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了一半也没等来北极熊🐻❄️,结果是讲躁郁症的,电影的叙事方式让我有一种在看日本电影的错觉。
后来得知是金球奖获奖影片,可能是我的鉴赏水平不够,怎么字数还不够啊,到底多少字才可以呀,为什么还是不够140字啊,再不行我就不发了,还真是不行,不然就算了吧我为什么还在尝试呢,为什么非要发出去不可呢
年底一般是看大片、看贺岁片的日子,但就是看了这么一部喜中掉泪的“老”片。
当绿巨人成了只会满嘴跑火车的“无能”话痨,生活还得继续。
经济“独立”,不接受帮助,还努力活着,这样的“神经病”是不是特别励志?
任何人都有过人之处。
世界并没有把任何人变成“废物”,只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废物”。
如此,何不积极地选择另一条路?
只有内心自发的动力才是最闪耀的魅力。
面对操蛋的生活就是要乐观,只要活下去就是积极的,管他怎么活。
对于任何在苦海中漂泊的小船,家人永远是最好的港湾。
小成本又“过时”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朴朴实实地改编,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永远的北极熊》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故事,男女主角来自漫威宇宙里两个非常知名的角色:饰演爸爸的“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饰演妈妈的“卡魔拉”左伊·索尔达娜。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饱受患狂躁症煎熬的父亲喜怒无常,时常给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忍无可忍的母亲不得不离开父亲,独自在波士顿抚养两个女儿长大。
但生活的压力令母女三人倍感艰辛,因此母亲争取到了一个哥伦比亚大学MBA的进修机会,以期改变职业生涯,为女儿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将两个女儿交给从精神康复医院出院的父亲照顾18个月,直到自己毕业归来。
在父女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故事用四季作为分割线,讲述了父女关系从互相嫌弃到依依不舍的转变,在磕磕绊绊和拙荆见肘的生活中,父亲用有点迟钝但伟大的爱赢回的两个女儿的信任,嬉笑怒骂中展现了家庭的温暖。
影片来自导演Maya Forbes真实的童年经历。
但显然叙述中蒙上了一层喜剧而温情的色彩,滤掉了很多更加冰冷、残酷的现实,选择了以轻松的视角来解读很多家庭问题。
比如这个家庭里常年脏话连篇,父亲躁郁的性格随时在孩子面前从嘴里蹦出十分不恰当的脏话,而两个小女孩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纪也已经出口成脏,几场吵架戏份两个女儿和父亲对骂颇具喜剧效果,是片子里主要的笑点来源,然而所有的争吵都无伤大雅,在一次次的对骂中最终要么父亲作出让步,要么女儿们做出妥协,双方的关系以此更进一步。
这部影片对父亲的形象打造无疑是成功的。
马克·鲁弗洛(Mark Ruffalo)很适合诠释这种颓废、神经质、在逆境中自娱自乐的角色。
相似的角色在《再次出发》中也有亮眼的表现,他饰演一位失意的音乐制作人在,穷困潦倒的追梦路上找回自我并修复父女关系,影片中他的搭档也是一位清新而个性的女明星——凯拉·奈特利。
马克·鲁弗洛还自带一种憨傻的专牛角尖的但是充满担当的男性魅力,在《永远的北极熊》中,他通宵替女儿做了一件弗朗明戈舞蹈裙,手艺不精做到一半狂躁症发作把裙子丢出窗外,但想到对女儿的承诺,又不得不灰溜溜的跑到楼下捡回裙子,继续制作。
隔天小女儿穿着造型怪异的裙子从房间里走出来,说这是自己见过世界上最棒的裙子,那一刻,强大的父爱之力溢出屏幕,让人感觉无比温情。
片子中的父亲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能做饭,会裁缝,能修车,会修锁。
节俭,啥都舍不得扔,喜欢修修补补鼓捣旧东西。
像极了我们这辈人的父母,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啥都得靠自己,啥都特别珍惜。
电影的最后一幕,两个女孩拒绝了父亲泛舟野餐的计划,要跑去朋友家玩耍。
分别的时候,父亲有意无意卖惨式的站在原地目送两个孩子走远,大女儿生气的回头说,不要这样做,不要让我们感到愧疚。
可是第二次走远时,大女儿还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然后慢慢回头。
父亲还坚定的站在远方看着姑娘们走远,然后比出了一个加油打气的姿势,烈日当空,树影斑驳,明明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拍出了悲壮感,令人动容。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带上了一些职场性别歧视的议题。
从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毕业之后的母亲带着优秀的简历和无可挑剔的推荐信想要在波士顿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只要一提起自己家里有两个女儿,马上遭到礼貌的拒绝,吃上闭门羹。
