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手有一头好看的金黄头发,像田地里疯长的野草。
当他在赛场(说是秀场可能更为恰当)里叱咤风云时,金黄头发散了开来,好像正午的阳光,恣意、四射。
但当他在食品超市打工的时候,头发被包在不透气的塑料薄膜里,挽在里面,收敛起来。
摔跤手还有一个宽阔的背部。
大量的背后跟拍镜头更突出了这一点。
这也使得在很多时候,观众看不到他的脸,只看到一堵强壮的肩膀在向前游移。
他的工作的特殊性使他的面部表情变得无足轻重,有时候面部表情甚至是有害的——在秀场上受到撞击的时候,不能流露出痛苦,只能保持一个挺立的肩背。
但他说他的背部有老毛病。
这是一种脆弱的坚强。
演员的表演余地由此被大大拓宽。
面部的特写当然也还非常重要,比如几场和他女儿以及脱衣舞娘之间的感情戏,他的脸部被突出了。
但是在其它的一些场景里,表演的主角是他的臃肿的身体。
摔跤手布满新老伤疤的身体有一刻占据了整个画面,也有一刻蜷缩在画面的某个角落。
这都是极为残酷的一幕。
摔跤手的孤独人生似乎在电影开始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
他的女儿在他又一次失约后哭着向他咆哮,并发誓自己再也不会为他伤心。
这是给他的最后一击,也宣告了他在赛场之下寻找人生的失败。
然而把他形容为在现实中不堪忍受平庸而重出江湖的老套的末路英雄,则是看低了这个人物。
他更具有不容妥协的现实性,已经超脱出了这一类人物的窠臼。
导演和演员都功不可没。
他和舞娘的若有似无的爱情也由于“展示”和“包裹”的微妙关系,被处理得颇有新意。
电影中这种异化的摔跤运动和脱衣舞娘的职业特征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对肉体的公开展示。
在秀场上处于被展示地位的摔跤手,在表演之后寻找着脱衣舞娘。
他们的几次相互袒露心迹,都是在舞娘穿好衣服之后——因为唯有这时,他们的地位才是平等的——对于身体的展示,反而导致了内心的包裹。
但有一次非常特殊,就是在影片最后,摔跤手重上秀场,第一次在舞娘面前展示自己的身体——以前都是相反方向的,舞娘看着这个如猴子般被众人围观的健壮男子,想起他和平时来找自己的那位木讷内向的顾客是多么的不同,她不忍猝睹,黯然离场。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心灵,成为他继续这个职业的最大潜在动力;而这个疯狂的职业,又加深了他与现实的隔阂。
这层关系的视觉化,就是肉体展示与包裹的交替出现。
舞娘的存在,是一种较通俗化的提示,也是他的一个突破机会,但他没有把握住。
这种安排固然决绝,但使人物更加合理而深刻。
影片克制的镜头语言在展现暴力的丑陋时却不留余地。
它打破了摔跤拳击类电影对于暴力的妥协态度——更不用说那些刻意美化或者刻意利用的电影了。
固然这种特殊的“秀”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倾向于“揭丑”,但是那些令人瞠目的特写还是让观众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还有那群曾经辉煌的老去的冠军们,当镜头以“若无其事”的速度轻扫他们的脸庞时,尴尬的现实被剥去最后一层外衣。
这是这部电影在提供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物之后,所做的另外一件好事。
你们知道,辛苦地活着,辛苦地表演,如果你过份透支体力,你就得付出代价。
在这种生活中,你会失去你爱的一切和爱你的一切。
我现在听力大不如前,我会健忘,我再不也会像以前一样那么帅气。
但,我操,我仍然站在这里,我还是那个“大锤”。
——影片台词一从某种程度,这就是一部拳击摔跤电影,但它又全然颠覆了拳击片的基础。
拳击片的精髓,在于千回百折无所不用其极地表现奋斗,而这部电影,却是在讲失败,注定的失败,这一绝望而又不可逆的过程。
但这绝对不是一个伤感的故事,伤感是一种让痛苦消弥于无形的精神按摩,这部电影,是用痛苦在为你醒脑。
这里面有肉体的痛苦,所谓荣耀是靠着花样百出地忍受对自己肉体的凌虐得来的。
