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篇的时候,是PK光着身子被抢劫的事情,而随后,就是贾古买演讲门票的故事。
看的我一头雾水。
这部电影在1/3之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一部鸡汤式的电影,一部笑着反叛传统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如何是要给电影点赞的。
但是,这部戏里,深深吸引我的是:PK,他的声音他的大眼睛。
当PK开始说话的时候,我愣住了,这不是傻根的声音嘛?
PK大大的眼睛,总感觉眼球要掉出来,很有傻根的喜感,也让人对角色有更多的印象。
傻傻的很执着,执着的去解释“错误的电话号码”,这就是PK。
每个国家的电影里,都会有个傻根,pk、阿甘,其实他们不是傻,只是执着,有着常人没有的执着,在别人没开始的时候坚持,在别人放弃的时候还在坚持,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在乎自己的方式,只在乎是否坚持自己,当然他们从不伤害别人。
这就是傻根、这就是PK.看到PK回去又回来,听着PK的声音的,想着各类型电影里见过的王宝强。
有人说,王宝强是不可复制的,有人说,中国只需要一个傻根。
在我看来:傻人有傻福的背后是“大智若愚”吧。
1.争议。
年度最具话题性电影的桂冠应该毋庸置疑属于腐兰兰以及他的好基友胖塞主演的争(作)议(死)电影《采访》。
这部以刺杀金正恩为噱头拍摄的电影,在朝鲜官方发表抗议,索尼遭遇黑客门,美国总统亲自发表申明力挺…………一系列核能事件的催化下成为了“头版头条”的常客,也成了各路围观群众翘首期盼的存在。
在经历了改档期,下档,到最后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又一系列波折之后,千呼万唤正片终于出来了。
不出我意外,出来的果然是一部标准的“屎尿屁”喜剧,在同类型电影中算不上太烂,但是它本身绝对没有足够的质量去承载,也改变不了任何关于政治,人权的争议问题。
电影里美帝再一次弘扬了价值观,再一次拯救了世界,电影外金正恩依旧领导着朝鲜,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旧被“世界人民”同情着。
作为一部同样充满争议的喜剧电影,《PK》身上的话题性,丝毫不逊色于《采访》。
遭到各个宗教的发言人抗议,政府领导人亲自号召抵制,电影院内观众之间发生肢体冲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海外印度“精英人士”的疯狂推崇………………同样是争议,《采访》电影本身没有“背后的故事”好看;《PK》却做到了电影内外同样精彩。
所以无论《外星醉汉PK地球神》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多么令人微醺,也改变不了它在我心目中2014年最佳影片的地位 作为一部在商业方面创造“奇迹”的电影(上映两周就登上了印度影史票房第二的宝座) 我一开始认为它是喜剧片,可是它却有科幻 后来我认为它是科幻片,它却有宗教 再后来我认为它是宗教片,它却有现实 我好不容易认为它是文艺片了,可它看着还挺像言情的 最后我决定不要自寻烦恼了,在欣赏到了至少三场印度特色的“大场面”歌舞表演之后,决定简单粗暴的把它定性为豪华MTV 。
不过我还是没想明白,一个综合了吴彦祖 Eminem和汤姆汉克斯三者气质,傻帅傻帅的外星人究竟是怎么让一部电影无论从文艺,科幻,宗教,言情,MTV角度看都能令人惊叹,原来三哥家的电影已经好看到这种程度了?
*2.宗教。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恰好是无神论者,经常成为“一大波沉思”批判对象,“没有信仰”的天朝少年,对印度的现状虽然连一知半解都称不上(顺便看了几部关于印度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读了很少的文学作品,瞄了很多的强X新闻),倒也知道它一直被称作是“宗教博物馆”(感谢历史老师 感谢甘地)。
由于历史原因,你在印度几乎能找到世界上所有大型宗教的踪影,信徒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宗教就多达十几个(其中印度教信众最多,约占全印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知道这点之后,经常能看到国外因为宗教问题“水深火热”的大家应该一点都不难想象(感谢CCTV),在印度每年会有多少因为宗教问题引发的“惨案”。
事实上,印度的宗教问题已经成为了它通往大国之路上一块不容忽视的“绊脚石”。
(憋笑!!
三哥们的征途也是星辰大海!!
而且他们的头号假想敌就是我朝!!
