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告别,The White Cow,The Last Farewell

主演:王耀德,李志刚,温如玉,史迎杰,秦焙媛,孙承浩,雷天荣,石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最后的告别》剧照

《最后的告别》长篇影评

 1 ) 从空调工人,北电保安到最佳导演,他在最迷茫的时候被电影拯救

由张中臣执导,王耀德、李志刚、温如玉主演的电影《最后的告别》定档12月21日全国上映。

作为一部深刻而真实的现实主义佳作,该片通过一个家庭的破碎与和解,揭示了乡村生活在时代、文化与情感冲突下的复杂面貌。

早前,影片斩获2021年第15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大奖,以细腻的叙事与强烈的情感震撼人心。

《最后的告别》取材于张中臣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华北平原的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精准捕捉乡村社会的独特细节,展现了时代与个体命运的碰撞,并以深沉的叙事风格唤起观众对乡村记忆的共鸣。

这不仅是对一个家庭离散命运的再现,更是一幅关于时代的群像画卷。

导筒本期带来《最后的告别》导演张中臣专访,走进本片的精彩幕后故事。

采访/编辑:孙胜男专访正文:导筒: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对电影感兴趣并开始学习电影的?

张中臣:2011年的国庆假期,我从芜湖一家做空调的工厂离开,去北京投奔我哥。

因为一次偶然在电影学院C114蹭了一节课,开始被电影吸引,之后慢慢学习电影。

2015年离开电影学院后,开始做剪辑,大概做了一年多的剪辑助理,然后开始独立剪片。

从会议,短视频,宣传片,广告,网络电影,院线电影,大大小小的东西剪了五年,期间认识了彭发导演,他一直带我剪辑。

剪辑给了我拍电影的很多经验和启发。

导筒:对当下有电影梦的年轻人而言,您觉得学院教育还是首选吗?

张中臣:每个人的境况不同,自己的选择也不会一样,我的经历不适用所有人,而且那个阶段,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在电影学院的那四年学到很多。

拍电影的路有很多条,走适合自己的那条就行,重要的是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真诚的拍出来。

导筒:为什么要拍《最后的告别》这部电影?

张中臣:因为一些记忆,一些痛苦的记忆。

对于过去的回望,也想让观众看到即将被遗忘的个体伤痛。

导筒:经由本片,您在现实生活中有完成相应的“告别”吗?

张中臣:人的记忆还在,就无法和过去“告别”。

片中的原型人物,也是我的发小,他在二十年前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他还活着,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和家庭。

我也不知道,人死后,记忆还在不在大脑中运行?

导筒:第一部长片的启动资金是如何筹集的?

项目入围2020年平遥电影展的WIP单元对融资有帮助吗?

张中臣:前期的拍摄资金是我自己拿了一些钱,然后几个朋友每个人拿出几万块,凑了几十万,他们很多人不是做电影的,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他们是陈坤阳、赵语嫣、陈崇理、邵光、陈泽宇、张小冬、南征。

因为我们不太懂电影节创投这些事情,后面我把粗剪给王磊看,他很喜欢,他开始加入制片团队,帮我们做了一些制片规划,然后进了平遥电影展WIP,但是2020年疫情又来了,再加上我的片子没有太多商业性,所以后期资金还是很难找,去平遥影展是我第一次参加电影节,给了我们一些鼓励。

回到北京后,我开始继续做剪辑挣钱,我们几个把后期的资金又给垫上,到2021年把片子做完。

导筒:因为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对原始素材的认识如何影响了您的剧本创作?

在写作过程中最犹豫的地方是什么?

张中臣:这个剧本的创作是往弱情节和反情节的方向去做的,不是故事导向的,偏情绪导向的。

刚刚开始还被原始真实事件带着,后面开始慢慢把“人”写成了“游魂”的感觉,所以前期的剧本创作是比较直接的感受,没有太多犹豫的地方。

导筒:您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吗?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喜欢的文学作品吗?

张中臣:我比较喜欢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他的作品会多次重读。

国内的最近在读残雪的作品,看她的作品,像在梦里找回家的路。

日本的安部公房和国外的一些推理小说也很喜欢。

我看文学作品比较晚,阅读量不大,会在做不同的项目时候选择性阅读。

导筒:电影里的诗歌是您写的吗?

