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琳·伍德蕾在《分歧者》中的很多画面像极了《饥饿游戏》里的詹尼佛·劳伦斯,派系选择大典上她忐忑纠结的表情几乎与《饥饿游戏》里凯特尼斯等待抽签决定时如出一撤,加之同样都是青春对抗强权,也难怪两部电影要放在一起比较。
《饥饿游戏》所要表现的是大制度背景下个人的反抗精神,颇有些《大逃杀》版《暮光之城》的味道,每一部都好像是下一部的前奏曲,塑造的是一个时势需要的“英雄”;《分歧者》则更像是《哈利波特》版的《进击的巨人》,以派系选择来明确人物内心冲突,据说下一部也已经开始投拍,看来是以连贯的方式表现主角的成长。
更倾向于塑造起一个完整的“人”。
★电影架空在未来世界的美国,经过战争等不可知因素的洗礼,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得以生活在“城市”之中,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将人细分为五个派系——“友好”、“诚实”、“博学”、“无畏”和“无私”,每个派系有自己的生活,除了16岁的大典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九型人格”,其中包括的“全爱型、智慧型、忠诚型、活跃型和和平型”几乎可以被看做是电影几大派系的翻版。
当然,“九大人格”尚且不能准确地区分一个人,那么五大派系显然也不会严谨。
人是不能被简单区分的,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有可能发生变故的基础。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分歧者》所构建的“五大派系”可以算作是“软科幻”的一种设定,其背景存在的合理性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一旦建立起了这种方式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才是。
《分歧者》和《饥饿游戏》很像,在腐化的既定模式下加入了勇敢叛逆的灵魂,年轻人想要突破自身的壁垒,完成在青春期对于个人身份认证的困惑,就势必会挑战权威。
青春电影基本都以此为矛盾点,人物的纠结决定了戏剧的魅力——《歌舞青春》系列里男主角特洛伊对于自己是否能唱歌的困惑也是建立在固有形象的重塑之上的。
在类似《分歧者》式的“幻想乌托邦”电影中,这样的困惑则更多的与革新相结合。
是《分歧者》作为成长电影重要的一个标志。
☆个人形象投射的反复出现象征着Tris对个人身份的确定。
作为“无私者”她没有资格照镜子正暗合了她无法面对真实自己的窘境。
而实战演习成功时高空滑翔她凝视着玻璃中反光的自己,也真正意义上接受了自己的形象。
在恐惧考验中,Tris对反射影子的确认是她认定幻觉的重要标志,这也成为决定她“分歧者”的标志——从“无私者”跨越到“无畏者”再到“分歧者”的过程,就是Tris自我成长的重要过程。
“个性”是美式教育中一个独特的环节。
曾经有人以职场畅销书来分析社会,中国多是人脉培养,日本多是企业忠诚,而美国则是寻求个性。
青春电影市场所展示出的这种敢于冲破牢笼表达自我的价值观,是美国社会对于“个性”追逐的结果。
因此在《超凡蜘蛛侠》中,年轻的蜘蛛侠会反复的追问“who am I”,在《饥饿游戏》中凯特尼斯会和皮特一起挑战游戏规则,而《分歧者》中的Tris则无法受困于“派系大于血缘”,也无法隐藏自己作为“分歧者”的身份,她的差异造就了她的困惑,也使她不断成长。
爱情则永远是成长的催化剂,有趣的是如今天朝也开始拍摄15、16岁情窦初开的爱情电影,但大多只能是“亲下去,爱下去,就是不能好下去”,而好莱坞式的青春之爱则要复杂的多——《分歧者》没有选择延续《暮光之城》式的三角关系,Four担任的不像是情人而更是导师。
Four可以被看做是Tris的进阶版,是度过了青春迷惘期的Tris。
他也有自己的恐惧,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恐惧是他能教给Tris的最重要的课程。
★在《分歧者》中,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博学派领袖认为,维系城市和平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性”,而她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抹去人性,抹去对于派系的忠诚,把人都变成可以操控的傀儡,分歧者却恰恰因为不能选择固定的派系而免受洗脑。
只可惜无论是控制电脑的博学派还是留守下来的“无畏派”战士徒手战斗力都几乎为渣,大决战最大的看点竟然是来自来自于Tris和Four这对情侣的互殴。
当Tris正面对抗凯特大声说出自己是“分歧者”的时候,整部电影则好像完成了任务般迅速地滑向结局。
这对于前半程漫长的铺垫来说实在是有些虎头蛇尾。
而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最大的看点可能在于我们终于看到不是每个16岁都注定为爱情流泪,16岁同样也面临着对人生、对信仰的抉择。
有种说法是国内从不拍摄未来题材电影,是因为无法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我dang正确领导全民走向繁荣富强。
对未来设想一片虚妄,国内如今的青春电影还依旧停留在“你伤害了我一笑而过”的儿女情长上,即使是如《分歧者》这样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电影,概念上依旧是超前的,这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了。
诚如我的短评所说,这不是一部讲专制与革命的片子,而是探讨人性的科幻作品。
但短评没有说尽兴,尤其是看到那些有这么多“赞”的评论,所以还是想多说几句废话。
真的,不管是不是亲身经历了“专制”,还是被新闻或是小道消息轰杀至洗脑,许多人对于身处“非民主,无自由”的国度,已经达成了共识。
所以,每每看到类似的片子,就耐不住想当一分钟“惊醒世人”的英雄。
但很可惜,自由民主的美帝人民,压根不想和你谈什么专制,也不想谈什么反抗和革命,而是讲一些,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还谈不来的东西,大概是叫“超越人性”,或者干脆中国特色一番,叫“圣性”。
片子一开始,就是拿战争后的满目疮痍,来“恐吓”观众——反战意识。
把人分为五个派别,又涉及到,“种族歧视与反歧视”。