)在这些大前提之下,《PK》的诞生让我忍不住心生敬意。
《PK》的导演之前拍摄过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三傻大闹宝莱坞》,看过《三傻》的盆友们应该能发现,早在那个时候,导演就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现有教育体制的不满。
只不过这种不满表达还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以至于它看起来有点像是公知和键盘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乱喷。
(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好,但是结合现实,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在太低了。
)但是这次,导演不仅仅指出问题,喷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自个儿去实践了。
我行我上了,你们别逼逼!!
炫不炫酷!!!
牛不牛逼!!!
可能有盆友这时候会觉得,我在过分赞誉导演,因为早在很多年前,印度就出现了讽刺宗教的电影,12年上映的佳作《偶滴神啊》的批判力度可比《PK》给力多了。
但是!!
盆友啊!!
其实这点力度的把握(很多人嫌弃力度不够,批判不彻底),恰恰显示出了导演的机智!!
你看见一人在干傻逼的事情,冲上去骂他是傻逼他就会停止干傻逼的事情吗?
我觉得他把你打成傻逼的可能性应该会更高点。
查理漫画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一片谴责声中还夹杂着另外一种声音,“查理漫画也有错,虽然错不应死,但是它在明知极端宗教危险的情况下还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挑衅行为,无疑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声音,我不想做任何评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PK》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也没有攻击任何信徒,它批判的与其说是宗教本身,不如说想要揭露那些披着宗教外衣为自己捞钱的害人人渣的恶行,为什么还有某些宗教人(渣)士上蹿下跳的如此厉害?
难不成是心虚了?
所以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讨好”姿态看上去是不够强硬,但它其实是一把直插人渣们心窝的软刀子。
3.今夜我们都是PK。
PK是个外星人,是个说自己生活的星球是宇宙中最好的地方的外星人,为了回家,他像任何一个虔诚的教徒一样匍匐在神的脚下,没有特效,没有爆炸,没有生离死别的煽情画面,只有信仰,只有虔诚,却能让我看的泪流满面。
你们口口声声说PK不尊敬神,却不知道从他在选择揣上乡愁远望亲人的那一刻起,早已背上了自己的信仰。
我愿意相信PK的信仰是故乡,我认为地球是宇宙中最好的地方。
“神啊,你在哪里?
听说你掌控着全世界。
听我的祷告吧,故乡在等我回去,我该像个穆斯林祷告,还是像个印度教徒祷告,在庙堂和教堂都寻不见你的踪影,为了寻找你我的双眼已疲倦,我已走完所有的路,却依就不见您的踪影,你想让我供奉出什么,我依然不明白。
……………………”
【题材】非常吃惊它能够如此大胆,把印度的神明宗教搬上大荧幕来探讨!
而且说得如此有道理,以至于我看片的时候除了一直笑也一直在思考。
信仰和神明,习惯和风俗,种种种种改变我们思想和生活轨迹的东西是不是最开始就是对的?
【形式】印度的都敏俊, 既没有相似的风格也没有共同的能力,但是都是用外星人做引,来表现一些不可以从正常人视角去解释的疑惑。
我觉得编剧最精明的就是把一部可以很写实的片子加上了科幻色彩,所有批判怀疑的一切从外星人嘴里表达出来显得自然而正常,我们竟然真正的无言以对。
而若是印度势力群体想批判、社会各方有争议,也可以作解释说这就是一部科幻搞笑片,那么认真去干吗。
编剧精明。
【演员】男主帅爆人气掀天,女主美翻动感迷人。
(看弹幕的时候伴随着阵阵乳摇好评,想想我也是醉了)作为一个安静的丑男子,我已经为女主的容颜倾倒...(屌丝心态暴露无遗啊我)【情结】超喜欢印度电影里面时不时的歌舞,搞笑又舒服。
更是大爱电影里面不是出现的小摩托,总感觉那样坐着两个人!
超级浪漫!!!!
