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
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
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
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
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
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
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
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
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
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美好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其实是有的吧,只不过它躲在了生活的角落里,需要你去留心发现。
在我们的少年时期,伴随着我们的更多是青涩粗糙的友情,而非那哭哭啼啼死去活来的爱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以下简称MEDG)是一部很不一样的青春片,很多人觉得担不起圣丹斯的双料奖的荣誉,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
虽然一开始我是冲着Rachel的演员Olivia Cooke去的,但在看了原著以后,我喜欢上了这个独特的小故事。
不过电影比原著更正能量,而原著更现实,但还是不得不说,Jess真的是很不错的编剧。
电影的原名和中译都非常长,而又简单粗暴,告诉我们这是关于我,Earl和女孩的故事。
但我还是更喜欢台译的《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感觉翻译出了电影的精髓,虽然大大地剧透了一番。
至于港译《初恋有病》也真是有病的翻译,这是一个友情故事啊!
说回正题,这是一个青涩粗糙而又美好的青春故事。
而故事中的三个人更像是一种青少年的缩影,我们或多或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与我们的相似之处,很容易产生共鸣:来自父母的「紧箍咒」般唠叨,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小心翼翼,对于异性的手足无措等等,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
而在三个人中,我最喜欢的是Rachel,不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是我奥饰演的角色233。
Rachel是电影里最美好的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Greg最美好的存在。
她是Greg第一个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的人。
Rachel看起来已经看透生死,但其实她其实只是更细腻,更敏感罢了。
她会做很多小手工,会记住你曾做过的各种小事,她不愿将自己的种种与人分享,她不愿意给别人造成负担。
她比任何人都更珍惜当下,这也是当Greg告诉Rachel蓝皮书像是人生未来的菜单时,她沉下脸,继续看小电影,未来对于她来说,太过微弱,太过渺小。
电影中Greg曾经去过Rachel的病房两次,第一次的Rachel只是睡着了,而第二次Rachel看着Greg为她拍的电影,五彩斑斓的画面,就像是她的小小世界。
这就像是一种小小的呼应,Greg也算是陪着Rachel走到了最后,Rachel也算是在Greg的臂弯里去世(其实这一段的感觉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总觉得有点联系,不过也有可能是我脑洞太大)而Greg在这短短的200多天里有了很多的成长,从那个自卑,愤世嫉俗的男孩,渐渐开始转变,当然也没有像那种狗血青春片一样360度大转变,Greg开始有了目标,就像Rachel在窗户上画的那个小楼梯一样,Greg开始向上了。
Earl的三白眼真素太酷炫了2333好酷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会和Greg成为很好的co-worker吧~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三个平平无奇的高中生缩影里加入了许多成年人的个例。
「电影宅」和猫奴的父亲,喜欢调戏小男生的爱喝酒的Rachel妈妈,还有充满激情爱吃越南河粉的McCarthy老师(虽然Greg觉得他无比正常,但我觉得还是不算在这个画风里吧),他们也是承担了许多片中的笑点,以及那只暹罗猫233当然,片中最好玩的就是那些小影片,在上映之前我就把这些小电影的完整版全都看了一遍,可怕的脑洞们2333同时官方还与时俱进拍了一个《侏罗纪世界》的宣传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官方ins上有po电影里有蛮多很好玩的花絮的说,比如Olivia真的为电影剃了光头,RJ(Earl)是纯新人演员,Olivia和Thomas(Greg)在一起对戏试镜前吃了顿饭后就觉得这个角色是他们的(害怕极了),并且现在Olivia和Thomas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整个剧组的人都玩得很好,开拍没两天就一起去看了球赛。
Olivia去面试时已经三天没洗头了(因为这个逗比觉得这样有癌症患者的感觉233)PS, 电影里有休叔的独特客串方式233
(2015/11/4)《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看片前只聽聞這部片在日舞影展受到矚目,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觀賞這部片確實是頗為享受,尤其是在國賓長春A廳觀賞,影片極盡花俏的鏡頭調度效果十足,假若日後這部片有機會上院線大概沒什麼機會在這麼大的戲院放映吧。
導演Alfonso Gomez-rejon拍電視起家,這部作家Jesse Andrews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描寫一位高中男孩成長的電影,在影像上立即讓人想到魏斯安德森的作品,調度上有別於安德森對構圖的偏執,而是在鏡頭角度和運動上用盡能事,其中戀物與經典參照則不遑多讓。