五个派别依照无私,博学,友善,无畏,诚实来分,无私派是执政者,博学派是研究者,友善派是生产者,无畏派是守卫者,诚实派是仲裁者。
这是五种人性中突出的优点,从这个分类开始,就已经在暗示,这是探讨“人性与社会制度,即国家管理论”的话题了。
故事的主角,是“分歧者”,这是一种同时拥有多种人类优点的人,男女主角都是。
但他们在片子里,却是要被剿杀的,为什么呢,片中原话是,“他们不容易被控制,会对派别分类制度产生破坏”。
也就是说,分歧者就是制度外的一类人,他们的出现,本身就证明了该派别分类制度的缺陷。
可是,维护制度者,却不愿改良社会制度,反而是采取了杀戮的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维护制度者”并不是掌握政府的无私派,而是博学派和无畏派的领袖。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无私派是不懂得伤害人的,他们天生就只会帮助别人,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认为自己掌握真理的博学派,觉得这帮无能的家伙,无法保护现行制度,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才有了主线故事,篡权与杀戮。
至于片子里反复提到的,博学派污蔑无私派,贪污腐败云云,都只是一种政治策略,估计连博学派自己都不相信,一个合格的无私派会腐败。
但无私派无法维护制度不被动摇,对待分歧者太过宽容,却是博学派,以及无畏派领袖无法容忍的。
片子其实还讲到了,单纯某一种人性的明显缺陷,这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私派,朴素过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懂得伤害人“只是小事,太过无私奉献,不懂得控制住反对者的过激行为,才是大事。
除了被轻易篡权,片子里还描写了一个小细节,即”在进行派别测试前,一个博学派走到无私派之中,责问无私派,是不是自己贪污了粮食,而那些无私派面对这样无理的指责,竟都支支吾吾,不敢说什么。
唯有女主角想要插嘴反击,但却被自己哥哥制止了。
“女主角当时的行为,其实已经说明了,她不是一个单纯的无私派,而是分歧者。
博学派,自以为是也只是小毛病,但绝对自负,并且理性到几乎冷血的程度,才是真正恐怖的所在。
你无法想象,女boss到死也不肯关闭系统的那种坚持,以及受到控制,关闭系统之后,那种伤心欲绝的表现,是那么真实,那么残酷。
也就是说,在她所认为的真理面前,不但是所有人的命不重要,就连自己的命也是不重要的。
这样的人,难道不就是”有信仰的人“吗?
而且,博学派也是和分歧者对立的一大阵营,是受到着力描绘的,色彩相当浓重。
而他们也是所谓”超越人性“的实施者,算是作者或讲导演,用来讨论”超越人性“的关键。
我之前和朋友开过玩笑,人是一种动物,但脱离了兽性,我们就成了人,而人在将来,也一定会再度进化,脱离人性,成为”圣“,继而解决一切我们现在无法解决的事情,诸如腐败,歧视,战争等等东西。
而这里的博学派,无疑是有那么一点意思的,他们的理性已经几乎战胜人性了,只遵从他们认为的做法,绝无二意。
博学派们一边说人性中有弱点,需要克服,一边要追求的则是和平,但最后却发现,他们还是失败在分歧者手上了。
所以我要说,博学派们以为的克服人性弱点,乃至于”超越人性“,其实还是出自于人性,甚至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叫偏执。
这也是博学派最失败的地方,我想,真正的”超越人性“是不会受到抵抗的,就像真正的”真理“不会受到质疑一样。
可以说,想要超越人性,数千年来,始终只是停留在”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自我实践“的暗阶段,根本还未到”累积足够量变,导致质变“的蜕化阶段。
说回片子里,博学派的失败,恰恰是证明了人性的胜利,而人性的胜利并不由单纯派系完成,而是靠拥有多重”美德“(人性)的分歧者才做到的。
再说无畏派,他们是片子的主体部分,因为女主角被测出是分歧者之后,为了找到那个放她一马的无畏派女性,所以加入了无畏派,跟着他们天天酷跑不怕死。
无畏派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无法反抗。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一句话,”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是的,无畏派就是军人,但他们到底还是有自我意识的人,所以,博学派发明了一种注射剂,用来控制这些天生在反抗意识上十分弱的人,作为杀戮机器。
对了,这里可以插一句嘴,博学派认为,”自我意识“是需要被消除的,因为,他们有害,不利于控制,更不利于对制度的保护。
这里可以算是对”专制“的讨论,而不是”超越人性“。
但我还是觉得,这不只是专制的问题,而是在表述,死理性派对于”专制的优势“进行的解释。
也算是讲出了,为什么国家管理上,会有专制存在。
那种绝对自由主义者,以及坚定的翻供者,恐怕怎么说也不会承认,最自由的国度,依然会在宪法里赋予其管理者以”专制“的权利。
几乎可以这么说,法律即专制(可修改,不可违背),道德即民主(约定俗成,也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所谓的道德绑架,基本上都是对于少数人的暴政)至于友善派和诚实派,片中着墨较少,我纯粹的瞎说一下。
友善派基本可以理解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参与者,他们不会和人进行武斗,乃至争辩都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人,弱点就是好欺负,各种好欺负,估计就是这样,所以导演也懒得说他们了。
诚实派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们不存在谎言与遮掩,也就是说,不存在隐私的权利,也不会与人进行”虚伪的社交活动“。
片子里,女主的去无畏派碰到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从诚实派里走出来的,不过她还算好点,虽然会说一些使人难堪的话,但至少也不算太过分。
对了,说完他们各自的弱点,又说道转投派别,我还想到里面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叫”派系高于血缘“。
这一听就是反人性的话,有什么东西会比父母亲情还”高“呢?
