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去看哈!
很有创意的一部电影,情节紧凑,步步紧扣主题,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叙事结构很清晰,一卷神器的伍佰音乐卡带可以让主角拥有特殊能力,在播放这卷卡带的音乐时,可以穿越时空,改变错过的爱情,本片讲述了生死之隔的恋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并双向奔赴的故事。
有情感的纠葛,也有穿越的烧脑,爱恨交织,彼此寻找爱情,非常推荐观看。
偶然间,打开豆瓣,翻了翻存了好久的电影。
长舒了一口气“唔,好像 已经很久没看电影了”。
反复犹豫着选定了《再见,少年》,其实并非偶然,因为它和我高中读过的一本小说同名,但剧情可谓是大相径庭。
不得不说,很狗血。
但大陆片中该有的青春疼痛元素一个都不少:暗恋,原生家庭,高考,斗殴犯事……电影里男主张辰昊提到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每日都要将一块重重的石头推向山头,再任其自由滑落,他认为那就是他自己。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角色呢?
生活之重量对于每一个来说都不是随口说说的吧,我想。
回看自己,自成年以来这几年,一切好似平静如常,殊不知,那些细碎平常的每一分秒早已将我们与过往拉开距离。
你若问是什么改变了自己,我想说,大概是选择吧。
电影中张辰昊如果没有选择离开混混帮,就不会认识黎菲,也根本不可能变成“好学生”,而黎菲如果选择去了瑞典留学,张辰昊的命运是否会更悲惨呢?
有时或许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就导致我们做出覆水难收的决定。
故事结局,黎菲说:“我总觉得欠着她点什么。
”这个念头促使她替张辰昊扛下了罪名,她移走的或许不仅仅是西西弗的石头,而是把自己的前途硬生生地和张辰昊绑在了一起。
我想,青春时的浓烈与真挚大抵就是如此吧。
片尾曲好像有男主的旁白,他很感谢黎菲,愿意做他的朋友。
张辰昊是过早成熟的,因为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以及来自家庭的寒心。
黎菲是幸福单纯的,有着美满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好成绩,典型的乖乖女。
全片呈现出的是复杂的青春往事,心碎,迷茫,失望,但裂痕中总有照进来的光,这束光之于张辰昊,是黎菲,是发现自己考了598分那一刻洋溢在脸上收不住的喜悦。
时间的河流是滚滚向前的,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有顺流而行,在未知中寻找已知,在已知中探索未知,不破不立……
(因为短评装不开了所以改为长评)为什么一个理工男胖子就一定不懂社交,就要学猪叫,就要去找技校女去开苞,之后还被拒?为什么一个大哥一定要带坏男主,一定要杀掉妓女,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我们这种人?(没点手段与野心怎么可能做上大哥,难道就因为天生长得像?)为什么一个下岗职工(男)就一定要酗酒滥赌,欠一屁股债。
他们真的都给男主制造了行动上的障碍和情感上的压力吗?上面的,都是剧情需要还是根本无关紧要?这些有碍叙事效率,影响戏剧逻辑的内容,是否可以说它们全充斥着一名女性精英对待底层男性的傲慢?前半段展开剧情,用了大量的独白旁白,所有人物的历史,动机,情感,都用嘴巴说了出来。
后半段突然杀人,猝不及防,为杀而杀,人突然就要被搞,轻轻碰一下就要死掉,简直无语。
下岗潮,高中应试教育,封闭管理,妓女混混等混乱社会环境,都作为空泛的符号能指来填充她们的青春。
前期关系铺垫没有一处设计让人感觉人物关系有质的飞跃,昆德拉和西西弗斯也只是导演自多多情的一种文学崇拜下的自以为是的优质修辞,本身并不符合人物的青春心理特征,放出来便匆匆做结,留下了大量的未解决问题。
然后,至于最后的北京香港朝圣论,真的有必要还是说,导演认为,作为像导演一般层级的女性精英人物,这已经是生命不可再低承受的生活规格了?
一辆火车,一段旅程,一个回忆,整个青春!
