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法国种族、暴力、青少年作品不少。
影片比想象中好,可能是源于故事本身的一波多折以及其社会能见度。
1996年《孽迷宫》后息影6年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一连主演了《阿道尔夫》《悔过的女人》《一路顺风》等,几个角色均属量身定做drama型。
此后再次息影5年拍摄这部影片。
其实现在再看她的表演,感觉戏剧张力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好,她的全胜时期可以塑造一个个经典人物,但这种表演凌驾主题的方式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如今已经不太适合大多数作者导演意图了。
刚看到题材还以为这回她能走一下平常人路数,结果还是一个神经紧绷者。
发福的身材、拉紧的面部虽然看着很不太适应,不过她的选择还是量力而行的,有个这样能发挥的角色也不容易。
法国的先锋电影真是犀利,直指社会现状,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居然会引出这么大的一场人质死伤事件,和美丽的片名形成巨大的反差。
其实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想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什么?
新闻稿如下:伊莎贝尔·阿佳妮则凭借其在《裙角飞扬的日子》(La Journée de la jupe)一片中的精彩表演,毫无悬念地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也是她第5次获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称号,因此成为凯撒奖自创办以来获奖次数最多的演员。
哦,我亲爱的阿佳妮,已经55岁了,我必须用杜拉斯的话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另,法国老师真的那么难当吗?
还有08年的那部《高中课堂(墙壁之间)》,小小的学校难道不是大社会的缩影?
种族,宗教,青少年犯罪,性教育……问题多多。
对女神的电影始终有种入骨的感觉,想看却又有点怕看,想看自然是因为女神,而怕看也是因为女神,我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角色,最后伴随着女神心碎沉沦。
对《裙角飞扬的日子》更是如此。
女神久休五年后出山,第五度夺得恺撒奖,而我知道今年五月才打开影片。
我深究过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也许我害怕她的发胖,也许我害怕她的老去,也许我害怕她不如我想象中得美好——我对女神如此浓烈的感情,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时间美化回忆,距离产生美感,我对她的爱慕来源于我添油加醋的臆想,我会不会爱上的只是我想象中的人儿?
挣扎了许久,我始终是耐不住诱惑,在拿到碟片的第一时间打开了它。
毕竟,理性甚至是多疑抵挡不住情感的冲动。
以前曾经想过,如果我是个老师,而我的学生却飞扬跋扈,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妨碍课堂秩序不说,甚至还公然言语挑衅,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那我该怎么办?
这时,一把枪出现在索尼娅眼前,学生的轻视、家庭的争吵、宗教的压力、学校的古板融汇在一起,让她拿起了这把枪,忍耐到了极限,言语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扣动扳机,以暴力的方式夺取课堂上本属于她的话语权。
说来有点可笑,她的所作所为真的仅仅是为了话语权,本属于她的那点点可怜的话语权。
手持枪支,打伤了强横的学生,她却拿起了课本,继续讲起了莫里哀。
“莫里哀的原名叫什么?
”当一个老师拿着手枪神经质十足地指着你,口中还会“砰砰砰”,念着相同的词语念着念着就不找调子的唱了起来,你该怎么办?
你敢让这个歇斯底里的老师问你三次,你才慌张地说出“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吗?
