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小胡同,废墟,破落的街道,简陋的住房...人物没有西装领带,没有香车豪宅,素面,邋遢,情节小人物的卑微,狗证的昂贵,关系链,呆板的教育,迷途的孩子,夫妻离婚后的反目,麻将徒的生活,无处不在的欺骗......还有比这更真实的中国吗?
期待更多这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与作品。。。
生活就是这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弄不懂的,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对于老二来说,他是迷茫的,怎么赚钱?
怎么生活?
儿子为什么不听话?
为什么要穿难看的阔腿裤?
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他都不懂,他只是凭借本能浑浑噩噩的活着,他自己都觉得他不像个人。
回到狗这件事情上,老二也很疑惑,前面托人找了好几层关系,其实他也不知道事情到底要怎么办,谁才是关键的人,捞狗的渠道到底是什么样?
他都一知半解,烟也送了,水果也买了,个个都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个星期我都捞了三条狗出来了”,怎么到我这卡拉就错了呢?
哪里出问题了?其实哪里都有可能出问题,是不是真的托对了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捞出来,是不是有人不愿麻烦,这些事情谁知道呢。
还是那句话,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导演开始似乎想批评国家(或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突然地出台一份禁止养狗的政策,而这政策又未经辩论或听证,合法性可疑。
而且花五千元办一个狗证就可以继续养狗,这很明显是政府敛财或偏帮富人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今日中国》中的第一集:自由与正义,确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不被重视。
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自由与正义,可以说是被践踏的。
从这一点上讲,今日中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
男主角为救出卡拉,先找朋友帮忙,朋友再找朋友帮忙,如此转了四五层关系,才终于找到和这件事直接有关联的人。
荒谬地让人心酸。
为了救出一只狗,竟然找到了工厂的门卫和公交车司机帮忙,但这些关系还是没能解决卡拉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写照,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连小孩子都懂得半夜走后门求叔叔帮忙。
片中人物住在北京老城区——一个被迅速破坏、前卫和古老对立的地方。
如尹丽川在《为北京的纪念》里形象的说法:在希尔顿饭店华贵的背面,一百米远处就是一片荒地,有白羊在吃草;在和平里一片破烂泥泞的贫民区,猛然就冒出高尚挺拔的外交公寓,互为风景。
电影里奶奶主的胡同的阳光被新建的高大写字楼挡住,屋子阴暗,连白天也要开灯。
但是奶奶还是笑呵呵着煲着她的中药——导演想隐喻什么?
导演很用心的制作这部电影,尽管不太懂镜头语言那一套,但台词和场景处理得真是好。
喜欢他的这种对今日中国理性的观看。
环境捕捉的很好,前半部缓慢的铺陈具有优秀喜剧的风范,笑点不是通过表演而是情节浮现出来,让人发笑的内容都紧接着地气但没有舞台气息(过分的巧合、夸张的台词),较少的几个由表演使人发笑的点也都不是依靠夸张和舞台,如冯小刚招手让葛优过来,葛优捧着狗佝偻着小快步走到车旁、葛优若有所思的吃着黄瓜等。
可是,到后来儿子和狗的对称线(我个人估计)因为删减而不大明显,最后儿子在派出所的呐喊相应的就不算很好的结局,父子之间的矛盾有还没铺开就仓促解决的感觉,杨丽对卡拉的感情我觉得也有点迅速结束。
不知是不是创作者刻意,这个故事中值得一说的是其中反映了很多“民族性”的东西:人们逃避规则、模糊对错、人与人的‘关系’似是而非,这些都是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显著的社会现象,现象的背后则是中国的整体话、辩证的、易经式的人生哲学的影子,在审批后电影还能将这些现象客观的叙述出来,这本身就表明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为人承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卡拉是条狗又不单单是个小人物的喜剧,电影还承载着更多的所指。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像个人。
“在外面都是我哄着别人开心,只有卡拉哄着我开心。
”养宠物的两大驱动因素:喜欢、孤独。
喜欢图的是开心,孤独图的是陪伴。
电影里面,父亲占陪伴,儿子占开心,妻子只是妥协。
