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神话才能挽救神话——评电影《中国合伙人》从新东方到新梦想,影片《中国合伙人》在一个行将破灭的神话里,又创造出一个神话。
一个美国混不下去的邓超,一个体制内混不下去的黄晓明,一个除了混什么也不会的佟大为。
这样三个人,从未名、昆明两湖畔的山楂树林里走出来创业,浆糊筒,破厂房,两千多学生还带住宿,遇到官僚扯皮,警察刁难,只须塞钱了事,如此轻而易举。
然后,我们就看到哥仨在CBD写字楼里谈笑风生,复勾心斗角也。
吃这点苦,就创业了,就建立起世界第一大教育集团的帝国了。
换作我,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得上啊。
有人要说了:光吃苦不行,创业得有核心竞争力,他们有,你还没有。
十年前,我为谋财,在厨师学校打过工,为期不太短,至今对其所谓核心竞争力总培养不出任何好感。
当我看到成校长在外国大爷开的炸鸡店里把pregnant解释成“扑来个男的”,就知道这十年来,核心竞争力停滞难涨。
新梦想,新厨房,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电影里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颠覆以课本、教师为主体的旧制度,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制度。
学生给老师打分,可以炒他们鱿鱼。
算得上大革命了吧?
当然是大革命!
金钱革了教育的大命。
只要取悦学生,就是好老师。
学生交笔钱,听老师说师母如何打越洋电话跟他分手,十分感动,倍受激励,卡耐基附体。
可说好的英语呢?
英语就是“扑来三个男的”,口语拙劣,笔头功夫想来也够呛,但已忙不迭跑上神坛,精英着,教父着,俯视苍生噍类起来。
电影里,新梦想的学生,尽是愚民,这并不违背现实。
但把中国最好的“燕京大学”学生也塑造成顽劣不堪之徒,课堂里重则干架,轻则酣眠,又是哪个年代的写照?
但在这个神话的语境里,观众必须接收一群无处不在的愚民,以及他们不曾露面、活该掏钱的爹妈。
正是他们的偶像崇拜,把新梦想三屌丝神化到了英语再差都敢滔滔不绝、打国际知识产权官司都不用律师的境界。
仔细想来,“合伙人”神话的机制和“新东方”一样。
第一,彻底否定现实:学校是黑暗的,领导是贪婪的,老师是无知的,课本是废渣的;洋人是傲慢的,洋人是傻逼的,洋人是听我背两段书就肯放弃1500万美元索赔官司的——我若早生二百年,鸦片战争都打不起来,炎黄子孙还用学个鸟英语啊!
第二,画大饼:只要一厢情愿,也就是主观唯心,大愿终将圆满。
瞧,我不是圆满了吗?
我托福满分,我GRE满分(哪怕我还没报名去考过!
可我是神啊,我考不考,考几分,能丝毫影响你们对我这片星空的仰望吗?
),我现在要超度你们啦!
只要你们交了钱,听我说完,不断磨练,定有功成之日,下辈子修来正果也不迟嘛。
对了,现在可以刷银联、走支付宝了。
冷静想想:谁成功了?
邓超名字刻实验室门口了,佟大为睡完洋妞娶了个会做菜的难看老婆还敢在纽约闹市开车大撒把,黄晓明更可堂堂正正说自己是最大股东拥有一票否决权还潇洒地对支持上市的投资顾问说“你被解雇了”。
他们仨是成功了。
以原先被留美女友抛弃的投资顾问——与黄晓明何其相似!
——为代表的学生则彻底失败,神话只允许他们俯首倾听,不允许多嘴多舌。
神话,不可复制。
我为神,永为神,你们充其量是too young, too naive的使徒,完全服从是你们存在唯一的意义。
成校长冲出办公室与怒砸校门的碍国青年激辩,重创额头,鲜血耀眼,这大概是他偏离德云社节奏,最神模神样的一刻了。
偏偏消解他神性的,正是前一刻:他在办公室因利益分歧,兄弟阋墙。
现实中的那位校长,除了炮制毫无技术含量的单词表作伪《圣经》外,在英语这项专业,这唯一的卖点上居然没有任何稍微拿得出手的货色。
而三位主角的配音,恰恰放大了这个弱点。
所以,我给这部电影后半部的字幕打满分,因为没有字幕,我只能听懂“闹太套”。
那么,这个弱点致命吗?