青春期孤僻少男的心事則讓人聯想到《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 1998)的搞怪幽默。
電影其實沒有走上孤獨叛逆的路,穩當地待在少男尋求自我定位和陪伴絕症少女的通俗戲碼,劇本努力地讓劇中角色相處的橋段與對白不落俗套與政治正確,甚至主角的旁白有點後設地一再聲稱這不是觀眾想像如《生命中的美好缺撼》(The Fault in Our Star - 2014)那樣的電影,但卻同樣地牽動通俗劇觀眾的笑聲與淚腺。
於我而言臨門一角或許是主角和他的好友正是電影宅,家裏收藏了一堆CC版DVD,甚至他們自己也惡搞似地自拍經典電影的仿作短片。
看主角模仿荷索的德國腔,或是電影直接引用《四百擊》的配樂和《路上行舟》《天譴》的畫面,還有一堆沒法直接認出來的引用,更不用說那一堆搞笑仿作各路影史經典的短片,真是充滿了影迷之間的默契共鳴。
迷影的魔幻也在情節高潮處扮演了難以言說的角色。
在歡樂的兩小時後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也感到片名中除了Me之外,主角的非裔好友Earl在影片中角色的定位並不明確,至於Dying Girl也有點像是成就主角成長的悲劇配角。
這是青春羅曼史電影隨時代的更新同時披上了迷影的外衣,骨子裏雖然沒有太新鮮的創意但樂趣與誠意十足。
没有过分的煽情 没有过分的友情 也没有俗气的爱情。
最近美国电影用了很多这种旁白模式 像怦然心动 纸镇 。
感觉就像加了声音的弹幕 让我们听到了人物内心的os 。
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的一些镜头一些细节。
误嗑药后看到的奇怪景象,还有那只三色的冰棍,把辣妹(都没瑞秋漂亮)比作麋鹿自己却是一只仓鼠。
男主人公格雷戈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有个唠叨的过分的妈妈,有个天天在家看各种电影做各种奇怪食物的社会学家父亲。
还有一个有着很凶狗狗的哥哥的合作伙伴厄尔。
第一次被逼着去找瑞秋玩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的房间,充实的太阳,森林花纹的墙纸。
有三分之一的影片是在瑞秋的房间拍摄的 这个画面的切换和色调都十分柔和。
好吧我并不懂这些,只知道在一个门外汉眼里真是爱死她的房间和画面的色调了,瑞秋的服装和房间也超配,整个颜色调配的很好。
格雷戈和厄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模仿各种名片拍摄,有43部,虽然他们称之为烂片但是拍摄手法之奇特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格雷戈还脑补了休杰克曼金刚狼的对白也是让人哈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各种著名电影和各种电影的配乐。
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他们为瑞秋拍摄的吧,内容不是各种烂大街的你加油,you can do it ,god bless you。
不是各种煽情,而仅仅就是各种色调的画面各种细微的表情仿佛只是向瑞秋展示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已。
当看到格雷戈还是穿上燕尾服要去参加每部美国青春影片都会出现的舞会时,我真的叹了口气,连那辆车看起来都像是屌丝男主人公成功吊上美少女之后坐的。
幸好不是舞会现场也没有狗血的舞蹈,看到的只是一家医院以及一件从头到尾格雷戈都在欺骗我们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愿意被格雷戈欺骗的事情。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的出来。
Mr.麦卡锡说我们也能从人死了后去了解那个人的人生。
格雷戈说挺古怪的但让他感到安心。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美国青春电影一贯的套路,主人公得偿所愿有好的大学好的朋友好的妹子当然这部电影的妹子dead了。
虽然不是鸡汤电影但是吃了点鸡肉,偶尔我还是很乐意吃点的。
我还真信了Rachel会活到最后,就如你自己说的那样,你re really sucks。
厄尔,知你懂你,和你有一样的兴趣,何等幸事,你却仍把他当作是coworker,not friend,直到你神经般的和瘦脸朋克男杠起来,厄尔从看热闹的人群中,冲进来,把他一顿胖揍。
厄尔说,everybody's stupid, white girls, thinking they're batter than everybody... you aren't like that. It's just crazy how patient you've been... Rachel, watching the 'sucks' films you've made with her patience every time. Like Earl said, nobody gives a shit about you. But Rachel is care about you. 你妄自菲薄,想活成真空人,但你只是在逃避,你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朋友,还有一个能和你一起安静的欣赏你作品的Dying girl。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was I talking about. But, 最后你走进Rachel房间的那段,我哭了。
曲子很熟悉,看罢查后才恍然,Explosion in the sky--
听了太多PR,记得住旋律却永远记不清曲名。
青春真好年轻的时候看的电影太少,如今只能哀婉作叹了。
PS,听后摇的人都是孤独的。
PPS,这不算作喜剧。
比较久没看电影了, 幸而挑了这部。
看完以后,几乎重燃了对电影的信仰。
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无论成本高低,演员是否出名,一样的有rock to the core,melt the ice的力量。
真挚的情感,即使以笨拙的表达方式,也丝毫不会折扣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人生。
好的故事,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它的升华部分,也必定合乎常态,使人感知得顺其自然。
人可以不愿意与世界进行交流,但当他找到一个可以接受讯号的个体,同时又能收到反馈,就迸发出真爱。
感谢这寂静的长假里美好的温情。
此片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前三。
与真人日记式漫画《滚蛋吧!
