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番薯昌包二奶那一集还是觉得很搞笑,康老二有个兄弟阿昌,有一天发现兄弟出轨,为了捂住秘密塞了几千块给老二,保守秘密,但是兄弟的钱不是白拿的呀,偷偷拍了老二和自己二奶的亲密照片,然后给自己老婆看,你看吧,出轨的不是我,是他,没想到人家姐妹团结,阿昌老婆转头就把照片给了康老二的老婆,老二老婆马上离家出走,带孩子回娘家,老二回家被家法一顿打,那么大的人被打屁股这段看一次笑一次,主要还是演员演的非常好,诙谐幽默,又不会太夸张。
回头看这个剧发现这一集剧本写在了十年前,不禁感慨,十年前的作品是可以写出来女人发现自己的姐妹老婆出轨,自己站出来说话的,捉奸环节重点也在出轨方,他们知道一段关系里出了问题不是第三者,在那个人上,他们也知道女人和女人之间可以互助,男人和男人之间可以背刺,尽管末尾的结论环节依然是站在男性角度劝男人不要出轨,利大于弊,但总体已经算进步了,十年后我们失去了不只是康老二。
执行层面更倾向于保住婚姻的存续而不是保住双方感情,勉强把烂掉的锅盖黏在一起,人和人在利益矛盾上更大了,但是普通人可以得到的利益——也可以说生存空间却更少了,任何力量都无法再阻止某种风气的蔓延,婚姻的忠诚互爱变得值得称赞,它本来只是一条最基本的底线。
郭昶同志1986年入行以来,担任广东电视台系列喜剧《万花筒》主要演员;曾出演广东电视台电视连续剧《乱世香港》、《情满荆途》、《情满珠江》、《宝贝老公娇娇妻》中的主要角色;2000年—2006年饰演广东电视台千集系列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要角色“二哥——康祈宗”。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郭昶扮演的“二哥”康祈宗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最搞笑的角色,虽然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
为了拍《外》剧,郭昶累出了胃癌。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的其他成员透露,虽然是病魔缠身,但郭昶都没有让自己休息下来,坚持带病演绎好观众心中所喜爱的“二哥”角色。
郭昶在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业内的肯定,为广东电视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来媳妇本地郎》创下中国电视剧的神话,被喻为广式幽默喜剧最牛的系列短剧,自2000年边拍边播至今已五年,今年元宵节当天更冲破1000集大关,收视创下“五连冠”。
这部国内最长的室内情景喜剧,可谓“五载耕耘创奇迹,一千硕果娱大众”。
随着《外》剧的走红,剧中康家大小,尤其是“光宗耀祖”四兄弟以及他们的外来媳妇,也成为广东平民百姓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
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
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
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
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
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
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
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
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
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
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
(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
)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
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
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
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
