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大噪的《维多利亚》真的是个好电影么?
其实很难说——虽然我提及过“完整的结构,舒服的节奏,出色的情节”,而事实上,电影也的确技惊四座精彩绝伦,不过,电影的故事却并非一个好故事:过快的情感、关系以及行为动机的变化,让剧情中的逻辑性成为了整个作品的最大漏洞。
虽然有种理论直接说过,对于相当部分电影来说,电影中讲故事的手法与故事本身要阐述的,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但事实上,对于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电影与电影人来说,一个优秀的故事才会是最有可能达到与最为吸引观众的东西。
当然,本片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的确不是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的电影人,而《维多利亚》也不会是大多数的电影——毕竟不是每一部犯罪片都可以用一镜到底呈现,也更不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能拥有如此纯熟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一镜到底,的确片中完美的调度,摄影灯光录音的高超水准惊呆了所有人。
一般来说,犯罪电影的故事本身建立在剧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角色交互基础上的,故而不如同《鸟人》和《俄罗斯方舟》,可以艺术化的使用“一镜到底”。
相较而言,更多角色参与,由于社会性的愈发明显,则必然呈现出更为写实化的效果,《俄罗斯方舟》参与角色多,但整体内容本身为想象式的架空不需多说,而掺和着太多谵妄现实主义色彩的《鸟人》,角色间的关系明显被冷处理了,而故事本身从节奏上,氛围上都会稍有欠真实的质感,那么用上各种各样的看起来相当明显的剪辑手法也无怪了。
《维多利亚》这部作品的一镜到底,是真正的“长镜头”,故事发展没有断开,也即是所谓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达到了统一,并在两个多小时中完成了这个理应足够复杂的故事的讲述——但不得不注意到的一点是,生活的容量可以说是无穷大的,这是叙事作品无法比拟的,故而在整部作品中,相当多的故事被进行了处理:反生活逻辑性的处理,也即是上文中提及的内容,这些让整部作品的故事,尤其是后半段的讲述,颇为晦涩。
假如把整部作品摊开讲一讲其中的角色关系的发展:在三十分钟内,即从陌生人成为了至交好友,而之后又在一个小时内居然能出生入死,二个小时内达成恋爱关系——这无非有点快了,但我们并不觉着奇怪。
相同的情况还在情感变化中有所体现,比方说在发生重大事件后马上就能狂欢,而狂欢完之后两分钟马上又能变得无比恐慌这种的。
说实话,如果是电影中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呈现出这种变化,我们的确不会奇怪。
因为大多数故事中,叙述时间也只有一个、两个多小时:这时候如果使用《鸟人》样的长镜头,或者使用一般手段的剪辑,我们能靠着蒙太奇,弄着景物变化和光学手段,穿插相当数量的“省略”和“快叙”,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的确可以讲几小时、几天、几年的真实故事。
但可惜,《维多利亚》全片都在用“同叙”:即前文提及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统一:在逻辑思考上,我们理应对于这部作品中的某些内容感到奇怪,虽然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缺少这种困惑与质疑。
我相信这是片中广泛出现额场景变化导致的——每个场景都是一种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的过度,也是叙事发展的过度。
在某些场景中,其实情感的变化被加速了,角色能够肆无忌惮地从恐慌变成快乐,从放松又变成紧张——虽然无比写实的一镜到底,但是利用场景完成的情感变化还是稍显技巧化了。
情感在场景中得到了变化,故而场景其实还是象征与负责变化情感的——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场景的切换,对于故事的讲述反倒是小用处了。
可能基于了某种观影习惯,或者是更为深层次的对于主观与客观、想象与现实的“运动-影像”的认知错觉,在我们的印象中,场景的变化可能即意味着相当长的戏已经讲完,或者说相当长时间分量的戏已经演完。
当然戏剧本身就有着使用足够强的戏剧冲突与言语、肢体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展示出生活的内容:这种内容以故事表现。
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一小段情节,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付出几倍于之的时间加以完成。
《维多利亚》也是这样,足够短的时间讲述了足够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其实不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完成的,但“剧”赋予了它的魔力:当然也说不准镜头本身也浓缩了时间,一些无对话,或少对话,缺少剧情内容,仅用着肢体语言表现角色关系的戏,虽然有角色的出镜与表演,但可能我们也能称呼它为“空镜头”。
虽然没有延时摄影的效果,也不像剪辑里一Cut即到下一场景那样干脆,可事实上,这些可能也象征了时间的压缩。
最具代表的可能是90分钟到95分钟的“酒吧狂欢”的一场戏,除开迷离的灯光,疯狂的肢体语言,与温柔轻灵的配乐,留给我们更多的,只是几名主角间,友情与爱情的表露——这些内容其实有些跌宕起伏的意味的,起码在我的生活中也不可能5分钟完成:所以这不是现实的五分钟,这只可能是影视剧的五分钟。
我愿意称呼这种利用某种戏剧张力来加快情感变化的手法为“情感时间压缩”——的确在相当数量的电影中也被呈现过,而这些最具代表的,就是好莱坞的某种患难见真情的大片,如《变形金刚》这种的。
话说往前推,我们最为熟知的长镜头,乃至于一镜到底的作品是什么?
是《鸟人》么?
还是所谓《俄罗斯方舟》?
甚至于贝拉塔尔的《撒旦的探戈》这种?
或者干脆打算说是《寂静的房子》那玩意?
都不是。
应该只能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
很不好意思的是,这部作品我的确还没看过。
但是我总还能BB几句同样作为犯罪片使用一镜到底的超级先驱,有理由相信《维多利亚》必然相当用力地致敬、借鉴、模仿、(抄袭)了它(大雾)。
而对于《夺魂索》中希区柯克一直耿耿于怀乃至于一直想因此销毁胶卷的“时间处理Bug”一事,也被塞巴斯蒂安·施普尔也延续了下来,虽然它采用着前文中提到的“情感时间压缩”的手段得到了解决——好吧这的确牛逼,毕竟能有效地把商业片的手段,顺理成章而有效地沿用至了这一部艺术性质的黑色犯罪电影里头。
不过终归,施普尔的这些技巧在前半段颇为温和的时候,这种技法的使用,达成了情绪的有效转换,可到了后半段,角色们面临着生死抉择时,这种手段却因为情感与行为状态的大起大落,让本不像神经质的角色们有了逻辑上的“神经病”的意味:最终,这些让这个本不鲜明的漏洞无比突出了,乃至于换来了豆瓣上区区7.1的评分。
太震撼 巴赞写出长镜头理论的时候大概没有想过 短短几十年之后 一镜到底会被如何使用 从俄罗斯方舟到鸟人再到victoria V把观众代入和虚拟现实发挥到极致 但是无所不在到摄影机又让我们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观看者 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破 同样被打破的是随着剧情深入对主人公的认同 设置的情境几乎有着古希腊悲剧高度 是的 这是一出悲剧 女孩的卷入出于偶然 但是背后也许是她几十年的孤独 压抑 而这所有的情绪都只在咖啡馆弹琴的那一刹那流露出来 就那么两分钟 点到即止 不煽情但却为女孩所有的行为作了可信的铺垫 当他们抢完钱出来到酒吧狂欢到时刻 现实时间被停止 我们也同样被摄影机从现实中抽离 一起跟几个主人公狂欢 升格摄影让我们愉悦感动 潜意识里期望sonne 和victoria可以分到钱 坠入爱情 然而当这美好的友情爱情才刚刚建立起来 剧情急转直下 美好被打碎 紧张感和代入感一步一步让人无法呼吸此刻你是认同法律还是victoria?
显然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被模糊了 但是摄影机是中立的 既不是天生杀人狂那样的超现实 也不是邦尼克莱德那样的残酷 摄影机是中立而冷幽默的 victoria几乎是感情用事地不假思索地完成了结尾之前地所有重大原则 但是结尾却是那样让人脊背发凉 victoria拿着钱走了 没有人知道她是谁 一切都可以像没发生过一样 而目睹一切的 只有摄影机 和 我们
有一种戏剧效果是描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突然遭受巨大变故而发生的各种反应,妮可基德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一部烂片《非法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而本片作为柏林电影节的竞赛片(能参加柏林电影节是因为展现了柏林风光吗???
