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年轻导演的新锐之作,既有港产商业片一流的制作班底,又有老戏骨的参与,几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感概新导的精彩,也让人相信香港电影其实开始在慢慢的复苏。
头个故事类似李碧华的风格,拿实物做片名,水泥作为行凶的噱头,很一般,因为故事内容比较单薄,叶童的表演浮于表面,方中信的表现则丰满一些,表现肢体和对台词的控制,勉强算及格。
接着的喜宴是港产片擅长的一个分支,絮絮叨叨的温情路线,夹杂着动画片略显冗长,整部没有冲突,五个里面最乏味的作品。
然后good take 故事还算有趣,对老演员的现状做了关照,后半段的冲突可能是篇幅有限,缺乏张力直接冲奔结尾,节奏失控。
中间的是非常香艳的不一定,也是片中最好的一作品,角色相当完整,故事一波三折前后呼应。
最后的吓鬼是对香港鬼片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当年那些吓唬我们的鬼片演员近况如何,别来无恙?
我们熟悉的面孔过着惨兮兮的生活,跟新闻里时常报道的各路过气港星一样,没有出路。
服装美术非常亮眼,苗侨伟亦正亦邪有点约翰尼德普的意思。
一声感叹。
五位港岛男性导演,打着香港电影“工业”新锐的大旗,四年回看,走出来的都值得respect。
曾国祥重视听,《七月》还没看,《少你》可见一斑,逆向变焦,倾斜构图,蒙太奇,他最快适应了电影工业,他的风格是导演风格,不是作者风格,最快认清的人也最早选择北上大放异彩,无谓好坏,北上或坚守,做好电影都是我最值得尊重的前辈。
黄进《good take》一趴麦曦茵做策划,构图一出就是《一念无明》的feel,稳当扎实,黄进导演同麦曦茵导演是我很敬佩的香港青年导演,稳扎稳打,用作品说话,尊重电影而无怨气。
《喜宴》一趴不咸不淡,导演视效出身,故事底气不足还有靠文字来凑。
《不一定》导演不熟,风格化强烈,cult痕迹尤重,真搞长篇会不会比彭浩翔还麦浚龙,刻意留色还是手生,毕竟彭+麦也不是啥好词,同老张的《低压槽》有一拼黄精甫不出意外还是最拉胯的,那个断裂的闹剧式疯癫,就差直接骂街的台词,你说他致敬粤语片,不如说他cosplay《僵尸》,还拼多多包邮的那种。
《江湖》给我的阴影太大了,三哥那么好玩儿吗玩儿一次没够。
港岛做商业类型片的导演现在掰着手指头都数的完,还有一堆天天只会在电影同样时长的视听产品里喊着复兴港片的口号拿不出像样作品的半吊子“从业者”。
如烟如花如风去,体面的与黄金时代说再见,香港电影不死,依靠这干新锐,狮子山下不是口号,而是精神。
老实讲,香港电影这几年的动静大家有目共睹,“港片已死”这句话已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对于看这部电影,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理由无非系咁。
我倒不是说我唔中意同埋唔支持香港青年导演,他们的确是在进步,在思考,在为香港电影做着自己的贡献。
抛开有陈可辛作监制,曾国祥导演的的《七月与安生》不谈,事实上如黄修平、麦浚龙之流的《狂舞派》、《僵尸》,作为独立电影,也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但除此之外,其他独立电影人呢几年拍的作品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老笠》、《死开啲啦》这类电影试图将各种类型糅杂在一起,向着B级片的路线而去,但结果也真的只是差强人意。
讲到短片集则更甚,前有《你还可爱吗》这样的生活絮语,后都有《十年》这样的激进宣言。
我都睇过几部,质量大多参差不齐,真的不容乐观,尤其是旧年嗰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实在当之有愧。
在剧本上面一昧进行空想,想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却只能成为一场激进的煽动与空谈。