远远谈不上。
别忘了,教英语的,自身必须英语好,这是旧制度,无论在新东方,还是正牌大学,这条命已经革掉了。
在我们神话的世界里,新制度就是教英语的,自身英语可以不好,但一定要取悦学生(正牌大学则不作硬性要求),因为取悦学生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主,是得到最广大群众拥护,符合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来,交钱吧!
钱到手,慢说咱这儿的群众,就是美国人民都得需要我!
新东方空手套白狼打造出的神话,由于经济上意外大获成功,已名垂史册,羡煞同行。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神话,因为新东方这么多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教育没有神话,教育一定要以课本、教师、学生三者为主体,而不是三者中任意一者或二者,这就像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不可拆分一样。
至于邪教徒的神话,吹一个,破一个,不断吹,才不致破灭。
所以,现实世界的新东方几近技穷,银幕上应运生出新梦想。
毕竟,唯有神话,才能挽救神话。
中国合伙人是根据新东方3个创始人来进行改版了,虽然加入了浪漫的色彩,但三个人遭遇的经历确实很难一部电影说清楚,影片讲述三个年轻人想出国留学的愿望,但因为当时的出国审查或者国外对中国人的轻视,让他们决心努力的把英语教好而且让更多的人可以作为中国人自豪的走出国门。
开始创业的路上是漫长而辛苦的,他们在肯德基里说教,在废旧的楼盘里讲课,在街边路上到处粘贴小广告,经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去改善,最后成立一个最大的英语教育机构并且为出国留学的学生创建一个平台,黄晓明在影片有三场戏最为突出,一次就万人的演讲,和外国人谈判还有就是婚礼上痛苦的哭声,他自己也说哭不下去了,太难受了,其实那场戏都会对黄晓明的演技动容的,他好像是自己也好像是影片的人,非常走心的表演,最后他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双料影帝,这也是他最让观众认可的电影之一。
成东青 孟晓骏 王阳 新梦想俞敏洪 徐小平 王强 新东方美国梦到中国梦的转变 大时代下的洪流成东青 用现在网络用语来说 一个来自农村的土鳖 但却是这个土鳖成功了 一朝成为了凤凰男 而不是孟晓骏 成东青的成功 在我看来 不是因为他有所谓的信仰而是那个时代背景下 时势造就一个人80 90年代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成东青 这类的工农阶层 失去了政治资本的优势 成为了最底层的一个阶层 所以 他高考失败两次 仍然不放弃这根独木桥 只因这是他唯一的出路最后一搏 背下整本英文字典 从明眸变成近视眼 考上了燕大然后怀抱一个美国梦 美国人民需要我 却被拒签在学校教书 却被发现在外私自授课 被开除貌似三个人中 成东青这段经历最惨 彼时 孟晓骏已完成了他的美国梦 发誓留在美国 我不回来了 王阳还是那么潇洒的生活只有成东青 又回到了原点 糟糕极了一个人迫于无奈之下的选择 往往是正确的新梦想 不是成东青最好的选择 却是最正确的失败无处不在 人生如此绝望 这就是现实那我们该怎么办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 呆在水里你才会淹死你只有游 不停地往前游成东青 成功的一点 他总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孟晓骏的美国通和管理经验 成东青对他总说 yes这对一个领导来说 难得可贵 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成东青冲在了前面 相比孟晓骏 成东青是个行动派去向那个打你的人去学习,直到你变得比他更强。
这也是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不断超越你的对手 哪怕你要先跪舔着向他学习成东青 是个中国式的成功人士孟晓骏 却更像个美国式的 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也有可能是导演要贴近中国现状无法否认 孟晓骏比成东青更优秀 他出身知识分子 学识渊博 比其他两位看起来更有责任感 也更有野心 美国行 可以说 改变了孟晓骏的一生虽然 他还是狂妄的孟晓骏 却带上了无法对别人说出口的自卑我在美国做什么 你知道吗 我连一个WAITER我都不是所以 孟晓骏 像美国式 却不是 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身上的两种类型保留 