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片的细腻看了总觉内心有涟漪,第78分钟女主长达40秒的一个对现状的凝视,没有眨眼睛,深绿色的眸子就像定格了一样,从开始的深思到隐含着泪光,我于佩尔演技爆表啊。
尽管没有太多对交通事故其实是自杀的直白介绍,但是这一段内心独白体现了内心的孤独:家人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们,但是你仍感觉自己像个陌生人,就像你一直觉得的那样,你不属于这里,并不是他们不要你一起陪他们过日子,而是他们根本不需要你。
关于猛于炮火,可能要多说几句,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拿出来说的点,首先最精彩的应该是小儿子,故事也是由他串起来,并且以他的转变进行讲诉的,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有典型的青春期的自恋特点,觉得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很厉害,觉得自己写的文章非常棒,从他隔窗撩女生头发的镜头中可以看出还多少有一些幻觉妄想的表现,在前半段很多人可能看了都想扇他的耳光,因为实在是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在后面,当他知道了母亲的死因,当他和心仪的女生一同走夜路回家的部分,他一下子就成长了,因为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最后他也变乖,愿意与父亲沟通。
大儿子是成长迷茫的阶段,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他看不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是老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懂事的形象,他学习好,照顾家庭,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也因为不想伤害弟弟和父亲而隐瞒了事实。
但是这种秘密的重量很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和初恋出轨,并且在初恋误以为他老婆得了癌症不久于世这样大的误会的时候他也渣渣的没有否认,他自恋的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的现今有很多,自以为顶天立地了,但是事实上他们连自己家的房顶都顶不住。
父亲这个角色其实没有太多的亮点,是个五十而知天命的状态,他面对妻子的出轨,面对儿子的冷漠,面对一团乱的东西的时候都是不去抗争的状态,默默的承受,甚至面对新恋情也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样子,他知道所有的秘密,但是他并非想去揭穿谁的面具。
也许这就是知天命吧。
最后要说母亲的角色了,这个角色是奠定上面三个男性悲剧基调的原因——一个逃离的母亲。
这个逃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并非是她主观造成的,而是真实生活真的让她更加恐惧。
之前有过偶然的机会,我可能会去伊拉克工作一段时间,当我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的,那种兴奋真的是让我忘记了那边的危险,我一度以为那是因为我的雄性激素想让我真正感受一下硝烟弥漫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才领悟到,在那段我最灰暗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我是多么想要逃离这里的生活,因为现实真的猛于炮火。
回到正题,母亲表现出来的疏离是普遍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机场老公送她,她的欲言又止,她的相敬如宾,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夫妻应该有的感觉。
她和孩子们的疏离也是一样的,她感觉不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所以她才想要不断的逃离,并且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一个诀别。
这样边缘型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当然他老公也是很边缘的存在。
但是起码人家在努力当中。
最后从影片本身来说说,很多人觉得影片实在是沉闷无聊,这也是难怪的,因为大家的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很无聊了,还要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找罪受。
有的说剪辑的太乱了,其实一点都不乱,每一个记忆的片段其实都深有含义,并且都代表着角色心态的变化。
每个角色都演的非常到,那些表情语言的拿捏也都恰到好处。
最后点一下题,这个猛于炮火的到底是什么?
是秘密?
是疏离?
还是我们的现实?
导演其实用非常厉害的方式将洋葱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老孩子,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是那种虚无。
本人笔拙,很多东西还没有写进去,仅此作为我看过此片的印记。
猛于炮火,一部该称之为诗篇的电影。
其细腻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如此优雅亦如此隐晦。
死亡尤其使人措手不及,无论是成年人或未成年,最后只能默然接受的生者,远比世界所认为的表现得更为离奇,怪异,令人心碎。
“你想过妈妈吗?
你想过那场车祸吗?
你不觉得他应该知道真相吗?
真相?
什么是真相?
