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这部剧集的质量出乎意料。
一开始以为是虚构作品,后来发现是有真实故事来源的。
除去有些恶心的镜头和(可以理解的)略显冗长的犯罪情节,贯穿全剧的质感和张力让人赞叹不已。
在我看来, 导演Jennifer Lynch能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注入这样的质感,与父亲David Lynch的《双峰》系列相比,可谓更上一层楼了。
在必须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全剧的台词设计内敛、精妙。
如果有奥斯卡最佳台词奖,我愿意颁给(第八集第7分钟)母亲得知儿子犯下重罪时对来访者最后说出的那一句。
测评:用DeepSeek帮杰夫瑞Jeffrey Dahmer做了一次“亲子格”测评,AI在答题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仅选取部分): * 父母对Jeffrey的异常行为存在阶段性放任* Jeffrey自述长期隐藏杀人幻想等深层心理活动 * 情感表达被婚姻冲突严重抑制* (Jeffery)在病理学兴趣方面获得非常态"自主权"* 母亲住院、父亲频繁出差造成实质忽视 DeepSeek关于Jeffrey Dahmer与其父母关系的判断依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权威资料:Lionel Dahmer回忆录《A Father's Story》详细记录了父亲视角下的家庭矛盾(Q12/Q13)、规则制定与情感疏离(Q19/Q30)、对学术期望(Q25)及离婚影响(Q22/Q35)。
提及母亲Joyce的精神状态(Q10/Q39)及对Jeffrey异常行为的忽视(Q16/Q32)。
FBI档案与法庭心理评估报告揭示Jeffrey长期隐藏暴力倾向(Q23得5分的关键依据)。
证实家庭未能干预其酗酒等问题(Q18/Q21评分依据)。
犯罪心理学家Dr. Park Dietz分析指出父母婚姻破裂(Q37/Q38)造成的规则混乱(Q36)与情感表达障碍(Q33/Q34)。
强调母亲情绪剥削(Q12)与父亲高压管控(Q19)的交互影响。
邻居与亲属证词(1992年审判记录)佐证父母离婚后的实质性忽视(Q21/Q22)。
反映父亲对外比较行为(Q27)及家庭社交表现(Q17)。
《The Shrine of Jeffrey Dahmer》传记(Brian Masters著)描述童年期情感需求被忽视(Q5/Q8)与非常态"自主权"(Q29)。
记载母亲住院期间家庭动荡(Q39)及资源分配问题(Q28不适用)。
(DeepSeek的自我提示:)需注意的局限性:部分信息经过亲属记忆过滤(如Lionel回忆录可能存在自我合理化)。
犯罪后回溯性分析易受"后见之明偏差"影响。
原生家庭叙事在连环杀手研究中常被过度简化 最终的评分中,这段亲子关系是: (14/29)(疏离:43,忽视:40)(温暖权威:20)
数据根据亲子格测评问卷获得,Jeffrey家庭关系的分值,正向指数为14,负向指数为29。
点开第十集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写这条影评了。
诚然我不是专业影评人,甚至连业余也算不上,但我仍想为它送上我真诚的赞赏。
制作者打乱时间线,将杰夫瑞被捕放在了开头,而后通过审讯以及回忆过去完整地介绍了杰夫瑞·达莫所犯下的罪行。
将其犯下的桩桩血案交织混合成受害者腥红的梦魇,对达莫来说,却如同幻梦一般构成了他的全部。
不难看出他的童年是缺少关爱的,母亲疯狂地服用药物使她近乎癫狂,而父亲作为唯一在幼年时能带给他温暖的人,却只手把手教他冰冷的解剖术。
莱昂内尔·达莫在多年后回忆起来才追悔莫及,可这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
达莫极度内向乖僻,但在引诱自己的受害人时却表现得近乎令人震惊的自然,仿佛是他的第二人格一般。
他循循善诱,伪装出斯文友善的样子将对方骗入自己家中,然后对其下药并实行奸杀。
这是他一贯的作案流程。
哪怕是有一次自己的亚洲“小男友”凭着本能跑了出去,却还是被两个警察送回了家。
毕竟在那个年代,谁会怀疑一个平日谦逊有礼又沉默不语的白人?