融合 王阳 是李白 潇洒 应该是个富二代 噗嗤中国合伙人 不能不说 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符合了现在人们的心理需求 保证了这是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的故事 演员的表现 可以说可圈可点黄晓明 邓超 佟大为 在这个片子中 都发挥了应有的水平 演技总体来说 还行PS 这三位最近的电影却让我不满意 佟大为还行 黄晓明和邓超表演水平下降太大 完全没有合伙人中的精彩最后 讲讲音乐 整部片子中 最喜欢片尾曲 光阴的故事可以说对影片进行了升华 在淡淡的忧伤中 结束了我对这部片子的观看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中国合伙人》难免令人想起《社交网络》,两部电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1,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青年人从校园起步的创业历程,以及与两个合伙人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
都具有传记片性质,展现了一个著名企业的创建过程及企业文化。
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业者的敢为天下先。
2,都用开场约五分钟的段落交代了创业的原始动机:一个是因为想出国没出成,另一个是因为想泡妞没泡成、想进兄弟会没进成,成东青和扎克伯格的事业都起源于失败。
成东青这个口语闹太套最终成了留学教父,扎克伯格这个社交障碍者最终创建了最大的社交网站。
双方对话以快切镜头完成,干脆利落地表达出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碰了钉子。
3,成东青是土鳖,扎克伯格是书呆子,两人的成功都具有传奇色彩。
然而他们有另一面专长,在事业起步阶段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擅长记单词,另一个擅长写程序。
他们在跟女人和哥们联络感情上则显得很低能。
4,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有一个在专业和眼界上比自己强的搭档,并且都是这个搭档最早启发了他们创业的念头。
于是成东青开始办培训班,扎卡伯格开始对比女生照片。
两个得力助手都很有商业头脑,擅长整体规划。
5,一开始他们的做法都不合常理,成东青背着学校私自开班,也没拿到办学许可证;扎克伯格通过盗窃方式获取了大量照片,并且引起女生非议。
他们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成东青被学校开除,并交了一笔罚款;扎克伯格被留校察看六个月。
6,电影都以一场桌上争论贯穿始终,以闪回方式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双方都分列两侧,显露出对峙架势。
《社交网络》采用了大量过肩镜头,《中国合伙人》则运用了俯仰视角,都形成了压迫意味。
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以犀利的言辞把对方噎得哑口无言。
反抗并最终胜利的一方坐在里侧的玻璃幕墙旁边,人物的转椅朝向楼外,预示沉思并将反攻。
两场争论都是鏖战,都不得不午休一段时间。
7,都用一堂与创业内容相关的课程来表示主人公的自负,成东青等人在留学讲座上驳斥教师并公然走掉,扎克伯格则扔下一句计算机题目的答案淡定地离开教室。
他们都坐在教室后方,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扎克伯格收到女生递来的纸条,成东青等干脆被围殴。
8,王阳和肖恩都有那么点潇洒不羁的气质,并且都在聚会上有出格行为:王阳失了身,肖恩招来了警察。
两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9,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合伙人不可避免开始转向散伙人。
《中国合伙人》的第一次分歧是是否上市,《社交网络》的分歧是是否加入广告。
两对搭档都征求了第三合伙人的意见。
第二次分歧则牵涉到股份问题,原有股份都被稀释,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甚至成东青和扎克伯格的股份都占51%。
10,新梦想合伙人在婚宴后分道扬镳,脸书合伙人在新办公室里闹翻脸,都跟周围喜庆的环境格格不入。
三人位置呈三角对峙状态,大吵一番后都用降镜头和小景深表现了唯一成功者的孤独。
