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恶魔:比利·米利根的24副面孔
Monsters Inside: The 24 Faces of Billy Milligan,内心的恶魔:24个比利
导演:奥利维尔·米加顿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简介:1977年,一名连续强暴案嫌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被逮捕。决定性的证据很快使调查人员找到了比利·米利根(Billy Milligan)——一名无所事事的年轻男子,有童年创伤和犯罪记录。然而,比利被捕时声称对袭击事件毫无记忆,并且他的行为举止似乎也当场改变了。经过多名精神病学家诊断,比利·米利根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现在称..详细 >
害 说实话 前面都挺好的 最后一集泄得太厉害了 有一种可惜了了这IP的感觉 另外每个人说话的背景太诡异了 似乎也没什么另外的隐喻 不知道在搞什么 浪费了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有话题性,然而文本讲述的像流水账。画面布满廉价的转场特效,采访地点取景不是破工厂就是餐厅,与被访人的背景毫无关联,真的很cheesy。
看到第二集,还是蛮倾向于他真的是一个有DID的人。但因此就无罪释放还是不能接受。心理医生更多把他看成一个病人而不是犯罪者。他是病人,可是他也犯罪了呀。像是第一集开头说的那样,那受害者呢?片子采访了很多比利亲近的人,所以很多观点稍有偏颇。但也不否认比利恐怖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父母真该下地狱。不能理解的是被采访者的地点,有的是在狭小的走廊。第三集的时候,剧情开始魔幻起来。他不像是一个罪犯,他有收入,各方都想来分一杯羹。然后也有质疑真的有24个人格吗?包括写书的那位,感觉也更多的是为了利益。Billy的逃脱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可能那时候的技术确实有限,但明显感觉到的是,他被当作病人而不是罪犯。整个纪录片是关于比利,可是角度却不够全面,因为没有看到关于被害者的角度,即使没有采访到,是不是也应该声明一下呢
第二集直接变恐婚纪录片…… 精神障碍的罪犯,到底应不应该被原谅,那些受害者又怎么得到正义的伸张,这也许是个没有解的问题吧
如果能增加更多本人的影像记录而不是相关人士访谈会更好。
快进看完了。24个比利=12个Bilibili
初中时的心理学启蒙
最令人skeptical的部分是他找人帮他写Arabic letters却声称是其中一个人格的ability。也许就像影片中的某位受访者所言,他的确有精神疾病,在医生的诱导下自我暗示出多重人格,并且深陷由此获得的免罪、名声与金钱。社会的猎奇心理made everything distorted,而最应该获得关注的受害者却仿佛是他成名之路上的祭献品,这实在是太疯狂了
后面两集就很凑时长
看了一集 节奏有点慢 但还是挺大开眼界的 尤其是看到和医生谈话亚瑟唤醒沉睡的比利时人物的变化。下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小孩子时的比利经历了酷刑般的身体和心理虐待导致他的分裂。
看过原著《24个比利》后来看看这部纪录片,这里面基本没有介绍到比利的各个人格所展现出来的特质,而是在通过外界看法来评价这个人。拍这么久还是没有答案,相信多重人格的人还是会相信,不相信的人说什么也不会相信,就是这么回事,但这个个例的确有很多研究价值。
还可以。话说此题材拍了无数版本了lol
前两集很engaging,看到第三集一种讲了很多但是没有主题的感觉,所以他被fuse了吗?受害者怎么办?感觉拍得像是写日记一样,一年一年但是没有重点
赞同检察官说的那句“我不管他想把哪个人格弄进去监狱,反正有一个要进去”,这才是真理。不幸的童年不是借口,精神病也不是逃脱惩罚的理由。虽然提了几次不能忽视受害者,但是从这纪录片也没看出来有对受害者做出什么补偿,比利也把她们忘了的样子。除了死前叨叨两句🙄(另外算是知道为啥《拥挤的房间》一直坑那了
算是对书做的补充……
一个超级罪犯逍遥法外享受人生的故事。多重人格障碍是一个在医学和心理学上很模糊的概念,主人公比利无论是智商高到吓人假戏真做还是真的人格分裂唬住了几乎所有跟他打交道的人,都可以看作美国司法可笑的指针,传媒出版娱乐业抓住这样一个空洞的心理学概念赚得盆满钵满也很轻松地让人忘记那些受害者。至于比利,既是被消费的对象,又是乐享其中,因童年所受的超常规虐待从而培育出来的操纵性人格,就像一只小小的参谋部队一样,总能在危急时刻全身而退。最后一段比利因为把自己的版权给了太多作者以至于卡梅隆想要改编这部电影的时候,代理人狮子大开口,福克斯公司一口拒绝,实在是为数不多让人解气的地方。奈飞纪录片,现实题材。
都是很有表演欲和highly manipulative的人 纪录片眩晕了所以过场闪回都很没必要 实属网飞犯罪纪录片失常
挺好看的
唯一的一部有关米利根的纪录片,补足了书中没有写到的事与细节。纪录片的整体基调基于亲友和其接触过的一些人,对米利根的经历与交往都有自己的认识。片中有些人拿米利根的个例来质疑整个did人群实属偏颇,但是所有人都出奇一致对米利根的危险性提出了肯定看法。几十年后的今天病例的科学性研究还在继续,社会对问题的根源性问题不断理解,悲剧的发生必然有着连贯性,可怜可恨之人必然有着许多相似的一面。
高中看过书,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