张中臣:我父亲写的,过年回家的时候翻出来的,全是手写稿,每首诗都有创作的时间和地点,稿纸已经发霉泛黄了,像是时间的皱纹,我觉得蛮合适,就在剧本的时候加进来了。

他前段时间告诉我,又想写东西了。

导筒:大量浅焦镜头的使用成为本片无法忽视的视听尝试,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设计?

张中臣:我出生在平原上,一望无际,空间上没有那么立体和有层次,人的生活也很平淡,一切都很平,聋哑人的听觉上也很“平”, 我想拍出“平”,所以景深上尽量浅一些来表现人物。

也要感谢摄影指导张瑞赓,很多复杂的调度上是他一个人要完成跟焦和运镜。

导筒:计划生育、工厂女孩、边缘聋哑人、监控视角等等,您在电影中融合了私人记忆与公众议题,您如何看待个体命运在特定时代中的浮沉?

张中臣:个体的人书写成历史,后来的我们观看历史却看不到这些人的身影,总是在重复中重建,监控会被抹去,让自己不要忘记。

导筒:两场晴天雨戏让人印象深刻,牛、扒拉猴、蚂蚁、大佛、工厂、小学、井等元素自然地出现在乡村空间中,使得本片极具本土性,这和您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张中臣:小时候下太阳雨的时候,我们总会在躲雨跑的时候喊着“老天爷不讲理,出着太阳下着雨”。

这些元素都是我的童年经历,也是生命的细节。

导筒:本片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并同时展现了过去与现在时空的勾连,在剪辑上您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张中臣: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往往在剪辑上是取舍的纠结,再加上又是自己剪辑更是痛苦,后期王磊拽了我一把,让我在剪辑上可以抽离出来去看素材。

还有就是镜头之间的连接所产生的影像情绪,过去,梦境,现实三个空间的平衡,需要自己在时间线上反复尝试。

后面的电影,应该会找剪辑师合作,不想再自己剪了。

导筒:选择风格化的叙事,使用慢镜头、长镜头、长监控录像等等,是否顾虑过观众的接受度?

张中臣:拍摄的时候没想太多观众的接受度,就想拍出野生和沸腾的情绪,尊重观众的选择和评价。

导筒:男主角王耀德在片中的表演很出彩,于沉默中蕴含着蓬勃的力量,两位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张中臣:耀德是我在电影学院的同事,以前在学校拍作业的时候就开始找他演,他对外部世界很敏感,他的眼睛里藏着很多过往的故事,在写剧本的时候就确定他来演男主。

前期准备时,他就在我们拍摄的村子里住了一个多月,在聋哑学校住了半个月,他在聋哑学校里观察到的一些细节,也会和我沟通,比如他在食堂吃饭时,经常看到聋哑学生的鸡蛋从桌子上滚落,我也会把这些细节加到剧本里,片中饰演童年方圆的小男孩,也是他推荐的,最终就用了真的聋哑小孩饰演他的童年。

我看了他演的《一匹狼在放哨》,很真实的呈现了人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他是我心中的影帝。

导筒:本片主创团队几乎都是您的老朋友,和他们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中臣:轻松,不油腻,强大的创作欲,我很荣幸遇到他们。

他们也在陆陆续续拍自己的作品,很期待。

导筒:文学策划张中玉是您的家人吗?

目前您的家人有看过成片嘛,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呢?

张中臣:他是我哥哥,他把我带进了电影的大门,他也在准备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我父亲看了成片,他蛮喜欢的,也说了一些电影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信息,他现在经常会给我发微信,让我拍真实的影像。

导筒:《最后的告别》在FIRST青年影展获得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后,对您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中臣:获奖对我们团队是很大的鼓励,会继续好好拍电影。

导筒:在本片拍摄完成后,您有考虑过成本回收或其他发行问题吗?

张中臣:现在希望顺利公映。

导筒:最近关注哪一话题?

下一部作品会尝试商业或类型属性更明显的项目吗?

张中臣:下一部关于平原上的女性题材,顺利的话想在今年年尾开拍。

目前没有想太多商业性的东西,我剪了很多商业类型片,也知道商业类型片其实更难,对于导演来说,是多个维度的掌控力,想把视听的基本功做扎实,再考虑这些东西。

导筒:您现在怎样体认“被电影拯救”这件事?

