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嫌弃过你的朋友吗?
“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
”“你刚才说的话好丢脸啊!
”“你怎么这么不make sence。
”你可能说这不是嫌弃,是关心,但是你不可否认,你试着改变你的朋友成为你想要的朋友。
Mary想治好Max的“病”。
事实上,这是一种伤害。
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朋友,同样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朋友亦然。
影片的最后没有两人相视而笑的那种温馨动人的大团圆,但是却是最完美的结局。
就正如我们不愿意和多年没见的小学朋友见面一样,我们不愿意破坏那美好纯洁的回忆。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
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
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
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
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
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
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
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
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
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
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
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
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
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泪流满面。
剧本精彩,寓意生动,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玛丽还是马克思?
还是两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就这样静静离去了,悲伤万分,满墙的信件让我瞬间泪崩,这个故事较会我们要更爱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两个互相慰籍的笔友,故事的最后真实的残忍,这就是人生吧!
《玛丽和马克思》 的故事简单得不可思议。
8岁的玛丽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孤独的小姑娘(影片中这个部分是彩色的);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市区,肥胖、患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马克思的部分影像则变为黑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了对方并开始了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的通信。
观众跟随着一封封信,进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玛丽和马克思》形式虽是稚拙的粘土动画,但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
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昨晚看《Mary and Max》,前半部分令我很有感触。
Mary的家庭和她的童年生活,孤独的Max,不知道怎么让我想起了一些别的事。
我每一次回老家,都会彻底转换一次生活的视角。
今年10月底我又回去过一次,感觉尤为明显。
在那里,我彻底离开网络、几乎不看电视、接收不到多少外界的信息;我和奶奶在乡下过日子,身边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真实的人们。
奶奶不停地跟我说乡下的人和事:村头那家的婆婆精细地过日子,田里种菜,河边斜坡上种菜,甚至在自家房子前面的空地上都种上了黄豆苗,而收黄豆后却铺到我家门口的平地上晒打,弄得我家门口灰尘弥漫,门窗都不能打开。
村里的人们都戏说,这位婆婆恨不得在自己额头上都种两颗黄豆。
隔壁家后院的树长势太猛,把我家后院的瓦都捅坏了,奶奶跟他说了几次他也不愿意砍掉几根树枝。
而我家门口的桃树树枝伸到了他家的地界,他就直接将桃树砍了半边。
这就是乡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生活非常不可思议。
很难想象人和人会有如此不同的生活。
在城市里,你会操心一根树枝被人折断了吗?
当然不会了,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树。
在城市里我们连一棵自己的树都没有,多无聊。
完了彻底跑题了,我直接进入影评部分。
★ PenpalMary的家庭并不幸福,爸爸在工厂做工,收入微薄;妈妈嗜酒,无心家事。
父母对她并不负责,也没有给予什么关爱,她长得不好看,更没有朋友一起玩乐。
这样一个家庭如果是在中国,小女孩最后应该就是默默地、正常地长大了。
而Mary是在澳大利亚,因此她居然写信交了个笔友!
Amazing!
而她的笔友Max远在美国,竟然给她回信,两个人开始沟通。
片头说这个动画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种故事只可能发生在外国了,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个老头子再空虚寂寞也不会给一个小女孩写信的,他没有这样的纯真。
(再次跑题地喊一句:儒家文化害死人!
)★ 友谊片尾字幕说:“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应景,因为Mary和Max更像是彼此的精神鸦片,而不是朋友那么简单。
Mary以Max为例子,写作出书后,Max大为恼怒(这是肯定的,而研究心理学的Mary居然没有想到,我很惊讶),中断了和Mary的通信,Mary从此崩溃,连丈夫的爱都不能给她安抚,她就此沉沦,这就足以看出Max对她而言不只是朋友。
一个成长经历这么糟糕的女孩子,当然不可能因为从小拥有一位知心笔友就变得人格健全、乐观坚强,所以她的崩溃在情理之中。
★ 爱情Mary长大后嫁给了小时候的暗恋对象,可见她其实一直停留在幼年的阴影中,并没有真正走出来。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看法可能有失偏颇。
在Mary最黑暗的时候,丈夫选择了离开。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觉得这个男人好不负责。
随后就释然了,Mary原本就不是很懂得去爱一个人,被抛弃或许对她更有好处。
我本来想,至少她丈夫应该将她安抚好,待她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了再离开,呵呵,真是幼稚的圣母情结。
★ 心理问题Max是个有自闭症的老头,孤独终老。
话说,现在中国有4300万剩男,将来会不会出现许多个Max呢?