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就叫”血浓于水“嘛。
可是,你再反过来一想,把派别理解成信仰,这就变成了”信仰高于血缘“。
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联系到各种历史故事或者是新闻报道了呢?
对的,对于人性的探讨,是躲不开这些的。
当然,我说到现在,还漏了这个制度之中,相当关键的一环,”无派系的乞丐“。
你简直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因为不够博学,或是不够无私、不够勇敢、不够友善、不够诚实,就沦为一无是处的阶层,只能通过无私派的救济生存,还要生活在无畏派的监视中,另外受到各种歧视。
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这是对于”精英文化“的一种讽刺,是对”人权侵害“的一种夸张表现,但反过来说,导演似乎并没有特别同情这一类人,而是把希望寄托到了”更精英“的分歧者身上,从头到尾就没有说过,这些沦为乞丐的人之中,有什么闪光点。
或许,作者是有意识的将”异类分子“划成了两类,前者是在某类性格的测试中落败的失败者,而另一类则是可以通过测试,证明某种性格成分优越的成功者。
失败者自然是无法担当”拯救社会“的重任的……导演还是个推崇”精英文化“的人,米帝观念与中国观念立马碰撞。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说得很乱,是的,这可以算是我和你随便谈一谈的笔录,称不上什么文章。
但我可以稍微总结一下,片子虚构了一个世界,主要讲了一个制度的缺陷,以及最终的人性胜利。
制度的缺陷,是忽略甚至抹灭人的多元性,并且因为极致的某种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反人类事件发生。
而人性的胜利,无外乎”爱“,以及“无私,博学,无畏,诚实,友善”等五种性格的交融。
说到底,作者无意于真的讨论“人性的超越”,(与我一开始说的貌似矛盾),而是在讲“人性的缺陷”,阐明了关于,某种性格过强,导致的缺陷十分可怕的观点。
也顺带说明了,维护和平,不是靠杀戮,制度……后面的结尾貌似我忘了,说不上来了。
废话了这么多,最后要说一句,片子拍得其实真的很一般,那种跑酷的情节还有枪战之类的,我反正看了无感,完全就是糊弄一下嘛。
但单纯的放到科幻片里来说,至少这种构架与讨论,不会让我立马反感,反而十分脚踏实地,就是来讲,在国家管理之上,在制度设计上,绝不能犯类似的错误,要着重考虑人性的的多元性,也要考虑那些被视为美德的优秀品格带来的缺陷。
别的不说,你看那些人民公仆,连贪污都不会,还能不被篡权吗?
(你特么是在逗我呢吧?
