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24小时

城市24小时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城市24小时》剧照

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城市24小时 剧照 NO.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7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8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9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0

《城市24小时》剧情介绍

城市24小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中国惊奇先生黑钱胜地第二季英雄爱的小历史山中森林沉睡美人续刀剑乱舞-花丸-变种鲨鱼人传奇皇帝朱元璋伦敦大道恩娇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二季恋爱不可抗力剧院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突然之间降临的爱情痛症医师车耀汉鬼子也疯狂蔷薇风暴花钱月下被告人只因单身在一起整形归来3:前世今生天乩之白蛇传说猛男军中鬼故事2电锯惊魂8:竖锯枪的假面舞会梦回青河开箱灵魂冒牌教练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城市24小时》长篇影评

 1 ) ?

一直想说,通过纪录片或者其他形式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城市24小时》五集,先看了第一集郑州和第五集厦门,提到这两个城市你就会想到的东西。

提到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对于郑州,相隔太远,几乎是跳着看:把省会拉给郑州的火车,铁路人、还有胡辣汤、面、豫剧、富士康等,对于北方省和城市没有太多好感,总感觉活力不足,而最新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硕果仅存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也是显现了这点。

第二集从厦门开始看,虽说厦门城市不大,可名声不错,加之同省,画面一开,活力铺面而来,厦门就是鼓浪屿和文艺,鼓浪屿就是钢琴,文艺要去沙坡尾找,在沙坡尾的理发店中,悠悠的吊顶风扇,老式的理发室,还有从小在这家理发到大的84年小哥,倒茶喝茶话仙的开怀,这些画面有些港式电影的文艺,也许不能这样子说,这就是专属厦门的生活气。

海边、海鲜、厦大、敲钟人对生活的热爱、开朗和积极,新地标,岛内岛外桥梁联,鼓浪屿与600米外环岛路,于是,小视角一定,轮渡船员与检票员的一家,放假时间不一,8天一次的重聚,还有下班回家吃饭,三代,父母,小孩,不管是怎么样,也是片中所说,无数中国式家庭相似的一种。

后续在看三个城市的24小时:深圳、武汉和成都,越发觉得无聊。

中央级别的电视台拍出的纪录片感觉干巴巴的,毫无特色,中规中矩之极,幸亏只有5集,吃国家饭、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拍不出也不想拍了,缺少了一份热爱,做什么的都普普通通。

于是对于这三个城市,你可以想象的到的,就是他们所拍的,深圳就是前沿科级之城、香港的相邻、小渔村跟大城市的沧桑巨变等,武汉就是热干面、武汉话、铁路,成都则是大熊猫。

衣食住行,然后就是方言,郑州、武汉、成都和闽南话,大概围绕这个拍个名曰24小时的城市,并没有显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想要拍出下班后,大家巨嗨的场面,可是连这些个场面都显得如此的不伦不类、不敢放开,死气沉沉。

这个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特色能让我给个多少分,认真想了一圈,好像只能一分给厦门片中悠悠而转电风扇和成都片中画面一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气魄。

 2 ) 湖南考题

说真的,抽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非常庆幸的,真的是个好片子,不仅不偏,而且拍得很好,真的,考试院爱了我,感谢😘 相对于很多纪录片,这个片子不仅主题明确而且视听语言也很好写,是个非常好发挥的片子,很多的镜头都值得好好写,建议之后好好看看分析分析,拉拉片子。

虽然40分钟对于考生来说会有点偏长,但是自我感觉还可以(因为非常好看),而且该片不是大讲空话,内容上的填充都很棒,从小人物来看大深圳。

附几句里面的话吧,个人是爱了。

1.人们四处选择孤单,人们四处选择狂欢2.深圳没有忘记“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3.当城市陷入黑暗,这盏灯仍为你亮着 希望湖南考生都有个好成绩吧,面试也要加油呀!

