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我的《语言学》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什么“言语行为理论”之类的专业理论,而是她第一堂课操着类似河南话的山东话对着全英语系的4个班一百多号人说的:“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有深度的人。
”然后,用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向我们一帮刚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屌丝们解释何为深度。
明显的,语言留下的只是一种痕迹。
有人或许真的理解了,但是有人完全一笑了之,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人把它变成标签贴在自己的脑门上,有的人,比如我,隐约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很牛X的理论。
并且我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了解何为“深度”,更加难以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有的电影,真的是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它的评分够高,众人交口称赞它的好。
或许这就是我去不了的“深度”。
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我可能猜到了,可这猜想多半又是错的,而我在故事的这种平铺直叙中,早已无心潜入,只想爬回冰山顶端,回到海面上透口气。
比如这部《there will be blood》。
1. 有人觉得“血色将至”这个翻译不好,偏爱“血色黑金”。
其实英文原名我觉得颇有宗教的色彩。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个血色将至,应该就是这个意味。
2. 片中大量的时间没有任何对白,音乐听着也非常单调而沉闷。
真心觉得这种处理很牛X,可是我真的感觉除了什么“这体现了故事人物内心的空洞和现实环境的贫瘠”等等之外毫无想法。
9分钟后主角才说了第一句台词。
看到10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去看到影片片长却又看到了让人伤心的“158分钟”。
最后牧师来找主角废话时,我忍不住快进了。
我知道废柴会死,可是我等不了了。
3. 看完了,觉得主角一生很精彩也很让人难过。
但是我也明白,这电影太难,我这逝去的158分钟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犬之力、天才普斯利,或者老无所依,都有对人性暗黑层面的深入发现与咀嚼。
犬之力,讲人性里阴狠的算计,玩弄的复仇和背叛信任的义无反顾,好像犬之力的暗黑程度深不可测;天才普斯利,注重人性向魔鬼倒戈时的放弃过程的一步步的过程;老无所依,有暖色调的老警察代入观众的同理心,虽然结局暗黑,但故事讲得非常精彩,作为电影叙事本体功能完成度极高。
这部电影,则确实超越了同类题材的电影,不仅拷问了人性、资本、宗教的本质和底限,而且沉郁决绝到底。
几乎没有亮色,丹尼尔人物沉沦过程,也有几个关键点,前面他还是信心满满充满工作热情和教育耐心的创业者与父亲,带着儿子四处勘景。
但从后面他与儿子的陈述来看,他早就把这个养子当做一个赚钱的道具而已,为了树立自己的人设好与人买地谈价格;第二步则是冒牌弟弟的穿帮,导致他勃然大怒枪杀对方,原以为还能找个能信任的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当助手;儿子耳聋,使他崩溃,虽然也有挂念羁绊,但基本就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面对井喷大火,他置刚受重创的儿子于不顾,只为即将唾手可得的财富兴奋嚎叫。
儿子长大后,因理念不合,想自主创业与父亲的基业互补互助,他立马把对方当做了对手,并宣布决裂,告知了对方其实是孤儿养子的真相,并怒骂对方。
儿子离去,老丹尼尔彻底变成了坐拥巨富的孤家寡人。
影片还着重渲染了另一条对立并行的线索,也即第三启示教宗的代表年轻人伊莱,虽然宗教作为电影质疑或批判的另一主体,需要有一个代言人,但明显伊莱不具备这样的力量感。
他就是个小丑神棍,如何与大亨匹敌抗衡?
中间虽然也有依赖成功报复扳回一城的段落。
但作为富甲天下且阴狠狡黠的孤狼丹尼尔,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当做多犀利的对手。
让一个乡村小神棍,一再说出,上帝是迷信这样的颠覆性的宣言,并没有足够挑战世俗信仰或宗教权威的说服力,对他自己也没有。
他早就可以碾碎他,而不用处心积虑大费周章。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暗黑,过于阴沉,深邃,如同人性深渊。
凝视太久必被反噬。
可以嘲讽,不可以绝望;可以鞭挞,不可以毁灭。
音乐也是,几乎是来自地狱的撕裂感,影片开始第一声就奠定了基调,把人拽着下坠。
油井着火那段的音乐。
太撕裂,隐喻人类在追逐资本的玩火过程中,深深沉溺,不能自拔,终将毁灭。
看似讲人性追逐财富,资本以及石油的原罪,也是再讲美国早期发家史的原罪,甚至还嘲讽了宗教,也就是嘲笑了原罪这一概念的初衷本意,结尾的台词,I an finished.我完事儿了。
戛然而止,义无反顾的奔赴人性深渊。
没有怜悯,没有忏悔,只有与人性彻底告别的决绝。
看似留了点温情吧。
养子的创业之路或许不像他养父那么暗黑,养子说,幸好我没有流淌着你的血。
但作为美国发家史的寓言来看,养子的续集也不过是老丹尼尔翻版而已。
电影文本是NB的,人物是绝对立得住的,男主的表演简直入魂。
立意也非常深刻。
这种电影既考验观影的耐心,也考验观影的心理坚韧程度。
我对这种暗黑至旋涡的故事实在是接不住。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超长轨道或斯坦尼康移动长镜头摄影,长镜头给人力量感和观察视角,有助于对事件的旁观冷静和沉思。
