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感化院

Freistatt,收容所,戒护所风云(台),Sanctuary

主演:路易斯·霍夫曼,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施特凡·格罗斯曼,马克思·雷迈特,凯塔琳娜·洛伦茨,乌韦·博姆,兰斯顿·伊贝尔,恩诺·特雷布斯,安娜·布拉德-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5

《感化院》剧照

感化院 剧照 NO.1感化院 剧照 NO.2感化院 剧照 NO.3感化院 剧照 NO.4感化院 剧照 NO.5感化院 剧照 NO.6感化院 剧照 NO.13感化院 剧照 NO.14感化院 剧照 NO.15感化院 剧照 NO.16感化院 剧照 NO.17感化院 剧照 NO.18感化院 剧照 NO.19感化院 剧照 NO.20

《感化院》剧情介绍

感化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德国,少年沃尔夫冈(路易斯·霍夫曼 Louis Hofmann 饰)的母亲再嫁,他和继父之间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场冲突之后,继父将沃尔夫冈送入了感化院之中,沃尔夫冈就此开始了充满了痛苦与折磨的监狱生活。 倔强的沃尔夫冈不愿意沦为残暴统治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挣扎换来的却只有伤痕累累,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沃尔夫冈决定和同伴安东(Langston Beckford-Uibel 饰)一起逃跑,两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到了小镇上。可是,当母亲看见沃尔夫冈时,却并未表现得如他所想象的一般高兴,更残酷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被继父和母亲重新送回了感化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可掉头单身首尔宽恕冷宫传漆黑如夜老太啦啦队嫁妆欲罪难逃葬礼萌族酷狗侦探第2季雨色可可第三季喵眼天师人形净琉璃三小强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一季庆余年第一季摇滚芭比哲基尔岛的阴谋银鼠2:1铁探凯瑟琳大帝第二季黑客狙击太阳与海的教室复仇之角老中医飞跃地心巴哈爱,婚礼,重演神勇奶爸

《感化院》长篇影评

 1 ) 平淡但又震颤人心

1、平淡无奇的原生家庭的罪恶,却往往要下一代来承受,而这样的承受却也是从平淡无奇的感化院开始,但当像洋葱一样剥开感化院的制度、民间规则以及那冷漠而又有力的25年时,感化的不再是人心,而是德国法西斯制度后家庭、孩子、社会的矛盾与可能更替的制度法则。

2、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3、从小孩的镜头角度入手,更易于引起共鸣、愤怒与不甘,但是恰恰情何以堪的怜惜和无情的后期放弃自己,又足以用孩子前后的变化带来故事里最冷酷的冲击。

4、如果把感化院换成养老院呢?

我们的养老制度和养老体系呢?

或者换成少管所呢?

又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2 ) 吃人的体制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大于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带来最终绝望的不是社会,不是恶毒的坏人,而是最亲的亲人。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狠心地将他推回那深渊?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爱的人。

外人的羞辱、虐待,都无法熄灭少年那颗反抗的心,被打倒在地,却还咧着嘴巴一口咬下那番茄,那笑容真是无比灿烂。

可在继父和亲生母亲骗他回到感化院后,他哭喊着追着那加速前进的车,当他跪倒在地,我仿佛看到了少年内心一栋名叫希望的大楼轰然倒塌;当少年的朋友自杀,其他孩子将独眼教工打趴并逃走,少年却还是呆滞地坐在死去朋友的身旁,眼中早已失去之前的光彩。

从希望到绝望,真的好可怕。

第二个悲情人物,非那院长莫属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在少年收到挫折时安慰他,却又因为很多事情残酷地惩罚他。

谁又能注意,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之人呢?

在独眼教工和高个青年将少年活埋,将他挖出来的就是院长,他抱着歇斯底里哭泣的少年,那眼神,就像是回忆到了过去的往事。

在院长亲切地欢迎少年的到来,到少年在浴室被众人殴打后安慰他,我都一直以为是院长对长得帅的少年有邪念,后来直到院长说出自己在教养院里呆了25年了,我才知道,我之前一直误会他了,也是个可怜的人罢了。

25年,已经把院长彻底改造,规则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院长的脑子里了,即便或许他曾经也像男主一样反抗过。