最后母亲不得不选择跑到职场氛围更包容的纽约找工作,将两个女儿继续交给丈夫照看,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但为了供得起女儿们上更好的私人学校,母亲不得不咽下泪水承受这一切。
电影中描述的美国70年代晚期的这种职场歧视到了今天仍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复上演,只能感叹现实的无奈。
片名叫做《永远的北极熊(Infinitely Polar Bear)》,源自于小女儿在朋友面前对父亲的一句评语:Our dad is totallypolar bear,而这个polar bear是从父亲的精神病症名称Bipolar Disorder中演化出来的一个昵称,可以看作是小女儿对残酷现实的童话式解读,这和整部片子所做的事情一样,导演在用温柔的,梦幻般的眼光回忆自己凄苦夹杂着温馨的童年。
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太完美的父亲,时而温暖得像一只大熊,时而暴躁得像一只野兽,但父母终会老去,愿所有人都能给自己的父亲一个温暖的熊抱。
有笑有泪的才是好电影有笑有泪的才是生活尽管生活很糟,但还好,我们有爱。
得了躁郁症的cam,偶尔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
也是,大概人总是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吧。
疾病也许没办法痊愈到正常的样子,破损也许也没办法修补到最初的光鲜,生活有时候让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有时候就是要让你抬不起头,那我们呢?
深处其中的我们呢?
难道要为了臆想中的最好不顾一切?
这世界,哪有什么最好。
所以,混乱就混乱,疲倦就疲倦,抓狂就抓狂,生活有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真的,它有时很糟糕,却从来不完美。
它就是那样,从来不管你接受不接受。
而我们,与其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活的真实,不如先接受自己的残缺。
然后就一起,过最真实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成长。
电影的最后,孩子们去找各自的朋友玩了,留下cam一人站在原地。
孩子们背对着父亲,一边远走一边哭,最终还是回了头。
这时候,你流泪了。
这就是成长,它总以眼泪和分离为代价。
如果孩子能分离,就是我们的成功。
如果我说,我本人和故事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升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想,我的妈妈大概会同意的。
这个片子的英语名与其内容看起来似乎牛唇不对马嘴,但如果看片仔细一些,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名叫“bipolar”,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极化的性格,一会温文尔雅,雅致和蔼,一会狂乱暴躁,亢奋激动。
发音上大概相似于“bear polar”,也就是北极熊吧。
这就是我的状态。
我记得年幼时,其实也不算太幼了,十一二岁总有了,因为一个什么事,自己总也办不好,跟剪子有关系的,于是怒把剪子抛向地面。
那时家里还是水泥地,一时间火星四溅,地面砸出一个陨石坑,剪子尖儿也折出一个角。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每每忆及此事,我都深感情绪控制能力太差。
此后也不断发生出于焦虑和愤怒的鲁莽行为。
我不觉得这是精神疾病。
人的生活在总有波澜,被焦急、愤怒、忧伤、愧疚所威胁时吗,大多会表现出应激反应。
没有反应的,反倒是不正常。
马克·鲁弗洛饰演的疯癫父亲角色,也很大程度上是个更严重的应激反应者而已。
他因为疯癫而两次被学校开除,而被炒鱿鱼,而被妻女抛弃,进精神病院,这些都没摧垮他的生活信心。
虽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苦恼,但显然这种苦恼没有周围人来得浓烈。
一次又一次地与亲戚吵翻,被邻居侧目,他还能保持善良、恢复自持的能力。
他不后悔自己的放荡不羁,也不在乎世俗对他的怪异眼光,买车啊、给孩子上学拉赞助啊之类的,还很有些精明。
看到他熬了个通宵给闺女赶制出那件小裙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抛到地上的那把剪子。
幸福生活的基础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马克的前妻也不必远赴纽约求学务工而无法陪伴在女儿们身边。
心理健康,不发神经似乎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内裤身披外套,跟孩子们在楼下边抽烟边玩的大男人该怎么营造幸福的环境,尽管他考上了哈佛,但因为个性被踢了出来。
不过,真性情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感动,让人惊奇。
芸芸众生的难处多如牛毛,再把自己的个性阉割磨平,那还剩下什么能证明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家庭片。
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憧憬,马克就不会在那条艰难的路上走得那么稳。