)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最后得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女主的前半生都在刻苦学习钢琴,渴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除此之外她的人生体验几乎是空白的。
当她的钢琴梦想被否定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她飘荡到柏林做了一个咖啡厅小妹,夜店中的狂欢也无法填补她空虚和迷茫的生活。
这时候她遇到了四个“有点坏“的年轻人,并和其中一个产生了些许好感。
柏林凌晨的街道,4-6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这个平凡女孩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可以很讨巧的犯罪故事没有拍的非常商业化,摇摇晃晃的镜头聚焦在这些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使事情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推动着他们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后果。
图文版最新影评文一篇: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508804601/还是写点儿东西吧,趁着头脑还发热。
首先,这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如果您在今天的柏林生活过,您必定会知道有多少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各国)小青年在柏林(找)工作;如果您在柏林大街小巷特别是夜晚的街道上漫步过,您必定会知道柏林的年轻人蔓延着怎样一种poor & sexy气息;更进一步,若您在酒吧夜店泡一泡,遇到一些不正干的无业人士搭讪一下,您必定能体会到那些无所安放却没有杀伤力的“小流氓”品质……Anyway,剧中的人物,都仿佛是从今天的柏林城市中挖出来直接搬上了银屏。
人物对白写的精妙绝伦,特别是刚开始Sonne和Boxer这几个小青年与Victoria搭讪的话,你一来我一往,即便没有亲身体验过,也会觉得这情境似曾相识,在这种城市中,似乎某时某刻和许多时刻都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
妙在一个“真实”。
Victoria与Sonne等人在天台上喝酒的场景,让我马上想起自己宿舍楼顶的天台——港片里的天台是拿来谈事情的,柏林的天台是拿来给年轻人喝酒的……要感谢建筑学教育,让我轻松“定位”了片子的拍摄地点,集中在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ße)周边。
美国建筑师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在IBA 1987所做的住宅,是一个于焦外出镜的精确的坐标,当然还有其它建筑和街景,尽管多出现在模糊的焦外,但可以帮助细心的观众与真实的城市空间建立起一个对比关系。
——这个对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清空间是如何被“膨胀“的。
观影之前未对导演做过任何了解(所以并不知道Schipper和Tykwer的关系),直到片中开始有犯罪情节的出现,我本能的想到了《罗拉快跑》。
到后来,剧中出现了跟《罗拉快跑》中一样“笨蛋”的(硬生生放走罪犯的)警察,更让我瞬间将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
柏林真的是这样一个充斥着大小黑帮和犯罪的城市么?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Tykwer在《罗拉快跑》中创造的柏林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了我的脑袋,所以,Victoria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我看作《罗拉快跑》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是的,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奇特的诡异的犯罪事件的城市。
Tykwer没有在其它城市拍《罗拉快跑》,他选择了柏林。
Schipper也选择了柏林,并且Schipper的剧情设定更只能是柏林。
BTW,作为一个异乡人,我喜欢Victoria说出“I don’t speak German.”时候的那种理直气壮。
其次,这不止是一部拍给柏林人看的电影。
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青年Victoria,在异国工作,酒吧偶遇了几个柏林的小青年,便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
Victoria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最巧妙和值得深思的。
坐在影院里,我想到了斯科塞斯在《出租车司机》中塑造的德尼罗,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He’s a lonely forgotten man desperate to prove that he’s alive.” Victoria的向冒险(死亡)趋近的欲望,我相信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无独有偶,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角色在《罗拉快跑》和《Victoria》中的重量。
在Victoria被“无意”卷入的这个“犯罪团伙”中,她无显然智商等综合能力最高的。
Sonne和Boxer这些小青年的角色,真是既蠢又简单又有些善良。
这不是一个无知少女被诱拐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甘于沉默的火山等待机会爆发的故事。
简要说明一下,这个女青年路遇“罪犯”入伙的故事,不是一锤子定音的,这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个能让剧情起重点变化的“点”。
没有看过此片的话,只能请您假象一下,故事发展到一定时刻,就站在了一个分岔路口,这不是一条走到死的路,这是充满了岔路口的可能性。
与我一同观影的朋友觉得,Victoria处在“被需要”的时刻病出于某种带有同情色彩的因素而选择了“入伙”,但是在我看来,Victoria的每次选择都是积极主动的,是她内心真正的渴望——这样说出来似乎有些可怕,人内心渴望的是冒险与灭亡。
Victoria在遇到Sonne一行人之前,在酒吧独自跳舞、喝酒并企图与Bartender调情(未果)的桥段,已经从开篇就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了——她的孤寂和渴望生活改变的情绪,一早就携带在人物自身。
后面,编辑又很智慧的通过在Café中的对谈与弹琴的桥段,交代了Victoria最重要的成长背景,自幼学钢琴但最终没有能力成为钢琴演奏家。
Victoria给Sonne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悄悄落泪了,这是她在片中第一次落泪——第二次是在剧末。
与Sonne和Boxer不同,Victoria有失落的梦想。
也许,朋友所讲的“被需要感”,和我所感受到的对冒险(死亡)的欲望,都只是,像德尼罗所饰演的Taxi Driver那样,to prove that she’s alive.(当然,在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中,Victoria的一系列举动都向观众证明了,she’s alive.)虽然Sonne蠢笨,但是他却也真诚甚至可爱。
他讲了很多俏皮话甚至谎言,但是他始终不敢主动在肢体上亲近Victoria,俨然一个“谦谦君子”,并且袒露真情的欣赏Victoria的才华——当然也或者只是男性的本能的恭维。
作为犯罪团伙,这是一群低智商低情商的人。
所以迅速被警察瞄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若细细剖析人物形象,确是丰满动人的。
(我也曾几度在脑袋里面设想,若让科恩兄弟来讲这样一个故事,会把人物形象塑造成什么样子?
绝对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观影的时候浮想联翩啊……)如果说《罗拉快跑》对与人性和内心的探讨不能算作影片中心内容的话,《Victoria》中的人物内心是绝对可以引人深思。
然后,谈谈时间的“压缩”。
140min的电影,一镜到底,真正的一镜到底,不像希胖的《夺命索》那样剪了一刀,也不像《鸟人》那样剪了n多刀。
但是这140min就是“真实”的对时间的记录么?
当然不。
导演很聪明的把事实上绝对大于140min的剧情,用看似连续的时间将其组织起来,这里必然有对时间的“压缩”。
若您细细观看影片,再回想我们真实的生活,应该不难会发现在哪些细节的时间是被压缩了的。
这是一种戏剧化效果的必然。
没有时间的压缩,哪里来的张力和节奏?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搬上银幕。
试举二例,Victoria在Café独自刷牙、以及惆怅(等待)的时间,明显比实际上我们做此动作快了。
包括最后Victoria在酒店的痛哭和离开,若换成我来此经历,这时间至少得两至三倍长……那么,影片的节奏在这个超长的长镜头/单镜头中体现了。
也可以说,蒙太奇手法(节奏性)被蕴含在了长镜头/单镜头之中。
再者,谈谈空间的“膨胀”。
忍不住先要简单说说《罗拉快跑》。
这部片子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罗拉奔跑的起点和终点在片中是被明确交代了的,对着柏林地图,您可以精确的定位出此两点来。
但是,罗拉在20min内跑步的路径,却并不是地图上真正会经过的位置。
Tykwer精心选择了柏林的某些街景来作为罗拉跑步的“布景”(其中也有部分街景取自弗里德里希大街),它们在真正的城市物理空间上是断裂的。
当然,感谢剪辑,Tykwer可以轻松的实现电影中的空间重组。
那么,《Victoria》这个真正未剪一刀的片子,尽管想了花样来压缩时间,那么对空间的表达是否“真实”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与时间压缩相反,导演似乎想让空间“膨胀”。
我相信,片中出现的所有场景,酒吧、公寓天台、银行、地下车库、住宅楼、酒店,其实都是物理空间相距特别近的。
浅焦镜头在此至关重要。
随着晃动的、焦点不断变化的镜头,似乎是在刻意回避再现真实空间。
更妙的是几段在汽车中的拍摄,一个没有参照物的运动,车窗外的景致全都在焦外,因此是虚晃的,观众根本几乎无从判断车行的速度以及实际距离。
朋友的悉心提示,让我更感慨导演对时空处理的巧妙。
Schipper将这个故事选择在深夜和凌晨,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市街道往往是空旷无人的。
夜晚除了酒吧的喧嚣,街道上是安静的,凌晨则更加寂静。
没有了车水马龙和熙攘的人群,镜头中呈现的是一种“被稀释”的图像(在此可参见德勒兹语)。
让我想起,德莱叶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对特写镜头的处理,贞德的头像背后是一个没有景深的空寂的白色布景,以突出人物的容貌和“动情”;而Schipper的城市街道或者是空寂的,或者是在焦外的虚晃,以此来实现时空的消磨。
当然,对此片我还有有很多好奇和不解,好奇导演和编剧如何来写剧本(木有分镜剧本吧),摄像大哥怎么扛着摄像机,具体用的什么摄像设备,有灯光师和录音师么(似乎不太可能),分段的演练试拍了多少次,正式拍摄在多长时间段内完成,影片制作成本多少……《罗拉快跑》是柏林的电影,更是世界的电影。
我不知道《Victoria》能否成为像《罗拉快跑》那样“成功”的具有世界市场和受欢迎程度的电影——尽管在柏林电影节拿了最佳摄影银熊奖——但是至少,它是道地的柏林。
如果有朋友问我,今天的柏林是什么样子,我想,《罗拉快跑》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会给TA推荐此片。
一九六二,巴黎,瓦尔达为观众们描述了一位在城市中游荡的年轻女性。
《五至七时的奇奥》,让故事的被讲述时间,约等同于故事的发生时间。
美丽歌手克莱尔烦恼的傍晚,为黄昏开映的剧院,在散场的天空中挂上几颗珍珠。
二〇一五,柏林,“真正的一镜到底!