从很多行为都可以看出,其实院长骨子里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就像少年一样。

希望,少年的命运不会像院长一样。

看着微风拂过少年那还稚嫩的脸庞,我感觉还是有希望的。

 3 ) 感化院

该片讲述男主角因与继父不和被送至感化院接受教育,男主在感化院食不果腹、高强度劳工、毒打等虐待,终于打伤舍监跑回家,结果却在继父与母亲的陪同下被送回感化院。

影片看到这里,我还真挺佩服这位男主的母亲,都看到儿子被打伤的痕迹了,还能如此狠心抛下自己儿子走。

结果可想而知,男主角希望破灭,愤怒的舍监把他活埋了。

感化院院长将男主角从土中救了出来。

第二天,男主角的朋友在宿舍自杀,朋友的死、家人的冷漠将男主角逼上绝路,最终他也变成冷漠、没有感情的人。

男主因继父过世终于回到家中,可是已经时过境迁,朋友不再是朋友,家人不再是家人,影片的结尾男主坐上火车离开了所谓的家,在车上他看到感化院的新鲜血液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他以前所过得生活十分感慨…片中的感化院我觉得就是虐待青少年、使用免费童工,低成本高收益,扭曲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理,让人与人之前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种地方不知道毁了多少代孩子的未来。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 ) 《感化院》

这是一部2015年的德国电影。

讲的是一个问题男孩沃夫冈被继父嫌弃送进感化院。

在感化院中,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终于被“感化”了、驯服了。

之后继父去世,他得以离开了感化院,回到家里,他却失去了对家庭温暖的感觉,只身离家,走向他不知终点的远方。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到窒息的电影。

影片的片头反复强调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拍摄地也是当初一个最受信任的并由教会主办的弗赖斯塔特感化院所在地。

影片结尾说:1945年后,联邦德国有超过80万青少年生活在三千所这种由教会或国家创办的教养院中。

那么在这些感化院中的青少年是怎样生活的呢?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高低床,似乎是仿造纳粹集中营的铺位设计的。

然后是繁重的劳动、汤泡饭的三餐。

看电视十分钟,抽烟十分钟,特批的沼泽地中的游泳也是十分钟。

惩罚措施很奇特,记录在案的是四个耳光,而实际上,一人犯错所有人被罚不吃饭是常态,严酷的惩罚中还包含铁链吊打、活埋。

每个舍监都预备了一根皮鞭,每个被感化的青少年身上都是鞭痕累累。

更可怕的还不止于此。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感化院院长布罗克曼。

他对所有人都是那么温和。

第一次见面的少年,他总是让他们唱歌,介绍自己的菜园,给人无比和蔼可亲的感觉。

他从不亲手处罚学生。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不是摧残他们的肉体,而是要剥夺他们的灵魂。

在布罗克曼拿到沃夫冈写给妈妈的信之后,当着所有人念出,并要求沃夫冈自己去读。

这不仅仅是羞辱,彻底泯灭了沃夫冈心中残存的自尊和依靠。

在沃夫冈被活埋后,也是他亲自刨开土,并将他紧紧搂在怀里。

然而就是这个动作,摧毁了沃夫冈所有的尊严,所有的期待,终于使他成为了标准的驯服工具。

我们知道,军营中培养的是勇士,学校中培养的是有知识的文化人。

那么在这些感化院中培养的是什么人呢?

看上面的那些作为,他们感化出来的是没有思考,没有希望,没有良知,甚至没有了人性的一堆动物!

看到这里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恶梦》,想到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如果说《1984》只是对那种邪恶的寓言性描述的话,那么这些电影或书籍向我们展示的却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象。

与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诸多评论不同,依我看这影片并没有什么隐喻,只是将这种丑恶揭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邪恶的东西滋生蔓延并发展了呢?

最直接也是最浅薄的看法,就是给它们加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而我看,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远不是那么简单。

谁能告诉我,这些监狱、疯人院、集中营和感化院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人的本性中,善和恶是并存的。

人类在进步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杀戮,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思考,人类社会由野蛮变得越来越文明。

但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当今社会无疑都在推崇善,然而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恶的土壤。

一旦有了适合的温度,这些恶就会发泄出来。

这种人类天生的恶一旦扩散,就成为整个社会的恶。

和族群无关,和国家无关,和制度无关。

和意识形态无关。

很遗憾,这就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面。

这种社会的毒瘤,当然需要医治。

人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药方。

问题在于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对这种毒瘤有选择的肆意放大或视而不见,这就很耽误事了。