【感触】我喜欢《三傻大闹宝莱坞》《P.K》的一个共同原因,可能是因为剧情里都会出现父母这一对人生中重要的羁绊。
而剧情里往往是内心所坚持的正确会与父母亲的惯性认为有所冲突,最后主角坚持自己的心意去说服自己的父母。
既让人感动,又给人觉得如果是发生在你身上,你愿意去用心试试,你也可以。
我喜欢这种代入感,真切又给人希望的方向。
【锦句】Love is enough to let u go.要感受多少酸甜苦辣,才能做到这一句话。
【总结】我喜欢这部电影。
2015.01.09
阿米尔.汗很萌,看完《PK》才看到导演原来是拍三傻的拉吉库马尔•希拉尼,导演还真是挺有情怀的。
《PK》依旧是印度片的特色,集幽默搞笑,歌舞,戏剧性,还能讲出点道理的一部片,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很有愤青气质,通常能拍些把神拉下神坛的故事总是会有争议的,反骨还要有情怀就会更受人喜欢。
整个故事在一个带着研究目的的外星阿三来到地球后展开,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男女的爱情开始,最后又用爱情来收尾,而导演并没有把时间放在男欢女爱上,更多的着墨点却是对印度的多神信仰的炮轰,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意思的。
外星阿三(阿米尔•汗)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天外来客,招风大耳朵萌萌哒的醉汉(阿米尔•汗)无疑已经是本片的一大笑点。
影片前段部分以醉汉PK的颠三倒四的认知来展现印度的多宗教的生活,而后又以PK的拨错电话理论来纠正自称有着超能力的印度大师,最后通过舆论回归爱情的方式来证实人为利用的谎言论的存在,欢乐中尽是讽刺,搞笑又不少深刻。
在爱情做贯穿的线上,安排两个本来就积怨已深的印度教和穆士林教徒相爱原本就是一种反骨的表现,拉吉库马尔•希拉尼也算是个果敢的导演,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并非是物质的商业。
好东西变臭了,就要纠正它,求神看病也还是得找到根源。
爱它你就要给它自由,而不是捆绑它。
真正的爱情和信仰一样,来到一个新世界的时候,原先都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只是慢慢混入到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后,有了遮羞盖丑的衣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误导,渐渐也就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真正的信仰本该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真正的爱情本该是一种信任的自由。
抛开某些人会觉得的篇幅有点小长,光看萌出血的阿米尔.汗,就猜到本片在国内应该不会输于三傻的受欢迎程度。
嗯,阿米尔•汗真是萌萌哒。
又是一个宗教问题的电影,借着外星人来打无神论的,同时也释放了和巴基斯坦相互理解的信号,当然这两种信号能否能被它想要传达的人所收到尚未可知,但是这些信号就像是一棵种子,时代的发展最后会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印巴和解是时代要求,不过何时到来尚未可知,印度的宗教开化也终将到来,不过在宗教根深蒂固的国家想要尽除也是十分困难。
导演的意图很大很大,印度的很多问题都要牵涉到宗教,旧宗教的盲目信仰,以及宗教之间的争端,甚至印巴冲突的源头也是宗教。
导演借着一个外星人(类比懵懂的婴儿)的视角来看待印度的宗教问题。
看到中间以为导演要挑起无神论的大旗,看到最后觉得导演这是要建立科学宗教。
不过我对印度的宗教交接非常之浅薄,若是按照中国的标准,这种用自己方式解释教义欺骗信众的方式其实属于邪教的范畴。
如果想要更好地欣赏地球全貌,那么最好的视角是站在万米高空鸟瞰,或者在月球遥望。
同样,如果想要更好地认识智人这种生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一双充满好奇的外星人的眼睛。
《我的个神啊》是一部典型的闹哄哄的、甚至有点浮夸的三幕式宝莱坞喜剧。
但透过主角沙米尔汗瞪得圆滚滚的大眼睛,这部喜剧却试图探讨历来被视为银幕禁忌的宗教问题。
在影片中,这个被人称为醉鬼p.k.的外星人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问了人类一个1517年马丁路德问过罗马教廷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和神灵沟通,为什么要通过一些人间的中介呢?
