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编剧,如此琐碎的家庭喜剧,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到了。
为什么说丸田必须死在那晚借宿的老友家呢?
故事的转折点在平田爷爷偶遇他高中的老同学丸田。
遇到老同学之后,去寻找他,办了一个同学会,让丸田感受到久违的同窗好友之爱,痛痛快快喝了一场酒,吃到了年轻时最爱吃的杏仁,因为醉酒留宿好友家,第二天早上发现他死在高中好友的家里。
刚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哎,好可惜,怎么丸田就突然的死了,真是太可怜了。
因为丸田这个人物生前真是过的太坎坷了,原本继承了家里的绸缎庄,没想到没过几年就破产了。
娶了班花做妻子,却在几年后离婚了,还带走了唯一的女儿,长时间分离,连女儿长大以后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和自己的亲哥哥也感情疏离,甚至丸田死亡以后,警察通知他的哥哥,他哥哥也并没有什么表示。
这样一个老头,到了70多岁了,按理说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还要一个人孤单的住着一个小的可怜的单人间,大热的天在街上做交通协管员之类的苦差事。
所以啊,编剧安排了他和主角平田爷爷的偶遇,并在偶遇之后和老同学有一次欢乐的聚会,喝了好多好喝的酒,在老板娘的小酒馆中抒发了自己长期苦闷的心情,把这么多年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说了出来,还吃到了自己年轻最爱吃的白果,甚至之前说过,如果人生中最后的晚餐也是白果就好了这样的话,结果,一语成谶,白果果然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餐。
但是我为什么觉得在老友家中死去是对丸田最好的安排呢?
如果当晚他没有喝醉,没有在老友家借住,而是回到了自己又小又破的单人间,那么经过那一晚幸福的聚会以后,丸田老人的生活还是会被打回原形,独自过着孤独贫困的生活,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可能会像警察说的那样,只有福祉会的工作人员单独送葬。
所以编剧安排他死在老友家,死在借住的那个晚上,因为他的生活在那一天结束是最幸福的,所有的遗憾都圆满了,见到老友,抒发苦闷,死之前都是开心幸福的。
而且由于死在老友家,那天刚好平田爷爷的子女就上交车钥匙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所有的人都到场了,才有了后面全家人来给丸田送葬的场景。
而且,丸田的死,也让平田爷爷意识到,自己之前讨厌的这个家,是多么的温暖,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这个家乱七八糟,子女一心想让他交出车钥匙,不让他开车,不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他还有爱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子女,还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孙子不过是子女用来监视他的。
编剧用丸田的死来告诉平田爷爷,告诉观众,生活中就是得有很多小小的不如意,小小的遗憾,才能叫做生活,或者说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遗憾才是你生活下去的各种动力,如果你的人生都圆满了,所有的事都如意了,该说的话都说了,想吃的东西都吃到了,额。。。。
那生活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家族之苦2》。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在想,假如在中国,有一个半老徐娘开一间小酒馆,专门招待退休老头,他们在这里喝得醉醺醺,跟老板娘调笑,偶尔可能还会一起去跳个广场舞,约个小会啥的,那……那她开不了几天,就会被退休老头的老婆和女儿打上门。
但是在日本,居酒屋老板娘的抚慰了多少退休老头孤寂的心啊。
他们的家人妻子,对此好像也持很宽容的态度。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
说回电影本身,说实话,真没想到2比1好看呢,少年得意中年老年都落魄,同学会后意外死亡的丸田,出场的时候,身边和家里的插花都是彼岸花,去世后,宪子夫妻再去他房间时,瓶里插花已经枯萎了。
朋友留宿家中却意外身亡,招来救护车警车,家里乱成一团,这么出人意料的麻烦事,最后却也在家人的体贴和善意中顺利解决了。
丸田的死亡一点也不觉得恐怖,反而觉得是罪孽赎清后的解脱,终于可以抵达彼岸。
银杏果在棺材里噼里啪啦的爆炸,把操作火化炉的工人吓一跳,依然没吃得成的鳗鱼饭,送鳗鱼饭的小哥,都是非常搞笑的细节。
2017年,野心勃勃的黄磊老师翻拍了两部日本影视剧,一部是《深夜食堂》,一部是《麻烦家族》。
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就引来骂声一片,豆瓣评分2.8,成为现象级大烂剧。
《麻烦家族》的口碑也没好到哪去,豆瓣评分4.6。
这两部翻拍作品,最大的槽点就是不伦不类。
虽然都是讲的家长里短,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生活习俗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硬要一群中国演员穿日本服饰、吃日本料理,然后去讲一个中国故事,总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违和感。