康德曾经说过:“对任何一件事情做出理性的批判性思考的前提是:深入了解”。

所以更要感谢《感化院》的编导们,用极大的勇气和良知,披露了这种丑恶。

也许这才是治疗社会病体的首要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以我乐观的性格,更愿意看一些轻松点的电影。

少一点如此严肃的思考。

本人评分:7.5。

 5 ) 最美的画面讲最残忍的故事

沃尔夫冈因为对母亲特殊的感情处处和继父作对被送去了感化院,面对众多的规矩和已经成型的小团体,沃尔夫冈拒绝融入,他不想被欺负也不想霸凌他人,一心只期待着圣诞母亲能将自己接回去。

他尝试过在挖煤时逃走,换来的是群体的责罚;他尝试过给母亲送信也没能成功;在院长女儿的帮助下拿到钥匙想在圣诞节离开也被抓现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责罚都没能让他妥协,终于他和朋友抓住冬天劳动的机会,长途跋涉的跑回了家,可一顿饭还没吃好院长就来了。

母亲和继父佯装要去看感化院又把他送了回来,收了惩罚的他心灰意冷,同时一起离开的同伴被抓回后选择了自尽。

这件事引起了所有孩子的反抗,大家都跑了但沃尔夫冈却留下了。

沃尔夫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孩子们的“大哥”,也终于等到了继父去世他可以回家的消息,而最终他只是选择了离开…所以暴力可以治理或者改变暴力吗?

不可能,最终只回让暴力升级,从一个孩子般的非故意的捣乱变成真正意义上危害社会的暴力。

从使用武力镇压的教官,到漠视和故意阻断他们与家人联系的院长,建立等级使用群体的力量呈现内斗,这些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更加迂回的去施加暴力而不是将暴力解决。

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来自家人的疏远和伤痛可能这个孩子一生也无法治愈。

刨去暴力,故事里还隐晦地展示了很多其他心理问题,对老师的同性依恋,对母亲的异性幻想,对暧昧对象使用的暴力等等…这些非常规的心情情况在非正常的环境下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梳理,也会是暴力变本加厉的沃土。

本来只是一些小问题,在所谓感化院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了更严重更广泛甚至更冷漠的暴力者,而这一切竟然都在父母和社会的默许下合法进行,这是来自世界的残忍。

所以父母只想要和心意的孩子,而有个性有想法的孩子就活该被抛弃吗?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丽。

大量强柔光总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加持在孩子们的身边,圣诞节的雪,一起驾驶的木车和望不到头的草地,一起抽烟打台球唱歌的人回忆,朦胧的喜欢…这些看似美好的片段将影片渲染的格外的反差。

而它背后的伤痛触目惊心。

阳光下的暴力和美好中的残忍远比直接的展示更令人心碎,这也是我在试听方面格外欣赏的部分。

男孩一次又一次反抗的动力是相信母亲的爱,而真正的伤害不来自于外部的殴打和折磨,更多来自父母松开手却说着为你好的瞬间。

 6 ) 关于恶与尊严的思考

我看到有人提到Michel Foucault的《规训与惩罚》,我想但凡看过类似题材的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只是我想问的一点是,无论是规训还是惩罚,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让个体显得更顺从,还是它真的出于某种良好美德的培养,正如主人公最后要离开感化院时院长对他讲得那番话,希望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把在感化院里学到的东西延续下去。

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个目的,那么它只能是为了规训而规训,这也是我们看到类似题材的电影感到压抑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为了让规训的对象更顺从,我觉得在感化院里的这些人他们已经足够顺从,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这个感化院带来财富,他们这个群体之中有自己的规则和层级,这都是教官所赋予的,只要给予这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人一小部分的特权,那么其他人就会显得顺从。

至于惩罚,那是一种恫吓,对可能的懈怠与可能存在的不服从的威胁,但很明显在院长和教官施加这些威胁的时候,这些理应“被感化”的人却在高呼自由。

由此可见,当控制者把被控制者推到自己的对立面的时候,他们所仅能使用的手段就是惩罚,所以我在这里所定论的他们只是为了规训而规训、为了惩罚而惩罚便得到印证,这种手段转向目的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恶。

另外,这里对Foucault理论的一个印证在于历时性上的一个转变:由对肉体的规训到心理的规训的转变,对高压体制的顺从意味着可以从这个体制中获取某种特权,这点我们也可以在主人公的变化中看到,他之前是被欺负的对象,后来他却成了可以不用去劳动的“大哥”。