11,两伙人都面临着“内忧外患”,成东青被美国考试机构起诉剽窃,扎克伯格被竞争者起诉盗用创意。
他们输了钱,却赢了行业立足点。
《社交网络》的“外患”形成单独一条线,《中国合伙人》的“内忧”一度游离到了国外。
12,两部电影都是商业片大导演的话痨之作,都有泛黄的色调和漂亮的运镜。
陈可辛用了杜可风,打乒乓球等段落精彩绝伦;大卫·芬奇用了老搭档杰夫·克隆威斯,赛艇那场戏的移轴摄影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陈可辛的剪辑不会像芬奇那样疯。
13,不同的是,在《社交网络》结尾,世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面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市值250亿美元的facebook,蜷在椅子里颓废地一遍遍刷新发给前女友的好友申请——他赢得了世界,却换不回最初的那个人。
扎克伯格为成功付出了极大代价,他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
而《中国合伙人》则宣扬了另一种充满光明却不无诡异的价值观:有了钱便有了世界,钱可以弥补一切不计代价的曾经。
http://e.weibo.com/1663735900/zya828o0Ohttp://news.mtime.com/2013/05/23/1512191.html
陈可辛的新作《中国合伙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片子彻底从最初的“蓝翔技校”版屌丝病毒视频中跳脱了出来,既彻底地勾起了70后80后的复古情怀,又迎合了90后对炫酷机智影像的追求,无论是剧情、摄影、剪辑的技术层面,还是演员表演、主旨设定等内容层面,影片之于今日的中国电影,都是高水准的。
虽然无法超越《甜蜜蜜》那样陈可辛的经典,亦足矣为赵薇同学树立一个觇标——电影真的不是完全靠票房来评价的。
剧情设定无需多言,俞敏洪为代表的新东方原型打造出的故事,阐释一代人在友情、爱情、事业和东西文化碰撞下的迷思,影片最后甚至直接PPT似的贴出了已经成长为如今社会精英阶层的四五十岁老男人们的各个年龄对比图。
伴着《光阴的故事》勾人泪点的音乐,虚构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些时代意义和现实落点,不过个人觉得这也成了全片唯一的槽点,这个PPT制作的真的不够精良,甚至还不如之前《厨子戏子痞子》结尾的老照片。
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中,陈可辛很好地完成了“讲故事”的工作。
三位男主角一个海归、一个文艺、一个屌丝,略显标签化的人物设定因为流畅紧凑的叙事而不显生硬,反而在前半段给影片加分不少。
通过三个人在画外音里的轮流主导来勾勒80年代初的燕京大学情景,配合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包袱,观众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入到了那个时代。
这里不免要比较下近期题材撞车的《致青春》,赵薇同学真的可以跟陈可辛老师上一节生动的导演课。
《致青春》的胃口太大,似乎想着把赵同学有所感触的校园时光一股脑灌输到观众脑中,颇有敝帚自珍之嫌,这也决定了影片后半段的潦草敷衍不知所云。
《中国合伙人》前三分之一流畅地使用了当年的流行歌曲契合剧情发展(这简直就是对《甜蜜蜜》的致敬或者延续——首映结束后陈可辛也透露说,这片子里黄晓明跟女神无疾而终的感情,也是从甜蜜蜜那里传承来的),快速明快的剪辑来回穿,便干净利落的烘托出了一幅80年代大学生生活图景,全片100分钟的时长也能顺便提醒下赵同学,130分钟如果不能每分钟都让观众有惊喜,真的就会变成每分钟都在煎熬。
出色的前半部分玩儿的够花哨也够出彩,剧情的进展却丝毫不受怀旧的影响。
三位主人公分开开始了各自悲催的生活开,又聚首共同打造新梦想,再到关系出现裂痕,直至一直的和事老佟大为在婚礼上说出“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邓超愤愤地决定去沈阳找人教英语,剩下黄晓明孤家寡人后,剧情终于迎来了最终的高潮。
层层递进的剧情,交叉叙事的结构,俗套的设定被陈可辛讲出了一个接地气又有新意的好故事。
特别值得给个赞的是该片出色的摄像。
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实力绝对不是盖的。
一向对光线宗教般迷恋着的杜老师这次没有炫技,很多时候只是平实地用一个个 包含深意的镜头进行着影片的叙事。
例如玻璃在影片中有多次出现,模糊不定的玻璃反射既没有镜面的直接暴力,又能巧妙地进行构图和隐喻。