肿瘤君》类似,《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改编自绝症女孩故事的小说。
原作者还成为了电影的编剧。
两相对照,前者就是渣。
实在喜欢摄影的手法,充满了自由和情绪。
比如长镜头,妈妈劝说男主去探望绝症女孩时,镜头穿越了房屋的各种空间,由角色身前推到身后,由低视角仰往高视角,从背面拉到对视,绝妙的就是落在男主地上打滚进房门的那一段,巧妙而幽默的表达了男主那种不情愿的心态。
还有一处是对女孩光头的长镜特写,转换了不同角度,当横过屏幕时,观众都能代入躺在一侧床上男主的视角。
还有对经典电影的诸多恶搞海报,有创意又有戏谑感。
合集般的3秒经典模仿对老电影经典情节的喜剧演绎,很让人会心一笑,正经得甚至悲伤的电影变得趣乐无穷,还很有个人风格。
很喜欢那段《第七封印》甩袍子的桥段。
更值得让人回味的是镜头语言的丰富。
比如男主与绝症女孩的关系,从楼梯上下两端的距离,到处于一个屋子同一平面。
期间两人的关系还有各种变化,在椅子面对而坐聊天,到各自躺在单人沙发椅上并肩看电影,直到片末两个人躺在女孩的病床上看男孩制做的短片电影,而男孩却因女孩需要急救被赶出了病房。
从两个人陌生相处,到生离死别,没有汹涌的眼泪,没有哭叫喧闹,镜头里的距离说明了一切。
镜头中的内容很有层次,年轻人的小矫情,随意而谈的融洽,矛盾中的无意识伤害都细致而真实。
再一个有趣的镜头是男主在考试时产生磕药效果,桌椅同学像舞台剧那样平行移动,三D基友出现,又想像力又新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镜头,一般特写中的人物前后运动,镜头焦距会随之变化,片中却是定焦状态中,由男主靠向镜头渐渐变得清晰。
导演给到角色们生活化的台词,而镜头给出了语言没有的信息,整体含蓄跳跃,优美清新。
电影中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小道具,像是带点猥琐意味的性感枕头、透露女孩叛逆的松鼠绘画、还有隐藏着友谊与爱恋的书雕。
小物件们代替角色讲出太多故事。
最后男主的情绪暴发,就是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在闪亮的小剪刀开始回忆和涌起对逝去女孩的情感释放。
一样是关于死亡与不可挽救的生命,此片没有刻意表达乐观(这是《滚蛋吧!
