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部极为喜欢的电影出现了。
荻上直子导演一贯的温暖治愈。
电影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线索和前后呼应的细节,在主角们之间细密地织成一道温情脉脉的网。
故事发生在“须臾山庄”,一座位于城郊的廉租公寓。
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男性,除了女房东。
这些人的故事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询中逐渐拼凑。
年轻的山田刚出狱不久,来到附近的乌贼加工厂工作。
不久,他接到政府通知,要去领父亲的骨灰。
他四岁父母离婚,再没有见过父亲,高中时母亲离开他,浑浑噩噩进入社会,误入诈骗公司,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山田的隔壁住着一个每天乐呵呵、自来熟的大叔岛田,自称信奉“极简主义”,家里没有电器,常常来找山田蹭浴室。
门前开辟一片菜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
岛田十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有个儿子,也去世了。
山田的对面住着一对父子,沟口每天西装革履,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推销墓碑,常常遭遇冷眼。
沟口经常一边幻想品尝美食,一边惟妙惟肖地描述给儿子听,这样就算吃过了。
他们的房东南诗织,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丈夫五年前癌症去世。
她会给按时交租的房客奖励糖果,看到孕妇会有踢一脚的冲动,她把自己的奇怪想法告诉山田,又不等山田回应径自离开。
还有热情的社长,呆萌的和尚,还有已经变成“幽灵”的前房东冈本。
没有人谈论过去,他们要活在现在。
电影以山田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小小的社区。
山田阴沉忧郁,对未来毫无希望,一开始他封闭着自己,对周围的人毫无兴趣,鲁莽率真的岛田强行进入他的生活后,山田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原来这些平静生活的人们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趟过命运之河。
换个角度,也许正是年轻的山田带来了某种变化,把社区重新激活,彼此重新联结。
社长鼓励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岛田总是缠着他:“饭要和人一起吃,比自己吃更香。
”幽灵老婆婆一边浇水一边教导他:“这些花,好好照顾就会开出紫色的花,不好好照顾就会变成杂草。
”孩子在废品堆里吹奏巴赫,屋顶在阳光下聆听蝉鸣,黄瓜番茄在微风中肆意膨胀。
社区里的人有种默契,住在这里是“沦落”,也是逃避,他们知道彼此的艰难,没有刻意的关怀,省去世俗的礼节,他们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以此度过每一天。
所以当沟口成功卖出一块墓碑,准备了一桌心心念念的寿喜烧时,香气四溢,岛田,山田,南诗织和女儿接踵而至,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
这是电影最温馨的画面,这一桌有大有小,有男有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他们或许自己都没有发觉,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就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山田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的前科。
自己犯过错,还会不会被别人接受。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
岛田因为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一度冷淡,但又很快主动修复关系。
没有人真的介意,没有人活得容易。
山田的另一个心结是父亲,对于给他带来不幸人生的破碎家庭,对于去世父亲的骨灰,他心中是怨恨的。
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他知道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电话打给了“生命热线”——有自杀意图的人的救助专线。
他问接线员,人死后会去到哪里。
接线员说,死后的灵魂会慢慢飘浮,变成空中的金鱼。
这个故事岛田和沟口都知道。
生命热线是他们共同的秘密。
山田想知道父亲是不是自杀的,工作人员说,很难说,毕竟是孤独至死。
但他的父亲不像自杀,他租住的屋里收拾地也算干净,阳台上还有植物,走的时候可能是刚洗完澡,喝着牛奶。
洗完澡喝杯牛奶,同样的习惯,山田感受到与父亲的连接。
父亲过着怎样的人生,他难以复原,但走的时候,想来也是怀着希望又带着落寞的。
南诗织母女去扫墓,回程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位老先生,他讲起去世的妻子,“吊唁不过是未亡人的一种自愈仪式。
”他曾经是烟火师,虽然儿子反对,但这辈子难得嫁给烟火师,他还是坚持着把妻子骨灰磨成细粉,做成烟花,发射向高高的夜空中。
镜头转瞬切换,一朵巨大的烟花在天上绽放!
什么是须臾?
