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提起雪村就会让我悲伤地想起《一石二鸟》、“袭吻”事件等诸多令人不由为这位校友无地自容的尴尬经历;虽然在国外有《碟中谍3》、《加菲猫2》、《超人归来》,国内又出《石头》引发一片疯狂的情形之下这部曾经音乐人的处女之作惨遭各方批判,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如果用EG的话来说肯定就是一个“糙”字的不靠谱影片;虽然《新街口》这个最终的影名不过是暂名《避孕套》通不过政审的权宜之举,实际上“新街口”三个字在影片中的出现镜头可谓寥寥。
但是仅仅就冲着这个片名,我就不得不多掰几句。
新街口在哪?
据说那在北京也是因大量贩卖盗版音像制品而扬名四方的一处宝地——以音像盗版基地来命名一部音像制品,是不是也有些许戏谑的味道呢?
不过说起这地方我还真没去过。
在北京呆了四年,这里的道路四平八直交通一如既往拥塞不堪,我很少出门自然那些道路也不会像家乡里那些曲折蔓延的青石板街巷石子儿路沙路土路泥泞小道足以一股脑儿刻蚀进去人的身体内部。
所以,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要说起长沙就不一样了。
长沙的街道大抵有很多现在还沿用着建国之后的称谓,诸如黄兴路、蔡锷路、中山路之类。
我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都是些大人物,那会儿政府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在每个路口塑像以表明本地曾经出过这些堂堂的角色,只是觉得名字挺上口,凭我幼小的年纪也能趴在父母肩上认认真真地从平时看着都高不见顶的车站站牌上将这些汉字逐个依稀辨出——当然,蔡锷还是不认得的。
而那时候我兴趣最大也最为熟悉的地方还是先锋厅了。
自然这个名词的本意我不可能理解,但它对于我却意味着青少年宫,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书法班,意味着路口馋得让人留口水5毛钱一大串正宗新疆人烤的串羊肉,这一些正构成了我童年大半时光的生活。
我母亲工作的地方原来在司门口,卖交电。
电影里边那小插播广告,就是那个“燕舞燕舞”舞得凶的,我妈还真卖出过千吧台。
后来才搬到先锋厅附近,改做化工。
我那会儿四五岁,也就是八八年光景,成天吵着说老师要用针缝我嘴巴不肯上幼儿园,(那女人对我有偏见还整着跟日本鬼片一样的事情吓唬我不是我的错!
)特闹心。
我妈只好白天常常就是将我丢在青少年宫,晚上再载着一起回家。
那会儿的国营商店,站柜台的都是女的,我怯怯的跟在母亲身后,拽着她的裤子新奇地打量着各种各样的电器或是化学原料,同时还要躲避着各种女人想要捏我脸蛋的企图。
她们的柜台在下边,会计则在楼上。
从会计室到各个柜台有一条条钢丝绳连接起来,上面挂着大钢夹子。
台下收银,台上开票,钱钞和票据就这样在那时候还年轻的中年妇女们她们并不柔嫩的手中,她们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中顺着钢丝绳在我头顶上空飞来舞去。
那如同蛛网般的钢丝绳就这样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痴迷。
《新街口》这部影片下了一定的功夫为它的故事营造氛围。
它选择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年轻而记忆模糊的时代作为背景,在电影的镜头中,导演雪村始终想要让人们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有气息。
爆炸头喇叭裤、提着大录音机的小青年乃至白色的警察制服,这些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符号一一出现,确实有些像那么回事。
然而女排、《血疑》、《阿童木》、“燕舞”这些刻意加入不知所云的所谓时代背景则大大破坏了影片的可观赏性,让人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反而心生抵触。
平心而论,作为对于一个时代感觉的把握,《新街口》既不如《孔雀》、《小武》、也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还不及童年的那张蛛网所能为我带来的惆怅。
在性格人物方面,片里主要塑造了四男二女几个主角,外搭一个爱吹牛皮结果英勇牺牲的警察三舅。
大岛茂的好人,板带儿稍稍有些吃里爬外的精诈不过还算义气,这些都还不错;沈红这种死乞白赖不择手段都要出国的女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待人喜欢,倒是三儿的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片中两次对上海人的调侃都不算成功,当然,雪村要的也不是一个史诗,不过他突然不搞笑了严肃了甚至有些蔫了却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也许,这种不适并非出自他的演技而是我出于个人的原因。
他对沈红的那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那种谦卑那种恭顺也许使我自己看到某些相似而沮丧而愤怒,相反建国到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与三儿堪称一对生猛男女。
在这里不搭调的是我却想起了我的大舅。
年纪相仿,又都提着瓶子喝酒,背心拖鞋哪儿都去,冲这些方面大舅和建国他们还真有些相似。
再看看那些经历,哥几个卖包子卖酸三角糖炒栗子羊肉串直到冰糖葫芦,啥买卖都干过,警察一来就跑,还是被抓若干回!