中景对话,几乎不用常规叙事的正反打,刻意地克制叙事冲动,2个半小时的剧情,信息量巨大却极其内敛,大量的剧情留白,人物关系交代的就寥寥几笔,儿子与桑迪女儿的爱情婚姻,就几笔掠过;桑迪家的保罗不翼而飞,后面虽然老丹尼尔对伊莱咆哮时有说,自己给了他1万美金,其实吝啬狡猾如他也未必真给了,当时答应的也不过是1000美金,说保留开了小公司钻井;而伊莱看似曾经的风光和所谓的投资失败都是对话中一闪而过的,只为了他对上帝的存疑做一个心理背景;他其他的几个生意合伙人,都没有明确交代其职能和业务能力以及交往关系程度,那可都是好演员啊,眼神里都是故事,可这故事是啥,都没有;丹尼尔的家庭背景只在与冒牌弟弟的对话中隐隐涉及;他是否拥有过爱情,包括主要人物养子的未来,只字未提。
信息量巨大,然而海量的留白,毫无节制的长镜头,人物从入画能直接走到出画,大场景的移动勾勒,电影的历史氛围感是出来了,只不过巨大的信息量都隐藏在人物的叙事背后。
你知道他一定有,但你只能揣摩。
这当然对电影的观看体验来说不是十分友好的。
对于影评里大量叫好,觉得深度体验和沉浸了的观者,我只能持保留意见。
留白当然是高级的叙事手法,只言片语大量留白也是导演的个人风格选择。
张力这东西,是好东西,不过张力犹如渔网,团起来就一小撮,撒开了却有球场那么大,但网眼太大,或者残缺太多,全靠脑补,这体验就真的太累了。
音乐再NB,把人情绪拽入谷底,深度沉溺,观众也希望入口的是能咀嚼出具体滋味的干货,而不仅仅是情绪的虚空。
电影无定势。
个人有选择。
2023年9月15日
看完《血色黑金》,我覺得沮喪,與此相比,手頭近期的所有片子大概再也找不到可看下去的了。
Paul Thomas Anderson的作品之前只看過一部,木蘭花。
這次,丫拍出了一部可以連看十遍的大師級電影: 一遍看故事、一遍看演員、一遍看分鏡頭、一遍看場面調度、一遍看聲音、一遍看配樂,或者把經典段落用朝聖的心理單獨連看十遍,把所有的細節如同一種教義般銘記于心;然後可以再看一遍故事、再看一遍演員……諸如此類。
然後發現,該片作爲一個巫術儀式幻想性的整體,可以那麽真實地存在:那麽駭人,恐懼,窒息,又令人著迷。
聲音,我最樂于分析的部分。
影片的第一段,13分鐘左右,沒有臺詞。
驚訝于沒有語言的干擾,聲音的體悟可以無與倫比地豐富: 礦井支架的咯吱聲、鑿子鑿岩石的金屬聲、繩索的摩擦聲、墜落的砰砰聲、呻吟和喘息聲、石油油膩的冒泡聲,曠野低沉的風聲,突然爆發的嬰兒的哭聲; 以及空襲警報般的配樂聲令人窒息地揮之不去——然後我發現,這種聲音其實是一段恢宏音樂的序曲——我想起了肖斯塔科維奇,以及一座龐大的墓園。
13分鐘之後,火車的隆隆聲加入進來,以及更低沉的聲音:Daniel Plainview的聲音。
沙啞而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聲音加入了之前豐富的聲音體系: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單獨存在,不用臺詞做任何注解,只用環境、音樂、和話語沙啞的音色(只是音色),就可以講述一個故事的聲音體系。
絕妙之極令人嘆服。
影片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設置是具有儀式性的。
Daniel舉起觸摸了石油的烏黑的手,儀式般伸向天空;或者在孩子的腦門受洗一般涂上石油; 曠野上的油井支架,好像陽具一樣勃起刺向天空,它的內部這向著母性的大地不斷攫取——這是多麽富有雄性隱喻的風景; 石油暴烈地噴發,似乎天空也因此抹上永恒的污穢;Daniel沒有顛狂和興奮,而是抱著受傷的孩子跑離烏龍一般的井噴,這是一個奔跑的長鏡頭,耳畔是揮之不去愈演愈烈的咒語般的音樂; 井噴的火焰離奇壯麗地升向天空,鏡頭用莊嚴的速度,伴隨著神秘的敲擊,緩緩的移過平原,無言的黑影有節奏的奔跑逐個超過了我們的視覺; 夜色中的火光形成一個巨大的眼形,油井燃燒的支架是他魔鬼的瞳仁;Daniel被火光映紅的臉孔浮在石油般稠密夜色的幕布上,沒有表情,只是仰視。
還有Eli荒誕的驅病布道,鏡頭跟隨Daniel從大門進入,緩慢地前移靠近中邪一般瘋狂演講的牧師,以近得令人恐慌的距離觀看了驅病過程,然後牧師大喝一聲,歇斯底里地將“關節炎”驅逐出屋,這時候,鏡頭面朝牧師,隨著他的逼近逐漸退出大門——被驅逐的正是鏡頭,正是我們的視覺。
和《荒野生存》大量的,甚至有些矯情的閃回相比,《血色黑金》只有惜墨如金,點到爲止的一次閃回:Daniel和H.W.决裂后,閃回短暫的瑣碎生活細節,一頂帽子,兩人相互小小的戲弄,最後Daniel獨自走向油井,而H.W.和Mary一同離開畫面……一時間哀傷得讓人窒息。
這幾個都是可以看得人渾身顫抖的幾個段落。
都很NB。
還有很多段落值得推崇,不一一累述。
然後是故事。
Daniel Plainview和Eli Sunday是一對悖論,故事在兩者的此消彼長之間推進。
Eli Sunday代表的是“社會”,是宗教、道德、人倫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規則; Daniel Plainview這是代表“荒野”,是反社會的、質疑宗教和道德、在人倫中徘徊的。
他們的名字都富有隱喻:前者Sunday,是“禮拜”天;以及後者的“Plainview”。
Eli呈現出的是虛弱、虛飾和虛僞,Daniel則是冷酷、有力和真實,他看透了Eli人性的墮落,道德的虛僞和所維護的宗教的荒謬;他尖刻地諷刺、毫不留情地玩弄Eli以及他所代表的世界,他將牧師打倒在地,用污泥涂滿他的臉——最後,在保齡球道上,用保齡球殺死了他。
Eli是虛弱的,他却沾沾自喜。
他唯一的上風在于,可以用他所擁有的“荒野”征服野獸,他對野獸,用的是野獸的辦法——一切都是交易,這恰好也符合他不可告人的本性;在那個受洗儀式上,Daniel雖然呢喃道“石油管道……”,但一盆圣血的冷水從頭澆下,頑固的Daniel已然受到了戲弄。
Daniel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强有力和不容置疑的,只有H.W. Plainview和Mary Sunday中和了這種對立: 他拉住Mary堅定地按著她的肩膀說不許Eli再打她;以及受洗之後一頭冷水,年幼的Mary安慰似的給他一個無聲的擁抱——他也以寬大的手掌予以回應。
Daniel在對待H.W.時表現出那麽微妙的父愛,他甚至用酒攙在牛奶中喂養嬰兒,他那麽固執于所謂“家族生意”,儘管H.W.只是一個弃兒,他依然堅定地用嚴格的方法培養他自立;哪怕受到的只是一丁點暗示,他都會暴怒地狂吼:不准質疑我的教育我兒子的方式。
