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号《时尚先生》有篇江志强的访谈,他说以后拍电影,要考虑到中国观众平均年纪越来越小,很少电影可能像《阿凡达》一样,什么年龄都会吸引,要拍商业电影,还是要往年轻的方向去想。
期间讲到《风暴》,江老板说目标观众群很明确,15到25岁,“年轻人就喜欢这个,打电玩一样,‘咚咚咚’打。
动作嘛,场面嘛,火爆啊。
”上一部《寒战》,票房口碑,名利双收,可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打得不够过瘾,于是有了《风暴》,一部事先张扬的枪战戏,就是冲着刺激的动作场面去的,按火爆程度,在近几年的华语警匪片里,可算顶级。
影片最后的重头戏,吕良伟全副武装,带着各种轻重武器抢运钞车,有好事者估算,军火的成本都不一定比运钞车里的钱少。
那又怎样,爽就好,谁让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呢?
电影开始前有《等风来》的预告片,男主角说:“爽还不行,还得成天爽?
”哈,不知可否看做导演对观众的吐槽?
作为几乎接踵而至的两部枪战片,总觉得《风暴》与陈木胜的《扫毒》在气质上有相似之处,看完片子回来一查,果然,《风暴》的导演袁锦麟,之前一直是陈木胜的御用编剧。
刘德华和胡军在两栋高楼之间的铁丝网上缠斗的一场戏,惊心动魄,熟悉陈木胜的人却也能一眼看出,这分明是摘自《双雄》里的现成戏码。
作为新人,袁锦麟交出了一份工整的作业,作品的完成度、剧情的合理性,甚至要高于陈木胜的《扫毒》,过分苛求他有鲜明的个性,可能有些过分,一个新导演能将如此大场面的枪战戏掌控好,已是难得的成就。
《风暴》的动作戏拍得有好莱坞范儿,“将香港变成‘战场’”,绝非虚言。
想想也是,多少年没有看到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头枪战的港产动作片了——为了拍摄方便,导演们大都把枪战的时间改到了夜里。
袁锦麟的这份魄力值得嘉许,让人想到了任达华《悍匪》之类的老港片的那股彪悍气。
之前一直热炒的“炸翻中环”,看着很爽,不过也就那么回事,连白宫都在一年之内被恐怖分子占领了三次,用电脑特技炸个中环,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奇观了。
第一次在iMax的大幕上看3D香港枪战片,感觉有些奇妙,又感觉似乎没有太大必要。
据之前看过非3D点映的朋友说,还是得看3D,两种视觉相比,差异的确很大。
没有比较过,不好下结论,个人感觉而言,3D效果肯定比不上《地心引力》带来的冲击,但是看在近战时,尤其是楼道里局促场景下的枪战戏,确实更有代入感。
看《扫毒》,感觉陈木胜憋着劲儿的要从情感上虐观众:生死之间,两个只能活一个的纠结;被放弃的兄弟高调回归做足戏码,只为听一句道歉;母亲临终的病榻前,三兄弟互诉衷肠最终和解……几场戏倒是催泪,但细想起来只觉得刻意,即便流了眼泪,心里也有被骗似的不爽。
《风暴》没有这种藤牵蔓扯,连前戏都没有,开场就打,乒乒乓乓,从头打到尾,反而有种直接通透的快感。
论文戏,《风暴》虽着墨不多,情感上的推进和转折却也明晰。
真要严格论起来,两部戏可能都难称合格。
人物平板,桥段老套,煽情刻意,连反派都不出彩(胡军和吕良伟即便颠倒一下,又有多大分别?
),已经成为港产动作片的通病。
既是通病,又如何指望一个拍动作片的新导演来做出突破呢?
只能希望愈加成熟后的袁锦麟,能拍出更好的片子来,千万不要像陈木胜一样,十几年了,再也导不出比《冲锋队之怒火街头》更好的作品。
还是那篇江志强的访谈,里面讲到,袁锦麟写好《风暴》的剧本后拿给江志强看,说:“我想做导演。
”于是他就成了导演。
这和无线电视台的台长周梁淑当年录取徐克何其相似,有这种一脉相承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香港电影就不会死——至少她会换个方式、换个样貌活着,在墙外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喷点:1.用杀害女人和小孩来加强冲突,这点尤其不能忍。
2.剧情没重点,作为所有剧情的源头劫案完全不是电影的重点,枪战嘲讽对峙阴谋才是重点。
3.刘德华在故事里没有家人,严格的说也没有朋友,似乎是作为一种叫“正义”的意识形态存在,一意孤行不择手段的正义最后的结果是血流成河,而导演认为这些并没有问题。
怀着对德华的崇拜以及宣传的美好,更是3D的效果,我走进电影院。
从屏幕开始放映,我就挡不住开始对这部电影吐槽。
一开始的重案组,对着几个小喽啰,被打击的满地找牙,朋友说这是电影安排,情节需要。
到最后整个军队不知道为了保护什么还是怎么回事,让五六个犯罪人打击的不敢冲击,直至整个城市一片恐慌。
哎,我只能慢慢说脑残电影。
文_谢长留林家栋终于男主了!