子枫妹妹的演技就是厉害~ 男主的演技也是不错喔, 讲述了两个原生家庭完全不同成长起来的人影响是多么的大,不停的在和自己作斗争,在和命运作斗争,奋力而坚韧,西西弗的石头扔掉了,心中的负担也扔掉了,生而为人,不要辜负此生. 电影主要讲了什么🤔我可能没太理解 ,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拼劲全力的人没能逃脱现实的牢笼
再见少年跟少年的你很像但又不一样,后者从男女主角两个视角共同出发,所以两边人物的故事都很完整,最后也能明白为什么两个人的感情如此坚固,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都是帮不上忙的只有他们两个人彼此支撑未来和希望。
虽然再见少年也用到了两个同伴畅想未来的桥段,但两人的关系始终黎菲是更有主导的那一方,无论是中间因为老师的压力她放弃他们俩的关系,还是后来悔悟认为张宸浩只有自己一个朋友,但是黎菲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如此具有决断力,让她在两人关系中更醒目,也让她坚持她俩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自我的良心觉醒,以至于最后帮忙销毁证据和惭悔告白导致本片更像一个少女赎罪史 ,而不是少年少女共同对抗整个世界,虽然与少年的你一样都设置了学校外世界暴力穷困的一角,但再见少年这里的小镇上工人不停下岗失业、混混肆意散布街头、接连两起凶杀案都更像是两个少年关系的注脚而不是围逼他们的力量,如果少年的世界中只有周边人的情义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那这些情节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存在了那怎么可能忽视这些而仅仅只对一个人怀有愧疚赎罪之心,她觉得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她有多少力量可以承担起对同伴的责任,还要为这份责任付出代价,这部片子干脆叫爱揽活的中国少女的一生。
张子枫的好演技一直很稳定,男主表演的突然间情绪转换总让时不时想到涉过愤怒的海,不过相比再见少年涉过愤怒的海里面他的演技更纯熟一些,也更贴合角色一些。
暴力会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包括完完全全的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他不用做那样一个西西弗,如果他能够不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那块石头上山冷漠是一种因素吗,或许很多制度也不够完善,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按照那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人生尽毁是一种必然。
是一种他只能够去接受的现实,是他不愿意相信却存在的现实。
如果之后,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解脱他的现实,不再是奋力去够那样一根稻草,不再需要自我寻找希冀中的明天。
这是一个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的电影。
它探讨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情感,像母爱或者初恋那种能够天然收获共鸣的母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独特、更自我的表达,尽管影片宣传方打的是少年友谊这个点,但似乎并不准确,这种情感,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友情,我理解为是一种在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和他人之间最真挚的深度关系。
我认为这种表达是真诚和可贵的。
我的工科同伴说,他想到最近一次饭局上的聊天,恰好在座的有几位都是和学生时代的恋人结了婚,大家总结说,还是那个时候的感情最单纯。
我说,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各种计量规则不屑一顾,看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
那种“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孤勇执拗是青春期限量供应,过了那个时期就魔法消失,大家都变成了头脑不简单、思虑很周全的社会人,谦虚好学,忙着进步。
