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未请自来

The Uninvited

主演:伊莉莎白·里瑟,沃尔顿·戈金斯,罗伊丝·史密斯,艾娃·德·多米尼奇,卢夫斯·塞维尔,佩德罗·帕斯卡,Roland Rubio,凯特·科默,迈克尔·潘斯,安妮·科尔岑,Bobb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未请自来》剧照

未请自来 剧照 NO.1未请自来 剧照 NO.2未请自来 剧照 NO.3未请自来 剧照 NO.4未请自来 剧照 NO.5未请自来 剧照 NO.6未请自来 剧照 NO.13未请自来 剧照 NO.14未请自来 剧照 NO.15未请自来 剧照 NO.16未请自来 剧照 NO.17未请自来 剧照 NO.18未请自来 剧照 NO.19未请自来 剧照 NO.20

《未请自来》剧情介绍

未请自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Rose and Sammy enjoy an idyllic life with love, a Hollywood Hills home, and a curious son. During a party, Sammy assigns unusual significance to it, while Rose juggles preparations amid distractions. The unexpected arrival of Helen, who claims residence there, oscillates between confusion and lucidity. Strangely, Helen possesses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house and its guests: a...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虐心之旅外来者火炬木小组第三季连升三级红缨枪血域第一季清道夫第三季小矮人超战斗DVD假面骑士BIBIBI的胆小鬼GEIZ地表惊旅与敌同行镜中迷魂军中恶灵猎魔人:血源毒战生死线2红旗谱无名英雄一路有光一无所有探索者的目标总是有爱在隔离罪恶清除工全城戒备侍神令敢死队3给我讲个恐怖故事守护甜心!!心跳魅魔麦兜故事越囧

《未请自来》长篇影评

 1 ) 给人微妙感的科幻片

有种不好看的好看……看完想和朋友涛一下但是完全不知从何开口首先,大家演技都牛牛的。

罗伯特不用说了每一个米奇都能演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即使是很疯癫的米奇18,演出来也完全不觉得用力过猛,和17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完完全全就是两个人嘛。

感觉在这一点上,他做到了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没个米奇都是Mickey Barns,而不是一个空空的克隆体躯壳,更让人能共情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想要活下去的愿望。

而且,collette的演技也无可指摘,她真的很擅长演那种有些荒谬,精神似乎有些混乱,行为诡异而且某一时刻有很大情绪爆炸的角色,夸张的表情和一涌而出的眼泪是她的必杀技。

但是,Ruffalo的夸张模仿秀让我觉得很不自然且无趣,但他成功地让我对一个愚蠢超雄男领袖感到极度恶心(对他演技的认可…) 。

他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吗,继可怜的东西之后 他的角色令人厌恶程度又一次达到了顶峰(对演员没有偏见)…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片平平无奇,某个情节会跳出来一个让我觉得有点清流的片段,比如开马卡龙小店是他们上太空的理由,荒谬,如同米奇因为一系列轻描淡写的理由去死一样给人笑又笑不出来,哭又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感觉这部片想要达到让人笑中带泪的效果,但实际上是哭笑不得,偶尔和我朋友紧皱眉头地对视一眼。

片中有些细节出现和消失地莫名其妙,想一些细小的线头让我难以注意到但又无法完全忽略。

比如,collette的角色乐忠于制作酱料有什么含义吗?

最开始出场的头发香香的女角色起到什么作用(以及米奇后来提到嘉尔是不是换了洗发水,头发的味道对他来说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

以及感觉电影的重点突然从克隆人变成了虫群有点突兀。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这部片是一部和不要抬头一样的科幻政治讽刺片,所以一切情节都可以无厘头且不用溯源,只要观众们无可奈何地笑笑就行。

比如男女主感情的发展,男主为什么能一直原谅想害死自己的朋友,女科学家到底对米奇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很奇怪,总感觉女科学家对米奇像对一个物品,但又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之类…最重要的是 我觉得整个影片只存在一个人米奇17也没问题啊?!

只不过是靠两个人突出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想被当作次抛死掉。

18最后的态度转变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迷惑。

17和18都说过他们要活下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感觉到各种情绪,无法放下对女主角的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但最后18就这样以一个多余的克隆体的心态壮烈牺牲自己,换来17的幸福生活?

这并不是谁活下去都无所谓,因为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的桥段啊,这部电影难道不就是想要突出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躯壳的主旨吗?

感觉有点自相矛盾…总之,一部让人觉得好看但又不好看的电影,算是科幻片里的清流,因为好歹没有给我呈现出一个绝对的英雄主角。

对于萝卜的滤镜让我庆幸于过了这么久终于又在大荧幕上看到了他。

 2 ) 好敢拍,这是对历史的讽刺吧?

春节档过后,今年走入院线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奉俊昊的《编号17》。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个乱炖,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风格很多元,又有喜剧,又有科幻,还有黑色幽默和反讽。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也致敬了类似《火星救援》《雪国列车》以及《寄生虫》等电影。

无疑,《编号17》是一部科幻片,讲述了在地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未来,许多人选择加入星际殖民计划,以逃离地球的压迫。

这部电影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故事发生在近未来,也就是30年以后。

看了太多《流浪地球》等科幻片,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都是风雪交加、极度寒冷,没有粮食和水源,只能依靠着太空食物供给。

那么《编号17》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目前这部电影已经豆瓣开分,评分7.4,有1.7万的人评价。

自3月7日上映以来,国内首日票房351万元人民币,不算特别突出。

但其却获得了韩国观众的喜爱,在韩国上映首日就取得了24万观众的佳绩,上映仅4天便突破百万观众大关。

这可能是由于奉俊昊在电影里夹带私货讨好了韩国观众吧!