我是不敢的。
特别是当眼前的老师是她的时候。
五十三岁的她比起五年前的她胖了,妆容显得臃肿不堪,可是,她依然拥有鲜艳的红唇、微微向下的嘴角带着一丝忧郁,她依然拥有那双独一无二、深邃得有如湛蓝海水的双眸,不老的双眸,一切都够了。
更重要的是,她依旧歇斯底里,依旧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掀起惊天巨浪。
早知道即便年过五十她还是会如此神经质,却没有想到她的歇斯底里起来,嗓音依旧如当年般柔软。
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是女人的子宫。
”当她保持着她一贯地表演方式,足以让我们忘掉她的沧桑、忽视她为了影片增肥的二十斤。
她制造的威力不但穿过银幕影响观众,还感染了被她挟持的学生们。
他们决意帮助这位陷入疯狂边缘的老师,而不是落井下石获得近在咫尺的自由。
不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只是索尼娅心中的善良与正义:为学生争取权利、劝告学生们好好读书、被抢了枪之后想把所有的学生都保护在自己身后——有了这些,无论她之前的做法多么乖张,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
最终大多数的人都站在她的身边对抗那个万恶的外部世界。
外面,有移民问题,有种族冲突,有陈腐的思想。
而这里,只是一个持枪的老师罢了,她只是一心希望说几句话,平静地上课,最终只是希望她的学生好。
她给他们上课,教育他们尊重的意义和重要性,教育他们对于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在知道了同学间存在轮奸事件的时候,她毅然主持公道搜集证据,要为被侵犯的孩子讨回公道。
她要求通过媒体对外发表讲话,要求一个可以在学校穿裙子的日子。
这一切,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被称之为“荒谬”。
是我也愿意留在这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也确实身处在那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聆听着她的教诲,感受着她的愤怒。
我想冲上去痛打那个胆敢伤害她的学生,我想挡在她身前,拦住那颗无情的子弹——它要射向的是一个挺身袒护过激杀人的学生的老师。
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情已经到了结尾,你却始终不愿意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为什么你的结局不是癫狂就是死亡。
难道仅仅是因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结局除了癫狂就是死亡吗?
我始终爱女神在里面的所有的表演,她的惊恐,她豁出去时的凶恶,她眼里闪烁的天真与绝望,作为一个情怀浪漫,良知满怀的女教师,她有她的原则与不屑,在她眼里,公益事业是压迫,过度宣扬女权是压迫,暴力事件只是让问题浮上了台面,更多都隐藏在深渊里头了,终有一天要酿成惨祸。
电影以它惊人的厚度将本就百孔千疮的外皮一层层剥开,摊出了一张哀怨且丑陋的脸。
索菲亚就是要撕碎这张脸,她白皙的肌肤因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显得病态,这个辰光,丈夫的怜爱与家人的关怀远远不能抵消这一腔热血。
所有的家长都在期待着,自己孩子走出来,索尼娅的父母也是,高龄的颤颤巍巍的二老也一脸期待地等着。
门打开,孩子们出来了,却没有索尼娅。
我从影片中段就开始无声哭泣,直到此时抽噎得不可抑制。
影片最后是索尼娅的葬礼,低矮的镜头前,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学生,黑色的裙角随风扬起。
阿佳妮在以往电影中对于爱情的绝望和怅惘扩大到了对学生的爱,也扩大到了一个政治上的高度——为移民权益而斗争。
这同样也是戏外的阿佳妮之所以接戏的原因。
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影评人或是普通观众所能研究透的人物了。
她不仅是演员,她在身体力行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像某些明星捐几个钱、走几个秀就完事的。
虽然在影片中,她的头发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的发胖的面容,她的裙子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发胖的体态,她的鼻血长流,影响了她本身的飘逸潇洒。
可是谁又在乎呢?
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演员,单纯从美丽出发来评论,更近乎一种侮辱。
不过回头来说她的面容体态,竟然在她的刻意丑化下,还能找到那么多的镜头,展示出她无人能及的美丽。
那是种无法复制的神韵。
纵使年轻的一代长的多么美丽绝伦,她们的心境、气质却比老一代差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呢?
也许只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是时代孕出的珍珠。
而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传奇了。
每日一句阿佳妮:“我没想到我会为了一个胖子(精神病)复发,但能够不以36-38的尺码工作,还能够因此被关注,被称赞,被加冕,这么做挺好。
有许多女演员人们称之为“出色”仅仅因为她们是性感偶像。
美丽可以作为才华的一部分,但不能代替才华。
”
荒诞吗?