究其原因,一则成本有限,使得不少导演只能向着噱头片以博取人们的猎奇心理,二则青年导演常常以西片为模仿对象,便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方向,即使是剧本扎根本地的,也常不合时宜的嵌套着国外电影的叙事方法,便失去了地气,因此,这些作品处处暴露着青年导演的自我主义,好似一个个都很有想法,便可以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有的人还美其名曰独立电影的“艺术”,实在为人所不耻。
那么说回这部电影,抱着没多大期望的心去看,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原计划叫做《澳门街》,由曾志伟监制,十个导演分别拍摄十个不同类型的短片,故事全部发生在澳门。
最后不知怎的,那部电影被一分为二,一部成了《打开我天空》,另一部,便是这部《Good Take》。
一.《水泥》曾国祥导演的这部短片,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它在氛围上的把握。
周柏豪和方中信在街边吃饭,街道后面打光的蓝黄光不一,积水的地面反射出阴郁的光。
以吃蛙开场,将肢解蛙身展现给观众,已经具备感官冲击。
再到周柏豪出警的那段戏,澳门市井气极强的住宅区,几组俯视的镜头,将几层楼一下子摆入同一个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紧迫感,再加上黑夜的底色和对灯光的暗化处理,一种死气沉沉的凶宅感便呼之欲出了。
最后是叶童针织机钉手,以及用水泥活埋周柏豪的那段,管子触碰牙齿的声音,水泥的搅拌声,周柏豪的呼吸声,随着音效的逐步增强,压抑与惊悚,给人一种强烈的窒息感。
因此,在氛围凌驾一切的时候,这个故事要讲的罪恶循环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无谓这出《水泥》是否故弄玄虚,曾国祥的进步,比起《醉后一夜》,实在令人惊诧。
周柏豪被针织机钉手二.《囍宴》先说一句,这部短片和李安的那部金熊奖无关。
黄志亨的这个故事,讲得最平淡,也最有生活感。
讲述父亲带着儿子去参加前妻的喜宴,导演在这个最短的故事里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父亲与儿子的“交涉”上,父亲为了不让前妻看不起自己,不厌其烦地要求儿子熟记那一套“爸爸现在过的很好”的说辞。
但装的再好,可到了最后,儿子的一句“黐线啊你”最终出卖了爸爸,前妻笑着说:“一定是跟你学的啦。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离异夫妇的纠缠,只有一个有点爱逞强的男人,和一个最懂他的女人,即便现在不在一起,但依然和谐如初,是为最令人动容。
但是,这段最大的毛病,在于它插入的几段动画。
即便你可以说这些动画是配合人物的心情与剧情发展,但始终免不了炫技之嫌,倒像是处心积虑,为了动画而动画。
宣萱和张兆辉饰演离异夫妻三.《Good Take》黄进的《Good Take》,相比前两个短片的黑色与温情,则尽显误打误撞的黑色幽默。
虽然是短片,却也有着二段式的结构,一层在于铺设的人物背景,即痛失爱妻的老配角,二层是老演员面对暴徒急中生智,一展演技。
可以说,如果只是第二段,这个短片可以说平平无奇,最多落入个《老笠》式的俗套,但加上了第一段的前提,则一切便全然不同。
首先,不受重视的演员身份使他在第二段的无痕演出中大放光芒,骗倒了凶徒。
其次,唯一懂得欣赏自己的妻子逝去,才推动了老演员准备烧炭自杀,从而撞上劫案的发生。
最后一点,老演员面对凶徒手枪指头的傲气,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演技还是一心寻死的意愿,引起观众思考。
但这个故事的败笔,在于前后叙事的不完整性,它的最大优点也成了最大的问题。
另外,误打误撞的情节设计过于简单,才只言片语便草草了事,实在不够尽兴。
最后的尸体从柜中掉落,不把故事说清楚,也只是徒增了观众的理解困难。
卢海鹏感化古惑仔曾国祥四.《不一定》杨龙澄这段是我觉得五个故事里最差的一个。