他是多麽堅定的父親。
當与成年H.W.不畱情面地决裂后——這也許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他酩酊大醉,在保齡球道上一睡不起。
也許他并不渴望什麽溫情,但確實在人倫中徘徊過。
再回到“Plainview”吧。
“荒野精神”其實就是美國精神。
在美國人的發家史上,Daniel是最好的證言:他對傳統虛僞道德踐踏式的批判,以冷酷甚至殘忍,却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對荒野作出回應。
你會被他的暴戾乖張所震驚,又同時被他强有力的脉搏所征服,舊的世界在他的撕咬下奄奄一息。
這部電影是那麽不動聲色地處理所有的暴力,過程是瞬間的,血色是烏黑的,沒有傷口的特寫和死者的面容,和《東方承諾》《老無所依》式的生猛不同,却更能像黑鐵一樣壓得人頭不過氣。
很少有人能如此冷靜、不容虛飾、不容矯情和諂媚地挖掘美國精神,并賦予適當的巫術祭天式的莊嚴,和一種邪惡的美。
和《血色黑金》相比,《荒野生存》只是一部多愁善感的青春戲:Christopher McCandless嚮往荒野,却死于對荒野的一無所知;Daniel Plainview則完全屬于荒野,他可以用与荒野同等的精神与荒野對話。
到此爲止,我不明白爲什麽最佳影片是《老無所依》。
也許是科恩兄弟的名氣太大了(奧斯卡總是趨炎附勢); 也許是《血色黑金》太黑、太冷、太NB,超出了奧斯卡的價值承受力; 的確,奧斯卡是絕不會把獎頒給肖斯塔科維奇的(這也許是更爲可靠的說法)。
雖然最佳男主角獎勵在總結影片意義方面顯得不知所云,但的確實至名歸,今年,最佳男主角是一項重于最佳影片的獎: 向与主人公同名的偉大男演員Daniel致敬。
古语有云:富可敌国。
但是在旧时代却没有听说要做富家翁为人生奋斗目的,真佩服我们祖先早就把这个社会的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的那么透彻,所谓的‘商人’就是靠盘剥比他笨的人,一种不断接盘的游戏而已,无奸不商说到底就是人性的贪婪,贪欲可以让丹尼尔不眠不休,日夜驱使他寻找财富之源——黑金石油,贪欲可以让道德和法律都变成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约束踏足社会这么多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悲的是还要继续充当‘打工人’的角色,跟过很多老板,发现了凡做的比较成功的身上似乎都具有男主丹尼尔身上那种特质:敏感、奸诈、勤奋、欺骗、精明。
那些不怎么成功的老板身上,或多或少都缺少其中的某些东西。。
与其说好奇心改变世界,不如说是贪婪驱动这个世界走向极端,我们这个世界真的再变好吗?
古时的礼制社会又是不是对底层大众的一种保护?
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祖先之法似乎输了,但在大同社会中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不得而知,直叫纷争莫问中原是,浑噩长为太古民!
服装设计师Mark Bridges将《血色将至》描述为他最具挑战性的电影。
当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就需要将服装运送的德克萨斯西部的偏远地区,这一路程所面临的的艰辛也似乎印证了电影本身的主题:艰难,孤立,以及克服在实现目标中任何障碍的决心。
Daniel Plainview(Daniel Day-Lewis饰演)是一位世纪之交的探矿者,在某一天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家庭农场关于巨型石油矿场的小道消息。
这个家庭包括Eli Sunday, 一个热心的传教士和信仰治疗师,他希望通过出售地产来资助他的第三次启示教会。
Daniel和Eli构成了全片最激烈最浓墨重彩的冲突,双方都拒绝屈服于对方的意志。
通过一系列的背叛、愤怒和暴力,他们最终都成为他们野心的牺牲品,失去了给予他们力量所有的东西:Eli绝望得承认自己的信仰危机并惨死于Daniel棍棒之下,Daniel自己说道:“I'm finished”,不疯癫不成魔!
而服装对这部电影的挑战在于,在奢侈的服装经费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为这些角色创造强烈的年代身份和地域身份。
1910年代的加利福利亚是一个相对普遍贫穷的“民主”社会环境,Mark Bridges就需要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通过细微差别的细节世界中展示人物角色阶级、职业、性格和动机的变化。
而且,《血色将至》并不是一个对白很多的电影,在没有充分量多的解释性对话下,Bridge不得不利用某些衣服的强烈视觉意义来展示叙事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服装上的细微细节和其产生的即时印象一起烘托出人物角色在艰苦的社会现实下极具各自特质的人格魅力与张力。
这部电影以Daniel Plainview事业初期1898年和1902年两个场景开始,然后转移到1911年,同时整个故事也就架构开始与1911年。
在1898年,Daniel一直在矿井最深部工作,穿着手工劳动者的典型衣服:棕色不伦不类的宽松裤,吊带(背带),柔软的毡帽,还带着宽边遮挡阳光,联合套装和无处不在蓝色工作服衬衫,宽松的袖子。
这件衣服及其之后的变化将在整个电影中反复出现。
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穿着这种事实告诉我们他来自一个下井矿工的生活背景,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韧性也体现了他的力量和决心,以及能够摆脱卖苦力的潜力。
这种韧性在1902年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当时的Daniel已经可以雇佣一些工人,与养子HW一起乘火车旅行。
这个具有社会经济抱负的男人试图效仿中产阶级的尊贵礼服:深色麻袋西装和帽子,高大的冠冕和短边,标志着他的野心和不断增长的地位。