”,电影节的观众们惊呆了。
在街道、夜店、宾馆、楼顶与地下车库,她是穿行于凌晨五至七时的维多利亚。
电影的拍摄时间、放映时间和剧情时间,首次完整地达成了统一。
当然,在此不能计算《帝国大厦》以及类似实验片。
就常规的剧情电影而言,《俄罗斯方舟》的长镜头,实际穿越了百年,而《鸟人》如其前辈《夺魂索》一样,聪明地隐藏着剪辑点。
由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第四部作品《维多利亚》,则毫不避讳地对准现实,在134分钟内未停机,货真价实一刀不剪。
讨论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否适合于长镜头表达,对于已经既成事实的作品而言是伪命题。
关键在于这个长镜头是如何完成,以及它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 “在刚刚结束银行抢劫后,维多利亚的扮演者莱娅·柯丝达确实是忘记了要开去哪里,在转弯处开错了方向。
车上所有人都慌了神,担心因此废掉整个镜头。
甚至,这时藏在汽车行李箱的导演,大喊大叫地指挥着方向。
在影片后期处理时,才将他的声音去掉。
汽车最后实际上开过了许多剧组人员,好在反应机智的摄影师及时降低了镜头角度,避免他们出现在车窗外。
” 三个时间的统一也许不能和绝对的真实划等号,但它无疑是一种制作方式的挑战和观众接受的创见。
偶尔略显笨重的运镜,和带有脚步喘息的跟拍,从眩晕的声色犬马,到昏暗的灯火阑珊。
《维多利亚》的长镜头并非技术的胜利,而是场面调度的功劳。
带着这样的观点再看《鸟人》时,悖论就出现了。
一部恐惧技术代价的电影,却不惜频繁地使用数字特效手段,以促成其艺术风格的完整与主角的飞升。
而《维多利亚》不仅没有移花接木,在全程中摄影师亦无轨道、摇臂、升降机的协助。
它建立在起伏的剧情之上,依靠不同场景的灯光色彩变换,甚至配合黎明日出的自然条件,以丰富影调抗拒视觉疲劳。
与同年另一热门影片《索尔之子》浅焦近景特写的跟拍限定不同的是,《维多利亚》在不同场合通过摄影机运动更换景别,由此构筑暧昧的二人空间、紧张的群戏或精湛的独角戏。
同样因为未过多借助于自动化的辅助器材,始终与剧情人物身高基本持平的摄影机,不带有宏观或微观的俯仰企图。
镜头紧随维多利亚的领域,视野从未离开她的身影,走进这个未知的黑夜尽头。
区别于《俄罗斯方舟》的第一人称目光,它提供出两种有趣的视点,长时间的跟随渐渐隐藏了摄影机,形成对主角体认代入;又将自由如她的轨迹,时刻能够游移进出其他环境,将视点换置于一群人的行动。
表面上看,汤姆·提克威的好朋友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导演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与犯罪和爱情相关的故事,他也坦言自己受到《罗拉快跑》的影响。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关心任务的解决和圆满,其所凭借的是一种漫游的状态。
一群笨贼的行动之于维多利亚只是暂时的悲喜,一如她可以在地下酒吧和他们狂舞热吻,也许也可以不是他们,因为无论如何,最终将隐入清晨薄雾的只有她独自一人。
冷静、勇敢或足智多谋不适合形容她或关于她的长镜头,类似银行前掉头熄火时维多利亚所流露的慌张失措,才让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鲜活饱满。
对于这个言语不通的柏林城市外来者而言,“不管你是谁,我总仰仗着陌生人的仁慈。
”
相信电影爱好者们对各种炫技的镜头语言都不陌生,什么历史上最牛逼的十个长镜头,什么历史最完美的十个构图,都是如数家珍。
有时会在疑惑,导演或者摄影用这么高深的镜头语言,一般影迷能看出来吗?
就比如我,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说去这些镜头和场景背后的技术含义。
但是往往能够在电影情绪中感受出这些镜头的意思。
大概就是或许你并不能明确地说出这些技术上的东西,但你能够感受到导演用这些镜头表达的意思。
就像文学作品上,你未必能明白每一个修辞手法,但这些修辞手法下的文字能够给你最贴切的感受。
这部《维多利亚》,140分钟的德国电影,全片只用了一个镜头,讲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电影作为竞赛单元影片于65届柏林电影节首映,并夺得银熊奖杯一枚:杰出艺术成就(摄像)奖。
导演在媒体访谈中表示,此片确是一个长镜头拍摄完成,共拍摄了三次,在一周之内的三个不连续的夜晚至凌晨进行拍摄,剧本只有12页纸,拍摄过程中的大量人物对白和表演都是即兴出演。
电影所用的摄影机只是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影机,故事的时间也只是从凌晨四点到凌晨六点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用了一个镜头,拍摄五个在柏林街头偶遇的异乡人之间的故事,其中包括一场一见钟情的恋爱和一次莫名其妙的银行抢劫案以及最后悲惨的结局。
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带来时间上的真实感,观影时每度过的一分钟正是他们度过的每一分钟,这种强烈的真实感让你完全陷入电影中。
时间上的压缩和延伸,空间上的变化,人物的走位和角度,这都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带来的令人惊喜的体验。
但是,就算我们不重点去看这个炫酷的技术,这部电影在故事同样是一个真实而精彩的故事。
这个140分钟的镜头从一间喧闹的地下酒吧开始,女主角美丽的维多利亚是一个刚到柏林三个月的西班牙女孩,独自一个在酒吧狂欢喝酒。
准备离开的她在酒吧外面遇到了四个柏林当地的混混,酒精的迷幻和他们有趣的言论,让维多利迅速地跟他们成为朋友,一起游荡在柏林凌晨的街上。
他们在街上大声地聊天,无所事事地漫步,一起去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偷零食和酒,甚至还在街上跟人起过一次冲突。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公寓的楼顶,聊起了过去未来许多细微的故事,就像所有人和老朋友聚会一般。
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维多利亚和四个混混的其中一个有了爱情的火花,他们似乎非常中意彼此。
因为早上还要去咖啡馆开门营业,维多利亚准备离开。
那位与她互相爱慕的混混头目打算送她一起过去。
在路上,他骑着自行车,她站在后面,从她的家乡一直聊得德国柏林以及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混乱,他们的感情随着一路的对话和欢笑快速升温。
等到他们到达维多利亚打工的咖啡馆的时候,他们已经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中了。
她为他准备了热可可,他为她说了好多笑话,她为他演奏钢琴说起过去的往事,他静静地安慰她。
导演用前半段的时间讲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偶遇然后一见钟情的故事,柏林的夜色下的大街小巷、酒吧便利店的灯火和路灯都让这个故事看起来非常美好。
然而从这开始,一场危险的灾难即将到来。
这四个小混混中的一人因为在监狱中欠了别人一些人情债,他们答应帮别人完成一件四个人一起才能完成的事,而其中的一个小混混却因为醉得不省人事无法开车。
走投无路的他们决定让维多利亚帮忙当司机,而在沉醉在爱情中的维多利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即使她看到他们的车是偷来的。
他们驱车来到一个地下室,地下室中全是荷枪实弹的黑社会成员。
他们给维多利亚四个人抢和毒品,威胁这四个人去帮他们抢一个银行。
毫无办法的他们只有从命。
他们以策划好的程序极快地抢了银行,马上就开车逃跑了。
这一段就完全能看出来一镜到底的好处了,跟随着镜头的晃动和转移,我们就好像是那个持枪抢劫的罪犯,一种紧张的刺激感让我们身临其境。
完成抢劫任务的他们把车开到了小巷子里藏好,拿着抢回来的钱去酒吧狂欢。
这里有一段长达十几分钟的镜头,他们在酒吧中若无旁人地喝酒、跳舞、呕吐、接吻,一切都变得那么迷幻,那么疯狂。
既有劫后余生的兴奋也有大难不死的后怕。
而停留在小巷中的车却被巡警发现了,警察找到了正准备会小巷子取车的他们,并展开了枪战。
他们四个人在街上和警察边对峙边逃跑,最后逃回到他们的那座公寓楼内。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小混混直接被警察击毙。
最后只剩下维多利亚和她的爱人,他们闯入一个平民家中,并劫持了他们的孩子,假装一对当地居民蒙混了警察逃了出去。
等到他们入住酒店才发现,这个混混头目早就中枪了,只是一直在隐忍着而已。
面临着去医院就会被捕但不去医院就会死的两难抉择,混混头目坚持维多利亚带着钱一个人离开德国回到西班牙去。
电影的最后,他死在了酒店的床上,而维多利亚一个人离开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维多利亚在一个晚上从一个人狂欢到和一群人狂欢,但最终又回到一个人过程。
更关键的是,在这次的案件中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维多利亚的存在。
也就是说,对她而言,她只是经历了一个刺激的晚上而已,就像一场精彩的噩梦。
而这样一个惊险刺激的晚上,这正是每一个生活平庸的人都有所期待的。
