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真得很不错!
完善了原版许多的逻辑不足,人物的性格和表现更加立体,男女主之间的互动也显得没那么幼稚了。
另外,导演将本片英文名“你是我眼中的苹果”的出处和含义也代入剧情里,更加体现了片头片尾“苹果”的意义。
女主身穿男主送她的苹果T恤,上面写着“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更是点睛之笔。
但是,后半段的感染力明显就弱了下来。
从车站分别开始,情节的动态就开始变得晦暗,女一“飞鸟”的演绎也越来越差。
从演员角度讲,男1山田演得是真好,超过原版柯震东很多。
但女1飞鸟的演技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人好看是好看,但板着的脸让人很难感受到情绪的变化,跟陈妍希比就差远了。
总得来说,电影前半段是可以打到五星的,但后面只能打上三星。
加上作为观众对原版《那些年》的“初恋情结”,最终可以给它四星。
这个版本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是充满期待的。
虽然中国版的看了很多遍了,那种青春的气息和萌动的恋爱之感,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
很早之前就看了预告,发现两位主演的形象都很好,男主比柯震东来说,也是不相上下。
女主斋藤飞鸟的颜值,似乎比陈妍希要高一些。
直到昨天,才找到资源,于是迅速下载来看。
不过看完之后,内心没有多少触动,但错不在这部电影,以及它的主创人员。
而更多的是因为,我对中国版的已经看太多了,没有多大触动了。
这当然也不是原作不好,而是看太多之后,习惯了,不太有太大触动。
尽管剧情还是一样的有趣,那种青春的感觉还是很浓厚。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本人高度敬业的精神,电影除了一些地方改动之外,很多地方都是在还原中国版。
甚至连片尾他们几个人一边打高尔夫球,一边闲聊的对话。
至于人物形象,对勃起、阿和的形象,可谓高度还原。
甚至连斋藤飞鸟的笑,都跟陈妍希的一颦一簇极为神似之时,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无怪乎日本当年向英国学习海军的时候,连造船厂的转头都照搬回国,原样重建了。
电影的改动之处,有几个地方。
一个是把后面追到沈佳宜的胖子改成另外一个男生,而胖子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同性恋。
或许主创人员的目的在于强调社会的包容和多元,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
其他细节的地方,则在于本土化。
当然,有人说这部电影本土化不够好,以至于跟中国版的差不多。
是,相信不少观众看这部电影,还是希望看到一些新意的地方,看到日本能拍出不一样的特色来,而不是基本照着原模原样照搬照抄。
可惜,正是因为日本版的高度还原,连许多镜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对熟悉中国版的观众而言,反而显得平平无奇,甚至是失望。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豆瓣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但如果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相信好评度应该更高一些,不过据看到的新闻,也是票房扑街。
究竟为何,还是可以细细探寻。
为何中国版大热,而日本版扑街?
不过,话说回来,世界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曾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没有把爱情故事讲好,它体现的更多是友情。
或许,因为青春期的爱情就是这么朦胧,所以缺少成年人爱情的那种强烈的欲望和诉求。
麦基还批评说,里面仍然有不少恶俗的部分,比如男主赤身裸体,日版把这一点照搬照抄了。
当然,也有中国网友吐槽说,分手的理由也太简单,太牵强,难道有谁就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可以调和的矛盾,就永远结束了?
就算男主当时不道歉,事后道歉,两人不也可以和解?