但是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妥协,她对狗也有感情,丈夫不在家她也会遛狗,面对执法人员的没收她也试图逃跑。
她对丈夫想方设法捞出卡拉的态度建立在对家庭的妥协之上,民警告诉她:“五千,不值得。
”她听进去了,所以就没有像父子那样反应强烈。
但是她也会拿出家里的存款支持丈夫给狗上户口,甚至提出了可以去上一辈那里借钱。
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存款非常重要,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存款是保障。
而经济独立的家庭去上一辈那里拿钱(或称借钱),对于她这样一个高素质(电梯口主动退出,面对强行没收没有无理取闹)的人来说,是一种丢失自尊的表现。
所以她是一个为了丈夫和家庭可以牺牲保障和自尊的人,即使保障和自尊都是这个三口之家而非自己的。
她和丈夫也会有矛盾,甚至丈夫去找情人(为什么是情人下文有分析)帮忙最后吵架她都主动退步,她为的是家庭完整。
如果电影以她为第一人称视角,就成了社会写实电影而不是文艺片。
儿子对卡拉是完完全全的喜爱,但他是个孩子,当他尝试过他力所能及的方法之后,他就开始消极,然后情绪爆发在家庭内部的矛盾上面。
其中有一个细节,丈夫到派出所抓了一把狗粮去喂卡拉,卡拉没有吃,也没有表现出长时间没见到主人的那种兴奋,也和丈夫说的天天热烈地迎接他不符。
然后丈夫看了一眼墙外,有理由怀疑儿子对卡拉掉包了,翻墙进来然后翻墙出去。
但是这只是笔者猜想,电影里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暗示。
丈夫和情人是对捞出卡拉奉献最多的,先是丈夫去情人那里借卡拉它.妈的身份证,被民警识破。
然后情人找前夫帮忙,捞出狗(非卡拉)来,她以为他缺少的只是陪伴,具体是哪只狗无所谓,甚至捞出的那条狗的品种要比卡拉高出若干个档次。
但是养过狗的都知道,关乎感情,不在品种。
情人的形象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大白天睡觉,无所事事;召集人在家里打麻将为乐;和前夫离婚之后孩子跟了前夫),由两件事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情人关系(至少曾经是情人),第一是穿衣服完全不避讳(不是简简单单的穿件外套),第二,她找来人帮忙,坐上了那个人的副驾驶,然后让男主走远一点(懂的都懂)。
第一件事表明他们关系不一般,第二件事表明她可以作出牺牲。
她对捞出卡拉的贡献基于在想让男主开心,最后也是靠她找到的人捞出了卡拉。
丈夫的形象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员,他小心翼翼藏私房钱、不敢当面骂媳妇、不知道怎么处理父子关系,为了避嫌特意不提情人的事,反而让妻子更加怀疑,吵架也是草草收场。
他生活唯一的尊严,就是卡拉的热情和沉默。
夫妻失去了情趣(丈夫大白天拉窗帘睡觉,妻子不理解),工作环境压抑,在麻将瘾接触之后转向了撸卡拉,他尝试挽回的是生活最后的尊严。
丈夫也曾想找一个替代品,但他被骗了,还被执法者误抓,他无端又损失了300块钱。
如果卡拉是只猫,也许就不会有这些糟心事。
但,卡拉是条狗。
当一家三口在派出所团聚的时候,如果导演狠心一些,丈夫的五千块钱,要么给卡拉办户口,要么解决儿子的刑事纠纷,但是导演心软了,给了一个和谐的结局。
危险发言:导演的表现也许只是想展现一个底层人员的生活寄托,但是如果再向上递进,以点带面,想想这个“面”的情况。
升级到温饱家庭,卡拉升级到温饱家庭更复杂更多元化的情感寄托,民警转变为更严格更让人无奈的限制,5000块钱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就是5万、50万甚至是无法翻过的墙。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墙里面挣扎着妥协,幸福生活永远属于付得起5万、50万或者是砌墙的人。
卡拉的确是条狗,有时候我们比卡拉还像狗。
疲惫的自己,在下班的电梯中,忽然想到了这部电影。
少年不识愁滋味,高中年代时看到这电影并没有什么感想,而今即将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却开始沉浸在这部影片中。
并不会刻意的再去考虑导演所要表现的深层含义,对于这个社会,生活在其中,便无需再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影片所展现的另一面还是留待没有深入社会的国人以及外国人来了解。
有一种情感叫做共鸣,而这种情感却比真爱更为稀缺。
当妻子与邻居聊工作事情,当妻子抱着卡拉躲进车库,当老二拿到工资抽出一百元,当老二假意翻遍口袋而不愿借钱,当母亲仅为三千元钱就心满意足的失去阳光,当儿子心中老爸成了笨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条杂种狗竟然值了五千元。
是的,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社会已经将人们的灵魂扭曲,无所谓的对与错,每一个人都仿佛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每一个人又都被规则所限制。
有些电影,并不如表面一样,深入到生活,就不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种体验。