每一个都或多或少地期待过一次一见钟情的爱情,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期待过一次突如其来的危险。
维多利亚更是喜欢这种刺激,正如在天台上的她喜欢坐在栏杆上往下看 。
电影全片只用一个镜头,这让无数影迷为导演的实验性而感到震惊。
但导演又没有像大多数实验性电影那样玩风格,电影的主体终究还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以及四个演员非常精彩的表演。
所以无论从镜头语言上还是电影本身,这都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对于不会德语且没有长期旅德经验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囿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很容易让人错过很多细节。
再加上部分地方字幕缺失,如果德语不够好会丢失大量信息导致看不懂影片。
很多人觉得前半部分又长节奏又慢,后面的抢劫戏更精彩。
对于我来说前面这50分钟的时间反而是整部影片的精华,很缓慢的用一场前戏和诸多的铺垫将整部的电影慢慢推向高潮,两种巨大的对比更让人唏嘘命运弄人。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决定都将改写自己甚至他人的命运。
另外导演拍出的东西我怀疑不少德国人也不一定能体会到。
原因很简单,女主角是一个外来者/局外人(Der Fremde),这注定是外来者(尤其是非德语母语者)才能体会到的感情。
我看到很多人说不理解女主为什么就这么和四个陌生男人走了,我一开始也有这个疑问,第一遍看是会露掉很多细节的。
然而导演其实给了很多铺垫,所以我决定展开来讲一讲。
开头Victoria在酒吧蹦完迪,到吧台先点了一杯schnapp,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shot的烈酒,一般在餐后喝,属于德国的饮酒文化。
导演在这里给了两个暗示,第一次是Victoria问酒保,你是不是瑞典人,酒保第一次没听清,第二次听懂后只给了一个词nein(德语,no )。
这是明确不想聊天的意思,一般如果对方有意,会说不,我来自xxx(国家),而且往往会反问你来自哪,以把对话进行下去。
德国人作为母语者自然是感受不到的,但是我曾经有好几次类似的经历,在party上很多德国人表面看起来很客气,实际上你每次主动发问他都会用客气但简单的回答来“礼貌”地让你知道:我对你这个非母语者(外来者)一点也不感兴趣,我其实不想和你聊天,你要是明白了就赶紧放过我吧。
然后转头和其他德国人聊的热火朝天。
Victoria又尝试了一次,问酒保你也想喝一个shot吗(言下之意我请你喝一杯),这次酒保听懂后直接没有任何回答。
没有回答也是一种回答,Victoria有点尴尬的又把头低下去了。
然后导演给了镜头,她往四周扫视了一圈,结果发现大家都有伴。
最后她放弃了,离开了吧台。
一些人会把这两次搭话认为是Victoria想要搭讪酒吧,但实际上我认为她只是想找个人聊几句,这个地方已经开始为后来她跟sonne他们走做好了铺垫。
Sonne第一次出场是在Victoria要去厕所的时候,在两个人的对话结束后给了Victoria一个回头探头去看sonne一行人的动作,再一次铺垫。
接着是上厕所,Victoria没有注意到厕所的排队,直接想开门被德国女人用德语抱怨。
这个也特别典型,不特指上厕所排队,据我观察,很多外国人初来乍到不懂很多德国公共场合的规则,一些德国人会非常不爽的用德语冲他们大声嚷嚷抱怨。
比如步行街立了牌子,Radfahrer absteigen(骑自行车的人必须下车推着车走),非母语者如果不会德语或者不注意很容易遗漏牌子,我就遇到过一次,一个老头用手指着我对我特别大声的大喊一声Radfahrer absteigen!
声音特别大特别凶,差点把我从车上吓得摔下来,周围一圈人都在看我们。
扯远了,继续说电影应该是一面之缘,在Victoria准备骑自行车离开的时候sonne拦住了她,这是sonne的第一次邀请。
在经历了前面一系列的事情,Victoria终于找到了可以聊天的人,于是她下车了,故事也就这么展开了。
没有人知道在短短一个小时后,Victoria的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Victoria问这几个人名字的时候,分别是sonne(太阳)、Boxer(拳击者)、Fuß(脚)、Blinker(指示灯)。
我第一次听到就觉得不对劲,一般来说德国人会直接把名字(Vorname)给出来,而不是给一个如此不正式的“代号”,Victoria显然也觉得不对劲,又问一次“你们的真名是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没人回答,被岔过去了)。
从代号这件事已经为后来的抢银行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后面就是他们开始胡说八道,sonne开始把妹,此处不赘述,这个片段的意义我认为在于为后文偷车做准备。
Boxer在后面问Victoria“where are you from”,虽然聊天一般都会先问这么一句,但是我个人觉得和开头Victoria与酒保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对比。
sonne说自己去过马德里很多次基本都是胡扯,实际上他从一开始说的话就几乎都是张口就来,没一句真的(这里也是一个伏笔,和后来钢琴片段形成对比)在他们聊天的时候,首先sonne应该是英语最好的,大部分对话也是通过他与Victoria开展,boxer英语勉强够用,剩下两个英语应该非常差,他们全程几乎只用德语和同伴交流。
而且这个英语我认为也需要展开讲讲,因为我看有人居然吐槽演员英语差。
Sonne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我甚至怀疑他可能连高中都没上过,因为很多gymnasium的高中生英语都很好,英语也是他们的必修课),讲英语只能用最简单的单词,几乎说每句都要停顿思考,有明显的德式口音,以及喜欢用“okay, you know”都是符合电影中人物设定的。
sonne几个人都很为自己是柏林人而自豪,而且也很喜欢柏林,不难理解。
而且他这句话倒是没说错(we berlin is on the street, not in the club),我也觉得感受柏林最好的方式就是扫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街景和发生的一切是柏林之所以为柏林的原因。
接下来是sonne的第二次邀请,一起喝啤酒,向Victoria展示他们的世界。
Victoria虽然一开始说要工作,但是几乎没有犹豫太久就答应了。
原因我认为有三,第一是好奇,第二是她需要找人聊天(孤独),第三是sonne给了她很好的感觉(中国人或许不能理解,但很多欧洲人做不做一件事取决于这件事让他开不开心,此乃文化差异。
这一点在工作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和德国人交流时他们往往会最先提到这个工作他喜不喜欢:工作氛围,工作内容。
)Victoria慢慢接受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四个人的互动很亲密,感情也很好,这是Victoria一直渴望且向往的。
这里非常有意思,这几个人教Victoria喝酒时说Prost/zum Wohle(干杯),这个词在我来德国的第一个月就知道了。
侧面说明Victoria从来没有和任何德国人一起喝过酒,也没有深入接触,不然她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全片她就会三个词schnapp,dankeschön(谢谢)和entschuldingung(抱歉)这里还有个好笑的地方,维多利亚因为不会德语,以为自己从便利店拿了花生(erdnuss),实际上是榛子(Haselnuss)。
接下来是一场小冲突,主要是表现四人组的地位和性格,在Fuß与blinker和别人起冲突时,sonne和boxer是站出来维护的人,所以四人组他们两个人处于“大哥/长兄”的地位。
而boxer直接就和对方打起来了,可见性格冲动,讲义气,做事不考虑后果。
而sonne只是示威,没有动手。
接下是五个人到房顶,这段继续表现每个人的性格,这个时候四人组互揭老底,很多都是真话了。
比如一起从事偷盗,boxer还进过监狱,为后来抢银行(还人情)做好铺垫。
boxer在这里的几句独白很有意思,他先说他曾经严重伤害了一个人,这可能是他绰号Boxer的由来(打伤对方)。
接着他又说I'm not a bad guy, I just did bad things. 这句话很有意思,他知道他偷车、抢银行都是在干坏事,但是在他的世界观里,他视朋友如兄弟,讲义气,按照他的逻辑他不是一个坏人(至少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他不是),接着他又对Victoria说你不要把我想成坏人。
他这几句话加上之前为兄弟出头的表现,使得他最后冲出去吸引警方注意力,使得Victoria和sonne得以逃脱变得顺理成章。
这个演员本人讲话也很有特点,他出生时患有兔唇,虽然后来经过手术缝合,但说话时依然口齿不清,这成为了他表演时的特色。
Victoria在屋顶尖叫是一种释放自我的象征。
后来她又突然坐在房顶边缘,还问sonne你想要跳下来吗,我觉得她并不是想要自杀,但这个举动是有自毁倾向的。
这个我们结合后面来讲。
而在她做出危险动作后,只有sonne一个人跟了过来,说明sonne一直在关注她。
在告别的时候Victoria对Fuß说you don't need to work?(你不需要工作吗?