邓超在与黄教主争论股份制问题的时候,分别与佟大为在办公室打乒乓球,前景一直是玻璃,右侧一直是佟大为,快速精巧的转场、幽默的对白,交待两个人逐渐开始意见相左,而最后一个特写直接正面拍摄佟大为面部,教主一转脸,两人头部合二为一,暗示了之后佟大为会站在教主这边。
随后,在邓超与黄教主提及公司上市时,一向屌丝的教主终于对好友说出了NO,这时镜头微微平移,一道细细浅浅的白色光线在前景的玻璃上逐渐变宽变大,将两人分在两侧,暗喻两人的隔阂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单从摄像上讲,《中国合伙人》是足够精致的。
最后,顺便表扬下三位主演演技的飞跃。
这真的可能是黄晓明至今演技最好的一次了,放下耍酷扮帅的偶像派,彻头彻尾地塑造起了一个农村屌丝,竟然最终不显生硬,颇有了些农民企业家的气质,该片大概也能算得上是黄教主演技的里程碑了。
邓超的演技一如既往的棒,出国前机场送别的一场戏,愣是把一个大男人的感情表现得无比细腻,催人泪下。
有笑点、有泪点,有回忆、有新意,偶有尿点,瑕不掩瑜。
看完后回味咀嚼时才发觉,这个故事竟颇有了些中国版阿甘正传的影子:同样是一代人过往的大时代,例如因为中国申奥失败而从天而降的电视机,北约轰炸南联盟使馆等;同样是每个时代的神曲,像《海阔天空》《光阴的故事》还有齐秦;同样是一个屌丝的奋起,黄晓明大学前和大学里“落伍”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农村二傻子附体,在这样一个二傻子身上安装点叫梦想的东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样是爱恨情仇无所不包,每个人都在友情和爱情的漩涡里挣扎着生活。
借用片子最后的一句话结尾:也许有一天皱纹会刻上我的额头,但却不会刻上我的心头(大意)。
梦想是属于青春的,若青春不老,则人生永光。
《合伙人》上映前,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一圈试映会。
收到的口碑都不错。
媒体影评人行业内人士都纷纷表示被感动,一度传出可以媲美陈可辛当年的《甜蜜蜜》。
一系列的“捧”让笔者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不断升温。
升温。
升温。
“谨以二B和牛B的岁月,致他们终将牛B的青春。
”啊,我为可以立马看到一场让我热血沸腾的电影心急难耐。
但当你看到我这一段话铺垫时必然能意识到笔者看完后的大失所望。
当影片结束,三位所谓的主人公哭过笑过意气风发过受挫低迷过后终于赢来我们大部分人所艳羡的成功时,我只想抽自己一嘴巴,叫你特么的还信电影宣传!
叫你还信电影宣传!
从此防火防盗防记者大概可以改成防火防盗防影宣了。
因为本质上这三者对你造成的影响都一样,都是让你的钱财损失。
奋斗、友情、爱情、梦想、受挫、屌丝逆袭、兄弟反目……这是这部电影里我找出的主要元素。
内容很多很满吧?
可惜一样都没有铺垫酝酿好。
当导演走马观火的说了一通黄教主、邓装装和佟润滑剂的大学生活后,影片很快切到邓装装拿到出国签证准备意气风发滴攻陷美国,三兄弟在别离时泪牛满面了。
但我并未感受到任何情真意切。
这可是拍出过《甜蜜蜜》、《如果爱》的陈可辛啊。
细腻的感情戏一向是他的专长。
但这回,我只看到了如他片中台词所说的一样,导演在影片外不停地按“快进键”。
兄弟情快进交代,爱情快进交代,大学青葱岁月快进交代,受挫低迷快进交代。
等到丫三人终于开创事业后终于正常速度交代了,大概因为这一段才是新东方俞敏洪想要陈可辛表达的重点篇幅吧?
(尽管陈可辛一直不承认影片是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奋斗史但你这是在侮辱观众智商你知道么?!
)在这一篇幅中我们知道了新东方是如何发展壮大,还看到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是如何由兄弟齐心协力走向分奔离析。
嗯对了,影片还多次切到黄教主也就是俞敏洪原型对着几千或许上万的学生演讲,灌输新东方的英语学习法灌输他的三观。
呵呵。
那瞬间我想起了图书市场上充斥的诸如《你为什么还没成功》之类的励志洗脑书。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三观正确(大部分人都为成功学热血沸腾),政治正确(中国土鳖屌丝逆袭美帝国),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能最大程度的笼络观众。
但我个人而言只看到了投机和生意,看不到诚意和感动。
当有人说这部电影在清华试映,童靴们为片中主演三人“攻陷美国”的豪言掌声四起时我笑了。
有这样天真的观众,自然也就有了打着奋斗热血的旗号但实际投机十足的电影。
不过不待见归不待见,我还是得佩服影片主创以及幕后操手。
有了这样的仿传记片,以后广告植入还算神马?