贵在真实,家人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爹妈不相信他能去带孩子,也不愿意给孙女花钱;妻子始终不愿意复婚,就是担心病情反复;两个闺女(小闺女明显有他在个性上的遗传,动辄厉声尖叫)对他的冷嘲热讽对于父女情深。
他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
他的家人也是好人。
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不满意,但都无法抛弃他。
在她们遇到难处时,想到的可以依赖的人,仍然是他。
看到末尾,大闺女的同学问她:你爸怎么总来看咱们打球,大闺女已经不再以老爹的疯癫为耻,回答:反正他整天也没什么事做。
充满慈和的父亲看着女儿们走向远方,闺女小小年纪,双双泪奔。
这就是幸福生活的真意。
它依赖于收入、依赖于上个好学校、依赖于大家看起来都相敬如宾,但都不如“真挚”“善良”这两个灵魂。
有了灵魂,bipolar就是北极熊,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
不煽情,不矫饰,不虚夸,一个家就是这样。
主演们都很好,引入的配歌很棒,尤其是那首“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我们是海盗,我们来了”,诙谐莞尔,让人不禁浮想起那个妈妈嘴里的“那时,人人都神经兮兮”的年代。
在优酷会员区闲逛看到了这部《永远的北极熊》,看名字想不到内容是什么,但一眼相中了这部电影,除了看到有人在评论区写温馨之外,另外一个让我选择的原因是它还需要额外购买才能观看,刚好我还有一张赠送的观影券。
有一个简单的筛选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花费越高,品质好的几率也会越高。
我猜在会员条件下还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的电影,会值得一看。
不出意外,真的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
《永远的北极熊 Infinitely Polar Bear》跟北极熊没有关系,男主角Cam患有Biopolar Disorder(躁郁症),而他的小女儿不知道,以为是和Polar Bear(北极熊)有什么关系。
Cam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聪明、会玩,有激情,当他和黑人姑娘Maggie相遇时,恋爱结婚,有了大小两个女儿,过了一段幸福、快乐、自由的生活。
Maggie并不知道Cam有家族遗传的躁郁症,直到1967年某一天Cam病情发作,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被强制拉去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Cam可以离开治疗所独自生活,但他无法工作,也不能回到家里去。
他会把生活场所弄得一团糟,有时候会发狂,为了孩子,Cam必须和她们分开。
Cam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是家族以前赔了太多钱在信托上,到他自己身上已没什么钱。
Maggie在波士顿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无法担负家庭的支出,她们不但要从郊区的大房子搬到城市里的廉租房,女儿们还得去上很差的公立学校。
Maggie想要努力改变她们的状况,所以去考取了MBA,拿了奖学金,去纽约读新的学位,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
没有人照顾两个女儿,Maggie不得不找Cam来帮忙,要求他接送女儿们上学,给他们做饭,照顾她们。
Cam本来就是一个病人,他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很热情,有时候又很躁狂,邻居们怕他,躲着他。
Maggie还告诫女儿们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爸爸有躁狂症,免得被人看不起。
Maggie不在,Cam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女儿们的鸡飞蛋打的生活。
Cam对女儿们说,告诉你的同学,你的老爸有躁狂症,不要因为你的老爸影响到你们没有朋友。
Cam经常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堆很多东西,女儿们很不愿意邀请朋友来家里玩。
但Cam要求女儿们把同学带到家里来玩,说家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他手艺很好,能做出好吃的点心。
朋友们来了之后,给他们各种好玩的东西,在外面也玩得很开心。
Cam受不了照顾两个小孩的琐碎压力,某一瞬间被刺激得摔门而去,不管两个女儿怎么哀求也不管。
但在走廊的尽头,回头发现从远处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电梯上上下下兜了一圈后还是回到家里。
Cam撞门而入,告诉两个小女儿,他们的门并不保险,链条也没有多少作用。
之后收拾自己弄脏的地板,修好撞坏的门。
姑娘们此刻更知道,虽然她们的爸爸病着,也不完美,有很多毛病,可是在他身边很安全。
这个爸爸有时候很烦,很讨厌,但是更多时候很开心,很愉快,自由自在,且勇敢,会打破常规带她们去做很多开心的事,给她们看R级的电影,教会她们打架,交朋友,去好玩的地方,玩有意思的游戏。