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
翠红帮忙打杂。
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
特别真实。
有时候觉得莫名其妙,回头看明清以前汉族的文化对性别的包容度比我们想象要更高,但是明清后到今日为止,性别的定位和认知反而更加狭隘,如果说是因为外来文化入侵,那这一集也打破了这种可能。
康伯的四儿子有个老外老婆,老婆有一个老外岳父,有一天岳父突然看望小两口,岳父觉得女人很美,想要变成女人,所以他穿着女人的衣服来看女儿女婿,结果被街坊看到,大家都没有面子,岳父还要让女婿带他去本地的医院做变性手术,女儿的表情一直是包容的,没有任何的羞愧,女演员把握很好,但是作为本地人,女婿的家里人就不理解了,千方百计阻止老人做手术,最后女婿带岳父去拍电影,做临时演员,岳父喜欢了他们剧组的一个女演员,女婿诱导他们,女演员不喜欢女人,所以岳父不做变性手术,他变得“正常”了,同样的剧情我几乎可以完全搬运到同性恋版本,这让我开始理解,目前的所谓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男人和女人他们心里有一个定位,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应该有女人的样子,男人和女人应该互相喜欢,男人和女人不能转换,这就是秩序,对天然的事物不存在纠错的可能,也不允许有其他可能,他们会觉得少数人是【可以被纠正,被治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服从,不服从的代价是孤立和歧视。
类似的,男性之于女性也是如此,男性“天然”地成为了家庭主导的地位,而女性“天然”承担家庭无偿劳动付出的责任,哪怕偶尔会有三儿子面对妻子被家里人谴责不会做饭,作为丈夫他只是作为辅助为妻子帮忙,居然也能被夸能够容忍,这个家庭的家务劳动男性是被剔除在外的,好像他们与这个家无关,是局外人,编剧剧情的隐形歧视倾向也很明显,【光宗耀祖】,母亲生了四个,全是男孩,而且对生育了儿子的自豪荣耀是可以直接反馈在名字上面的,对比女孩的名字就会随意,希望对方温婉柔顺,也是宠溺的,只是没有那么爱。
“老屋飞来外来雁……”每当这首歌响起,那就是十年前周末晚上的快乐时光。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我国一部超长寿的电视剧,剧情围绕着西关四少与他们的外地妻子展开,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家庭琐事,平凡,酸甜苦辣,像极了平常人的生活。
其中,有一家人因各种原因闹别扭,有因志向不同而无奈分手的恩爱夫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开头的几年,剧情是相当的欢乐搞笑,二佬一家几乎承包了剧中的所有笑点,二哥二嫂两夫妻既有小市民的市侩,也有他们的热心,而他们的儿子天庥更是继承了两人的滑头,鬼精灵,点子一个接一个,给观众带来不少欢乐。
头六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活脱脱一部喜剧,跟《爱情公寓》有得一比。
剧中的人物刻画也相当鲜明,大哥一家的憨厚耿直,三哥一家全是俊哥美女,生活稍具小资色彩;四哥思想多元开放,与戴安娜喜结连理,康伯属于传统式的家长,喜欢装逼,常以长辈自居,康婶则是不择不扣的贤妻良母,只是稍微有些传统。
一些现实问题在此部剧情中得以反映,如国企改革,大批工人下岗,如光哥下岗之后去卖牛杂,打零工,正是国企改革大潮中下岗员工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加快,外省人来广东打工,一方面由于那个时候的外地人素质参差不齐,且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本地人的资源,导致许多广东人对外省人印象极差当时的康家也算得上较为排外的,康伯不愿意接受外地媳妇,对外省人有偏见,但是随着对外省人了解的加深,康伯也逐渐接受了外省媳妇,正如广东人逐步改变对外省人的看法一般;家庭的日常纠纷,财产分配(家庭生意曾出现大哥二哥夫妇争当掌门人状况)、房屋分配、夫妻相处、亲子相处等逐一呈现(补一句,虽然老三夫妇是最亮眼的,但感觉老二夫妇是最甜的,虽然一个有大男子主义,一个精明滑头,天天吵来吵去,但是大家心里都有彼此的一席之地,看他们吵架真的好好玩,哈哈哈哈哈)此外,夫妻发展不同步问题,阿耀前妻幸子去日本求学,寻求更多发展机会,但阿耀却由于无法放下自己在广州所拥有的一切而选择与幸子分手。
这就是奇葩说中的辩题:如果你的另一半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发展,你会选择跟ta去同一个城市吗?