其实在日本,这种由细小之中见宏大,表现平民家庭生活的影视作品有一个专门的类型——庶民剧。
《麻烦家族》就是翻拍日本庶民剧大师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庶民剧是小津安二郎开创的一种表现平民家庭生活的影片类型,《家族之苦》导演山田洋次是庶民剧的集大成者。
山田洋次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他在日本最知名的作品是《寅次郎的故事》。
《寅次郎的故事》是一部庶民喜剧系列电影,这个系列拍了48集,从1969年一直更新到1995年,直到饰演寅次郎的演员去世才完结。
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全家一起去影院看《寅次郎的故事》,一度成为日本人辞旧迎新的重要内容。
山田洋次说:“他(寅次郎)是一个反英雄,也是庶民剧的精髓,他是一个小人物,其貌不扬,经常失败,真正代表了人类悲哀、寂寞的一面,故容易引起共鸣。
”
作为庶民剧的代表性人物,山田洋次多次用作品向前辈小津致敬。
2013年,他将小津的代表性作品《东京物语》翻拍为《东京家族》,三年后又带领原班人马拍摄了《家族之苦》。
在《家族之苦》的结尾,山田洋次还安排了主人公周造坐在电视前看《东京物语》的致敬桥段。
《家族之苦》的故事围绕平田周造的一家八口展开。
周造是一名退休的倔老头,整天优哉游哉。
他的大儿子和女儿已经成家,小儿子也谈了对象,本来正是颐享天年的时候,没想到老伴儿突然向他提出离婚。
原来,一直逆来顺受、贤惠体贴的妻子早就受够了他的一身臭毛病和大男子主义,看到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就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荒唐事”,周造的大儿子和儿媳、大女儿和女婿、小儿子和准儿媳轮番上阵,用尽手段撮合老两口重归于好,闹出了不少笑话。
黄磊的《麻烦家族》剧本几乎完全照搬了《家族之苦》,不过这个故事是非常日本的,放到中国难免会让人觉得:“中国的寻常人家并不这样啊。
”老年人离婚率居高不下,是日本很独特的一个社会现象。
一方面是日本的男尊女卑传统,另一方面是进入现代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传统家庭模式遭到冲击。
影片中,无论是周造的老伴儿还是大儿媳,在丈夫回家后都要亲自帮忙脱鞋、更衣、盛饭、烧洗澡水,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家庭氛围在中国还是比较少见的。
另外日本的养老金分配制度规定,夫妇离婚必须平均分配养老金,日本女性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高7岁,因此进入老年后,妻子抛弃垂垂老矣的丈夫,带着丰厚的养老金开启新生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很多日本老年离异男人的生活境况都比较凄凉,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日本男人也越来越注重在年轻时善待妻子,不再奉行“大男子主义”。
当然《家族之苦》是个大团圆结局,周造和老伴儿重归于好,一家人和和美美。
于是到了《家族之苦2》,周造的老伴儿上来就决定去北欧旅行。
周造对北欧没兴趣,他给了妻子充分的自由,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享受晚年。
周造喜欢开车,不过年纪大了,车子经常剐蹭。
三个子女打算没收他的驾照,周造再次耍起了倔脾气:“没收我的驾照等于让我去死。
”
老伴儿不在家,周造开车带着居酒屋的老板娘去兜风,没想到半路遇见了高中同学丸田,两人已经三十多年未见了。
周造看到昔日同学一把年纪了还在干体力活儿,明显混的没自己好,于是热情的邀请他喝酒、叙旧。
闲聊中,周造得知丸田当年娶了班里的女神,继承了家里的产业。
不过风光没多久,赶上泡沫经济,欠了一屁股债,老婆也带着孩子跑了,丸田只好东躲西藏,年过七旬还住在出租屋里,做苦力维持生活。
周造觉得丸田挺可怜的,喝完酒天色也晚了,就把丸田带到家里过夜。
入睡前,丸田看到周造儿孙绕膝、晚年幸福,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还四处碰壁,生活艰难,不由得坐在床上叹气。
“今晚久违的喝到了美酒,真是美味啊。
白果就酒,太美了。
”丸田感叹完,镜头切到桌上一杯威士忌,杯子里的冰块融化了,丸田的生命也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消逝了。
第二天,周造的子女们发现一个陌生人死在家里,慌忙报警,并且责怪父亲不该随便留陌生人过夜。
警察来后,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让法医对尸体进行调查,认定丸田是死于心脏病。
因为丸田没有任何可以联系上的亲属,只能让社会福利部门做一个很寒酸的火化仪式。
小儿子和儿媳找到了丸田的出租屋,房东得知丸田的死讯,伤感的说,丸田先生是个好人啊,叫他去申请生活保障,他却说“我没用是我的错,不想让国家为自己费心。
”(典型的日本人思维,一辈子为国家和公司着想)
周造觉得丸田是死在自己家里,所以想去殡仪场送行,不过儿女们都不愿意去。
于是周造说:“那家伙只被殡仪场的一个工作人员送行,实在太可怜了。
这家伙到底干了什么坏事啊?
事业失败,签下一笔债,被骗做了连带责任担保人,这些......是严重到要让他独自踏上黄泉之路的罪行吗?
”想到老同学凄惨的晚年,周造越说越激动:“他也有好好交税,也有好好工作,都是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了,在烈日下挥洒汗水,这个国家是要让人工作到死吗?