 3 ) 无题

我严格意义上不是100%的成都人,我和我父母的籍贯都在川中一个小县城。

在某沿海小城市出生,到了9岁才到的成都,18岁出国。

这部片子里所传达的那种所谓“老成都”的悠然境界,我不置可否。

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我的确是去过的,但那也是出国两年之后再回来想接接地气,体会一下所谓“老成都”生活了。

泡杯三花,可惜的是作为半个成都人,我打不来麻将(四川话,就是不会打的意思)。

再掏一下耳朵,中午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吃10多块一盘的盒饭,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我最初到成都的时候是住在水碾河,那是一个银行的老职工宿舍,五层楼高,不通电梯,住在顶楼虽然夏天很热,但我经常喜欢爬到楼顶去看在猛追湾的电视塔。

下课之后有时能遇到用扁担或是摩托车驮着两个大黑木桶卖凉面豆花(一般这种车子上还放了个喇叭,里面虚幻地播放着摊主的吆喝:“凉面豆花er“)可惜,这种比较接成都地气的市井生活只过了两年。

之后就搬到三环路旁的新房子,周围全是安置房和没有拆迁的城乡结合部。

一种非常粗粝、半原始的状态,仿佛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新陈代谢。

出国之后每年回国一次,感觉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地铁通的线路越来越多,以前自己总是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浑然不觉。

当作为一个留学生被强制从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每隔一年再放回去一段时间,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人的感觉是十分真切的。

快速进行的城镇化,给我带来的冲击,我作为一个所谓的“成都人”每次回国都要借助大众点评或者某某微博、微信公众号才知道哪里好玩了。

每个中国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古镇,上面有卖烤羊肉串、烤鱿鱼的摊子,有所谓的原生手工艺品,实际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多半有一个抱着把破吉他卖唱的伪文青,安抚着远道而来集体刻奇的人们。

我不知道,我还是否有资格评价成都了。

 4 ) 湖南编导联考题!考试院终于爱了我一次。

考试院终于爱了我一次,被摄影考试吓到的我真的超级紧张这次的片子。

刚知道考纪录片我还吓了好大一跳,结果片子看着看着老子就爱了!

解说词好温暖!!!

还有叙述结构,超级完整的喔!

他的主题应该就是想表现在深圳这种冰冷大厦耸立的环境下依然有最柔软的人文精神,好暖心的纪录片,把深深圳的多面性和深圳文化,很好的呈现出来了。

开开心心的出了考场,希望接着加油吧!

 5 ) 城市标签

第1集:郑州按语:也许你没有到过这里,但可能明天就会路过。

郑州火车站、二七塔报时、胡辣汤、调车作业、铭功路豫剧小学、城市考古、城中村改造、国棉四厂、四厂烩面、富士康工人的夜生活、郑大一附院第2集:武汉按语: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过早与热干面、轮渡过长江、武汉长江大桥检修、江汉关大楼报时、光谷创业路演、武汉大学樱花与老斋舍、湖北省博物馆、楚天台编钟表演、胡翔民谣、武钢红钢城、前武钢工人的三步踩、夜市与小龙虾第3集:深圳按语:还有比跑得快飞得高更刺激的吗?

有。

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投行晨会与股票交易、三和人才市场的工人招聘与猎头公司、南山科创企业的机器人研发、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与创业孵化、城中村改造、跨境口岸的学童与高铁、小学生共享家长、独自打拼年轻人的简单婚礼、创业者晚上路演、慈善拍卖、午夜的24小时书吧第4集:成都按语: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熊猫基地、坝坝茶、菜市场与农批市场、在家里做一顿回锅肉、宽窄巷子的小吃、农家乐、明月村陶艺人的窑炉烤鸡、天府软件园的游戏开发与测试、排长队吃火锅、九眼桥酒吧、午夜书店第5集:厦门按语: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

水产品批发市场、鼓浪屿板车工人、厦门港入港引航、八市的海鲜与沙茶面、沙坡尾老街、厦门大学的敲钟人与旅游者、鼓浪屿的婚纱与音乐、鼓浪屿轮渡、曾厝垵的戏曲歌声、嵩屿码头夜间装卸

 6 ) 《城市24小时》成都: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成都,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的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却似乎又有一些东西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空间内,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和他们身边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缕缕的温情。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带我们走进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图片来源:央视网)取材平民化,突出城市主题每一个普通人都为城市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都人始终在这座城市中认真努力地生活,用他们身边的烟火气,营造出最闲适、自在的城市。