我之前并没有给这部美剧非常高的认可直到我全部看完(之前总觉得拍的太乱)其拍摄手法之高级,立意之深刻,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犯罪剧。
但我真正封它为神的理由,是达莫的选角。
埃文·彼得斯,我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个实力派的演员。
之前看到一句话:瑞恩·墨菲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舔埃文·彼得斯的身体。
我对于这样的话十分赞同,并表示:多来点。
如果你看过达莫的纪录片,就会看到他那一段堪称著名的采访,是那么平常,那么麻木地用没有波动的嗓音讲着骇人的作案手法。
你看到他,甚至会觉得他有些健谈。
如果达莫是这样的,那么埃文所演绎的他则更沉默极端,除此之外,这两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你去搜过达莫的照片与剧照进行对比,就能脱口而出:我靠,简直他妈的一模一样。
一样乱糟糟的油腻金发,一样的双杠金丝眼镜,一样隐忍平静的眼神,那一汪蓝色,只有窥探过他内心的人,才会知道在这深不见底如同湖水的双眼之下是怎样的暴戾。
但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达莫的大脑已经被处理,他的人生随着焚化炉的闭合彻底地画上句号。
随着这一桩在历史上都排得上名号的案件的结束,随着那个有着金发碧眼的连环杀人凶手的死亡,随着每一滴为之动容的泪水,彻底地封闭在那个黑暗的90年代。
还记得汉尼拔吗?
心理学家中的超级杀手,杀人犯中的顶级厨师,和一般凶手不同,他拥有高智商高情商高段位,也因此他“美名”远扬,“威名”长播。
现实中这样的杀人犯提起便是让人闻风丧胆不寒而栗,而电视剧中的汉尼拔却给观众留下了无数的疑问。
一个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精英人士,却疯狂杀人且噬爱吃人肉,这是为什么呢?
且看汉尼拔故事改编现实原型之一的杰夫瑞.达莫,也是汉尼拔最核心的原型人物,吃人的灵感便来源于他。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DAHMER - 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
共10集Netflix出品。
美剧圈儿里的名流瑞恩·墨菲一手打造,他创造了众多经典作品,包括《美国恐怖故事》、《美国犯罪故事》、《宿敌:贝蒂和琼》、《姿态》、《整容室》等,口碑评价都十分高,也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
这部新创作的《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也是满满的瑞恩·墨菲味,原型故事原本已经十分凶残,瑞恩墨菲让这部剧变得更加的惊悚不安。
瑞恩·墨菲的老搭档伊万·彼得斯,在本剧中饰演那个怪物——杰夫瑞·莱昂内尔·达莫。
杰夫瑞·莱昂内尔·达莫,美国连环杀手之一,被人们赐予绰号“密尔沃基怪物”。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他一共谋杀了17个人。
而他之所以会被称作怪物,并不是因为他杀人众多,而是因为他还是个食人魔+奸尸癖+恋尸癖。
从他刚满18岁的那年,达莫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狩猎。
在狩猎中,他尝到巨大的甜头,后来,这个杀人魔便大开杀戒。
他专挑黑人下手,男性、甚至还有未成年,将他们骗回家,下药、喝酒、拍照,等他们不省人事的时候,达莫就开始了他的行动。
为了保存尸体,让尸体能陪他更久,他将死者的头颅放到冰柜中,把骨骼放到淋浴器内,对受害人实施活体头部钻孔,再试图向其中注入酸溶液、对肢解尸块进行精挑细选的处理和烹饪·····而这滔天的罪行,终于在掩盖了十多年后,被发现了。
无数具人类残肢器官不断的从他的屋内运出。
本案的首席验尸官后来也说到,这更像是某个人的博物馆,而不是实际的犯罪现场。
因为这里有太多的人体器官,腐烂的肉体,刺激的化学物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故事,但更疯狂的是,达莫竟然没有被发现。
从1978年达莫第一次杀人到1991年达莫被捕,这中间的13年间,达莫没有为他的杀人做任何特别的掩饰,或者使用特别的技术活技巧,但他却平稳的顺利的度过了这十几年。
直到警察逮捕到哦后,他的邻居Glenda女士当场痛斥警察,嘶吼着,咆哮着,这些年你们做了什么?