那些挖空心思想在影片中怎么植入广告不被观众嫌弃的商家们看看这部电影吧!
这样的营销效果不敢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
当在我朋友看完影片后心思活络地说想学英语时,我几乎已经可以预见新东方各大校区即将报名火爆的场景。
对了,新东方的英语教材以及“三驾马车”出过的书也赶紧重印推出来啊!
一、下午我去中关村找人谈事。
从海淀黄庄站走出来,沿着丹棱街到善缘街再到海淀北一街,几乎所有的路牌广告和户外道旗都被各种出国教育和英语培训占据。
虽然这是中关村户外平面的一贯传统,但在前几年至少还有些板卡厂商来抢抢风头,而今它们都销声匿迹,仿佛这里从来都是租界边缘。
房子和移民是绝对的两大热门话题,房子能改变财富的增值状态,而出国似乎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通常意义上是指让财富更好更快地增值。
当它们的热度上升到疯狂的时候,通常只能说明一点: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
因此他们寄希望于改变,哪怕只是可能的改变。
为希望投资的总是大多数人,哪怕白骨累累。
用希望的概念吸引人们投资的人,他们才不管什么白骨累累。
二、今年的电影消费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热度,在我看来,这是口红经济的前兆。
在这种时候,总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希望”题材来凑份子,比如中国合伙人。
我丝毫也不怀疑这部片子是带着最大的恶意来面对市场的,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能消费的人很多,能认真消费的人很少。
屌丝永远是大多数,那么如何让屌丝意识到你对他们好?
答案是给他们洗脑。
洗得越干净,屌丝就越感激涕零。
一碗浓汤宝,即使有大口浓痰混在里面,照样会有人为此鼓掌。
比如中国合伙人里刻意忽略的一些事情:从没有阶级到阶级固化,从财富均衡到财富极化,以及一些短暂出现但绝不会再有的财富积累空白期。
我不否认这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情况,但是为何不能把这些事情直白地说出来,反而要用大量的鸡精来掩饰身上洗不掉的血腥味。
佟大为撒向天花板的钞票和刻着邓超名字的实验室铜牌,是这部片子里唯一没有遮掩真实意图的两个镜头。
前者告诉所有观众要有钱,后者告诉观众为什么要有钱?
因为你给别人钱时就能羞辱别人,正如别人给你钱时就能羞辱你。
而对买票入场的观众来说,他们掏出钱换来响亮的羞辱,还在影片结束时为之鼓掌。
这他妈的才是商业的最高境界。
三、阿芙精油。
孟醒开创了化妆品市场中的一个新品类,这是一个壮举。
其方式方法也是洗脑,用无孔不入的媒体传播洗脑。
一个例子是从2009年到现在,百度、天涯及大型网络社区中所有关于阿芙的负面体验都会在短期内迅速蒸发,这就是所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也没有表达的权利”。
这一套很奏效。
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能消费的人太多,能认真消费的人太少。
屌丝永远是大多数,那么如何让屌丝意识到你对他们好?
孟醒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瓶商业万金油,所以他开始干雕爷牛腩。
阿芙精油给他带来的最宝贵经验是:当消费过程中最大的体验与满足感来自于购买主体之外的多重附加值时,主体价值会被淡化甚至归零。
这在现实中也有例可循,比如学区房。
屌丝没有太多钱,掏出一笔钱来是希望能够借此换得微薄的尊重,这就是他们的寄托所在。
吃一碗牛腩换取同桌人的注目礼,买一所学区房告诉自己后三十年望子成龙扬眉吐气。
其实不过是一场短暂而漫长的羞辱。
所以雕爷牛腩的后两个字可以换成任何食品,甚至可以改名叫做雕爷浓痰,这对消费者毫无影响。
因为大部分去吃的屌丝,在投机者心目中根本不值得被尊重。
四、投机是少数人的盛宴,但注定要大多数人为之买单。
这就像革命,所有参与者都以为自己能够进入改变一切和获得一切的行列,但历史证明那是妄想。
陈可辛是投机者,孟醒也是投机者。
看电影和吃牛腩的,是被投机者的消费基础。
这个世界的希望和寄托,要用钞票去换来。
30元的电影票或98元的套餐,足够买下一个人的后半生么?