)我的同胞们,请听我说一句吧,革命不会忽然爆发,也不会永远沉默,但请不要杀害无辜。
曾经的曾经,有一群人和你们一样热爱这个国家……
不知道是不是美帝如今的生活太过压抑,还是我看片出现了偏颇,只是感觉近几年像分歧者之类的披着科幻外衣的超能战士加时间旅行加控制论加外星入侵加家园毁灭加制度压抑的片子似乎太多了。
举例如下,分歧者、时间规划局、超体、遗落战境、命运规划局、饥饿游戏、全面回忆翻拍版、人类毁灭计划等等,稍微上等的包括源代码、明日边缘等等。
这类片子有个共同的特点,立意新颖,原著虽然存在诸多雷同,但是还是很有想法;动作画面较为华丽,剧情在意料之中发展的极为吻合,作为商业片,好莱坞拍类型片的底子可不是盖得,片子要么在剧情上扣人心弦、煽人泪水,要么就在特效上扣人眼弦、煽人肾上腺,可是,然而,这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在剧情上,新颖的立意被无处不在的煽情点淹没,科幻故事所建立的危险世界不是全部人参与的和谐舞台,而变成男女主角肆意秀恩爱的宝地,详见分歧者、饥饿游戏、时间规划局、命运规划局等。
在特效上,这些片子还是比较专业的,为了避免被人说成变形金刚、超凡蜘蛛侠之类的逗比动作巨制,因而在特效使用上相当节俭,爆炸、机器人、人兽撕逼、激烈而持久的巷战、飞机散花,一概没有,(当然明日边缘在特效上还是具有可看性,跟环太平洋一个画面级别)。
然后,对于电影本身而言,在选角、摄影、对白、配音、编剧方面,我觉得说多了也是黑,也就别说了。
综上所述,抛去商业因素,这些片拍出来的意义除了迎合一下原著小说的名气以及畅销度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呢。
美帝当然没有那么傻,美帝已经未雨绸缭的开始的上电影史课了:背景设置中的家园毁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额,银翼杀手、十二猴子、巴西、未来水世界、攻壳机动队;外星人趁虚而入,与人类撕逼大战:独立日、星球大战、铁血战士;不对,那不是外星人,那是人工智能造反:黑客帝国、我机器人、终结者;大战过后,制度压抑,**制度下人类渴求革命:V字仇杀队、巴西;不光制度压抑,原来还有控制论:世界旦夕之间、第十三层、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这些其实还不够,还要玩时间旅行呢:所以还有回到未来、死亡幻觉、索拉里斯。
而本部佳片不仅批上了科幻的外衣,还努力想进行人心的探讨呢,但是这玩意迷雾、银翼杀手、发条橙子、潜行者、奇爱博士玩的还少吗。
那么问题来了,美帝的科幻片导演已经在未雨绸缭得翻看教科书一般的影史资料时,**在干什么。
ps:其实大闹天宫拍的挺好的
文/卢杰 我猜,大概是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国民们深感自己身处落后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便使劲地反思,并且对未来提前做出许多种情景假设。
由于老一派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实在是没有太多的青春气息,这可吸引不了美利坚国度中荷尔蒙爆棚、正苦愁着无处释放的少男少女们。
于是乎,《饥饿游戏》、《分歧者》等反乌托邦背景的小说中都开始洋溢着无敌的青春气息。
(PS:《分歧者》这部小说,据说它在大洋彼岸卖得比《饥饿游戏》还要火,两年时间卖了一千多万本。
)无独有偶,两部电影对主角们的长相要求也比较统一:眼睛必须要大,最好是一双水汪汪的,迷死人不赔钱;双腿必须要长,最好是能跳火车、跨楼顶、打群架;脸必须好看,最好是稍带一点儿婴儿肥,素颜是萌妹、妆后变女神……更重要的是,女主角们必须经历一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有了女主角的设定之后,各色人等便开始粉墨登场。
好,且听我娓娓道来。
远得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未来,阿美利坚,芝加哥,社会中的人大多都从属于五种美德学派中的一派,并从事相关的职业,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构成。
嗯,多像咱老祖宗说的五德:智、信、仁、勇、严,分别对应了博学派、诚实派、无私派、无畏派、友好派(好吧,最后一个不对应,是我瞎掰的)。
根据理想社会的构成,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在这五种派别里面选择一种,并为之而努力,为了派别的未来,为了城市的未来挥洒自己的汗水、热血、青春。
并附有一句名言:派系高于血统。
只可惜,还是咱们的老话说得好,人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哪怕规则定得多么好,只要分了派别,就有派系斗争,就有尔虞我诈、就有勾心斗角等等黑不见底的脏事情发生。
脏事情嘛,暂且按下不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咱们的长腿萌妹原本出生在大户人家,父亲是无私派的首领,按理说,她应该是过着锦衣玉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呃,不对,这里的无私派,就是太无私了,所以无私派里面人人平等,哪怕是首领也没有落后腐败的生活可以享受,连伙食都是素的......当然啦,年轻人嘛,都是要改变世界,移山填海的,小小享乐算不了什么。
但是,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批评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照镜子化妆呀!!!
古语又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而儿子会打洞。
怎知那天意弄人,咱美丽娇俏,出身大户人家的主角妹子,偏偏是个divergent(分歧者),既不属于无私派,也不属于诚实派、无畏派、博学派、友好派。
她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是一个人人见了都要唾骂的分歧者。
唉,这真是苦了爹来哭了娘,想安排工作也不容易。
还好有主角光环加成的萌妹主角在性格测试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善心大发的纹身御姐MAGIC Q,她告诉萌妹子,你那么萌,呃,不对,你那么猛,也不对,你那么朦。
你身上的派别特征很朦胧,换句话说,也就是你身上有无穷潜力。
不过,千万别让人知道,否则,那可不是被吊打的事情,是分分钟全家被吊打的事情。
为了保存家人,为了挥洒青春和热血,咱的萌妹主角选择了自带BGM的无畏派。
(你是光,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但是,派别这事情是互相选择的,不是你选了它,它就要你。
还需要经过考试,及格了,才可以留下。
于是,BGM再次出现(你是光,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无畏派嘛,就是胆大,死都不怕,凡事一根筋,听到教官的命令就向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也不回头。
先是爬铁轨、然后在趴火车,高楼间跳跃,最后来一次没有安全带的笨猪跳。
当然,那都不算事儿,接下来,还有积分赛,表现出勇气了,加分,表现出懦弱了,扣分。
看上去很简单是不,但世界那有那么单纯?