因为她此前已经报警无数遍了,达莫的房间内总会传来令人恶心的味道,半夜电钻的声音、人类绝望嘶吼的声音此起彼伏。
她甚至目击一个光着身子的少年,从达莫的房间逃了出来,坐在公寓大楼门口,言语不清,受伤虚弱,而赶到的警察,在没有查明少年的身份和年龄的情况下,就相信了达莫的说词,亲手将少年又送回了达莫的家中。
在一个白人掌权的社会中,一个集体对另一个集体的偏见成为了障目的叶子,比起一个黑人妇女,警方更愿意相信一个文质彬彬的白人男子。
这无疑是冷漠,也是无能。
对于汉尼拔来说,他十分高傲,自恃情商、智商都高人一等,甚至认为自己站在了一个比普通人类都还要高的境界。
所以,他吃人,就好比生物学中,所有的生物只会吃比自己等级低的东西,那么,人类也一样。
而同样食人的达莫呢?
在剧中,也给了较大的篇幅来叙述达莫的童年、父母不可调和的矛盾、身边的同学,以及陪伴他的那些鸡鸭鱼虫的尸体。
究其罪恶根源,是天生邪恶,还是后天造就?
达莫死后,弗雷斯诺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想要研究他的大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上对这世间极恶得到一知半解,但是达莫的父亲不同意。
法官也不同意,他希望这人类史上相当邪恶的一章能尽早翻篇,希望所有人都能向前看。
我们不能轻易忘记仇恨,但对仇恨的无穷追逐也并不是好事。
无论是受害者家属,还是普通的我们。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看完全剧,我的内心情感变化逐渐从一开始的猎奇转变成悲哀,为无辜的受害者以及受害者家庭感到悲伤,为剧中的社会常态感到悲哀。
杰夫糟糕的成长环境
E02无论是要讨论杰夫的家庭、杰夫的学校,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来形容—糟糕至极,不过经济条件貌似并不糟糕。
虽然在剧中杰夫的爸爸有一些关心杰夫、尊重杰夫、尝试引导杰夫的剧情,像是尝试维护杰夫对肢解动物的爱好、带杰夫去钓鱼、跟他一起找路杀动物等等,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在引导杰夫,只是帮助杰夫做他想做的事情,杰夫的爸爸应该意识在做这些异于同龄孩子常做的事情时,孩子的认知往往是不够清楚的,杰夫的爸爸应该去引导孩子解剖尸体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地做这些事情,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快感。
除此之外,杰夫爸爸在陪伴等方面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E03
E03杰夫的妈妈我认为在精神或者心理上是具有一定的问题的,如果不是通过疯狂地吃药去缓解自己的情绪,而是看心理医生的话我觉得会有更大的帮助,无论是对杰夫还是杰夫妈妈。
杰夫妈妈在剧中抛下杰夫时,有抱怨他从不找自己帮忙关于肢解路杀动物的事情,只会找父亲。
我觉得这里反映出了两点,第一是杰夫妈妈从不进行一定的自我反省,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曾反对杰夫对解剖动物的行为已经阻隔了杰夫与她分享的通道,导致杰夫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二是杰夫与杰夫妈妈都曾渴求过来自对方的爱,但两人都不会对对方主动地去给予爱,而是被动地等待对方给予爱,等到越走越远即将分别的时候,就用一些恶毒的语言来掩饰自己曾希望被对方爱的念想。
杰夫的“病因”
E10其实我并不想谈论杰夫的,因为不管是剧中还是现实中对杰夫的谈论已经足够多了,但是看到最后一集中有科学家想研究杰夫的大脑,以此来寻找他如此行为的原因,我并不是很赞同。
我认为大脑只是让人有了思考能力,有了塑造人物性格的能力,而真正塑造了杰夫这个人的是生活中的事情,从小到大发生的事情塑造了他的思考方式,也塑造了他的性格、取向,也塑造了他如此病态的心理。
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该怎样,所有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在人意识形态尚未成熟的时候影响改变,甚至成熟之后也会发生改变,我觉得那位聋哑人就曾险些改变杰夫的想法,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他仍然在无形中改变了杰夫两次下药、一次抡锤的行为想法。