这样的经历多的去了。
就连我妈,从工作时在单位的店门口搭售鞋垫到下岗后跑路边摊卖头花什么事情没有干过?
就说有一次吧,我和我爸去公园玩,我妈就在门口铺块塑料布卖发卡之类的小玩意儿。
结果我爸看着钓鱼没管上我,我也玩钓鱼儿玩着玩着就掉水里了,我爸好容易捞了我上来,小命保住了但我俩一人丢了一只凉鞋。
我只好赤身裸体瑟瑟发抖地躲在树丛里边等着衣服晾干,然后跻着爸爸绑我脚上的一块牙膏皮垂头丧气地去找妈妈。
自然是把她气得要死,心惊肉跳躲着城管工商一天挣的钱全搭上了我们两双凉鞋一顿蛋炒饭还不够。
话扯远了回到我大舅。
一般说脑筋活络喜欢挑战的人都不待一行干忒久,我舅那可跟那几个小子有一拼。
先是自己开五金灯具店,继而开面的,印刷厂铜铝字一一做过,就连沿江到对面开大排档也使过。
可能就是人游手好闲惯了,干啥啥不成——开面包就出车祸,开印刷厂不懂行被人骗,开店人在里边打牌让人摸走了手机,大排档自己不会做菜钱都给厨子挣了……各种衰事到现在还瘸着一条腿在家里让老婆养着。
都说是大好时代好淘金他怎么就这么滖呢?
实在让人费解。
做累了细节分析有时候也会对电影唠唠叨叨说些闲话,反正影片总是在与我的现实相互纠缠,影评也就成了个人的即兴发挥。
我实在无意于去考察从包子到食品公司,从糖炒栗子再到避孕套的隐喻,虽然这明显串起了从朋友营生与爱情的两条线索。
《新街口》只是一个触点,就像先锋厅不过是个地名,不过它让我对于有关经济改革有关生活往事的一切记忆喷薄而出。
这些算作什么?
光荣的八十年代?
让人怀念的八十年代。
或者又如随着板带儿脱下喇叭裤换上衬衫领带,我则会想到我现在的朋友兄弟,那些曾经坚固不摧的感情,是否可以挡得住市场的大流。
就像建军和板带儿散了伙,很多年以后你们会不会还像现在说的那样不远千山万水地赶来,为了告诉我一个梦想。
POPO说得对,新陈代谢嘛,呵呵,题外的题外了。
最后是一组镜头。
一看片头的倒镜头加上天女散花的慢镜,虽然有人认为矫情可我当时却误看成了像是我最喜欢的《猜火车》的影片,虽然它的延续让我失望。
另外建军拿着避孕套站在科学园第二宿舍的铁门前,镜头里只出现下身和一只捏着套套的手这时候开始打雷闪电,这个镜头让我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功夫里面周星驰拿着钥匙进精神病院的场景布置是一种错觉还是雪村又一个无厘头的戏仿。
其实黄花闺女的说法和避孕套的提出乃至在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北京,建军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迷失了方向这些桥段本可以处理得相当的艺术。
我想,同样的素材如果交给更有才华的编剧导演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了,大体就是这些,拉拉杂杂。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既然不是史诗,也没达到所谓黑色幽默的境地,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笔墨提起?