车祸中没什么故事,所以人们必须编个故事出来,好让他们有所迁怒。
”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揭露的死亡真相,是留下的生者所极力逃避的伤痛。
幼弱的弟弟以沉迷电子音乐,鸟骨骼的腐烂分解,写作与孤身一人作为发泄无措与伤痛的手段。
沉默,离群,在游戏中不断射击、坠落,在无望的暗恋中撰写日常而曼妙的文字。
脚踩下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的躯体,如此悲伤,如此无助。
初为人父的哥哥,以温驯而柔软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蓝色衣衫,新生儿,母亲的摄影成像工作室,意外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被刺伤的眼眸。
他如此使人心怜,如此隐忍以至于他之后的出轨与背叛,只让人感到无边的脆弱。
他甚至比十二岁丧母的弟弟更使人喟叹,他对父亲说母亲去世前的很多事都会单与自己分享。
他坐在电脑前整理母亲生前的遗作与弃作,想到母亲臂肘上子弹留予的疤痕。
比战争,比杀戮,比残酷更使生命战栗颤抖的,是生者仍活在记忆中。
你仍爱着死者,思念得痛彻心扉求而不得,然而时间会拉锯稀释她的存在,她仍存在,而现实会让你怀疑。
你爱她,但你渐渐不再需要她,甚至你怀疑她存于世时,你是否曾需要她。
故事中另一位父亲,用跟踪这蹩脚而心酸的方式关爱着幼弱离群的儿子。
他试图把一部分于逝去妻子的愧疚不安转移到大儿子身上,然而家中所有人对于亲人的离世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处理离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面对妻子的死亡,父亲的出轨我以为十分水到渠成,死者是否有义务捆绑仍被现实所折磨的生者?
我以为我无法过多苛责父亲的做法。
事实上,哥哥也用出轨逃避他初为人父的责任与恐慌。
或许在那个重要的,该与他妻子共同庆祝的时刻该有母亲的祝福与陪伴,心理上的缺失,与妻子过少的沟通尤其在使他苦痛的秘密无法分享之时,与前女友温存一夜是最快速的逃避方式。
分别多年蓦然闯入生活的前女友,分离多年仍存活于记忆中的母亲。
道别与缅怀的方式,狼狈到不忍苛责。
故事的最后,他们分别以碎灭而勇敢的方式与死者说再见。
再见,并不代表再也不见。
只是就像那辆不断前行的车,最终刊登在报纸上不尽人意满是谎言的报道,暗恋对象粗俗而鲁莽的行为与破灭,新生儿不可抗力的生长同面对。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已经离去却一直影响着父子三人的母亲伊莎贝尔,其职业与片名“猛于炮火”相关,但影片并未将这层联系过度抬高而流俗。
这点不禁想起埃里克·普派 Erik Poppe的《一千次晚安 Tusen ganger god natt (2013)》,相较之下就有点用力过猛了。
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在剪辑方面的小心思还是深得人心,跳跃但不矫饰;各人物间的关系处理细腻而不做作,通过碎片般的组织效果挺好,当然其中多少会失去些流畅度。
成片相较《奥斯陆,8月31日 (2011) Oslo, August 31st》有所成熟。
关注到这部电影因为男主角Gabriel Byrne,很喜欢他在美剧《扪心问诊》里头的表演。
看了预告片之后对于影片所选的音乐也很有好感——Solomom Grey - Glas/green。
终于抽出时间来看,前五分钟就被其拍摄手法所吸引,没有过多的渲染却用非常细腻深刻的视角开始阐述一个关于濒临破碎的家庭的故事。
应该来说这种晦涩却带着清新视觉的文艺片往往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而随之产生的共鸣和过程中的深思,也只有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带给观众这些心悸和颤动。
故事并非悬疑片般的扣人心弦,而是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在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这些感受很深刻,不带任何偏见,也不留任何悬念。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家庭成员,面对着人生带来的悲剧事件所产生的隔阂,和家庭成员之间无法隔断的连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一样也有自己所需要担当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同样的对他人的不理解感到愤怒。
我们都在追寻一些人生的意义,或者是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让其变得有迹可循,有理可追。
理想主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家庭。
循规蹈矩的父亲,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演绎事业。
善解人意的大儿子,却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责任。
叛逆古怪的小儿子,有着细腻的心思和超乎寻常的解析人生。
最了解自己妻子的人,是和妻子一同工作的战友。
但是无论是丈夫情人的爱,还是家庭孩子的爱,都无法改变这位在世人面前伟大的女性其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家庭也许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归宿,可惜事实是有些人他们并承受不起。
如此而已。。。。。
要为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找到一个参照,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德昌的《一一》。
重点不止在于两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更在于关注的焦点始终放于个体的困境。
后者我们早就提及,让杨德昌的《一一》如此“不东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因为倘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式家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矛盾往往不由个体造成,而是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牺牲中。
我们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此点。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
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
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
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
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
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
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
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
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
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
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
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
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
首先是印象深刻的台词:“而此刻,随着他不断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近,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
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
此刻,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成为了最后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她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当意识到事故不可躲避时,她在想什么?