”
周造说完这番话,刚才还在抱怨的儿女们全都沉默了。
第二天,周造一家八口全都出现在殡仪场,为丸田送行。
就像前作是反映日本社会的老年人离婚潮一样,《家族之苦2》在日式幽默的背后也表达了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
日本现在和未来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由此产生的养老金缺口也十分巨大。
虽然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要达到日本目前的程度,专家预测要再等30年。
由此可见,类似《家族之苦》这样的庶民剧是根植于日本特有的社会环境的。
我们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翻拍也不会让我们感同身受。
其实,庶民剧的灵魂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表达人类细碎、真实、沧桑的情感,具体的生活习俗、矛盾冲突反倒是故事的陪衬。
可惜的是,国内翻拍只是模仿外在的皮毛,却没有学到对情感的触碰。
就像网友们吐槽“中国的‘深夜食堂’不应该是居酒屋,而是大排档”一样,如果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多从身边挖掘亮点吧。
其他影评:相爱相亲丨雷神3丨银翼杀手2049丨王牌特工2丨天才枪手丨猎凶风河谷丨羞羞的铁拳丨人生密密缝丨蜘蛛侠:英雄归来丨敦刻尔克丨极盗车神丨杀破狼:贪狼丨二十二丨战狼2丨绣春刀2丨冈仁波齐丨海边的曼彻斯特
第一次BIFF抢票,很顺利抢到了《家族之苦2》很靠中间的位置,很开心。
上来作为家里最大长辈的爷爷周造就要当一个固执的老司机,把家里的车蹭得伤痕累累。
大儿子一直想动员全家人劝服老爷子别再开车了。
但老爷子坚持要开车。
(这我就开始要想歪了。。。
)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前半部分,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不服老的故事,家里的小辈也觉得,不能坐视不管,但又不知道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管束曾经是一家之主的父亲。
于是大哥推大嫂,大嫂推二姐,二姐推小弟,小弟推弟媳。
一家子最后没人能劝得动老爷子。
老太太呢,为了要在有生之年见一次极光,直接就去斯堪的纳维亚了。
故事中段,周造遇见了自己的中学同学,七十好几的人了,还要穿着荧光服,在街上疏导交通,不知道周造心里有没有一点骄傲(至少自己比人家境遇好),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有的。
他曾经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嘲笑的这个人,曾经经营过一家大厂,后来生意惨淡,看来是关门大吉了。
但是他们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女生,当年却是下嫁给了这个同学,当然后来也离婚了,这还是让人有些感慨的。
没错,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是有很多人说,这种情节似曾相识。
很多人都在评论的时候说,啊,用了好多老梗,没什么新意之类的。
但这种生活化的电影本来就是应该有一些让你感觉发生过的情节,这样才能赢得共鸣。
我一个快三十岁的人还会感慨,为什么当年那个长得好看的妹子最后嫁了一个长得像杨臣刚的人,后来,又离婚了。
我始终没有再见过她,但我总觉得她的人生十分曲折。
还有一个当年闺蜜的前男友,在一次旧相识的婚礼上,曾经见过。
当时的美少年现在还是眉清目秀,但他身边的人却并不是很客气的样子。
后来听说他结婚了,也生了孩子,但强势的妻子还是经常会跟他吵架……后来flag就立了起来,当年希望自己死前最后一顿吃的是银杏果的同学,终于在吃完银杏果那天晚上住在了周造家,并且死在了周造家里。
于是,一场像舞台剧一样的大戏在这个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家里开始了。
这大概是最精彩的一场群戏。
虽然前面还有各种笑料,但都不够这场戏多。
大家都一直笑啊笑的,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死了一个人,但山田洋次却把这里处理得喜剧十足。
尤其是周造,在知道同学死了之后,表现得十分淡然。
“啊,又走了一个啊。
”这就是他的说法。
我有时候觉得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说出来的话可能就是导演想说的话。
因为到那个年龄之后,可能对于生与死就看得比较淡了,每天都要有人走。
周造想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谁陪他去参加一下同学的葬礼。
他觉得他应该去送送他。
虽然很多年都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他觉得有些事情是注定的,比如再遇见,比如死在了自己家里。
或许有些仪式性的事情需要完成吧。
小儿子和儿媳说本来也要去参加葬礼的,因为儿媳觉得死去的老爷子挺可怜。
那时候的我,也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就那么孤独终老,会不会觉得很孤独。
其实不会。
因为有些爱面子的人,还是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一点一点衰老,不管身边有谁,都希望自己还是十八岁的自己,像戏里苍井优的外婆那样,一个人躺在床上,还是会唱着年轻时会唱的歌。
虽然没有人会理了,但自己还是会唱得很开心。
葬礼那天早晨,意外地,所有的晚辈(除了孙子辈的)都到了。
大概在他们内心,虽然都说忙事情,但还是都赶到了。
可真正要参加葬礼的人却迟到了。
原来他们去买了银杏果。
当时就有点想哭的冲动。
当周造说,你再等等我们,就过去了。
我想想,人生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当他们再一次唱起年少时唱的歌送别同学的时候,我真的完全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当年看《茶馆》的时候,最后有人扔纸钱喊的那句“主家赏钱一百二十吊!
”如果要说回忆的话,大概人生中会有很多片段,但一定是在上学的时候最开心,那时候没有太多艰辛,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当我们慢慢迈向社会,好多事情都不愿意在回忆起来。
曾经美好的事情,都会当作幸福的事情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在聚会的时候提起来,那些记忆就好像变成了永恒一样,一直烙印在脑中的沟回中。
好像是最近看《怒》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人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值得珍惜的事情越来越少,后来就发现没什么是必须抓住的了。
参加完葬礼,老爷子也是很感激,跟大儿子说,辛苦你啦,还跑一趟,好好去上海吧。
大儿子临走说了一句,等我从上海回来咱们得好好讨论一下你驾照的问题!
诶?