其在中国遇冷也情有可原,不过电影的质量还是基本过关的。

01宇宙牛马影片的核心设定就是一台人体打印机。

说白了,就是克隆技术。

为什么需要人体打印机呢?

就是因为人类生存环境受到重创,人类需要搬离地球,寻找新的星球。

那么新环境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病毒,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

所以地球就需要派遣一支先遣部队,由指挥官肯尼斯·马歇尔带领。

先遣部队里包括生物学家、医生等技术人员,还有特工,以及一个特殊的存在——“消耗体”。

所谓的“消耗体”就是宇宙最高级的牛马,他可以被无限复制,但是他的任务就是要去死亡。

换句话说,就是实验室里所需要的“活体”,为科学和人类生存做出贡献。

米奇由于被债主追杀,而自愿成为“消耗体”,前往了新的星球。

影片开头就是米奇17号,他在此之前已经死过16次了。

这16次以来,他被进行了无数次病毒实验,为了培育出疫苗,以便特工们可以在不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自由出入这个星球。

而每次死亡之后,他都会被丢进循环炉。

循环炉就像火化的时候那种高温炉,不过循环炉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打印出新的人体。

米奇是这个先遣部队里的第一个“消耗体”,应该也是唯一一个,所以他的信息早就被录入了打印机。

每次死亡之后,就会打印出新的米奇。

电影在这里也非常细节,由于米奇死了太多次了,所以帮忙打印的工作人员对此习以为常,甚至打印的时候忘了放桌子,让米奇被打印出来的时候直接倒挂在了机器上。

这部电影既然叫《编号17》,其实就暗示了最后米奇会停留在17号。

但是在影片开头,米奇17号重重摔在了冰窟窿里,而他的好朋友提莫却视而不见地离开,还拿走了他的武器。

临走时不忘贱贱地问一句:“死是什么感觉?

紧接着米奇17号就被当地的外星生物包围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死翘翘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米奇17号竟然逃了出来。

但是飞船上的人却以为米奇17号遇难,所以又打印了米奇18号出来。

虽然外形相似,但是性格完全不同。

就这样,17号和18号同时存在,这却违反了“多重人”的法令,因为一个灵魂只能匹配一个身体,不然就会有犯罪现象发生。

这也是电影的核心玩法,但显然,这部电影的主线并不如“好莱坞式”那么简单——英雄拯救人类,或者秘密被发现。

“多重人”存在的背后是制度的不合理以及人性的贪婪。

所以在最后,打印机被炸毁,“多重人”制度被彻底废除,因为“宇宙牛马”米奇隐喻的正是底层的蝼蚁。

02商品化社会虽然寻找新家园是全人类的行动,但不难发现,这个先遣小队虽然人种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就算亚裔也是韩国人,不是华裔。

所以这支先遣小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喻,那艘飞船中的社会与制度也是资本主义的缩影。

先遣小队的头是马歇尔,由绿巨人的扮演者马克·鲁法洛饰演。

他的言谈举止总让我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这不川普嘛?

大家都知道川普就是个商人,所以上台之后他更加注重商人的利益,出台的新政策也多半是为了资本主义服务的。

而马歇尔和她的妻子则将资本主义的商品社会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这个飞船上有像米奇这样的顶级牛马不断通过死亡做实验,也有像马歇尔这样纸醉金迷,伊尔法这样热衷于调配各种酱汁的上流社会。

由于一次失误,一位女特工意外身亡,马歇尔勃然大怒,质问为什么死的不是米奇。

因为米奇的任务就是负责死亡,毕竟他可以重生。

而女特工却是在这个星球里高贵的“生育机器”。

当然“生育机器”看上是对女性的贬低,实际上马歇尔之所以这样说,是他的野心导致的。

他想要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这一种生物,那么就需要繁衍,本来带过来的女性就少,所以死了一个女特工便是绝顶的失误。

马歇尔邀请米奇和红发特工共进晚餐,或许是因为知道红发特工喜欢米奇,所以想要促进生育。

而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新研发的一款食物中不确定是否安全,想要让米奇试水。

所以米奇的晚餐和红发特工的并不一样,而米奇吃牛排的时候狼吞虎咽也是因为资本压迫下,他每日都无法吃饱。

果不其然,米奇因为吃了有毒的牛排而险些丧命,马歇尔知道他还会被复印出来,所以打算开枪杀了他。

而伊尔法却大叫阻止,因为马歇尔的枪会弄坏她昂贵的地毯。

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显露无疑,更让人讽刺的是,马歇尔的“人类迁徙”计划实际上破坏了原住民本来的生活。

这个情节是不是似曾相识?

03历史讽欲美国建国的代价是屠杀印第安人,这段历史是耻辱,但好在,美国人也正视了这段历史,有不少影视剧都反映了这段历史。

比如《唐探1900》的故事背景中其实就有这一段,讽刺了美国资本主义为了金钱草菅人命,一方面雇佣中国人做廉价劳动力,且没有给予他们任何的尊重;另一方面,赶走和屠戮印第安人,抢走了他们的家园。

《编号17》中人类寻找到了新的星球,而星球上有一种脸上都是牙齿,身体有点像可颂面包,脚像缩水版大象的生物。

就是这种生物救了米奇17号。

然而,当它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害怕,开枪。

第一支小分队前去开荒的时候,女特工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生物才开枪打穿了冰层,然后被冰块砸死。

这也形成了一种隐喻,虽然是为了自救,但是女特工的死也是活该,毕竟这种生物没有伤害任何人。

马歇尔让特工帮自己弄来了陨石,想要做成一块碑,彰显自己是征服这个星球的第一人。

没想到陨石里竟然跑出了两个“恐怖虫”的宝宝。

其中一只恐怖虫宝宝被乱枪打死,因为大家十分害怕,怕它有病毒。

而另一只恐怖虫则被马歇尔和伊尔法虐待。

不过最后拯救这一切的是韩国人!