的一个现实案例啊。
由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在《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前期,所用的素材其实挺能反映社会现实,确实具有一定的深度。
到了后期,二哥的饰演者去世之后,该剧虽还是有欢乐的时分,但很少能让观众捧腹大笑了。
而且,可能是拍摄内容过多,能用的题材太少,出现了注水现象,牵强附会,乱编剧情,光光是凑cp,便已经凑了很多集,显得有点烂俗。
现在,康伯康婶的饰演者年龄已大,出境几率大大减少。
而中间代演员(光宗耀祖这一代)又不能支撑起整部剧,新生代更是求学的求学,出国的出国,只剩下天庥一人频繁出镜。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题材内容由康家扩大到整个昌盛街,强行拼凑剧情。
不过,最近让人欣慰的是,剧中现新引进了一些新人,如飞雁,何爱群and so on,剧中新晋的两对CP还蛮甜的,like天庥飞雁,coco有银,两对新人的部分行为代表了年轻人的部分生活状态吧。
比如,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再认为孩子是婚姻的必需品,更注重生活质量;就算有想要孩子的想法,也会考虑自身能力是否能给予其一个相对优质的生活条件。
跟他们父母那一代的育儿观有了明显的变化。
还有的就是这一代人在寻求工作的时候,不再汲汲于所谓的名利,更多是随从内心,如飞雁致力于帮助外国华侨适应归国后的生活。
(下次再来更新……)
以前睇外剧会有好强的代入感,越看到后来,越不是滋味,现在我一集也看不完。
故事桥段很傻,譬如有个租客喜欢晚上出去,或者有些奇怪的生活习惯,然后这帮傻比就会联想是不是做小偷喇、杀人犯喇、黑社会喇等等,然后说出来竟然大家都会相信大家都会当真的去对待,然后弄一堆笑话,但不到时间结局他们又从不报警,这样的剧情太他妈牵强。
我想不通究竟是谁那么闲着一直投资拍这种烂剧。
最近看美剧 我们这一天 THIS IS us,第一集就演了那个拍肥皂剧的奶爸 发飙慷慨激昂的场景,“这个节目那么糟糕并不是编剧的错,而且还是糟糕的离谱,播出这种剧不是电视台的错,是你们这些低水平的观众的错,你们为什么要来看这种闹剧,对剧集要求太低是你们观众的错,现在大家都不思进取啦。
我演这种闹剧就感到耻辱,而且我也知道我演的是多么烂的片,而你们捧红我是你们的耻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耻辱。
现在我不干啦”这就是我对外剧真切的感觉,一直为了创纪录而天天混日子,那些剧集真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别说粤语环境的幽默了,P都没有,空洞胡闹,天天拌嘴皮,一点破事扯来扯去,不思进取到这种地步,现在还腆着脸说破了最长的剧集记录,这就叫做不要脸,
我看了很多年了,但是最近看我真的发现编剧弄得剧情有点三观不正了就说最新一集,难看的抢手货。
娇姐,一个乡下人出来广州打工,广州一个大城市,她来了这么多年了,品味还是这么老土,还是那件衬衫,那条蓝色裤子,那条丝袜,还有那双帆布鞋,真的是几十年了,品位就不能变一变吗。
她送的那个生日品味真的够够的了,一点都没提升,我现在看她就烦。
还有她的五个女儿,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像集体宿舍一样真的不会压抑吗,房子也小,看房子那个布局就三间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差不多。
换别人早就想搬出去住了吧。
还有他们4个女儿,除去大娇,那3个女儿这样全部都挤在餐厅帮忙,餐厅也不大吧,留两个人帮忙不就得了吗,其余两个人出去赚钱它不香吗。
再说回来,虽然五个子女都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他们的作风真的不像是二十几岁的人,你妈送你生日礼物,你像缩头乌龟一样的不敢跟他说不喜欢,也不跟她沟通,玩呢。
二十几岁的人了,不是孩子了,你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好吗。
而且我求求编剧了,不要动不动就气一下人就晕,这种桥段好不好。
人的身体没有那么弱。
还有月圆和冰冰,她俩告诉娇姐,娇姐知道很生气后,她俩干嘛了,帮忙出主意报复那五个子女???