她想起了躺在沙滩上的感觉。
睡意朦胧,感受风吹起细沙在她脸上的轻柔。
她想,如果多躺一会儿,身体最终会被沙子掩盖。
也许她会想起很多地方,我们的房子,走廊,客厅,她甚至可能会想起他,想起她拥有的那些微小回忆,就算那些回忆他已经忘记。
他躲起来,听她大声叫喊自己的名字。
他到现在才知道,其实她早已识破。
而她当时,只是站在那儿,假装不曾察觉,所以她总是不走远,用眼角余光观察他。
”观影感受:本部电影关于秘密。
主人公妻子伊莎贝尔·里德与摄影师理查德·威斯曼有过工作上的婚外情,男主与小儿子康纳德的语文老师有感情;康纳德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康纳德的哥哥乔纳在妻子分娩后与初恋有一段情。
而在本片中,唯一不曾撒谎的还是康纳德,正如他愿意将自己看似荒诞不可理喻的文章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这证明他活得真实与自我。
虽然本片中康纳德看似最不容易沟通,但他内心其实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温情。
电影中的某些触动片段:1、从父亲的角度描写他在妻子死后跟随并关注儿子一举一动;反过来,当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经常尾随自己时,从他的视角描写如何逃离父亲的视线:他尾随喜欢的女孩进入一家快餐店。
在点餐的时候,他透过账台的玻璃柜看到父亲的身影,他急匆匆地离开快餐店。
他希望给父亲一个教训,于是他来到墓地,希望找到母亲的坟墓却无果。
最后,他随意地倒在了一座陌生的墓前来警示他父亲。
2、每当父亲决心和儿子交谈时,总会有冲突发生阻挠他们的对话:第一次是儿子发现父亲在跟踪他到心仪女孩所在的餐厅;第二次是他目睹父亲与语文老师的情感纠葛。
父亲的秘密在于他隐瞒了妻子有忧郁症的事实。
与此同时,多年当战地记者的妻子发觉自己很难再次融入这个家庭:一方面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发现这个家庭似乎不再需要她的照顾,仿佛她是一个局外人。
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无法停止离开家庭。
最终,死亡帮助她停止,或者说,时间帮助她停止了。
3、康纳德让哥哥乔纳阅读他的文字,他打算把这些文字分享给他喜欢的女孩。
哥哥乔纳并不建议他这么做,因为乔纳本身不愿意将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而康纳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喜欢的人,他就不应该对其撒谎。
最后,他还是决定让女孩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收获了友谊。
正如乔纳所言,康纳德是幸运的,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心。
弟弟的文字:“我想点燃玛丽昂·维克逊头发,这是不是很疯狂,头发烧起来的气味很难闻。
1999年,除我外,世界上还有三个名叫康纳德·瑞德的孩子出生。
我用8格厕纸,有时候用12格,我好奇大家比我用的多还是少;我有14双袜子,我都穿过不止一次,我还有14条内裤、20件T恤、21本书、100本漫画书、60张蝶,还有121部电影存在电脑里。