韩国特工拍下了马歇尔虐待生物的视频作为证据,并且指挥手下人救了即将被虐杀的虫宝宝。

那么另一方面就是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了能够与这个星球生物对话的翻译器,米奇17号和18号能够了解恐怖虫的诉求。

最后在消灭了马歇尔之后,人类与恐怖虫能够在这个星球上和平相处。

马歇尔的消失实际上是对这种极端资本主义消失的暗喻,也是期盼。

但在米奇的梦境里,虽然不人道的人体打印机消失了,但是他却梦到了马歇尔再度被打印了出来,暗示了这种极端的资本主义仍然存在。

不得不说,奉俊昊真的很敢拍。

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爽感十足和脑洞大开的风格,而且有深度,有深意。

能够勇闯好莱坞,接连拍摄了《雪国列车》(剧版)和《编号17》两部美国大片的韩国导演,是非常不容易的。

更绝的是,他没有向对方妥协,而是拍了别人不敢拍的东西,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

或许他也处于这种“水深火热”之中,就像米奇17号一样,最能和米奇共情的恐怕就是奉俊昊吧!

因为都是“打工人”,都敢于戳中甲方的痛处。

希望这样的“打工人”能多一些。

 3 ) 代发【轻轻发力带来米奇17 4500字长评】

【本篇影评作者没有豆瓣,以下为委托本人的代发】在这里我只讲故事,我看电影就是来看故事,像读书一样,而不是去看这本书的印刷工艺,纸张材质。

的确没有那么惊艳,的确有些人觉得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就只是让我想起了一些曾经忘记的事情,所以有了被触动的感觉。

阅读顺序是:绿,黄,蓝绿色主要是围绕我黄色是聊米奇17蓝色是联想类似设定和我觉得不好的点全部4500字,略长,不想讨论政见和导演,就只是对这个角色给我的feeling,痛痛的,以及为什么痛。

 4 ) 《编号17》是一部非常后人类的电影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自行选择阅读。

1.控制论与死亡 “意识上传与身体打印”是电影的核心概念,几乎对应着“身体与意识是可分离的”、“人类的身体同样也是信息的系统”这样的学说。

所以电影要讨论的一个重点,即人类不断改造自身,除了赛博格这样的后人类,一个被复制出来的人类,是否还是“人类”(Human)这个概念所能定义的,继而自然会引发伦理混乱以及“多重体”等状况引发的自我认知危机。

所以“死亡”的定义也由此扩大化,这已然不是陌生的话题,器官移植、心肺复苏等医疗技术所关联的,正是死亡边界泛化的源点。

身体改造是后人类绕不过去的方向,哪怕是教会成员下巴的“穿孔”、手背的“纹身”,都是如此。

虽然导演显然表现出了技术悲观主义的反思。

但就后人类本身而言,这种行为意味着人类尝试主宰身体。

所以话说回来,米奇18和米奇17两副身体,会互相产生恨意或是嫉妒等情绪,然而就意识/灵魂/信息而言,他就是他,只有一份意识是否会成为后人类认知自我的方式?

电影提出了问题。

2.后人类女性主义与生物主体 在唐娜·哈拉维等学者的观点中,赛博格、女性和“怪物”(可以对应“恐怖虫”这样的外星生物——虽然这个命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处于同一阵营,都会面对技术权力的殖民危机。

这也是这部电影更为深入的原因,巧妙地设置了纳莎、恐怖虫以及米奇17身上异于传统男子气概的性格,这样的三个维度指向了同一个反思,曾经的人文主义颠覆的同时,如何避免后人类时代再次沦为白人男性(西方)式的独裁局面。

非人类主体与人类关系的重塑,在某种意义上,语同女性、动物主体性的再思考。

所以,无论是关乎“伴侣物种”或是“游牧主体”,在电影世界观下极致的后人类世,米奇·巴恩斯、纳莎与恐怖虫的角色承载着主体边界再探索的职能。

尤其喜欢虫虫的母系社会结构,纳莎对于周遭的主导,米奇17的服务式人格。

3.政治狂热与技术集权 如第二点所言,电影中不仅有纳莎这样的女性主体,有打破人类例外主义的高智慧非人类生物,更有针对技术集权的批判。

这当然与电影整体的反思基调相关联,未来惊奇实现的同时,除了狂喜就是末世。

这一方向的表达,几乎由马歇尔意图创造外太空王国的情节负责。

包括宗教、媒体在内,都辅助了权力的形成与压迫的实施。

(包括摄制组的完美) 可惜的是在查找宣发物料的时候,主要是围绕罗伯特·帕丁森展开的,娜奥米·阿基(纳莎的演员)的相关剧照并不多,虫虫的也不多。

但是电影中纳莎的高光还是很多的。

 5 ) 奉俊昊的商业标准化答卷

四星/8.1奉俊昊的商业标准化答卷。

即使抛开影片的现实隐喻、导演的个人光环,本片作为一部好莱坞工业生产线上的科幻大片来看也是远超合格的:并不新奇但足够扎实的概念设定、水准之上的特效场面、演员集体出色的表演以及部分颇为精彩的单场戏,都能够给观众带来一次值回票价的观影体验。