影片的影像风格堪称冷峻,既没有要搞唯美浪漫青春回忆,也没有要去营造暗黑悬疑气氛,故事缓缓铺陈,千禧年的南方小城,起伏的坡道和不知伸向哪里的铁路,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和凌乱的教室,街头突然关门的碟片店,永远闪着暧昧灯光的洗头房,封闭、懵懂,落后、悸动,带着隐隐的颓败和迫不及待迈向新世界的狂妄,这是30+一代人走过的青春,也是男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和大部分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世界的乖乖女,一个是勉强考进高中的小混混,来到新环境,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敏感、探寻和格格不入,同样地,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隐隐的力量在迸发,张辰浩决定好好学习创造个奇迹,黎菲也面临着更多优秀的竞争者,两人由于物理距离上的靠近逐渐熟悉,黎菲答应帮助张辰浩补习功课,上下学的铁轨路上、同桌的教室里、街边的小吃摊上,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
故事节奏让人感觉在看很多年前的日本老电影,写实、平静的画面中暗潮涌动,似日夜交替时的海面,两个新入学少年的邂逅,轻快、平缓的校园生活,似笼罩着海上夕阳残霞的余韵。
故事整体概括:一个乖乖女认识了一个小混混,两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朋友,男主上进了一点,然后女主怕自己被影响不理他。
然后男主堕落了,女主又想要拯救他,男主不理她。
然后男主意外卷入杀人事件,女主包庇他。
多年后,女主回忆往事,觉得双方都因承担法律责任而放下了内心的石头。
首先,剧情非常的破碎,逻辑乱到我不敢相信。
青春剧大部分就是女主拯救堕落的男生或者反过来,然后这部剧就是莫名其妙女主就成为男主的光了,然后又不理他,然后又去找他,然后又去守护他。
我认为女主吃的非常空,不好好读书,整日内心不知道在纠结什么,男主非常自私,老扒拉人家,影响人家学习。
结尾明明混混头子自己摔死了,男主还要用石头去砸他,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
里面有个胖胖叫做梁沐,是男主的朋友,因嫖娼被女孩嫌弃(确实很惨,有钱都被嫌弃)而逃走,从此音讯全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交代,他消失的意义是什么?
有什么用?
真的很恼火,可能是我平常看悬疑片和恐怖片看多了吧,对不完整的后续交代非常失望!
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出现呢?
其次,人物刻画很有问题,演技非常的尴尬。
男主原生家庭悲惨,是的,并不令人同情,因为他演技不好。
他笑起来就像铁憨憨,心酸的部分我找不到,张宥浩本身气质有点像混混,但不是令人心疼的混混,是有点喜欢挑事、很普信的混混。
《左耳》里面的欧豪,演技比他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张宥浩的电影,我不会再看。
张子枫演技不错,但是这个女主,和《宠爱》、《盛夏未来》、《秘密访客》里面的人物角色,有很强的重复性。
可能是个人特色太强,情绪表现方式对我来说很熟悉,也就没什么代入感。
易烊千玺的演技,就我个人来看,是挺好的。
每次都很不一样,尤其是眼技,估计和接的本子也有关系,他很会挑剧本。
虽然他下半张脸的控制力有待加强,但是演技依然吊打张宥浩等青年演员。
吴磊演技也挺好,就是太帅了,我可以只为颜值买单,所以没有客观的分析视角。
可见,拍电影的男演员不能太帅,当然也不能太丑。
气质不能很猥琐。
像包贝尔,就属于气质猥琐的。
最后,《再见,少年》的镜头语言也很拉垮,甚至没有《兔子暴力》做得好。
《再见,少年》集合了多位高水准的电影人为其保驾护航,按道理来说不该如此。
监制焦雄屏,操刀过《蓝色大门》、《听说》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摄影指导赵剑桥,师出赵小丁,曾掌镜《归来》、《金陵十三钗》等佳作,新闻说他为该片打造了极具氛围感的镜头美学。
很遗憾,我觉得好难看啊。
这个电影难熬的地方在于,节奏之差,叙事密度之低,当你以为片子已经过了半小时的时候抬表一看,才过去十分钟。
所谓的现实题材青春片也快成为一种批量制造了,再这么拍下去意思也不大。
真是灾难般的观影体验。
导演的另一个作品《我的姐姐》,我当时就吐槽过,真是高开低走,结尾很烂,没有利用好这么深刻的社会议题。
结局时姐姐态度突然大转弯,跑回领养家庭带走了弟弟,回归了“扶弟魔”的本质,引发争论。
电影当然可以描绘具有争议的剧情,但成功的剧本应该引起的是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而不是愤怒。
既然主张宣传女性站起来就要贯彻到底,结局却还是回到塑造卑微女性,我感觉我被骗了。
跟《我的姐姐》的结局一样,《再见,少年》的结局又一次出现了这种为了将戏剧冲突推向最高潮、角色头脑一热做出我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一边说着不混了要考个好大学,结果被流氓威胁不肯报警,目击凶案现场也不报警,最后争执中有人失足跌下土坡摔死还是不报警,男女主“心有灵犀”地一起破坏了现场,隐瞒案情十几年。
真是血色浪漫呢!