张中臣:我在20岁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了电影,算是一种偶然性,也是一次对自我的反抗,它是双向的,像被吸附的触感。

片中的主要演员皆为真实的村民和聋哑人,他们用质朴且真挚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从手语交流到方言对白,每个动作和眼神都在无声中诉说着生活的重量。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却成为影片最自然的情感出口,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真实且无法复制的情感氛围中。

贯穿影片的“白牛”成为最令人难忘的意象。

白牛在村庄间孤独穿行,它目睹了家庭悲剧的发生,成为连接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桥梁。

这一意象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诗意表达,也为故事增添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影片的画面极具视觉美感,乡间的薄雾、平原的风声、田地间的劳作,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

张中臣表示,《最后的告别》是他献给故乡和时代的一封情书。

他用影像记录下那个特殊年代的乡村生活,用白牛、田园、破碎家庭等意象书写着对土地的深切眷恋。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关于情感、家园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2 ) 《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告别》英文名《a white cow》一部处于失语的剧情片,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爽感所带来的观众与荧幕的对话。

当生命面对摧残时,这种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而这种痛苦的撕扯,依然会在你我心中如刀绞。

这是一部用电影讲述生命的故事,也是一部让你我感受生命在虚弱的时刻带来的呼吸声。

 3 ) 《最后的告别》用视听取代直白的语言,却获得了更丰富和多维的感受

昨天看了电影《最后的告别》路演,喜欢。

电影是反情节的,极少的对白,更多是用视听来表达。

语言有时候过于直白,画面和声音能传达更丰富的内容。

导演用直觉又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让人看到在发展的另一个平行空间里,被忽视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传统叙事方式,用明确的情节或者语言去讲,会丧失掉看完全片后感受到的一种无法挣脱的命运感。

故事围绕着聋哑人方圆和他的父亲、爷爷三代人发生的事情来讲,但它没有聚焦于一个问题或现象,而是散射了不同群体人物的内心。

农村家庭的组合与离散,人们相处交流的模式,乡村常见而质朴的风物,童年的记忆,被忽视和损害的人,精神世界与时间的对抗,走不出去的困境,像被(把)人(自己)困(留)在孤岛里。

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时间与空间用蒙太奇把内容搅拌在一起。

片子整体沉默、反情节,人物的关系连接薄弱。

分镜头像散文,感受风、水、光影、闪电、看到苍蝇蚂蚁这些微小的生物落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

很喜欢用倒影和镜面来实现在一个镜头里转换和变化场景和人物。

它甚至会留下整屏幕的虚焦画面,像发呆回魂前一刻的视物状态。

我们可以在视听里获得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它是一种含糊的无法提炼和总结为单一答案的感受。

你主观地关注到哪个人物,就会去思考TA的处境与选择,所以映后有很多不同角度出发的思考和提问,想要得到导演和主演的解答。

主创们有时候在回答问题时,并没有直白讲出答案。

比如导演张中臣,他讲述自己的回忆,父亲的经历,比如主演王耀德,他会耐心细致地把他去聋哑人学校体验的部分事情和他注意到的细节叙述给你听,不带刻意评论性的语言,让我们自己去找到答案。

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许会呼呼大睡(我猜infj会喜欢)。

结束映后交流,会羡慕他们纯粹的创作意图和方式,足够地坚持才能做到花足够的时间去创作,演员们有很长的体验生活的时间去感受再输出。

捕捉到偶来的自然镜头,会觉得是上天看到他们辛苦而给的馈赠。

这样的创作,过程很辛苦,但如果表达就是目的,那他们真的会很快乐的。

排片注定很少,就像故事里只会发出妈(mou)声的聋哑人方圆,就像只会哞叫的白色的牛,主动地探索又被动地束缚在属于他们的孤岛上。

很多人都是。

希望喜欢这类电影的朋友不要错过。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4 ) 感受

《最后的告别》太喜欢了,仿佛看到了中国版的,乡村版的《燃烧》,十分!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合十][合十][合十]这个故事就像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人也一样。