在漫长的生活中,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在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前。
Maggie在Cam面前会抱怨,抱怨生活的艰难,抱怨要像男人一样四处奔波。
可是Maggie很爱孩子们,也还爱Cam。
在Cam病情稍微稳定一些后,带孩子们去看他。
不得不去纽约求学时,鼓励Cam相信Cam能够把孩子们照顾好,周末回来的时发现家里乱糟糟时也没有大发雷霆,歇斯底里。
在Cam把家里收拾得相当整齐干净时,又会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Maggie发现Cam的状态越来越好,女儿们在老爸的照顾下交到了新朋友,生活得很开心,Maggie 甚至能够再和Cam一起去散步,计划两个人的将来。
Cam也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他既逃避照顾孩子的繁琐工作,又一直努力把女儿们照顾得很好。
修车,做好吃的东西,收拾房子,接送女儿们上学,花了大半夜笨拙又灵巧地给小女儿做了一条很漂亮的演出裙子。
他一直努力表现得更好,希望Maggie不要放弃自己,有时候向Maggie撒娇,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到以前一样,是一家人,是一对夫妻。
Maggie本以为拿到MBA学位后,能在波士顿找到工作,不管和Cam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两个人都会把最好的爱给两个女儿,一起把她们养育长大。
可惜Maggie是黑人,波士顿那些雇主有些歧视,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去纽约工作。
Maggie想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去,可大家都不想。
Cam无法适应纽约的环境,无法跟到纽约去,但他并不想被大家抛弃;两个女儿担心他们走之后,Cam会孤单寂寞冷淡;而Maggie知道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之后,只能把他们关在昏暗的房间里,直到她下班回来,没有人陪陪伴,也无法像在波士顿时开心游玩,她不想这样。
最后,Maggie决定,她自己去纽约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女儿们和Cam留在波士顿上学过生活,Cam照顾两个女儿,既有约束和责任,也有温情和鼓励,对他的病情好转有帮助。
最后有一个镜头,两个女儿要到朋友家玩,禁止Cam目送他们,她们觉得这样子使她们觉得很难过,他目送的样子看着太可怜了,她们是不会回头了。
可是最后,她们还是回头了,挥手向爸爸道别。
很日常化的一个故事,拍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场景。
即使没有狂躁症,大多数人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抓狂发怒,想要撒手不管的时候。
其中也有温馨、美好的时刻,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需要,一家人才有哭有笑一直走到最后,过着整体幸福的生活。
大女儿和Maggie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你在WGBH认识爸爸的时候他是现在这样吗?他很风趣,充满激情他了解世上的一切也有工作,对他来说挺好的他是个很优秀的灯具设计师但最后,压力太大了我不知道。。。。。。
我不了解躁郁症而且,那是60年代每一个人都神经兮兮的我不知道情况有多严重你可能会后悔嫁给他不,绝对不会生活会有很多不幸和难过,但是也会有很多幸福和美好的瞬间,或许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但家人是最好的良药,不是么。
重要的是有凝聚在一起的心,互相关爱维护,日子便过得丰富多彩。
2016/07/15 23:12 撰写
那天,爸爸辞掉了工作,忠于一个男人应有的自尊,这自尊是好强,是追求公平,还有是,不能在我们面前表现得懦弱的行为。
它在他那里,是表现得滔滔不绝的,他会对我们说,那不是重点,他会以他知道的,现实确实是很残酷的,而仍旧表现出对爱、幸福、感动的一系列的计划出来。
他说:“我们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去野营或者到沙滩边上捡玻璃、贝壳,要么去打一场球赛,去公园里采花,去看看电影,去蹭一蹭亲戚家,开着车去兜风。
”他显然是,想要做妈妈的工作。
但他毕竟也是个男人。
他一边不忘了抽烟、喝酒,一边在做的是,接我们上学,下学,为我们煮饭。
对这些,他从来不懂得去抑制他的狂躁。
他很哕嗦,常对我们碎碎念。
因为,他实在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
而妈妈,代替他放下了自尊,去成为一个女强人。
但她也毕竟是一个女人。
一天,妈妈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暂时离开我们去继续深造。
爸爸便完全的成为了一个家庭主男。
她流着泪,急急忙忙地在我们的脸上各吻了一下。
终于是开车走了,绝尘而去。
爸爸记起了什么似的,狂奔了起来,跑过碗公的被车道隔开来的草地,追上了刚开车不久的妈妈。
“从威尔伯十字道走,琳达婚礼的那条路”“什么”“你还记得吗?