其实是够的。
只要这投机之汤的味道够浓,哪怕沉淀到最底是腐烂的血肉也无所谓。
而品尝着汤底的人,就在电影最后的名单里。
五、黄晓明满分。
喜欢这个片子。
三大帅哥同台飙戏,而且飙出的新高度,尤其黄晓明,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看的时候,经常会被代入。
那个时候,那时的人事物,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和三种不同价值观的奋斗历程。
黄的这个人物很接地气,虽然名府毕业,居然没有名府气息,也是一绝。
随着时代而动,眼光很准,心志坚定,而且很义气。
最后的结尾,有点雷。
有钱了,拿钱去砸,好像就成功了,就出了口气,就是被人认可了。
这和前面的奋斗相比,算是烂尾。
不过,很喜欢这三个大帅哥和他们的演绎。
影片上映前几天,导演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除了票房,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另外的标准更适合衡量一部电影”,照此来看,陈可辛的确成功了,《中国合伙人》的火爆票房表明了他对内地影市的精准拿捏。
对一位香港导演来说,拍《中国合伙人》这样的电影风险其实不小,这是一个本土性极强的故事,片中的主要演员悉数来自内地,陈可辛几乎是以一个孤独外来者的身份在独力讲述这个故事,但从观影效果来看,全片毫无“违和”感——一来说明内地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内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也越来越“与海外接轨”;二来还是说明了陈可辛本人的努力,那么多香港导演北上,但能拍出《中国合伙人》这类作品的港导,一时无两。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一群时下商界精英的发家经历,坊间认为就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企业史——这是一家以提供出国英语考试培训而闻名的教育企业,虽然有当事人撰文明确否认,但故事、人物,乃至剧本的缘起都与新东方密不可分,陈可辛虽然做了很多艺术再加工,其故事蓝本却毋庸讳言。
不过,在收获高票房和普通观众良好口碑的同时,《中国合伙人》也遭遇了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的激烈批评——争议焦点在于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批评者普遍认为,《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一个虚伪的励志故事,用蛊惑人心的“成功学”粉饰现实、麻醉观众。
这样的批评不无道理,从主旨上看,可以说《中国合伙人》就是给“成功人士”树碑立传的,虽然人物有些缺点,但总体来看都是正面、向上的,在爱情和事业中往往以受害者的面貌示人,唯一的冲突就是关于上市的争议——这显然是轻描淡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片中主人公大展拳脚的1990年代,内地的人文知识分子们也掀开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对于市场价值、工具理性、拜金主义等问题,都有过深入(但现在看来有些不了了之)的探讨,这场大讨论也带来了对于“半张脸神话”(王晓明)的反思——在不少知识分子看来,“成功人士”在公众面前总是只露出“迷人”的“半张脸”,成为被艳羡和追慕的生活符号,而另外可能有些丑陋的“半张脸”则被悄然隐去了——照此理路,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国合伙人》看作是描摹“成功人士”那迷人“半张脸”的银幕神话。
当然,影片也提供了不少对三位“成功人士”成长背景和日常生活的描述,但无非是给他们营造道德悲情和人性内涵,“半张脸”的宗旨颠扑不破(片尾出现的企业家群像最终印证了这一点)。
事实上,“半张脸”不仅出现在人物塑造上,对于社会历史变迁的全貌,影片也(只能)视而不见——如果说,“去政治化的政治”(汪晖)是当下中国的普遍状况,表现在历史叙述中,便是“去历史化的历史”:《中国合伙人》用一个校园诗人烧诗、痛哭、剪去长发来表征1980年代的消逝,或多或少的暗示着1980年代末大学生们彻底的心路转圜——不少人跟三位主人公一样,从此放弃理想主义,或出国或经商,一生命运也由此改变。
影片的英文名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所谓“美国梦在中国”,倒是精妙的诠释了影片的另一层含义:三位主人公之所以能创业成功,核心消费需求就是内地大学生的“美国梦”,而三位主人公因侵犯知识产权而与美方对峙,在片中则被巧妙的偷换成“质疑中国学生能力”的命题,明显的违法者却成了“为国争光”的英雄,其间又吊诡的蕴含着某种民族主义意趣。
话说回来,励志题材的商业电影几乎总是“成功学”式的,就算坊间常与《中国合伙人》对比的《社交网络》,其实也是塑造了硅谷精英的“半张脸神话”——只不过Geek兮兮的罢了。
所以,自觉的批评者们对于《中国合伙人》的争论,更多的还是反映出了当下社会价值观认同的分裂,以及关于财富的纠结看法。
(刊载于《南都周刊》2013年第20期)
若青春重来,一切是否会变得不一样?