然而它的破旧表明他仍然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与他1911年的诉讼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Mark Bridge说,Daniel在1911年的西装是他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因为以他当时的财力已经能够定制织物,量身定做了。
虽然这套西装在电影中可能并不明显,但这件西装是为丹尼尔的高大瘦身的身形量身打造,并区分于其他角色突显Daniel人物特征的重要性:背心、领带、挺拔的帽檐和怀表,同时一件白衬衫也暗示了丹尼尔现在可以承受不会弄脏自己的工作地位。
这一身完全算是跟1902年的土鳖形象的矿工暴发户说了再见。
当然如果我们足够细心,除了Daniel本人的服装,HW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变化。
Daniel一直视HW为展品,利用他在生意伙伴上制造同情使他们相信自己业务的“家族”性质。
HW在此时的服装也非常精致漂亮:双排扣外套,白色衬衫和短裤。
同样没有任何劳动和艰辛劳作的迹象,这都表明了Daniel的事业取得的成功。
影片中,出现在重要场合中的服装也是我们窥探身份地位的线索。
比如Daniel只会在重要会议(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会议),重要事件(新钻井开幕式)和教堂里才会穿正式西服。
通过避免穿着西装和白色衬衫而更多选择日常穿着,表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劣根,仍然需要亲力亲为于工作场景中。
因此,西装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实现更悠闲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仅仅被视为另一种商业工具。
Daniel在他的工作中的独立性和自豪感尤其体现在他与英国石油公司和联合石油公司会谈中的领子和领带的细节上。
与其他商人不一样,他们穿着独立的,上浆挺拔的领子和带别针的真丝领带,而Daniel仍然选择未上浆的衣领和简单的黑色领带。
这表明他是一个极其需要效率的实用主义者,而且他头顶上沾有汗渍的帽子也表明他不仅努力工作而且不羞耻于自己的实操实干。
同时Daniel在没有穿西装的场合,他还是会保留一些必要的附件,比如上链怀表和至少两只钢笔的存在,它们既可以作为财富的信号,也可以作为Daniel具有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指挥别人的权力。
我们最能容易从远处就能分辨出Daniel的角色轮廓:他最经典的短马靴和搭配得紧贴小腿的靴子,传递了衣主的强目的感和控制欲。
比如在与联合石油的会谈中,他就脚着紧靴,直挺挺站在桌上,将金属梭子订入地图表示成功。
而且,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其实Daniel从未移除他的帽子。
对于帽子的礼仪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常规的礼仪规范通常是要求再室内移除帽子,或者在与其他人正式会面是也要摘除帽子。
但是丹尼尔拒绝这样做,这表明他需要把权力无时无刻要攥在手中,施加于他人之上。
但唯独,只是唯独!
他在Eli的教堂里脱下了帽子以示放弃控制。
对于Eli,当他第一次见到Daniel时,他身着长内衣,吊带裤和宽松的黑色长裤,其实这些裤子很短甚至在脚踝周围翻动。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角色是个威胁,或者跟他的双胞胎兄弟有任何不同。
但这种任何迹象的缺失,会在Eli向他挑战购买土地时,杀Daniel一个措手不及,并自信满满得声称钱应该送到他的教堂。
Eli作为一个牧师的着装包括:黑色长裤,黑色背心和白色圆领衬衫。
Eli这一略显不合身的着装与Daniel量身定做的西装形成了不对称的权威天平,我们也就能够推导出Eli的确真的是太穷了,他的衣服都是一些居民的捐款。
影片中钻井开幕式的场景充分强调了新衣服与旧衣服双向斗争的辩证逻辑,这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辩证逻辑。
Daniel无视Eli给予祝词的请求而邀请Eli的妹妹Mary陪同他一起祝词的时候,我们不难注意到Mary穿着鲜艳的白色连衣裙,这与她平时经常穿的褪色的、肮脏的粉色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透露,这是丹尼尔为Mary置备的新裙子,这是他含沙射影Mary父亲停止家暴的威胁,也是象征对Eli的冷落与无视。
其实Mary的白色连衣裙在影片结尾附近也再次使用。
Mary从一个女孩子与HW一起玩耍的场景过渡到身穿白纱婚服与HW步入婚姻殿堂的场景,是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转移和叙事发展。
同时HW本人长大成年以后同样也是穿着一件没有领带的深色功能性服装,口袋也别上钢笔,完全复刻了老爹Daniel壮年的装束。
而此时这与老年的Daniel又形成对比,Daniel只是穿着内衣和披肩式开衫,在家里百无聊懒的用枪打瓶子。
开襟羊毛衫是Daniel壮年西装革履的对立面,宽松胯大的睡裤也是紧式小腿靴的对立面,这些都暗示着他的无聊与凌乱的“退休生活”。
但Daniel这种对外表的漠视又与Eli“整洁干练”的行头突兀到不行。
当Eli穿着黑色西装,大白领衬衫,时髦得梳着油背头,脖子上海挂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时,这可不是信誓旦旦的迹象。
因为经过仔细观察的话,他的衣服已经有些破旧,裤子也被处理过几次,耶稣受难这的链条看起来很小,因此在衣领上笨拙地挂着。
而且十字架吊坠的荒谬大小也暗示了Eli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钱,并正在遭受信仰危机,试图将此作为精神世界的补偿。
后来,影片结束时,Daniel拖着散开的鞋带失心疯般追逐Eli,两人都失去了对雄心壮志的控制。