视觉风格上学足《罪恶之城》,不仅如此,应采儿的角色设计甚至都有点《蛇蝎美人》里伊娃格林的感觉。
但是,无论视效多么好,剧本差,一切都是空谈。
无亮点,也就不点评了。
被玩烂的胯下镜头五.《吓鬼》选择用黄精甫的这个故事为这部电影收尾,确实不无道理。
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最像80、90年代的那些个港片,有对经典的戏谑,有无节制的恶搞,有五花八门的糅杂,也有最重要的,情怀。
一群曾经的黄金配角们演绎着一群过气的演员,并指出香港电影当下的现状,自嘲道:“香港以前十部鬼片九部都要找我们拍,回归后大家都跑去拍合拍片啦,就没人拍鬼片,所以我们只能跑到澳门来啦。
”这不禁令人想到《僵尸》里的钱小豪,同样是把真实的人变成电影的人物来混淆视听,又不失对当下港片未来的反思。
尽管澳门这个地点的设置,却丝毫不影响电影大肆贩卖香港电影的情怀。
《狮子山下》依旧在该煽情的地方冒出来,《大内群英》的主题曲也被用在金刚饰演的“大胆”出场戏上(真的很像彭浩翔《大丈夫》玩的那段《书剑恩仇录》)。
而中国僵尸、日本贞子、辫子姑娘、绿巨人的设计,正对应了我上文所说的糅杂性,这些乱神怪力的B级造型,也一直是导演黄精甫的热衷,从他上一部B级风满满的《保卫地球》便可管中窥豹。
最后还得再提一提情怀,从选角,配乐到风格,无一不显现出香港电影曾经的气息,或许在数码时代下这份情怀已经有所变质,但心怀期待,对港片的热衷,这份心始终是不变的,活在当下,而非空谈未来,光凭这一点,便足以甩那部《十年》几十条街的了。
袁祥仁扮僵尸但说句实话,香港电影的复兴,绝非只靠贩卖情怀或者大喊口号,还需要真正的行动,近年来杜琪峰导演的“鲜浪潮””大力培养新人,也是尽心尽力,苦心栽培而成的作品《树大招风》也令人对港片重拾希望。
即便是短片也好啊,每当这样想着,尽管我先前喊过多少次“港片已死”,都不得不再次在心中暗自喃喃,其实我又怎舍得你死呢?你可知,对你的每次叹息,都是一种期望,一种不舍。
香港电影,你死咗未啊?
1.《水泥》 TOP1从开篇的生拨田鸡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视听语言点个赞。
Bug点再于为什么方中信会疯?
导演想要阐述的是人世间的“轮回”吗?
2.《喜宴》 TOP3前夫带着孩子参加前妻的婚礼。
唯一的亮点在于制造了悬念点,引导观众往错误方向走。
原来不是肥姨结婚。
3.《Good Take》 TOP2致敬不致敬到没有看到,只是……难道那幢楼里住的都是有恋尸癖的人?
不过了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戏真好。
个人以为如果泰勒不是一个恋尸癖患者,用另一种方式讲述泰勒原来是一个失败的演员会更好。
4.《不一定》 TOP2护士→妓女→偷肾贼?
导演想阐述的是主题在于万事皆有可能吗?
应采儿的角色是丰满的,但是,其他人的动机显得就很牵强。
5.《吓鬼》TOP4也许导演想要表达,老一辈的香港演员与导演都十分赞,但新一辈的演员为了利益都跑到内地来拍片了。
结构是有,但不够巧妙。
《水泥》。
我一直很看好曾国祥,但是这次有点失望。
母女俩浇水泥的时候一直有个问号,多少给点线索才看得下去。
好奇心就像狗一样,诱饵不够近就不跟过来。
方中信的大肚子也有点出戏。
《喜宴》看到宣萱和张兆辉同框,简直要唱一曲《天地男儿》的主题曲——雪凝和大飞哥。
稍微朴素了点,动画片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宣萱和张兆辉有些小表情很动人《Good Take》有点《僵尸》感,男人老了好惨,曾国祥演得不错,只是藏尸的暴露太没力度了,冲淡了戏剧性。
《不一定》。
超级像设计精心有点想法的学生作业,没想到居然看到戚美珍。
色调摄影太刻意了,故事还是讲得挺好。
《吓鬼》最喜欢,被戳中港片情怀了嘛。
冯淬帆出来就截图不能停。
黄精甫当年拿最佳新导演时说知道这部戏(《江湖》)让很多人失望了。
从此鲜有长片,多见这个名字出现在预告片剪辑一栏。
这部片算是不错的功课。
苗侨伟的娘娘腔还不够癫,后面的设计虽然还是老人老梗,但是仍有可爱之处,可见电影并非全拼故事或者概念,最终要落在讲故事的方法上。