就如前后两次看此片,间隔了7年,心态完全的改变,对电影的态度也有了大幅的改变。
在《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中,作者论述了其实在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其实并不如现代人想象般可怜,恰恰相反,他们非常的满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人类中有人指出各种弊端的时候,才有了衍生的各种烦恼。
现代人经常会忘记了生存第一性,而是追求着各种满足感,或许是真的上进心强吧,但是,得到越多,失去的也便越多。
老二的生活,仅仅失去了18小时的卡拉,却爆发了如许多的问题。
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问题重重,只需要再来一颗稻草,便轰然崩塌。
看到老二手里数没两下就完的工资,是如此的眼熟。
找个地方藏起一点,其实藏的是自己对生活仅存的一点点奢望,可是,就这一点念想到头来也不得不放弃。
看老二,如同看自己。
颓然的背影,走过班驳的旧楼道,回到狗窝一样的小家;看他,派出所里点头哈腰,无所是从的模样,如同自己的无根与无助。
“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象个人!
”为了卡拉这条不起眼的小狗,他的生活全乱了套。
看着看着,笑,然后眼里竟有泪。
佝偻的脊背,蓬乱的头发还有邋遢的衣服,走上街道,葛优饰演的老二就很快消失在来往的人海里,这是草民的日子啊!
让破坏环境与观众心情的无聊大片见鬼去吧!
我们需要在平实的电影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看清似曾相识的生活。
很多观众说韩国的熔炉很伟大,竟然逼着征服修改法律。
但我觉得中国也有这种例子,而且比熔炉早了8年。
当年葛优演的卡拉是条狗是2003年2月上映的,当年9月就出台了养犬管理规定的修改条例。
其中养狗费用,也就是电影里说的5000快钱狗证,变成了1000。
并删除了94年条例里“严格限制”这四个字。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ZkzHe4V_DtrgYE7vJb4fQVAz3b55WOPb-RlQmm9_4gCVRn9K-oAReNtUrDJ1_Ga88FvPykxPmKHiQx_GRDI3K#1
卡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初看标题《卡拉是条狗》,我猜想这是一部外国影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儿和一只叫卡拉的哈士奇或者萨摩耶之间深厚感情的故事,而等我看完以后,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的英文名《kala,my dog》更为贴切,因为故事虽然围绕这条卡拉展开,而重点还是卡拉对于老二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老二,茫茫北京城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骑着一个破烂的自行车,蓬乱的头发,邋遢的胡须,干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数几下就数完了,还要藏一点在身上,然后全部交给妻子。
对于妻子,当妻子说不同意给卡拉办证时,一言不发的站起来,去卫生间修理马桶盖;对于儿子,一向对儿子严加教育,然而在儿子眼里,他是个没本事的父亲,对他没有应有的尊重;对警察,他为了自己的狗,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派出所片警卑躬屈膝,毕恭毕敬。
他只能在厕所里对着墙壁训斥一番,发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而葛优精湛的演技也把老二这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让我想起了他在《活着》中饰演的“富贵”。
这样的一个人,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在社会、在家庭、都没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尊严,“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这就是这个男人心里最真实的心声,也是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才明白这条狗对于老二的意义,我才领会到导演的寓意,卡拉,对于老二来说,不仅是简单的一只宠物狗,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精神上的给予,老二在卡拉那里获得的,是在人的世界中得不到的尊严。
因此,他在唯一的寄托被带走后,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找回,影片结尾,卡拉又回到了老二一家的生活中,而他那种拮据的日子还要过下去,那种小人物的角色还要继续,卡拉终究不能陪伴他一生,他又将如何找到生活中真正的寄托?