这个血是我吐的。
另外我想说,国产青春片里,一定要有学霸给学渣补习的情节吗?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感情吗?
为什么不能上课好好听讲啊?
为什么不能找老师啊?
补习这么简单吗?
学渣补习一段时间就真的这么容易进步吗?
写不下去了,反正我很后悔,我就不该看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生气。
大家好,我是一个很少给烂片写评论的人。
因为烂片的定义很难下,甲之蜜糖为乙之砒霜,我很讨厌不代表它就一无是处,也不代表没有人喜欢。
比如,我非常不喜欢《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就算我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几欲泪目,我也只是发了个朋友圈小小表达一下。
所以让我产生如此气恼、悲凉心情的电影,让我能打开豆瓣劝大家不要去看的电影,多年来也就两三部。
《再见,少年》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日中午我打开了芒果TV,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它。
然后我就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两小时。
我没有半路逃跑,因为我就想看看它有多烂,有没有比我上次看的《兔子暴力》还烂。
答案是肯定的。
我的朋友说,人不能总看烂片,会很影响心情。
是的,我现在的心情就很沉重。
我对于国产青春片(包括犯罪、悬疑、疼痛)的元素,其实始终怀有期待,但是屡屡碰壁。
小时候我看的非主流文学,为了营造青春疼痛感,一定有命案、互相包庇、悲惨原生家庭的情节。
《少年的你》暂且不说它的融梗,这电影还是很有意思的,还有《悲伤逆流成河》也挺好看的。
可见,情节就算落入窠臼,也不能代表电影就非常烂。
那么《再见,少年》是怎么做到的呢?
故事整体概括:一个乖乖女认识了一个小混混,两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朋友,男主上进了一点,然后女主怕自己被影响不理他。
然后男主堕落了,女主又想要拯救他,男主不理她。
然后男主意外卷入杀人事件,女主包庇他。
多年后,女主回忆往事,觉得双方都因承担法律责任而放下了内心的石头。
首先,剧情非常的破碎,逻辑乱到我不敢相信。
青春剧大部分就是女主拯救堕落的男生或者反过来,然后这部剧就是莫名其妙女主就成为男主的光了,然后又不理他,然后又去找他,然后又去守护他。
我认为女主吃的非常空,不好好读书,整日内心不知道在纠结什么,男主非常自私,老扒拉人家,影响人家学习。
结尾明明混混头子自己摔死了,男主还要用石头去砸他,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
里面有个胖胖叫做梁沐,是男主的朋友,因嫖娼被女孩嫌弃(确实很惨,有钱都被嫌弃)而逃走,从此音讯全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交代,他消失的意义是什么?
有什么用?
真的很恼火,可能是我平常看悬疑片和恐怖片看多了吧,对不完整的后续交代非常失望!
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出现呢?