须臾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是两代房东口口相传的心语。
须臾是沐浴后的第一杯牛奶,是打开锅盖后的第一缕米香,是午后的阵雨,是转瞬的晚霞。
须臾是幽灵老婆婆照料的花草,是嚼着泡泡糖的和尚吹的泡泡,是能联系到外星人的电话机,是空中巨大的“外星人”风筝。
须臾是必须走过的路,是夜色中、风雨中、海风中的眼泪。
须臾是向过去再见,向未来招手。
电影结尾是众人一起为山田父亲举办的葬礼。
和尚,山田,岛田,沟口父子,南诗织母女,大家吹着口风琴、笛子,敲打着饭盆,行走在田野间。
骨灰撒向万物,万物沐浴芬芳。
河畔既有荒芜的风景,也是流浪者和边缘人的世界,静静的河边,人生须臾,一切都悄然而逝。
刚刚出狱的山田死了父亲,来到河畔公寓,一个人在海鲜工厂打工,一个人租房子住,一个人做米饭吃。
他受到工头和邻居的关照。
山田很社恐,而邻居很社牛。
在城市的边缘,悠悠的河畔,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也有刚够糊口的人。
在山田和邻居相处的日子里,生活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快乐,一切都平静如水。
跟着邻居劳动到汗流浃背,享受自己种植的新鲜果蔬,简单饭菜。
也有推销墓碑的父子俩,常常遭遇别人的冷眼。
他们拖着疲惫的步子,想象着美味的大餐。
在贫苦的生活中品味着幸福的瞬间,这些人似乎人人都是哲学家。
这条河是边缘之河,也是时间之河,是生命之河,也是逝者之河。
河的一边是生,一边是死。
活着的人,时刻要面对各种烦恼,达观而顽强。
而死去的人,灵魂依然存在于人间,悠然而温柔。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和达观的片子,片中的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以苦为乐,而是在接受了生活的无奈,勘破了世情后的豁达与从容。
虽然每个人都有悲伤的往事,但静静的河水给了他们平静和乐观的智慧。
影片的后半部拖沓而无聊,慢慢的揭开了山田和他父母的关系。
山田缺乏家庭之爱因诈骗入狱,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但在河畔的生活中,他感到了些许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没有自暴自弃。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一切迷茫和痛苦都有消失的那一天。
影片的结尾,父亲并非自杀,也没有逃避死亡,而是认真生活到最后一刻。
他的骨灰如雪,洒在花上,电话上,河上,小小的公寓中,送葬的队伍行走在河畔。
在这一须臾,生死没有了界限,人们彼此有了深深的连接,平静而感伤的情绪中,让人对世界和自我都有了深深的思考。
善待每一条生命,纪念每一名逝者,珍惜每一个活着的瞬间。
不管生活如何,未来怎样,总要认真的对待这鲜活的每一刻,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
影片中的佛教思想和外星人元素,种种神秘而梦幻的镜头表达也大大拓展了其深邃的主题。
和《海鸥食堂》前后连着看的,感觉自己会更喜欢《海鸥食堂》一些,因为《海鸥食堂》更平淡,就像每一天不会有什么新期待的生活,但偶尔有会有些突发的、戳到每个人点上的一些喜感、快乐和温暖,像寒冷天气里的热咖啡和肉桂卷香气一样。
《河畔须臾》的话,其实比《海鸥食堂》就更接近日式本土文化的感觉了。
首先它的设定是在日本,故事时间被模糊,看着摆设和器具都不太像2021年出品的片子,感觉至少往前推了三十来年甚至更长。
其次男主角是个潦倒孤僻的人,出狱后想谋求新的生活。
相似是都有稳定的多人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都只是只言片语,没有过多地去占用主线的故事叙述时间。
可能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挖掘每个角色的过去,而只是停留于他们这一刻的交集——像片名中的“须臾”。
电影开头说,“须臾”是佛教中关于时间的单位,相当于一天中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2880秒或者48分钟。
而最小的单位则是“刹那”。
故事的发生地叫“须臾公寓”,旁边有一条河。
这片名就忽然都至少有两种意思了:“河畔的须臾公寓”或者“在河畔须臾公寓里交集的人在“须臾”间所产生的交集故事”。
电影讨论的是两大核心——“一无是处的人也配拥有一些什么吗”和“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哪儿呢”。