这个曾经掀起西欧宗教改革的问题同样在印度这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引发争议。
争议就是票房,这部影片在争议声中坐上了印度影史第一票房的宝座。
从叙事结构与视听风格上看,《我的个神啊》相对传统印度片并无太大突破。
这种三幕高潮式的故事结构是符合人们欣赏天性的古老范式,再经过两段浪漫爱情的包装,配合饱满的色彩、到位地有些过头的配乐以及王宝强为全片强加的一层笑点,足以达到理想的娱乐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主创团队具有让人在欢笑之余引发思考的立意高度与创作野心。
虽然这只是真正意义上喜剧的创作常规,但被国内大银幕喜剧摧残已久的中国观众显然早已不敢奢求这一点。
这也使得《我的个神啊》在国内公映的喜剧片中显得鹤立鸡群。
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话题选择的成功。
外星人到访地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题材。
新鲜的是这一次外星人来地球,不是来打架,不是来谈恋爱,而是像一个婴儿一样充满好奇地看这个世界。
更新鲜的是他是来宗教这种人类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
由此,影片引出了一个极具现实性与争议性的问题,那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的价值与作用。
宗教,如同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都是一种我们在漫长历史中自己编织出来的所谓的“想象的现实”。
也就是说,我之所以相信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我真的相信神能帮助我办成什么事,解决什么困难,而是因为其他人,尤其是我周围的人都相信神。
如果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走进一间神庙,那他的期许一定是神能给他糖吃,给他玩具玩。
当他的愿望无法满足,他会产生和p.k.一样的问题。
这时候他的长辈们就会开始给他讲故事,讲上帝七天创造万物,讲佛陀轮回转世,讲真主主宰宇宙万物……终于,即便没有被成功“洗脑”,也会耳濡目染,形成深受宗教传统影响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而p.k.的设定则是一个只会用脑电波交流的外星人,他们不会讲故事,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宗教观念。
他与小孩子对宗教最初的期望是一致的,就是我花钱,你办事。
而与小孩子不同的是,p.k.先在地球上经历了生命体验,再思考宗教信仰。
而不是像大部分信徒一样,在儿童时期先接受了宗教信仰,再在宗教的指引下完成生命体验。
《我的个神啊》用一个本是两情相悦,应该收获幸福美满结局的爱情意外巧妙地批判了后一种宗教信仰的形成模式。
在后一种模式下,宗教教条很容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自我实现的预期(女主受宗教领袖影响以为男主逃婚差点错失一段良缘)。
而大部分人包括影片的女主嘉谷却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p.k.从一个绝对抽离的视角,通过嬉笑怒骂使人们看清了这一切,并打破了嘉谷陷入的预言自我实现的圈套,从而实现了对宗教愚昧的有力批判。
这样,在闭合叙事结构的同时,影片结尾达到了价值批判与情感抒发的双重叙事目的。
这是本片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精妙运用。
宗教,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同宗教组织、宗教形式其实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演化出来的秩序,是一种协调预期、提供激励的社会规范,也是一种分担风险,提供社会保障的社会组织。
影片中p.k.对各种具体宗教仪式与宗教领袖的质疑,其实是大众媒体所代表的世俗社会对传统宗教仪式与宗教组织存在的质疑。
伴随着现代化过程,宗教无论作为一种促进合作的社会规范,还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社会组织,其作用都已大大弱化了。
我们现在有更多效率更高,更符合现代观念的制度、规范以及更强大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人们提供社会保障。
臃肿、庞大的官僚化的宗教机构以及繁琐的宗教形式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p.k.就像是现代印度的马丁路德,他带领人们抛弃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宗教教条,打碎已成为招摇撞骗的人造偶像,帮助人们找回信仰的初衷——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一部娱乐性极强的影片,能够引发这种维度的争议与思考,无疑是值得票价与掌声的。
PK先说下信仰,信仰是什么?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信真仰理,唯信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真,仰望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
那什么又是宇宙万物的本真和法则呢?
是科学教科书上写给我们的那些还是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群体开始去观察世界、反思自身?
要说这个东西真的非常的难,因为我觉得这确实是极富情感体验的一种东西,加之真理的答案或许没有定论,不可能永远唯一,因此才有那么多人选择那么多不同的信仰。
但这个话题却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探讨的,苏格拉底就已经说:“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
”到现在人们依旧难以对其进行一个把握。
或许有的人看来,这样来谈论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对某种东西的极度相信和追求就是信仰。
但如果把信仰放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把信仰放到锋利的刀锋上,他可能就会发生本质性的差别。
如果在人类的框架外来谈论人类,许多人类的东西就会显得很难理解与搞笑。
人类为什么存在?
人类又由什么生存?
人类有很多的规则,大家都的去遵守;人类也有很多的关系,大家都得去维持。
还有宗教、政治、国家、家庭、朋友等等等等,人类完美的发明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构成了信仰的很多方面。
经常会看到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度。
其实不只是中国,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应该都存在信仰的问题。
但如果说只是单纯的宗教信仰,那是事实,中国信教的人少那是无法否认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绝大多数的人群都是无宗教信仰的。
但是没有宗教的信仰这绝不简单的等同于信仰的缺失,即使不说别的,现在的中国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至少信仰着一个被称为“共产主义”的东西。
但也有人说了,若是一个政党的凝结的信仰是挺不牢靠的,他会随着政权的更迭产生极大的变化。
但又有谁说信仰就一定了,真理都不会恒定和唯一,更何况一个政党的信仰。
只是说,这个时期他是向上的、积极的、与人为善的,于是人们会把他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乡。
但我们不可能排除有一天,他走向了堕落,成了我们的1984。
我想真的是那一天到来,中国的人民还是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历史的马车夫也告诉了我们这点。
再说下这部电影吧,就像开始提到的人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群体,有非常多的制度,非常多的信仰,也有非常多的神,每一个神都有他自己的团体和规矩,我们该怎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神?