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烟火气”、“慢生活”作为成都最为显著的主题被放大突出。

本片选取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取材平民化,如茶馆中闲谈的茶客与老板、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市民、居民楼里为回锅肉的做法而争论的祖孙……在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温暖,使得成都充满烟火气息、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长的形象在这种平民化的表达中得以鲜明地彰显,形成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的生命力量。

(图片来源:央视网)立足新视角,讲述城市名片在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每一集都浓缩着一座城市6个主体故事及18个左右的场景故事。

因此,如何在50分钟内以全新的方式讲述城市的真实生活面貌,带给观众关于一座熟悉的城市全新的认知,也是本片重点关注的议题。

大熊猫作为成都较为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已被海内外所广泛熟知。

而在《成都》一集中,导演在叙事视角的立足上进行创新。

本片选取凌晨5点到早上8点作为叙事时间范围,将大熊猫起床之后的生活状态通过饲养员高强度的工作进行体现。

观众在了解大熊猫的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对熊猫饲养员予以关注,进而改变传统的刻板印象,拥有对这一城市名片更为全面、清晰的认知。

(图片来源:央视网)勾勒多面性,关注社会现实在成都慢节奏的生活中,成都人依旧是这座城市运转的核心,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

本片选取较多类型的社会群体,通过软件园中游戏测试员的工作状态体现青年人在有“少不入蜀”之名的成都如何奋斗,以深夜的书店中加班、办公、学习的白领与学生洞见成都人在忙碌中寻求安静的生活方式,讲述“巴适自在”的茶馆背后老板如何劳碌辛苦……从而勾勒成都的多面性特征,表现出成都在自在闲适中依旧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动力,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展现生动丰富的城市样貌。

(图片来源:央视网)成都就这样以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带着烟火的气息,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24小时的记录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以影像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抚平都市中每一颗凡人心。

24小时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7 ) 城市形象:既需“推陈”也要“出新”

每一个城市都基本分配了45分钟的时长用来讲述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角落下发生的故事。

有的片段是为了强化观众对该城市已有的印象,比如武汉热干面,厦门鼓浪屿,成都火锅,郑州火车站,深圳华强北;有的片段是为了增加观众对该城市全新的认知,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检修窗口期,厦门软件园,成都软件园,郑州富士康,深圳三和大神人才市场;有的故事都不约而同从平凡人入手加入人文气息,比如武钢退休职工的三步踩,厦门鼓浪屿上的板车父子,成都五元钱包一天的社区茶馆,郑州儿童豫剧学校,深圳人口年轻化带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学生共享家长)。

发现城市形象自我更新迭代的过程中,不同城市间有一些地方开始趋同,比如科技的发展,但城市的性格标签还依旧鲜明。

但看完感觉对城市性格的描述细节还是少了点什么不够鲜明,没有达到预期,其实可以多一些新的细节小事,有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根深蒂固的看法,让人惊奇的发现“噫?

这个城市原来和我想的不一样啊”(例如,武汉长江大桥每天70分钟的窗口期需要快速对铁轨进行调整检修,厦门鼓浪屿只有拉货的人力板车而不允许有机动车,成都书店数量全国第二人均图书消费量全国第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面积如此之大与每天的看病的巨大人流量成正比关系,全国范围内只有深圳所有小学生穿着统一样式的校服);当然还有些小事是为了让人更加固化自己的想法,情不自禁觉得“嗯,这个城市还真的就是这样的”(例如,武汉人过早基本都在外面小店且热干面是首选,厦门鼓浪屿旅游真的很火已被钉上“文艺”标签,成都社区茶馆可以花费五元钱坐一天而且还可以点游商叫卖的红油抄手解决午饭,郑州的胡辣汤早餐,深圳的创业氛围真的很浓)。