如今的长沙街道几经整改,已是今非昔比。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广场,通畅华丽的沿江风光带;司门口拆除换作商业航母般的步行街;各主干线也纷纷立起了文化雕塑,霓虹交映歌舞升平;就连大舅家附近原先那一片农田的冬瓜山山凹凹里也炸平开发成了商品房。
可是仍然存在着,存在着在各种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新世纪的大厦之间亦有着八十年代棚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沈红般逍遥国外如大岛茂、板带儿般挖到了改革的金砖转眼间身家万千,可能更多的人还在和建军一样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一如在当初的新街口日复一日的奔波。
新街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指代。
很多人,我身边的众多人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新街口中跋涉、生存。
我的心情糟糕,因为我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前些天我在东门外丢了一千多块钱和我的手机,或许还会有一天我会在一个陌生的街头,身无分文。
何处不是新街口。
实在没想到雪村也会拍电影,而且一出手还是自编自导自演,一直以来,雪村那猥琐的长相,加上猥琐的歌曲,实在让我无法对他有什么好印象,这回实在是被剧情和黄渤吸引了,才来试试这片,看完却觉得很喜欢。。。
片子有浓浓的怀旧情怀,而且是老北京那种味,有点不明白雪村一个吉林人,怎么能拍出那么纯的北京味来,感觉有点像《阳光灿然的日子》,不过没那片那么能上台面,属于放在家里偷着乐的类型,某些怀旧的场景,又能让人想起《孔雀》,但这片子比起《孔雀》来要有趣的多了。。。
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一群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演员都在各司其职,雪村能把这样一个非职业演员团体成功捏合在一起,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更不谈其中有几个表演很是抢眼,比如黄渤,又或者吴超,还有巨像邵美琪的“三儿”。。。
最后一段避孕套情节设计巧妙,有点借鉴国外青少年电影的桥段;最喜欢片子插播的广告和电影电视,太经典了。。。
歪歪者,YY也。
早就看了这片子,一直懒得说。
不值当,中庸之作都让人节省唾沫。
在表江博客上见她大惊小怪地评价北京姑娘,倒让我一乐,典型南方人的视角。
她那段话是这样的:里面的女的我很受不了,仿佛是代表了两种比较底层的北京女青年,一种是沈红那样的,有点像苗圃的劲,略有几分姿色,就以为自己倾国倾城了,傲得不知所以然,属于贱了八艘的男人喜欢的小辣椒类型,我看着就烦。
另一种就是纯地摊型的了,满口爷们爷们哥几个的,太粗糙了,即使能为你去拼命,那还叫女的吗。
看来北京老爷们的喜好还真是敢爱人之不爱,那《动什么别动感情》里的万征说什么来着,就喜欢她这滚刀肉的架势,特经得起伤害。
额地娘啊啊。
姐姐不要喊娘,北方姑娘确实如此,很经得起摔打的,不经风雨咋见彩虹呢。
惟一值得我说的地方,让人又气又乐。
沈红利用男人对她的垂涎,弄到了钱,弄到了美国签证,她真诚纯洁的爱慕者雪村叔叔很痛苦,因为看到板儿带给了她钱,她为报答,穿着粉红睡衣陪板儿带过了一夜。。。
,没完呢,到最后,最后的最后,所有的男青年终极理想实现了,原来姑娘还是处女!
雪村肯定特得意,哎呀我这个包袱抖得多妙呀,前面大家都以为姑娘是一荡妇吧?
其实不是,其实不是,她是男人心目中纯洁的天使啊。
那个年月里,没海外关系,没学习特长,居然能出国,是很艰难的,沈红为此献出身体,大家也是理解的,一个胡同妞儿要想摆脱胡同冲上蓝天,付出一点代价,更增加追求理想的壮丽,挺美好一事儿,雪村导演为了他那点子可歌可泣的男人心理,偏要人家保住贞操,帮沈红办下签证的干部大叔,在她出国前一夜,跟沈红说:要不,你今天还是去我那儿过夜,明天直接去机场,咱们跟以前一样,玩儿一宿敲三家?
敲三家!
打扑克是多么光明多么正派的行为,干部叔叔用明白无误、口齿清楚的台词向观众表明,沈红是纯洁的,她没有用身体换护照,她是用扑克牌换来的理想!