一个说要在日出前祷告,另一个却说在日落后祈祷,孰对孰错,也许很困惑;为他拜伏,找寻所有道路,也许很疲倦。
到底哪一个神才是真的?
哪一个又是人们创造的伪神?
到底他在什么地方?
如果他在,为什么从没有人见过他?
如果他真的听得见我们的祈祷,为什么又一定要到庙堂?
结果发现不是没有去试着了解宗教、了解他们的神,只是有太多的问号,太多的不确定使我们自己真的无法说服自己。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与人为善,用慈悲的心看待时间所有痛苦。
这些足矣普世的价值才是宗教该有的样子,也是我们可以信仰的东西。
《PK》是神作,也是继我看到的另一部印度相关题材的优秀电影《哦滴神啊》后的再一次震撼。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而且宗教的分裂与争斗也不是简单的几句能扯的清楚的,但从这两部电影,我至少看出了阿三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宗教反思上的深刻之处。
(个人一点小感,很多东西和看法可能太过个人与片面。
电影是个人体验,世界也是这样,没有任何恶意。
)
Peekay赤身裸体地降临到地球......他教会了我们许多,最重要是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爱。
真爱,就是给人自由。
以上的话女主角娓娓道来。
她所述的真爱,除了意指她与巴基斯坦穆斯林小伙的真爱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涵——一种无私的大爱。
这爱,创造了世界。
赤身裸体的Peekay让我联想到曾经降临的耶稣。
Peekay的故事是寻找神的故事。
如果找不到神,他就不能回家。
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以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唯物论者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建立在这颗地球之上,人一旦死亡就精神不存。
精神,不过是人类本能受到外界刺激的反应,不过是脑神经运动下的产物。
人没有灵魂。
如果非要说灵魂,那也只与存活的人的思维有关。
人的存活,只借靠着物质。
起先Peekay不懂人类的语言与文化。
莽莽撞撞地与各类不同的宗教文化产生冲突。
后来,他开始学会融入,为了让神帮助他回家,他开始敬拜各类宗教的神。
其实,这并非一种敬拜,只是贿赂和交易。
就像常见的香火生意那样。
犹记得少年派中的男主角派说过,他相信各种宗教的神。
他的父亲说,你相信各种宗教实际上是无信。
显然,这样一条路不能让Peekay回家。
这里的回家,我亦理解为是生命的回归,是灵魂的救赎。
其他影评中有不同的意见。
某一篇作者把Peekay视为持有理性者,与各类宗教信徒相比,无疑Peekay是遵循逻辑和理性的。
这是对宗教常见的误解。
只有世界的一神教发展了神学体系。
逻辑学并不是希腊独有。
在犹太人的文明起源中,存在逻辑。
基督教继承了旧约。
基督教的圣言就是逻各斯(Logos)的意思。
圣言成了血肉,道成肉身。
此即耶稣的诞生——一个赤裸裸无助的婴孩。
保禄、路加和其他新约的见证者视逻各斯为神透过耶稣的启示,而这启示是透过基督给予人的。
在理解一神教时,必须通过理性的检验。
一神教同样反对盲信。
在接受一神教时,是理性的一跃。
诚如Peekay在片尾道出的真理:这世界有两种神,一个是伟大的造物主,而另一个是像塔伯茨那样的人造出来的神——即伪神。
Peekay建议道:当有人告诉你他能够联系到神,赶紧逃离他吧。
古往今来,无数个巫师宣称他们能够与神沟通。
在古埃及和中国,祭司就是利用人们的敬畏之心登上统治的宝座。
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一种宣扬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狂人的煽动之下,开启人类造神运动的顶峰。
数不清的人祸降临,造神运动演变为杀人运动。
Peekay的好兄弟死于恐怖分子制造的火车爆炸事件。
Peekay直率地指出,这是因为人间存在造神,存在伪神和骗子。
他们与神联系的号码是错误的。
而成千上万人死于无辜,却仍然有人不耻地为神代言。
让我们想想查理事件吧,让我们想想那些被活着锯开脖子的人质吧。
是不是这个世界被神抛弃了?
当我们遭受灾难与痛苦,又该如何祈祷?