说实在的,这些永远都众说纷纭的“永恒论点”已经并不新奇了,出彩的不是聚焦讨论什么,而是对观点的展示。
有些人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一定对,也不是错,就是一种对问题的看法而已。
电影在“生者”的一条线会讨论“活着的意义”,尤其是犯了错后活着的意义;而讨论“死后灵魂”的,也还是生者。
他们经历过其他人的死亡,所以在讨论,在想自己往生之日到来时的样子,去想象一个会经历但不能传给后来者的未知。
尽管电影希望用一个很平和的态度去讨论这些,但因为问题本身就是沉重的,整个片子的基调会无意地带上一种沉重、严肃。
尽管用了一些浪漫的戏剧夸张手法去让这个问题变得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整个东亚文化圈还是对“死”稍显忌讳,所以这部片子相比《海鸥食堂》就还是带着一点压抑了,虽然也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吧,但就要慢慢来讨论了。
但那些浪漫手法是很值得一提的:提供“生命热线”的电话专员在被问到“人死后灵魂会去哪儿”时说,大概会变成金鱼的样子在天空中漂浮吧;一个曾经是烟花操作员的出租车司机说起对过世妻子骨灰的处理,说“她在夜空跳舞,因为她毕竟是烟花操作员的妻子嘛”。
轰然一声,烟花在夜幕炸开,然后四散流星般落下。
很美,浪漫和生死本是一线,到了极端不由得就会用生死作为表现手段,很多作品都这样处理。
也有一些故作轻松调整气氛的,比如男主倒背七的乘法表。
我以为他是失眠睡不着,最后才知道他是害怕在克服恐惧……但女房东南怀抱亡夫遗骨幻想两人依旧亲密的片段着实有点病态,但她怀抱的是巨大的悲哀和依旧丰盛的情欲。
灵感或许来自“第二根肋骨”吧,真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了。
最后须臾公寓的一群人组成草台班子的发丧队为男主的父亲送葬。
落日下被碾成粉末的骨灰随风而去,音乐倒是轻巧无负担。
生死本身好像是很大的一件事,但最后不过是生者手一扬的一刹那。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的刹那,无数的须臾,它们像片段,勾连了完整的一条线。
那只能希望每个须臾都无愧于心了,但终归会有遗憾,好像那才是人生,不是吗?
跟之前想象中差不多的日式小清新风格。
很神奇,在一部片子里同时融合了对于生和死的描绘。
房东早亡的丈夫,岛田口中不愿讨论的父亲和儿子,山田几乎不认识的生父……大家对待死亡的方法各有不同。
哀悼,没什么正确与否。
可能只是心中记挂,终放不下。
在经历过种种贫困,孤独,艰辛后,他们过上了这样的一种生活。
好好工作,拿到薪资,好好吃饭,睡觉。
如此日复一日,便也能年复一年,而社长说,这会是有意义的。
突然想到心灵奇旅,是啊,人生总是有意义的。
不是大富大贵,开天辟地,可能只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微小幸福。
可正是这些许点滴瞬间才是我们能支撑下去的原因。
夏天里爽快的淋雨,泡澡的舒爽和泡澡完毕凉爽的牛奶,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地里种的新鲜蔬菜……幸福就在这里,只要你能捕捉到。
人生不过一须臾,可须臾即是永恒。
在一天午饭时间,苦于实在找不到下饭综艺,眼见盘里的菜正一秒一秒地流失热气,于是我紧迫地,随便又庄重地点开了网盘里存了好久的《河畔须臾》。
我也不太确切记得这部电影的简介了,只大概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
吃饭的速度总是像饿了几天一样,所以当最后一口塞进嘴里时,我和妈妈才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到这部电影的四分之一,而后了了,各自上床睡午觉。
直到今晚,我跟妈妈的观影才正式开始。
故事接着从那对卖墓碑的父子继续。
父亲指着远处紫红色晚霞映照下的灯火宅院,让儿子跟他一起想象吃河豚料理的场景。
「嗯,真不错」,儿子说。
父亲蹲下,闭上眼睛描述起来,「精巧摆放的河豚刺身,晶莹剔透。
就这样夹起3片,蘸上些加辣萝卜泥的橙醋,送入口中」,父亲回味地空嚼着,笑着说,「然后鱼肉有种嫩滑弹牙的回声」。
要知道,他们是连一顿寿喜烧都很难轻易吃到的人。
之后就会慢慢发现,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再次剖开的伤口。
男主开场没多久就收到许久未闻音讯的父亲死去的消息。
即便他跟父亲的唯一关系只有——他知道他的父亲是会在桌边喝牛奶的人,父亲的死却始终困扰着他。
父亲为什么会一遍遍拨向生命热线?
父亲是自杀的吗?