那,她拿了板儿带的钱,陪板儿带过夜,是咋回事儿?
人家姑娘跟男主角解释啦,板儿带性无能呀,要不是我早知道他有这个毛病,我才不会拿他的钱呢。。。
于是,沈红郑重地把贞操献给了最值得一献的清贫的追求者——雪村所饰演的男主角,虽然该男主角长相猥琐品行不佳,除了一颗色胆之外无一可取。
一看就是男人编的剧,男人导的演。
意淫的瞎话,满篇都是。
心底无私帮助美女不求报答的男人,恕在下眼拙,至今没发现。
以性骚扰女主播进行炒作的雪村导演自己能相信这个瞎话吗?
还有一处比较恶,雪村是东北人吧?
东北人都讨厌上海人吧?
雪村在剧里闲得乱扯淡,愣弄出一个走过场的上海裁缝,具备所有北方地区多年来口耳相传所塑造的上海人典型特征,角色形象与传说一般无二。
这雪村太无聊了,狭隘。
电影以起个照为开头,最后又以找安全套结尾,说到底还是一个罩。
看完后印象最深的板儿带这个角色,就像看神话一样,别人感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我却只对孙周饰演的教授印象深刻。
大岛茂、铁臂阿童木、燕舞收音机,分别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三个方面,电影动画广告。
故事情节简单,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影片叫座,更多的还要靠演员。
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板儿带一人。
乱七八糟的东西穿插在一起,感觉是在拼凑的情节。
只有那燕舞音响、铁臂阿童木、山口百惠算是唤起了一些回忆。
80年代已经是走向开放的年代,不知道是为了宣扬建国的正义忠诚,还是女主演的矜持,居然那么风骚的一个姑娘,不择手段办了出国签证的时候,还是一个黄花闺女,太假了。
看看《忏悔无门》就知道那个年代想出国是多难了。
演员尤其选的有问题,那个黄渤还是民工本色,看不出80年代混混的样子,只有建军才有那范儿,让人看着也顺眼
据说吧,一个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就像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一样,总是浸透了自己的影子,甚至,就是自己。
所以,我知道姜文在青春期是孤独的行走在晴空下空旷的北京;徐静蕾崇敬地放弃自我地爱过一个作家;陈染是病态的单亲的小孩儿;安妮宝贝喜欢棉布裙和白球鞋……不过,能被人看透的导演和作家,在我眼里总是第二等的,如果他们一直沉浸在自我的情境中无法超越,就会降到第三等,第四等,比如安妮宝贝;如果他们开始隐藏起自己来,关注更广阔和复杂的世相,也许就会进化为第一等,比如姜文。
据此划分,王安忆是现存的唯一的在作品中能将自己完美隐藏的女作家。
《新街口》是雪村的第一部电影。
看完后,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两个女主角。
其一,男主角暗恋的对象,美貌高挑,风流跋扈,在男人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她利用男人,借钱,办出国,洞悉男主角的深情却故意视而不见,却又偶尔温情流露……这种女人吧,简直就是女人的公敌啊,剧中另一个比较粗糙的女人就打过她,骂过她,倒是完美的代表了周边女人的态度,在其他女人看来,这种女人就是靠出卖身体,姿色来轻松获取利益的,这叫不要脸,人人得而诛之。
嘿嘿,可是在男人眼里呢,就是会看着她发呆,就是会为她打架,就是能不计回报的帮她(唯一计较的那个是男人眼里的性无能),就是能为她的一点点温情拍着屁股雀跃。
不过,做为导演,做为男主角,在结尾终于不免咸湿了一把……如果到此,虽然不免有点平庸,也不至于落下笑柄,但是,但是,这是人家的第一部电影嘛,哈哈,他让女主角在床上娇嗔地说出自己还是黄花大闺女的事实,真是强烈地震撼到我们啊……这样的安排会让所有男人女人鄙夷的,只有导演这样的,其貌不扬矮小邋遢无财无势空有一腔“柔情”的男人和小男生才能发出这样的yy大梦。
我本来以为演员是曾黎呢,号称“最被埋没的美女”,演这样的片子到也正常,只是某些特写显出了眼袋,让我小小的失望了一下,还想呢,美女也不过如此啊。
结尾美女秀身材,很完美的上空背影,小裤裤跟身体贴合的也很好,没有出现勒痕,让人嫉妒了一下。
结果一看职员表,不是曾黎,是范霞。
再来说女二号。
相貌平庸,性格粗暴,给她安排了一个劳教的历史,以合理化她的喝酒打架大馇子口音。
这是男人的另一类梦想,不是供在上面的圣女,而是能跟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形象。
要皮实,粗糙,唯一的一点点温情要留给唯一的男人,还得是默默的,不耐烦表现的,全身心的奉献。
这里的全身心,是得从最简单的照顾生活,遮风挡雨,抵御危险女人,到为男人挡刀子,最后连命都搭上的那种。
男人呢,在面对这种女人的时候,要冷,要迟钝,要不懂,要面对女人最后的一个“亲一下”的要求还犹豫!