(PS:在这里面有几个设计,还是值得击节赞赏的。
比方说人肉过山车,看着真是一个大呼过瘾。
至于怎么过瘾,自己看了就知道。
)老话重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哪怕是在同一个派别里面,也有来自不同人的打击和排挤。
我们的萌妹女主角来到了无畏派,就从高贵的小公主身份变成了丑小鸭一般的存在,各项能力都比不上其他人,积分榜排名倒数。
能力比不上其他人,只能努力练习,偏偏遇上的对手里面,既有聊起天来无敌嘴贱的角色,也有打起架来心狠手辣的角色。
一通暴虐,让人不忍。
当然,主角光环可不是吃素的,我们的男主角Four便带着成绩第一的华丽丽的光环登场了。
在他的悉心照料之下,女主角在无畏派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如鱼得水,大有长进。
在这过程中,当然少不了男女主角的你侬我侬,但咱们都是好同学,以学习为最终目的,咱们的关系都是纯洁的。
神马,有了关系还纯洁。
编剧,你坑我呢,摔!!!
女主角身处的学派叫做无畏派,你以为就真的无所畏惧了吗?
非也非也,编剧通过男主角的口说出一个事情:没有人能够摆脱恐惧,我们能做的是直面内心的恐惧。
于是,完成了身体方面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男女主角如何合作直面内心的恐惧,迎接无畏派测试的最终阶段。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可言语的恐惧,它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可惜它始终是一部商业电影,对此的探讨不太深入。
萌妹主角的前途看似一片光明,正要走上人生巅峰,心里开始有点小激动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无畏派与博学派的阴谋。
这阴谋,竟然是要推翻自家父亲所领导的无私派。
所以说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哪怕是社会分工再完善,还是抵挡不住权力对人心的诱惑。
无畏派的小伙子们早就被训练成一根筋,再加上博学派的思想控制药物,计划非常完善。
但咱的温丝莱特女王偏偏没想到,无畏派里面有两个分歧者,一个是女主角,一个是男主角,两个自带主角光环的货,还让人怎么玩啊,摔!!!
解决了阴谋之后,都明白了,所谓五德学派的社会分类,是不合理的。
人有多面性,不能将人类固定在一个性格之中,迟早世界大乱,美国青少年的反乌托邦教育,也达到了目的。
结局,当然是男女主角双双把家还。
呃,竟然不是,他们登上了一列火车,向着远方疾驰而去。
也就是说,第二部要来了。
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有俊男美女、动作打斗、思哲辩驳、人生感悟,也算对得起票价。
另外,本片的制作方还是狮门影业。
嗯,它从《饥饿游戏》中尝出了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知道为什么,开始看这部电影时,一直热血沸腾,自己似乎和女主一样羡慕和向往无畏派的生活。
可是,作为情感内容最为复杂的人类,不可能只拥有一种绝对性格,绝对服从只能是不完美的制度体系下脆弱的伪装,拥有知识的人认为人性是死敌,而自己却往往陷入贪婪,自私,其实并不是人性使得制度崩溃,而是附属于人性的欲望在作祟。
诚实,博学,友好,无私,无畏,与其说是人性,不如说是人类所能拥有最美好的品格,因为很难全都拥有,所以人性阴暗面自动选择抵触,博学派与其说是怕分歧者威胁到制度的稳定,不如说是嫉妒分歧者可以拥有自己所无法拥有的美德,因为聪明,所以堕落。
而有这么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改革,进步,消亡,更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不服从于陈旧的分歧者。
我實在很不想這樣講,但是看完這片之後,我覺得作者/導演從一開始就不是要講反烏托邦的故事,其實講的就是高中女生的青春愛情小花小草,但是又不想被嫌花癡無腦深度低,唉,怎麼辦呀,正是托腮蹙眉時,好巧瞄到手邊一本《美麗新世界》,瞬間醍醐灌頂,振筆疾書,寫出一部世界觀龐大未來設定灰暗人類前途黯然的逼格作品,拍拍胸脯,誰還敢說這是小情小愛!
不過其實定睛一看,會發現其實那些什麼拗口的Abnegation、Dauntless、Erudite,或者戰後的衰敗芝加哥、圍牆外的世界之類的,都跟整個劇情好像是出格的,有點像擺錯道具的舞台劇。
因為在拖掉那些外殼之後,電影呈現給我們什麼樣的劇情。
女主角掙扎在父母的傳統職業期待與自己的內心嚮往之間、女主角勇敢果斷的選了自己的理想卻發現成績好爛、女主角發現有個體術容貌個性樣樣封頂的男助教、女主角成績成績突飛猛進、女主角因為成績突飛猛進被好朋友討厭了哭哭、女主角BUG般的先天能力讓她考試無負擔卻又要裝哎唷考得好吃力。
如此這般,這劇情說是校園YA片還過得去,但是今天硬要裝高冷、搞深度,放進反烏托邦裡頭去,就無可避免了產生了一種詭異,最後那段Kate Winslet發動的派別清洗怎麼怎麼看怎麼怪,基本上跟前面的無畏青少年暑期成長體驗營完全脫鉤,有種「我是不是連第二集一併看完了?