你就有种,“到底谁是爸爸”的疑问。
不过想想看是这样的,父辈终于变成了固执的孩子。
很多时候他们坚信自己没有老,有时候他们又觉得自己老了,甚至还想倚老卖老。
不管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对待他们,他们都是可爱的。
这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而且老爷子也说了一句,“你们都是好人啊,我真的是幸福”。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导演啊,如果您还想拍,就一直拍下去吧,我们会看下去的。
文章之前,想要感谢父亲母亲带我来到这个世界,给我一个幸福的家庭。
即便生活常有小的不如意,家庭总能温暖我,给予我可以停靠的港湾。
“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
”《家族之苦2》延续了上一集诙谐轻松的风格,以喜剧形式记录周造一家的日常生活,在北影节的首映场上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笑泪。
相比于第一部的以老年人婚姻问题为核心,《家族之苦2》讲述的故事稍显散乱,却还是一样的平淡、温馨,还是小吵小闹、手忙脚乱个不停,第一部的一些笑料和剧情梗也保留下来,群戏照样精彩。
很多人说,《家族之苦》系列如果一直拍下去,就像是电影版的《我爱我家》,表现一个和睦却又羁绊不断的日本家庭,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可爱的故事。
但这绝不是一部前作的复制作品,虽然用不变的方式展现普通人今日和昨日的生活,看起来相似却又不同,总能在细小之处做到耐人寻味,这也是“庶民剧大师”——山田洋次的拿手绝活。
生活是具有戏剧性的,而戏剧性的生活能带来最高级的幽默。
片中人物的台词、眼神和肢体动作都稀松平常,但他们不刻意的举动却让人发笑。
比起那些烂俗套路的喜剧电影,《家族之苦2》能让人发自肺腑的笑出声来、哭出泪来。
原因在于,作为观众的我们打心眼里会为看到这种可爱的人、这样可爱的事情而感到愉快,美好的事物令人发笑。
爷爷周造坚持开车上路,谁要是劝阻就气哄哄地发脾气,将汽车画报上登有他看中车辆的页角特地折了起来,还开车载居酒屋老板娘出门约会。
他固执得像个孩子,也顽皮得可爱。
家人担心周造的安全,趁老人不在聚一起商量对策,从先开始的你推我搡,还小心翼翼地在他背后说坏话,到后来大家各自想办法做了努力。
这一家儿孙、婆媳偷偷商讨对策,为老人担心着急而叽叽喳喳个不停的样子,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实在是可爱至极。
大家对于鳗鱼饭的执着、周造的老同学对烤杏仁的热爱;一心向往着北欧的极地风光、想在有生之年见到极光的奶奶……这些家人的陪伴、食物的美味、自然的魅力汇集成生活的发现,对于“活着”的热爱。
即便到后来触碰到了“死亡”这个话题,影片也没有进行特别高深的解析和升华,更多的是一种引领,让你觉得如果生时能和这样可爱的人们在一起,即便想到死亡也没觉得有多么可怕。
我笔下“可爱的人们”这个概念,片中周造老爷子也有提到。
影片最后,老爷子说,“你们都是好人,我真幸福啊。
”是热爱生活的人,相互关怀的人,善良的人,普通的人,“好人”。
《家族之苦2》中,展现了“好人们”的几个层面。
i. 好人们的人生阶段。
由妻夫木聪扮演的小儿子年轻而又优雅帅气,与苍井优扮演的治愈系妻子相亲相爱,在面对家庭矛盾和小冲突时,总能表露出稳重、平和的一面。
为了阻止周造开车上路,他选择要走父亲的汽车,而不是直面与其发生冲突。
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好丈夫、好儿子,是家庭里的缓和剂,也让屏幕外的观众直呼想要他(庄太)这样的可爱男孩做伴侣。
家里的长子幸之助和女婿泰藏,人到中年的两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小家庭、工作和儿女考虑,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幸福和各自的苦恼。
面对大家庭的问题时,两人的语气不同,但态度总是强烈和明确的。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学着担起中年人该有的责任,对两个家庭的关怀在力度上逐渐超越了刚刚步入婚姻的男孩。
老爷子周造,是家里年龄最大的男人。
年逾70 的他不甘心在荒废余生,喜欢喝酒寻欢,喜欢居酒屋风韵犹存的老板娘,更喜欢开车在马路上奔驰。
他经历过婚姻、养育了子女,到了这个年纪,似乎想要活得放肆些,却总是为家人的关心而“苦恼”。
ii. 好人们的人生梦想很多人吐槽,奶奶在这部里没怎么露脸,全程都在挪威看极光。
的确,她的镜头不多,但镜头之外,她顺利地计划了出行,在看到极光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打电话回来,把这份梦想实现的喜悦分享给家人。
期待、盼望、最终实现,带着家人祝福而行的奶奶,成为了最幸运的老人。
一次偶然,老爷子遇到了高中同学丸田,饮酒叙旧时得知他早已妻离子散孤单一人,便邀他回家深夜畅聊。
不想,身体有恙的丸田已然经不住折腾,次日一早便死在老爷子家,造成家中一片混乱的戏剧性场景。
小儿子庄太和妻子在探访丸田时,了解了他的落寞和孤寂,决定全家一起参加他的葬礼,让他能走得温暖些。
葬礼上却意外不断,周造因为丸田买他生前最爱吃的银杏仁而匆匆来迟,火化时那些铺散在丸田遗体上的银杏果又因为遇火膨胀而噼啪作响。
生前自己独住的孤单老人,在好朋友的家里去世,拥有一个大家庭出席的葬礼,最后的时候,还能听到喜爱的银杏果炸裂的声音。
如果他的梦想是得到关怀和热闹的生活,那么至少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个是真正实现了的。