影片的服装设计总监Mark Bridges在《血色将至》实现的服装设计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尊重,他利用可用的细节来表明人物状态,动机和精神世界,创造了丰富的服装符号语言,独具匠心又足够含蓄低调,将观众寓情于景于人,充分沉浸在这个严酷的社会历史中,从不可见发现可见,从细节挖掘真相。
在宗教和资本的表面冲突之下,贯穿影片始终的还有另一对概念,它们的关联咋一看只是表面的,却被影片赋予了寓言的深意。
石油和血,两种外观上有些相似的液体,象征着财富和死亡,构成了影片核心的隐喻。
丹尼尔的石油事业可谓自始至终都和血脱不开干系。
早在丹尼尔的第一口油井产出石油的那天,井下就发生了事故,和丹尼尔一同下井的工人当场毙命,幸免于难的丹尼尔收养了亡故工人的婴儿。
虽然这时丹尼尔的内心还存留着人性的温暖,但那一桶桶石油已然染上了血污。
后来,丹尼尔来到了伊莱一家居住的农场,在向本地人许诺下美好的未来后,丹尼尔在这里架起高大的油井。
但开工不久,就有一名工人在井下丧生。
这时的丹尼尔也许早已对这种事司空见惯,他只顾关心自身利益,把矛头对准了牧师伊莱,认为是他占用了工人们休息的时间。
随着丹尼尔石油事业的日渐兴隆,他人性中善良的部分也一点点丧失。
这也表现在他对血的态度上,从对死者的关切同情,到麻木冷漠,再到冷酷无情,最后发展到嗜血的程度。
在影片结尾,丹尼尔发狂地挥舞着保龄球瓶向牧师伊莱的头砸去,血从伊莱的脸下缓缓渗出,正像那从大地中渗出的黑色石油。
冷静下来的丹尼尔瘫坐在地上,说出全片最后的台词:“I am finished." 从大地中涌出的黑色财富,最终以血色告终。
丹叔【血色将至】后,在我心中已封魔神,之后的【林肯】只是锦上添花。
以下是本人整合好莱坞男演员纯演技综合排序,非引战勿喷,欢迎补充。
戏之魔神(T0):1.马龙白兰度(1924-2004)(已故)2.丹尼尔戴刘易斯(1957-)戏王之王(T1):1. 安东尼奥霍普金斯(1937-)2.杰克尼克尔森(1937-)3.罗伯特德尼罗(1943-)4.阿尔帕西诺(1940-)5.达斯丁霍夫曼(1937-)惊鸿一瞥(T1.1):1.詹姆斯迪恩(1931-1955)(已故)2.约翰凯泽尔(1935-1978)(已故)3.罗宾威廉姆斯(1951-2014)(已故)4.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1967-2014)(已故)5. 希斯莱杰(1979-2008)(已故)类型片之神(T2):1.查理卓别林(1889-1977)(已故)2.克拉克盖博(1901-1960)(已故)3.亨利方达(1905-1982)(已故)4.保罗纽曼(1925-2008)(已故)5.格里高利派克(1916-2003)(已故)6.杰克莱蒙(1925-2001)(已故)7. 柯克道格拉斯(1916-2020)(已故)8. 迈克尔道格拉斯(1944-)9. 杰瑞米艾恩斯(1948-)10.加里奥德曼(1954-)11.汤姆汉克斯(1956-)12.汤姆克鲁斯(1962-)13.西恩潘(1960-)14.金凯瑞(1960-)小银幕之神(T2.1):1.布莱恩克兰斯顿(1955-)2.詹姆斯甘多菲尼(1961-2013)(已故)演而优则导(T2.2):1.梅尔吉布森(1956-)2.凯文科斯特纳(1955-)3.伍迪艾伦(1935-)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中生代老戏骨(T3):1.马修麦康纳(1969-)2.爱德华诺顿(1969-)3.基利安墨菲(1976-)4.科林法瑞尔(1976-)5.伊桑霍克(1970-)6.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974-)7.麦斯米克尔森(1961-)8.布兰登费舍(1979-)9.蒂姆罗斯(1961-)10.拉尔夫费因斯(1962-)11.伊万麦克格雷格(1971-)12.亚当德赖弗(1983-)13.戴米恩路易斯(1971-)14.基努里维斯(1964-)15.小罗伯特唐尼(1965-)16.马特达蒙(1970-)17.克里斯蒂安贝尔(1974-)18.凯文斯派西(1959-)19.丹泽尔华盛顿(1954-)20.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1976-)21.安德里安布罗迪(1973-)22.罗素克劳(1964-)23.华金菲尼克斯(1974-)24.瑞恩高斯林(1980-)25. 卡西阿弗莱克(1975-)26.威尔史密斯(1968-)最佳配角(T4):1.萨缪尔杰克逊(1948-)2.威廉达福(1955-)3.连姆尼森(1952-)4.伍迪哈里森(1961-)5.乔佩西(1943-)6.克里斯托弗华尔兹(1956-)7.本尼西奥德尔托罗(1967-)8.史蒂夫布西密(1957-)9.艾德哈里斯(1950-)10.汤米李琼斯(1946-)11.约翰特托罗(1960-)12.哈维尔巴登(1969-)13.吉安卡洛埃斯波西多(1959-)14.JK西蒙斯(1955-)15.罗伯特·杜瓦尔(1931-)16.雨果维文(1960-)未及预期但很努力(T5):1.奥兰多布鲁姆(1977-)2.佩德罗帕斯卡(1974-)3.杰克吉伦哈尔(1980-)4.本阿弗莱克(1972-)5.休杰克曼(1968-)6.安德鲁加菲尔德(1983-)7.布拉德利库伯(1975-)8.詹姆斯弗兰科(1978-)9.布拉德皮特(1963-)10.李佩斯(1980-)11.汤姆哈迪(1977-)12.约瑟夫高登莱维特(1981-)13.吉米福克斯(1967-)14.克里斯埃文斯(1981-)15.希亚拉博夫(1986-)16.杰西艾森伯格(1983-)17.乔什布洛林(1968-)18. 休格兰特(1960-)巅峰已过也努力过(T6):1.摩根弗里曼(1937-)2.蒂姆罗宾斯(1958-)3.克里斯托弗沃肯(1943-)4.约翰尼德普(1963-)5.西尔维斯特史泰龙(1946-)6.阿诺施瓦辛格(1947-)7.尼古拉斯凯奇(1964-)8.哈里森福特(1942-)9.本金斯利(1946-)巅峰已过不努力(T6.1):1.欧文威尔逊(1968-)2.裘德洛(1972-)3.凯文贝肯(1958-)4.马丁辛(1936-)5.让杜雅尔丹(1966-)6.杰夫布里吉斯(1949-)7. 让雷诺(1948-)8. 乔治克鲁尼(1961-)
太棒了啊……几乎完全由男性角色演绎的作品,确实看完后会觉得某些东西是缺少了的,但是仍然非常精彩。
绝对值得看很多遍!