看豆瓣的影评,有人说这就是北京的女人啊?
还有人说,没错啊,这就是典型的“滚刀肉”一样的北京女人!
什么呀,这明明是东北女人吗!
这两个都是!
典型的两个极端的东北女人,或者又高又靓走南闯北,或者泼辣现实地在家跟男人打架……雪村么,还是比较熟悉东北女人一些。
查演员表,邹晓霞,二人转演员。
影片看完,男人很简单。
昨天晚上电视放的,没看全,但是能说的那么地道的京腔儿的电影不多了,特别亲切。
感觉就是80年代初的北京,许多场景都是故宫前门中山公园那边,那是我最爱的地方,小时候经常去看电影。
雪村是北京的吧?
京腔儿我好久没听那么地道了,演建国那个也相当的地道,板儿带和三儿实在是不行啊,尤其是三儿,东北调儿的啊,不是北京胡同丫头片子的调儿。
电影挺诚恳的,虽然80年代我也就几岁,但是看了电影觉得还原的挺好的,国营的,酸三色,糖葫芦,还有北京人那说话的劲儿,打群架,哈哈哈
雪村,中国音乐评书创始人,几经沉寂后突然奉献出一部电影《新街口》。
上网搜索看到《新街口》是雪村自掏腰包300万拍的,他自称要赚600万。
完蛋,这部影片还真卖不出600万。
紫光影院用最小的放映厅放这部片子,检票时服务员说好多人觉得这部片子没意思。
我倒吸一口凉气,四十块人民币啊。
影片的开场极富视觉幽默,雪村扮演的建国和弟弟建军、哥们板儿带在工商的追赶下以满天撒包子为掩护创出一条逃生路,三个人用芭蕾的形体语汇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让观众第笑出声来。
故事很平淡,描绘了一帮北京社会青年的生活,摆野摊,打群架,翻墙头,局子里捞人,所有小混混该干的他们都干了。
应该说雪村能在21世纪的北京拍出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实属不易,至少我这个北京土人挑不出大纰漏。
再说那600万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
平心而论,能在影片中得到共鸣的观众至少也要40岁往上了,我要不是看过大量反映文革和80年代的书,肯定也看不懂。
比如影片中雪村调侃一个上海人(英壮饰演)说:你是裁缝吧?
上海人说:你怎么知道?