我们去参加汤姆和琳达的婚礼,我们担心会迟到,所以走了一条小路,结果在最后一刻赶上了。
”他的话带了很重的喘气的声音。
“我不太清楚了。
”“在纽黑文字,在纽黑文字。。。。
”他不是在感叹,他是要强烈地表现出他很在意她,他会把所有的事情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的。
我们的家,不大,东西倒是挺多的。
所以常常家里是很乱的。
厨房的水槽总有吃完饭没有洗的碗筷,纸箱子被推到墙角,衣服则堆在上面。
那里面,塞满了有用的和没用的各种小东西,很多的卷成螺纹圈圈状的电线缠在了一起。
他把这些,也当成了大事情来对待,是很难解决的大事情。
还有,为我们讲故事,梳头发。
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允许它们耗费他太多的,妈妈每次给的生活费。
不啻要把这些完成了,还要尽可能的完美。
实在忍不住了,他要到外头的世界,过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成人生活,我们当然会反对。
而每次胜利女神总眷顾我们,不是因为他受不了我们的尖叫,受不了我们,去拉他的手臂。
只是他无法用他的背影去面对我们直直地送他走的双眼。
但另一方面,我们失算了。
同样的,我们也受不了他老是盯着我们离去的眼睛。
让我们把他当成我们的小伙伴们的其中一个,跟我们一起玩,聊天,讲故事。
真的好吗?
重要的是,那就是我们的童年。
我还能深切的感受到,在爸爸自以为得意的,挑了一大堆毛病,用三百美金买下来的老旧车中。
唯一值得他这么花心思在意的,是那辆车的引擎,确实比我们之前那一辆更快了。。。
一阵风从裤管自下向上灌入了我的整个身体。
低下头看一看,车底板那破了一个很大的洞。。。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了这部电影,值得推荐。
以下是我观看电影的一点心得。
这部电影中,存在种种冲突: 一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起初,在孩子们眼中,Cam这样的父亲并不合格,甚至因为这位父亲而感到困扰。
母亲远走纽约求学却给了父女相处的契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父女关系渐渐修补,转而为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但之所以父女关系能够转为为安,甚至更为融洽,归结于父女之间天然的爱,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恋,父亲对孩子的护犊之情。
在故事的结尾,Cam望着孩子远去,也代表着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飞,但是无论如何,回过头来,父亲一直都在。
孩子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行。
二是,Cam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Cam出身显贵,家族曾富甲一方,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他不识愁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天真浪漫。
他不仅处在波西米亚时代,他也属于波西米亚时代。
Cam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男人,对生活的美好有极强的感知力,向往自由。
然而,时间是不断前行的,人们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走上了所谓理性道路,更加理智,却也更加冷漠。
这样的现实令Cam患上了狂躁症,通过药物、酒精来填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失业,乃至被隔离精神治疗,夫妻分离,这些都显示出他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冲撞中,不断调整,渐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三是,父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
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并不平等。
母亲Maggie远赴纽约进修,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不能够在波士顿的工作场合找到立身之地,只因为她是女性,她有孩子。
在众人看来,女性似乎对于家庭都应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在家带孩子。
在电影的最后,Maggie只身到纽约就职,背井离乡,尽管不舍,依然还是要抛下自己的孩子,为的是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电影片名polar bear北极熊指的就是患有狂躁症的父亲Cam,在他人眼里,Cam就是无法控制情绪的北极熊,此处infinite正是用来形容Cam,以爱为桥梁,不所不能的父亲。
这部电影以小见大,小细节处温馨动人,令人泪目。
此外,透过这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风尚,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一品。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长评,而我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写影评的人,或许生怕自己不恰当的评论亵渎了一部好片。
然而这一次却忽然真的想为这部电影写下些什么。
首先这部片子与北极熊无关。