在这样看似浪漫的名字下。
一开始以为女老师疯了,后来发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隐忍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在这极有可能是地球磁场混乱的古怪一天里,出离理智,齐齐爆发。
谁也不能说这不是真实。
表面上看是特定场合下人的情感与精神失控,其实是法国的移民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酝酿已久,只差一点火星引燃。
看的时候,心理经历了“不可能,搞笑的吧”-“不明白...”-“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 “竟然还有这回事...”- “天啊..”等等几个阶段。
一步步牵着观众的心走,感觉这部电影的安排还是相当巧妙。
被结局震了一下,还没回过神儿。
待看字幕时才知道主角是Isabelle Adjani所演,竟然没认出来。
但这样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谁能比她好?
疯癫?
只因为我们太投入。
《裙角飞扬的日子》是在2008年上映的法国片,由国宝级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演出。
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作品不少,《裙角飞扬的日子》肯定是其中的佳片之一。
伊莎贝尔在《裙角飞扬的日子》里饰演一个中学女教师,在一所公立中学里教授法文。
法国公立中学的学生素质,如同大部分欧美公立学校一样,充斥着中下阶层、少数民族和社会边缘人。
上课时,学生总是迟到。
课堂上,学生总是嬉闹。
下课后,学生总是闹事。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在一次的课堂上,当一个黑人学生的包中掉出了一把枪,女教师和这个学生在争夺这把枪时,意外射伤了学生大腿后,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混乱和慌张中,女教师锁上了教室的大门,挟持了课堂上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教师有什么打算?
没有,除了想好好上一堂课外,其实女教师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当女教师含着泪、伤感地述说自己也曾怀抱梦想,也曾对当个好老师有无限的期许时,学生之间产生了无言的波动。
因此,当那个带枪来学校的黑人学生攻击女教师、试图夺回枪只时,一个女学生挺身而出。
她抓起掉落的枪,指着其他同学,控诉着自己因为身为穆斯林而长期受到欺凌。
之后,枪又回到了女教师手上。
而支持女教师的人数增加了,教室里有好些个穆斯林学生,他们都有相似的遭遇。
之后,有人指控那个黑人学生聚众强暴了某个女学生,并在手机里留下了视频记录。
大家都希望这个学生受到制裁。
女教师于是要求黑人学生供出其他的共犯,用手机将自白录下来,连同原来的视频记录发给了警方。
女教师并和警方在电话中达成了协议,只要这些犯了强暴罪的学生受到制裁,两个记者进来录制一段声明,及教育部部长公布每周有一天为裙装日,女学生可以穿裙子上学而不被认为是不正经的人,女教师同意释放所有学生。
在记者进入教室之前,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一个参与强暴的学生,抢下了女教师手上的枪,威胁着要警方提供赎金和全家移民到澳洲的要求,以逃避事件结束后可能受到的制裁,包括来自警方和其他涉案学生的制裁。
一个白人学生起身嘲笑这个可笑的举止,和逃到澳洲的荒谬计划。
愤怒中,持枪的学生扣下了扳机,打死了这个白人学生。
慌乱的女教师,此时此刻心中想的,竟然是要保护这个开枪的学生。
于是她声称是自己杀了人。
接下来,两个由警察假扮的记者进入了教室,并在混乱中击毙了女教师。
《裙角飞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部由意外开始,以悲剧收场的电影。
在不到90分钟的片子中,故事讲述了存在校园中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霸凌行为。
在封建时代,女人是没有穿裤子的权利。
然而,在经历了女性解放运动后,现代女性竟然失去了在校园里穿裙子的权利,这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转型。
而在小小的校园中,学生不断的因为宗族不同、信仰不同受到各式各样的欺负。
在片子一开始,在看到那些学生的恶劣行径时,观众感受到的是无以复加的愤怒,是对这群学生的厌恶。
但是在片子结束时,我们感到痛心,我们自问,我们能拿这些孩子怎么办呢?
在一个充满暴虐和歧视的环境中,除了同流合污外,还能如何保护自己呢?
这是存在社会中的疾病,连成人都难以面对和无法处理,那对这些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青少年,我们又能要求什么呢?