也是最勇敢的一集,第一次看完片子这么想去分享,往往看完片子我会睡一觉再去记录分析,这部我却想立刻去说些什么,可能我的家庭就跟片子里的家庭一样,只是没有那么极端和戏剧。

在某个特殊时间点里,我跟片中的耀德老师饰演的男主一样,最大区别就是我长了张嘴,但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抓知了,河边洗澡,甚至到老家的房子和那口井都很像,在现场分享的时候有个细节忘记说,曾经有次回家过年听说那口井掉进过去人,就也像电影中一样封上了口,在哪之前每年回去,还会跟表弟一起去那口井里去打水。

今天现场甚至还来了片中的爷爷妈妈,饰演小时候的哥哥妹妹和耀德老师,都是真实的人,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训练。

其中在提问妹妹在片场的表演时候,张导分享到,他们都是素人,就让他们直接演就好了。

反而这些没有训练过的表演更能让我通过屏幕感染到,那是一种自主的和片中主题是契合的一种表演。

感谢张中臣导演带来这么好的作品,期待第二部(ps第二部已经拍完了)[色]感谢范团小微姐提供的照片捏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燃烧 (2018)8.12018 / 韩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李沧东 / 刘亚仁 史蒂文·元

 5 ) 最后的告别|如果你问这种片子到底拍来干嘛?

作为一个戏剧导演,来讨论电影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想发表看法还是有其正当性的。

这种片子怎么赚钱呢?

这是电影结束之后朋友问我的第一句话。

朋友是我遇到过的极其少的那部分共情能力极强而无比体贴的男性,过去的107分钟,我能感受到他试图理解的努力,以及在漫长而缺乏更多节奏调度的无数个无对白镜头中,跟厅内更多观众一样对抗困意的状态。

所以这种片子到底拍来干嘛?

老实说,这并不是我们会想的问题。

开头的几组镜头长时间的眼睛的特写 牛同期声局部特写 单镜头交代完整环境落在眼睛上的蝇 转场超市 运镜那不是技法,是你能立时感受到的创作者对生活长时间的敏感和觉察是你会立刻点头说,这个导演有sense是有诚意的那种,动了脑子但又绝对不是光动脑子就能找到的那种具有天才的人才能想出的灵性到这里,我已经非常片面地相信,这个导演值得他获得的荣誉这是个下了功夫的导演 有sense那讲故事的能力呢?

有人说松散,但对我来说,这三条线在并行中,每一条线其实都给得很清楚这是一个人思维运行的正常路径我们本来就不会在做白日梦或者回忆时考虑什么逻辑至少,到前30min为止,对我来说,叙事结构很清楚,节奏是舒服的50min开始,你明显期待一些变化的出现,但是没有开始需要动用一些耐心1h,两个人离开;1h40min,又两个人离开但是问题不大,厅里一直静默得所有人默契屏息,即便离开的人都没有显露出什么不耐或者愤怒疑惑,困惑,或者困,都问题不大进去看,看那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最后的告别#

 6 ) 东方的幻梦与现实

《最后的告别》电影观后感“看见边缘”之禅宗《十牛图》与荣格谈梦·路小姐观影团20241229岁末年尾,遇见好片,感恩宿命。

此篇读后感中观点很个人,不求认同。

属于遇见喜欢的片子,不吐不快那一挂的。

(多引用和剧透,慎!

) 我曾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与同学分享一个文字游戏,“屏幕(Screen)”与“屏|幕”。