可喜可贺!
其实作为一个二十年来只钟情于男二号的我来说,林家栋早就已经是心中名副其实的男主了。
开始关注林家栋是01年版的《碧血剑》,他在里面饰演忠臣之子袁承志。
那时候就觉得这男的肯定火不起来啊,注定一辈子演配角的脸!
演个忠臣之子,按说算是主角了吧,可是跟金蛇郎君江华一比,立刻被甩出去十万八千里。
后来再演什么都无法改变我对他那张平淡无奇的脸的印象,也真是被我猜中,果不其然,一辈子跟在大主角的旁边寸步不离,可就是登不上主角的宝座。
演着演着,就让你觉得,要是大主角旁边真没有他,大主角都大不起来了!
所以林家栋也算是多年的配角熬成配角之王的鲜明案例!
要说林家栋这种平凡脸怎么就突然嵌在观众深深地脑海里的,就要看他跟着大主角刘德华闯江湖后出演的角色了。
尤其是在《无间道》中的表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在这么多大主角的凶猛攀比下仍然保持自己的不败地位,将一个二流角色演出一流水准。
大家都说林家栋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一飞冲天,而是再一次与头牌擦肩而过。
这样一等又是十年,才轮到今天刘德华不得不亲自为他打造一款小混混大变身的电影,更不惜为了他轰塌整个中环!
这算大手笔了吧,林家栋也果然不负众望。
我们都知道刘德华是要凭着这片去各种拿奖的,林家栋永远也不可能凭这片得到最佳男主角奖,但是在观众心中却再清楚不过,林家栋才是真的大主角,林家栋的大主角时代来了!
这么多大哥、督察、这么多爆破场面,都禁不住要为了林家栋靠边站。
就因为林家栋他天生长了这么一张跟帅不沾边的脸,谁让你们现在是一群帅哥烘托一个平凡人呢!
话说他的眼神啊,和十多年前袁承志没什么分别,只是现在看起来更刚毅,仍然透着一股呆萌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他耍帅耍酷耍坏都让人爱!
这也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剧里面燕冰可以三番五次眼看着陶成邦进局子,还在外面一心一意的等候,有些男人,天生注定了做反派,又聪明又可爱,这让有些女人,死心塌地跟着坏人,天涯海角永不变心。
这样的坏人还有张耀扬,就像他后期一头长发一样,乌鸦这个名字就是他的代言,生冷狂硬,霸气十足、毫不留情!
好容易做回卧底,叫你难判真假。
影片太霸气了,中环算什么,为了个家栋兄,不要了!
可家栋兄那么潇洒的跑出去以后仍然没能躲过被卡车撞飞的厄运!
德华兄从高楼上多次摔下来不死之身算什么,中环都坍塌了,还不是丝毫不受影响,稳稳的拖着枪瞄准家栋兄!
坏人就都要死,天经地义嘛!
那我倒是想问问曹楠后来怎么着了呢?