这里面有精神上的痛苦,所谓幸福是被自己亲手埋葬掉的。
这里面还有哲学上的痛苦,所谓意义是虚妄的,但我们的尊严却最终还是要它来养活。
导演阿伦·阿罗诺夫斯基就是有着这样的能力,故事简单明了,但为一个陈腐的题材注入新鲜的活力;电影语言简单粗暴,却又笨重有力地插入到人生的深处。
二影片是阴冷的,里面我们看不到亮色的人物。
主人公兰迪心脏病发,他再也不能登上摔跤台;凯西蒂是个脱衣舞娘,但年岁渐大的她已很难得到顾客的宠爱;兰迪平常打工的超市,来买菜的都是看起来孤僻的老太太,或者肥胖臃肿无精打采的中年人;至于兰迪工作的超市主管,也只是个在躲在监控室里看黄色录像的可怜虫。
导演在气氛的营造上极其精准:没有成功者,在影片灰色的世界里,只有蝇营狗苟的失败者,他们的目光麻木,长久的忍耐,让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兰迪在最开始看起来似乎有所不同,他在台上接受观众们的欢呼,但当回到现实,这种幻像立即被打破:比赛结束,他只能从主办者手中领到寥寥几张钞票,回到自己的拖车房,又因为没有交房租而被拒绝进入。
但他真正的悲剧并不在于此,他真正的悲剧在于,他只拥有那些掌声,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
他没有朋友,没有爱情,也没有亲人。
现在,时间也抛弃了他。
20年的超负荷运转,他的心脏不再强健和听话,他最忠诚的身体也抛弃了他。
不能再上拳台的他所能做的,就是招呼邻居家的小孩,邀他一起打游戏,但小孩却很快走了,因为游戏太老,和兰迪一样已经过时了,就像他自己所说,他就像一块将要坏掉的肉块,无人理睬。
三他另一件可做的事情,就是去看艳舞。
他与舞女凯西蒂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是他唯一的感情寄托。
可以说,兰迪与凯西蒂在酒馆里那场戏,是2008年我们见过的最为动人的爱情场景之一。
他们和着音乐扭动身体,回忆着美好的80年代的身体,诅咒着可恶的90年代,然后接吻,但又被凯西蒂猛地推开。
他们太过于世故,他们太了解他们将要面临的一切,对世事的了解埋葬了她的勇气。
于是,凯西蒂走了。
凯西蒂拒绝的理由,是她不会与顾客之间有感情纠葛。
当一个人一无所恃的时候,尊严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凯西蒂的话,让我想起了很多三级女星解释为什么拍色情片时的答案:那是为了艺术。
他们知道自己说的是瞎话,但他们得那么说,不仅是别人,也是给自己,没有这个,他们就得面对自己生命里最赤裸裸的丑陋。
兰迪与女儿关系修复最后又破裂的过程,可以称为一部人类性格的教科书。
他在海边对女儿流下的悔恨的泪是真的,他与女儿在空旷的大仓库里空舞的柔情也是真的,但他因遭到凯西蒂的拒绝而故态复萌,与那个淫荡的女人在厕所里性交也是真的。
这大概是人性里最大的悲哀,我们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缘由,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是我们被自己击败。
四不得不说,阿伦·阿罗诺夫斯基有着工程师般精确的思维,他向观众一条一条展示着兰迪可能获得救赎的道路,然后又一条一条堵死了它们。
人生的逻辑逼着兰迪重新做回一个摔跤手,只有在台上,只有在他将对手击倒时观众野兽般的嚎叫里,他才重新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导演阿伦·阿罗诺夫斯基最狠的地方也是在这里,他完全消解了摔跤的意义,在这部电影里,台上凶猛的撕打并不是真正的对决,而只是一种表演,这实际上对拳击摔跤电影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它让胜利只是一个秀,一个精心包装的假货。
兰迪从来没有胜利,他只是在表演胜利。
但正是这一个设定,让电影有了更深沉的人生况味。
我们看到,两人分别用折凳攻击对方,结实地摔在地上;趁观众不注意用玻璃划破自己的前额,让被打的效果更真实和可怖;甚至为了让前来买票的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他们颇具创意地用钉书机作为武器,将钉书针一个一个钉入身体。