屏是荧屏、显示器或监视器;但,屏也可以是屏风—分隔、阻断我们视线的装置,是屏蔽。

同样,幕是银幕,也可以是帘幕、帷幕……所有让我们看到的所在,间或同时令我们不见;所有显示,间或同时是遮蔽和阻断,电影的无穷魅力,正在于看与不看,可见与不可见。

或许,它也是取代了规训社会的监控社会中让我再度于被看、非人目光的逼视中争夺看并看见的权力的场域和路径。

—《镜与世俗神话-经典电影十八讲》戴锦华 路小姐选片,必属精品。

映前几乎完全没有过多的去看电影的来龙去脉,包括预告,保持一张白纸的心态去看电影,是一种个人习惯。

开篇,第一眼惊艳,水中倒影的视觉语言,完全契合了我这种对于“镜花水月”概念刨根问底的人的High点。

那一瞬间神经回路链接到的是几个大字“掬水月在手”。

对于我这种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会遭遇一场什么样电影的人来说,处处都是惊喜。

一滴眼泪没有掉,却被一种巨大的悲伤所淹没。

平静、清冷、悲伤,扼住咽喉的命运之手,牵引着每个人情绪,上演着另一种版本的《活着》。

像我这种人生经历,不足够支撑到100%解读电影“情绪”与细节的观众,通过107分钟的“渲染”,看见应该被看见的边陲/边缘/角落,无形的墙/幕/屏被打破。

这也许就是电影的意义。

这绵长的大梦知其为梦的你啊醒来救助那些迷途的人吧—《明惠上人歌集》分条聊聊此片我个人的高光感点吧:1视角 聋哑人主视角的中国影片,非常少见。

多少电影能让观众在观影途中,静到听见自己的心跳?

出生就在一个完全寂静的世界,那是怎样的孤独?

经书里说的六感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健全的人视为理所应当。

那残障群体,又被主流社会看见多少?

记得前阵子有朋友问,“为什么现在大街上很少看见残疾人了?

”看看被各种车辆占据的盲道。

这世上也许没有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其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路,还很长。

2 镜头语言 最适合大荧幕的电影。

反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森林》揭下了面纱,关掉了80%的美颜,呈现了中国农村真实的“色彩”。

因为少了“耳与舌(语言)”,眼识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用极少的台词营造的意识流场景/镜头,引领、启发、探索、支撑了观众“以身入局”,强迫观者调动“个人体验”和“生活经验”,参与一场禅宗开悟式的观影体验,去“经历/体验/感受”故事本身,而不是“被动的”的被告知,“我演/表达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乌托邦网游”,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不太相信极少的预算能够在加油站搭建出这样的场景,也许在试着呈现命运索取的同时,Ta也安排了一场馈赠,端看有没有双智慧的眼睛找到并看见。

3 灵气满溢之白牛与方圆(男主)白牛出场,就让我想起《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提到的禅宗廓庵的《十牛图》。

导演用白牛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呼应/对照方圆不同的人生阶段,并用来作为转场、回溯、梦境的时间锚点,几乎起到了”时钟“的作用,也给出了一个“高于人”的视角。

一个活在过去的男人,和一个厌恶自己过去的女人,彼此在对方身上的需求错位,无论是对逝去妹妹的投射还是找到一个可以放心倾诉不怕背叛的树洞,平行线相交于一点之后,就是无法回头的告别和各说各话的悲凉。

(话说很喜欢监控器直给部分,感觉给观众开天眼了笑)4 符号与隐喻 这个话题可说的就太多了。

男主异父的弟弟的面具和角色设定、孤绝沙洲的身影与雷电、监控画面的贴纸、几次镜像镜头的出现以及最后所有镜面/玻璃的碎裂与永远无法准时的手表。

相信我,映后的交流收获不要更多。

第一个蓝色面具出现在镜头前,我心里自动响起BGM,“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赶紧战术性喝一口饮料,强制拉回跑偏的“意识”。

5 万物有灵 苍蝇、蚊子、蚂蚁、牛虻、知了等,看见这些生物别提有多开心。

中国农村版的《万物有灵》,必须单独列一条来表达一下敬仰之情。

想起《阿拉姜色》里特效做出来的蛾子。

「若卵生 若华生 若胎生 若化生(金刚经)」,终于有人在讲人的故事中,注意到这些小生命了。

(此处cue一下《破•地狱》的蝴蝶)6 留白 这部电影有一种东方画的美感,留白处很多。

电影剪辑出来之后,也许就跟原创团队的联系就没有那么大了,但就跟镜头里的绳子一样,另一头牵着的是观众。

而片子之后的生命力,是由这一个个观影的具体的人,延续的。

这也许是所有“艺术品”的命运。

剧情,可以按照各位看官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导演给了我们机会,允许了每个人(包括我)能够安心的保留自己的“偏见”。