而在奉俊昊的作品序列中,本片虽然不及《寄生虫》极致类型化,不及《杀人回忆》触人心魄,不及《雪国列车》大胆明牌,不及《汉江怪物》冷峻猎奇,但其中对科技狂热、阶级压榨、外星殖民的政治讽刺,对底层个体追求生命解放(尤其是以克隆人设定呈现,更是有《银翼杀手》之余晖)的展示,虽谈不上多么深刻透骨,倒也足够启发思考,何况故事情节和几场大小高潮还是足够引人入胜,最后一场恐怖虫群中的高潮戏大片感十足。

罗伯特帕丁森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招架住了延续《可怜的东西》懂王式表演的癫狂形态马克叔,18号最后的慨然赴死直接梦回《信条》Neil。

史蒂文元的角色也很有趣。

不过女主角表现有点拉胯,跟萝卜对不上戏。

希望奉导还能每几年奉献一部精彩不乏深刻的类型电影,美国片韩国片都行。

 6 ) 奉俊昊导演生涯的一次小总结

作为奉俊昊导演的小粉丝,今天在观看Mickey 17的时候有一种看奉导回顾展的感觉。

《汉江怪物》《玉子》《雪国列车》的片段细节和技巧都在《编号17》里逐一出现,玉子的动画设计,怪物的造型甚至和上等人吃牛排(粉丝都会一笑);当然还有《杀人回忆》里的镜头语言,特写仰拍等;不过最多的是关于《寄生虫》,除了再次对虫的描写,寄生虫电影中的别墅,阶层等等(这些都是386一代导演常讨论的),我欣赏的奉导,是一个艺术家,在处女作《绑架门口狗》中就展现的对一个符号/意象潜力的挖掘,他的处女作讨论的狗(寄生虫中的虫),以及《编号17》中的Mickey(鼠)。

这次对鼠的演绎从第一个特写镜头开始,Pattison的帽子和雪覆盖的半脸呈现出Mickey的模样,声音也处理过(当然也是演技)变得稍微有些尖细和声量小,然后对气味很敏感,表演也从一而终一直在Mickey mouse的角色中;女主角们(眼镜妹,特工妹,拉拉妹和黑妹;很抱歉我用了这样的词汇,请原谅我)也都各自与Minnie相似。

当然,这是原著的本意,Mickey就是白老鼠,实验的牺牲品。

电影隐喻极多,包罗万象,可以讨论的地方非常多。

不过,都放在一起之后,就是完美的吗?

 7 ) 奉俊昊R级新作!牛马到了太空还是牛马!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当你推开门,发现一个复制人正和女友做不可描述的事。

你会怎么做?

是暴打他们,还是暴打他们呢?

《编号17》里男主的操作简直奇葩——加入他们!

2025年3月7日,执导过《杀人回忆》《汉江怪物》《雪国列车》《寄生虫》等影片的奉俊昊导演的新作《编号17》在国内公映。

《编号17》Mickey 17

男主是由主演过《暮光之城》《信条》的大帅哥罗伯特·帕丁森担任,他在片中分饰两角。

(《信条》罗伯特·帕丁森剧照)“绿巨人浩克”的扮演者马克·鲁法洛在片中出演专制独裁的大反派“太空特朗普”。

(《编号17》剧照)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讲述了“地球loser”米奇·巴恩斯(罗伯特·帕丁森 饰)为了躲避仇家追杀而加入太空殖民计划,遭人哄骗后签约成为从事高危工作、不断死亡又重生的“消耗体”的故事。

(《编号17》预告片截影)本期影评,小派将在尽量避免剧透的前提下对该片进行点评,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观影提供一个辅助视角和切入点。

在人类的历史上记载了无数伟大先驱的壮举。

(《编号17》剧照)有人成功便有人牺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的不仅有勇气,还要面临死亡的风险。

而在太空殖民的过程中,人又恰恰是最宝贵的资源。

如何让殖民者们摆脱宇宙辐射、太空病毒等未知风险的威胁,平安的活下来呢?

(《编号17》预告片截影)这便是主人公米奇·巴恩斯作为消耗体存在的意义——风险外包。

他要充当小白鼠,不断试错、牺牲,直到解决问题。

米奇作为一个消耗体,丧失了身为人的基本权利,自然也不会在意他的感受。

而当米奇17侥幸在一次危险任务中死里逃生,却发现新的米奇18号已经被3D打印出来了。

“我要如何面对另一个我?

我还是从前的我吗?

(《编号17》剧照)就此也引出了古罗马思想家普鲁塔克提出的忒修斯悖论:将一艘名为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一根一根地逐步替换,即使最后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它也依旧叫做忒修斯之船。

可如果将从前抽出的木板重新组装成一艘新的船,这两艘船哪个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呢?

(《编号17》剧照)这也是科幻片中最喜欢探讨的一个问题,如果科技的革新造成了人类自我的唯一性被动摇,会造成怎样的社会、伦理、法律、道德问题,人类又将如何与自身共处?

虽然设定已经烂大街了,但只要故事讲好了,依旧可以拍出新意与高度,如《逃出克隆岛》《月球》《云图》《遗落战境》,佳作比比皆是。

(《逃离克隆岛》《云图》《月球》《遗落战境》海报)遗憾的是,奉俊昊导演这次并没有拍出太多新意,甚至有些脱节。

比较出彩的是前半场用一大段闪回蒙太奇介绍了故事背景以及米奇作为消耗体所遭受的苦难,很有节奏感,叙事也渐入佳境。

但当叙事推进到两个米奇同时存在时,画风急转直下。

女友看到大难不死归来的米奇17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大家一起 3 P 吧。

(《编号17》预告片截影)之后剧情不断跳跃,人物矛盾也无法集中。

从复制人的自我共生困境跳跃制反抗太空专制管理,又跳到保护异星原住民。

(强烈怀疑奉俊昊这段抄了宫崎骏的《风之谷》,虫子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肯尼斯·马歇尔又是一个刻板的“太空特朗普”反派形象,狂妄自大,愚蠢癫狂。

如果不是他自己魔怔到外面去浪,主人公阵营恐怕很难翻盘。

(《编号17》剧照)更大的一个BUG在于:干掉精英主义的BOSS,摧毁了复制人机器,米奇17就真的能与其他船员和谐共生了吗?