当然,这是原作逻辑上的问题。
或者说,是沈佳仪真人认为九把刀不成熟,所以没有在一起,九把刀为了自圆其说,编出了这样一个结尾。
不过,且不深入讨论了,毕竟已经谈到了原作上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很美的,可惜中国版的专美于前了,又因为其高度还原,少有创新,所以对中国的观众不会有太大的触动,最终导致豆瓣评分不高。
2018日本爱情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拍自2011台湾同名电影,豆瓣评分6.7,IMDb评分6.1。
本片基本上原样翻拍,结合日本的国情做了少量的修改,总体来说大同小异,是忠于原版的翻拍之作。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既然是翻拍,就必须得拿来和原版做出一番比较。
总体来说,日版弱了台湾原版一个档次。
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细节。
1、台版是喜剧片,各种青春笑点不断,令人忍俊不禁,而本片则笑点很少,几乎是剧情片。
2、台湾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本片节奏平缓,如果看过台版,会觉得日版拍得很平淡。
这倒不是因为已经熟悉了剧情。
同样是忠于原版的日本翻拍,《阳光姐妹淘》的日版翻拍就非常优秀,不亚于韩版。
3、台版的配角都很出彩,戏份的笔墨也恰到好处,本片给配角的戏份很少,因此日版的配角不如台版鲜活丰满。
4、台湾中精彩的打手机桥段和台词中的多处打飞机,在日版中完全抹去。
5、选角上不如台版。
台版的柯震东有痞子气,很契合不爱学习的坏学生的气质。
日版的男主太过帅气,有二次元的味道。
日版的女主容貌更为较小,表演过于高冷,失去台版沈佳宜的可爱。
6、台版并没对“你是我眼中的苹果”这一既是影片的英文原名、又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英语做出解释,而日版则着重对此做了解释和交代。
7、台湾很煽情,配乐很到位,多次响起与情节匹配的背景歌曲,日版配乐比重不大,歌曲很少,以至于日版的煽情力道不够,因此在情感把控上显得平淡。
本片中有中国元素,有台湾人开的包子铺,台湾人会说蹩脚的国语,男主喜欢中国武术,在叩拜墙上的大师画像时说的是中国传统菜系的菜品。
女主的扮演者斋藤飞鸟出演影片是20岁,饰演十五六岁的女主完全没有违和感,可惜鼻头不好看。
斋藤飞鸟是非常典型的日本男人喜欢的卡哇伊(可爱)的女孩容貌。
虽然日版总体来说大大若于台版,在我已经刷了两遍台版、对剧情了如指掌的前提下,最后的婚礼桥段仍然让我潸然泪下。
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如今已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愿意重回青春,不会在错过那些值得珍惜的情感和事物。
片尾最后一幕——写着“新婚快乐”的祝福卡片上同时还写着“你是我眼中的苹果”,很感人,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我最喜欢的人”。
看完了日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女主斋藤飞鸟真的非常可爱,适合演这一角色。
评分没有想像中的低,我觉得可以打8分。
开头的结婚场景设置了悬念,与结尾相呼应。
优等乖乖女与活力差等男生之间的感情,因差异相吸引,因不同而生发矛盾,最后也是以分别结束,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初恋一样,往往是失败结尾的。
浩介在问及,真爱为什么不接受他的追求时说,““大概是不自信吧。
害怕继续那样靠近你,你就会发现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
”你喜欢的,也许是想象中的我。
会让你失望。
”或许女生大多都有这种不自信,就像《她世界》里所说的那样,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别人认为的那样好,有“冒充者综合征”,特别是像女主这样学习成绩和外貌都很完美的女生。
《那些年》为什么引起这么多的触动。
因为这段情感经历单纯,真诚,和带有遗憾,是我们初恋的模样。
“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果那真是你深爱着的人的话,是可以由衷祝福她。
能被爱着,能被好好珍惜着的。
希望她能永远幸福。
”真正的爱,不以自我利益为基点,是纯粹的给予和分享,不求回报,不带任何期待。
爱是存在本身。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如此吧。
笨蛋男高中生的青春物语,好故事呀。
直到最后,我才把男主看顺眼,前期真的找不到他的魅力点。
最后他的释怀一笑,让这个故事升华了。
小时候看不太懂,现在有点理解了,可能也不是完全理解吧。
回看飞鸟的成长历程,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好,我当时在电影院就光看飞鸟的脸了。
再看,真是好稚嫩的一张脸呀。
清楚な女の子,不慌不忙,不紧不张,好厉害呀asuka酱。
曾经看过一部日剧,里面有讲,天鹅这种动物,在水面上看似美丽高雅,其实在看不到的水下,它正双脚用力的使劲扑腾着,所以天鹅是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的动物哟。
看这部电影时,感觉飞鸟就像天鹅一样,我看不到她的努力,正是飞鸟努力的地方,她很有天分的隐藏了自己的笨拙。
最后,发现了地狱级别的巧合,看到的时候我都叫出来了。
男主山田裕贵的女朋友,是前乃木坂46的西野七濑(2024当下),也就是女主角曾经的队友,而西野曾经center过一首单曲,歌名是想要绕远路回家。
首先相比于原版简直天壤之别,首先原版的九把刀导演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位导演,同样他也是这个小说原版的作者。
九把刀导演在这部作品里充当了其中的一个编剧,而另外两个编剧任务应该是把这个故事本土化,比如鬼怪的传说,台湾家庭背景设定又或者说英语老师说的是莎士比亚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等等,但反而掺杂的东西太多,导致主要但人物的无力感浮现出来,为恋爱而恋爱的恋爱也配得上叫恋爱吗?