所以,我在考虑的一点是所谓的恶,当我们面对一个恶的体制或者机构的时候,我们作为个体能做什么,是适应这种体制,成为他们恶的一部分,还是以另一种恶的形式来反抗这种恶。

但我们看到,不论是院长还是那两个教官,他们也有好的一面,人性的一面,院长会抱着主人公对他说“孩子,会过去的。

”他也会把主人公的头摁在水里,把他从家里再带回到那个在主人公看来是地狱一般的地方。

我们在此看到人性的双重性,他们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此情况下来说有没有一种绝对的恶,是有所保留的,只是在他们表现出恶的行为时,当他们残忍的施暴是那个根本的恶被激发出来。

在主人公给自己挖坑的时候,我在想,其实铲子就在他手里,如果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他完全可以直接拍死教官。

然而这里就有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直接终结他们,那他们的另一面,那个好的不是就看不到了。

他这个好的一面,即使“我”没见到过,他也会存在在“我”的幻想之中,“我”会时刻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杀了一个好人呢?

这样的罪恶感会愈加强烈,把我的认同往“我”是一个恶人的方向带领,这样“我”实际上就用对方的恶来惩罚“我”自己的恶。

hannibal这个模型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人性极端的可能性的探讨,在他身上我们是能够看到一种绝对的恶的,包括具有真实原型的堪称英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囚犯Bronson,他们让自己的恶高于其他人或者是体制的恶,他们用自己的恶来反抗来自外界的恶,同时,这个恶毫无来由,不会给他们任何的机会。

这种狂妄的凌驾感抵消了来自外界可能的侵犯,于此,我们就能理解曹阿瞒所言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心理依据了。

当我们在说反抗恶的时候,还有另一个现实的处境,就如同《希特勒的男孩》里的那个处境一样。

当规训的机构大到变成一个国家的时候,那个规训的场所不是像感化所那么简陋,而是一个军营,它更严格、更高压、更残暴,身处出在其中的个体根本无力反抗的时候,当个人的反抗变得不可能的时候又该如何呢?

Hannah Arendt提出的“平庸之恶”的另一层思考是,身处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人们普遍的选择,或者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选择,因为他们也没有判断,他们只是顺从了这种恶,成了它的一部分,成了恶的推力和助手。

在这种情况下反抗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判断力的人他们没有战友,他们被孤立了起来。

电影里的主人公的反抗之所以还有一些效力,在于在某些时候他至少还是有战友的,然而在历史现实中,当某些以民族论甚至是种族论为口号的恶行发展到极致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绝大部分是无力反抗的。

当一个恶的势力急剧膨胀,对这个恶势力的对抗只有组织另一个反抗它的联盟,只是它仍然是另一种暴行来阻止这种恶。

战争的不文明性就在这里,不论它以何种正当性的借口,都让原本处在安定社会的个体被动的卷入进这样一系列的暴行之中。

这里再回到个体的恶,我们看到其实这部电影里有几种不同的恶的形式:1.养父的恶:是一种唯我的恶,他出于嫉妒把尚未成年的继子驱逐出去,而他的母亲则迫于是这个唯我的主人的附庸而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作为母亲和妻子她要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选择;2.院长之恶:他对自己确定的东西毫不怀疑,他知道怎么样做能让下面的这些人顺从,他也知道如何维持这个感化院,他还知道如果他稍有心软这个感化院就会像他那菜园里的小番茄被践踏;3.院长女儿之恶:它之所以值得一提在于她的背叛与引诱,她好奇却愚蠢,即像伊甸园里的蛇又像背叛耶稣的犹大,然而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中有这样的行为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正如她也始终想摆脱这样的环境并不让人奇怪一样;4.教官之恶:受生计所迫的教官出于对丢失这份工作的恐惧,继而表现出对院长深深的认同,如果领导要用忠于自己的人,那这样的人几乎是最佳选择,他们绝不会对上层下达的命令有任何的犹豫,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考量上,丢失工作比违背良心更加可怕,他们可以为现有得到之物付出任何代价;5:同伴之恶,这源于一种报复心理,只是它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欺负同伴只是为了获得极为卑微的一点优越感,以此认为自己至少比自己所欺负的对象还强上一点,这个优越感极其重要,因为那是维护他们仅有的一点尊严的支撑;至于主人公与其母亲的所谓乱伦关系这一点是否在恶的范畴我在这里不予置评,只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个家庭里原先是没有父亲的,即使有在主人公看来也是一个极其残暴和淫荡的父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母亲-儿子的关系会更加紧密,这一点上来看并不让人意外,这也是他之后回家看到家里有另一个男孩的时候再一次离家出走的原因,那不完全是出于嫉妒,而是他感觉到了母亲的背叛。