这样的讲述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印象才更加立体饱满。

 8 )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以下只是一些随手的记录,希望有一天能够有钱有闲真的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1、郑州:也许你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也许明天就会路过郑州火车站银基商贸城二七纪念塔胡辣汤郑州莆田车站(调车作业)豫剧、梨园春紫荆山路陈砦村郑州国棉四厂西郊烩面(四厂烩面)富士康新郑机场张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即使外表一样,代表每个城市的故事却是唯一的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过早(码头气质)、热干面汉阳:玫瑰街过江、武汉长江大桥司门口武汉江汉关大楼二号地铁线的人多光谷,光谷资本大厦武汉大学(老斋舍,樱园)人的一切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生活,真是个沉重的词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武汉东湖、武汉楚天台《汉阳门花园》bgm《归元》归元寺庙六渡桥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武钢、宝钢、红钢城知音号游轮(三步踩)汉口夜市、吉庆街、宝成路夜市、中山大道 3、深圳:还有比跑得快飞的高更刺激的吗?

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中金(投行)深圳福田三和人才市场深圳南山华强北商业区,一米柜台赛博大厦,一米台面城中村千间房屋一张床,百亩田地三顿饭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跨境儿童深圳北站,香港西九龙园岭小学科兴科技园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胡润财富排行榜”深圳书城:当整个城市堕入黑暗,这盏灯仍然为你点亮栖息精神的永无乡 4、成都熊猫基地鹤鸣茶馆、抚琴社区茶馆,碧潭飘雪(茉莉花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再瞌睡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可以在一杯清茶中得到和解玉林菜市场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得见的地方藏着修仙娱乐,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勤劳能干宽窄巷子农家乐、徐家大院天府软件园成都人才落户九眼桥酒吧街西岭雪山余生很长,何事慌张5、厦门: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厦门海鲜(水产品)时令和新鲜(400万人)鼓浪屿海沧大桥跳岛、厦门岛,厦门高崎机场船的引航员(高级引航员不足200人)八市菜市场(文艺而正宗)沙茶酱沙坡尾(追星和怀旧—文艺)(拉呱,聊天)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BGM《鼓浪屿之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曾厝垵厦门软件园圣妈宫娘娘无锡:梅花天心台、念劬塔、岁寒草堂、开原寺、清芬轩

 9 ) 《城市24小时》厦门:从“现象”到“本质”,换一种视角发现城市魅力所在

第五集厦门作为第一季的收官之作,纵观全篇,人物与故事紧密相扣,提炼出厦门的“文艺”气质,更挖掘出“文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央视纪录频道5月20日起播出的“城市题材”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聚焦郑州、武汉、成都、深圳、厦门五座城市,创新性纳入时间刻度,从中观视角观察城市的运行样态。

影片跳脱出以往对城市“大发展”、“大变革”、“大成就”的叙事风格,强调普通个体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从小故事切入,以点带面试图与受众产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补全“夜”与“少数者”的缺位 还原城市24小时全貌“夜”也是城市时空里的重要组成,而更多“少数人”的默默付出容易被大众忽略。

《城市24小时》第一季完整地还原了城市24个小时里的运行样貌,补全“夜晚”与“少数者”在镜头前的缺位,给予观众更多认知城市的角度与想象空间。

厦门这一集中“夜晚”醒着的人、默默付出的人被详细描摹,让人们了解到了这座城是“最热”旅行目的地厦门,更是饱含真实感的厦门。

厦门的凌晨3点,这座城市大部分人还在沉睡的时候,陈春柳已经走出家门。

长此以往的她并不知疲惫:“三四点要去补货……因为那边货比较齐全。

”时令和新鲜,是海滨城市对海鲜的执念,为了最好的货源,商贩们的生物钟只能昼夜颠倒。

当天刚亮的时候,镜头聚焦鼓浪屿还未迎来游客的安静时刻。

正是因为鼓浪屿不允许运行机动车,来自东北的穆双和其他板车工人,每天天不亮便出门,徒手送完货物才回家吃早饭。

鼓浪屿的板车工人每天要负重行走两万步,一年下来,相当于一百多个马拉松,相当于绕鼓浪屿七百圈。

让“夜晚”与“少数者”走向前台,《城市24小时》第一季极尽表达对真实生活的尊重,其本质上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深深敬意。