和家人在一个房间里拥挤着吃鳗鱼饭,死在最好的朋友家,到北欧看一次极光。
这都是很美好的事情,是没有什么高大理想的、平凡人的幸福。
iii. 好人们的人生哲学如果老人在安和中逝去,我们应该笑着面对这样的死亡。
86岁的山田洋次再把重点放在讲老年人的故事上,这一次却是触碰死亡。
面对死亡不感到恐惧,但是不要让我看到孤独。
周造在得知老友去世后很冷静,只是感叹“又走了一个”;而宪子(庄太的妻子)在参观完丸田独居的家后,难过的流下眼泪。
镜头转向对准了养老的社会问题,打得观众心里一紧,猝不及防。
家人齐聚的葬礼,献给去世的老同学。
而对于离别的初体验,却是献给全家人的。
似乎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家人的力量才会尤其凸显,家庭的意义也才由平时的散乱逐渐成形。
这是我们每个人迟早要面临、要走入的一刻,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家族要共同承担的事情。
这件事就如烤杏仁的前味,苦涩厚重。
还有异于生活的,电影中热闹又欢快的那场发现死亡的群戏。
胆小的警察,八卦的邻居,不巧时机送来鳗鱼饭的小哥,将死者误认为是老爸的儿子。
手忙脚乱的一家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展现了慌张和匆忙的紧张心情,期间不乏小争论和那些熟悉的琐碎对话。
恐怖的死亡虽然来临了,周遭的日常却没有因此停留一刻。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故事里出现了死亡,却不再有孤独。
棺材中的银杏果带着火花爆开的一瞬间,你大可以痛快地以为,这是导演作为一个老人对于死亡最释然的理解。
死亡不过如此,对待死亡,是可以轻松一些的。
而在死亡之前的人生,才是我们该郑重一些,仔细一些和品尝一些的。
丸田的遗体闪着金黄色的光亮,他仿佛在说:也别执着于鳗鱼饭,烤杏仁的香甜之味,早是你们家庭聚餐分享之良品了。
可爱的小七和小优正如小孩子不懂事会抱怨没有生在更富裕的家庭,而长大后又会由衷感谢拥有一个温馨美好的童年一样。
片中的老爷子周造一开始就嘀咕:“这样的家族真糟糕!
”,而到结尾时,他感叹道:“你们都是好人,我真幸福啊。
”老人跟小孩是如此相像,或者说老人也就是小孩子。
生命的循环,除了生死,连年龄也都跟着耍了一把小脾气。
在关怀和相爱的过程中,一点小事就能成为家族的焦点,就能成为危机,成为家族之苦恼。
可对于平凡、乐观的普通人来说,与家人在嬉笑怒骂中相依相伴,度过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些时间性质的阶段,不正是生活的乐趣吗?
就像打情骂俏的恋人们,他们嘴上唠叨着的苦,往往是心中最难抵挡的甜。
萧伯纳说:“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
”我们尚在生活之中,感谢电影,提醒我们发现普通生活之美好,因而更加快乐生活,我爱我家。
《重力小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
每次看完他的作品都不禁感叹一句「不愧是山田洋次啊!
」年度最期待的日影,探讨老龄化社会问题又说到了孤独老死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丝毫不沉闷,如同棺材里炸裂的银杏果的梗让人泪眼婆娑后又不禁失笑。
老龄化问题由山田洋次这位「老年人」的视角带出,居然那么有趣。
脑洞大的我想过有一天这么倔强的自己会孤独终老,老无所依。
如果妈妈也不在了,这世界上孤孤单单的留下我一个,最后老去,最后死去,也是无人知晓。
谁也不愿孤独的离开这世界。
人生很长,能有家人陪伴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这是真实存在的持续的幸福。
上个月,姥姥家里失火了。
姥爷去世后,87岁姥姥坚持一个人住。
儿女们每周排班晚上下班后去她家里住,方便照顾她。
那天下午她一个人在家里包饺子,锅里烧着水,结果她就忘记了。
最后厨房烧起来,浓烟滚滚才发现失火了,便民警务站的民警敬职敬责的赶到现场把姥姥和楼上邻居的一对老夫妻都带离现场,扑灭了厨房的火。
这件事情,我们家里舅舅姨姨们就开了个家庭会议,老人白天一个人也是不行的,大部分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要上班,请个阿姨照顾她,老人又不肯,怕花钱。
老龄社会问题不是什么很远很没边际的问题,就真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
我们父辈那代人,起码还有很多子女,在老人晚年需要照顾的时候也有更多兄弟姊妹去分担照顾老人的义务,而到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中年的我们要面对的是照顾两对老人晚年生活的重担。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需要为事业打拼,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步入中年赚够让自己后半辈子生活无忧的钱,生活也不是纸上谈兵,而真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家庭是最基础的社会成员的单位组合。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幸福的家庭的幸福都大致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就各有各的苦恼。
桥爪功老爷子在电影里演的这个倔强又死要面子的老爸最后终于说出一句“你们都是好人,我真幸福啊”,面对孤寂的老同学最后无人送终的无奈,老爷子不要太幸福了。
就算翅膀长硬开始儿子管老子了,这也是甜蜜的约束。
在乎你的人才会违逆你,不会处处都顺着你吖!