这虽然是虚假的,但当他们是用对自己肉体的践踏去换取工资和尊严时,它就具有一种古典悲剧的意味。
因为它就像人类生活的一个模型: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地活着,活给别人看。
五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兰迪把对手从台下打落准备用折凳猛击对方时,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兴奋地叫着,把自己的假肢递给兰迪,让兰迪用这个痛殴对方。
这是影片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生理的残疾在一个个巨塔似的肉体的对打中得到补偿,就像我们通过电影找到完美生活一样。
与电影不一样的是,当机器停转电灯猛地亮起,我们知道那过去的两小时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在这儿,只有表演者知道,这其实也只是电影的翻版,热血贲张的背后是精心的设计和几乎乱真的表演,但表演者同样被这种高潮麻醉了,他似乎获得了尊严。
影片最后,兰迪站在摔跤台上,老弱的心脏让他在台上的行动显得迟钝,一次一次的疼痛与晕眩让他几乎摔倒,他忍受着,不顾别人的劝阻,慢慢爬到护栏上的绳索,最后一次表演他的“大锤粉碎压”……然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享受观众为他们血腥的表演而发出的欢呼声。
他知道这些掌声是那么虚幻,但他同时知道这是他唯一所拥有的。
这一刻是如此的悲壮,因为这一刻显得如此虚无。
当有一天你终于发现自己老了,再也垮无可垮彻底的磕不动了,那时候感受最强烈的一定最先是孤独。
你发现自己也开始抱怨了,抱怨现在的时代稀烂,如今的歌手都是娘娘腔,现在的运动员根本不能跟你年轻那会的相提并论,甚至连酒都变得难喝了。
要是运气还好,你还会有一个自己的爱好,甭管吃喝嫖赌抽,这会儿没人再能轻易说服你,老子就好这口了,死了算球。
看过WWE的都知道那玩意有多假,但我有时候也奇怪,就算再假物理规律是无法躲避的,像那种站在柱子上纵身跳下砸在对手身上的动作,掌握不好就不可避免骨折的惨剧。
看过这片子之后我才知道这些人是一帮高超的演员,他们强壮厚实的肌肉只是为了好看和减轻伤害,他们熟悉各种药品和创伤处理,可以迅速完成一般的外伤治疗,在场上也是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剧本进行表演,私下里他们彼此亲切而礼貌。
然而微薄的收入和不断的运动伤害还是不断侵蚀着这些人的生命,当男主角怀着一颗近乎破碎的心脏坐在比赛的签售现场做宣传时,他放眼看过去一帮老友几乎都是残缺不齐的身体和苍老的神态。
那一刻是如此苍凉,英雄迟暮的感觉已经够悲情了,而为了生活还不得不强撑,让人倍感唏嘘。
当男主角开始明白自己老了,他被一种无法逃避的孤独包围。
就像电影《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要表达的,我们共同拥有的过去的时代才是温暖美好的。
他喋喋不休的回忆80年代有多么好,80年代有那么多好的乐队和音乐,那也是他的最辉煌的时代,他拿到了几乎所有的荣誉,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上演过自己的经典比赛。
他想转型成一个甘于平淡的老男人,干着一份超市里卖熟食的工作,有个亲爱的女儿和一个聊得来的女人,过上退休的生活。
然而努力失败,他煞费苦心挽回的父女情瞬间崩塌,自己一直喜欢的靠跳脱衣舞养活儿子的女人也不接受他的感情,他默默回到熟食柜前干着枯燥琐碎的工作,终于不可遏制的爆发了。
对此时他来说,摔跤不再是谋生的手段,那是生命中唯一还有光芒的东西。
这不是一部类型片,虽然直到影片差不多结束前我都这么认为。
男主角不是《阿郎的故事》里的周润发,不是《阿虎》里的刘德华,更不是《洛奇》里的史泰龙,他不是为了爱情金钱荣誉子女监护权或者其他,他的世界已经只剩下这最后一场比赛。