但一切没有答案,陌生的父亲只留下一块没有烧尽的喉骨。
隔壁的怪大叔,总是蹭洗澡蹭吃饭,但却是一个不敢杀昆虫的人,尤其是蜘蛛。
因为他相信,那些逝去之人的魂魄需要借助蜘蛛丝爬上天堂,蜘蛛丝断掉了,魂魄就只能掉下地狱。
他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儿子也许是顺着蜘蛛丝爬上天堂了。
还有那个看起来最富裕的女房东,当然她在看见墓碑父子吃寿喜烧时,也毫不犹豫拿上碗筷蹭饭。
她失去深爱之人,丈夫因病去世,她只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依靠抚摸、啃舔丈夫的骨头来感受与丈夫的贴近。
还有更多没有展开故事的人。
住在河边弹吉他的男人,死后依旧以魂魄浇花的老太太,每日在蝉鸣中呆滞着吐口香糖泡泡的僧人……故事越往后,我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更是一部生死电影。
在跟妈妈同住的这几年里,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点开关于生死的电影。
因为生死曾经如此凶猛地与我们生活擦边,而我们在那个当下措手不及,四顾茫然。
如今,我们幸运地拥有了更长的时间来尝试照葫芦画瓢——画出最完美告别的模样。
但这个话题谁也无法聊成日常,我总在气氛哄到那儿的时候掉头走开。
在男主一边锤父亲骨头一边哭喊着说自己是没有感知微小幸福能力的人时,女房东安慰他。
我无厘头地跟妈妈说,「女房东的手怎么这么黑啦」。
作为一个经常逃避物质现实的成年人,我经常用死亡测试自己,期待通过这场人生必然的虚无的终局碰撞出内心真正的自己。
须臾人生,到底什么才是必要的?
也许这也是我想与妈妈达成的理解。
是房子重要还是生活重要?
是爱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其实生死之中更添遗憾的是,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内心从来不曾向本应亲密的彼此摊开展露。
就如男主一定不会告诉父亲,他以为找到了好工作,却没想到走进了监狱。
父亲也一定不曾告诉他为什么自己反复拨打生命热线。
又如墓碑父子中,儿子一定不会知道父亲也曾经对生活失去描绘河豚的想象,父亲也一定不知道儿子是否真的走进过他自导自演品尝河豚的戏里。
影片里有三场告别的情境。
一段是女房东为丈夫办了树葬,一段是出租车司机描述给妻子的烟花葬,以及最后一场男主给父亲的葬礼。
他将父亲的喉骨磨成灰,让父亲随风而去。
飘向紫色小花开满的地方,也飘向男主的榻榻米。
影片结束,妈妈说:就是很简单的剧情哦,没什么高潮。
我说:是啊,日本电影都这样啦。
妈妈拿着浴巾,点开她的全民K歌就去洗澡了。
其实我好想问妈妈,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了,你会想选择哪种方式离开啊?
深埋在树下吗?
还是飘散在大海里?
还是说冲上夜空,绚烂如烟花?
然而这个问题我在嘴边嚼了好几遍,又数次吞回肚子里。
所以啊,还是请须臾人生再多须臾吧,这种问题我还没学会问呐。
终于等到了《河畔须臾》。
说起来也很巧合,“须臾”是注册豆瓣时的初始用户名,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词语,无论是字形、发音还是解读。
最开始源于一本同名的随笔集——书里是旅行见闻,像糖纸一样华丽却缺乏质感的照片,零碎又善感的文字,有点矫揉,但却无比真实地契合着十几岁的年纪,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间。
人类是过于渺小的,所以总是想要在偌大宇宙里开拓自己的疆域,抵达更远的地方,加大生命的纵深。
最好的方法论也是就是丰富每一个须臾时刻,具体和生动的诸多瞬间。
这大概也是《河畔须臾》通过谈论死亡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会觉得在22岁的最后几天,选择一个深夜看这部电影真的太好了。
安静推进的时间线,很多喜欢的长镜头,河畔的落日霓虹,无尽的河流与风的意象,金鱼在光影斑驳中游动的姿态,宇宙来电和像水母一样游曳在山谷里的八爪鱼风筝…太多日常却又神性的瞬间。
初看时觉得无厘头,但随着联系加深,更多蛛丝马迹就像台风过境后的河岸,从消退的潮水中再度裸露出来,连同那些隐痛和不堪的过去,脆弱而狼狈的,却也是拥抱彼此的唯一路径。
稍纵即逝的幸福也是幸福,所以要更加努力地活在每个须臾里,不遗余力。
对于日常事物的特写和缓慢讲述很像《四苦八苦》,一样的暖色光晕,好吃的食物和草木花叶,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我们少有觉察,所谓的罗马始终就在这里。
最珍贵的永远是认真生活的姿态,简单的一餐一饭,家人朋友的平淡问候,还有恋人的体温。
戳泪点的片段数不胜数,灵魂漂浮的姿态比鸟类更接近于飞行。
最后的送行队伍真的很好,一行人给一个人的送别,也是每个人各自的和解。