这个片子与14年传说要拍的《澳门街》有一段渊源,那部片子原定由黄进、钟楚乔、郑思杰、曾国祥执导,陈冠希、郑佩佩、曾志伟等人主演,讲述关于澳门的四个不同故事。
其中黄进的《Good Take》得以用于《拍得不错》,而另三个故事就没那么幸运了。
大概是意识到自己形象走不了偶像派,要做实力派的话演技也有限,还不如乃父之十一,所以曾国祥想做导演来出头,或有可能成为一位还OK的导演,毕竟有强力老爹的人脉支撑。
黄精甫,曾经被视为香港新导演的希望之星,可惜与拍档李公乐一样渐渐被淹没。
这次明显因为监制曾志伟的缘故而有机会拍一个单元,当年正是曾志伟力挺他执导《江湖》和《阿嫂》,掌门人爱才,无奈黄精甫才有所不逮,被错爱了。
黄智亨是最视觉效果(也就是特效)的,这算是导演处女作,奇怪的是拍的故事居然只是有一些二维动画,看不到特效的实力,也许是成本决定。
杨龙澄,广告及MV导演。
黄进,是11年香港鲜浪潮计划的得奖新人之一。
这几人都算是香港导演的新生代,未来应该有一两位成为中生代的代表人物。
五个故事。
《水泥》里那个中年女鬼很惠英红,竟然是叶童。
《喜宴》讲前妻结婚,片名是照抄李安成名作,当然你可以说是致敬,但故事有点普通。
《Good Take》就看林雪对飙卢海鹏了,都是老戏骨,有点《三更·回家》的意思。
《不一定》的故事张力最足,应采儿演得最好的一个电影角色了。
《吓鬼》的情怀拍打得还行,故事就扯了,恐怖不恐怖,搞笑也不搞笑,两头不到岸。
香港的演员很乐意低片酬去拍一些本地电影来支撑产业生存发展,内地电影要真正百花齐放,也需要这样的行动。
大家都不看好第二个故事喜宴,我却觉得真心是良作,导演想让我们从中慢慢体会。
我个人觉得妈妈应该是死了,爸爸带着孩子去参加她的冥婚。
几个细节,一开始标题喜就用方格框了起来,到了婚宴现场,门口登记嘉宾的人爬在桌上,现场没有其他人,而小姨却说人都到齐了,可以拍照了。
很多解释不通,导演是不是拍的过于隐晦了,很难理解。
也求有其他体会的朋友分享观影体验!
微信公众号:燚见(ID:xiaoyizhijian)说起国产恐怖片,小燚真是一声声地叹息。
这几年国产恐怖片霸占了大荧幕,名字和海报照着外国恐怖片抄就是了,就连预告片剪得都像是三级片一样。
以情色、尖叫、故弄玄虚为特征的国产恐怖片因其成本低、回本快,而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但是品质实在让我无法认同。
里面不仅各种逻辑混乱,更多甚至都没有一个完整故事主线在。
最后从电影院出来的人十个有九个都骂娘,还有一个没骂是因为睡着了。
即使是团购票都嫌不值。
看到这样的片子,越发怀念以前经典的香港鬼片。
它们或另类或惊悚或搞笑,却总能把人心底对人性、对恐惧的认知不断激发出来,让你去感受、去想象。
最近小燚看了一部港片。
讲的是一个女生继承了家里的一栋老宅,却遇到了一屋子鬼。
她们包括贞子、僵尸、整个面部都是辫子的女鬼等等,这一系列诡异现象的出现让她惊慌失措。
但在观众看来,是既惊悚又好笑。
原来他们并不是真的鬼,而是一伙租住在老宅的落魄之人。
因为担心女生把房子收走,所以在扮鬼吓她。
所以你看,这就是一个合理的逻辑,人吓人也可以达到鬼吓人的效果。
当然,这一情节也不是这部电影的首创了,相信熟悉港片的朋友应该非常熟悉这样的讲故事方式。
其实讲故事的方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但是一部电影的创新之处并非一定要在这里呈现。
小燚尤为印象深刻的桥段是,该片借演员之口,讲出自己生活穷困的原因时,影射了香港电影的发展现状。
原来这些住在老宅中的租客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一直在拍香港鬼片的电影人。
后来因为市场不好,香港导演都到大陆做合拍片,本土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些人自然生活越发落魄。
所以,这是一部念旧的港片,从演员到桥段到暗喻的方式,都让观众在一瞬间无察觉地时空转移。
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港片的全盛年代。