悲观的人看见悲伤,乐观的人看见希望。

允许我用一段荣格谈梦来结尾。

荣格如此評價自己的夢:以前我們認為自我意識產生的種種體驗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此夢的目的就是要糾正這種認識,它告訴我們從「另一面」看來,我們的無意識世界是真實的,而我們的意識世界不過是一場夢幻,我們所見到的所謂真實世界都是由一個特定的目標編織而成的,就像一場大夢,只要我們身在夢中,就會覺得它是真的。

這種世界的狀態很像東方所說的幻境。

后记 听说First版本比这个公映版本多了6分钟。

而我昨天刚好看了《误杀3》,同样非常推荐。

原来泰国才可以有佛。

这几天也看完了《鱿鱼游戏2》,那么问题来了:“规则制定者,如果下场玩游戏,那么Ta需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吗?

”...但Ta要做的,却是尽力去捕捉自己心中涌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画面,并敦促人们一个一个去「寻找自己的牛」。

我是谁?

谁是牛?

再继续补充一下,导演的身份、个人经历、影片的获奖、拍摄的台前幕后、团队的各种艰辛和付出,也都是很值得去探索的镜头外的故事。

可以自行拓展阅读。

总之,值得去电影院看的好电影。

至于禅宗的《十牛图》那就说来话长了,有缘再聊吧。

 7 ) 最后的告别

曼妙的镜头语言准确且清晰,非常精确地暗示时间线和人物心理,很多处近景具体远景虚化的镜头,以及少数的近景虚化远景具体的镜头,以及多处镜面和水面的反射镜头,其实都是主角聋哑人第一人称的视线,包括他工作状态时多处出现的监控画面、听觉模糊的声音、幼年时间线上出现的他和家庭。

他活在过去的时间里,父亲带给他的恐惧,妹妹掉入井中死亡的悲伤,残障引起的一切未知和无奈。

过去的夏天和此刻的夏天彼此穿梭,如同灵异的梦。

整体影片有极少的对话和声音,大多是静态中动态的画面,还有少量的物件和夏天的声音,比如钟摆、苍蝇、牛、雷鸣的声音。

每一个画面都好美,夏天晌午亮光乍开、灵异幻境般的美。

从开头第一幕出现的树林和白色的牛开始,这个画面多次出现,直到结尾处最后一个画面是白牛出现在一处荒凉的小岛上。

白色的牛显得遗世独立、神性又古典,犹如一位跳脱现实故事的角色在俯瞰凝视,整个故事又是没有听觉且失语的主角的多段意识,好像构成白色的牛在组建连接这些分散、悲痛、静谧的意识。

 8 ) 这不是一部单纯关于聋哑人故事的电影

方陆军不是疯子,但被社会定义为疯子,他也是聋哑人。

方陆军的妻子由头到尾除女儿意外身故后发出过哭丧的声音,和在此之后有她的全脸镜头出现外,也是聋哑人。

方陆军的父亲由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有面前翻阅的一本书,他也是聋哑人。

他们听力说话均正常,但都是那个社会的聋哑人。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社会给出的希望和承诺,已经远远大于个体本身应该自己去看见更多的。

那些“幸福来自于你的奋斗”“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标语,已深深植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对自己,也是对社会所寄予的期望与厚望。

最后的告别这个主题是在我看来,是方陆军和方陆军的妻子,他们代表着那个时期的社会做出的,对他们来说由始至终都不知其名啥的方陆军的儿子做出的既然是告别,也是选择。

只是这种“告别”(选择),是一种对不愿意去接纳事实的否认,但同时却是一种对于“幸福来自于你的奋斗”的转身肯认。

留给我的思考还蛮多的。

尤其是一个母亲在一个家庭里所扮演的角色,不管她那时的社会环境给予她怎样的一个社会地位,哪怕是不被看见和承认,但对于不管什么阶层的家庭而言,都是极其极其重要,以至于重要到这得许多年以后,才能被整个社会所看见。

因为她是在以一种隐形且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着所有家庭的孩子的成长,母亲不单单是孩子的港湾,还是当他们被逼退到墙角最深处时,心理最后那道防线的堡垒。

这个堡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这些孩子们会以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去与他们的社会相处,包括如何被社会看待,而在这种心理和情感成长方向上走入社会的孩子,会用他们的一生来书写与社会的互动和表现呈现。