肿瘤君》的败笔),也没有重度渲染死亡。
从女孩急救开始,都是男主的台词推说出了死亡的结果,还有一张微笑的女孩照片与她的骨灰坛。
导演没有把死亡拍得冷冰冰,而是呈现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
却又能让人体会亲近之人离开的难过。
电影导演有四十多了,但他却拍出了年轻人的生活与情绪。
可爱的小纠结,可耻的小无赖、恶毒的言语攻击、善良的友情与暧昧的小情绪。
细节让情节真实,演员让剧情饱满,而摄影使电影增加了趣味与艺术美。
看到结尾女孩写给大学的信时,刚喝到嘴里的水实在忍不住又吐了出来,因为眼泪就那么出来了。
整部片子没有悲伤的感觉,即使是看到她的情况越来越糟。
可是就是那么一瞬间,一个人的一生就那么不经意的在你眼前展开,美好 的人生。
盛年之死总是死得凄惨委婉,大概死亡不应该属于一种叫女孩的生物吧,死亡应该是枯朽的,自然的。
女孩死得很安静。
人常说人在面对绝望时有五个阶段来帮助自己度过痛苦: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镜头中的女孩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愤怒或悲伤。
死前留给“我”的信也是简单平静,说着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做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反倒带着一丝戏谑,人生最后的尊严与玩笑。
人死前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吧。
没有表现出的留恋,反倒更让人感伤不舍。
墙上一个个小的松鼠,一本本被挖成小盆景的书,即使是死后,她仍然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又一个了解她的机会。
死亡是一个过程,学会接受,学会珍惜,上天只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死去,死得 安静一点,快乐一点,让周围人惊叹一点。
死前也不要只想着自己,想想周围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给你爱与温柔的人,死前留一个微笑的自己给他们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可能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特别导演还是个影迷的时候。
当Rachel在五彩斑斓的影像前落下热泪,她似乎完成了每一个影迷的终极理想。
如果生命只剩两小时,我会提前跟所有人告别,然后安静地,再看一遍此生至爱的那部电影。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
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
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
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
集一切烂片元素,狗血绝症、青春理想、爱情(或无)。自己也在开头说这是一部,烂片。两位小哥一直只拍烂片。这是对烂片有多大的执念。然后呢,拍出了这么一部电影拿圣丹斯最佳,导演你对得起烂片这两个字吗.....轻巧、真诚、感人,关于迷影戏仿上了一个层次。另,《肿瘤君》完全不是这个的对手啊。
不明觉厉的高分
啊…终于看完了,又烂又矫情。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灵动的镜头移动,欢快的节奏,使这个关于卢瑟青春关于死亡的故事也跟着积极向上。本片采用了较多重复镜头表现时间推移和情感渐变,呼应的镜头也不少。情感表达也也恰到好处,医院送别的戏份情绪表现到位,片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虽不是重点但处理得很真切。没有拍成俗套的爱情狗血剧,真是太棒了。
因为电影而孤独,还是,因为孤独而电影?关于迷影的情节,各种奇趣的展示,以及一点和世俗脱节的单纯。前半段有多么好,后半段就显得多么弱,可惜了。7/10.
还蛮喜欢这部小说改编
我觉得这部影片并无多大感人之处,平淡无奇,何以得豆瓣高分的
男主这种长相呆逼,悲观自嘲,又有趣到死的艺术小青年简直完美契合了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
超喜欢,耍的小聪明一点也不过分,我照单全收。没有俗套的爱情,也没有拔高和升华,一切本该就是这样。
瑞秋没死之前,已决定给三星以下,结果骗我,那直接一星得了。满篇蠢话,还自以为聪明。
立意很棒,青春片没有落俗,特别各种致敬经典巧妙并讨欢心。后半段连贯性出现问题,但最后一刻钟的泪点、导演安排的小聪明连番轰炸,让人伤心又惊喜,最后落幕很棒,几段配乐也很贴切。
极其无聊
清高做作的人文关怀。如果没有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还不至于恶心到我,充其量是部玩不出花头只能玩致敬的小清新,但捆绑绝症题材还假装俏皮机智尊重生活和生命,同时还颇具野心地非要探讨不一样的孤独,这是自我陶醉地选了个撑死自己的命题,然后用逼死别人滥撒同情的手段来解决。一星是给Brian Eno的!
这种应该算圣丹斯跳板电影吧。导演一直在卖弄各种技巧,展示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朴赞郁的摄影师郑正勋也加了分),相对忽视形式和内容的贴合——结果得偿所愿,下一部是今年要上的The Current War。另外堪称CC植入广告之冠。
爱情真的没有所谓的时机,说来就来,有时就那么后知后觉。
前半段很棒。后半段脱离。编剧就是原著,明显想说的太多,应该大胆删
最后15分钟哭瞎,然而前90分钟对我来说就是煎熬
大銀幕看感動得很, 可惜這麼久來補記....
迷影的青春治愈片,赫尔佐格以及一众“奇怪的外语片”经典被恶搞,Vertigo响起配着画面简直要笑疯;运镜、字幕、独白、Brian Eno的配乐都像极了Wes Anderson。不过这片确实是自Rushmore之后我最喜欢的高中题材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