而剧情中虽然有杰夫爸爸透露自己也曾有这种病态想法,试图怪罪于基因遗传上,但剧中更多地其实是对杰夫成长环境上的描写,我觉得导演也是想让观众意识到真正塑造人物性格、心理的是围绕人身边发生的事而不是基因、大脑。
病态的社会价值取向
E09无论是以杰夫为原型的漫画作品、还是疯狂崇拜的粉丝都在展现剧中社会的病态价值取向,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起码我认为剧中许多成年人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的,只是利益的诱惑会让他们选择暂时无视这种价值观判断。
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剧中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判断,但这又从另一层体现了剧中政府的无能。
或许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仍然是政府会坚持的口号,但当那些青少年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产生错误、扭曲的价值观是他们又无动于衷,这时候思想自由又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口号。
最后还要依靠群众、受害者家庭的努力来阻止这些思想的传播,实属讽刺。
“Cop help cop”
E09
E09
E09
E09我宣布,剧中美国警察组织的口号就叫做“Cop help cop”,美国警察不是正义的化身,不是维护法律的使者,而是一个组织,一个自我保护、种族歧视、混吃等死的组织团体。
剧中颁奖这段导演更是把讽刺拉满,无论是在表情上,克里夫兰的悲伤难过与白人警察的开心喜悦对比;还是环境氛围上,一个沉默悲痛一个喜悦激动;亦或是场景灯光,一个像是黎明的曙光,一个像是至暗时刻。
讽刺地不能再讽刺了,我甚至觉得人数上都在讽刺。
E09后面这段克里夫兰的女儿摔了一个病态粉丝的相机后秒被抓的情节也是讽刺,同样的地点。
克里夫兰报案了几十次疑似伤害、杀人,无人问津;相机被摔,马上就到。
可以看出导演真的非常痛恨种族歧视,很多地方都在有意表达愤怒,但同时我也认为有在缺少对失职的白人警察真相披露后遭遇的描写,因为我不太相信对他们的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或许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为了进一步凸显种族歧视问题吧。
“复仇之神”
E10这里的“工作了”结合后续的故事发生,我觉得有一语双关的意思,而且前面的情节也可以看出这个警察也是很不爽杰夫的。
一是让他去清扫健身房工作,二是有一种他的上帝“复仇之神”给他的任务,他也是时候工作了的意思。
照这个情节看,这个警察和黑人貌似也不是第一次这样串通,让黑人在狱中对那些可恶之人擅自动用私刑了。
E10其实以往在这种擅自动用私刑的时刻,我往往会去思考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最后都会回到批判这种动用私刑的行为。
但看着这个情节,感觉自己没有主动去思考这种合理性了,不知道是因为杰夫本来就不介意死刑,还是杰夫的恶实在是太深了。
但不得不说,进了监狱还嚣张至极,甚至能收到粉丝来信和钱,这真的很欠打。
E08这部剧的前半部分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但这种紧张不来自于剧情的节奏(因为主角说话真的很慢),感觉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恐怖氛围。
后半部分会让我感到很压抑,可能是因为警察的不作为,普通人的无可奈何等一些情节造成的观感。
第八集的结尾,牧师的这段话我觉得作为整部剧的结尾也不为过,不仅仅是惩戒这些人任重道远,修复这个病态的社会同样任重道远。
我是一个住在非裔“贫民窟”的非裔女性,有一天隔壁搬来一个怪人,老是半夜敲敲打打,搞些刺鼻难闻的气味。
我跟管理员投诉了好多次,隔壁还是一如既往扰民。
有一天隔壁跑出来一个半裸受伤的亚裔男子,迷迷糊糊像是喝醉或嗑药了。
警察来了之后跟邻居对线了一会儿,相信了邻居“他是我的满19岁的男朋友,他喝醉了,脑袋磕到了”的说辞,护送男孩回到了邻居家。
即便明眼人一看那个男子是未成年。
后续我又打电话了解情况,接线警察告诉我已经没事了,两人同居中,男子已成年。
我不相信又能怎么办呢?
警察都这么说了呀。
然而我再也没见过那个亚裔男孩,倒是好几次半夜听到隔壁重物倒地声、痛苦呻吟声、搏斗声。
报警无数次也没用,谁叫我是住在非裔聚集的贫民窟呢。
没想到第二次警察来找邻居发现他竟是个变态连环杀人犯!!