最后我想通过Kant在《单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中所提出的“彻底的恶”来谈恶的另一种可能。

它建立在对道德律令的抵抗上,他所强调的人的自我(Self)趋向于恶的先验特征被Schelling所发展:只要我是自由的存在(Being),我就无法简单地把我心中抵抗善的事物予以客体化。

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恶是我们天性中的一部分,我却不能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倾向并非经验-偶然的倾向,而是一种以自我为本位的“病态”爱好,正如hannibal那样,他一定不会受制于人,我们看到他即使被关起来的时候也显得怡然自得,而且他总有办法摆脱这种限制,他向往自由,他在监狱里对claeis表达过这样的向往,他说他在监狱里所画的素描都是他脑海里的景物。

我不能说他的恶是为了寻求自由,但的确,他的恶给他带来了自由,肯定有人会反驳我:如果他不杀人又怎么会被关进监狱进而不自由呢?

那我就要用这部电影的处境来问了,难道不作恶人就会自由么?

正是因为害怕被别人的恶所伤害,害怕被别人算计,才会有曹操的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

”这是在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恶波及时的一种先发制人的态度。

然而,当我们确实受到伤害之后呢?

很多走极端的年轻人在被逼入绝境的时候都会说:他恶,我要比他还恶!

这句话背后的旨意是,不恶的确会让人避免被规训的可能性,但也同时失去了抵抗恶-规训的可能性。

第三种情况发生在一个人真正践行这种彻底之恶的时候,这样的人对恶的坚持近乎到了执着与痴狂的程度。

好比Don Jon,哪怕他知道等待他的是绞刑架,他的这种坚持依旧是永不妥协的,如果他稍微表现出悔罪的姿态就会让他显得畏死,不畏死被我们普遍认为是无畏的表现,这种无谓让他的恶更加彻底,这时他便是绝对自由的,他所追逐的恶与死的驱力等同了起来。

即使如此,是不是就能把恶-自由等同起来呢?

人又为什么渴望自由呢?

如果自由近乎于一种天性,那恶也是天性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当感化院的那群人在不停地唱着“自由呀、自由”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去实践这种彻底的恶呢?

他们的确对教官暴力相向过,那也是在教官对他们同伴的死冷漠待之之时,这是一种愤怒的抵抗,对冷漠和教官之恶的抵抗,他们对同伴的死同情而悲伤,这本身也让他们站到了那个彻底之恶的对立面。

殴打教官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仪式,就像成人礼一样,在此之前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去了,因此他们只懂得顺从,这也是规训的目的所在,即你只要服从管教就不会太难过。

这种服从是不需要人自己做出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规训才显示出其效力,但当他们集体惩罚这个教官时,你可以说这是种报复行为,但他们通过同伴的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们在此刻分辨出了对生命的冷漠是何等的恶劣。

恶虽然能带来一种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没有任何限制,但也很难将它视为人了,因为关于人的概念是有界限的。

如果不自由就没有尊严,自由就会显得更有尊严,那无限的自由与由恶产生的尊严就很难再能说它是人的尊严。

 7 ) 感化院

在绝望与放弃之后,Wolfgang似乎真的被“感化”了。

他继续在感化院住着,扮演着逃走了的max的角色,吃饭时坐在“牢头”的位置,在舍监刁起烟的时候跑过点烟。

他不再逃跑和抗争,不再有期待。

直到两年后继父世,他被允许回家。

他沉默地听完了院长的道别,平静地上了车。

母亲准备了一桌糕点庆祝他回来,兴奋的妹妹讨论着哥哥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母亲是爱他的,只不过这爱太过于平凡,敌不起现实,更挨不过苦难。

 8 ) 【制度、人性、冷漠、麻痹】

前几天看完这部德国电影,电影的刚开头男孩的回忆中自己和母亲在海边玩耍的场景让我看不懂。

男主被带入感化院,刚开始天真的以为在里面就是反思而已,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不断的劳作与殴打,这种地方只不过是打着帮助少年走上正途的幌子来利用这些少年为他们赚钱,电影中男主不断的反抗,没有屈服,这点让我觉得很不错,不像其他的男生,已经屈服、麻痹,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连最后的希望(父母)都已经没有了。