妈妈车祸去世后,我和爸爸去了一趟埃及,肯尼斯甚至都不知道埃及位于非洲;我喜欢看真实的短片,必须得真实,鸡皮疙瘩是真实的,我不喜欢有人故意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戴上耳机听歌,我觉得自己呼吸声很大,所以我会暂停,但当我继续播放后,呼吸声会变得更大;躯体死亡后会很快腐烂,人在水里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两倍,尸体在土里腐烂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四倍,要是天气了,这个过程会更慢。
在热带地区,死尸在一天之内就能腐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分身,那时我九岁,我在妈妈的东西里找了一颗子弹,我吞下去了,也许现在还在我体内;有一天,我回到幼儿园,和爸爸说了一些话,他好像能理解了,他也说了一些话,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想他说什么。
”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并不知晓母亲的死因,而且每个人对于死因都有自己的借口,选择相信,选择逃避,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时时刻刻都在回想母亲在世时不论是吵架、喜悦或是温馨,三个男人都觉得对母亲非常了解,但年龄的大小和成熟的多少决定了对真相的态度与理解程度。
当所谓真相披露后,小儿子才了解到他所认知的母亲,还在孕育着另一种生活,藏于内心的秘密与真实要比战争的炮火更加震撼人心。
《猛于炮火》是Joachim Trier十年来的致郁三部曲,皆带有文学的叙事风格,前作《8月31日,我在奥斯陆》亦是探讨个人的虚无与情绪、世道的抗争,采取聆听的拍摄角度,让我们一次次进入他感性具怜悯的视野理解人的情感环境。
电影中,家庭成员笼罩在母亲骤逝的阴影里,四缺一且身为家庭里唯一女性成员,突显其特殊重要影响和创伤之深。
藉由每个人的回忆丶母亲对战地生涯的自我剖析这些片段,让我们参与了每一块碎片丶战争稀松平常的暴虐,内外在丶远与近的参照,彷佛领着观众参观每一个角色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深沉的悲伤与自我怀疑。
各个片断式的回忆漫射出多重意涵,给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杂染更多面向层次。
生前从事战地摄影记者的母亲是个强大坚毅的象徵,无论对公於私如此;她殒落之时,那一阵阵遥远陌生的炮声隆隆,藉Isabelle的与家人的独白间转换,由远至近,从生前蔓烧越过她精神的废墟,传送回她周遭的家人。
当Isabelle看到一群男人在沙场上哀悼一名男孩,男人和男孩代表丈夫和儿子的悲伤凝固,三个男人/孩因悲伤而无力表达自我,甚至说不出口。
当巨响发生在我们接收不及的远方,那震撼如同静默一般,实地拍摄的相片对世人来说是无声的暴力,那属於听闻过慑人声响的人们独有的秘密,另一片天空下的纷扰不幸,如同在历经无数残酷的战争体验後,祇化作抑郁,独享那份黯然神伤。
失落令人不快,失去一位母亲,文学上象徵祖国的流失丶失根或失语;另一方面,她代表情感交流丶包容体谅丶永恒的存在意义。
片中的母亲因职业的变动性,首先失去了她的根源,当职业变成全部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残忍无道的现实,为表达对死者家属的不幸的敬重,她"尽量压低动作声音地走过房间",成为暴力的吸收体,而这暴力作用在她的清醒,清醒於现实的无望。
另一个交流上的失落展现在儿子Conrad,他与外部的网络断线,对於家庭内部的谎言密语却看得最清楚,他警觉到Jonah的迷惑,他的态度像"I saw it all, y'konow, I understood that."— 课堂上,镜头聚集在他游移窗外迷离的眼神,凝视着内心摄下的回忆与车祸经过,他擅以念力翻转现实满足自己的幻想,轻易地将女同学唸诵的文章翻译为自己的版本,并移情女同学。