赛前他安抚心脏祈求上帝保佑,在我看来是祈求能够让他完成这最后的演出。
进场时背景音乐响起了枪花乐队的《Sweet child o' mine》,观众起立鼓掌欢呼,台上站着他20年前的对手,这才是他的时代。
他将对手击倒在地,拒绝了裁判和老友的劝阻,蹒跚着爬上台柱,在台下观众的欢呼中摆出经典的“大锤粉碎压”的pose,面带微笑坠下台去。
这部电影也几乎是男主角米基·洛克本人的写照。
他也曾经风光得意,帅得一塌糊涂。
然后几经辗转影坛和拳坛,再回来时已经是破碎的面孔和苍老的身体。
他本人的故事或许比这个剧本更跌宕,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维姆·文德斯说:“这部电影里有着真真切切令人心碎的演出,而我说心碎的时候,你知道我在说米基·洛克。
”
片尾曲响起,我陷在视听室的黑暗中,无力起身。
BRUCE SRPINGSTEEN,多老的一个名字啊,在我的大学时代,他的巅峰就已经过去,那还是二十多年前。
今天我又听见了他的曲子——简单,直接,而且苍老。
很奇怪,红脖子的运动总是看着很粗野,比如美式摔跤,这其实是一场SHOW,展示肌肉和蛮力,为的是满足观众臆想中的暴力欲望——比如那个戴假腿的残疾人——而不是运动者本身的。
他们得到的拥戴和欢呼,完全不是来自实力,而是来自错觉。
但红脖子们的歌却很细腻,甚至有点清秀——你不要说重摇滚,乡村音乐才是他们真正的最爱。
我在福特沃斯堡的牛仔节上听乡村音乐,那种热烈场面不逊色任何流行天皇巨星或者摇滚大腕儿。
这其实很像红脖子们自己——外表粗犷,其实还是蛮脆弱的,所以大锤老了的时候那么强烈的需要安慰。
虽然他说自己的孤单罪有应得,但是他仍然笨拙而努力地去寻求帮助。
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归到了摔跤场,在自杀般使出最后的粉碎压时,泪流满面,后面是闪光灯亮个不停。
很多人会觉得:唔,这是因为尊严,这是迟暮英雄的最后余光。
我却想说:这是因为习惯。
人为了生存可以不顾尊严,但是人老了,却宁死也不愿改变习惯。
这就像沉浸在一个梦中,不愿醒来。
实际上,我们选择的生活都是一个梦境,当你爱上这个梦境之后,你便不愿醒来,哪怕那些观众的欢呼和他们看到马戏团的狮子老虎和小丑时毫无二致。
因为你爱这些。
米基洛克在影片中的表演真是让我心酸——这种难过深藏内心,而无法通过眼泪表达。
我看着他的租屋被锁的落魄,看着他VAN里发黄简报的留恋,看着他表达爱情和亲情的笨拙,看着他和战友们相处时的自在,看着他在食品柜台的忍辱负重,看着他吸毒时的荒唐,看着他最后一跳时的辉煌。
这些都是代价。
大锤尽力了,他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就像BRUCE歌中所唱:WHAT YOU CAN ASK MORE?
你还想要什么呢?
他是街边断了腿的老狗,他是独自和微风搏斗的独臂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大锤这个外表象征。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百万宝贝》。
但是我忽然就没法展开说,那些情绪排山倒海,却没法形容。
我的眼前只有站在台绳上颤颤巍巍准备奋力一跳的大锤泪流满面的样子,和带着呼吸机眼光灼灼看着教练给自己注射毒药的麦琪。
关于米基洛克的传奇经历,说的人太多,我就不多嘴了。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对于这样一个演员,还是那句话:WHAT YOU CAN ASK MORE?
人到三四十岁,阶级跃迁的概率小了,像刮完的彩票,切开的原石,中不了举的孔乙己。
莫欺少年穷这个最后护身符也没有了,很多人对你不再掩饰,社会袒露更直白粗暴的一面。
男女不平等,男人有“年龄优势”,社会容忍男人的“穷困没出息”到35岁,而女性要更早几年。
如果在这之前,没有皈依马列主义,如何面对和理解真实的世界?
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云何降伏其心?