曾经拿米奇做实验、把他活活投进熔炉销毁的那些船员坐在他身边一起庆祝的画面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壁垒绝不仅仅是干掉一个愚蠢的太空特朗普就能消除的。

本应更暗黑的、压抑的、冷漠的严肃基调被混乱的打闹、刺耳的争吵、搞怪的插科打诨彻底消解。

(《编号17》预告片截影)科技狂热、太空殖民、资本控制、人性异化、自我相处。

奉俊昊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又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无意义的事上。

或许他想讲述一个意义深远的寓言,但最终搞成了Happy ending的童话书。

图源于网络 /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8 ) 【编号17】原著&电影深度解析——不朽者和忒修斯之船

“这时我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该死的忒修斯之船。

”——原著《米奇7号》节选首发于公众号“影探”,欢迎关注。

2020年,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不仅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在奥斯卡拿奖拿到手软,狂揽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编号17》是导演奉俊昊继《寄生虫》之后的首部新作。

制作成本1.18亿美元(约8.5亿人民币),是奉俊昊职业生涯目前成本最高的电影(信息源:Variety)。

影片全球票房要达到2.7-3亿美元才有可能回本。

奉俊昊在2020年颁奖礼(图源Vanity Fair)男主是罗伯特·帕丁森,因为脸型方正,得昵称“嫩牛五方”。

国际顶流影星,凭借《暮光之城》迷倒众生。

自律且上进,被诟病为“性感的面瘫”后打磨演技,在《灯塔》《信条》《新蝙蝠侠》中奉献了不俗的表演。

成功从偶像派晋级为演技派。

图片图源GQ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再加上科幻题材。

再加上R级(限制级,因包含较多性、暴力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都让《编号17》备受瞩目,成为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编号17》在各大平台评分基本一致,综合7.6分,高于《玉子》,低于《汉江怪物》《雪国列车》。

综合来说,《编号17》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它也就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

>>>>观影须知:原著和删减电影《编号17》改编自科幻小说《米奇7号》(出版于2022年)。

原著幽默风趣,充满哲思。

一共14.3万字,一天就能读完。

小说讲述的是,米奇为了加入星际移民,签约出让了自己的肉身,上传肉体和人格,从而成为可以反复死亡和重生的“消耗体”,从事高危工作的故事。

导演奉俊昊称把7号改为17号,是因为他想多杀死米奇10次。

读完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编号17》,你会发现。

奉俊昊的改编都快到了魔改的级别——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概念和故事框架,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编号17》和原著《米奇7号》没太大关系。

左原著封面,右电影海报电影评级为R级(限制级),是因为一些血腥和性场面。

个人觉得没太有必要,因为原著里本来就没怎么写这些“成人的东西”。

再辟个谣,电影《编号17》没有139分钟版本。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从官网可以看到片长为137分钟(从北美院线也可查到片长),精确时长为136分钟48秒。

内地版为134分钟,较原版删减不到3分钟。

美国电影院线Regal旗下某影院信息主要删减的是性尺度。

包括前面男主米奇和女友纳莎画的“啪啪啪体位图”,图中有后面米奇17号耿耿于怀的“B6”。

以及最后提到的C3“bring the baby”是暗示把虫宝宝带过来。

如果没看这张图,你可能不知道米奇在说什么。

国际版预告后面3P的戏也被删掉。

原著里对这段的描写也是轻描淡写,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及时行乐,十分诡异,我不后悔”。

好消息是,删减对剧情没影响。

坏消息是,你看不到罗伯特·帕丁森性感的小屁屁了。

原著《米奇7号》节选电影《编号17》的故事框架和原著是一样的:米奇自愿成为“消耗体”登上星际殖民飞船,可在一次致命的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后发现米奇18号已经被打印出来。

他们因此成为“多重身”,因为资源有限和法律规定,他们两个人只能活一个……

>>>>星际版雪国列车·讽刺满满《编号17》的娱乐性很足,风格非常奉俊昊。

如果你初次接触他的作品,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看。

奉俊昊展示手机壁纸是希区柯克,也是他的偶像和《汉江怪物》《玉子》一样。

电影里有奇特的怪兽。

*电影《#编号17#》中的“恐怖虫”形象灵感来源于《风之谷》中的王虫。

*“《风之谷》中一群王虫向前冲的场景也是灵感来源”,《编号17》导演奉俊昊说。

而恐怖虫设计本身的灵感来自白羊角面包。

有脑洞大开的高概念——“消耗体”。

既把米奇的记忆、人格,以及肉体数据上传后,每次米奇死后,他都可以被重新3D打印出来。

新的米奇,拥有和原米奇一模一样的身体,米奇的记忆、米奇的性格、米奇的梦想。

他也因此成为“耗材”,可以从事有生命危险的高危工作,从而成为人类最顶级的——牛马。

研发新疫苗,再也不用从动物到人类一步一步缓慢的实验了。

米奇一步到位。

米奇挂掉,说明疫苗不行。

疫苗继续改良,米奇直接扔掉。

一次又一次,直到米奇可以健康地活下来。

到了要殖民的星球,这颗星球有没有辐射?

有没有病毒?

适不适合人类生存?