导演分别特写了Isabelle和儿子Jonah、Conrad凝视的眼神定格,母亲看着镜中看向自己的内心;Jonah盯着屏幕上弟弟日记,他关注并容纳他周遭的人们;Conrad看向窗外飘渺,却是注视回忆。
这三重影像重叠得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挑衅想打破谎言和抑郁低迷的氛围,梦中他在林子里遇到喜欢的女孩死去,而女孩转换成母亲虚空的拥抱,他始终处於一种喃喃自述,将自身愿望想法过渡揉合进其他角色的话中,虚实不分的状态呈现他的年龄心智与缺乏人际沟通。
那些静静上演的幽微情绪反射家庭名存实亡的分岐狀態。
Conrad的角色塑造可说是导演较为典型的主角样貌,在父亲方面则是扮演温暖的角色,中和成员间持续酝酿的不安气氛,不同於传统父亲形象,他和儿子沟通屡战屡挫,扮演传统母亲的包容及情感付出,他的包容是他的武器,却从未敞谈过往,或许儿子察觉到诉诸温情得以继续隐瞒事实的控制力量,让他持续感到是名局外者,他不是不能接受现实,他甚至一开始便已作好准备,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刻意省略忽视延宕所带来更严重的创伤。
導演Joachim與老搭檔Eskil Vogt合作劇本外,也担任影片最终剪辑工作。
有一段缝合得非常巧妙:Conrad下课后独自坐在公园鞦韆上,父亲电话来了,他谎称和一群朋友待着,接着他急急挂电话来到餐馆,不久又莫名所以匆促离开,扑倒在母亲葬身的墓园―跳过他对父亲无礼那一段后:镜头又是Conrad下课,只是这次从Conrad的角度重来一遍,父亲跟踪他到餐馆,然后橱柜玻璃反射出父亲的影像,两人的目光始终交错,一旦对上便冷淡敌对。
如此平行重述除了让观众联结他的态度,也表现出父子间的日常相处概况,陷入单一徒劳反复的沟通模式。
长子Jonah是父亲协力助手,他分摊倾听母亲的心事,和父亲一同处理遗物,融入弟弟的封闭领域。
他充当中流砥柱角色,自身感情世界却面临犹豫不决的分裂。
他与前女友偶遇,她代表着过去的联系,一种熟悉感,他无法向前女友坦诚喜获新生的喜悦,因为他的顾虑甚过喜悦,他置於一种想抓住过往又期待前进的往复疲乏。
Joachim说的始终是人际间的失落。
换成另一个时空场景,车祸现场粉碎的延迟画面,透露一个巩固已久的关係是如何漫长的模式化至分崩离析,维繫关係的那条线(此为母亲),是媒介也是未爆弹。
三个男人要面对的除了确保继续存活的欲念,此外还有如何忍受包容彼此。
悲伤局限了成员的交流程度,於是一个家庭的分工模式扮演的角色定型下来,打破对话沉默和走出各自语境在独立的成员间看似遥遥无期。
人物背景的分配上有某种更普世的链结含意,比如Conrad和母亲像是一种跨世代的连接,他沉迷的虚拟杀戮游戏是上一代的真实,对他而言母亲是wikipedia上的名人,现实中的英雄形象,然而母亲离世,这个理想化形象便流产,变得难以承受的失落。
相对於母亲对世界残酷面的绝望清醒,Conrad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清醒,处在所有事件底部局外人的观察,他了然於心的觀看方式實際和其他成員連結得最深切,他和母亲在年龄和所处世代、关注的事件和文化相呼应,Conrad青春期的愤怒如同母亲最初对战争拥有旁观者犀利的批判角度,母亲觉悟人类互相残杀的事实,并不会因为她杰出的影像报导而有所改变,战争之外的人们毫不在乎他人受苦;随着事件即是生活构成的必然之一,Conrad也将走向母亲沦陷的道路,绝望地认命事情如它所是地发生丶结束,而人们认为没必要讲述,没有人讲述的历史是真正的终结。
父亲和Jonah对于妻子/母亲的逝世显得颓丧宿命,父亲未告诉当时年幼的Conrad母亲自杀的真相,愈想保护儿子的心灵或是想隐瞒父母的婚姻裂痕,小儿子便更为叛逆,因此母亲的抑鬱与婚外情一样被视为禁忌,其实在现今的社会仍是如此看待饱受情绪困扰的人们。