愚昧的年轻是给资本主义的礼物。
所谓的人口红利。
智慧和真理才是给自己的礼物,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就是弱者的主义。
p.s.看了b站一个up主讲这部电影,才知道米基•洛克的故事。
米基•洛克年轻时候非常帅,演技很好,很有味道。
这部片子最开始是同样对电影狂热的凯子小朋友推荐的,大意是说把他都看得要哭了。
于是上豆瓣看了一下介绍和剧照,第一感觉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还是看了。
事实证明,第一感觉是会太主观的。
电影说不上精彩,故事说不上生动,当然,它本来走的就不是温情路线,而是几近纪实路线。
当年的摔跤王大锤渐渐老去,风光也渐渐褪去,一次表演后(真够BT的表演啊,为什么那些老美们喜欢看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涅),他发现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如果再继续摔跤他直接有生命危险。
于是他告别舞台,试图去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
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与疏离的女儿重修旧好,向喜爱的脱衣舞娘示爱。
但是很快他发现,舞台下的世界却是他无法掌控的。
挑剔的顾客,再次对他绝望的女儿,拒绝他的爱的舞娘,甚至连任天堂的游戏,也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他实在无法融入这个正常人的冷漠的世界,他终于明白,那个给他掌声和尖叫的摔跤舞台才是他的归属。
再次登上舞台,他有一段让人心酸得足以感动每一个人的话。
只是镜头扫过观众,人群里并没有那个特意赶来的舞娘的踪影,是的,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需要她,不再需要她的爱,他只要自己那份可怜的荣耀,只要台下的观众仍然记得高呼他的名字。
“我想说的是……今晚你们大家……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再也不能摔角,我原本就认为我可以,你们知道,辛苦地活着,辛苦地表演,如果你过分透支体力,你就得付出代价……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会失去所爱的一切,所有爱你的一切……我现在听力大不如前,我会健忘,我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帅气……但,我操,我仍然在这里,我还是那个‘大锤’。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说他完蛋了,他完了,他是窝囊废,他得过且过,你们知道吗,唯一能告诉我,我处事有始有终的就是在座的各位,这里的所有人,上下所有人,我要告知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非常感谢。
” 这段独白,不单是对大锤的,更像是米基洛克本人的心理写照。
难怪都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看过《爱你九周半》的人倘若不知道米基洛克这些年来的人生轨迹和他无数破事,简直无法把如今这张变形肿胀的老脸跟那张性感迷人的帅脸相关联。
比如像我,就是摆渡了数张他历年的照片以及八卦,才渐渐把这两张脸之间画上一条漫长而曲折的的等号,就像他本人这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大锤老了最后还是要回到舞台,是为了倒也倒在属于他的世界里。
米基洛克老了也回到了舞台,是为了什么呢?
也是为了他自己的世界?
不得而知。
但是他、他们都是有勇气的,起码还有勇气去选择,有勇气去有始有终。
我等凡人老去,等在前方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米基洛克我真是不太了解,当然,也无需了解。
罗嗦了那么多,我其实是受不了所谓岁月对这个昔日帅锅凶狠的蹂躏,如今眼睁睁看着他变成臃肿丑陋的糟老头,是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啊。
wrestling和脱衣舞,本质上都是show。
Randy和Cassidy曾经是各自舞台上的明星,有着令人倾倒的身手;可是随着朱颜渐改,他们的人气也日渐冷落。
也只有境遇如此相似的人们,才能真切体会对方心中的失落和孤独。
二人的性格则是强对比。
Cassidy清醒地认识到戏里和戏外是两个世界:在台上她扮演着脱衣舞娘,台下她是Pam,是个的母亲。
但Randy入戏太深,以致于他根本找不到现实中的自我,这个断命的wrestling ring竟是他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他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没有家庭,摔角圈外也没有朋友(除了那个跟他打电动的小孩儿,可他们俩在一起玩的依然是摔角游戏),当他看着台下的观众说:你们是我的家人,我想他是真心的。
Randy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英雄,为了追寻一个梦,他失去了一切,遗忘了自我。
这样执拗和壮烈的人生,不令人称羡,但高贵地令人落泪。
深夜1点才看完电影,我不由得要长叹一声,TMD豆瓣的小p孩儿们太能误读了。
统共300多条影评,一多半非要把电影和男演员Mickey Rourke本人传奇的经历联系起来,然后感叹一下人生的沧桑,赞美一下“大铁锤”生命最后一刻的奋力搏击如此绚烂之类。。。。
其实这个真不是虾米励志片啊。
“大铁锤”不是命运的抗争者,而是一个服从者。
他的人生有一个激昂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入死局。
如果说20之前,摔跤曾经是真正的搏击运动,大铁锤是真正的摔跤王,那么后来“大铁锤”和其他诸多摔跤手所从事的那个,真不叫“搏击”,充其量只能算是“娱乐表演”——他们靠表演,靠自残。
打斗不是真的,蜻蜓点水而已,健康的肤色,是灯照出来的,大块的肌肉,是类固醇催出来的,甚至受伤,也是自己用小刀划出来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为了看客的愉悦,吃力地表演,费劲儿地伤害自己。
所谓的glamour都是浮云。。。
他曾经有选择的,他本来有机会赢回女儿的,也有机会和舞女远走他乡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的,他甚至有机会做一个平凡人,自己自足的,可是他没有。
在那么多选项面前,他的所有选择都是消极的。
于是他只好重新回到死胡同。
如果你面临真正的困境,无力去改变,也不想去变清醒,那你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那就去轰轰烈烈的死在自己的梦里吧!