我当然知道这个人有问题,可我没想到他竟如此丧心病狂。。。。。。
同时我又好气愤,报警了那么多次都没有,要不是警察不作为说不定这个杀人犯早就被绳之以法了!
于是我作为杀人犯的邻居接受了采访,痛斥这个大搞歧视的不作为的体系。
好死不死采访被上司看到了,找我谈话,暗示我对警方的抨击的在我们这个保守派的公司影响不太好。
嘿,怎么说真话还能收到职场压迫了??
行吧我不接受采访了,那我去慰问一下受害者家属吧。
面对家属我那该死的不必要的内疚又搞得我心力交瘁,总是忍不住想,要是当初我多投诉几次、态度再强硬点、甚至如果我是个白人的话,会不会我的话就会被重视,警察就会认真盘问隔壁邻居、将其早一点捉拿在案,那个年轻的亚裔男孩就能获救,也不会再有之后的那些受害者呢?
为了调查案子,我们这些无辜的邻居被迫暂时搬出去,为了不打扰家人,我自费住进汽车旅馆。
虽然花了不少钱,但为了查案,牺牲一点没关系。
听说那两个把亚裔男孩当作恶魔同居男友的警察被停职了!
好哇,搞歧视就该知道会被处理哇!
终于等到那个该死的恶魔被判牢底坐穿,我可以回到我的甜蜜小窝了。
可是,那些经历过的回忆变成噩梦依然每天都在提醒我,隔壁发生了什么。
我曾经闻到的臭味、听到的声音,那都是活生生的人被残忍地杀害分尸啊!
谁能想到杀人犯的邻居还会有PTSD呢?
说出去只怕别人会觉得我在博眼球吧!
即便阴影挥之不去让我无法在家安稳入睡,我还是得继续我的新生活啊。
没想到,那两个停职警察又复岗了,这该死的“白人至上”的世界!!
接着管理员告诉我得另寻住处了,因为政府要把这座楼征收拆掉。
难道他们觉得掩埋这座楼就能掩埋掉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吗?
不行!
至少,为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和家属,可以建一座纪念碑以示纪念吧!
可是,可是,两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一片空地,人们早就不记得那些受害者的名字了,只记得那个恶魔在这里犯下了耸人听闻的案子。
好吧,同为这个恶魔的“受害者”,我还活着,还有力气为那些不能再发声的受害者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督促政府在这座废墟上建一个纪念碑,把他们的名字公之于众,被人们记得。
我不知道能不能达成心愿、多久能达成,但我会一直努力做这件事的!
有些电影,剧集,音乐,作品,会激起内心强烈的感受。
强烈而又微妙,甚至几天都徘徊在心里难以消散,让人不得不沉浸其中,再三回味。
有幸看到这部剧,难得再次有这样的感觉。
显然它不是完美的,但是这部剧集能够让人沉浸在90年代昏黄嘈杂的背景中,旁观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血腥故事。
Jeff Dahmer此时好像变成了一种感受,一次体验,一种难以名状的氛围。
然而,仅仅讨论感受,氛围,是对历史的不敬。
You will never know why he did what he did. 达莫的故事,比起成长与险恶环境、遭受虐待忽视的连环杀手更难以理解,更加复杂。
有关于他一生每个方面的各种讨论、观点,观众的热情,包括我,热烈得仿佛达莫真的是一个超级巨星。
被从头到脚,事无巨细地分析,没几个人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理解受害者家属的心情并不难。
达莫的光环让所有的死亡都掩埋在阴影之下,隐去了姓名,变成了一个数字,一块基石。
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停跳的心脏已经停止。
而要窥其究竟,也是望向黑暗中无从探寻的一瞥。
这一瞥,究竟是对正义的追求、未来的警示,还是猎奇,我们都避而不谈。
呼啸而来的过往和历史,隆隆一片,最后也在片尾平静柔和的乐曲中怪诞地淡去了。
这一集真的看得惊心动魄!
我真的一直在哭,一直在担心!
两次差点下药,一次差点下锤子!
然后他妈妈就去报案了!
我好担心啊!
😭😭😭Tony真的真的是能救Jeff!
如果Jeff从小就有一个这么温柔的朋友就好了!!
我希望Tony没事!
他真的是个天使!
FFFF!
后面居然反转了!
FFFFFF!