话说回来,林家栋,这次为你鼓掌的人要很多很多了,估计你的粉丝超不过张亮,也直追王岳伦了吧加油,看好你哦
先说一声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与父上大人一起看的电影,写个影评且做纪念。
风暴这部片子,同去观影的几个人都抱了不同方面的期待值。
有人期待3D效果,有人期待大牌云集,有人期待消磨时间——比如我。
我个人不大喜欢这种片子,然而因为偶然或必然的原因却还是看了一些。
个人印象比较深的,《线人》,而这部片子的思路和线人如出一辙。
刚开始画面感还挺强的,但整部来看,刚开始这些似乎有一种强作的联系在里面,比如阿邦和唐强,根本没什么必要交代两人是同一牢房的;而唐强和吕警官的联系也略显牵强,一个小女孩必然是不错的媒介,但因为人物众多,这两人之间的情感内涵并没有完全发掘,使得吕警官后来的黑化在细细推敲下显得情理不足,反而似乎吕警官本性如此,没有一个警官受刺激黑化的反转感;阿邦、吕警官和敲诈者的联系也比较生硬,影片开始不久就埋下的关于敲诈者和黑老大马子的奸情也毫无特点;而阿邦在面对女友改过自新的建议时也显得尤为无耻,不像是重情重义的好汉子,倒像是任性而为的未成年,直到女友表示分手时的“结婚”一词似乎可以窥出这人心中真情,但偏偏平时少有的几次面对女友却油嘴滑舌,试想,一个平日里嘴上跑火车的人,却偏偏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寡言少语的真汉子,真难想象。
我承认也许有人会将这两者融合得很好,但至少在这部片子里,不管是整剧的构思还是演员的风格,都没有表现出这一点。
这样比起来,除去整部片子节奏的问题,反倒是几个非主演显得尤为出色,姚晨的痴恋、厌倦和放手,都真实可感;黄德斌饰演的酗酒警官,也是随着剧情推进大放光彩,虽然台词不多但显然态度坚定,人物性格饱满,就是吕警官的好基友,也许自我生活态度是酗酒,但在吕sir黑化时作出的选择显得这人尤为可爱;最值得一提的是胡军饰演的黑老大,从一开始“有趣么?
”的提问,到面对警察时的轻蔑和不屑一顾,在影片的前半段实在是很出彩,但可惜后来竟然寂寂无声,野心那么大的一人突然只想平静生活却毫无征兆和转折,也让观众难以接受。
本来还觉得这部电影还行,这么一分析,简直是差的了。
总的来说就是节奏混乱情节硬伤,而且,更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是香港警匪片的主题似乎很多年没变过了,都是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选择时的黑化或洗白,试图变现人性之复杂,即使一开始很吸引人,但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被别人发现这一模式的缺点,比如太过戏剧化反而让人们觉得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从而缺少代入感(当然这是几乎所有影片的重点),比如很难推陈出新,都是很难改进的缺点。
另外,我觉得这部电影跟风暴完全无关,虽然几次提到台风要来了,吕警官也在最后表示台风走了吗,但实在是牵强,暗喻用到这个程度,真的没必要了。
最后,电影院里有人对阿邦是否真是卧底一事提出质疑,我觉得太感性的女生就不要来看这种电影了,否则泪点和问题会同样多。
BTW.不管我们看之前抱了哪些期望,最终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去看明星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期望。
现在想到【风暴】,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只因为我和女朋友看完之后,就着“性格能不能改”这个问题大吵了一架,所以导演我恨你。
不过作为一部主打动作枪战的电影,其中的爱情桥段竟然能引发人的讨论,还真是一件奇葩的事情。
刚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听到后面一对基友的谈话,简单概括就是“这电影就是一部真人CS啊!
”,显然导演不只是想做一部“真人CS”级别的电影,但是因为结构混乱,文武戏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外加完全不能严密把控节奏,造成了普通观众只能看到打打杀杀,而看不到里面深下去的东西。
但话又说回来,第一部作品就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是不易,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还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写到这里,我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导演是谁,整部电影的宣传期都被刘德华和江志强这两个名字占据了。
说到电影监制,他在一部一部电影中的作用可大可小,甚至有些时候就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已。
关于这个职业,彭浩翔已经在【低俗喜剧】中以戏谑的语气说了个通透。
江志强作为一个监制,他监制过的电影已经证明了他的慧眼识金和高瞻远瞩,【卧虎藏龙】、【英雄】等作品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这样一个成功的电影人、投资人、院线拥有者,从前却很少走到台前。
所以这次他的抛头露面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宣传一部电影那么简单的,令【寒战】、【北京遇上西雅图】、【风暴】这种效仿好莱坞类型片的商业电影形成以个体系,可能才是他的目的,让“江志强”监制变成中国好看的商业类型片的重要标签,也许才是他的诉求。
虽然江志强近几年来不遗余力的挖掘新人,在赚地盆满钵溢的同时,也为中国类型片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商人就是商人,将【风暴3D】做成一部除了片名有3D二字没有一点3D效果的影片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自毁还没立好招牌,简直就是一种土匪行为,实在是不厚道啊!