当学校校长理直气壮地规定女老师不得穿裙子到学校,当女警长对裙装日的要求嗤之以鼻时,这些学生的恶劣行径都有了解释了。
看完之后第一时间去谷歌搜了一下,发现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瞬间松一口气。
整个故事都太压抑太沉重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笑,我看电影的时候容易走神,或者喜欢干点别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全程都在屏气凝神认真看,很震撼也很揪心在看。
从一开始,女老师就好让人心疼啊,我特别理解那种无助,被大家围攻之类的,后来拿到武器的时候开始组织秩序,开始安静上课,那一瞬间还挺让人动容的。
但与此同时,外界紧张的救援,也加剧了故事冲突——两条线同时推进,不同立场者的表达都能有一席之地,很精彩。
法国近些年这类问题真的很突出,我在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人真的很多,日常盗窃甚至是针对亚裔女性的抢劫都是家常便饭,他们聚居的社区好多也是臭名昭著,至少我们都是绕道走那种,很烦很烦。
有一个地铁站那边,经常有阿人聚众抽大麻。
以前有朋友跟我说,那个味道,你只要闻到过一次,以后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确实如此,很恶心很难闻也很明显的味道,就在空气里飘着。
电车上也是,因为电车上车不用过闸门,基本T1\T2都是重灾区。
我自己就在电车上被人偷过手机,还挺伤心的。
当然不是说一定是他们干的,但这种坏印象真的一直都在,所有人都这么想,影响下去就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影响。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就像韩国拍那么多讽刺现实的电影,结果现实依然是暗无天日。
这就是一部很完美的现实主义作品,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很了不起,剧情里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人性闪光点在,丑恶和善良的对比如此突显,最后用死亡烘托的希望,沉重却明亮。
女孩子真的是好柔软好脆弱的存在。
但她们被人类社会委以了怎样的重任啊。
我是一个纯感性的人。
因为看到了这部影片,演员的一个眼神让我感动,所以我才点开开了这部影片。
没想到果然如我期待的那样。
只是在国内,我们没有权利去争取我们的自由。
我们没有,也无法争取的到。
女主角很有气质,所以才会看这部影片女孩子的气质和年龄无关。
要理解一个人的真意,是有多么困难。
当她手无寸铁的时候,你可以从她的短裙嘲笑到她的神经质性情她的无信仰她的讲课;当她手上有了枪,希望你住嘴的时候,你却不知死活地言语攻击挑衅她。
直至她终于按捺不住要你听她说话,要教育你的时候,你又被她手上的武器吓得懵然不知所措并且胆寒。
这个世界总是那么犯贱,不拘束但明理的那些人总被所谓正常人视作疯子,因为正常的人,一般都会忽略别人那颗渴望与你沟通的心,而只在乎她手中那柄随时夺你性命的枪。
这个世上的人,似乎只对钱权名愿意肝脑涂地为之侧耳倾听,而这三样出生未能带来,死也不可带去的物事,足够掩盖一切真诚的关怀的声音。
学生们不会为一个讲莫里哀戏剧绘声绘色的老师神魂颠倒,他们只会嘲笑她宽大的白裙下遮蔽不了的肥胖身躯,带着控制欲望但又不受尊重地坚持教学更显得她被轻蔑成为了惯常之事。
人类最可耻最可悲的不是无知,而是对自己天性中同情和怜悯之缺失的毫不自知。
少了同情和怜悯,何来的相互理解,包容兼并。
到了后来,她已经疲累得不想再争取什么权利和自由,而是愧疚和无可奈何。
其实她起初只是想让学生听她命令,中途她糊里糊涂地抢了一把枪,兴奋莫名地让他们听她眉飞色舞地讲莫里哀;努力对这些不懂尊重不懂悲悯更不知包容为何物的男学生说教,成功唤起了两个孩子反抗暴力和歧视的勇气;中途发现了那个顽劣学生的恶行,顺道揭发,然后她最大的心愿是想女孩子们能有一天堂堂正正地穿裙子上学,不被视为有伤风化。
可惜当她顺利表达了意见时,她说服不了另外一个受压迫者的心情,最终她清楚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诉直至理解的不可能性比社会改革的可行性更加蛮悍。
在她说不出话的时候,在她被乔装摄影师的警察一枪射倒的时候,我们觉得,在这个冷酷的世界要让别人懂你有多么难以企及。