笑着面对死亡,这是已经是灰常不容易的事情。
孤独的面对死亡,同样也是不容易、最凄凉的事情。
说起来,参加过很多次葬礼,但都没有电影里破涕为笑的释然,凝重的空气混合着香烛焚烧呛人的气息,让人喘不过气来。
都说人越老越惧怕死亡,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实际上孤独比死亡更可怕。
从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孤独的父亲最后黯然的背影,到60年后山田洋次《东京家族》温暖复刻,再到山田致敬自己作品的《家族之苦》系列,老爷子是越来越豁达了,放下内敛克制的情感,用轻松的状态与观者互勉。
人到老年,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古怪毛病,有身体上的,也是性格上的。
比方说我的奶奶,80岁了,前些年还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近一两年来就经常抱恙,身体就像长年累月作业后的机器,经常性的出现些小毛病,严重的时候总是躺在床上,有气无力,说话的声音如同蚊子叫声,尽管如此,她却仍旧坚持住在老家,不愿意搬到城里去。
这是她的老毛病了,持续了很多很多年,以前拗不过后人,也会偶尔去城里住一段时间,但总会自己跑回乡下。
她喜欢老物件老故事,听没人听花鼓戏,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早些年身体尚好时,每回喝了酒,总会念叨着过往年岁里那些陈谷子烂麻子的旧事,激动时,双目怒睁,动情处,两眼泪流。
她总不愿承认自己老了,凡事总还要争个明白弄个清楚,被子孙辈怼回去后,又急得像个小孩,有些时候,又落寞委屈的让人心疼。
当老人老得像个小孩,身边的故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深知自己离终点其实也不远了,但承认自己老去的过程还是那样艰难,于是总显得有些不安分,执意去做一些从前得心应手如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事情,就像是在对抗时光一样。
电影《家族之苦2》中周造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固执蛮拗不安分,每天在家里板着面孔,假装着“耀武扬威”,耍着一家之主的“威风”,其实也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有些事情是该放弃了,可就是忍不住要由着性子的去坚持。
在电影里,对周造而言,这件表明自己还没有老的事情就是开车的权利,毕竟人老了,家里的老被他开得伤痕累累,经常性的发生一些碰撞,家里大大小小都非常担心。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老父亲坚持开车一事,惊动了全家上下所有人,大家商量该如何劝服老头,但又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管束曾经是一家之主的父亲,于是互相推诿,互相“角力”。
像第一部一样,《家族之苦2》就以一个小事件为由头,在电影的前半段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家庭“笑话”。
在一片笑声之余,体会到的是满满的温情和对死亡对亲情的触碰。
故事的另一条线,是关于一个孤寡老人的离世,他是老爷子的中学同学,七十好几了,还穿着荧光服在烈日下干着疏导交通的工作,他曾是富人子弟,后来家里工厂经营不善而倒闭,家道中落,妻离子散,无人依靠,到老了只得一个人蜗居在一间出租房内,干着最苦最累的活。
老爷子一开始遇见他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是复杂的,一方面带着某种优越感,毕竟如今自己的家境好过昔日同学太多,一方面也有侧隐之心,重遇老同学也有某种重回青春的痛快,他立刻张罗了一次老同学的聚会,酒过三巡,往事上头,老同学说起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就像是讲述他人的故事一样,让人不忍泪下。
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处理的那样点到即止,在最残忍最戳心的时刻仍旧有一股子老玩童的心态。
老爷子把醉醺醺的老同学带往自己家里留宿一夜,没想到第二日一早,他已经死了,身体已然僵硬,即使是如此严肃而残酷的故事里,电影依旧为这场戏埋藏了许许多多的笑点。
当老爷子得知同学离世的准确消息,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啊,又走了一个。
到了一定的年岁之后,生与死会看得很淡很淡吧。
电影最大的泪点是老同学的告别仪式上,一家人都出席了这场告别仪式。
老爷子此前说:觉得自己应该去送一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重逢,又最后死在自己的家里,也算是一种缘分。
他没有亲人相送,这些仪式性的事情还是需要人去完成吧。
儿女们都出席了让老爷子很感动,在告别仪式上,老爷子带来了同学生平最爱吃的银杏果,铺满了一棺木,他给同学唱过去年岁里他们唱的歌。
这一段戏看得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下一个镜头竟然是火葬时,熊熊烈火下,银杏果在安详的同学脸庞边噼里啪啦四处炸裂的画面,老爷子怯怯私欲,想到这个画面竟然又狡黠的笑出声来,此刻的观众们大概就像我一下,笑出眼泪。
当老人老得像个小孩,死亡在他眼里也并非那么庄严那么肃穆的事情,也是可以用来开玩笑的。
电影处理的总是那么准确而微妙,多一点就有些戏谑,少一分又过于沉重,就是那种恰如其分的拿捏,一切都那样的乐观和开明,即使是面对死亡这件事情。
看电影《家族之苦2》是一次笑泪有加的愉悦过程,没有任何的大道理也没有那些深刻的人生感悟,就是在那些信手拈来啼笑皆非的生活碰撞里,触碰到了最温情的时刻。
尽管总是拌嘴赌气,回转过身时,老爷子也偷偷的对子辈们说过这样的话:“你们都是好人啊,我真的是幸福”,当老人老的像个小孩,实在是太可爱了。
头图:《家族之苦2》海报你还可以:从此故乡是路人并没有什么可以从头来过的人生
「這個家庭要四分五裂了!