即使是第一遍,观感也非常惊艳了。
视听上绝对佳品,工整又瑰丽。
无比自信的开场,无台词,全靠镜头讲述,几乎回到了默片时代的绝美和谐之中,泥泞、干燥、寡言的环境,男人与死亡威胁的较量。
随着音乐音效台词的加入,人物动机开始清晰,人物形象开始丰满,感情渐入,复杂性被一步步地呈现出来,非常美妙的过程。
音乐并不多,但不会让人觉得是故意克制,每次和画面的配合都显示出非常独特的魅力,特别是D抱着刚被炸的儿子那段,好绝。
主演表演没得说了,台词棒,人性善恶随情节冲突越加清晰,资本家面目明明白白,最后一刻依然做着“赢家”地位的争夺,但是又很难去评判,筚路蓝缕不能被忘记,可是贪婪、好斗、阴险、仇恨、孤独又确确实实在他们身上,并压迫向别人,甚至以生命的代价。
怎么评价他们为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电影很好的地方是没有一味地渲染他们的“恶”,而是真切地展示了作为“强恶”一方他们所真实面对的处境和因此他们的心境。
面对巨头的威胁不说,当身边的人这样待他,甚至伪装成自己的亲人来欺骗自己……突然有种……《色•戒》里易先生的感觉,所以连做爱都不敢闭眼。
海滩一景(对童年的回忆)与前(关于仇恨的谈话)后(杀人)联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其实记忆最深的三个词:weak(Eli骂父亲),hate(Daniel与冒牌兄弟谈话),maliciousness(最后一段面目狰狞)。
无论是“蒙昧”的ranch people还是不断往外exploit的D,都被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套逻辑支配着,你看最终Eli也活不下去了,怎么到了求助Daniel的地步(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
因为这个世界的逻辑是,手段是一切,利益是一切,竞争是一切,必须为了这一切而战斗,不停地战斗,他人都是敌人,是战斗的对手。
冒充的亲戚,捡来的孩子,神父,或某个农民,都不得不防。
欺软怕硬,也不是自己想这样,是被逼得这样,除了自己要成为最硬的那个,别无他法。
如果不用这套逻辑,将用什么逻辑来与之抗衡呢?
所以Eli这个人物也是蛮有趣的,可能或许是最有趣的一个。
他对于我来说感觉是个很朦胧的人,看不清,不知道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儿子这个人物似乎是唯一有点希望的人?
因为首先他独立了,并且关键是他的心灵似乎是最善良透亮的。
但影片对这个“希望”交代得很少,没有深挖下去,可能也不容易吧。
讲到这个,忽然想起之前看的一个作家,鲍尔吉•原野,他散文里有写过,某一个伙伴,失聪,当时我还摘抄了这句话。
就说,当身边的大家成年后学到了各种各样的脏话开始说的时候,失聪的人永远活在了他最后听得见的时候的那个时代,他不说脏话,讲的永远是那个纯真年代的故事,好像他的词汇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年代。
然后我记得鲍尔吉•原野说,不知这是一种幸还是不幸。
大概幸就是指没有被“污染”吧,不幸则是失聪本身。
当时看了还挺感慨的,没想到这句话可以放在电影里:为什呢选择的是让儿子被炸而且是失聪,而最后全片只有他代表着某种说不太清的希望。
照例几下边看边写(时间顺序):1. 开场视听极吸引人,撇去台词音乐,非常有魅力。
2. 人与物的两次坠落都极其有力。
短短十分钟展现多次危机。
3. 特写-近景-全景,全景时候真的非常广阔,不看大点屏幕可惜了。
4. 风光非常好啊,地平线真美啊!
5. 哇……这电影语言太强了,干净利落。
6. 资本家间的谈话,有头有脸的。
7. great orator,nice skill8. 明争暗斗……姜还是老的辣(不让神父去祈祷而是让自己儿子)。
暗示这片土地已经在我掌控下了,暗示力量对比。
9. 哇……这段教堂,一开始还是第三人称视角,后来摄影机甚至变成了ghost,被赶出门外,简直了。
声音设计也非常棒。
10. ranch的晚霞真的好看。
11. Well…"This is hell of a show."(gas爆破)12. 音乐声太棒了,这一段。
13. 时间通过光线的变化表现地清清楚楚。
橙与蓝的碰撞、撕裂、燃烧。
资本家的眼睛与神父的眼睛。
14. 这场大火烧了一夜吗……15. 如果我发现我失声了哇一定会痛哭的……16. 哇……张力无穷啊……感觉是一条食物链(D揍E,E揍他爸爸) 确实是weak这个词了……17. 第一句问identification,之后不回答问题,然后再让人家直直地承认自己的处境。
18. 台词编的太好了……19. 两人谈话,都从对方谈起,we will make you a millionaire. You can tend your son…是个技巧可是搞得地方就很……每次听推销就这种感觉。
20. 或许是son,family一下子戳到了他的点。
21. OMG…OMG…what a story…(杀冒充兄弟一段)22. 如果说之前展示的都是一些比较贪婪,险恶,暴力,嫉妒,竞争的资本家形象,至此则展现了他们自身的地位处境,必须多虑,必须顾忌,必定以仇恨的眼光看,必定孤独。
这是否值得怜悯呢?
23. 这里没有捉弄了吧……(教堂E删D巴掌)24. “There is a pipelin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25. Are they valued for their great ambition and hard labour? But the are certainly accompanied by their loneliness. greediness. aggressiveness. rudeness. 26. 老了的时候真是面目狰狞。
27. 那个Eli就是个羔羊。
bon.