如何联系上神?
亦或根本没有神。
神事关希望。
没有神,就会失去一切希望。
尽管有许多无神论者不同意这一点。
只要我们试着去想一想,倘若一切从唯物开始,从唯物结束,如前所述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我们会感受到绝望在吞噬我们的生命。
基于物质观的人生,是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
他们所认为的过好当下,不是节制地、努力地珍惜时间,而是荒淫骄纵、享受给感官带来的一切愉悦。
人回到动物,是一瞬间的事。
这绝不是说,人类要禁欲,最好什么念头都不要想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文明与资本的积累,恰恰在于人类懂得节制,懂得不能任何时候都让本能为所欲为。
克制本能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克制带来了道德社会。
唯有人类的世界,才有道德社会。
动物群体,是没有所谓社会这一回事儿的。
动物受制于本能,因为他们没有理性。
诚如《安息日的真谛》作者赫舍尔所言,物质在时间的尽头化为灰烬。
果壳中的宇宙,是一团剧烈燃烧的焰火。
宇宙正在收尾。
我们人类没有可能超越时间。
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时间是笼罩我们的玻璃罩子,我们受限于时间。
当火焰寂灭,宇宙还剩下什么?
我们不知道。
宇宙的奥秘总有一些基据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
我们的理性到达不了那里。
科学无法分解基据。
爱因斯坦那句话:公理不言及实在。
爱因斯坦这样问道:“数学——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人类理性的产物——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合乎客观实在呢?
”而他自己的答案是:“只要数学定理言及实在,这些定理就不可靠;只要它们是可靠的,它们就不言及实在。
”那些认为科学能够解释宇宙种种,破除基据的人,毫无疑问与造神者那些骗子无异。
我们人不能自欺欺人。
正像Peekay来自的那个星球,不要说谎,哪怕是对自己。
当我们面对奥秘与基据,唯有选择相信。
这个相信,是超越时间枷锁的,是与神真正的联系。
一旦坚定地相信,犹如立于磐石之上。
Amen,希伯来语意为“真诚”,表示“诚心所愿,心愿如此,但愿如此”;基督教中又意为“我信”。
我们要像Peekay那样做,诚实地承认人类的无力。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生命得到更新,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被造物走向造物主。
据悉,本片上映遭到印度教人士的反对和抗议。
无神论者解读为本片是对一切宗教的讥讽。
宗教信仰的真谛在于开放性、对话性的。
否则无从谈起宽容。
悲剧往往由封闭的原教旨主义造成。
这样的宗教很容易被骗子利用。
然而我想要告知的是,Peekay很清楚地诠释了人与造物主应有的关系。
请牢记他的话:这世界有两种神,一个是伟大的造物主,而另一个是像塔伯茨那样的人造出来的神——即伪神。
我无意冒犯无神论者,制造一个无神论者的查理事件。
每个人在确信后理所当然地要捍卫自己的理念,哪怕是无神论者。
只是,有一种所谓的“无神论者”,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过宇宙的基据、世界的本源。
真正的实在,不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旦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最后是否接受宗教与信仰,也就不重要了。
电影中PK认为人们在崇拜神时“拨错了号码”。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神,一个是真正的造物主,另一个则是人造的“伪神”。
从效果上看,他的理论是对错误信仰的成功解构,他呼吁公众举报“错误电话号码”并让女主角录成了短片,明确地告知了人们伪神不能带来什么。
但很遗憾,PK似乎并未告知大家“正确的号码”是什么。
PK向那位妻子患有重病的男子说,前往遥远的山脉祷告不会带来妻子的康复,但也无法给出让其康复的方法。
PK明白通过伪神无法让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似乎也不是因为求助于“真正的神”让他最后踏上归途。
他建议到:“当有人告诉你他能够联系到神,赶紧逃离他吧。
”,但他和导演却也无意将影片引向无神论。
所以我认为,PK和电影首先没有劝告人们放弃对真身的追寻,但其次也没有点明人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唯一的造物主”。
简言之,我们仍面对的问题是,如果“拨通了正确的号码”,真神能够满足人的愿望吗?
真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吗?
从基督教的传统观点看,人们需要坚持一种“神正论”,信仰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
但这一体系从基督教产生初始至现代,一直受到不小的冲击。
其中最大的质疑则是:如果上帝拥有如此属性,那么罪恶是如何可能的?