,既然不工作那他们靠什么谋生呢?
)。
这四个人不工作,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边缘人,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
而Victoria作为外来者,在本地没有朋友,实际上也是边缘人。
加缪曾经写过一本书“局外人”,Victoria和四人组都是柏林的局外人,他们享受着柏林的一切,但并不能完全融入这个社会。
接下来更有意思的片段出现了,Victoria对sonne说“you don't seems like Germany at all”,虽然很多德国朋友并不喜欢我这么说,他们也不觉得德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但实际上德国人是一个性格特别鲜明的民族,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就更加明显。
Victoria刚说完这句话,接下来就是路人“多管闲事”,指责他们两个人不该在人行道骑车,说你们疯了吧。
多管闲事也是很多德国老年人的标配,和上一句Victoria说sonne你看起来(行为作风)一点也不像德国人形成对比。
sonne的回答则让我捧腹大笑,he ist so angry because he has no wife. (有了老婆说不定会让你的生活更愤怒呢哈哈)
在两个人要分别的时候反而和之前不一样了,从刚认识开始一直是sonne主动,多次邀请,因为那个时候他大概没有太在意眼前这个女生,更多是出于好玩的目的随口邀约。
但是随着两个人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sonne开始又主动变被动,反而维多利亚更为更主动的一方,她主动亲了sonne侧脸,又主动邀请他进来喝一杯咖啡。
接下来是整部片子的重头戏,甚至在我看来是灵魂所在,这是整部片子最重要的场景,看懂了这部分就看懂整部片子和导演的意图。
sonnes随手打开的钢琴成为了打开Victoria心房的钥匙。
他继续胡说八道,说自己是莫扎特的亲戚,又假模假样的瞎弹了几下。
他大概没想到,这个从路上随手捞来的女生真的会弹琴,而且与钢琴有着一段极为苦涩的过去。
当sonne说自己手很冷时,Victoria很熟练告诉他需要甩手让手灵活起来,这又是一个暗示。
sonne在猜Victoria会什么乐器时,猜她是鼓手,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演奏。
这次他还弄错了,他提到的you never walk alone是英超球队利物浦的队歌LOLvictoria表演时给了sonne一个很长的镜头,他的表演很精彩,一开始是震惊→略微尴尬→微笑(他对Victoria的感情就是在这一刻发生了极大变化)。
Victoria弹完之后很明显是情绪崩溃了,她先是抬头看向别处尝试平复心情,接着掩饰般的干笑了两声来试图不让自己的哭腔太明显。
sonne此时还沉浸在震撼、欣赏的心情里,他真的动心了,正如他说他从来没听过这么动人的音乐(这个女生和他之前遇到的都不一样)。
他连做两个手部动作,再加上表情,这时候他是完全真诚的,和之前随意瞎编点东西完全不一样。
高潮来了,他问出了每个观众心里的疑问,弹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去音乐厅表演,而是在这里做咖啡厅女招待?
接着Victoria说因为老师们觉得我弹得不够好,所以我退学了。
Sonne皱着眉说,because they are stupid or what? 意思是你弹得这么好,这还能叫不好?
很明显抚慰了Victoria,但是这件事无疑是Victoria的trauma(创伤)。
她在说这件事的时候,很多时候眼神是盯着一个地方,而不是直视sonne,而且她无意识的出现抠指甲,磨脖子等小动作,其实都是暗示她在说这些事情时候非常不舒服。
至于我为什么懂,因为我也干过向约会对象倾诉trauma这事,她的反应我一看就明白。
在说trauma时自然是不舒服的,但是说出来会好受很多。
Victoria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她等这个人和这一天很久了。
但倾诉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排解情绪。
想要消化痛苦,就要直面痛苦,这需要勇气。
Victoria说音乐学院因为竞争激烈,没有真正的朋友,在这种环境下人也会成为坏人,比如她希望她的同学失败。
这段话很多欧洲人可能体会不到,但是作为中国人很迅速就能领会到。
中国作为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不断与别人攀比,需要把别人踩在脚下,不断向上爬才能保证自己不至于过得太糟糕。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人是会扭曲的,很多中国人的快乐永远建立在攀比上,只有他过得比别人好才会觉得满足和快乐(往往是外在的物质条件,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多的钱,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这也导致很多在欧洲的中国人被评价为zielstrebig(卷王、功利)sonne问Victoria你的梦想是什么,Victoria说not anymore,说明她不愿意谈论同时也觉得谈论这个没有意义,因为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当人生再无理想,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Victoria从小练琴,可以说钢琴构成了她的世界甚至她的三观,而希望的破灭(退学)也让她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从小陪伴自己的东西给于了自己最大的否定,这种打击直接导致Victoria放弃了钢琴。
如果今晚不是sonne无意弹了钢琴,我怀疑Victoria可能来德国以后从没谈过钢琴,宁愿去做4欧一小时的服务员。
这个倔强的表情让她看起来不想认输,但她又不得不放弃。
后面十几秒的表演也很精彩,她内心是痛苦的,钢琴事业的失败刚当于否定了她十几年的努力和人生的全部,但是她又不愿意表现出来,于是在这十几秒的表演中她多次出现闭眼、用手捂脸、擦眼睛、吸鼻涕的动作。
她眼中含泪,又很快将泪抹去,这是一种压抑和否定自己情绪的表现(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知道)。
接着她说她很高兴来到柏林,这句话肯定是真心话。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这里脑子里只有一个词“自我流放”(Selbstexil/freiwilliges Exil)。
流放本指的是被迫离开祖国,到另一个国家生活。
而我理解的自我流放则是自愿离开祖国,自我流放这个词实际上带有自我惩罚的意味,同时又有着逃避的意味。
当持续待在一个城市给人的精神带来莫大痛苦时,Victoria选择离开(逃离马德里),而她做辛苦的服务员工作又带着自我惩罚的味道,她已经不能也不愿再和钢琴有任何接触。
她渴望倾诉,却又不能真正的敞开心扉(体现在她与sonne的对话中,她不愿多说又压抑情绪),她无法消化自己的痛苦,因为她无法接受,她只是被迫接受了退学的结局,但她始终不能说服自己。
在柏林的工作和酒吧夜生活让她将痛苦与失意暂时藏在心中的深处,但痛苦不会自行消失,即使获得了表面的平静,内心还是会隐隐作痛。
自我流放的另一重功能就是斩断与之前社交圈和朋友圈的联系,在柏林她是一个局外人(Der Fremde),局外人虽然无法真正融入社会,但也可以摆脱很多不成文的规定unspoken rule,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
这也是局外人和边缘人好的一面。
后在新的国家,尤其是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无人在乎自己,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需要一阵风就可以飞向下一个地方。
没有了钢琴,没有了羁绊,获得自由的同时要与孤独对抗。
而学会与孤独相处是每一个在德国的外来者都无法逃避的一课。
正如sonne在出租车上所说wie einen Traum,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梦开始Victoria孤独一人,梦醒时分仍然只剩下她一个人。
一切注定了是一场空,片刻的温暖与两颗心的靠近像是一种幻觉,这正是本片最大的悲剧。
正如德国宣传海报上写的那样one girl, one city, one night, one take,one=lonely。
万千活跃在柏林的年轻人们走近看都是一座孤岛。
孤独是电影的底色,也是人生的底色。