拍的很有水平剪辑也很牛逼 伊万演技更上一层 但就是太纪录片了有点看不下去啊!
一点点感想:达莫被捕之后 爸怪妈孕期滥用药物生了娃之后也不管(实际上产后抑郁很严重也没法管)妈怪爹天天工作不着家 一陪孩子就是带娃解剖小动物培养他那些变态心理(实际上是觉得孤僻想帮他找到兴趣)悲哀的妻子 悲哀的爹 悲哀的儿子 即使到最后一刻夫妻依然在互相指责是对方导致的过错可达莫走到这一步 不全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他一直很清醒自己在做什么 也一直很明白自己需要的感情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 天生缺失了一部分 而恶劣的原生家庭又确实夺走了他仅有的一部分人性 就像他父亲说的那样 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帮他 也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在那个时刻 某个时刻 如果有人阻止他 或许只是一个拥抱 后来的那些事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文/杨时旸这世上到底有没有毫无原由的、天生的、绝对的邪恶之人?
美剧《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就是在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通篇看下来,《怪物》一直在发问,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不只针对于故事的主人公达莫本人,也将问题发散出去,一环一环如涟漪般波及到一个又一个领域——社会的、经济的、种族的、家庭的、心理的、法律的、宗教的,以及那些不可知的,而直到故事结束,这一切也仍然都没有答案,只给人留下更深的疑惑、困惑与惶惑。
从类型上说,《怪物》其实是一部传记片,聚焦于美国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食人魔之一杰夫瑞·达莫的一生,只是他这一生所犯下的罪行即便最克制地叙述,也比任何虚构出来的罪案故事都更加惊悚。
导演之一卡尔·弗兰克林曾经执导过《心灵猎人》第二季,那同样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故事,所以《怪物》和《心灵猎人》有着极其相似的气质,阴郁、潮湿、凝重、缓慢,像一曲首尾相接、循环不休的厄运金属,像一段没有出口缠绕不止的绵长噩梦。
关于血腥与死亡的故事,本可以被处理得极为戏剧化,但是《怪物》刻意选择了“沉闷”的讲述方式,这是对真实事件的还原,也是对死者的敬意,而它的平静反而提纯和萃取了残酷的本质,那些杀戮无声地发生,又被默默地掩盖,发出一些可疑的气味,慢慢消散于尘世之间,留下一个个悲戚的家庭。
达莫的受害人大多数都是少数族裔,黑人、亚裔、新晋的移民,同时又是性少数者,这就引出了第一个疑问,这种杀戮是因为种族和性取向的偏见而引发的吗?
似乎也不是,从他的口供和证据链条去看,他并没有偏见,他之所以选择那些人,甚至是因为想要亲近,或者只是像他所言,他只住得起那些社区,周围只有那些人。
没有人知道这是借口还是实情,它成为了动机中永恒的疑问。
而同样令人疑惑的当然还有达莫的原生家庭。
这是对连环杀手动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维度。
他有一对失和的父母,妈妈焦虑暴躁,爸爸无奈软弱,镜头长久的注视和深入他的童年,但也无法觉察出更多的古怪,他从小就莫名对死去的动物感兴趣,但这又说明什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跌落神坛,学术界也早不再信任那些童年虐杀昆虫和小动物的恶作剧、父母离异的悲伤记忆、尿床的不堪经历会导致一个人日后变成连环杀手的烂俗假说。
对动物解剖有兴趣的孩子有的是日后成为了外科医生的先例,绝大度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也都很正常,又凭什么说这一切导致了一个人的扭曲呢?
所以,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悬而不决的疑问。
达莫的乖张似乎是不可矫正的,他的父亲努力帮他找大学,送他去参军,但几乎都是无功而返,社会教化全然失效,这是否可以认定有的人天生就是无法被教化的?