神学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诸多解释,下文是其中的几个思路:(1)罪恶虽然存在,但这些恶却“有意义”,人们可以通过罪恶发现更大的善,从而世间的罪恶成为了上帝为了教导人们更主动行善的一种工具。
(2)这是对人们的考验。
正如《约伯记》中上帝对亚拉伯罕的考验一般,让罪恶存在,是为了检验人们信仰的纯粹程度,通过人间的道德试炼,才能让信仰和善行更加坚韧、更有价值。
(3)上帝认为让人拥有自由意志是最大的善,虽然人的不完美导致自由意识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罪恶的产生,但由于自由意志产生的善大于它所产生的恶,所以上帝认为恶的存在是值得的。
使用这三条理论,能告慰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大多数苦难。
在历史上,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也依据这些思路贯彻着他们的信仰。
但这种“神正论”的思路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奥斯维辛后遭受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恶,人们对神正论命题提出了各种反驳:(1)屠杀犹太人这种恶为何是有意义的?
哪怕它确实具有教化意义,可死去的人能沦为上帝“教化的工具”吗?
(2)如此大规模、无差别的“考验”,真的是必要的吗?
比如对婴儿的残忍(婴儿都尚未存在信仰的意识),是在考验谁?
这真的是全善的上帝意欲所为的吗?
(3)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何不能在保有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尽可能消灭世间的恶?
只能在“某种条件”下行事的他,真的是无所不能的吗?
因此,一些神学家提出了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不可兼得的结论,因为似乎只有舍弃掉上帝的一个属性,才能确保上述诘问可以被解答。
那么,去除掉哪一个属性可以既(尽量少地)无损上帝的权威,又能保证上帝权威的逻辑畅通呢?
第一,全善这一条件是无法被舍弃的。
因为如果上帝不是善良的化身,那么它又与恶魔有何差别?
如果基督徒无法信仰上帝的善,那人们其实陷入到笛卡尔的担忧中:我们无法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是恶魔创造出来的,唯一能确定的只是自己的存在。
第二,全知这一条件也很难舍弃。
如果我们无法信仰上帝在道德上绝对的正确性,那么他的教诲则无从听从。
因为即便他是善良的,却依然可能因为无知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上帝因为不是全知而被魔鬼欺骗了,那我们信仰上帝岂不等同于信仰魔鬼?
第三,所以最后,我们只剩下舍弃上帝的全能属性。
这是神学家汉斯•约纳斯在《奥斯威辛之后的上帝观念》一书中得出的结论,也是我所秉承的答案。
因为上帝并不是全能的,因此对于世间的恶他也同样无能为力。
这样的假设可以解答诸如奥斯维辛极端事件的无缘由之恶,并且,由于上帝的全善全知,我们依然可以信仰它的教诲,听从它所指引的方向。
那么,如何论证上帝是不全能的而不有损它的权威呢?
约纳斯认为上帝“自我限制从而为一个世界的存在和自治开辟了空间”,“为了世界存在, 并且自为地存在, 上帝把自己的存在让渡出去”。
另一位神学家大卫•格里芬则提出了一种“过程神学”的观点,他们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的那一刻同时失去了神性,并在与世界一同发展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的神性。
他预见到自己将和我们一起受难而仍然创造了这个世界,目的何在?
是为了我们的升华。
归根结底,上文的两种论证思路依然可以理解为:上帝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有这个世界的自由意识而让渡了自身的权力。
因为至高权力与自由意识间存在着一种互斥的关系,所以上帝通过主动放弃自己的全能,来到人间,通过让人们自己承担义务,来行使我们对上帝和自己的责任。
如果秉承这样的观点,那么影片中的许多难题都能被合理解决并无损于信仰。
我们可以如往常一样借助于上帝的全善与全知来探寻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并凭借对上帝的敬畏而遵守它们。
但由于我们不再盲目地期待上帝的全能——不再盼望上帝能凭空治愈绝症、找到自己的失物、满足一切不可能的愿望,从而不会因为不可能实现的期望而导致对信仰的怀疑和失望。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无神论留给信仰的空间已然越来越小。
因此,宗教必须要找寻到一种既能让人运用理解辨别伪神,又能保持自身信仰的方法。