在内容方面加了女二也喜欢男主的一小条辅线,胖子同性恋流鼻血的梗。
但恰恰是女二的多余戏份设置外加女主的表演不够深刻自然,(现在突然理解原版的女二的相貌很普通了)导致在女主的感情流露很苍白,在结尾处的哭戏当中,原版的沈佳宜双眸湿润,眼角通红,给人稚嫩可怜的感觉,而飞鸟饰演的泪痕十分明显,表演也缺乏力道吧。
下一个是声音,也就是音乐。
两部电影的声音风格十分相像,内心独白的表现方式很有特色,因此我这里的声音特指音乐。
原版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或者电子音乐混合的,钢琴有青春的懵懂与韵律,小提琴有对那段记忆的尊重与惋惜,电子音乐则是开头代表青春的浪荡不羁。
最重要的是,在高潮的地方,是由人声在演绎感情,并非有人声就是在故意煽情,反而只有灵魂的嘶吼才能真正让我们共鸣。
总之,我还是想再看一遍原版,平行时空里的那个柯腾和沈佳宜。
日本纯爱电影特有的滤镜加上本来就很感人的故事,稍稍做一点改动,可以算是及格的「翻拍」吧。
或许这也告诉我们,一样的故事或许真的可以发生在不一样的地方,由一群不一样的人上演,平行时空或许真的存在,只是结局或许还是不尽如人意。
女主的演技显然是不足啊,像是最后婚礼的戏份有一段几乎是「面无表情」总让我感觉她是被「逼婚」的。
男主的演技明显好多了啊,眼神和语气感觉都很到位,不输台版。
至于配乐,我绝对支持台版,「那些年」实在是太经典了啊。
还记得台版上映的时候,高中全班一起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偷偷的在班级的电脑上看。
不同于观影课的主题,那个时候「早恋」依然是禁忌的话题,可是谁和谁在一起好像所有的人都知道。
老师们围追堵截却依然「消灭」不了怦然心动的情感和懵懵懂懂的爱恋。
我们都悄悄的说着谁和谁偷偷的约定了永远,真好啊。
那个时候为最后的结局惋惜,哭了不止一场「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你说男主出现在婚礼上是不是来抢婚的?
」到现在,我还记得朋友当时问我的话,而到现在看了另一个版本之后,我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四,别人的选择,是对是错,我们不过是看客罢了。
哭过笑过,证明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
只是青春的考卷,从来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但是,即使如此。
我还是很感动。
因为一生一次的青春,因为回不去的岁月里,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虽然没有在最好的年纪拼命喜欢过一个人,但是我也曾经将某一个白衣少年的身影印在心上啊。
虽然没有给老师们找过太多的麻烦,却也用各种借口逃过课,开过小差。
也因为没有考好试哭过,闹过,无奈过。
虽然我没有那么燃的青春,却也静静地听过夏天窗外的蝉鸣伴随着「离别」的倒数越来越近。
而我最遗憾的是,那些年一起的伙伴,最终还是和他们走失在时光里。
所以无论是原版还是日版,我最喜欢的场面都是他们高考后坐在海边谈论未来的样子,是后来他们每个人奔向未来的样子「我们不会永远年轻,到永远有人年轻着」他们后来努力生活,也努力释怀的样子,我们也正如同他们一样,随着时间不得不成长,从说着「要成为让世界因为我改变一点点的人」变成「被世界改变很多的人」能够坚持初心,其实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啊。
或许所有的青春片都是创作者对于他们年少时代的缩影和遗憾。
放不下却也回不去,所以只能用尽全身的力气去还原那个夏天,故事就在那里,你可以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群人,有的人得到了好的结局,从那些年走到了这些年,也有的人中间走散,更有些人始终一个人走过。
但,那些年,就在那里。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爱台版啊哈哈,要去重温了!