-以下为德语翻译--- Hier ist die deutsche Übersetzung -- Self-exile, an outsider's big dreamSelbst-Exil, der große Traum eines AußenseitersDieser Film ist sehr unfreundlich für Leute, die kein Deutsch sprechen oder keine Langfristiger Aufenthalt in Deutschland haben. Durch die kulturellen Unterschiede und die Sprachprobleme ist es leicht, viele Details zu verpassen. Hinzu kommt, dass an einigen Stellen Untertitel fehlen, und wenn sein Deutsch nicht gut genug ist, wird man viele Informationen verlieren und den Film nicht verstehen.Viele Leute finden die erste Hälfte des Films langsam, und die Raubüberfall-Szene später viel besser. Für mich sind die ersten 50 Minuten der beste Teil des Films, eine langsame Vorbereitung und eine Menge Aufbauarbeit für den Höhepunkt des Films. Manchmal schreibt ein Blick, ein Wort, eine Handlung, eine Entscheidung das eigene Schicksal und sogar das der anderen neu. Außerdem hat der Regisseur etwas inszeniert, mit dem sich wohl nicht manche einheimische Bevölkerung ganz verstehen können. Der Grund dafür ist einfach: Victoria ist eine Außenseiterin/Außenseiterin (eine Fremde), und das ist bestimmt ein Gefühl, mit dem sich nur Außenseiter (insbesondere Nicht-Muttersprachler) verstehen können.Ich habe nicht verstanden, warum Victoria einfach mit vier fremden Männern loszieht. Aber der Regisseur hat tatsächlich viel aufgebaut, also habe ich beschlossen, das zu vertiefen.
Am Anfang, Victoria geht zur Bar und bestellt ein Glas Schnaps. Der Regisseur gab hier zwei Hinweise, der erste ist, dass Victoria den Barkeeper fragte, ob er sind schwedisch. Der hörte beim ersten Mal nicht zu. Beim zweiten Mal, gab er nur das Wort nein. Das ist ein klares Zeichen dafür, dass er kein small talk wollen. Wenn die andere Person das will, sagt sie/er normalerweise „nein, ich komme aus xxx“, und fragt oft zurück, „woher kommst du“, um das Gespräch in Gang zu halten. Deutsche als Muttersprachler können das natürlich nicht spüren, aber ich habe mehrere ähnliche Erfahrungen gemacht. Ich stelle eine Frage, einige deutsche Muttersprachler/-rin gibt eine höfliche, aber einfache Antwort, "höflich" zu zeigen: Ich bin nicht an dich als Nicht-Muttersprachler interessiert, ich möchte mich nicht wirklich mit dich unterhalten, also wenn du das verstehst, lass du mich in Ruhe. Und dann unterhalten sie sich mit den anderen Deutschen.
Victoria versucht es noch einmal und fragt den Barkeeper, ob sie auch einen Shot möchten (mit der Andeutung, dass sie ihn einen Drink einladen möchte). Diesmal hat der Barkeeper es verstanden und antwortet nicht. Keine Antwort ist auch eine Antwort, Victoria war ein bisschen verlegen und senkte wieder den Kopf. Dann sie blickte sich um, nur um festzustellen, dass alle Gesellschaft hatten. Schließlich gab sie auf und verließ die Bar. Manche Leute werden diese beiden Aufnahmen so deuten, dass Victoria versucht hat, die Barkeeper kennenzulernen. Aber ich glaube, dass sie nur jemanden gesucht hat, mit dem sie sich ein paar Minuten unterhalten konnte. Und dass dieser Spot bereits die Weichen dafür stellte, dass sie später mit Sonne und den anderen gehen würde.Als Victoria nach den Namen der Männer fragte, lauteten sie sonne, Boxer, Fuß und Blinker. Als ich das zum ersten Mal hörte, dachte ich etwas komisch. Normalerweise würden die Deutschen nur den Namen (Vorname) nennen und nicht einen informellen "Codenamen", Victoria dachte offensichtlich auch, dass etwas nicht stimmte und fragte erneut: "Wie heißt ihr wirklich? " (was natürlich unbeantwortet bleibt). Mit der Codenamen-Sache ist bereits der erste Hinterhalt für den späteren Banküberfall gelegt.0的。
it dem Barkeeper am Anfang. Sonne's Behauptung, er sei schon oft in Madrid gewesen. Tatsächlich ist fast alles, was er sagt, ist nichts wahr(here I mean most of he said is not real)(dies ist auch ein Hinterhalt, im Gegensatz zu dem Klavier Szene später)
Als Nächstes kam die zweite Einladung von Sonne, ein Bier zu trinken und Victoria ihre Welt zu zeigen. Victoria sagte anfangs, sie wolle arbeiten, aber sie zögerte kaum lange, bevor sie ja sagte. Ich denke, dafür gibt es drei Gründe: Erstens war sie neugierig, zweitens brauchte sie jemanden zum Reden (Einsamkeit), und drittens gab Sonne ihr ein gutes vibe.Einer der Hauptgründe für Victorias Akzeptanz ist, dass die vier ein sehr enges und gutes Verhältnis zueinander haben, nach dem sich Victoria immer gesehnt und das sie angestrebt hat (da sie am Konservatorium keine echten Freunde hatte).
Es ist hier sehr interessant, dass die Jungs Victoria beibringen, Prost/zum Wohle zu sagen, wenn sie trinkt, ein Wort, das ich in meinem ersten Monat in Deutschland gelernt habe. Nebenbei bemerkt hat Victoria noch nie mit Deutschen etwas getrunken oder war in engem Kontakt mit ihnen, sonst wüsste sie das nicht einmal, im ganzen Film kennt sie nur drei Worte: Schnapp, Dankeschön und EntschuldigungEs folgt ein Streit, das den Status und Charakter von die Vier Männer zeigt: Wenn Fuß und Blinker mit anderen aneinander geraten, sind Sonne und Boxer diejenigen, die füreinander einstehen, die beiden sind also in der Position des "großen Bruders/älteren Bruders" von ihr. Und Boxer direkt und die ander Mensch kämpfte, sichtbaren Charakter impulsiv, Rechtschaffenheit, nicht die Folgen berücksichtigen.