我相信,放弃上帝全能性的假设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因为它既能让我们放弃对神明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个人信仰的功利性成分大大减小,从而杜绝沿海地方许多商人间“哪个神好使就信谁”之类的荒诞思路,也能保证上帝其他的神性——全知、全善的无损,从而保证其权威。
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部电影,以及上文的一系列思索,我认为人们需要明白在现代社会信仰的目的是什么。
它不再是为了满足你愿望的超自然力量——这种超自然力量已被现代性挤压的无藏身之所。
而是借助神全知全善的权威,让信仰者探寻到共同的道德准则,通过对神的信赖而强化我们对“正义”的信赖,并从这样的道德观和正义感中,破除“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现代虚无感,从而得到宽慰和力量。
本以为是一部阿三们的ET的喜剧片,没想到却是一个颇有勇气的佳作。
对宗教没有研究,也愿意承认宗教的意义所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是给人信仰与操行,为社会之长治久安提供XX作用。
就好比以前统治者们用自己需要的宗教维护自己统治,起义者在江边埋个石头获取民心,片子里的神之代言利用“神”来提供自己福利。
在某些方面,人类是需要宗教的。
不止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是为了将人们所不了解的事情归结于一个解释。
而我一直以来对宗教无感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真的有神,我们的慈悲的神,想来也是不介意用他的慈悲和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的,宽容伟大的神从来不会是强求自己高高在上,接受人们的膜拜与供奉的吧。
我们自然会感激神,尊敬神,供奉神,但神亦会与诸人平等可亲,指引人之正途。
阿三一针见血:我们用牛奶供奉神,而神定然更乐意把牛奶资助给那些将要饿死的孩子。
不管如何,若有神,若非“以万物为刍狗”的顺其自然,便定然是胸怀宽容博大,怎会要求人们倾家荡产来供奉呢。
PK改变人们的想法的切入点很新颖,不是欺骗,而是拨了一个错误的号码。
这个想法大概更容易被接受吧。
太长了。。。。。
再见印度神片!唯一的槽点就是为啥每个影院都是配音版,都是王宝强。。。
蛮欢乐的,不过其实故事的深度和讲述方式都欠了一点
车震有风险,事先请藏衣。其实把外星人换成超能力者也毫无障碍,事实上,或许还可以去喜剧化,拍成一部完全不同的东西来……另一方面,不同宗教乱拔号拔错号导致联系不上真神,倒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写另一个科幻故事:最终号码拔对了,找到了我们创世主……好像还可以变成cyberpunk。
片子不评了。只说配音,开头看了点王宝强版,男主从妓女那出来去找帮他的大哥,用河北腔喊大哥时,瞬间穿越到《盲井》,当年王宝强也是从妓女那出来,对掏钱让他嫖的大哥诺诺的说喊大哥我变成坏人了。之后就切回原版看了噗
看不下去了。
为什么这么长?!因为要跳舞
想法很好,效果一般。
三大傻之后,阿米尔汗与导演的再次合作,带来了又一部惊艳好片。电影借外星人的视角,用近乎于纯真的心灵和行为来表达着创作者对于宗教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尽管故事讲的是印度,但它本质上超越了地区与国家及民族范畴的约束,足以带来全人类心灵上的反思。整个故事很精彩、有趣且感人,演员个顶个的棒。
科幻童话。不是想否认神,而是想表达对多重信仰的尊重和对伪宗教的批判。女主太漂亮了,嘻嘻!阿米尔汗太牛了,50了肌肉哈这么发达!7.7
。。。。。。。。。谁说得好看的。。。。。看了一个小时都没觉得好笑。。。。。也可能外星这种题材本就是我的雷区吧
印度宝莱坞接受不能
印度本土电影不管怎么深刻,怎么批判。总带着一种不高级的泥土味,比如画质、比如片名。例行歌舞是宝莱坞传统当然你也得尊重,李安、丹尼.鲍尔就能提纯一些,就能漂亮一点。
只相信造物主的神,不相信虚构出来的神。。有多少信仰是通过恐吓给人力量的,但是这种行为又怎能简单的评论是非呢
电视上的看的。搞笑转宗教转爱情;没跳舞;剧情和表演均差
评分虚高 艺术作品回归唯物影响逼格 宗教主题看完豪斯就别看其他了
这是一个不会成功的电影,在宗教国家会遭到打压。但电影中激烈的观点对话十分出色,注定又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人物感情的设计不落俗,东方人处理感情的手法使得结局反倒显得意外。
在相当嘈杂的环境中看了配音版……还没字幕……王宝强配音0分!全程出戏许三多……
德里的阶梯值得去
玛德没料到是全程中文语音,王宝强的声音真是贼JB难听受不了了,吃个教训以后绝对不看中国人配音的外文片。片子本身中规中矩,前戏太长比较无聊,说是喜剧片全程没笑过最后剧情发力时还稍微有点感动,私以为和三傻比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