嘿嘿。
有外国机构研究说,中国人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比例极高(大约70%,我不记得了)。
可惜中国人都没有心理医生,而Max有(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啊就是圆)。
尽管医生未能完全治愈他,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至少给他帮助,令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其实我蛮羡慕的,我也希望有一个私人的心理医生,为我答疑解惑,可惜没有。
我能想到的自助方法就是自己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至今还没有行动。
★ It's always too late.我看到豆瓣有人评论说:“本以为是治愈系,结果看得我好伤心。
”呵呵,其实这就是我最欣赏本片的一个地方。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啊,美好的结局是很少见的。
Max自闭了一辈子,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要爱自己,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但是已经太晚了,他的年龄、身体以及整个生活经历令他无力再做多少改变,甚至也没能等到Mary来看他。
这样也好,万一见面了发现彼此突然找不到话题了,那岂不是很冷~~但故事结尾还是给了人们希望,Mary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一幕她是笑着的。
年轻的人们,一定要早点想通啊。
这个世界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的winner,而loser恐怕都差不多自闭型loser,他们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的特征,程度轻重视成长环境而定:1.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善于察觉自己的复杂情感因而沮丧混乱。
尤其无法正确处理异性的相处关系。
2.不会迅速适应环境来为自己挣得优势,对挑战会第一时间选择退缩3.从小到大,持续性地为自己的笨拙或丑陋感到难堪4.有内心的一套规则,对涉过自己底线的行为一直压抑的愤怒,熊熊如地狱之火5.有长期收集或者执迷的某样东西,在某方面的知识渊博得不可思议。
6.为克制焦虑对甜食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易陷入超重和形体问题导致焦虑的循环困局。
7.爱自己的父母,又为同样是loser的父母感到难过。。。。。。。。
Max是这样,Mary也是这样的。
如果我并非李开复那种明眸皓齿清楚口齿好好努力天天向上的,我对做最好的自己这件事便会觉得遥远且永远不着边。
或者我有时也热血励志一下一切皆有可能,光芒四射的瞬间也可以混充舞台主角,但会有幻影消失的一刻,好像早晨的露珠蒸发在夏日太阳下。
我的思虑过多,但很少人注意这点;要看命运安排,我才能在什么时候恍然大悟明白自己的个性,再试着接受自己的人生,不再为自己做不到别人能做的,收到别人怪异的目光,而感到抱歉。
享受人生,挥洒现在,我是世界之王?
这是做成了阿凡达的卡梅隆才会说的话。
这时候,如果你,我的朋友,出现了,即便是我们有年龄,阅历,生存状态的差距,有异性之间微妙的感应和偏见,但你关心我的悲伤,坦荡接受我的奇奇怪怪,对我的宽容甚至超过你对身边的人,我们来讲一些全无用处但是有趣的事情,交流我们共同痴迷的爱好,某些时刻,我们的心的的确确真真正正是相通的。
事实上,到头来我发现,你比我想的还要重要。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我看了两遍,第二遍从头哭到尾。
一个看起来似乎万年loser的阿宅,简单浓缩的故事,有着超细腻的心理质感。
Max这种人很神奇的一点,是能看清主流价值和情感的漏洞——用纯逻辑的眼光看,我们所执着的生活显然是华美的爬满虱子的袍,轻飘飘全是缺点的镂空纱。
世人都在渴盼返璞归真,Max才是真正用小孩童真眼光看世界的。
Max中彩票的情节是神来之安排,Maz不拿去治病购房旅游却买了一辈子份的巧克力,加上热衷的玩偶全套,已经满足了他毕生的愿望——我们都知道,普通人的物欲无穷尽。
Max将用剩的大笔钱送给照顾过他的老太太。
神奇的老太太去狂欢,镶牙以及尝试喷气设备。
这笔看似能扭转Max人生的奖金,最终被不相干的人贪污滥用,继续成就着世人眼中的winner。
这简直是人世间的一种典型吊诡。
处理你人生轨迹的,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么?