正常人不是应该劝劝娇姐不要那么生气,要多跟子女沟通啥的吗,她俩到好,出主意报复人家,她子女只是错在没有跟她妈沟通而已,又没什么打错,所以编剧你要表达什么还有一集,我们是一家人,讲coco嫁到列家没多久的事,我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讲婆媳的矛盾,但这个婆婆是做点过分了,跟CoCo说我们是一家人,就拿了你的东西嘛。
好家伙儿,一家人你就可以随便进你儿媳的房间,拿人家的面膜来用,拿人家的衣服来穿,拿人家吹风机来吹了是吧。
遇到脾气暴的儿媳直接就开骂了。
到后面 CoCo跟她对峙 她还委屈巴巴的说一家分什么你我,城树也帮腔说她也是随便进我放间拿东西的,一家人嘛,我tui!
谁和你们是一家人我???
然后她跟CoCo对抗,在家里各个东西,贴上标签,说这是CoCo的她不能用,这是她的能用
这是sabi行为然后最后CoCo妥协了!
妥协了!
她也开始随便用家里的东西了,我……编剧长点心行不行,你想表达什么行了,吐槽完了,这剧我也弃,没有什么想看的欲望,他们演不腻 我也看腻了
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有几个: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戴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剧情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
那时候剧情还有常识和逻辑,不像后来为写而写,人物去向、人物性格完全断裂。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真实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
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
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提到广东电视剧,这部剧是不能不谈的,从读小学的时候每周末晚八点准时开播,这一播就是二十多年,如今的演员和剧情早已和当初大相径庭,观众们也早已没关注这剧,或许只是偶尔转台看到这剧,也会稍作停留,因为会有一种熟悉清切的感觉
想要学粤语的同学必看的一部剧。看起来似乎主题有点地域黑,但是其实是很反映现实的,剧中说到的情况现在仍然存在。如今康家第三代也长大了,康天庥在新系列春暖花开里结了婚,这部剧也迎来了自己的春暖花开。
广州初印象
就是觉得剧情有点浮夸,智障有点。。。低
现在质量不行了
年少回忆。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想给10星。广东人的省剧,距今已经20年了,充满着童年回忆。剧中洋溢着太多老广文化,尤其第一部,春节、中秋等节日,让我想起很多小时候的过节氛围和习俗。可惜,老广文化如今正逐渐凋零,只能通过该剧回味。而时光匆匆,我们也业已步入中年了。
看过一些剧集。有意思。学粤语的素材。
我都唔len明哩D荼毒心灵、又长又臭嘅烂剧有乜好睇。
太牛逼了!全3808集,从2000年拍到2020-06-07 。。。看了几集,刘涛出道不久参与的,后来为了发展请辞了,年轻的时候样子和后来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貌似其他演员大都是几十年参与电视剧拍摄,没有扩展其他事业???或者我没有留意吧,不过国内这样这么久生命力的剧,也是厉害!之前没有留意,真是不错,很多优秀的演艺工作者一直也在认真的工作着呢,虽然豆瓣点评人数不足万人,依然是广东人的记忆吧,伴随着00后的成长,一直到成年。。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too local
本广东女孩一个飞起补标这个
居然这个条目都有,把分集1000一打开略密集~
哇…身为一个广东人,这部情景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超级超级爱!现在都还在追,珠江台,它陪着我长大,我看着他们变老,康伯康婶大佬二佬三叔幺叔(光宗耀祖四兄弟),大嫂二嫂三嫂戴安娜(香兰啊婵黄菲戴安娜),好中意这家人,扮演二佬的演员去世了,编剧没有在剧里把啊宗写死,很感恩…虽然这部剧是为了影射当年广东人歧外的故事,但是我还是超级超级超级喜欢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阿娇祝师奶等等配角也很亮眼,现在天庥都结婚了,康伯康婶也很少出场了,还真的是怀念,我又倒回去看了…感谢这些演员、导演一起演绎制作出这么好的剧!!!
真不怪弹幕天天骂康祈光。。太蠢了,而是蠢坏。。。偏偏还是老实人好人人设。。。整个剧组没得一个会写剧本的人吗???
童年回忆,有条外来妹几靓女,记得
老广看到这样的剧情简介,泪流满面。郭旭之后,再无外来媳妇本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