这二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美国电影崛起,香港影人纷纷到好莱坞发展;香港回归后,留在本土的影人几乎没有创新,还在吃老本,在竞争中渐渐示弱;更多影人北上发展,合拍片已成趋势等等等等。
以前的港片经常借小人物的话语暗喻社会,这部片暗喻的则是这个时代。
更有一众华丽的香港一线演员甘当绿叶,精彩出演,让整个故事的沉重基调不会那么闷。
这部电影的名字也非常个性,叫《拍得不错》。
事实上它由五个故事组成,背后分别是五位香港青年导演的奇思妙想,并且汇聚了香港老中青三代的全明星演出阵容。
刚才小燚分享的故事叫《吓鬼》。
作为《拍得不错》最后一个故事,它的收尾满怀着对港片全盛年代的致敬和感慨,意味悠长且让人唏嘘。
其余四个故事分别是《水泥》、《囍宴》、《Good Take》、《不一定》。
都是发生在城市的曲折故事。
因为不同导演的不同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社会也好,人性也罢。
都给观众以不同的思索空间。
在《拍得不错》,你会看到非常多熟悉的面孔,我随便说几个名字,方中信、林雪、应采儿、宣萱、李灿森、蔡卓妍......怎么样,香港全明星阵容吧。
因为都是青年导演,《拍得不错》几个故事完成水准难免良莠不齐。
但是,当多数人都在感慨港片没落,甚至连香港影人都这样说的时候。
仍有人在为香港电影正名,并且积极做着有意义的努力。
小燚必须献上深深的敬意,谢谢。
更多文章、电影资源,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燚见(ID:xiaoyizhijian)燚见——一个新乡八零后的生活态度。
关于电影、书籍、美食、音乐。
第一个故事,水泥拍的最好,留白和悬疑效果也很完美。
20年前,女儿交往的那个打工仔和母女俩产生矛盾,并且跑到母女租住的小公寓里重伤的她们,然后把她们活埋在地板中。
其中女儿应该是第一种死法,也就是嘴上没咬着管子,不一会就窒息而死了,所以警察进门的时候她的身上还比较干净。
但是妈妈应该是第二种死法,嘴上咬着管子,坚持了很久,身上被水泥腐蚀,相当于被强碱慢慢烧灼身体,特别痛苦的一种死法。
所以妈妈在警察进门的时候身上满是水泥污渍。
女儿应该还是对当初的那个打工仔有感情的,所以拼命阻止小警察进房间,但是妈妈的怨念太大,以至于一看到那个酷似打工仔的警察就把他的手按在缝纫机的针下面。
小警察应该是那个打工仔的转世,打工仔杀完人以后没多久就意外死去了,竟然逃过了冤鬼索命,但是他的下一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尽管是个负责任的警察,在搭档消极怠工,那个女儿说没什么事儿发生的情况下还是坚持进门检查,最终被水泥活埋了。
只能说前世造孽,后世遭殃。
小警察之所以坚持了第二种死法,就是嘴上咬管子,估计是想坚持到搭档来救他。
但是就像寂静岭一样,他的搭档去的表世界,而他被拖回到里世界(可能就是20年前)所以没人来救他,而他的手机才会和母女的尸体埋在一起结尾的意思可能是,因为内疚而辞职的老警察找了小警察很多年,即使那个废弃的大楼已经翻新盖成新的大楼,老警察依然在原来大楼的地方寻找着失踪的搭档。
而他在街上看到的那三个人应该就是都变成鬼并且摒弃前嫌生活在一起的母女和小警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妈妈最后的那个得逞似的笑容,还有两位警察长官讨论案情时不可思议而又后怕的表情喜宴,其实不是恐怖故事妈妈和那个胖阿姨是一对同性情侣,这场婚礼其实是她俩的,因为不被世俗接受,所以除了爸爸和儿子都没人来,婚礼冷冷清清,这4个人就是全员到齐了,最后一起拍了张照片。
(1)《水泥》——当惊悚故事看:惊悚悬疑开端有趣,结尾胡乱填坑、无法自圆,完整性很差。
当隐喻故事看:母亲教导伙同女儿杀人、男友相警察心存获救希望选择只能呼吸的慢死,解析过程有些意思,但细嚼不过是延续十年的幼稚绝望。
(2)《喜宴》——比较讨厌了,主体故事已经没法看了,除非硬着头皮解释为荒诞。
老爸大话王,中干而外强,故作幸福成功态,一家三口照片中扮演和谐一家人。
编剧丫的真够港灿,描绘的两地都心知肚明,就特么HK的幼稚、天真、外加单纯,要不要脸?