谁又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如果说,那些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犯罪动机和根由都是精神性的、内生性的,那么还有一系列社会性的、外部性的原因在“纵容”和“维护”着达莫的犯罪,这些几乎是可以确证的。
达莫被送往奶奶家居住,老人其实看出这个孙子的奇怪,也闻到了这栋房子里的怪味,达莫的父亲也被叫来查看怪味的来源,从他们的举动看,家人应该怀疑过达莫做出了可怕的事,但他们从未深究,是逃避与恐惧联手让他们视而不见。
而当他彻底独自居住之后,邻居的一次次报警,得到的却是警察的无视和冷漠,有一次,一个神志不清的男孩倒在门口,达莫告诉警察那不过是他喝醉的男友,警察竟然让男孩又回到了他的家中。
在那样一个黑人街区,一栋底层的公租房,偏见的额惯性、警察的懈怠和体制的冷漠纵容了达莫。
如果把人类看成一种造物——无论是神创的还是进化的造物,就注定要面对错漏,那么容错率是多少,可容纳的错的范畴又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了那些不可知的内容。
达莫被捕之后,一度求死,但由于该州废除了死刑,被终身监禁的他又声称要皈依,牧师眼神里的暧昧神色出卖了自己,神爱世人,但能接纳食人魔吗?
人被定义为人的边界又在哪里?
他从受洗的水池里走出来之后真的被净化了吗?
达莫最终死于另一个囚犯之手,那人声称受神的感召杀死了他,这行为是正义还是邪恶?
又或者说,这是神圣还是亵渎?
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还有很多,几乎令人应接不暇。
达莫被捕后,成为了邪恶的“明星”,有人往监狱里给他寄钱求签名,有人将其制作成恐怖漫画的主角,这让他开心,也让受害者家属心碎,那么在言论自由和惩恶扬善之间又该如何抉择?
连环杀手的粉丝又是怎样的心理?
浅薄的猎奇和叛逆?
还是人类心底都有的埋藏着的破坏欲与杀戮欲的折射?
对这群粉丝又该怎么看待?
连环杀手的题材被娱乐工业看中之后,已经彻底游戏化了,都被萦绕了一种“魅力光环”,这种塑造是道德的吗?
而这种拷问也延伸到了这部美剧本身,《怪物》上线之后,有当年的受害者家属已经提出了质疑,那么对于案件的重述,到底是探究真相的拷问还是人血馒头的狂欢?
这其间的界限又在哪里?
是啊,这故事引出的没有答案的疑问太多了。
其实,最让人疑惑的是达莫遇到的其中一个受害者时的状态。
那个阳光的、进取的、积极的聋哑人,他从不抱怨自己艰难的处境,那种昂扬和自信几乎感染了达莫,这个从未被感化的恶魔,开始变得柔软和犹豫,虽然最终还是举起了屠刀,但他的游移本身几乎算是某种证明,证明人性的残存,证明他知道善恶的区隔,证明他或许还有被救赎的可能。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附会。
达莫住过的那栋大楼被拆除了,记忆却残存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对于那些残酷,到底应该忘记还是铭记?
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记住就是折磨,而达墨那个坚持报警的邻居觉得,记住才是审判,审判达墨,审判冷漠的警察,审判历史与当下对少数族裔的不公。
但这些真的有用吗?
连环杀手的动机一直都是一个谜,有人认为是高速公路网的发明支持了他们;有人认为是越战的残酷影响了他们;有人认为是离婚率的高企塑造了他们;有人认为是色情出版物的泛滥引导了他们;在冷战的巅峰时刻,还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酿造了他们……但直至如今,仍然又没有确切答案。
我们只能理解和分析世俗意义上的动机——钱、情、恨所带来的杀戮,但如果将折磨与杀戮纳入快感、赏玩和某种无法自控的欲望系统,这一切就暧昧起来,它动摇了人类自以为是的文明价值,让所有自我标榜都显得苍白可疑。
这一切到底是进化史上某个基因片段的破损,还是神在造物时的玩笑或者故意,又或者,这不过就是我们人类自身根本没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明证,并不可知。
在《怪物》中,那个反对大学研究达莫大脑的法官说,之所以反对这项动议,是因为连环杀手的成因太过复杂,而简单地归纳会造成更深的灾难。
是的,但人们仍然都想知道答案,但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只有在一次次追寻答案的过程中,陷入一次又一次大惑不解。
这是人类在被逼迫着严肃注视自身时的宿命。
(本文首发 南方人物周刊)
剧集对故事的处理冷静克制而不失戏剧性,吸引人的同时没有用一些杀人犯故事一贯使用的伎俩,去描绘凶杀过程来迎合某些猎奇心理,而是更多地用客观的角度去凝视这桩惨案的始末。