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不出意外地透支了一年份的眼泪,又幸福又难过,幸好悲伤的底色之上,大家都不孤单。
用随笔集里的一句话来结尾,“永恒的并不是我们,永恒的是所有须臾瞬间。
”
河畔须臾 (2021)8.12021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荻上直子 / 松山研一 室毅
这是最开始刚到那边的时候,大叔格外的自来熟,用他的浴室洗澡,和他一起吃饭,送他刚摘的西红柿和黄瓜,拉着他在门前小院子里干农活,才有了这段对话。
活着真好,用劳动换来的每一点都很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
这里真的挺好玩的,本来卖墓碑的父子好不容易才卖了一笔,想吃顿好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大家的大聚会,并且其他人都特别自觉,自带碗筷,不请自来。
老板其实也挺好的,没有有色眼镜,相反还在一直开导他。
他和他的父亲,也和解了。
去领会了父亲的骨灰,为他办了场仪式,喜欢最后面那里的音乐,大家其实都是很好的人,大家也因为种种走的更近了,成为了打开心扉的那把钥匙。
如果能大方喊出我没有钱,人生就会舒畅很多,仿佛一下子就能活下去了。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哲学家,他们能参透生活本质,看清问题,做好选择。
就像那个帽衫小女孩,她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没有经历学业折磨,她似乎更像是纯正生活家,一朵小花能带来“免费的美丽”的快乐,妈妈希望她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专心做手工时她会说专注是有限的。
从不苛责自己,不看轻自己,也许是潇洒前行的必修课。
须臾,到底是多久。
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一生。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心底的弥足珍贵的回忆。
整个电影给人感觉比较淡,就像清风细雨略过你的心头,好像被什么触动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当事人的心头刺。
其实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对生活不满,却又在努力生活着。
正如观看电影的众人,正如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很喜欢电影里面的几个场景:1️⃣邻居婆婆:“这些花好好料理就会开出紫色的花朵,不好好料理就会变成杂草。
”人生亦如是,好好生活,不一定会变成光彩夺目的花,但会在这小小的土地上开得灿烂。
2️⃣社长:“不要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放弃现在的生活,因为最终你都会回到最初的原点。
”人生确实都会回归到原点,无论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兜兜转转皆为尘土。
(这段话字幕翻译很奇怪,我意会了下可能也不准确)3️⃣小山在河边听小男孩和流浪汉合奏,电影的构图和巴赫的音乐都很美好,也让看电影的人从现实中抽离,沉静在荻上直子打造的这种既现实又梦幻,既苦难又美好的世界里。
4️⃣小男孩接到外星来电,大家看到飞在天空的外星鱼。
日本电影常会展现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有时很加分(如本片),就像把你心中的不可描述的感觉具象化,有时也真的很魔幻狗血。
5️⃣关于葬礼形式,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种国内不太常见的葬礼形式,比如树葬、烟花葬,还有最后小山把父亲的骨灰磨成粉随风飞扬。
就像司机对光妹说的:“葬礼只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思念。
”我还蛮喜欢最后撒骨灰那一段,因为我觉得能够随风飘扬是件很浪漫的事,活着的枷锁和束缚太多了,死后可以到处去看看去感受不一样的天地非常美好。
6️⃣片尾曲真的太太太好听了,让人觉得平静,一如看到电影结尾的心情,一如当前的生活。
当然电影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此刻比较触动我的还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虽然知道以后的生活还是会照旧,会焦虑不安,会一团乱麻,但是看电影的此刻至少让人得到了四个须臾的平和。
愿大家都能与生活和解,人生须臾,不问值得!
小田回到农村生活,他的邻居是个大叔,种点菜过着极简的生活。
俩人从借浴室开始认识,这种特别特别清贫的生活,其实有时我也在想啊,钱多了根本就花不了,我们在追求什么呢?