其次,人物刻画很有问题,演技非常的尴尬。
男主原生家庭悲惨,是的,并不令人同情,因为他演技不好。
他笑起来就像铁憨憨,心酸的部分我找不到,张宥浩本身气质有点像混混,但不是令人心疼的混混,是有点喜欢挑事、很普信的混混。
《左耳》里面的欧豪,演技比他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张宥浩的电影,我不会再看。
张子枫演技不错,但是这个女主,和《宠爱》、《盛夏未来》、《秘密访客》里面的人物角色,有很强的重复性。
可能是个人特色太强,情绪表现方式对我来说很熟悉,也就没什么代入感。
易烊千玺的演技,就我个人来看,是挺好的。
每次都很不一样,尤其是眼技,估计和接的本子也有关系,他很会挑剧本。
虽然他下半张脸的控制力有待加强,但是演技依然吊打张宥浩等青年演员。
吴磊演技也挺好,就是太帅了,我可以只为颜值买单,所以没有客观的分析视角。
可见,拍电影的男演员不能太帅,当然也不能太丑。
气质不能很猥琐。
像包贝尔,就属于气质猥琐的。
最后,《再见,少年》的镜头语言也很拉垮,甚至没有《兔子暴力》做得好。
《再见,少年》集合了多位高水准的电影人为其保驾护航,按道理来说不该如此。
监制焦雄屏,操刀过《蓝色大门》、《听说》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摄影指导赵剑桥,师出赵小丁,曾掌镜《归来》、《金陵十三钗》等佳作,新闻说他为该片打造了极具氛围感的镜头美学。
很遗憾,我觉得好难看啊。
这个电影难熬的地方在于,节奏之差,叙事密度之低,当你以为片子已经过了半小时的时候抬表一看,才过去十分钟。
所谓的现实题材青春片也快成为一种批量制造了,再这么拍下去意思也不大。
真是灾难般的观影体验。
导演的另一个作品《我的姐姐》,我当时就吐槽过,真是高开低走,结尾很烂,没有利用好这么深刻的社会议题。
结局时姐姐态度突然大转弯,跑回领养家庭带走了弟弟,回归了“扶弟魔”的本质,引发争论。
电影当然可以描绘具有争议的剧情,但成功的剧本应该引起的是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而不是愤怒。
既然主张宣传女性站起来就要贯彻到底,结局却还是回到塑造卑微女性,我感觉我被骗了。
跟《我的姐姐》的结局一样,《再见,少年》的结局又一次出现了这种为了将戏剧冲突推向最高潮、角色头脑一热做出我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一边说着不混了要考个好大学,结果被流氓威胁不肯报警,目击凶案现场也不报警,最后争执中有人失足跌下土坡摔死还是不报警,男女主“心有灵犀”地一起破坏了现场,隐瞒案情十几年。
真是血色浪漫呢!
这个血是我吐的。
另外我想说,国产青春片里,一定要有学霸给学渣补习的情节吗?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感情吗?
为什么不能上课好好听讲啊?
为什么不能找老师啊?
补习这么简单吗?
学渣补习一段时间就真的这么容易进步吗?
写不下去了,反正我很后悔,我就不该看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生气。
“这是个啥???
”看完只有这个感觉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要表达什么仿佛就是 两条平行线的相识,接触,离开。
各说各话,各自生活。
剧情很薄弱,过程中总会让人有点坚持不下去不能理解子枫妹妹挑这个剧本的视角,照着她选择的电影,这两天看的第二部了,这部比较失望,不了解出发点是什么,青春的开始吗?
整体电影来说,演员的演技不尴尬,但是结合剧情还是很奇怪无主题,无深情。
没有原因的开始发展到结束。
只有一句在解释,觉得是欠的,想帮。
两个不同的家庭,好的家庭条件让她可以去做选择。
而不得已的家庭条件,逼迫他放弃和去不得不做的选择。
不能互相理解,因为也从来不在一个频道上。
让自己变得更好 和 只能挣扎着生活已经够艰难了 的两种生活方式,只会有这样的结果。
生活给我们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但也只能用记得活下去,走在世界的边缘活下去。
完
今天看了再见,少年。
电影讲述了高中学霸少女和学渣少年的友情。
即使没有看过电影的你,其实也可以猜测一下接下来的剧情是:学霸帮助学渣实现人生逆袭。
似乎是个根本没有令人想看欲望的电影。
不过如果坚持下来,却会发现完全不是。
电影背景是2000年的高中,男主学渣一个,以前中学时期还是个不良少年,父亲好赌,母亲车祸成为了植物人,但是也因此改变,希望考上大学来让母亲苏醒。
而女主是个乖乖女,学习好,人漂亮,家庭也很优秀,是个梦幻开局的天选之人。
两人的交集,也是因为男主想努力学习,纠缠女主帮其补课开始的。
所有的初遇都是美好的,但只是因为不了解,距离产生了美。
男, 女主从小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观念差异,却早已为两人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为了帮助受校园欺凌的同学开始,男主就主张拳头解决,而女主想着诉诸法律。
本是朋友的两人,却就此渐行渐远。
男主依靠拳头,只能重新融入以前的不良团体,以此来拥有更大的拳头,却不知只是饮鸩止渴,最终拳头打在了自己的身上,深刻阐释了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而且电影中许多镜头都很有意思,例如男女主决裂后,女主希望男主走回正道进行劝说,而男主只认为女主是在高处说教,镜头里呈现的确却是男主居高临下的对倒在地上的女主说。
还有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火车轨道,也暗示着男,女主相伴却平行,永不相交的关系。
总的来说,电影剧情稍显平淡,虽然借着青春友情涉及了校园霸凌,家庭教育等等社会问题,但是都没有过份深入,令人看完没有在心中引起更大涟漪,稍显可惜。
只是一部适合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的电影。
2000年的时候,青少年的社会现状真的是这样吗?哎,电影中这个少年被迫无奈地去面对那个年纪本不该承受之重,愿不再有学校和社会霸凌,每个人都能去上学去读书,改变命运!