说回【风暴】本身,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导演、故事、演员、特效都很用力,但呈现出的效果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我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新人导演对于这么大规模、大格局的电影没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导演欠火候,致使该起情绪的地方观众起不来情绪,该给观众留思考空间的地方又过的太匆忙,结果一部分观众除了枪战什么都没看到,或者根本没空去考虑故事。
大家看完【寒战】之后,有疑问的地方都喜欢去网上找找答案,看出东西的人也喜欢去发表一下看法,这样一下子口碑就树立起来了。
【风暴】却总让人有种看完就算了的心态,完全引不起我深究的兴趣。
浏览了网上的影评,看到有人在讨论刘德华扮演的吕明哲最后是被抓的还是自首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吕明哲不进监狱或者不死的话,这电影是过不了审查的。
再来说说吕明哲这个人物,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这种以奉公执法还是以暴制暴为主要矛盾的角色还是我第一次在华语电影里看到,而且刘德华明显是拼上了自己年过半百的命在演戏,怎么说都算是对的起观众了。
我原本以为他会是一个高大的悲情英雄式人物,结果看后觉得他起初是个变态,后来变成了大变态,甚至比根本不像出来抢劫,更像是出来报复社会的贼首还要疯狂。
而且吕明哲不管在情绪如何激荡汹涌的状态下,都可以保持头脑清晰、计划周密、行动冷静真是让我觉得有些瞎掰。
【风暴】中其他的人物,大部分还是脸谱化化的,但林家栋和姚晨这对情侣算是玩出了新花样,特别是姚晨饰演的冰,坚强、独立、有血有肉。
算是十年来北上香港警匪片中最有戏的女性角色了。
现在往前想去,我对【窃听风云2】中刘青云的贤内助还算是有些记忆,不过与姚晨的角色相比还是逊色太多,比姚晨更加亮眼的就要数到十几年前【无间道】中的刘嘉玲了。
【风暴】虽然是香港制造,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港式警匪片,而是一部有模有样的好莱坞式类型片,即使韩国现在把它拿走,原样不动的翻拍一部,你也不会觉得奇怪。
(说不定会更精彩…)中国电影有越来越多的正经商业类型片出现,并且越来越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果断是一个可喜的状况,至少可以说明中国电影也不断向着专业化迈进,也许不久之后,【孤岛惊魂】、【小时代】这种渣滓都能圈钱的年月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风暴》两天卖了7000多万,加上点映,8000多万,看上去这是一个挺喜人的成绩。
按这个走势,《风暴》最终能过三亿,但四亿基本无望,除非有高强的口碑支持。
作为主要投资方的安乐是否满意这个成绩,我不知道,不过我觉得,江志强的期望应该是比这更高一些,起码要比《寒战》翻一倍。
《风暴》在产业上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对目前市场对警匪片这一影片类型的接受程度探一个底,就像《小时代》对九零后的电影消费能力探底一样,这样的阵容,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效果,基本上是华语警匪动作片制作的天花板了,票房嘛,也就是三到四亿。
江志强擅长节流制作成本,只有他能把这种规模的电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在8000万以内,对比一下《逆战》的投资就知道《风暴》的性价比了。
即便是这样,最后加上宣发,三亿票房对于近亿的成本来说也只是小赚,而投资方为此所承担的风险却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问题,3D对于警匪片来说是多余的,《风暴》用转3D的方式来减轻成本回收压力,这种做法可以套用一句刘德华在《寒战》中的台词:“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我表现理解,但并不赞同。
而如果按正常的尊重电影规律的操作模式,采用2D版本上映,《风暴》的票房会是多少呢?
我相信会多于《扫毒》,但也未必能到三亿,可能正卡在盈亏线上,制作上稍微一放手可能就是败局。
所以说警匪片在目前的华语市场上仍然不会是一个主流片种,同样的安乐今年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3000万的投资最后票房飚过五亿,这才是投资人梦寐以求、不惜跟风也要分一杯羹的项目。
但是不是现在观众就是不爱看警匪片呢?