若从现在开始,人生是否会换一种面貌和轨道?
说回看片的那天,放映罢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
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
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吴君如调侃陈可辛,她说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水准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在我看来,这次的回归,有笑有泪,令人欣喜。
非常棒的一部创业史作品。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个人相辅相成,离开谁,都不能将事业发展的如此壮大。成东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学法,王阳的创新电影教学,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各有所长,如果说成东青创造了“新梦想”,那王阳和孟晓骏则同他一起将“新梦想”一起推向新的台阶,使之发展壮大!
被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感动得哇哇大吐:几只成功的土鳖,引领着一大群渴望成功的土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择手段地跪地狂爬。
1,片子我很喜欢,不黑。2,我赌五块钱片中那个出现了几十秒的牛永叉是在暗指我的偶像罗永胖……哦不对……是罗永浩老师。3,片尾出现的企业家一半是流氓,不上罗胖子的照片让我给你扣了一星。
三个人各自奋斗的样子很感染人,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也很伟大,不求多成功,只求记得自己认真活过的样子
這是陳可辛來大陸淘金的電影,也許電影的價值觀就暗合了如今他的自身想法。電影的宣傳語是“不想做窮人,快來看此片”,自以為有錢就是有尊嚴,真是部暴發戶電影。
贩卖成功梦想这样在中国社会廉价拙劣的春药,谄媚大陆人的集体回忆,谄媚资本家。故事还算讲的顺,本来可以打两星,最后出现了杨澜和王石,减一星。
相当讨厌这部片子,负分滚粗
有了邓超讨人嫌,闹太套顿时可爱了。
可以跟致青春参照,都是讲青春与现实。不过少女青春是一场场恋爱;男人的青春是事业、梦想与哥们友情。这片大卖成功学,各种激情与梦想之类的关键词,而讲到最后还是越活越孤独的事。旁白多不是问题,问题是旁白叙述者不统一,这个比较讨厌。结尾的处理也太理想,但算国内难得质量尚可的励志片,三星半
不管怎么说黄晓明这部片子还算对得起他在电影学院的所学。总算不再是霸道总裁酷拽帅,终于有点儿走心的表演了。
我只想问一句张老板的像素为什么这么低!
怀旧的内容通常不会给低分。陈可辛弄的东西越来越大便。
被同伴视作偶像的海归将他在海外的挫败一一展露人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拿了绿卡背弃了誓言;不羁浪子娶得贤妻告别他曾臆想的与众不同的生活…还有教主,锃光瓦亮的大背头时时刻刻让我想起我爸年轻时。人家已经那么努力学英语演好戏了你们就别黑他了。
还能更浮皮潦草不走心吗。以为穿个高领秋衣就洋气呀
国产片有不矫情的吗
1“如果皱纹终将刻上额头,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让皱纹刻进心里”;2.故事情节行云流畅,演员表现不错,看得舒服。
陈可辛似乎有些老了,在中国式励志的主题下,显得有些彷徨了,没能淋漓尽致的造势,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一些念头,在社交网络的格式下,算是自己恢复能量的一部戏吧。不觉得黄晓明演得好,他只是明星形象契合角色,论表演,邓超要更胜一筹。但不管怎样,这三个内地匪夷所思的演员竟然组合成一个强组合。
7/10 主流的、安全的励志电影,《武侠》之后陈可辛迈向妥协的第一部作品。
科班好底子+令人尊敬的勤奋+好人缘,十年后黄晓明会是内地男演员的领军,像李奥纳多那样从奶油小生磨练成表演大师,秒掉一票散发着棺材味儿话剧腔的陈道明王学圻们
新东方的创始人当年就是高富帅(北大教授,海龟投资家神马的。。。纯然不是现在的普通吊丝,吊丝切勿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