作为一个看过原片, 小说, 和《最美的徒劳无功》(九把刀写的没在电影里用的剧本) 的观众, 我有如下几点要说。
1. 真的没有必要抄那么多。
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那么能打动人就是因为: 青春荷尔蒙释放。
再细分就是2条: 1) 男主像太阳一样热情火热。
2) 女主像月亮一样美丽,安静又智慧。
把这种感情和自然的美融合,就是完美的意境了。
掌握这2条写剧本,拍出来的东西不会离题太远。
日本在拍文艺片方面可是台湾人的老师。
很多片都很厉害。
就算是没有剧本, 九把刀小说里也有很多美好的场景可以用的。
像是他追李小华的时候, 那只吃了他很多贿赂香肠的狗狗(他自以为那是李小华的狗)。
他带沈佳宜去山上看日出, 沈佳宜坐在他自行车后坐,在上在山中骑行, 他说了很多情话, 沈佳宜在后坐上涨红了脸,欲言又止。
一路上,山花浪漫。
在山顶上表白时, 因天气原因日出没有看到,表白失去气氛, 表白失败。
在回城的火车上, 沈佳宜离开自己的座位,一直站在他身边和他聊天安慰他。
也说不定, 九把刀没有卖这些情节的版权。
他要自己翻拍。
所以以后我觉得要翻拍,还是请九把刀自己来翻拍。
还有那些恶俗的内容, 原版可能是为了要票房才加进去, 再版已经没有这方面压力了, 就要向纯文艺片方向靠一靠了。
2. 有些场景拍得不理想。
1)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车站分别那场戏。
这个时候正是两个人关系发展到你侬我侬的时候。
原片是这样表现的。
男: 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
上大学不要让其他男生轻易地追到你。
女: 你在说什么呀?
女主脸红。
从后来的片花来看, 这个场景是灯光师打了大灯和用反光板拍出来的。
化妆师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女主涂了好多粉。
才表现出女主娇羞的效果。
日版翻拍片的那个小候车亭有压抑感。
抄了那么多台词, 就上面那句没抄, 也没有其他台词表现互相的暧昧关系。
男主,女主比较木讷。
日本人再含蓄, 也别让观众猜啊。
2) 女主递自己出的考卷, 车棚那场戏。
这个是女主第一次主动和男主接触。
不知日本导演是否看过九把刀写的拍电影的书。
《那些年》是九把刀回自己母校精诚中学拍的。
但是精诚中学车棚取景效果不理想, 他就专门跑到一个大学的车棚去拍。
那个景取的效果, 我看画一幅油画也都可以了。
日版翻拍片里那个场景, 背后有铁丝网。
也有压抑感。
而且那天不是晴天, 光影效果不如原片。
缺少青春炽热感。
3) 音乐素材积累得不够感觉音乐素材比较无力了, 烘托效果不足。
话说回来, 九把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的确资金比较雄厚。
有时间去精耕细作。
像是把教室按90年代的样子,翻修一遍。
到人家开学再翻修回来,只有他可以干。
他得到了政府资金的资助。
政府花在他项目上的每分钱也都得到回报了。
这拉动了多少旅行业收入。
还有国际形象提升。
其他导演有没有这么充分的资金支持就很难说了。
这个日版翻拍片也有我喜欢的段落。
女主在打赌赢了以后仍然扎马尾出镜的镜头。
原版是设计成夕阳金黄的光线,或者是打的黄光。
有一种朦胧感。
日版是阴天光线, 或者是打的白光。
正好映射在女主白色校服上反光,有圣洁感。
女主嫣然一笑, 是很动人。
日版女生扎马尾
原版沈佳宜递考卷
原版车站送行
车站沈佳宜娇羞的样子
九把刀镜头里的那些年,是青涩的,放荡不羁的。
从苹果的特写,布满蓝色颜料的衬衣,主角细细整理自己的衣物,到男主角吃了一口苹果后的微笑,九把刀用不到一分半的镜头给观众塑造一场误会,一场有关于他青春的误会。
日版那些年与九把刀的那些年从开头便塑造了不同的感觉。
日版用家庭背景来塑造人物性格,也用家庭背景给故事埋下了一些伏笔;而原版则是用影片主角们的相互关系及所点到的性格来埋伏笔。
相比而言,直接利用人物关系塑造故事剧情更能让观众有带入感,没有家庭环境的约束,只是青春里的那些事,才是青春最原本的颜色。
在原版中,苹果是个彩蛋,Apple in Eye除了在电影名做个彩蛋存在外,在故事中却基本没出现。