其实也不是,观众对动作片是有刚性需求的,关键问题在于电影满足不了他们。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套路还是太传统,警察、悍匪、卧底,跑不开这几个元素,最后也仅限于这几个元素,缺乏类型的有效融合,如科幻、冒险、恐怖、政治等等,总是常规调查、见面开打的模式,打到最后观众也看疲了,看的时候觉得叮叮咣咣毁了不少东西、死了不少人的挺过瘾,走出电影院后,未必能记住什么。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创意很重要,这个创意不是靠新式武器、靠变着法毁东西就能解决的。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部老片子叫《五路追杀令》,B级片的制作,枪战场面不大却异常精彩,靠的是乱战中的人物布局和逆转,让观众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让观众觉得这里没有人是安全的,最终靠的还是想象力,以及导演对观众心理的拿捏。
二是电影体制的问题,警匪片受审查限制很大,所以这一类型基本上成了香港导演的专属片种,各种糟烂事不是发生在香港就是民国。
这种港味的东西内地观众从《英雄本色》开始已经浸淫了近三十年了,基本上香港警匪片中的对白没有听着不耳熟的,也没有什么人物关系是以前电影中没见过的,即使把这种东西推到极致,对观众的冲击力也是有限的,无意外则无惊喜,也没什么话题效应。
而且对于大多数内地观众来说,香港毕竟是一个有隔膜的地域,那里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生存环境没太大关系,打翻天也只是对岸的战争,也只是隔岸观火,跟看美国警匪片的心理差别不大,炸中环跟炸曼哈顿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警匪片的现实意义被彻底消解掉了,观众的认同感也仅限于表面。
试想一下,还是《风暴》这样量级的卡司和制作,改个名叫《雾霾》,让故事发生在北京,毁的不是中环而是王府井,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是个什么样的观影体验?
会制造多少谈资?
说了这么多,其实与《风暴》本身的内容和质量无关,仓促成文,很多想法虽然真实但也未必正确,在这个行业介入越深,越是觉得自己想问题会流于狭隘。
但我真的很钦佩还有能去挑战这一类型的电影制作人的勇气,也很赞赏香港电影人在制作上的专业,希望他们能坚持到华语警匪片的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不要靠《扫毒》那种发狠式的怀旧和致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近实在是太闲了,闲的所有上映的电影都看了一遍,《风暴》首映的那天刚好去看了。
因为之前没怎么了解,想着港产片大部分就这样,差不多能看就行,还3D呢。
看完后实在是不想评价这部影片了……刘天王在电影里的确是拼了命了,跟拍动画片似的,怎么打啊,怎么爆炸啊,怎么枪林弹雨啊,反正他就是一直活着。
姚晨产后好像特别喜欢在港产片里插一脚,没想到还不算是配角,是个在电影里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女人,一个谎言让坏人决心做个好人。
胡军的角色也好笑,做坏人的时候没被抓,最后却无辜替另一个坏人背黑锅被抓了。
最后的结局也不知所谓,香港没死刑,一群悍匪还不惜把中环都毁灭了都不肯投降,国际恐怖组织都没这么狠啊……大哥,求财而已,至于吗?
所以我只能说,编剧和导演的大脑都有部分缺失了,就这样的剧情,还拍3D,1D都别拍好吧?!
我不可惜电影票那几十块,我可惜我坐在电影院里饱受折磨的一百多分钟!!!
一部批判人权自由的片子:整部片子,一次次地表现警方的无力,对于人权自由的无力:不是人权自由帮助匪徒脱险,就是人权自由让警方的线索中断。
真他妈的该死的人权与自由!
一部歌颂邪恶的片子:直到警方通过邪恶地伪造证据,见死不救,甚至杀人灭口等践踏公正方式,最终得以将犯人绳之于法。
我的大导演,你这演的也太复杂了吧!
直接去把匪徒的老爹老娘抓了弊了,把匪徒们活活气死不是简单多了吗!
道具与场景不符 几个匪徒,抢几辆破车,穷逃到中环,然后把中环轰炸成废墟。
亲爱的导演哥哥,拜托你把道具也做强大点呀,靠几个抢钱的乌合毛贼,拿几颗手雷,几把破枪,把中环轰炸成废墟?
这么豪华的轰炸场景,就靠这点火力?
这配置也太寒酸了点吧?
不觉得有点老汉推车力不从心吗?
“荷里活”看多了也要学着点呀,没几架飞机,或者坦克,你好意思把中环轰成这样?
你以为是鸟山鸣呀?
还是八神大战草稚京呀?
不过,配置太高太费钱,小成本制作可以理解。
刚回家路上,一边开车,我说这部电影很多bug,还害我和我小女友吵了一架,很郁闷,至于哪里有bug,我挑选几点来…a,包围实施抓捕,为什么不守住几个出口,屋顶为什么不增加狙击手,围捕,饿他们三天,看他们出来不出来?
b,不在场证据,很苍白,名侦探柯南吗?
香港架设的天网探头探不到林家栋什么时候出来酒店什么时候回去的吗?