即使丹尼尔-戴·刘易斯只演过这一部片子,也够刷一辈子的了。
影片开头的15分钟,展现的是一个人孤独的劳作。
他挖土、采掘、不慎摔倒。
如果他就那样摔在洞里,伤得更重些,默默死去,估计也要很久之后才会有人发现。
当他挣命爬回有人的地方时,人们只是专心分拣他采到的矿石,计算分量和价值,而任他躺在地上。
这说出了这个时代的真相——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如他所找到的东西,或者说,完全取决于他的“产出”。
凡是洞悉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再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幻想。
哪怕他真的曾经憧憬过“在海边建所房子,生一堆孩子”,这一过程也足以把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接下来,丹尼尔与人合伙采油——工业时代的黑色血液,被演绎成了充满宗教意味的场景:工人用油充当圣水,给孩子“祝福”,十字架般的简陋木制井架突然折断,为油井献上了生命和鲜血的祭品。
自此,浑身沾满石油的丹尼尔,成了一个沾满鲜血的被诅咒者。
10年的光景,为他积累起了资本,成为买地开采的“Oilman”。
他想方设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以低价买下土地,再攫取其下蕴藏的巨大财富。
说“攫取”倒是言重了些。
正如丹尼尔所说,即使明知地里有石油,但你们无力开采。
工业需要资本的投入才能启动,设备、人工、技术……都必须靠钱来堆,而资本的伦理也早已赋予了这投入以神圣和高尚的意义:“让我们谈谈面包吧。
我印象中,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任何男人、女人或是小孩子,如果把一块面包当作奢侈品,将是多么的可悲。
我们可在此地挖水井,有了淡水,就能灌溉。
有了灌溉,就能种粮食,那些曾经的不毛荒野将被变成良田沃野。
到了收获季节,粮食多得发愁。
这位女士,你家的面包将会一直堆到脖子。
修建道路,发展农业,提供就业,兴办教育……这只是我们建设计划中的寥寥几项而已。
女士们先生们,我向你们保证,如果我们真在此地找到了石油,那么你们不但能在此地继续繁衍,这片家园还将更加兴旺富强。
”当然,一个精明的人会事先计算好成本和收益。
他对养子讲起这笔账,未必是搞财商教育,更多是因为身边也没有再信得过的人。
严格地说,这个孩子确实在跟他“合伙”:他是他游说当地人的一张形象牌,也帮他留住了残余的某种信任和情感。
他对孩子表现出的温情和关心,包括后来把孩子接回,明显不完全是出于利用的心理。
尽管这种情感,从潜意识上说也源于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谙世事的孩子,是唯一对他没有威胁,也不能令他嫉妒、失望和仇恨的人类。
而当这个孩子失聪后,就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情感呵护和精力投入的“负担”,包括他与“弟弟”的争宠,都是一摊没有尽头、叽叽歪歪的麻烦,于是尽管亦有不舍和愧疚,他仍然决定将之送走。
这里投射了资本的本性:它不惮于抛弃和碾碎任何阻挡它增殖与扩张的人或物,即使上帝本身也不例外。
倒霉的神棍牧师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居然企图与之讨价还价,果不其然地成为炮灰。
如果他真是内心纯洁的圣徒,说不定还能对丹尼尔产生某种震慑力。
不幸他只是个跳大神的,同样充满野心和虚荣。
他提出为油井祈福本身没啥毛病,但开口先强调的是“向公众介绍我”。
这一步就把上帝也跟着拖下了水。
入教的工人反第一个死在井下这种讽刺,倒没什么意思了。
真正的信徒是那个不肯卖地的老头。
由于他的固执,导致了那场经典的教堂戏:两个各怀鬼胎、把宗教当枪使的“疯人”当众角力。
牧师大施报复,丹尼尔则在咬牙切齿的屈辱和愤怒中,混杂着真心的悔恨和痛苦。
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挫败,不光是败给了他认为虚伪的宗教,也是败给了自己仅剩的良知。
因此多年后的报复,必然以杀戮的形式发生——在杀死牧师的同时,也终结了最后的理智和人性。
这是黑暗之血的代价。
实际就算那个“弟弟”是冒牌的又如何?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很有用的、没有威胁和野心的助手。
而那些大亨们提出“卖掉油井,你有花不完的钱,还可以照顾孩子”,也是常理下应该做出的选择。
但丹尼尔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宁可走向反社会的终点:挣足够的钱,让自己远离人类——原来所谓的“魔鬼”,不过又是一个虚无的俘虏而已。
这似乎是资本的罪过,但保罗·安德森也不敢瞎编。
片中几次提到“标准石油”,老沃克菲勒的发家史暂且不论,可他的信条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
那才是清教观念和资本联姻后的伦理:用善举洗去黑血的诅咒,用奉献救赎资本的原罪,用教养和文明治愈自己的灵魂。
实际这不是一个如何对待财富的问题,丹尼尔也并非为钱所役,他其实是自我的奴隶——在苦苦奋斗的同时,犯了“傲慢、嫉妒、暴怒、贪婪”的罪。
战胜那个被孤独和冷酷伤害过的自己,比战胜任何欲望和困苦都更艰难。
在这件事上,富可敌国或权势熏天都帮不上什么忙。
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灵魂的人,不但也无法驾驭资本的力量,而且只能被内心中的魔鬼骑着飞奔,直奔向虚无的终点。
古典悲剧的逼格好在,“在大宅里当一个孤独的暴君”这种美国南方的福克纳式结局,怎么也比《华尔街之狼》里那些被钱冲散花了的场面强。
后来这帮人之所以那么嗨,原因无他,只因为跟干实业的时代相比,玩金融的钱来得还是太容易了。
打电话可劲儿吹就能发财,无需面对井喷的地狱之火和挖坑时的汗水泥浆。
黑色的血已经被吹成了绚丽的肥皂泡,所谓的救赎,也早就过时了吧。
由Daniel Day-Lewis主演的众望所归的影片《血色将至》提前在旧金山点映,全城只有一个影院播放。
为了避开汹涌的周末观影大潮,我特意选了午夜场,可还是排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队才进入放映厅。
电影果然不负众望,Daniel Day-Lewis的表现真可用无懈可击来形容。
他将一位石油大亨的悲喜人生与奋斗之路展示得丰满之至,层次分明。
他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无一不是精心匠作,恰到好处,让观众完全融入到对人物的感受中从而忘却演员本人。
可以说, Daniel Day-Lewis将凭此角色再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几乎毫无疑问。
《血色将至》改编至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于1927年发表的小说《石油》。
影片取景于南德克萨斯州的荒芜戈壁,描述了虚构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发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概括展现出贫穷落后的南加州小镇风貌,并采取了平行对照的叙事手法详细描绘了宗教势力在美国南部扩张的过程。
除了Daniel Day-Lewis充满了张力的表演,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拍摄的认真态度,布景、摄影、表演真可叫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半点打折扣之处。
片中有“三次半”肢体冲突,一次是Daniel Plainview因为儿子受伤对前来要钱的年轻神父Eli拳打脚踢;第二次是Plainview为了顺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Eli领导的“第三启发教(The Third Revelation)”,这位内心同样充满凌云壮志做事辛辣几乎不择手段的神父公报私仇,在神台上将Plainview直搧得七荤八素,让他敢怒不敢言;最后一次是影片的高调结尾,二人的矛盾最大程度的激化,以标准戏剧冲突的方式激荡的爆发出来。
还有“半次”是Plainview的儿子H.W.从旧金山返回加州“小波士顿”镇,一见到“遗弃”自己的父亲,又爱又恨上来就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真实得令人汗毛乍起,不仅充满了力度,也让观众不得不彻底融入影片的情节之中,投入得心甘情愿。
人物刻画的真实可信是一方面,但还不是故事的精髓。
小说《石油》刻画了世纪交接时石油怎样改变了美国南部的地理人文风貌,电影在这一点上很是忠实于原著。
石油与宗教两条线的发展平行对照,一条主线以大亨Plainview为代表,另一条辅线围绕年轻的野心家神父Eli展开。
这两个人物都在观众眼前慢慢演变着:一个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发迹后成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另一个原本是贫苦农家的穷儿子,随着世纪初宗教势力的扩张,靠着卓越的口才一步步不断向上攀升。
Plainview最受不了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谈生意的时候对方一句无心的指摘也能让他长久的忌恨;对欺骗他的人Plainview绝不留情,没有半点怜悯可言。
他努力工作经营自己的石油生意,对未来充满自信与渴望,而这种野心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本为人服务的野心便超越了成功目标的自身,成为吞噬人性的主宰,任何挡在成功之路面前的障碍,甚至包括亲情,都被毫不留情的粉碎扫空,换以无比深切的寂寞作为代价。
甚至在成功到来之后,这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野心本身也不会因此而满足退却,掠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生活本身,就像一部刹车失灵了的超速战车,碾碎一切,破坏一切。
而Eli,这位表面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神父,在一次次驱魔的“表演”之下隐藏着的,何尝不是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呢?