而日版却突出了这一点,把苹果所代表的含义凸显出来,更能让人完完整整的明白作为暗线存在的苹果的含义,明白为什么第一个镜头就是苹果。
原版之中,蕴含了很多细细的,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的彩蛋,比如男主角在吃午饭,然后想起了“三年二班周杰伦,马上到训导处来。
”在男主的身后,有一个正拿着乒乓球拍打球的少年。
熟悉周杰伦的人都知道周杰伦有一首歌叫做《三年二班》,里面的开头就是这句话。
包括当年凑篮球球员的卡片,都是属于那个时候的记忆。
但反观日版,日版里面所串连人物的是男主一行人去听音乐,但是放的那首歌确是《功夫熊猫》的宣传曲,这个曲子跟男主想要去学习拳法的思想很搭,但是相比于其他人,却显得那么的让人出戏,更重要的,当这个音乐响起时,男主一行人开始跳舞,突然就让人想到印度电影,就更为出戏了。
在原版之中,男主一行的玩伴,都是不学无术的,上课打牌,随意打闹。
但是在日版里,有能考到班级第一的学霸,有体育方面特别有天赋的篮球运动员,而且男主的设定只是数学不好,这会让中国观众理解不了,相比于中国,即便只是一科不好,也会让老师觉得还能抢救一下,但日版的这种设定,会让人觉得不够热血,那种奋斗不够强烈。
原版与日版在结局部分有天壤之别。
在女主的婚礼上,男主想要吻女主,原版是拍摄出两人深情热吻,但镜头一转,男主其实在吻新郎,九把刀在这里调皮了一下,把梦想的浪漫与现实的无奈作了对比,欲抑先扬,先把那份浓浓的,对于青春,对于那段感情的幻想所表现出来,再讽刺现实,更人感受到现实的无奈,自身的无奈。
但日版的最后,男主是直接开始吻新郎,没有任何浪漫的铺垫,给人体现的是一种直白的爱,相比而言,那种欲扬先抑,能够触动心人,开心之后的难过,比普通的难过更加的刺激人心。
一个故事,两种不同的拍摄手法,日版很尊重原版,但是自身有混合了很多仅属于日本文化的改动,混合了看完这故事之后日本导演自己的想法。
《那些年》本身是九把刀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展现出的主观情感更为浓重,而日版却多一点客观,说不上谁好谁差,但相对于故事本身而言,双方都体现出了完整性及故事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
每个人美好的青春,都带着一丝感伤,一丝不舍。
而每个故事,每种叙事方法,都会让人,体会到不同的青春,回想起不同时期但最纯真的感情。
7分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翻拍国外的经典剧目,国外翻拍中文版本的电影基本上很少,最有名的也就是那个《无间道》了。
而台湾出品的这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后面简称那些年),却在时隔多年后,被日本引进进行了翻拍,也许是那边的制片人觉得这种充满青春气息的回忆,特别适合日本这个国度吧,事实证明,题材合适,但不一定能翻拍好。
一般来说,翻拍经典作品,都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因为珠玉在前,新版必然会被拿来跟原版对比,后来者只能表现的更加出色,才能摆脱观众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喜欢原版的人接受。
而这部《那些年》,就算是没有看过原版的日本观众,也是会对一部影片的质量产生要求的,最起码抛开原作不去对比,你也要能够拿得出手。
凭心而论,这部《那些年》的翻拍基本盘还是算可以的,至少在保持原作的精髓和发展过程,融入了日本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和青春味道。
但也许是有些过于刻意追求保持原版了,导致在细节方面的描写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毕竟中国人的情感表现方式和日本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同样的台词说出来,味道就差了一些。
而且或许是为了致敬一下原版,强行加了个台湾人的角色,只不过这一口日本味的塑料普通话,完全没说服力啊!
还有男主学的那所谓中国拳法,练了两年,还被空手道打的体无完肤,真的不是来黑我们大中国武术的么???