在人声鼎沸的“喧闹时刻”,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来自“幕后”的付出,因为有了不分昼夜、孜孜不倦的动力,城市才更加美好。

跳脱同质化城市表达 深挖地域专属特色当镜头语言中的城市,被清一色的高楼大厦所占据,《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五集厦门中热带独有的拖鞋穿搭、乡音浓厚的闽南话与厦门人共同的味觉记忆——沙茶面,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只属于厦门的独特风味。

强调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众多“同质化”城市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

热闹的“八市”, 沙茶面摊老板李厦生,对自己的手艺十分自信:“我说我在本厦门排第二,没人敢说他排第一。

”十八世纪末,东南亚华侨带回了沙茶酱,这种味道辛辣的调味料,在本地厨师的琢磨中,一头跳入汤锅,与大骨头汤、花生酱、碱水油面结合,成了厦门人最日常也最引以为傲的美食。

这种味道是乡愁,也是海洋文化的融合。

耄耋之年的雷永平,依旧痴迷乐器,镜头下的夫妻俩在为晚上的音乐会做准备。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雷永平却聚集起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们,他们常常在女儿的民宿为游客们免费带来海岛风电音音乐会。

鼓浪屿是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在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小岛上,诞生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

对音乐的喜爱与痴迷,似乎已经刻进了厦门的骨髓里。

生活的文艺,文艺的生活。

这就是厦门的真实写照,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把“文艺”具象化,透过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展现城市的情感底色。

小人物大格局 以人为核心构建城市印象《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五座城市,纵深贯彻“普通个体才是城市的核心”这一命题。

无论各行各业,每一个普通个体都在为城市发展而默默付出。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至关重要,每一个人的价值都不可估量,小我与大家共同串联起城市的美好明天。

厦门大学“敲钟大姐”,胡桂鑫,47岁的她已经做了七年的敲钟人。

从每天早上的起床钟声,到傍晚的下课钟声,胡桂鑫一天要敲19次。

镜头中胡桂鑫袒露她“与时俱进”、“心怀天下”的骄傲:“最爱看环球时报,每一期都看;哥德巴赫的猜想,那个哥德巴赫的猜想不是世界难题嘛,但是被我们的陈景润先生给破解了……”敲钟繁琐刻板的工作一点也不影响被厦大陶冶文化氛围的心境,敲钟大姐说:“比如以后我退休了,人家跟我讲,你在厦大干什么,我说我在厦大敲钟,人工的,现在还是人工的,其实这也是很自豪啊。

”生活在城市中的更多人,将工作与热爱融会贯通,深知职责的意义与坚守的价值。

另一边,厦门港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外籍船舶进入中国,必须由中国引航员登船接管船长的指挥权,引导船舶安全进入港口停靠。

镜头中,50岁的引航员杨其猛今天要为一艘载重十万吨的集装箱货轮引航。

而这项工作对引航员的要求极高,不仅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各国船只团队沟通,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船舶的驾驶技术,对所在水域的天气、地理特点、航道等情况了如指掌。

26年间,经杨其猛引航的中外船舶已经有12000多艘。

在中国,和杨其猛一样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小人物,却不失对大格局的想象。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浓墨重彩地展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勾连小家大国的美好生活图景,见证“新时代”里,城市、国家、每一个你都在奋进的路上。

厦门,一座因旅游而闻名世界的城市。

我们始终相信,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人们流连忘返。

褪去平日里的热闹喧嚣,厦门气质背后的人情味被款款道来。

正如《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城市表征到内涵的逐层挖掘,以纪实的手法,为大家呈现出一座城市的全貌。

观众沉浸在风格显著的视听语言里,在24个小时的时光流转中,体验了生活在别处的奇幻,更体味到亘古不变的真情。

《城市24小时》第五集厦门:从“现象”到“本质”,换一种视角发现城市魅力所在

 10 ) 中国五座城市的特色

中国五座城市的特色总结下这几座城市在编导心中的特色:深圳:金融;郑州:铁路;成都:熊猫;武汉:大桥;厦门:海鲜;数字:世界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00多床位;世界最大大学城=武汉,120万学生,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成都=中国唯一一座20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省会城市!另:关于片中深圳工资收入的描述,似乎觉得有些过于夸大。

动辄50万、100万年薪,深圳真的已经盆装斗量了?

