对说不上好,但在国内打个及格以上的分,轻轻松松。
演员选择路人,长相普通,演技质朴,使影片更贴近生活。
特别是a见前女友那一段,尴尬感可以溢出屏幕。
故事线中,理工男的故事是最大亮点。
一个满嘴物理知识,量子力学的理工男,可以为了艺术放弃天文台工作,自己做视屏,做配乐,做录音,拿着摄影机满广州跑,用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向女生告白,(这个真的太funny了。
)d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影片中广州的美食穿插不断,(给好评)特别是特写也多[em]e100[/em]。
广州的著名景点也作为故事背景,相互串联。
呼吸取出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广州的宣传片。
鸡汤男也是一个新颖的人物,但是没塑造到位,而且为了搞笑太过刻意的出现。
看完电影,在群里和其他人争论了很久呼吸的评分,不太好但也不差,,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还是不错,有想法但是实施力不够。
并且此片不适合我列表里的大部分人观看。
「 看完电影饿了去喝咖啡睡不着的我,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
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
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
太容易了,过了戏瘾。
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
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
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
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
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
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
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
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
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
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
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
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
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
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
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
人们都在加速奔跑。
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
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
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
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
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
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
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
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
【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自以为是的可怕 浪费时间
这是个jb啊
云中大神的处女作。低调小品,生活的片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又五味杂陈。
群像的刻画还是很有想法的,很接地气;伍迪艾伦式小品,但是影像质感不行,不像电影
前半段还挺有趣。城市纪录太刻意了,又很怀疑创作者大概只在广州生活了几年,始终没有抓住城市的韵味。尤其那些南腔北调的装逼言谈实在很不“广州”。胡向真的部分比较出彩,她的粤语真是很准,短短几句话,每个字都没有懒音,听听别人怎么讲粤语的。
当筋疲力尽遇上呼吸正常,当激情奔跑遇上晃晃悠悠,在迷影与致敬中,李云波拿出的却是一曲松散、即兴的广州爵士小调,漫不经心中有细心的捕捉,成就了这部20年来最广州的影片。影片有一些毛病,比如几位演员的慢热,比如开始时的生硬,但,渐入佳境之后,还是让人看得很舒服的。
小成本影片很重要的一点意义在于便于快速学习和掌握。每个人对电影理解不同,所以影评里看到了对器材的质疑,并不认同。拿家用设备排出好片子的大有人在。这部处女作的确粗糙,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拙”。诚恳不卖弄,放弃成规敢于突破,电影语言是在尝试里得到发展的,学院血统在今天未必真的有优势可言
有点失望,个别镜头还可以,表达的内容太陈旧了
151221云中的片,推荐过,居然忘标想看……【已阅】拍出了城市生活的无聊感。
想到加里内维尔执教瓦伦的惨痛经历,果然开嘴炮跟打真枪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一不小心发现个好片,这就是真实的青春片啊,切肤之痛的生活。毕业、迷茫、得不到的爱情、徘徊于拜金女友和偶遇小清新之间的渣男,以及装逼却被现实强奸的文艺青年。
很广州,很生活流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现实中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悲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不发广播了....两个问题:首先不知道这种创作心态下出来的作品还算不算得上“作品”而非“作业”,如此多的模仿与[出处];如果把它当个作品,那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追求一个矫揉造作的自然,或刻意至极的即兴。焦虑的观感,呼吸不畅。
既无影像上的灵光乍现,又无文本上的深刻有趣,大部时间都空洞乏味浅薄,由无数18流人生感悟堆砌而成,屡次无比精准的勾起我的睡虫。
导演你好歹是知名影评人,电影讲师,你自己好好看看你拍的这都什么玩意儿,你自己看的时候不尴尬吗?看到那个满口“量子力学、纠缠态、薛定谔、白洞黑洞”云云的,能说一句正常点的台词吗?同样是地域性的电影,你好好学学北京咋拍的。说粤语的时候还好,说回普通话,这台词没有一句接地气的,你不是伍迪艾伦,不要拍不符合主角身份的脱离文化语境的东西。倒是里面的广州拍得很美,唤醒我在广州的生活,暨南大学我去过,哎,十年没去广州了,怀念。
喜欢诶,导演真是看杨德昌入的行不是伍迪•艾伦?广州是个好地方。
价值观和韩寒近年来作品出奇得一致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又是低成本的非类型电影,可以给三星。碎片式的叙事我不太喜欢,但总体看并不乏味,还算流畅,也不做作。最不喜欢的是KTV一段戏,对话和场景都没啥意思,显得很苍白。还是可以在后面设置点戏剧性的东西,生活流也不意味着就要始终节奏平淡。对都市与青年的感受还应该更深入。
幾個大V互相吹捧之作~導演美其名曰自己是一個好的形式主義者~但其實很多自認為的花樣玩在這部片子里完全起不到好的效果!自己的功底不到位,就不要拉著張藝謀,楊德昌來比較!根本沒法比!先學會講好故事再去玩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