太致郁也太真实,学生时代每个班上都有张辰浩这样的学生,就像《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的许小波,他们所处境况让他们该如何选择?被逼到绝境根本没得选择,但凡有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家庭,少年也不至于沦落至此。如果是我处于那样的境况,我该如何选择?
没看懂是想表达什么,就是心疼姐姐,最后想用自己一个人去对抗那么多
海南被取消了场次,又出故障没能看成,现在补上。相同导演、相同主演电影在不到半年里完成上映,算不算什么惊人的记录(:这种成长互相救赎的故事逐渐量产,不知道是好(锻炼年轻演员)是坏(无尽的重复)。张子枫在这一年的高度撞型,基本把角色人格锁定为:游走在叛逆和乖巧间纠结不定的女生,执拗单纯总想拉人一把的好心人(另一种就是邪魅一笑、天真之下暗藏神剧本的超龄少女),有点过度了。希望这一波存货消耗完后,就能丰富和拓展些了。【张宥浩awww】
故事还行 讲的太烂了 而且一点也不完整还挺煽情的最后男主演的有点烂了。。。。。多出来的一星给张子枫 演的很好
作为女性导演拍出来的青春犯罪片已经很不错了,形神兼备。张子枫依旧yyds,已经扛起了国内青年女演员的大旗,年纪轻轻就有影后实力,实属不易。男主角人设略显单薄,且片中给男女主的感情戏加得有些牵强附会了,我不认为以黎菲的性格会看得上张辰浩这样的坏学生,这是过于理想化的爱情了,所以这导致片尾女孩帮忙处理凶器的情节显得生硬了。片中涉及了很多社会问题,和导演上一部已公映作品《我的姐姐》一样,主题和元素多元化,包括国企员工下岗、高考改革、校园霸凌、原生家庭、早恋、激情犯罪、嫖娼产业等等,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可惜很多元素都是浅尝辄止,并未做出深刻探讨。就连本片中心的那一场犯罪,也并未得到很好地刻画。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好学生在帮坏学生补课时爱上了他,并为他两肋插刀,甚至是帮助他犯罪。
32岁的黎菲,迷人得心醉,对电影的背景年代有偏爱,所以尽管张宥浩的表演前部分太戏剧式,但好像只要张子枫在,我觉得故事就是相信以及成立的,就是电影时间如果还能再长些把故事讲述更饱满就更好了。还想再去看一遍,真的好爱这种调调的片子,电影喜好果然也是件好私人的事
#HIIFF 2020# 这部电影也是倒霉,首映就赶上放映事故。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能感受到对于节奏把控的青涩稚嫩,而且剧情有些悬浮,但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温暖敏感又让这悬浮的剧情中闪现了许多非常打动我的细节。导演应该感谢自己选择了张子枫、张宥浩这两位信念感极强的演员,明明逻辑是不合理的,但是他们又能演得非常令人信服,仅是演技就值得给三星。多一星是给女性新人导演的感情分和鼓励分。
一部让人大跌眼镜的影片,披着青春片的外套,却讲述了一个最空乏无味的故事,空有其表的剧情缺失了内核的支持,总体来说就是一部鱼龙混杂的无聊犯罪片。张宥浩的角色一出镜给人一种厌恶的感觉,实在是找不出半点值得称赞的地方,因为只要他一出现就让人感到十分难受。没看点、没内核,氛围太过于松散,感情太过于虚假,整部影片除了张子枫在努力表演之外,其它角色都游离在电影之外。这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哪怕它的关注点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但依旧无法触动人心,导演的指导能力还是太过于稚嫩,所以才会让人感到失望至极。
不是所有人的少年时代都那么纯粹和执拗,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或拯救一个人。一个老师语言干预和家长缺席的青春,铸就了误入歧途的成长。
国产青春片惯有套路。#已经不知道是今年第几个放映事故了,放映后半小时工作人员才意识到画幅不对?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关于命运,关于青春。