剧集对涉及事件的人物心理进行剖析,也从大环境上反应了美国一直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种族歧视和恐同,达莫被捕后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描绘也揭示了“娱乐至死”、资本至上社会下的残酷。
个人来说这部剧集不能得到五分在于达莫之死的部分,真实的事件细节是否如此我不知道,但我更希望达莫死被脖子刺伤死去。
after what he have done with no regret at all,他的死不值得这样的高度,他应该在他毫无悔意甚至在沾沾自喜的某个监狱平日被某个看不惯他的犯人随意地刺死,而不是让一个已经“改过自新”的“基督使者”去进行谋杀,控诉他他的罪过,把达莫的死变成“上帝的旨意”。
即使在最后一刻达莫都毫无悔意,他不值得在接受自己的死亡后才被杀死。
事件为社会带来的必须是沉重和对受害者家属的尊重与同情,我觉得观众应该以审视、严肃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部作品。
达莫部分零分,虽然很卖力,但只是一个被重述的都市传奇,毫无意义 后几集不错 我讨厌murder show
美剧这种格式化连剪辑都如出一辙的流水线产物真的是太无聊了,再看是🐶
人血馒头好不好吃不知道,劲爆骇人听闻的瓜通常很好吃,尤其当事件离自己特别远时,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猎奇心压过,Dahmer就是一个天生的反社会精神变态,一个占尽自己身份便宜还死不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者的渣渣,所有试图把他的邪恶人性化合理化的戏剧化处理都是在消费这个事件;当年看“别惹猫咪”后也觉得爽剧拍得不错真好看,但因为那起事件里受害者留学生这个身份让我想到自己从而不舒服最后反思才意识到剧集在对受害人的处理上有多不妥,这部剧对众多受害者的刻画让我这个外人看了都愤怒难过,那些多半仍然没什么社会资源很难发声的受害者亲友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三星半吧。后半部分有点拖沓…
我觉得他挺乖挺好的,很文静有礼貌,对自己的不良爱好也相当的克制了,几十年才做了十几次,自制力很强了。而且他的目标也都不是正派人,都是些个什么黑的,棕的,偷渡的,嬉皮士之类的有害人士,说是为民除害都不为过。
他周围怎么全是蠢货?
恶心
他就是天生的恶魔,他没经历过什么惨痛的事,我们也没什么好反思的。彼得斯的表演应该获奖。
瑞恩墨菲手里的项目实在是太多太多 几年来也没有什么亮眼的剧集出现 这次题材和故事其实都是舒适区 拿捏准了好莱坞的脉 种族 lgbt 宗教该有的都有 甚至专门来一集着重讲黑聋哑男孩 真是精明的过分了…
怎么能拍的这么无聊的
没有拍摄出任何恶心的场景却让我看得感觉很恶心,说不出来的怪异感,特别是看到他爸爸竟然写书赚钱的时候
怎么会这么容易就 成了???
剧情太啰嗦 节奏太慢
一集。没劲。
“快银”可以啊,凭借出色的演技成功演绎了一个人间恶魔形象,冷静、变态、脆弱、坦诚、孤独。视听语言层面,完全是电影级的。叙事很有章法,分别从恶魔、旁观者、受害者的视角拼凑起恶魔的形象及危害影响。在故事编排上,有在往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靠,但在最后,“怪物”的内心秘密又是无可勘破的。
沉闷,无聊,以这种变态连环杀手作为主角的剧真没什么好拍的。
挺没拍的必要的,而且明明传达一种要相关人物对这个事情move on的价值观,结果还是拍出来赚钱了咯……有点茶(当然,如果赚的钱分给家属了就当我没说
跟真实人物有不小的差别,所以改编还是想要塑造一种典型(也故意省略了一些敏感内容,比如种族),剧集本身效果还不错。一方面也许这样那样,事情可能不会这么糟糕;另一方面,种种的社会及个人缺陷和错误,,“怪物”的出现似乎也不可避免。弱势群体从来都需要更多关注和帮助,不仅因为更容易沦为受害者,而且被忽略之处也可能滋生罪恶。
2.5节奏好慢,拖得太长,和丹斯比起来无聊多了
Much more than a thriller of a well covered serial killer. It's about nature vs. nurture, psychopath vs. sociopath,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painful minority past/present in this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