豆瓣上有位网友说得好:在老二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的影子,看老二的眼神,几次都有流泪的冲动。。。。
的确,导演路学长生在60年代,那个时代的他们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变动和人民思想的发展,所以对那个时代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情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
老二,就像我们的父辈,可能没什么大的本事,但仍然是一个家的支柱,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尊男人的尊严,辛苦的打拼。
虽说葛优是著名的喜剧演员,《卡拉是条狗》也被划在喜剧电影的行列里,可我仍觉得这只是小人物的黑色幽默,观众在看着老二在苦涩的生活里强颜欢笑,然后也麻木的跟着笑,看这部电影,我唯一的一次笑是在,老二刚买了狗出来,年轻女子喊:留胡子的!
结果大街上三四个留胡子的都转过头来。。。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老二看到货车车厢里挂着的狗肉时,耳朵里扭曲的《甜蜜蜜》,生动的说明了老二当时心里如雷轰顶的惊诧与恐慌,看得出导演路学长独到的拍摄手法。
最近看多了闹哄哄的新电影,还是觉得这种电影更贴近生活,更能让人去思考些什么,想起些什么。
告别虚假,还原生活,挺好!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围绕工人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的执着,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该片故事情节简单,场面也非常生活化
现在还上哪儿看这种老百姓电影????
还是有点刻意了。
西方人大概会把这电影当恐怖片看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6.5 千禧年之后的准现实主义作品,在巨变的前夕,让人思考和狗的关系与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几段手持很不错,但就结尾来说太意识流了。
卡拉是老二一家尊严的象征 然而 这种尊严仅仅只能停留在象征层面上么
这片子非常棒啊,豆瓣和imdb评分怎么都才6.9?
下岗之犬。。。
路学长最高作,灰色的现实主义,中国人情关系的出色探讨。
生活如此苦涩,人还是得活着。
结尾看似潦草,但悬而未决反倒是妙极,儿子在派出所关着,狗被面包车运走,挣一年钱,全拿去赔偿。生活的这点鸡零狗碎全都凑一起了。生活本也是悬而未决的,歪歪扭扭继续过呗。
7.5/10分 看完让人憋屈的电影,想养条狗要交5000块,怎么不去抢啊?!人有养狗的权利,人也有居住的采光权。但是想养得交好多钱,想要回采光权就要打官司。“这么大岁数了,寒碜不寒碜啊?”某些人对老百姓颐指气使的嘴脸真是恶心。只觉得人一点尊严都没有,总是要委曲求全。
《卡拉是条狗》《十七岁的单车》《长大成人》,三部路学长的电影看完,最喜欢的还是关于成人礼的《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想说的很多,不过那个镜头实在太平。路学长最常用的莫过于高潮前隐黑,调戏观众。
喜欢里面的生活气氛,如葛优夫妇在饭桌前的那场戏,还有葛优夫妇在家里的对话,都非常贴近生活,很有借鉴意义。但是感觉结尾略显仓促,有些小遗憾。
丢条狗也能演这么长,养狗还不给狗狗上户口,还有理了啊~
什么时候狗证5000
找人办事途中重复场景,布达佩斯大饭店
很多年前看的,印象不深了,应该继续看第二遍。
他们家那房子要是拆了,嚯嚯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