我很喜欢片尾曲,很喜欢演员的表演,但是我拒绝喜欢这个电影。
——你是否会遗憾自己这一路?
作为卖熟食的员工站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帘子前,Randy在想些什么呢?
呼唤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就好像20年来每次登上show台一样,伴随着欢呼,深吸一口气,他掀开了帘子,之后——没有一丝的犹豫——开始做他的销售员。
他的没有犹豫让人心酸。
那是拒绝伤害的不犹豫,试图想告诉别人,我一点也不在意。
可其实,在带上工牌的时候,他的自尊注定被撕得七零八落。
从头上软趴趴的劣质塑料帽到身前滑稽的白色围裙,全都是面带嘲笑的看客,讥讽的看着他说:Wrestler?
Wrestler!
你现在的样子实在是适合站在柜台背后和肥胖又好色的主妇讨价还价。
他能做的,也只有不让人看出自己在乎那身衣服的嘲笑了。
也许他也想过,就这样过,平静且踏实。
可惜,他不属于这个平凡的世界,“大锤”Randy怎么可能忍受在他耳边絮絮叨叨的老太太,还有那指手画脚的经理?真遗憾,他属于摔跤。
那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摔跤,那是他的生命。
是热爱抑或习惯,总之是他想摆脱都摆脱不了的宿命。
因为看了评论,所以从开始我就一直在等。
等他真正的“家破人亡”,等他终于真正失去他的女儿。
一边去想会因为什么原因,一边又在担心自己受不了那疼痛——一个试图改变的浪子,因为误会失去了唯一亲人的最后一次宽容。
即使再努力表达真心,想要挽回,却还是落得孤家寡人的结果。
原来是我太过柔情。
没有误会,是他改不了的过惯了的或称自由或称麻木的混沌生活让他痛失了女儿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我是那个女儿,我能原谅他么?
我想。
也不能吧。
他改不了,真的改不了。
永远会让把心交给他的人伤心。
“我不在乎你,一点也不!
我永远,再也,不要为你流泪了。
”这话把本来已经想好责备女儿不原谅浪子的句子全都融化在脑子里,没留下一点痕迹。
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学会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而狠心伤害别人的吧。
他混混沌沌过了一辈子,唯一被夸奖的,就是摔跤。
“唯一能证明我有始有终过的,就是你们,在座的所有人,每一个人。
”也只有在show场上的他,才是在生活吧。
或许他也厌倦过那生活,厌倦了往自己身上划出伤口的日子。
可这才叫生活,他风光过,他残喘过。
当他不在台上,他甚至不算活着。
全世界都不是他的,除了场上的欢呼。
他深深知道。
所以拒绝了想要靠近他的人,却在登上边柱准备给予对手最漂亮一击的时候,望向了那个曾经站过一个想挽留他的人的后台。
那是他一生最华丽的动作啊,他仅有的可以炫耀给所有爱着的人看的动作。
他多想给人看到,证明自己,是个强者。
Randy,抑或Mickey,你会否遗憾自己这一路?