Boxer hat hier ein paar interessante Monologe. Er beginnt damit, dass er einmal jemanden ernsthaft verletzt hat, was ihm wahrscheinlich seinen Spitznamen Boxer eingebracht hat (er hat den anderen verletzt). Dann sagt er: Ich bin kein bad Guy, ich habe nur schlechte Dinge getan. Das ist ein interessanter Satz, er weiß, dass er schlechte Dinge tut, indem er Autos stiehlt und Banken ausraubt, aber in seiner Weltanschauung behandelt er seine Freunde wie Brüder. Diese wenigen Worte von ihm in Verbindung mit seinem vorherigen Auftritt, bei dem er sich für seinen Bruder einsetzte, machen es logisch, dass er schließlich hinausstürmt, um die Aufmerksamkeit der Polizei zu erregen, so dass Victoria und Sonne entkommen können.Der Schauspieler selbst hat eine ausgeprägte Sprache; er wurde mit einer Hasenscharte geboren und obwohl er inzwischen operativ genäht wurde, lallt er immer noch, wenn er spricht, was zu einem Merkmal seiner Darstellung wird.Victoria schreit auf dem Dach als Symbol der Selbstbefreiung. Später sitzt sie plötzlich wieder auf dem Rand des Daches und fragt Sonne „do you want to jump“, ich glaube nicht, dass sie sich umbringen will, aber der Schritt ist selbstzerstörerisch. Wir werden später noch darüber sprechen. Und die Tatsache, dass Sonne die einzige war, die ihr gefolgt ist, nachdem sie die gefährliche Bewegung gemacht hat, zeigt, dass Sonne sie im Auge behalten hat.Bei der Verabschiedung sagt Victoria zu Fuß: "Du brauchst nicht zu arbeiten?“. Diese vier Menschen arbeiten nicht, sie stehen in gewisser Weise am Rande der Gesellschaft, außerhalb des Systems. Und Victoria ist als Außenseiterin, die keine Freunde in der Gegend hat, auch eine Fremde.
Von Beginn der ersten Bekanntschaft wurde Sonne aktive, vielmals zu laden. Aber mit den beiden Menschen haben unterschiedliche Gefühle, war Victoria aktiver, sie hat Sonne Seite des Gesichts geküsst, und ihn eingeladt, für eine Tasse Kaffee zu trinken.Als nächstes kommt die wichtigste Szene des ganzen Films, auch meiner Meinung nach ist die Seele, dies ist die wichtigste Szene des ganzen Films. Wenn man diesen Teil versteht, kann er den ganzen Film und die Absicht des Regisseurs verstehen.Das Klavier, das Sonnes zufällig spielt, wird zum Schlüssel, der Victorias Herz aufschließt. Er quatscht weiter, er sei ein Verwandter von Mozart, und spielt das Klavier ein bisschen. Wahrscheinlich hat er nicht gemerkt, dass Victoria wirklich Klavier gute spielen kann und eine bittere Vergangenheit damit hat.
Als Sonne sagt, dass seine Hände kalt sind, erklärt Victoria ihm fachmännisch, dass er seine Hände schütteln muss, um sie geschmeidig zu machen - ein weiterer Tipp. Sonne rät, welches Instrument Victoria spielt, und vermutet, dass sie Schlagzeugerin ist und für Real Madrid (Fußballverein) spielt. Dieses Mal lag er auch falsch, er erwähnte, YOU NEVER WALK ALONE ist das Lied von Liverpool XDDDEs gab eine lange Aufnahme von Sonne während Victorias Auftritt, und er machte einen großartigen Job, zunächst schockiert -> leicht verlegen -> lächelnd (das war, als sich seine Gefühle für Victoria stark änderten). Nachdem Victoria mit ihrem Auftritt fertig war, war es offensichtlich, dass sie einen emotionalen Zusammenbruch hatte, sie schaute weg, um sich zu beruhigen, und versuchte dann, es mit ein paar Lachern zu verbergen, um nicht zu sehr zu weinen. sonne war immer noch geschockt und bewundert, er war wirklich gerührt, denn er sagte, er habe noch nie so schöne Musik gehört (Victoria war anders als alles, was er bisher erlebt hatte). Er macht zwei Handbewegungen hintereinander, dazu einen Gesichtsausdruck, und in diesem Moment ist er völlig erhlich.Der Höhepunkt kam, als er die Frage stellte, die sich jedes Publikum stellt: Warum arbeitet sie nicht in die Konzerthalle, wenn sie Klavier so gut spielt, anstatt hier als Café-Kellnerin zu arbeiten?Offensichtlich ist Klavier Victorias Trauma. Die meiste Zeit, wenn sie darüber spricht, starren ihre Augen auf eine Stelle, anstatt Sonne direkt anzuschauen, und sie zupft unbewusst an ihren Nägeln, reibt sich den Nacken und macht andere kleine Gesten, die darauf hindeuten, dass sie sich sehr unwohl fühlt, wenn sie über diese Dinge redet. Es ist ganz natürlich, dass man sich unwohl fühlt, wenn man über ein Trauma spricht. Mittlerweile braucht Victoria ein Ausweg für ihre Gefühle, und sie hat lange auf diese Person und diesen Tag gewartet. Aber Reden löst das Problem nicht, es lässt nur die Emotionen abfließen. Wenn man den Schmerz verarbeiten will, muss man sich ihm stellen, und das erfordert Mut.Victoria sagt, dass es am Konservatorium wegen des starken Wettbewerbs keine wirklichen Freunde gibt und dass man in diesem Umfeld zu einem schlechten Menschen werden kann, z. B. wenn sie ihren Mitschülern wünscht, dass sie durchfallen. China als extrem wettbewerbsorientiertes und bevölkerungsreiches Land muss sich ständig mit anderen vergleichen, andere übertrumpfen und aufsteigen, um sicherzustellen, dass es ihm nicht schlecht geht. In diesem von hohem Druck geprägten Umfeld sind die Menschen verzerrt, und das Glück vieler Chinesen basiert immer auf dem Vergleich, und nur wenn er ein besseres Leben führt als andere, wird er sich zufrieden und glücklich fühlen (oft mit äußeren materiellen Bedingungen, einem besseren Job, einem größeren Haus, einem besseren Auto, mehr Geld, die eigenen Kinder sind besser), was dazu geführt hat, dass viele Chinesen in Europa als zielstrebig bewertet werden.Auf die Frage von Sonne, was ihr Traum sei, antwortete Victoria, dass sie nicht mehr darüber sprechen wolle und auch der Meinung sei, dass es keinen Sinn habe, darüber zu sprechen, weil er niemals verwirklicht werden könne. Wenn es im Leben kein(e) Traum/Hoffnung/Ziel mehr gibt, was ist dann der Sinn des Lebens?Victoria übt seit ihrer Kindheit Klavier, und man kann sagen, dass das Klavier ihre Welt und sogar ihre Weltanschauung geformt hat, und die Zerstörung ihrer Hoffnung (Schulabbruch) hat auch ihre Welt zusammenbrechen lassen, eine Sache, die sie seit ihrer Kindheit begleitet hat, hat ihr die größte Verweigerung beschert, und diese Art von Schlag führte direkt dazu, dass Victoria das Klavier aufgab. Wenn Sonne heute Abend nicht unabsichtlich Klavier gespielt hätte, vermute ich, dass Victoria niemals Klavier gespielt hätte, seit sie nach Deutschland gekommen ist. Sie würde lieber als Kellnerin für 4 Euro die Stunde arbeiten.
Dieser sture Gesichtsausdruck lässt sie so aussehen, als wolle sie ihre Niederlage nicht eingestehen, aber sie muss aufgeben. Die letzten zehn Sekunden des Auftritts sind ebenfalls sehr gut, sie leidet innerlich, das Scheitern ihrer Klavierkarriere ist so, als würde sie mehr als zehn Jahre harter Arbeit und ihr ganzes Leben verleugnen. Aber sie ist nicht gewillt, dies zu zeigen. Daher schien sie in diesen zehn Sekunden des Auftritts wiederholt die Augen zu schließen, ihr Gesicht mit den Händen zu bedecken, sich die Augen zu wischen und zu schniefen. Sie hat Tränen in den Augen und wischt sie schnell weg, ein Zeichen der Verdrängung und Verleugnung ihrer Gefühle (don’t ask me why I know the feeling, I just know it).