我最想批判的就是感化院和男主的母亲,母亲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所经历的处境还再次把他推向狼口。

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感化院,打着帮助青少年的幌子在不断的折磨着他们。

 9 ) 感化

看完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以前看过放牛班的春天,看之前可能觉得会很放你班的春天一样,是一部能够给人触动的电影,但是这个电影太压抑了,好歹放牛班的春天里面还有一些许让人感觉到希望的东西。

在b站上面看的,看到最后的时候,他们上面有人在刷像《肖申克救赎》里面的那个老头,出监狱之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就在出租房里,上吊自杀了。

或许有些像,但我觉得虽然他有不适,但终会克服。

电影最后一幕,男孩儿把头伸出窗外,感受到外面生活的自由空气,能够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原来还有这样一拨人,他们就算受到了朋友的背叛,家人的背叛,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绝望,经历了和别人的生离死别,不仅是朋友,自己一次次的在死亡线上收回来不,最后不得不像恶魔屈服头,投入地狱,虽然回到了正常的世界,但是适应不了正常的生活,感觉自己不是属于家庭中的一员,感觉自己无处可去,朋友也改变了,借钱就20块钱完全不懂,已经脱离了世界,但是他感受到外面的风的时候,仍然能够上扬起嘴角,或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吧,我总觉得,他的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我是一个刚步入岗位的教师,在农村的初中任教,因为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原因,学生真的很调皮,一点点都感受不到你的爱,我曾经觉得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你对她好她一定能知道,但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我也是一次次的失望,到绝望, 我不知道我的那一腔热血能让我坚持多久,可能让我难过的不是学生让我失望,而是我已经意识到,再这样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我一定会不再有对学生的那种初心了,我不在觉得他们是纯真的,不在对他没有那种热情,我是纯粹的把自己当做一名老师,他们只是我管教的学生。

看了这部电影,也感觉到自己平常的管理当中确实有问题,只是面对那么调皮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样做呢,我没办法留住她,我又不得不管教他,凭我这颗孤树何以撼动整片树林?

孩子有孩子的苦,其实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脱离了电影而言,电影里那些大人我真的无法理解,可能也是偏激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不自觉的就变态了,从常态变成非常态,也是经历了些什么。

可能更多的是体制的问题,只是去谴责这几个人也是不全面的。

感化确实是要靠爱和心去感化的,但是感恩教育,用心的感化,太难,真的太难,时间久不说,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我现在班上一共有50多个孩子我真的感觉,没没有办法,凭我的一己之力,希望少年能重拾灵魂

 10 ) 当你的斗争变的滑稽可笑

一开始我的评分是3星,因为这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很糟,他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没有让我激动得踱步,没有让我感受到一股电流充满全身。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决定一部影片伟大与否的不是它是否能够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而是它画面剧情音乐的设计是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所以我给了5星全片给人一种压抑拧巴的气氛。

焊工老大哥的残暴行径和受到的报复,沃夫冈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屈服于现实的无奈,包括老大女儿在内的年轻人的天性和强权的激烈对抗。

感化院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但是被送去感化院的年轻人单调痛苦的生活贯彻整个影片。

让人感叹的是,感化院的老大竟然也是在感化院的剥削体制下生活了25年的人。

就沃夫冈而言,他在反抗权威反抗传统后逃离了感化院,却又被最爱的母亲亲手送了回去,5年后成为了体制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都深受体制的剥削,但是最后又回到体制里去剥削其他人。

果真对付反抗者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编入体制中。

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残暴的掌权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不是沃夫冈最爱的母亲,沃夫冈的精神支柱最终放弃了他,将他重新推向了绝望,也不是一群厌恶着体制却又支持着体制的悲哀的人,而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沃夫冈的继父去世,绝望的沃夫冈终于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带着对美好的过去的回忆拿走了几块象征母亲的爱的巧克力蛋糕,愤然离开了这个背叛了自己的家。

经历了背叛之后,他再也做不到和母亲坐在一张餐桌前,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品尝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他必须用拳头砸向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永远的抛下充满幸福的回忆的这个小镇,坐上飞驰而来的列车,看着依旧井然有序运行着的感化院体制,在自由的阳光下吹着无言的风。