在不停的去奋斗什么呢?
想不明白,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的人生后边应该怎么活。
当他砸了他父亲的骨灰的时候,房东没有害怕,是我也不害怕,我在想,我的骨灰怎么处理呢?
大海还是树林?
找个树林种了吧,要简单。
尘归尘、土归土。
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小田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驻足那些心仪的小幸福里,活在当下就好。
绿色和紫色的色调,在活与死的选择中挣扎,对二者的意义都很迷茫,男主说我只能回到这里了,对生命不去赋予意义,朴素的活着
无聊的视听,老生常谈的故事,刻意而说教。
确实很有人文气息,比起人生大事当然强上不少。但即使对他人的死亡释怀,也并不能逃脱自身孤独,并不能远离自身的死亡。不知何时开始小偷家族模式开始演变为一种万能药剂被日系电影拿来治愈一切创伤,在这里算不上对症下药。还有老板阿甘式的暗示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治愈伤口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生活。
室毅喜欢松山研一,松山研一喜欢满岛光,但是,满岛光喜欢的是我。很好,但落到实处,少了艺术的灵动,离《海鸥食堂》还是有差距。
日系小清新的另一条路线,性冷淡小清新。片中人处于无欲无求,漫无目的地在岁月静好的生活着。本来也挺好,但是能不能把那些拖沓的部分都删去。片中的人,看不出怎么就走到一起了,明明生活情感都没有什么交集,也不好好讲故事,就等着房后种菜,房前嗮衣服,然后就一起去河边等外星人了。除了清新,空无一物。最好的部分是片尾音乐。
能看出来想要探讨的有关死亡、家人的离去,以及生活中琐碎的幸福感。黄瓜蘸蛋黄酱的爽口、放松全身的泡澡,那些须臾瞬间组成了生命的意义。但是没深入,男主丧丧的演得还行,台词特别生硬得尬。像是拍不出来所以全靠台词来拔高。
松山健一顏不負我
对我来说这种纯文艺片已经很难看下去了。里面的公式基本符合日本文艺片的标配,你觉得它讲了点道理,又觉得它屁也没讲。日本这种片子太喜欢用【日常】演绎荒诞,或者反之用荒诞烘托日常,但看多了真的就是无聊,公式化太重,以前年纪小或许还看到莫名其妙的人会觉得有趣,但看多了就是套路,同样类似的手笔在在十年二十年前已经有太多差不多的电影了。
在没有钱的日子里,能找到一个角落、几个人相互依偎,又丧又暖。
2
室毅演这种自来熟的角色真的游刃有余。我想看的电影就是这种啊,慢节奏的普通生活,人与人的温暖相处。生活中细小的mini幸福,是普通人活下去的一粒又一粒种子,多了,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吧。凭一句“我没有钱!”就可以吃白食吃到高级牛肉的寿喜烧,真的笑死啦。
片尾曲,神了!荻上直子,让你好好面对死亡,好好面对身边人的死亡,用生活的对话,让大家正视这个问题!奇奇怪怪厚脸皮的蹭饭大叔,寺庙当着和尚吹着泡泡糖的发小,半年卖给富人一次宠物墓地的爷孙俩(这个真是讽刺至极),无法释怀丈夫得癌死去的房东南女士,还有犯罪前科自觉不配有笑容的男主角!这戏看时不觉得什么,当写评价时这后劲真挺大!富人住山上,穷人住山下,富人为宠物买200万日元的墓地,穷人好不容易才吃了顿寿喜锅!很霓虹的电影,须臾之间,感受幸福!
24/12/15日推。节奏慢,神神叨叨的,女性角色出现在里面就这作用?
安静的力量,哎,谁能不喜欢满岛小姐呢
喜欢全片每一个须臾片刻;喜欢满島光贡献出全片最高光的一场表演。
太差了
越哥打卡……真是又丧又畸的片……
晚霞真是迷人
真的好喜欢荻上直子,把日常和琐碎拍得那么有趣,明明很丧很丧却还能让人笑出来,一杯牛奶一碗白米饭都看起来那么美味。本片又可称作“骨灰的N种处理方式”,最喜欢把骨灰磨成粉和烟花一起绽放的方式,好浪漫哦。
总擅自往家里闯的自来熟邻居和动不动就爱讲上两句人生道理的老板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