雪村说:你们上海人都是裁缝,众人大笑。
再比如影片中穿插了四段代表80年代的影像资料:电视剧《血疑》,动画片《阿童木》,老年模特队表演,燕舞录音机广告。
这些内容对二十多岁的观众来说太过陌生,他们虽然也会笑,却不明白这些内容要表达的内涵。
他们更不会知道“大岛茂的心在流血”这句调侃的时代意义。
雪村在本质上他受到了陈凯歌思潮的影响,误以为导演可以用电影表达自己的某种审美观或责任感。
其结果必然是票房低迷和观众的不解。
雪村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没错,但是他过于另类,我们当然不能否定雪村善意的初衷,他的80情结镌刻了在他的艺术风格上,可惜的是同样镌刻着80情结的观众要么不舍的花四十块买张电影票,要么不舍的花时间去电影院。
这场电影看得值,总共四个观众,中途还走了一个。
灯光亮起时我鼓了掌,旁边那对情侣极不情愿的结束了肌肤之亲,白了我一眼。
初看到片名首先想到是南京的新街口,看了电影才知道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北京。
讲的是混的不咋样的青年们的故事。
建军、建国、板儿带和大岛茂,四个胡同里的青年。
在这里,影片关注的是小人物,而且是没有什么文化、接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没有多大的理想、没有太多的追求,小人物们的生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导演是雪村,这个让人上酸菜的家伙拍出的戏自然跟他的歌一样不太着调。
影片刚开始,建军几个逃避城管的戏就透着滑稽的色彩了,夸张的芭蕾舞似的肢体语言,配以慢镜和特写,几近病态的人群。
虽然有些不着调,但是可以看出影片从开始就要突出80年代的特有的气息,并且以娱乐性讨好观众。
片中经常性的插入那个时代的电视节目,似乎不停的在提醒着观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酸三色、富强粉、糖炒栗子、国营副食品店等元素制造了怀旧的气息。
但是,影片没有附上那个时代沉重的精神上的特质,仅仅停留在了对80年代的简单回忆上。
影片过于强调了娱乐性,流氓团伙、打架斗殴、性感美女、调侃上海人等等结合在一起,确实热热闹闹,至少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觉得乏味。
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想起了《站台》,同样是写80年代的年轻人,《新街口》显得轻薄了很多。
如果描写80年代的电影仅仅停留在回忆的层次上,那只会注定是失败。
此外,觉得雪村还应该再去学学表演,其他人都还好,雪村在戏里面怎么都觉得有点异类。
雪村站在新街口,出来混,还是要有点真本事啊。
总之,这部片子不会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嗯,也许短期内还会有沈红赤裸的性感的背吧。
前两天跟单位的时候,无意中看见FTP上有这么一部电影,名字挺熟悉,也很亲切-《新街口》。
于是,晚上值班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了看,一看不要紧,还真让这部电影给迷住了。
电影里面所说的话,人物的表情、动作、打扮等等都将这部电影要反映的内容很好的烘托了出来。
让人一看,感觉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其实我们评论一部电影的好与坏,那么较真,没必要!
电影就是电影,娱乐就是娱乐。
我觉得雪村这人挺有思想的,我估计他拍这部电影,目的肯定是要赚钱啊,可是要赚钱的话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题材来拍呢?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啊,怎么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那种根性的思想及他本身与众不同的观念,或者是那种意识流似的的东西,亦或者是那种骨子里的叛逆精神。。。。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反映了一个主题,就是:迷失和无奈!
我们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但我们有权利表达这种状态,通过什么来表达,见仁见智!
雪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用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
这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看完了也就完了,我们易于感动,善于遗忘。
还不错
大哥你家有套儿么
这剧本完整度都没啊。。。
老北京,摆摊,泡妞,打群架,都想混出名堂。
真实而又戏谑,虽然有硬伤。鼓励一下,中国这种电影不多了
06年的片子,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好看……
最后雪村终于搞了女主角
还挺好看,当初在电视台放的,很有点印象,现在想起又看了一遍。剧情是东拼西凑,想起一出是一出,差点火候。刚开始的天女散花还不错,中间投机倒把拍得很真实,后来有点散架了。主角挺苦逼的。
挺傻的一片子,不过吴超穿背心的样子很像街头小混混。
菜
补:7分+,雪村有想法但技术稚嫩,开头卖包子(不是影片简介的卖包)的场面、镜头都很不错。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和疯狂的石头前后脚上映,放在现在是不是可以好好炒作一下,但在当时黄渤还没有随石头马上出名,在该剧里还是配角,痞子演的不错。沈霞身材好,有韵味。其他人也不错。挺好看的。
一泡屎
总共跳着翻了5分钟,恶心人眼球,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虽然票房不好,但是觉得还挺可以的。
好电影是穿越时代的,常看常新。差电影也能穿越时间,网大辣鸡。
整一个SB电影
懒得评价
你真可爱
没什么感觉...看完就忘...像是一部像“愤”又愤不起来的电影...
谁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