」平田家的老爸周造在《嫲煩家族2》中再三嘟嚷着,點出了山田洋次的《嫲煩家族》(家族之苦;What a Wonderful Family)系列都以家庭危機為戲劇軸心。
作為「笑聲笑聲滿載溫馨」的喜劇,平田家最後總能解決困難,但山田洋次也藉着喜劇剖析了日本社會和家庭的種種「麻煩」,可不是那麼容易應付的。
《嫲》其實三集都在挑戰傳統男尊女卑的父權制家庭,以喜劇手法揭露齊齊整整、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及由家庭組成的社會──其實危機四伏。
根據東京理科大學學者荻原佑二的研究,平田家的家庭結構其實一直從日本社會中漸漸淡出。
從二戰後到2015年的日本家庭規模持續收縮,從平均每戶4-5人減少至2-3人;三代同堂家庭從1960年代中的19%持續減少,至2015年低於7%;獨居人口比率則持續上升,至2015年超過25%。
由夫妻/親子兩代組成的核心家庭比例有波幅,大體上持續增長,成為日本家庭的主流型態,佔約60%。
[1]然而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人類學者L. Keith Brown指和美國這類西方社會相比,以「祖父—父親—兒子」為軸心的主幹家庭(stem family)在日本其實仍為平常。
[2]在這種被稱為ie的日本家庭型態中,通常長子是「一家之主」與財產的繼承人,娶妻後仍與父母同住,傳宗接代,在雙親老邁時給予照料;女兒外嫁,幼子則另外成家。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亦是ie的規範──正是平田家的模樣。
Ie家庭制度自伊豆時代延續至戰後,主幹家庭這種父系制度在二戰前有相關的戶藉法例(Koseki)規定並鞏固,但戰後相關法例被廢除,現在實際上維持ie模式的家庭越來越少。
[3]Brown亦指出,對於那些視照顧老人為負擔、視家族傳承扼殺個人發展之年輕一代來說,ie這主幹家庭制是早應淘汰的「古老石山」,但仍有長者及知識份子仍視之為代表日本文化的重要傳統。
那麼《嫲》以仍然保持ie格局的平田家為笑料來源,似乎視之為不合時宜的老套事物。
山田洋次也藉電影關懷那些由此「家庭—社會」體制所產生的「邊緣人」,而戲中所呈現的「大男人父親」看來就是這種體制的中心之一,而當他們在喜劇中被描寫為麻煩及笑話的根源時,喜劇便成為了對此體制的評論。
Henri Bergson在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中指出帶有「僵化」特徵的人物令人發笑,以父親和長子為軸心的ie主幹家庭制已不再被堅守,但周造仍維持着「大男人父親」這種過氣特性,便成為笑柄。
周造第一集令妻子想離婚,第二集則因不認老,逞強駕車又生意外,和家人產生衝突。
因為周造已退休,同住的長子幸之助是當家;他和父親最相像所以也同樣「大男人」、固執、要面子,同樣不懂欣賞妻子的辛勞,因而是家族麻煩之第二大來源,在《嫲煩家族3》中把妻子史枝氣得離家出走。
家庭危機之一:孤獨終老有趣的是……[請按此看全文]
为什么觉得温暖的电影都想打五星。
当哑剧看完,要看宝宝睡觉,只能隔着蚊帐睡在床上,看着字幕。
这可能是没有让我被煽情到哭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人看到一种刻意的喜剧,我看到一种漫画版的喜剧色彩。
日本电影我看得不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电影的常态。
连最庄重的死亡悼别都掺杂着几分真实的戏谑,幸之助百忙之中来送别却反复催促火化仪式,心里是为了看得过去的面子不是真实的不舍。
看似是一种幽默,却更显人性的虚假,很多人都是这样。
家族之苦2 (2017)8.42017 / 日本 / 喜剧 家庭 / 山田洋次 / 桥爪功 吉行和子安于平凡 不甘寂寞——评电影《家族之苦2》 在繁华都市中,有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有忙碌贤惠的家庭主妇,有听话乖巧的孩子,也有不太听话的“老顽童”。
他们一同组成了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家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几代人的百味人生。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家庭情感喜剧《家族之苦2》讲述了以老父亲平田为中心的一个平凡家族的暖心故事。
影片用温馨平和的视听语言,风趣诙谐的台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表达了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珍惜,同时也凸显了当代的一些家庭及社会问题,用温馨轻松的氛围传递着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
作为一部高龄导演的作品,影片的叙事缓慢悠长,视听语言虽平淡但并不是了无生趣,极能体现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
首先,影片中大量细节的运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让情节丰富而有条理。
白果是表现丸田这一人物的重要道具,聚会时父亲回忆起高中的过往,那时丸田就爱吃白果;多年后的重聚,白果配酒的味道令老人们忆起往昔岁月,感叹时光的流逝;丸田去世时,平田和白井送来两袋白果倒进棺材中,听着密闭空间中的爆裂声,似乎丸田的笑声就在耳边回响。
这一细节贯穿了丸田的整条叙事线,体现了这位孤寡老人人生的寂寞与悲哀。
其次,视听语言中镜头运用和演员调度也是表现细节的重要方面。
在展现单个人物时多用中近景,这能展现他们丰富的面部表情,对于喜剧电影是极为重要的;在展现老父亲时则多用仰拍,突出了他在家中的威严和主角形象;在展现全家相处时基本为全景,能清楚地交代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时而紧张时而和睦的家庭氛围。
再次,即使有很多人同时出现在画框中,却并不显得杂乱,合理的演员调度、景深镜头和固定长镜头使这种画面清楚明了。