Dann sagte sie, sie sei froh, in Berlin zu sein. Es kommt von Herzen. Das einzige Wort, das mir einfällt, ist "Selbstexil/freiwilliges Exil". Exil bedeutete ursprünglich, dass man gezwungen war, sein Land zu verlassen, um in einem anderen zu leben. Während ich unter Selbstexil verstehe, dass man sein Land freiwillig verlässt, hat das Wort Selbstexil eigentlich die Konnotation der Selbstbestrafung, aber gleichzeitig auch die Konnotation der Flucht. Victoria beschließt zu gehen (aus Madrid zu fliehen), weil die ständige Anwesenheit in einer Stadt dem Geist großen Schmerz zufügt. Ihre harte Arbeit als Kellnerin hat den Beigeschmack einer Selbstbestrafung, und sie kann und will keinen Kontakt mehr mit dem Klavier haben. Sie sehnt sich danach zu reden, kann sich aber nicht wirklich öffnen (was sich auch in den Gesprächen mit Sonne widerspiegelt, die nicht viel reden will und ihre Gefühle verdrängt). Sie kann ihren Schmerz nicht verdauen, weil sie ihn nicht akzeptieren kann, sie ist nur gezwungen, das Ende ihres Rückzugs zu akzeptieren, aber sie überzeugt sich nie davon. Ihr Job und das nächtliche Barleben in Berlin ermöglichen es ihr, ihren Schmerz und ihre Enttäuschung vorerst in den Tiefen ihres Herzens zu verbergen, aber der Schmerz verschwindet nicht von selbst, und selbst wenn sie einen oberflächlichen Frieden erlangt, hat sie immer noch einen verborgenen Schmerz in sich. Eine weitere Funktion des Selbstexils besteht darin, die Verbindungen zu ihren bisherigen sozialen und freundschaftlichen Kreisen abzubrechen. Obwohl sich Außenseiter nicht wirklich in die Gesellschaft integrieren können, können er sich doch von vielen ungeschriebenen Regeln befreien und ein gewisses Maß an Freiheit erlangen. Das ist die gute Seite von Außenseitern und ausgegrenzten Menschen. In einem neuen Land, vor allem in einem Land, in dem die Sprache nicht verstanden wird, kümmert sich niemand mehr um sich selbst, so wie ein Drachen mit einer gerissenen Schnur, der nur einen Windstoß braucht, um zum nächsten Ort zu fliegen. Kein Klavier mehr, keine Verbindungen mehr, Freiheit gewinnen und gleichzeitig die Einsamkeit bekämpfen. Und mit der Einsamkeit leben zu lernen, ist eine Lektion, der jeder Außenseiter in Deutschland nicht entkommen kann.Wie Sonne im Taxi sagt, „wie ein Traum“, ist alles bestimmt wie ein Traum. Der Film beginnt mit Victoria allein und endet mit ihr wieder allein. Der Film ist ein Traum, den der Regisseur den Zuschauern bietet. Alles ist dazu verdammt, leer zu sein, ein Moment der Wärme und der Nähe zweier Herzen erscheint wie eine Illusion, was die größte Tragödie dieses Films ist. Wie es auf dem deutschen Werbeplakat heißt, one girl, one city, one night, one take,one=lonely. Jeder Mensch ist eine Insel. Die Einsamkeit ist die Hintergrundfarbe des Films, und sie ist auch die Hintergrundfarbe des Lebens.
130多分钟一镜到底,长镜头在营造紧张感 大喜大悲时确实力道十足 也使影片倍感真实,这种小成本电影用一个长镜头的方式拍摄也确实是正确的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是后来舞厅里他们的疯狂和配乐的放松结合的恰到好处,二是在陌生人家里整个屋子充斥的狂躁和紧张不安被长镜头充分表现出来,三是结尾维多利亚痛苦的让人心疼。
演员表演超赞
设计的真实,真实的设计。
抱着“不就是一镜到底这个噱头”的怀疑走进影院,没多久形式感就消失了,包括几段音乐的使用也并不突兀,即便每段作用不尽相同。
导演、摄影和演员都很棒,那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去闪躲规避,而是无畏的拼,不得不令人激动点赞。
最后形式成为氛围而非跳脱的观影解读很大部分来源于作者与演员的这种力量。
如果不过于纠葛人物性格的转变(当然也可以推脱到酒精和毒品作用),整体观感相当不错,流畅自然、身临其境、落俗并出俗。
此外,第三届德国电影节的十几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二,均为这一年多的佳作,值得走进影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凑巧,昨晚刚看了此片,今天就发生法国暴力枪击事件,现在盛传各种世界格局分析文章,倾向性各不相同。
联想到有人说此片故事太单薄,其实讲好了简单故事即能一叶知秋般展现世界。
去他苗的吧,弹钢琴弹到十六岁,你们把我劝退!!!!!!!!
一个人呆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打一份服务员的工,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没有一个人在乎我,没有钱,没有未来,没有,什么都没有。
不如去死,甚至说已经死了,活在地狱里。
那四个狂欢的青年,看似兴高采烈,其实处境与她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知道要去赴一个大佬的约,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个什么轻松的事情,所以他们狂欢,他们的神经也非常的紧绷,一个故意喝到烂醉临阵脱逃,一个吓到要休克,但就算不去赴约,他们又能往哪里去?
维多利亚是他们在赶赴地狱之约前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所以他们很珍惜,他们互相珍惜。
天哪,放手一搏,让意外引领自己今后的路。
果然,清晨的维多利亚手持五万欧元走过马路,我以为她要去自首,警察局的大门那么近,但她却轻松自在的拐了个弯,街道那头曙光来临,蓝天白云。
预示着以后的一切都会与过去截然不同。
她用一晚上的狂欢,改变了自己的现在。
节奏太慢
1、女主来到一个谁都不熟的地方,为了缓解寂寞就选择结交一群街头小混混,难以理解2、刚抢了银行就立马用赃款快活,真的是嫌命不够长3、维多利亚真的是一错再错,最后给个逃出生天的结局更是难以接受4、欧美国家公共场所摄像头稀少,抢劫银行这么大个事抓个人都成问题5、只有一镜到底这点是值得夸赞,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许多地方为了剧情能够进行牺牲逻辑也让人看得难受
一镜到底
C+
长镜头赞,女主演的好,喜欢最后她走出旅馆的画面,直到字幕结束
广阔空间(相对而言),一镜到底,炫技得可以。但也有取巧的成分,比如拍摄时间的选择,深更半夜,更易操作。空间移动很多,但所选空间基本上属于易于操控的空间。为了一镜到底,不免有一些比较无趣的过场戏。
sydney film festival。140分钟的长镜头,演员演技很赞,摄像机君很辛苦。中间睡着了但貌似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剧情。在不知道自己能怎么样的时候大概真的会变的risk taking,只是想证明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抢完银行就去high的设定也是蠢得有点过头了,节奏有问题是无法避免的,铺音乐勉强挽救了一小部分。人物设定和动机我觉得很合理,Victoria一直安慰旁人说I'm OK的时候还是有点触动。
the night of
看得心情就像最后维多利亚呕吐这哭的那样……!
真实的拍摄,连感情都需要观影后细细体味,最好是代入自己孤寂无依的生活进行思考,就能感受到电影的主旨,并不苍白。
世界太浮躁,把故事先讲好再飞吧
形式和内容都幼稚了点
又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快要入戏时就结束了,一镜到底也许没必要,除了冗长琐碎,没有太多优势,不过稍微有些好处是,不剪辑的长镜头拍出了天亮前后的140分钟里的光线和色彩变化,以及人物命运的转折,混乱煎熬的140分钟,观众跟摄影机一起晃来晃去,感受了这份眩晕和失重感。
。。。
冲着一镜到底看的,确实牛逼,难以想象摄影师得累成什么样。从天黑直接拍到天亮,电影里和现实世界时间线完全重合,这些都是本片独一无二的地方。由于风格写实,代入感按理说也该很强,但由于角色做出的种种智障选择让我实在无法代入其中。维多利亚的心得多大,才会愿意独身跟四个陌生醉汉一起去天台玩耍?这也就算了,可愿意一起去抢银行实在是刷新我的三观。孤独的女人都这么疯狂的吗?抢完银行不逃,居然先在作案地点附近的俱乐部跳舞庆祝,想当年一群落水狗们也没这么狂啊!情节虽然差,但整体剧情和基调我还是挺喜欢的,12页的剧本+一堆即兴台词也很考验演员,值得四星鼓励。
做完任务赶紧的还,别瞎逛
故事太平庸,一镜到底没有太大意义,只是让拍摄难度增加,提升了一点逼格。演员表演满分,但是主角逻辑行为之诡异,让人觉得简直在看一场蠢蛋秀,一夜之间作死大法完美呈现。
实现难度确实很大,无论是对摄影还是表演的连贯性上的要求都很高,好在二者都完成地不错,尤其前者更是闪动着某种危险的迷离光晕。故事方面年轻人追求刺激有几分邦尼和克莱德的感觉,最终也是不约而同地走向悲剧,女主的心理动机还是稍显突兀,部分情节过于冗长。
这不太柏林而且我不太相信这是一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