(3)《Good Take》——Bad Take空巢老龙套,Good Take圆满致知音亡妻。
借着林雪之口拐弯吐槽了香港电影受限,回归前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澳门枪炮齐鸣、血浆四溅、悍匪开挂干警察,回归了之后连个杀手都没有了。
(4)《不一定》——狗用钱欲诱惑把人变成狗,然后再狗咬狗中不敌青出于蓝的新恶狗。
用肾交的老梗做隐,用丧失人性的老生常谈宣泄不满,意图将港人堕落迷失于诱惑、丧失人性道德全盘归罪于回归,简直像个温室里被宠坏的孩子在满地打滚的推卸责任。
(5)《吓鬼》——直叙回归后港片的惨淡没落,港片人的悲惨收场,整个小短片也颇具港式B级片气质。
搞出娘娘腔假大胆来做占点嘴上便宜,你也是够贱了。
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提示——不要当成故事看,前两个故事为了植入角色象征,基本放弃了故事的逻辑,单纯剧情会看懵逼,因为故事是讲不通的。
综:各自相对独立的五段小短片的拼盘,明明都在描绘今日之香港,不知为何让澳门来背锅。
香港这帮年轻导演,耍个小聪明、占个小便宜、拐弯抹角吐个槽,也实在是无聊啊。。。
四个莫名其妙的小故事衬托一个相当无聊的小故事,拍这种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呢?再“港片已死”的伤口上再补上一刀?港片已死,TVB已死,几个老家伙出来卖卖脸哭哭穷,让人恶心。
拍得不错,这个电影名意味蛮深的,曾经的灿烂辉煌,如今只剩下情怀,怨叹以及讽刺内地。像一位优雅的贵妇人老珠黄,丈夫抛弃,儿女散去,活活被逼成了怨妇。
“换成回归前,我一枪就打爆你的头。现在2013年了,澳门已经没有杀手了。” 最中意黄进的这个单元故事,那种浓稠状的、诙谐外壳包裹着的伤感,还蛮戳人的。其它几个也就曾国祥的能看。
澳门政府赞助拍的吧。学sin city那篇太蠢了
都挺好的~拍的不错
几个小故事都不错的,除了应采儿那个
拍的挺好的,这种系列的香港电影很喜欢
本片由五个故事构成。《水泥》由曾国祥导演,这一段感觉挺不错,但毕竟是短片,有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但留给观众想象空间;《喜宴》这一段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而且加入一些卡通元素,使短片更精彩;《Good take》这段也比较幽默,同时也有些伤感;《不一定》告诉了我们善恶终有报,李灿森的演技好评;《吓鬼》这段是我感觉全片中最搞笑的,当然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苗侨伟的那句:“你认识他吗?跟他好熟吗?他电话几号?”连出三次,金刚继承了较多笑点
拍得很烂
拍得挺烂
至少人家一直努力在尝试
曾国祥牛逼
看了前三个故事有点看不下去,我怕下一个又是故弄玄虚开个好头收个烂尾
换作是回归前,我一枪就打爆你的头!
乜鬼呀……除了爸爸带儿子参加妈妈新婚喜宴外,其他故事要么剧本幼稚、智商离线,要么表演离谱。叶童? 还以为赵学而呢……
片名是反语吗?
基本都是老笠的人马..澳门无限好风光... 第二个故事何解? 港.BD
不吓人的
有破事儿那味儿了 除了《吓鬼》有啲无厘头 其他都好好睇
水泥和吓鬼还行。但短片集没有主题真是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