」的佔便宜感,人言道,吃虧就是佔便宜,但是看完這片,會覺得,佔了這便宜,吃虧的是自己。
所以當最後女主角與帥氣助教及一群好夥伴搭上開往圍牆外的列車時,明顯的續集伏筆讓我不禁一股惡寒,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嗯,果然是時下最潮三部曲模式……想到這系列電影要花上多少的器材、道具、底片、宣傳品之類的,就想到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寫到:「在低度生產的時代,這是非常緊要的;但是在機械和氮固定的時代——節儉絕對是反社會的罪。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
”性格伴随我们的一生,左右着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决定着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不同的人由于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也就不同。
不同的性格形成不同的人群,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就形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性格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以前虽然听过无数遍,但一直没有切身的体会。
直到读完《分歧者》,我才觉得这性格关键时候真是可以决定生死。
不得不承认,外国人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
《分歧者》不仅具有浓厚的科幻意味,而且基本上就是把一个人的多重性格想象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按照人类最美好的特质划分成了五派:无私派、无畏派、诚实派、友好派和博学派。
抵制冲突与战争者组成友好派;抵制无知与愚昧者组成博学派;抵制隐瞒与包庇者创建诚实派;抵制自私与漠然者建立无私派;抵制胆小与懦弱者是无畏派。
这五个派别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标志,表面看来应该是互不侵犯,可以创建出一个美好和谐的幸福世界来。
实际的情况是,五个派别之间依然有冲突有战争,欲望依然是派别和人类跨越不过去的鸿沟。
消灭别的派别,一派独大,甚至是一人独大,这种想法虽然听上去很愚蠢,但总有人为了实现这个愚蠢的想法牺牲大量无辜的生命。
有征服就有反抗,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时候总会有人脱颖而出,成为救世的英雄。
十六岁的少女翠丝作为派别中的“分歧者”,为了躲避未知的危险,为了查找谜团,从无私派中转到无畏派,克服了迷茫、恐惧、胆怯,经历了追寻、成长、恋爱的过程,历经新生训练的血雨腥风,蜕变成一个强悍、理智、超越了派别的性格丰富的少女!
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到底什么是分歧者,分歧者到底有什么危险?
为什么不能对别人说?
这样一环套一环地看下去,你会发现谜团越来越多,老四是谁?
派别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性格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情节越发展,你就越是欲罢不能。
看这本书就像剥卷心菜,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没一层你都觉得快要接近中心,打开一看,还有一层。
而在这剥卷心菜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按照小说一开始的思路,每个派别的人,性格特点分明。
如果的事情都能按照预设的希望走,那么世上就没有那么多故事了。
比如,出身于“无畏派”的托莉深爱着弟弟,关心着翠丝,具有友好派的特征;皮特出身于诚实派,却最善于撒谎;无私派首领马库斯却非常冷酷暴戾;无畏派的尤莱亚身上也有友好派的性格成分。
性格成分最多的“分歧者”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兼具好几种性格,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
就像老四”虽然他出身无私派,却具有无畏、友好派的特征;就像翠丝出身无私派,她喜欢无私派的善良和平和,却受不了无原则的无私。
这种多重的性格让分歧者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也更有智慧,所以才让派别领导有了威胁感。
这样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颖。
新颖的是作者把性格之间的冲突扩展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里面有神奇的个性测试,也有复杂的基地深坑,还有让人生畏的“恐惧空间”,每个场景,每一章故事都很吸引人。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一个科幻冒险故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生动形象的人性寓言故事。
作者在书中写出了人性的残忍、暴戾、贪婪;也写出了人性中善良、友好、平和的一面。
人不仅在和外界作斗争,也在和自己作斗争,和自己的性格作斗争。
单一的性格注定无法生存。
在小说的结尾,虽然很多事情水落石出(比如,什么是分歧者,制造战争的是什么人,有什么目的),人物命运也相对明显(翠丝的父母为了救翠丝先后死去),翠丝和托比亚斯也彼此表白,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整个世界依然处于无序中。
无私派和无畏派将何去何从,马库斯到底会不会对翠丝和托比亚斯不利,作者却没有交代,结尾仍然是一个大大的谜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有欲望,就会有各种性格。
为了生存,为了适应,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做自己的分歧者!
1、原著的作者只有二十几岁,我觉得已经很棒了。
这部电影的设定很没有意义,但是很有意思。
虽然无畏派的克服恐惧论胜利论和永不放弃论让我在电影院里吐槽了很久- -。
2、有一个很戳我的点。
如果你恐高,然后因此被放置在一座悬空万米的窄道上要求你去克服,你会怎么做?