他充分利用了小镇居民的善良无知,靠着卓越的口才与表演天赋将全镇事物控于鼓掌,教堂越盖越大,信徒也越来越多。
可惜一山不容二虎,从Plainview第一次踏入“小波士顿”起,这二人的竞争关系就开始了。
随着局势的发展与明朗化,二者的力量对比也在反复交锋,交锋的高潮便是前面提到过的三次肢体冲突。
如同任何政治势力一样,以石油为代表的大资本势力与宗教势力尽管相互竞争,但也同时彼此依存,在共同的经济或者政治利益之前,前一秒钟的死敌也可瞬间放下武器握手合作。
影片对这两种势力的刻画可谓辛辣之极,处处毫不留情,让人一方面慨叹成功的不易与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深切体会到“一将功成万古枯”的无奈与彻骨悲凉。
同样取景于德克萨斯,这部2007年的力作《血色将至》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一个月上映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
同样的黑色、暴力、抑郁,一个险象环生,描述人心的暗角,另一个如同史诗,描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残酷。
同样的紧凑,高潮迭起,张力十足,一个大量使用隐喻,通过新颖的叙事结构与反戏剧高潮的手法开启了电影叙事形式上的新篇章;另一个充分发挥了人物塑造的专长将相对单一直白的内容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同样是视觉盛宴,又如饮甘霖,不过一个是红酒,入口浑厚,回味悠远;另一个是烈酒,辛辣、丰富,气贯长虹。
面对即将来临的第80届奥斯卡,这两部巨作的较量正可谓形式与内容之争,不管孰是孰非都会令人在为其一欣喜的同时为另一个扼腕叹息。
我个人向来偏好红酒,所以更希望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花落科恩兄弟家,不过这么精彩的2007年,还是让我们屏气凝神静待未知答案的开启吧。
部分内容发表于《休闲》杂志2008三月刊,转载请注明。
本来是为了看paul dano,DDL太猛了!
敢这么配乐的不多,敢这么拍片子的不多
我是真的喜欢不起来这种压抑风
1,演员是好演员话说头里;2,配乐极其聒噪乏味,完全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3,我一点点都不关心什么上帝存在,而我看整篇絮絮叨叨的就是这些无聊的东西;4,美国人就是这么做生意的?这样做生意能成事?还tm做的是石油生意?
我不是文艺小青。
!!!!!!!!!!!!!!!!!!!!!!!!!!!!!!!!!!!!!!!!!!!!!!!!!!!!!!!!!!!!!!!!!!!!!!!!!!!!!!!!!!!!!!!!!!!!!!!!!!!!!!!!!!!!!!!!!!!!!!!!!!!!!!!!!!!!!!!!!!!!
表演和配乐都是attention whore,老生常谈的主题没能更进一步。
看到后面有点烦了
保守的美国人能不能聊点儿新鲜的阿
柏林电影节的影品真是低的一如既往。他的心被石油熏的又黑又臭又不可转移。然而写实并不等于特写啊,要表达的是表达的不错,但是关键在于看似诚实实则在放大,很聪明,但矫枉过正。感觉伊莱的饰演者演技也颇可圈点完全不输刘易斯啊,对手戏演的比刘易斯还有呢我觉得。对不起我真的不喜欢刘易斯。
没什么印象了,另一个时空的故事,引起共鸣总是困难的。
太长了,而且剧情吸引不了我
确实是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佳作,但可能因为不够私人所以不够动人。小波士顿的所有人构成了一整个时代的缩影,个人油商和石油公司代表,死守土地的村民和被献祭的井下工人,投机者和法外之徒,都被束缚在一个石油浸润的黑色梦境里,误以为宗教就是信仰,机遇就是财富。这也是丹尼尔一个人的故事,无关贪婪或者人性黑暗面,只关乎个人信条的实现和妥协。利用和温情并存的父子关系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狠心送走孩子以后,丹尼尔面对回来交差的手下,问了两遍how big is his room。
魔鬼一般的氛围
角色塑造如此公民凯恩,结局处理如此迈克尔.哈内克,精神气质却又独一无二专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孤独和自由,从来就是一对可以糟糕透顶又可以随意绝杀的最佳拍档。
别装逼了PTA和打五星的人
沉闷无趣冗长。
从来没有看一半就删掉的习惯,否则你会错过七磅那样的好片子,但是这两个半小时狠狠折磨了我。揭露人性也需要有个好剧本才行啊!极端无聊的故事,对丹尼尔刘易斯的演技,毫无兴趣。
除了刘易斯的演技,真的无聊至极
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