米奇告诉你。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星球的人,第一个摘下头盔的人,也是第一个被空气中的病毒毒死的人。

说好听了他是人类中的阿姆斯特朗,但说白了,他就是个小白鼠。

“消耗体”的底层逻辑还是复制人,但把复制人当牛马,立马就成了“高概念”。

而且,“消耗体”本身还充满讽刺。

既然重生是3D打印,那么打印的材料是什么?

是垃圾。

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在星际飞船上有个装置叫循环站,就是把一切废物垃圾都扔里面,然后,不能循环的被焚毁,能循环的就会循环利用。

循环站会绞碎一切垃圾,将它们拆成原子,再把这些原子组装成想要的东西。

比如米奇的皮肤、米奇的肾脏、米奇的心脏……都是由垃圾重新组装来的。

原本神圣高级的生命,在“消耗体”这里,变得廉价甚至低贱。

讽刺不讽刺?

米奇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的活儿,用的还是最臭最贱最低级的垃圾身体。

而伴随着“消耗体”米奇的每一次死亡,每一次被抛弃,迎来的都是人类的进步。

米奇的死亡,是馈赠人类的大礼。

而这个米奇的所有记忆、性格、梦想,最后所有的数据也只存储于一个砖头一样的装置里。

讽刺是奉俊昊的传统技能,而用反乌托邦讽刺阶级则是他的个人癖好。

反乌托邦《雪国列车》如此,《编号17》亦是如此。

《编号17》中的星际飞船就是穿梭在宇宙中的“星际雪国列车”。

米奇以及大部分船员都生活在狭小破烂的船舱里,衣服色彩单调,又土又臭。

指挥官马歇尔和他的老婆生活的地方,完全就像是一个别墅里的大单间,有豪华的吊灯,有奢侈的酒柜,有珍贵的挂画,甚至还有卡拉OK。

他们的衣服也是质地柔软丝滑,时尚鲜艳。

底层的船员每天只能吃有限热量份额的食物,而且是循环来的食物,不够吃,也难吃。

而住在移动别墅里的马歇尔,可以吃到牛排鱼子酱。

除了阶级,《编号17》中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政治内容,讽刺川普。

飞船的指挥官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也是落选的议员。

他说话不过大脑,挤眉弄眼,肢体语言丰富,说白了就是川普附体。

他崇尚白人至上,看不起消耗体,也看不起星球上的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称为“虫子”,要把它们杀光。

电影借女主的嘴,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我们才是外星人,我们才是外来者”。

列强国家极具侵略性的殖民主义被骂得面目全非。

玩政治狂作秀的川普,和大洋彼岸曾经残暴屠杀原住印第安人的灯塔国,在这里都被骂得体无完肤。

反乌托邦、高概念和讽刺,都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但可惜的是,在《编号17》里,奉俊昊只是把他的传统艺能一锅乱炖。

如果你熟悉奉俊昊,你会发现,他进入好莱坞后,作者性(创作个性)被抹去、被西化和模板化。

它套用了好莱坞时下流行的zzzq模版,黑女主,白女同,骂川普,讽刺白左,黑女崛起……

Kai被改为女同或双性恋

但每一个讽刺都浅尝辄止,简单且肤浅,而且放眼好莱坞,早已千篇一律。

就像一个考生答完了试卷,乍一看每道题的结果都对了,但细看每道题的解法、步骤、逻辑思路和拿分点都是浑水摸鱼,答案都对但只能拿到70分。

横向对比其作品,《编号17》只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还不如《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忒修斯之船和不朽者单看电影《编号17》,它是一部70多分的作品。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原本可以拍得更好。

>>>反乌托邦的设定原著的世界观是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中没有确切的时间,并且男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从一个殖民星球逃离。

这颗殖民星球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很明显故事发生在相对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已经经历了环境、资源和政治危机。

原著提到“他们(旧地球的人类)几乎是窒息般困在了自己制造的垃圾堆中”。

星际殖民是为了逃离地球,寻找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原著节选但星际殖民其实十分凶险,一是因为对于光年之外的星球探测并不准确,等人类到达目标星球时可能会发现其实环境恶劣,地球化改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是星际旅行时间长,飞船所能携带的资源有限,在飞船上进行农作也很容易失败,所以很多殖民飞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因为资源问题,内部互相残杀导致任务失败。

这也是米奇17所在的飞船的背景,原著中有大量篇幅提到没人每天的配餐热量限制在2000千卡(大约相当于10碗米饭,或8个汉堡),仅满足一个轻体量男性的日常。

而且食物是循环制作,极其难吃,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们能够长期生存。

所以,星际旅行中,没有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米奇很想逃离殖民星球。

但又因为他是个废柴,什么技能都没有(“我想不出要是我在某个清早从窗台一跃而下,这宇宙会有何不同”),成为“消耗体”,是他登上飞船的唯一办法。

因为要承受死亡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没有人想成为消耗体。

而作为飞船上唯一的消耗体,可以靠循环的垃圾无限重生,米奇一直都被其他船员排挤。

“有一半的人觉得我是孽畜”,原著写道,“一个孽畜,你明白骂?

不完全是个人”。

在飞船上,米奇是底层中的底层,卑微且被排挤,除了女友纳莎,没有人把他当人。

尽管他的每一次死亡,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原著中的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鲜活立体。

比如米奇的朋友提莫(原著为博托),他是米奇唯一的朋友,他并不狡猾奸诈,而是让米奇明白朋友的限度在哪里。

原著中,提莫是米奇的反面——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他毫不费力的成为星球上前十的球员,飞船驾驶技术也是一流。

他会帮米奇还债(原著中米奇欠债是因为米奇自己判断失误),但如果米奇为了赌球要求提莫打假球,提莫会拒绝,这就是他们“友谊的极限”。

电影简化和抛弃了许多原著设定。

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抛弃了原著有深度的内核。

原著的内核是个思想实验,或者说一个悖论——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乘坐一艘木船周游世界,途中船体逐渐破损需要修补替换,等他周游完世界之后,木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一遍。

那么,这艘船还是他启航时的那艘船么?