然后,关于loser如何剖白自己,引导自己我将不厌其烦地摘引大家已经反复引用的,结尾Max给Mary写的信: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
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
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
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
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
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
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
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
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
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
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
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
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
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
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
他们也常常吵架。
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
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
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
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
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
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
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
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
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
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
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
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
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
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
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
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
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
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
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有多少人从mary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呢,起码我算一个。
比如被坏小孩欺负,自卑自己长得不好看,没有一个像样的宠物,也没有多少一起玩的朋友,不多话,不出色的成绩,尽管是一部分人学习的对象,但有更多的人被树立成我的榜样(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被告知某某某已经可以手腕悬空写毛笔字,某某某的英语如何如何,某某某的画送到外地去展览。。。
)很多时候我习惯于坐在卧室的角落,对着小说神游。
又有多少人从max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或者自己所恐惧的未来会出现的影子。
孤独、肥胖、对周围的世界感到紧张和无处是从,被说不聪明,做着无名的小工作,住着简陋空荡的公寓,没有自己所爱的人。
这是动画版的《小人物日记》,又一次去挑战这个社会得成功者得幸福的惯例。
他们到影片结束都还是小人物,多年前不如意的地方也没有多少改变,但是何必等到变得出类拔萃、十全十美,才有底气列出自己选的最好听的top5 words,才觉得有资格给市长提建议,才敢写信给牛津字典要求加入自己的发明,才好意思对别人展示自己的菜谱;即便只是彩票的中奖,也可以华丽丽地配上宏大的交响乐和咏唱,以此庆祝属于自己那一刻的到来;即使不是和伯爵结婚,没有高大的城堡,也可以心满意足,肯定地宣称“我往日遭受的磨难算是得到了补偿。
”mary和max的友情保持了很多年,在无数的信件和巧克力之后,他们终于见面了。
只是在mary到达的那天早晨,max却已经在安详中离开,身边还带着他的表情谱。
在mary牵起max的手时,我强烈地意识到max再也不会动,再也不会坐在打字机前写信以及吃巧克力热狗,于是泪水开始酝酿着要涌出来,后来看到max贴的那满满一个墙壁的信时,终于决堤。
但是我不会觉得难过,他们几十年来的喜怒哀乐都得到了另一方的聆听和回应。
那些画片、礼物、信纸实实在在地贴在那里,无声地证实这一个事实“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这么长久的友情是他们人生人行道上最耀眼的路标,有了它就足以忽视余下的“裂缝、香蕉皮和烟头”。
小时候会自卑的我总是觉得要等到自己变成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才会快乐、才可以满足。
如今生活已经在我以及那些一起长大相互熟悉的同龄人面前展开,生活的方式就像菜单上排得满满的甜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特色,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创造出一个。
"que a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拥有友情和自己故事的人生就是幸福而满足的,这个事实真实如同那台打字机、耀眼的毛绒球、瓶装的眼泪、全套的玩偶和满墙壁的信纸。
PS:音乐很好听。
PPS:这部电影有《天使爱美丽》的风格,max也叫我想起阿甘。
PSS:只有这一次我是看哭了的。
人累了就没有感动了
非常出色!
我不推荐看。
黑暗版心灵鸡汤⋯⋯三年前我应该会给五星 可惜我已经长大而且已然老去 我明白人生虽然没有过份的美好可也并非缠绵着时刻的孤独 悉心制作的黏土动画所讲述的那些顿悟和可爱的小道理是无法煽动起人生波澜的啊
在不合适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对不住了
能在孤独寂寞的人生中遇上如此纯粹的友谊,何其有幸。黑白灰的纽约和浅褐色的澳大利亚,点缀红,简朴的粘土造型和布景,直击人心。PS:爱与包容-“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PPS:爱因斯坦梗-Love=mc^2 | 唯有宇宙和人类的愚蠢是永恒的。PPPS:爱极影片中对气味和封闭抑郁内心的描绘。(9.5/10)
额。这样的审美观,额,实在坚持不下去。。吱吱。。太过了点儿。。
动画版查令街84号。。。但总有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表达。。。
当初找了好几个网站找不到,终于找到了。只能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画风,这样的画风讲这样的故事是炫技吗
太多太多旁白,电影也好小说也罢,应该用叙事本身来阐述观点和想法,不然和议论文有什么区别?26万人评价,豆瓣评分8.9,no86名,是我极少数几部看不下去的片子。一个90分钟的电影让我似乎看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一样煎熬。然而故事本身讲的东西也并不复杂,忘年交的朋友聊各自的喜好、性格、人生等等。当然也不是说片子一无是处,比如画风很少见,让人印象深刻。
三星半。
感谢上帝,可以让我们自己选择朋友。更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在09年最后一次哭的酣畅淋漓。PS:音乐很好听,以后可能会用得上。
这是第一部结尾处让我痛哭失声的动画片。总有一种感动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温暖就在你心中。——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结尾让人悲伤却又充满温馨,感谢MAX感谢MARRY
粘土动画真是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而且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设计,画面的色温色调,以及写信的字体等等,都显得极为协调。人啊,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一些裂缝、香蕉皮还有烟屁股,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会被人欺负嘲笑,会被命运愚弄,会不被人理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过感谢上帝,我们无法选择亲戚,但是可以选择朋友。能有像玛丽和马克思这样的朋友或者笔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衷心祝愿每个人最终能接受自己,能与这个世界和解,能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和这么多打五星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感到压力很大。。
Mary老公腐了... 杯具啊 因为有了爱情所以光彩照人 傻傻的小姑娘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的
感到不到我哦
不喜欢看这种让人觉得很压抑的片子~~不过这次是在暴风雪的晚上,第一次和贤惠和LU1窝在我的房间关着灯看完的电影,纪念一下
8/10。不禁会想导演到底有多么孤独怪异的童年,才能拍出这样令人惊奇又难过万分的悲伤童话,那些晦暗沉郁的画面,那些造型丑恶自闭症的人物,那些简陋到只靠旁白叙述的剧情,因为许多幽默独到的小细节而散发出一种粗糙又真诚的质感~~ @2014-04-09 09:45:20
无感,还是更喜欢飞屋环游记,另外这片不适合小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