每个人物都以画外音构筑自己的世界,除了Jonah没有向观众曝光,他是唯一拥有实在秘密的人,反而我们可以从他逃离婚姻理解那股效应仍在发酵。
Jonah的闪婚与一夜情对应父母逐渐平淡却难以割舍的关系,当Jonah意外发现母亲外遇,他感到背叛,不免质疑起婚姻关系失去只是一瞬间完成的事,而成长总是发生在刹那。
一份报导戳破谎言,青春期的保护伞被没收,叛逆的特权截止,外遇和自杀,Jonah都是最早知悉实情也是最不愿接受现实的人,他对弟弟的保护毋宁是自己对整起意外的心魔未解;相形之下,Conrad表现得理解而放开,和喜欢的女孩清晨散步回家的途中,他再度回到内心独白,不再困在脑中播放臆测着母亲车祸过程的微电影,取而代之的是那个轮迴梦境,年龄不相配的敏銳早慧,诞生的隐喻是母親生前珍貴的攝影結晶,化作一個新生兒,从他方捎来的礼物(〝母亲像以往去了非洲那些遥远的国度〞—只是这一次她不再回来)。
对我来说这几幕温暖细致的置替画面将每个人欲语未诉的意念化为绕指柔般 ,道尽了苦难後的美好,Joachim Trier是一位温柔的知性者,让观者感染到他处理生死的谦逊态度。
祕密与谎言并非比炮火响亮,无视祕密与谎言,假装一切都好才是全面的轰鸣。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
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方法很好,回忆和超现实镜头不突兀,细腻委婉的讲述,将一家人的隔阂与亲密表现出来。生活并不完美,但一家人最后还是会驾车一起走向未来。[B]
声音的设计,Rachel
欺骗还是真相,怀念还是抱怨,或者是以伤治伤。
小儿子给喜欢的女生尿尿把风的那段,神笔。女生躲在车后,尿的河从车子下流过来,撞到小儿子的鞋子,拐个弯继续,小儿子的眼泪掉落。
很吃這一套 細膩的台詞搭配精緻的鏡頭
散。就剩一些小细腻小细节还不错,但整体无神,看完跟没看一样。
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无病呻吟,BULLSHIT.
女孩 以后可以不要看到卡司里有于佩尔 连剧情简介都不看就急吼吼买票了好吗……
电影讲故事的方式让我觉得很闷很受折磨:看的时候静不下来,静下来时看不进去……嗯,都怪我逼格不够~
失望,故作深奥。
尿尿这个事情挺慎重的,陌生人在我面前我尿不出来。所有,她尿了,他哭了。
如此鸡肋...
也是想到《一千個晚安》,但整體來說好非常多。一家四口都印象深刻。
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困扰围绕着你,让你悲伤,使你无力,将你撕裂。有些人表面平和安定,其实内心一片废墟。
我喜欢!!!一粒微尘可窥宇宙。
结构太漂亮了太流动了
#HKIFF# 欧洲导演令人屏息的压抑和晦涩却也细腻到让人动容 父亲 母亲 两个儿子各代表4种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的挣扎生活 最喜欢小儿子那段青春期的迷茫 有种weird但却真实的感觉 喜欢他人旁白来叙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关于母亲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多年后变成无根的人这一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于佩尔和卷西支撑我看完咯…
对于佩尔没有情结,只觉得是演技担当,但是相比卷毛还是年轻的小演员可圈可点,剧情节奏平稳舒服,没有显而易见的爆发点也并不无聊,也可能好久没看这种片了觉得不错
横向纵向都无法延展,从开头到结尾无论是视听、剧作、人物都在原地踏步。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