在家庭会议这场戏中,前中后景都布置了演员,在某一人讲话时,画面中他的部分变实,其他部分变虚,这种虚实结合的镜头运用让观众自然地将目光转移到说话者身上,不仅能体现主要人物,也能了解其他人的动作,因此,台词铺陈合理有序,画面也富有美感,人物关系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固定长镜头的运用最能体现叙事的缓慢,也能突显老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情感喜剧,影片的台词和演员的表现幽默诙谐,而在喜剧感背后又有着温情催泪的情节,使得影片情感丰富细腻,也使观众在大笑后可以深刻反思。
父亲平田就是一个风趣任性的“老小孩”,他75岁高龄仍执意开车,对子女的劝说不理不睬甚至大发雷霆,让大家都无可奈何;与高中同学的重逢是影片的关键转折,他本可以在家中享受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安度晚年,但他耐不住寂寞,一定要追求自由的生活,丸田的死对他是一种打击,以至于在送葬时他说出“等着我们”这样的话,说明他并不惧怕死亡,他觉得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精彩的晚年生活,已经看淡了生离死别。
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是表现性格的关键,丸田与平田之间如此,小儿子一家和大哥、二姐两家人也有所不同。
庄太是钢琴调音师,宪子是一名护士,他们懂事、孝顺,也有着本该属于大哥的对于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在家庭遭遇大事时,他俩镇定清醒,首先决定为素不相识的丸田送葬,两人之间的相处也是温暖甜蜜,体现出影片淡淡的温情。
而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又不乏搞笑的相处感觉,体现出家的温馨和带给人的归属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爱,影片表现出的温馨家庭氛围和人们相处之间的尊重和礼仪是亲情的重要体现。
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即使是亲人之间也要使用敬语,注重辈分和长幼尊卑,这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相处方式,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浓厚的家庭观念深深烙印在家人心中,即使远走他乡,也不会忘记家的味道。
除了表达亲情的可贵,影片体现了日本社会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正如丸田先生,70多岁高龄仍奋斗在辛苦的工作岗位,只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儿女忙于工作,所以平田才会执着地继续开车,与居酒屋的老板娘约会,只为了消解内心的寂寞;而他的妻子与他不同,老太太在晚年想看一眼北欧的极光,也鼓起勇气迈出了这一步。
老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孤独寂寞,苦于生计,有的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老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退休年龄不断延迟,年轻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要养育后代,还要孝敬老人,这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危机。
通过影片的讲述,老龄化问题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家庭的温暖也将唤回更多忙于工作或远走他乡的人们。
大多数人都出身于平凡的家庭,经历过很多重逢,相聚与离别,可以像平田爷爷一样安于现状,享受家庭的温暖,然后怀着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死,也应该学习他和他的妻子追求自由,不甘寂寞的情怀,如此才能品尝到生命终程的美好味道。
比上一部多了点批判性,有几处几乎要喷火了
这部主题有点沉重,笑不出来,而且也有点脱离了家族喜剧的感觉。二儿媳真是个家里唯一靠谱的人,挺辛苦。
已经分不清是老人在固执地自我选择孤独,还是老了以后孤独自然找上门来。毕恭毕敬来到别人家,大喝一顿死去,死后朋友送终,在你背后窃笑。人老之后大概无所畏惧,只怕眼泪,不怕玩笑话。
魔都电影节第二弹,我对山田大叔真的没有任何抵抗力,笑到飙泪。
2022.5.3电影频道中午13点34.片尾很有深意。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第41236个标记看过的人
比第一部搞笑而且深刻,故事话题性不如第一集,但对老人形象和过去往事追忆的描写却更加自然和生活化,山田洋次的片子有一种蜜汁魅力,跟寅次郎的故事差不多,都是琐事和生活,但就是觉得好看,欲罢不能的感觉,片儿警、送外卖还有结尾老大戴帽子的情节笑死了
老龄化社会的写照。
男尊女卑看不过眼,看着烦。晚年生活的孤独死亡。一个人失败了,但他有什么错呢?
假参真时真亦假。
3.5充满了诡异的笑点,影院看的,喜剧效果被放大了好多倍,中间开始才慢慢有趣起来
一年一部就最好啦!
#BJIFF# 比第一部更好看,笑泪交加,吵闹有时,伤感有时,欢乐有时,这就是最好人生的某一种。
没觉得好看……老头色眯眯的,老婆一走就去约会其他女人,脾气也坏,这家的大儿媳太惨了,免费保姆伺候一大家子
夸张写日常,细腻写内心
#bjiff#电影资料馆全球首映。英文字幕本身就不准确,再翻译成中文质量可想而知。监督说来又没来,白抢个皇帝位,不过散场又碰到奇爱博士老师了~今天也是平和的一天呢。高龄社会,无缘之人,仍然很小津,仍然是充满人情味的山田洋次。葬礼一场尤其笑中带泪,不过跟第一部相比少了些醍醐味。
老爷子拿来的杂志上面细心的折了角,只这一个小细节就成功被拉近和电影的距离。与第一部对应的梗好好笑,又比第一部好看太多。一扫之前看安东尼奥尼的萎靡==
日本的喜剧总是牵强,做作。仔细想起来,最自然的还是小津安二郎。
drama一家人这次更抓马,死亡课题安排上。一地鸡毛+老龄化+死亡=家庭群像电影,这个公式现在很流行,国内外通用,最近在看有生之年,突然就通感了,以死印证生之可贵,人之可爱,甚至爱而不知,真是又荒谬又无奈。
实在是太好了。爆开的银杏简直神来之笔。
银杏在火葬的时候爆炸这种细节编剧是怎么样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