那是面对顽固的体制的无力感,那是在为了自由赌下一切之后却又孑然一身的孤独感,终于争取到个人自由却又没有改变世界分毫的惆怅感。

影片结束之后有一段字幕,这个从1945年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地区建设的感化院,直到2010年才给予了适当的赔偿。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和强权给受害者带去的折磨,而是失去了反抗暴力的动力而深陷于地狱的麻木。

《感化院》短评

杨永信的感化院还在感化着少年

9分钟前
  • Kurzhaar
  • 力荐

德国版白毛女的故事

11分钟前
  • 张3勇勇
  • 较差

抱歉,我真的永远无法接受恋母情节。

14分钟前
  • 豆友mXJ7lKLQaE
  • 很差

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能来到放牛班的春天,更多的时候我们经历着浪潮般的洗脑和潜移默化的驯服。年少轻狂的叛逆就这样被一点点磨损,不光是善,连本能的恶都一同麻木。成人的世界向来是肮脏和无奈的,我们一度鄙夷之后,总是扛不住身边的人逐个渐入,直到自己也无法脱身,自由?可笑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德国低配版本杨教授的故事,镜头柔和,有恋母亲节、同性恋等插曲相综合,人物刻画没有那么刻板。所以,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果然是为人父母不需要执业资格。

17分钟前
  • 虾西
  • 还行

1. 社会有那么多阴暗角落都被那些光鲜给掩盖了。妈妈那么无力吗?为了婚姻就不要这个孩子?就是做蛋糕卖也养得起孩子吧?!2. 一些人以宗教的名义干了很多坏事儿。

21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还好,当时电影节时间安排不过来,没在大屏幕看。。。【他妈也太变态了吧?!

22分钟前
  • Frances
  • 推荐

扯了很多支线,要说的太多,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却突兀莫名。★★★

24分钟前
  • Q。
  • 还行

无法容忍这种错不能被纠正的社会现实。

27分钟前
  • HQ
  • 较差

曾让你受的终有一天会释放出来。不存在绝对的恶人,只有独裁制度下形成的恶劣环境。很像电视电影。

30分钟前
  • 麻麻睇
  • 还行

前三四十分钟以为就是要一直铺陈感化院的恶下去了,集中为男孩的视点,舍监等反派人物形象就比较扁平。后边叙事立体了一些,但感觉一个个事件比较零散。

31分钟前
  • 浮云客
  • 还行

3.5

35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还行

年度最佳又入一部,活埋那段看着真心难受,今年的最佳海报设计最佳镜头都有了。感情线的设计比较病态,不过也很对胃口。跟着男主从找自由到找自己的一段改变和挣扎。

37分钟前
  • XMAN9125
  • 力荐

对德国来说已经算是类型片,但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有挺大的借鉴意义。父母们,当你决定生一个孩子之前,必须好好思考,别没准备好就要生,还要再生。

39分钟前
  • 咕嘟咕嘟吨吨吨
  • 还行

很多基本剧情都没交代清楚,有些人物行为与情节转折突兀莫名,太多表意不明确乱七八糟的镜头和剪辑。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话还说不利索,就想参加辩论赛。

43分钟前
  • selina816
  • 较差

全程柔光,极力营造朦胧的历史感、淡化残酷感,搞得我以为自己眼瞎了。男主角跟太阳帝国里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好像啊,开头很四百击,挖煤休息的场景又很肖申克…从头看到尾感觉看了很多部片子。对亲情的彻底失望,对强权的集体反抗,其实是一则关于德国社会的寓言吧。

4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畸形的环境下造就畸形的人格,感化院里对青少年的侵害,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迫使少年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关于善的认知。而对于强权的侵犯,他们呆若木鸡逆来顺受,不去反抗。关于性的说明,沃夫冈其实是有恋母情节的。在所谓好友上吊自杀后情感与意识上的彻底崩塌,让他永远活在这种影响之下。

4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好不容易和同伴逃出来要回到母亲身边,结果却是被同伴举报被母亲送回去,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了……

50分钟前
  • 洋葱君
  • 力荐

太悲伤了,男主好不容易逃回家结果他妈亲自抛弃了他……回去之后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Anton的角色也是很戏剧性了,可能一生唯一对得起良心的就是最后自杀了吧

53分钟前
  • miaowmiaow
  • 力荐

和同类影片近似,没有什么特别触动的地方

58分钟前
  • feeli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