你不遗憾。
可我,真真正正替你遗憾。
L说,《摔跤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于是在这样一个无聊的上午许久以来只对“无所事事”感兴趣的我看了这部电影,狭隘的以为,因为充斥着暴力、挑逗、对决,所以L喜欢,然而这部电影拥有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坚持、征服、挽留,还有韶华的老去,胜利的远离,亲情的背弃,爱情的拒绝,生命的无奈……还有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可预见的模模糊糊自己的影子。
好多时候,都陷入了极深的自责与不满,诸如,生活中,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早十几年前就是了,没有鲜花,没有阳光,没有掌声,没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你一直劝慰自己说那就是普通人生活的所有,理应面对陆续而来的苦楚与无奈,挣扎也好,努力也罢,都不过如折翼的飞鸟,沥水的游鱼,瞎折腾罢了。
累了累了,就顺从了。
你知道吗?
时间在哪,财富就在哪儿,过去的20年,大锤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他的摔跤事业上,日以继夜的练习,终日泡在那个充满血腥、掌声与口哨的坛子里,每每打倒对手裁判举起手告知胜利结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征服了对手征服了全世界。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秀而已,只为博得观众的喝彩。
20年后,当这位胜利者以罗宾身份站在熟食柜台前被挑剔被指责被辨认的时候,他彻底愤怒跟绝望了:“原来……我还是被遗忘了,我曾那么努力,可生活还是给了一堆屎给我……”。
当所有的一切都离自己远去的时候,他能做的唯有重回那个让他激动,永远为他喝彩的舞台。
我该如何平衡我的生活,以便在各个领域游刃有余,而不是赢得家庭输了工作,赢了事业输了爱情,赢了婚姻输了丈夫,又或是赢了所有却输掉了自己??
我的精力好有限,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利益最大化?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看励志书籍,制作时间管理表格,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在浪费时间。
你知道自己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吗?
你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吗?
你知道现阶段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吗?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你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同时可能牺牲哪些东西,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些,你都想过吗?
可是,多少人只是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随性,如摔跤王所见,最终是If you've ever seen a one-legged man then you've seen me,多么的令人心碎啊。
2008威尼斯金狮奖。1.疲惫而孤独的英雄,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2.没想到一贯飞扬炫技的达伦也能如此精准地驾驭写实风格,手持跟拍贯穿全场,朴实而震撼人心。3.米基·洛克本色出演,但与小金人失之交臂。4.“我老了,老成这堆烂肉,我只剩下我自己,我知道我罪有应得。”5.跃起的开放收尾。(8.5/10)
落魄的凤凰不如鸡,一句简单的谚语,背后又是多少的辛酸无奈?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的否定,对梦想的执着,演得实在是太神了.
人物传记能不能拍个新奇的?
真敬业啊……血肉模糊那场不敢看 眼泪都吓出来了 ;_;
看了第一遍,没入戏,又看了第二遍
生活的本质是无止境的痛苦以及少得可怜的快乐,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勇敢担当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孤独的死去!
not as good as i expected. that striper is hot.
好吧,我承认我对米基.洛克的个人史不熟悉,就是觉得剧情和对白也太普通了些。
感觉很无聊,欣赏不来
你是摔跤王,也是个失落的普通人,是会开玩笑的商店店员,是糟糕的父亲,是不愿离开欢呼声的孤独者。片子看的我太疼了。。。
记实式影片。讲美式摔角台上台下的故事,在回家高铁上看的,原本想了解下摔角历史但实际没有情怀的话共鸣感很弱~
暴力镜头看的我心脏剧烈跳动,有点受不了那血腥。正值思考未来出路时,看到这部电影,于是开始迷茫:我应该过怎么样的人生?迟暮时是否可以有保障?开始怀疑现行的职业机构社会保障体系。呵呵,不知道大脑怎么会扯到这些上面。还百度了男主角,原来还有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另:时间可以让一个人变好多
真誠的電影,一流的演繹... Darren堅持自己的導演風格來拍這種類型片是要告訴大家他么拍成蝙蝠俠也能成就一個有分量的導演
惨烈。美女和英雄,人间不许见白头
口味太重了
一个现实中失败的男人,一错再错,却还试图用事业上的虚伪成功来逃避一切,既懦弱又愚蠢,简直无药可救。
几处取景让人叫绝 超市工作的那一段很必要 摔跤场景让人失望 与脱衣女的关系有点莫名 basically it shows the real life with a super fast pace
居然高分,瞎了眼
看来我是不喜欢这类型的,也不喜欢男主角,,觉得点都不好看。。
心酸不已,不仅是因为剧情,还因为米基洛克。你知道什么叫沧海桑田么,你懂得岁月人事的凄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