移形換影术c,如果是卧虎藏龙或者蝙蝠侠也罢了,那么高楼上打斗掉下来,完全没事,我只能说超人。
d,香港警察可以为追劫匪,在没有疏离群众的情况下械斗吗?
人权在哪儿?
e,小女孩是干嘛的?
刺激刘德华转变的关键?
她一个弱智儿童,怎么把一个口哨糖放在手链中,体温居然没能化掉那颗糖…f,胡军那么大的老板,就一台车?
马子钓凯子车震还要在同一部车?
为什么对内的角度拍对外的刘德华做假证据这么容易,车子装成个B样子,没断电?
那个摄像头是24小时记录?
既然如此重要的摄像头,胡军为什么不查看在先,轮得到小B崽子去偷视频?
g,姚晨和林家栋打电话手机是白色背景,不应该有红外线感应变黑屏吗?
她怎么那么巧,碰到她老公弄车,并玩枪h,导演想涨票价做3D无可厚非,但又想学无间道,分裂下,又模仿威尔史密斯背一把带瞄准镜的机枪打近战就没必要了。
i,胡军那么爱玩,为什么要撤…j,那么严重的枪战,林家栋被随便问了几句就放了,仅仅跟踪?
跟踪还他妈跟出了不在场的证据…k,刘德华的手臂遭受重枪械近距离击中还能拿得起枪。
你牛l,枪战时刻还他妈能看信息,编剧是他妈干啥吃的啊,稍微正经一点吧m,刘德华是将军还是先锋官,不是很懂n,第一个卧底干嘛找小女孩啊,要她安静你妈啊,安静还不是被抓出来了啊?
不晓得守在楼道上伏击吗?
这么容易被抓,浪费时间干嘛呢?
直接在东窗事发时一枪毙命,干净,不拖沓o,林家栋突然转身牵强,刘德华突然不择手段牵强,吕良伟一伙打劫被全副武装的警察扫射几乎毫发无伤,每秒几十发的速度早都打成筛子了,牵强总之,林林总总讲了这么多,还有很多漏洞不一一说出了,剧情很牵强,无深度,豆瓣做了进入画面广告,还只有6.8分,豆瓣还是相对比较公正的望保持两分,全给林家栋吧,下次女主角换一个吧,姚晨真尼玛丑,不喜欢,她只适合搞笑对了,黎小雅,不想和你吵架,其实这部电影还蛮好看的,看到了熟悉的B51,很满足了我还是爱你的,黎小雅
新导演不差
为毛要炸中环?炸中环有什么意义?
刘德华的正邪定位过于朦胧,挺多断落衔接也不算很流畅。但,没拧巴的前戏,直入主题,持续100多分钟的爆烈,紧张气氛一分没落下。我很爱你,但我不喜欢你了,祈福主阿门,这两段台词,真喜欢!
希望陪伴我长大的港片不要消失在无片可看的内地
刘华你不死身成这样你爸妈知道吗?各种剪辑乱成麻花导演你家人知道吗?
警察黑化什么的最喜欢了,刘德华在审讯室画圈那会激动的我都一度想原谅剧本的各种超能展开,直到后来大家摸出各种重武器,爆炸场面各种大,主角光环各种强,我就又恢复冷静了。功过相抵就不功不过吧!
花大钱拍烂片的典型
傻逼
此片不给五颗星,枉看港片很多年~
华仔最后的转变莫名其妙,感觉这片如果不是为了在大陆上映,结局肯定会一黑到底
林家栋演得真好
非常一般
想搞的悬疑却又没有逻辑,还不如简单粗暴。
这大概是华语电影近几年来风格最黑暗的一部“犯罪动作”片。一直担任编剧初执导筒的袁锦麟赢在了故事上:电影在二分之一过后的突然反转对观众十分受用, 导演借鉴了当下好莱坞最流行的分岔,跳跃,断裂的“高智商电影”叙事手法。再加上近乎残忍的表现方式----女童的惨死、还有像战争片甚至灾难片一样
3星半。看这部电影时,我老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同步放映《盗火线》——《盗火线》我看了50多遍,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我没能从《风暴》中得到什么观影乐趣。剧作上略有遗憾,情感主线跑偏了,或者说一直没能准确聚焦。资金和面子能给到的都给到了,新导演的缺陷就无法被掩盖了。
就是死的好狗血
导演像个执着的佛教徒,一定要给每个人因果循环的结局
中规中矩
刘德华害人累物
果然应了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