而这一切又都会以代际承继的方式延续下去……我并不会单纯把这部影片当作是一部关于聋哑人的故事,相反我会将其看作是一部以聋哑人这样一个无法去讲述,同时也听不见国家和社会给出的单声道,相反更能听见和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真实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更多面相的电影。

若非是聋哑人,在面对虽然已有一个小孩,但长得算是很出众的女同事时,可能已然已是另外一个结果和发展了,而这些所有的可能结果和发展,都出自于一个家庭与他们的社会之间的所做出的互动(选择)。

这在我看来是一部对于社会做出最大控诉的无声电影。

方陆军的儿子由头到尾没有名字就是对社会的一种隐喻。

 9 ) 写给自己

可能跟今天没吃饭有关系,有点坐不住,看到一半就想走了。

但还是坚持看完了。

其实导演的镜头还是很美的,触动的点还是很多的,也确实感觉没看懂,可能跟我没吃饭有的时候看走神了有关系吧。

导演演后谈讲的遗忘是我最近偶尔想的事。

人生中有太多事被遗忘了,可能我选择遗忘最多的是让我痛苦的东西。

可能也不是我主动选择的,是身体的本能。

往自己内心关照在我看来是一个剖心的过程,剖心本身是一个痛并快乐的事儿,就像打个手电筒往自己内心深处照照,看到那些黑黢黢的,长满蜘蛛网的地方,或者是被尘封已久的过往。

那充满了伤害、痛苦、孤独和寂寞。

尤其是看那些不怎么想看的东西,充满了伤疤。

唯一的泪点是结尾处那些回闪的镜头,我似乎看到了电影学院。

那是我曾经呆过的地方,就是生活的回忆。

还是曾经,也就是过去。

这个导演想要告别的过去,轻轻共振了我的过去。

主演的恐惧,也让我想到了我的恐惧。

(不想展开聊,但我发现恐惧都与死亡相关。

)其实很多的镜头都是错位的,主演看到的时空都是交错的。

我在想时空的交错和导演所讲的无法交流是否可以类比。

有没有可能这个世界交流的错位就是时空的交错。

时空就是交错发生的。

导演所讲的创作时他所有的过去和现在在大脑里搅拌,这种炒饭和高度的凝练就是会失真(失帧),所能意会的人少之又少。

看完电影出来等电梯看到在按摩椅和小凳上睡着的人,他们的鞋子脏兮兮的,不知道是工人还是什么人。

总之正常人应该不会睡在那吧,最后出来我还花了4块钱把最后两根糖葫芦买了,本来都走了,又扭头把它买了,尽管我不想吃。

感叹我这同情心。

 10 ) 南京2024.12.26

现场20人左右无人提前离场结尾掌声都蛮认真旁边大哥看了很久手机在母亲熄灯后离去他哽咽了过程中几次触动父亲患上干净衣裳后望向孩子兄妹俩环抱父亲以父亲视角回忆河边洗澡的开头通缉令故意杀人的后知后觉 熄灯后以为是相拥实际是儿时最后的告别告别了以前 了吗?

ps北方孩子 河南孩子知了 医院 老生弄啥了 农村的蝉鸣 夏日的飞虫 想到白鹤去了 以为会睡着 现场没有在跟着镜头剪辑思考挺有趣的加油~

《最后的告别》短评

就这。。。

8分钟前
  • 残冰
  • 很差

20210801 First·西宁奥斯卡 本届奥斯卡最后一部,也是充满惊喜的一部。在视听语言的探索方面,毫无疑问是本届影展的佼佼者,也较为符合First的调性。很多精心设计的镜头,处处让人感到主创们有意识的美学创新。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声音的处理,对于不同介质声音极具表现力的捕捉和呈现,成为表现影片主角聋哑人心理世界的重要手段,配合以大光圈浅焦的广泛使用,勾勒出一个官能丧失之人异于常人敏感的内心和感官世界。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特别是在剧作上显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主创团队多位电影学院保安出身的背景,也给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但仅仅是在场外。