无畏派会选择与恐惧战斗,沿着窄道狂奔到尽头。
男主Four说,第一次测试的时候,他有四个恐惧。
恐高、幽闭、杀死无辜的人、和父亲的暴力。
而现在,他的恐惧还是这四个。
无论你狂奔多少次,你的恐惧依旧不会消失。
而分歧者会选择跳下去。
因为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并且不是真的。
3、博学派派主竟然是凯特温丝莱特这件事情让我很震惊。
4、很多人将饥饿游戏和本片对比我完全不能理解。
我完全没有看出女主在无畏派中求胜的态度或者操控人类的野心与饥饿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看到的完全是,在一个似乎完全合乎逻辑的派别制度分明的社会体系里,一位困惑于自己归属的少女,在十几年的无私派中生存却感受到了自己其他部分不合无私派逻辑的人性,于是选择了遵从内心的另一部分欲望,选择了无畏派的人生系统并在其中感受到了快乐。
然而纵然如此,她在这个人生系统里依旧没有办法做到全身心得去信仰它。
因为她是分歧者。
因为合乎逻辑的人生系统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
5、最后女主选择让男主用枪来对准自己的头,要求他看着自己,并告诉他这是现实,不是模拟实验,这个点也很有意思。
它不是言情思路,而是之前女主进入过男主的意识,知道他恐惧杀死别人,却习惯了在模拟中闭眼不看然后扣动扳机。
女主利用了他的恐惧来唤醒他,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让我忽然之间明白了自己人生体系里最虚无的问题:恐惧感的缺失。
6、”派系重于血缘“。
政治的极端谎言。
7、当无私者的父亲们拿起枪,当无畏者的战士们为了良心放弃战斗,当博学者的哥哥为了守护家人回到家。
你要为了生存、保护珍贵的东西杀人。
但你不能回避杀人本身带来的创伤。
你要相信智慧和知识,你也要正视自己本身人性弱点带来的丑态。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重要的不是战胜病痛。
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Red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电影。
依旧是架空小说的设定,所有人类文明灰飞烟灭,而新的社会结构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又必须在剧情的需要下出现一些问题,充分印证了“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毫无亮点的大女主晋升戏码,与大表姐的《饥饿游戏》如出一辙,一个自带与众不同属性,内心又不安平凡的“找事儿”女性形象。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对于大女主有什么刻板印象,这些大女主统一感觉就是脸盘子挺大,身材威猛,反正看上去矫健之中带着一丝笨拙,坚强之中又刚性不足。
整体来看,陷入了一种:你太强,你谈不了恋爱,但你又不能太弱,不然你搞不了革命。
为了获得资方认可,得到更多的粉丝和票房,那么必须再给这个不那么完美的女主安排一个“王子”。
这个王子一定要出身不凡,身手矫健,拥有总裁的霸道,也能私下展露温柔,简直就是所有女人YY的最好范本。
身材一定要好,低调不张扬,该脱就脱,该上就上,所以男主一出来,你就知道这种电影的受众应该都是女性。
唯一不同是剧本设置的派系之争。
实际上在我看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这跟你如何管理没什么关系。
而且欧美人特别喜欢搞颜色革命,通过着装将这些人划分,实际上着装以及设计风格就不难看出,所有派系实际上已经通过外表分出了三六九等。
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博学派。
看似一个个都充满了正能量,实际上各怀鬼胎,各自为营,这跟现如今的国家党派之争又有啥区别。
看似新颖的设定,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所以电影最终还是按照《饥饿游戏》的套路走到最后,并且还有点《雪国列车》的感觉——你以为你是在革命,实际上革命后的情况不一定比现在五派分立强。
PS:不过博学派的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无畏派是有点太单纯,并不是实力越强越能坚持到最后。
如果外国人读读中国史,他们应该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民心,而不是制造争端。
祝,世界和平
从《暮光之城》火了以后,《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这类teen adult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接连上映。
最近这三部里,《饥饿游戏》显然动静最大,影帝影后,大牌扎堆;《移动迷宫》虽然上映最晚,但是标新立异,属于后起之秀;《分歧者》虽然在小朋友里人气不算低,但整体口碑不如另外两部。
小说第一本我看了,电影改编确实有很大问题。
原著对虚构世界的设定有很多描述,在电影里要么被直接删掉,要么就是大段无聊的画外音。
这一点其实是架空背景电影的通病。
另外就是导演拍摄手法毫无新意,镜头语言太简单。
还有就是视觉效果非常平庸,跟《移动迷宫》简直不能比——电影的预算都花在温丝莱特的片酬上了吗,特效只剩10块钱了吗?