9/22,智联招聘发布了《2020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2020年夏季求职期深圳排名第3,平均薪酬10565元,这个数字比4月份低了,当时智联发布《2020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深圳平均薪资为10616元/月。

即便是排在他前面的上海,老羊也没觉得有那么多的50万、100万年薪者啊,尤其还是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普通管理人员。

《城市24小时》短评

构想很不错,但视角有限,素材有限,不够多元,深度不够,吸引力也不够

4分钟前
  • 淺蒼
  • 还行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成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但是#不争,慢,吃饭等座位,熬夜酒吧#没一样适合我 #书店多这点还是让人敬佩#

7分钟前
  • Lainey
  • 推荐

承上启下的衔接非常僵硬

8分钟前
  • Nadja
  • 较差

分明是在贬低郑州的。

12分钟前
  • 浮土
  • 很差

身为河南人,在郑州生活了三年。虽然不全面,但总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16分钟前
  • 一个人狂欢
  • 还行

到过的城市才有感触,没去过的就get不到点了

18分钟前
  • 何以解忧
  • 还行

对城市的热爱好比叶公好龙,求之不得,远观而不可亵玩。中国城市化令人叹为观止,能把历史和现代如此交融,堪称一绝。来美国想象各处都是纽约,来了之后发现确实每个大点的城市都是彼此的复制粘贴,高楼不是银行就是酒店。剩下就田园县城和镇子,岁月静好,闲来勿扰。

23分钟前
  • flypan
  • 力荐

23.00厦门软件园还在加班😶内容有点太琐碎了,抓不到重点。

28分钟前
  • 一枚胡柴
  • 很差

关于郑州 拍的仍然是固有印象 没有着眼未来 只是过去

31分钟前
  • 去抒情
  • 很差

感触不大

35分钟前
  • 野逸
  • 推荐

感觉什么都讲了一点 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38分钟前
  • 风也温柔。
  • 较差

每个城市都太多层面没法用一集50分时长的片讲透彻 都是蜻蜓点水吧

39分钟前
  • Chickadeeee
  • 还行

想看看深圳和成都

42分钟前
  • brave
  • 还行

“成都”一集让人失望

45分钟前
  • 投射性認同
  • 推荐

郑州和武汉拍的很惊艳,但难言成都与厦门落入了窠臼。

50分钟前
  • 龙游天下
  • 推荐

一直觉得,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两套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一套在当地的地方志和旅游宣传手册里;另一套在老市民和本地的哥的胡侃之中。这样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是帮我们记录下了一座座有烟火味儿的城市。那些普通人的日常起居,看似相同,其实城市性格间的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5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郑州这一集拍的实在太片面了。

56分钟前
  • 波风秋野
  • 很差

看到了每一个城市的现实与浪漫…郑州火车站终于要交班的站长大姐,武汉每天过早卖几千碗热干面的小伙子,深圳城中村的开了三十年小卖店的大妈,成都大熊猫基地每天和熊猫斗志斗勇的小姑娘,厦门和老伙计们组个电音乐队为游客演奏浪漫歌曲的老爷爷…他们操着当地的口音,虽然只出场几分钟,却代表了那座城市的气质…

1小时前
  • 7七7
  • 力荐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没有去年的片强,而且画面完全沦为了,解说词的附庸。

1小时前
  • 索多玛的旅人
  • 还行

又是不可避免地以一种外地人的刻板形象来拍,没有人天天喝胡辣汤,那玩意上火,天天喝顶不住,更无语的是每个河南人学说话的时候都被家人教豫剧?!铁路和纺织厂部分确实是郑州的灵魂,豫剧小学和郑大一附院部分没必要拍那么多,既然代表劳动力和制造业富士康都被拍了,那代表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龙子湖大学城和东区cbd,高新区也应该上镜,所以很片面。

1小时前
  • 风轻轻地吹呀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