12分钟前
  • 推荐

敘述被藏匿 被監控畫面 虛焦 長鏡頭 無序地橋接肢解殆盡

15分钟前
  • 释年
  • 很差

1.8四舍五入预算低但画面很好看,只是不知所云。

19分钟前
  • 沉桥保重
  • 较差

两星半鼓励吧。

20分钟前
  • Beeman
  • 较差

在深浅焦段中滑行,做着充满弹性的往复运动。今年first目前看到最有实验精神的一部,因为它真正做到了控制变量

23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过去的涟漪如果有刻度,时分秒的慢或快,既是回溯的心路,又是精神症结的发端。这个意象使用超过席地而坐的牛。钟声敲击的个体,是息息相关的成本/通向“幸福”被努力的奋斗路。有不够信任观众的顾虑,后面拍得太实在,越轴的正反打那对望的力量、加油站的情绪,被消解掉一些。浅焦及使用监控录像,还有虫蝇的灵异效果,都是很好,挺厉害的,三星半(2018的部分有处场景穿帮,小卖铺怎么也不会贴猪年吧)(说塔邦赣吧,也确实…但“工作得到支持改善”也有,字幕快完了冷不丁划过一句…藏得挺深)得亏先前把《镜子》看过了。而戴面具的男孩把我瞬间拉回《嘛呢石》小和尚。

25分钟前
  • DJ严东东
  • 推荐

难以割舍自身经验的僵硬挪用,以导演意志为绝对依据的失效节奏,以及基于此的混乱动力与虚弱悬疑,视听是我最反感的那类象征主义,一起构成全片的真正的感官失调和失效。

28分钟前
  • moonshiner
  • 较差

没进入核心事件之前一脸懵,慢慢明白是啥回事后,可看性增加了那么一些,但也就这么一回事,比较乏味。

30分钟前
  • 较差

果然,非常典型的只有画面没有故事的国内文艺片的模样。我可以理解作者电影本身就是私人化的,但一味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观众而言未尝不是一种不尊重。希望国产艺术片能够走出去,抛弃叙事的电影就失去灵魂了。

32分钟前
  • ANTISOCIAL
  • 还行

非常好,混沌的聋哑人世界,静水下的剧痛。虽然没台词,但是情节、感情都很鲜明,因而毫不沉闷。声音设计非常出色,特意关注了职员表:娄堃,赵古今。阿彼察邦和塔可夫斯基并不持有无台词电影的专利。

37分钟前
  • SHAShengnan
  • 推荐

形式大于表达

42分钟前
  • Tyler-tree
  • 较差

先天聋哑人方圆的父亲方陆军,患有精神疾病,失踪多年,近期,因犯杀人罪被警察通缉。警察上门调查,引出方圆一家三代人的离散命运。

46分钟前
  • 猫咪的影迷-
  • 较差

作为工科生,每次看到意外事故的统计数据,我都会在心里默算一遍其发生的概率。即使这个概率很小,我仍然会产生掉进这个概率中的恐惧,更何况对家庭对个体来说只有一和零的区别。影片中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放在十几亿人口中,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我却只想到冷冰冰的数据,也许,这就是从意识到思维的过程?

4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文本够扎实,但对现在这种乏味的镜头语言全然无感。

52分钟前
  • 誓言_瞬间
  • 还行

为主题和创作的勇气给三星吧。实在不能说是个很成熟的作品。两个小孩演很好。

55分钟前
  • 柏小莲
  • 还行

3.0。技法娴熟,丰富,像很多前后景交替虚焦,用旁外音交代情节,电影语言统一且流畅,还有最厉害的时空转换无缝剪辑,有的甚至镜头横移通过背景变化直接切换,全片的摄影都很有设计,而问题是人物情感与影像之间过于依赖以物传导,如果不看影评分析,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导致理解混乱,太含蓄使得观影体验找不到共鸣感,有一定门槛。

58分钟前
  • 蓝风筝1986
  • 还行

Nope, 我觉得不行。稚嫩的镜头里充满了初学者试图炫技的急切感,虽然过程上是处心积虑的,但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像刚上完大一上学期视听语言课着急 showing off 的习作,而非具备深厚表达力的创作者。

59分钟前
  • Kazuki
  • 较差

@CFA小西天 一种对视

1小时前
  • 三岛
  • 推荐

成都路演站标记,没有太看明白,包括后续跟导演的交流,感觉片子很私人化,不可恭维。

1小时前
  • ं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