也许有人在瞌睡之中看完整部影片,还在纳闷一个躁郁症患者和两个熊孩子的故事能和北极熊扯上什么关系——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儿不明白Biopolar Disorder的含义,以为和Polar Bear有什么关系。
影片的标题不过在影射Biopolar Disorder双向障碍,也即片中反复提到的躁郁症。
然而除了鲁法洛的表演,影片并没有向你反复强调躁郁症的概念。
它就像Cam在一开始的那场“发疯”,让人在每次看到男人那张天真无邪的傻脸时仍心有戚戚。
当Cam穿着本命年裤衩在天寒地冻的郊外拍打着车窗时,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吓得不轻。
可这终究是喜剧,还不至于演得像惊悚片里的变态杀人狂让人看完电影依然背脊发凉。
随着影片的推进,这位父亲温情的一面渐渐展露在观众眼前。
春夏秋冬,锂药,卷烟,公园,啤酒。
精神病患者依旧是人,依旧在生活。
这个爱和孩子一起玩耍、待人总是过分热情、有时甚至embarrassing的Cam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像我自己的那个老爸。
就算发病,Cam在狂躁中的绝望与无助也会让人想到某位正经历中年危机的普通欧吉桑。
但他确实不同。
当Cam被生活琐事几乎逼疯之时,他的妻子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而年幼孩子们尚不懂事,无法给予这个他们不能理解的父亲一点安慰。
有一个场景是在夏天,Cam倚在冰箱上,任由冷气拍打在他的胸脯,眼神里充满呆滞和麻木,仿佛在等待生活能出现什么新的意义。
他看起来那么狼狈,因为自己,因为家人,又或是因为周遭的异样目光。
但我们知道他不是天生落魄至此的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有贵族血统,家族里的其他人都过着上等人的生活。
他也本来应该从哈佛毕业,站在波士顿这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城市食物链的顶端。
但他没有。
这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
有人看见父爱亲情,有人看见抑郁挣扎,也有人会看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把生活的每天都过成一场冒险。
其实到了最后,我们依然分不清独具艺术家式神经质的Cam是否有所好转——天才和疯子可能根本就是同义词——他知道有人对自己心怀期待,希望他能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可他不,他不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英雄般地为背负整个家庭而放弃自己、放弃原则。
他拒绝说谎,拒绝服用锂药和其他不知好坏的化学物质,拒绝孩子们曾祖母施舍给他的金钱和豪车,拒绝向比他体面的亲戚妥协并朝他“扔了一整个办公室”。
他只想做自己,即使这个自己并不完美,甚至并不“好”。
但是“对”的。
“你们怎么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你们的错!
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个躁郁症患者或双向障碍,或者就像他们这些天说的一样,不要因为我而交不到朋友!
”而一个人得怀有多大的爱与自信,才会无视整个世界对他的评价(and say "fuck it, never mind")。
他知道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应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管它波士顿有没有北极熊。
看完电影才想起今天还是父亲节(天意)。一个躁郁症父亲和两个女儿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故事和生活点滴。绿巨人一身绿色手术服(巧合)😃
绿巨人的脾气就那么遭么?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特别喜欢电影开头那段孩子们想象中父母的相遇镜头。
父女的部分很好,但夫妻之间的关系总觉得怪怪的差了那么点感觉
虽然我一直不太喜欢绿巨人这种舞台老艺术家风格的演法 后半部看习惯了也还成 大女儿的小演员太棒了竟然是导演的女儿 虽然不懂那些执意要繁殖的夫妻 但也觉得能把小孩养大的所有父母都挺伟大的 最后一幕加一星
原来绿巨人就是躁狂抑郁症患者呀!!!还真像。言归正传,本片虽然很温情,但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好,正当你觉得温馨的时候,老爸突然就狂躁了,正当你替他们担心时,他立马回归为暖心老爹。揪心呀,有木有?还有就是两个熊孩子,那种爱与恨交织的感觉还只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
兩姐妹以後至少有一個會有人格分裂
小时候妈带时我嫌东,爹带时我又嫌西。我记得选小学时拿着上海道的推荐结果没去,在河西招生面试时上海道的老师不乐意;我还记得我爸早上送我上学前给我梳的辫子永远都松要不就俩不一样高;下午放学坐学校门口台阶上等我妈来接把花盆里的串儿红芯儿全揪秃了,我妈还不来。说真的生二胎我不知道该怎么养
很多泪点
为什么是北极熊?
所有的细节都吸引着我,或许是因为陌生。
故事是好的,但就是不痛不痒
mark演技神了
bipolar和polar bear。疑似白人富二代非主流嬉皮士的爸爸和奋斗黑妹索尔达娜,在60年代那个民权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结了婚,但民权平等并不是主题,肤色白净的女儿也并不纠结自己黑人血统的身份,这部剧一直在走标准的家庭温情路线。绿巨人爸爸在不发怒时确实非常可爱。
一般般,只能说温情的感觉还是太少了。
好温暖
两个女儿的演技都很鲜活。
Mark Ruffalo →Papa!
这个躁郁症真够温和的
感觉还行。故事有点硬套的赶脚
男主很躁郁吗???我怎么觉得两个女儿比他躁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