而且,被替换下来的木板,完全可以组成另一搜一模一样的“忒修斯之船”。

那么这两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图源mappingignorance“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实验一直影响着米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想象一下,今晚米奇死了。

明天早上,另一个米奇醒来,他拥有和米奇一样的身体,一样记忆、性格和梦想,他就是米奇。

但他还是前一晚上的那个米奇么?

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米奇还是那个米奇,米奇还活着,甚至获得了永生。

所以在原著中,消耗体最初的称谓是“不朽者”。

但对于米奇个体来说,他在前一晚就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的那个人不管多么像他。

都不再是他。

原著写道,“这时我已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原著里米奇一直都在试图理解自己和其他米奇的身份。

“他不是真的消失了,对吧?

毕竟,我就是他,他就是我。

这感觉,就像是在打碎镜子后,哀悼自己的倒影。

”原著道。

而对死亡,虽然米奇是死亡和重生次数最多的人,但他对于死亡仍一无所知。

因为他无法在死亡那一刻上传自己的记忆,只能定期上传。

所以,对于他前身的死亡,他都是从朋友提莫或者女友纳莎,或者录像中了解的。

因为“消耗体”的协议规定,米奇并不能自由自杀,为了任务,他有时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同时,汇报和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

原著中对于3号的死亡,只有寥寥数笔,却把痛苦和绝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解脱写得刺人皮肤:“那时,我停了下来,突然拔出领子上的密封阀,将我的脸赤裸地展露在宇宙面前”。

而当他看到前身惨烈的死状时,他说“有些记忆,没必要上传”。

原著中对于死亡和生命虽然也没有什么答案,但发人深省。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忒修斯之船,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每过十年就会完全替换一遍。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有一个细胞是一样的,但你还是你。

但你也不再是十年前的你。

如果我们的肉体、记忆、性格和梦想都可以备份和打印。

那么该如何定义生命,定义死亡,定义“你”?

如何定义灵魂?

古语六字“未知生,焉知死”如今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人类出现已经几百万年,但我们连活着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能理解死亡呢?

喜欢就点个有用吧。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某种物质】导演:每一个看秀的观众,都是凶手【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文/女神的秋裤2025.3.10凌晨/青岛

 9 ) 有点失望

《米奇17》很难评,也许是饭后犯困,几欲睡着。

今年最期待之一,但真的不喜欢。

故事没有动力,令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好不容易17、18号同屏了,开始有那么点意思,但也很快就泄掉了。

两个米奇的表演有区分,但又没那么刻画深入。

且人物没有好好刻画,影片结束你都没能真正理解米奇这个人。

感觉是一部花了大价钱的导演自high片,所以一开始传言的华纳内部不满意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个人表达也没事,但是片子的影射、隐喻太太明显了。

一旦玩映射现实玩的这么明显,就会像赤裸裸的野心家,看上去很幼稚和浅显。

这时候要么玩得极致癫狂一些也行,但是片子场面、元素上,又普普通通。

反刻板印象的设定就更不出彩了。

以前《杀手回忆》和《寄生虫》都是拉片必备教材。

尤其《杀手回忆》的camera movement、blocking和staging都是经典,但这片子里导演完全没有出彩的调度,失望!

 10 ) 科幻外衣下失衡的叙事与政治讽喻

一再延期上映的电影往往令人担忧其质量,即便是奥斯卡导演的作品也不例外。

在《寄生虫》擒获戛纳金棕榈并横扫四项奥斯卡大奖后,奉俊昊的新片吊足了影迷胃口有四年多时间。

从去年完成制作后,这部科幻新片《米奇17号》(又名:编号17)一直流出不少消息,多次定档与延期。

据说是导演与华纳公司对影片的剪辑版本存在不同意见,导致影片迟迟没能上映,终于在今年3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米奇17号》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虽然在设定上颇具新意,但整体表现却难以与其前作《寄生虫》相提并论。

影片在科幻背景下继续挑明阶级固化与资本压榨的现象,但这些深刻的社会议题却淹没在纷繁的叙事线索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升华。

影片的前半段讲述主角米奇·巴恩斯加入星际殖民计划,沦为“高级牛马”为资本家打工。

3D 打印技术我们并不陌生,但将其用于人类复制上显然超出想象而存在太多争议。

这种高科技的发展并没有造福大众,却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剥削的程度,令阶级壁垒更触目惊心。

其中关于人类复制技术与永生伦理的设定颇具吸引力,主角通过不断死亡与重生来完成高风险任务,这一设定不仅挑战了生命的尊严,也引发了对个体价值与科技伦理的思考。

然而,这一议题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影片在后半段突然转向政治讽刺喜剧,以夸张的独裁者模仿秀和闹剧式的冲突取代了前半段的哲学探讨。