看完再见少年,放映画幅出了些问题,不过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还是经受住了检验。女性导演的细腻敏感内敛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觉得没有爱情不成立,但少年们为什么不能纯粹的因为友情,因为承诺而建立起强烈的关联性呢?真是由于这份纯粹才显得珍贵。
这部电影,让我跟朋友一起回到那段少年成长的时空中,回顾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经历了很多,也一步步在成长。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味的青春,青春是任何样子都可以,只要是你选择、度过的,就是最好的青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句:世界如此孤单、我愿做你唯一的朋友,成长如此艰难,我愿与你共同承担。看了这部电影,我也想对少年时期的那个朋友说一声:希望你依旧有拧着的那股劲 希望你越来越勇敢 希望你分秒必争 希望你去飞到更远的地方 希望你一以贯之的努力 希望你成为更好。“年少时能与你同行,哪怕只有一天,也是我人生最难忘的回忆,谢谢我们曾经是朋友。”
氛围感挺好,美术厉害,表演差火候。拍摄手法挺文艺,但是戏剧和表演张力不够,显得不痛不痒。
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青春尬片儿,放松玩儿着手机找了这部片子,结果越看越喜欢,怎么招,懂爷们都说烂片儿我就觉得拍的很好,子枫确实只适合大学之前的年龄角色,子枫yyds
片子竟然没有让女孩的父母参与干涉她和男孩的交往!两个人确实不太适合相交,只能渐行渐远,世俗的评判就容不得他们共同成长。女孩的一家和气得不像话,她的爸爸职位和工作的变化,她能马上说出适当的安慰的话。男孩的家他在盼他的妈妈好起来,盼他爸爸好起来,一家都很绝望。所以他想向好,他向女孩靠拢,可把他推回原来的生活以至跌落深渊的,却正是女孩,她要帮她矿里的朋友,自己却无能为力。原来有的事物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男孩的命运,怎么都是注定的。
看完电影的我需要马上了解一下西西弗的石头是个神马东西,这年头,不多看点书都不能看明白电影。评分太低点了吧,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青春期遇人不淑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能自保就不错了,哪有能力帮人救人?想起一位故人说过的话,做好你自己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
起初,时代和命运的阴云同时笼罩在两个孩子身上。后来,女孩的父亲因为个人奋斗的成功,家境越来越优裕;男孩则因父亲的滥赌,母亲的病情,被迫走上自己原本想要逃离的路,并且越陷越深。他们的交会,曾经纯真美好,他们的渐行渐远,也只是因为境况实在不同。你不能责备女孩为了那个交换生的名额就对男孩渐渐疏远,也不能责备男孩竟然放弃学业与混混沆瀣一气,他们的选择只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男孩何尝不爱慕光明,只是黑暗将他吞噬得越来越深。女孩何尝不关心同伴,只是尚未成年的她如何理解陌生世界的艰难。我不认为这是部烂片,也不觉得张宥浩的演技生涩。青春的故事,有各种讲法。这是其中一种,为何不能接受。
看到好多人问梁沐去了哪里?这个重要吗?不论他去了哪里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都叫受害者。电影是很压抑的但是主观性就很强,代入感完美,总的来说不应该被说是烂片,你看不懂说明你太年轻,当然还有可能是你一直身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