改编水平的问题放在一边,就故事设定来说,我觉得《分歧者》没有其他几部那么红,主要是输在了没有三角恋和没有搅基这两个硬伤。
你们看,《暮光》是苦大仇深的女主在白化病帅哥和狼人帅哥之间徘徊,《饥饿游戏》是苦大仇深的女主在Peeta和锤弟大帅哥之间徘徊(这还不算芬尼克等等甘为女主赴死的酱油帅哥)。
这部《分歧者》呢,苦大仇深的女主一上来就锁定了大帅哥阿四,眼里再也没有别人——这片子的男二帅哥是女主他哥,虽然在别的片子里跟女主也来了一发,但在这儿还是不能乱伦对吧。
除了这两位,其他帅哥要么技能太弱没到boss那管就嗝屁了,要么干脆就是boss的人。
这是一个致命缺陷。
虽然我个人非常厌恶毫无意义腻腻歪歪的三角恋,但我毕竟不是这类电影受众的主力大军。
Young adult主要受众群是青少年,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少女正式满脑子浪漫幻想的年纪,两个男生为自己挣得死去活来这种烂俗的琼瑶戏码她们就是百看不厌。
所以,尽管演阿四的英国小帅哥比Peeta帅100倍,尽管我不理解大表姐瞎了哪只眼看上Peeta而不是锤弟,但是再帅的男主,如果毫无竞争就轻易追到女主,那怎么能满足少女们的玛丽苏之心呢?!
即使男主长得挫,只要有竞争、有真心付出,就能让少女们肝肠寸断死去活来,就算没有爱慕也有母爱。
OK,尽管异性恋的部分输掉了,这年头还可以通过搅基卖腐来讨好观众。
看看《移动迷宫》里那一群小鲜肉,不同种族,各种类型,任君挑选,随便排列组合心仪的CP,甚至多P. 搅基的同时,也加入了妹子,可以双向行驶,可进可退,弯直皆宜。
不光是young adult电影,所有电影现在都离不开搅基。
M家那几个我就不说了,连《万物理论》这种申奥英伦传记片也要给霍金来个忠犬基友公主抱什么的!
再看看《分歧者》,男女主的异性恋闪光弹恨不能闪瞎我的狗眼,其他男性角色虽然人数不少,但描写篇幅很小。
非要硬抠的话也就勉强能抠出Eric和阿四这一对相爱相杀,但是Eric的渣和阿四异性恋闪光弹实在让这一对的发展前景堪忧。
总之,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还是很有想法的。
我打算找后面两部小说再看看,如果前方有三角恋和搅基情节,这个系列还是有救的。
表妹还行啊
#电影你妹##分歧者#五个派系的社会设定有点意思,尤其是选择派系和反抗部分应该更加阴谋论一点,可惜反乌托邦剧情变成男女情爱的路线太诟病了,人家饥饿游戏后期都转剧情线了,你走个情爱线又何必把大神温丝莱特请过来。派系自套理论可以参考星座,说是选择,不过是偏较自我催眠的意思。
青春科幻片真是越来越不能看了。。为了俺家凯特加一星。btw,在飞机上看的。。。
人是与生俱来既矛盾又复杂的生物,这么分类不科学,所以才出现分歧者。
和同样是2014的The giver是同样的剧情套路,在各种不同department的选择中,发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个test的设置还是蛮有趣味的,整个设定和the giver太相似导致于我有一种再看一次的感觉,不过从男主设定变成女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竟然有Kate!评分:6.5/10。
嗯……应该算是青少年电影的典型了,这个时间档上映真是可惜。作为一个非常简单又标准的美式主流作品,这个片子非常容易分析,是个很合适的样本。
你是哪一派?还是分歧者?面对自己的内心 你敢于去承认和接受吗?成为真正的自己!
背景设定很有意思,不过故事略平淡,处理恐惧的部分很有意思但即视感也很强
这样的YA小说本就流俗,片子拍得这么不有趣基本就完蛋了,老四演技也太渣了点,玛丽苏啊简直,心疼冈特神父- - Jai杀马特的样子意外地蛮帅的。。等不及看他的更多作品。配乐蛮加分的。
根据测定决定派别或者说职业倒也不新鲜。有帅哥看,还行。第二部是不是该写围墙外部的故事了。说起围墙我又想起进击的巨人的梗了……
比《饥饿游戏》好,叙事更紧凑,设定也更宏大。关键是老四真的好帅!!!
剧情幼稚到让人如坐针毡,逻辑上的问题也是熟视无睹,动作场面无非是爬爬火车或是过家家式的枪战。女主角一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天煞孤星样毫无魅力,尤其是和男主角含情脉脉的对望搞得好像随时都要来一发。可悲的是如此糟烂的戏还请到凯特·温丝莱特来轧一角,一想到还要拍续集就无限神伤。
和饥饿游戏,maze runner,很像。
男主快点红吧
结尾太弱了,设定有点简陋不过真心觉得还挺好看的…还有为什么男配都和谢琳演过情侣…
女主在星云里面孔很有辨识度 觉得比饥饿游戏更紧凑的情节 徒手爬摩天轮太酷炫
@HPC with bob, lady, lady, bill, norm
好宏大的背景,开片构造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四分之三之后的剧情就开始狗血尿点,结尾硬是有扯回来。整体很意淫的片子。喜欢。。。望出续集啊。。。配乐好听到爆
谢谢包叔叔提供的下载链接 认清自己的电影 还不错
女主角演技太差,同样是肉饼脸,跟人家詹妮弗劳伦斯比差远了,关键是剧情越来越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