自然,影迷会对此相当熟悉,在《雪国列车》与《玉子》中出现过类似的独裁者人物。

奉俊昊对独裁者形象的迷思,反映在其漫画的刻画里,凸现人物愚蠢、自大、自私的特征,以达到其政治讽喻的目的。

而《米奇17号》只是对此手法的重复,未能带来新的突破。

如果观众觉得反派人物是在影射特朗普,那不过是看到了独裁者身上的共性。

后半段叙事转向打乱了影片的节奏感,“特朗普”和成群的“恐怖虫”抢去了主人公的风头,渐渐偏离了前面抛出的诱人议题,这也是影片最令人诟病之处。

那些充斥着黑色幽默的对白与低幼闹剧的情节在他的韩语作品中相当奏效,比如《汉江怪物》和《寄生虫》,但这种处理喜剧的“高级”手法在此却带出了乏味无趣的拖沓感。

更遗憾的是,核心角色——米奇 17 号与 18 号——并未得到充分的塑造,两个复制人之间的冲突本该是影片的情感核心,而 18 号主动牺牲的设计缺乏足够的铺垫,导致观众难以对其产生共情。

总的来说,《米奇17号》是一部充满野心但未能完全实现的作品。

它在科幻设定与伦理探讨上展现了潜力,尤其是视觉特效与场景设计,均达到了好莱坞一流水准,却在叙事与角色塑造上显得失衡。

奉俊昊的导演功力毋庸置疑,但这部仅仅是及格之作,而远非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未请自来》短评

前半部分还凑合,但是后半部分急转直下。看这个不如看星际迷航

5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较差

很会营造噱头,可以说和预告片展现的是二种不一样风格的故事。

9分钟前
  • FY7
  • 较差

冗长 乏味 平庸 无趣

10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较差

Berlinale 2.15 Premiere 斥巨资75e特地跑来看的首映(主要是其他时间都没空了) 萝卜的脸还是真的能打,最赞成黑白配的一次,故事是老套的科幻片,也是经久不衰的老套路,个人是看不来沙丘那种(在全世界拉踩沙丘1),科幻片就拿起科幻片的架子剧情紧凑,矛盾快狠准,人物性格鲜明,不理解说想要多么复杂有深度的科幻片才能让世人满意,星际穿越星球大战啥的也不是年年都能拍。算是金牌爆米花电影了,看完感觉还会再买电影票再看一次哈哈

13分钟前
  • 杏瘾菩萨
  • 力荐

就是是不是拍得太长了点?没有大场面,导演不过是讲述在讽刺阶级压迫的伞下让一个不成样的“消耗品”变成“人”。挺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的。

14分钟前
  • mayu2862
  • 推荐

#75Berlinale Special Gala实话实说就是很一般啊。本来以为要大谈特谈存在主义哲学了,结果就和庭审戏一样流于表面,绕来绕去还是谈阶级。当时《寄生虫》就说拍阶级拍的不如《燃烧》,这次更是开始搞拼盘了,各种《不要抬头》《饥饿站台》等主流类型片的影子,cosplay川普和边吃边吐感觉这几年少说也看了五六部。韩国电影工业的结晶之前已经看过一次了,真没必要因为特朗普上台就再端一次,况且之前不是还有一部《雪国列车》吗,更何况这次似乎连“韩国”的前缀都消失了。

17分钟前
  • 凛寒.
  • 较差

非常不错的一部荒诞电影,从头到尾不把人当人🙂‍↔️

18分钟前
  • 何必认真呢
  • 力荐

差得令人发指,这么一个可以很有哲思的题材,拍成三流美剧的质感。整个剧本感觉很陈旧,像星球大战那个年代的东西,但查了下原著是2022年才出的。电影又加入了大量讽刺共和党讽刺川普的政治隐喻,更杂乱了。因为整个电影不行导致这些讽刺也很儿戏和无力了。节奏和配乐也很糟糕。

22分钟前
  • 🐖
  • 很差

严重抄袭风之谷的无聊川普讽刺剧。和李安的绿巨人和赵婷的永恒族比,谁更失败呢?

23分钟前
  • endilettante
  • 较差

别让绿巨人演傻子了,就跟有天赋似的

26分钟前
  • WakeyWaikei
  • 推荐

2.0 好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了,从头到尾没有一秒不是如坐针毡。类型上毫无趣味可言,不管是飞船设计,地外生物的设计还是压根不存在的外星环境的设计,通通没有一点新意和娱乐性。和类型沾边的地方都很难看。类型之外更是最终幻想,拍反川八股把反派拍得这么蠢并不能让人觉得川普蠢,只会让人觉得拍电影的人比较蠢。女主怒斥反派更是毫无说服力,阿Q精神溢出银幕。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恶趣味的部分,但也是草草敷衍了事。如果用一半成本拍成b级片也许会更有娱乐性一些。

28分钟前
  • Dipper
  • 较差

黑色幽默版《月球》?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不说到达《寄生虫》拿金棕榈、奥斯卡的水平,但至少不比自己当年的同样是科幻题材+全明星阵容的《雪国列车》差。

29分钟前
  • 𝓒𝓸𝓬𝓪𝓒𝓸𝓵𝓪
  • 推荐

可爱小虫子

34分钟前
  • 戈尔贡佐拉
  • 推荐

小奉,这回得赔我点钱了哈

36分钟前
  • 两栖实
  • 还行

太难看了,自我存在、资本阶级、生存权利,什么都要讲一嘴,zzzq是什么非要靠的岸啊。

39分钟前
  • sam
  • 较差

原来在美国挖苦特朗普是一门生意

41分钟前
  • Camellia
  • 较差

我还有点喜欢的,尤其是那个反派在电影里得到了他应有的结局,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人能一直横行霸道。3月7日于影院

45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推荐

确实不好看。

47分钟前
  • 孤鸿鸣
  • 还行

省流:川普征服格陵兰,被北极熊踢死了

51分钟前
  • PaTr1cK-STaR
  • 推荐

2.5 过于显意的左派电影。奉导您开心了,终于把玉子拍成了雪国列车的样子。费这么大劲弄这么大阵仗,其实还不如徐克拍射雕英雄传。

54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