除了导演的问题外,演员的选择上我其实也不大满意,看了半天才发现女主角是斋藤飞鸟,这个人气很高的乃木坂46成员,这算是她的第一部女主角电影,但不得不说表现一般。
未能将那个充满了灵气和矛盾感的女主表现出来,某些煽情的地方甚至因为她的面无表情导致有些出戏,虽说跟原版的陈妍希有些像,也许是选她的原因,但确实她的表现只能说确实生涩。
男主角的扮演者山田裕贵的表现就还不错,基本上不输原版的,只不过你为何要在家里全裸啊,还父子一起。
相比之下,最引人注意的反而是出演青梅竹马的女二松本穗香,开头她那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估计不熟悉原版的观众会一开始以为她才是女主角吧!
另外那段男男的情节安排,也是导演自己加上的吧,反而显得过于刻意。
我们在看《那些年》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呢?
看的是我们青春时期那懵懂的爱情,一起吃喝玩乐的友情,还有那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又特别憧憬的不定性。
正是因为这种不定性,让人们在那个时期容易忽略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应该抓住的,还有那种单纯而又没有掺杂丝毫利益的感情。
每个人的中学时期或多或少都有喜欢的对象,也许是班上学习最好的那位,也许是前后桌的她,也许是一次放学回家偶遇的惊喜。
这种喜欢有的可能会成为双方交往的开端,也可能最后到毕业无疾而终,双方其实一句话都没交谈过,但多年过去,依然是存放在记忆里美好的回忆。
这种特别纯粹的喜欢,才是这个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也许原作小说作者九把刀实际上的经历没有这么美好,但通过他的笔下,还有电影的还原,将那个美好的时光表现出来,这就足够了,观众只喜欢他们所看到的美好,而不是去猜想事实的真相。
同样,这部翻拍的日版,观众也不追求一定要跟原版一样,或者说超越原版,但凡能够表现出色,将其当做一部全新的作品看待也未尝不可。
只可惜整部片的水准也就只能保持在这个阶段。
最后说下个人觉得日版比较好的地方,那便是两个人一起出去玩的那部分,将那种暧昧而又非恋爱的感觉表现出来,在对比最后的结尾,这才是让人唏嘘的地方。
不是谁都是九把刀,不是谁都能动那些年。(女主换个人,这剧必凉)
我竟然接受山田裕贵了…
数学考题再难也有解答,可惜人生有谁都解不出的谜题。
山田裕贵演技好啊!
我喜欢松本穗香
還是陳妍希更適合這個角色。
山田还好,其他人表演糟糕;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少年才能拍出往昔的时光和对女孩的爱慕吧…
男主可,飞鸟欠点
日版翻拍
翻拍到底还是缺了感动
什么?演技?我不管的。小鸟的颜,无脑满分!
确实没那味儿了,开头还挺期待,越看越…
这部戏里斋藤飞鸟的颜太可了!传奇美少女,东京小精灵!我盯着看了2个小时,感觉不记得剧情。
山田裕贵的屁股可真圆,鸟儿和新郎完全是两个画风,胖子表示我不是和鸟鸟有感情戏吗,为什么牵着印度男人的手,好像哪里有问题
原本的故事并不算好,所以本就没有翻拍的必要了。而日版也只是学到了表面,分镜,场景和台词都尽量在往原版上靠,这个拍法并不明智,而且又没有创新。所以看起来并不好看。让我失望了。由此可见,台版是真的好看啊。斋藤飞鸟真的super可爱啊。“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有点水土不服,但某些中二的人设还算符合日本文化环境,但情感确也不太能体会,男女主选角还行,中规中矩的翻牌,自然没有太多惊喜
珠玉在前,翻拍难以超越,有些地方语境不符,日本应该是流行文化输出的源头,然后才是台湾,但是忽略这些小瑕疵,从剧情到人物全部照搬台版,只不过演员换成了日本,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本土化,应该叫移植。斋藤飞鸟这一拨人演技有待提高,还是好好唱歌吧。
2019年已看160。两星都给山田裕贵的裸体。
不日本 无新意20200304一时间想不起来有没有看过,一看没有标注看过,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没有登陆账号。
真的很出乎意料只是报着看看小鸟来的,没想到还不错。虽然小鸟的演技一般吧,但我不管她在我心里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