被她唤醒的和爱她的人结尾轮流将每支鲜花洒在她的棺木上。
多年后谁又会记得,当初她只是想安静地讲完一节课而已。
昨晚在星美正大看的,它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
场景很简单,但人物刻画很有力,戏剧矛盾冲突强烈。
伊莎贝拉·阿佳妮饰演的女老师,原先被那群少数裔(包括阿拉伯人,黑人,穆斯林)欺负,后来她在检查一个同学的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枪。
她持枪把学生当人质,强迫那些平时不够尊重她的学生听她上文学表演课。
当然,期间也有几次反复,学生也拿到过枪。
最后,她作为一个老师,没能控制好局面,还是有学生死了(被另外一个常受欺负的学生开枪射杀),她自己也被不知实情、突围进来的警察给毙了。
总体上,这是一个悲剧。
阿佳妮有些胖,但演这类神经质的角色,她还是很在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问题,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产生,世界要和谐许多。
电影中,阿佳妮要警察通知新闻媒体,告诉教育部长,要在全国设立女子穿裙日。
女部长一开始以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说:女权运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强迫女人穿裙子。
后来观众们才了解,因为在少数穆斯林眼中,女人穿裙子是妓女的象征。
而作为一个专门招收贫穷的穆斯林子弟的法国公立学校,老师要设立这么一个日子,就是为了让原先受穆斯林歧视的其他裔族女子得到应该享有的尊敬和平等。
不知所云
结局竟然这样。时间果然是把杀猪刀,想当年玛戈皇后里的Isa美得伤天害理,这里竟让我辨认了半天才惊觉是她
阿佳妮女神无疑。这片儿气质上有点儿像Dog Day Afternoon啊。。。
如果参照热天午后 这片并不那么出色。每个国家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而人们最容易找到的突破口,便是诉诸暴力。
阿佳妮好演技!完美的情节。女性主义与恐怖主义。
今年凯撒提名。前半部分基本处于因阿佳妮臃肿身材而陷入的眩晕境地。后面渐渐入戏。又是一个因特定事件而反思社会问题的电影,从近几年的很多法国电影,可见法国当今最头疼的事
展现问题繁多却张力不够,在电影中问题不是说几句话就算在提问在表达在探讨了。
没看完,因为剧本写的太差,能看出来法国教育水准非常高,不是知识分子根本教不了书,但是剧本的认识是错误的,将观众误导向穆斯林对秩序的紧张,这跟是不是穆斯林没有关系,穆斯林中是知识分子能教好书———真正的知识分子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局面,靠独裁,专制或课本学历压制学生的到法国都会不灵,一旦觉得编剧认识问题有问题就会立刻不看也说明剧本并非完全不重要
感觉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但观感就是不懂这电影到底在干嘛,乱七八糟
导演想说的太多,暴力、种族、尊严、贫穷、信仰,看完电影让人什么都感觉到了一点,却又什么都不深刻。顾此失彼,表达不清是本片的最大缺点。但出于扎实的剧本,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整部片子如果拍得不让阿佳妮这么神经质,剪辑再犀利一点会好很多。随时能被学生制服的老师和弱智的警察简直是脑残设置。结尾看似和平送行,却实在是扼杀前面这么久的暴力张弛。题材和表演其实不错,可惜了。3.7
没本事好好养就TMD别生!!!!
法国的种族问题这么严重啊 吓死人
看不下去…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要让别人懂你是要多么难以企及。
阿佳妮如此发福!
打开播放文件,拉了下进度条,看见发胖变形的阿佳妮,不忍心看下去。如果不是有绝世红颜可欣赏,我宁愿读小说,还看什么电影呢——银幕得来终觉浅。
即使只是有事件,缺少解决甚至反思也足够惊心了。不完全的密室戏张力还是有些的。
Adjani真的演的很到位。。。
以为是个爱情片结果是个教育片,阿佳妮的演技真棒,故事吧,略显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