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尔曼夫妇》又被译为《从前的我们》,不得不说,这一译名也非常契合。
电影由尼古拉·巴多斯、多莉亚·蒂利耶主演,两位主演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导演也由男主尼古拉·巴多斯担任。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很多,有从剧情角度分析的,有从爱情角度陈述的,还有从婚姻的角度对婚姻进行深度剖析的,应有尽有。
我打算来分享一下这部电影中美丽的台词。
在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才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台词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话环环相扣,衔接紧凑。
有的台词文辞优美,有的台词引人共鸣,有的台词道尽人生真相,有的台词揭示着秘密和真相。
莎拉第一次在酒吧见到维克托时,她的双眼就像被拴在了维克托的身上。
她是这么描述当时的情景的:就像一桩灵异事件。
如此俊美的男孩,有着沉静的魅力,深邃的眼神。
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
从来没有人在形容自己被人吸引时将自己比作蚊子。
这比喻多么怪异但异常贴切。
当我们被另一个人深深吸引时,那焦灼的心可不是像被炽热的灯烤灼吗?
萨拉和维克托共度一夜之后,提前醒来的她看着睡梦中的维克托。
她说:他还在睡着。
而我,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
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这世上能有几个人会这么笃定地说“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呢?
同时,震动我的其实是这后面的一句“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莎拉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的聪明不仅仅在于她的头脑伶俐,还在于,她懂得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法国女人都是如此。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世上有几个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莎拉带维克托去见自己的父母时,她说:看到他身处我长大的地方,让我很感动。
这一句话很触动我,是因为,我同样觉得,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身处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有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就像一场时光之旅。
我的过去,你未曾参与,但现在你来了。
现在的你站在我的过去,回望。
这场景,能激起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维克托在处于事业低谷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很讨厌,像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
莎拉说:人们总是以为自己被疏远是因为失败和弱点让他们变得令人不快。
其实,他们被疏远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让人讨厌。
这句话很睿智。
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脱离这部电影,这句话也可放在我们身边时时警醒我们。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容易被自己的失败和弱点激怒,他们被自己激怒之后迁怒于旁人,并疯狂地觉得是身边的人讨厌自己。
维克托没有自信,从电影的开篇就已经点出。
连他的心理医生都提醒他要找到自信,多喜欢自己一点。
莎拉和维克托曾两次一起私奔。
莎拉在回忆他们的过去时,两次都说到:没什么能比半夜跟你爱的人私奔更刺激。
私奔这个词本身就充满刺激。
能和私奔的人在一起共度余生更是浪漫不已。
第一次私奔时,维克托对莎拉说:“我们走吧。
”他们便一起驱车离开。
第二次,是莎拉对维克托说:“我们走吧。
”两人便又一起驱车离去。
时隔五年,两个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真正的爱情就是缠绵,即使想要分开也不会得逞。
尽管缠绵一生,这其中充满快乐、激情与浪漫。
但他们的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们生了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儿子,维克托对婚姻感到厌倦,出轨,爱上别人。
这些,都是婚姻故事里老掉牙的情节。
可见,婚姻真的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陷阱。
我们究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面对婚姻?
我不知道。
就连如此相爱的他们也难逃婚姻带来的疲倦与背叛,何况我们?
但本文并不打算对婚姻问题进行细究。
这部电影的精华都在台词里。
每一句话都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快乐的,悲伤的,令人心痛的,剑拔弩张的。
推荐大家仔细去细嚼这些台词,每一句都耐人寻味。
婚姻或许是波折的,但爱情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他们是相爱的。
莎拉的那一句“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给了她毕生的热烈。
不知不觉整个五月就这样过去了,我没有更新,两份工作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挤不出空隙,感觉高估了自己。
我负责运营的其中一个号,定位特别垂直小众,领导可以说完全不重视,以往的历任编辑也大多敷衍了事,在我入职之前,阅读从未上万。
上个月,我在这个号上写出了一篇10w+的文章,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员工大会上我拿到了奖金,被热切的HR敦促发表“得奖感言”,我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吧”,同时在心里默默觉得“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支撑着人继续做自己在做的事情。
言归正传,今天主要是向大家推荐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阿德尔曼夫妇》,豆瓣评分8.7。
虽然被很多电影公众号冠以“年度最佳爱情片”“45年相爱相杀”“法国人的爱与性”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部电影到现在标记“看过”的,还是不足3000人,也许大家都很忙吧。
看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想,到底应该怎样形容这部电影,但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想出来,所以只能竭尽所能,描述我观看时及观看后的感觉了。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葬礼,棺材里躺着的是一位著名作家,许多不相干的人为他痛哭流涕,曾与他共度大半生的前妻却面无表情。
一位传记作者找到前妻,想从侧面了解这位作家的传奇生涯,却从前妻口中,得知了一个又一个足以惊动世人的大秘密。
(从这里开始会有大量剧透)如果把影片剧情上的一些关键词,用时下流行的网络小编语气罗列出来,应该可以说是相当有噱头、有看点了,拍网大一定赚钱。
“女子为追求心上人,竟勾引男方亲哥哥”“妻子分娩,他竟然在和别的女人啪啪啪”“担忧丈夫对自己失去兴趣,她在孕期染上毒瘾”“作家写书影射生母,逼亲妈跳楼自杀”……那些整天把“三观”挂在嘴边的人,估计看不完全片,就会七窍流血原地爆炸。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堆砌了一段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可以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很多时候与所谓的“真实”毫无关联,我更倾向于后一种。
女主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男主时,觉得他身上“散发一种天然的魅力”。
而在我这个观众眼里,对方只不过是个不成器的、头发乱糟糟的、自以为是的、喝醉了的文学青年,女主对他完全是“色迷心窍”。
男主初识女主时,告诉朋友自己觉得她“太高”,“太懂文学”,向心理医生透露,她的强大会“削弱自己的男性特征”,不愿和她产生太多交集。
所以一开始,这是一段看起来女主占下风的关系,而女主一点一点征服男主的过程,在这部章节体的电影中,占了十四章(含尾声)中四章的篇幅。
为了得到男主,她的策略包括吻男主的朋友、睡男主的哥哥、顶撞男主的父母、忍受男主糟糕的床技、以要带男友见父母为由挤走男友的炮友……几乎是连哄带骗才当上男主的正牌女友。
当然了,这些策略说起来也都是营造某种幻觉,假装“我没那么在乎你”,假装“我很有趣,而且是你喜欢的那种有趣”。
好不容易忍辱负重上位,凭借自己的才华扶持男友登上作家圈一把手,却依然要面对男主的水性杨花拈花惹草。
自己生头胎时,她的丈夫却在和书迷乱搞。
以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子就会好过,男主却开始嫌她“无趣”。
女主回忆,自己是因为“一直担心他会离开自己,所以爱了他很久”,也是这种对方比自己优越的“幻觉”,支撑着她忍受他不堪的一切。
斗转星移,权力关系倒置,男人开始显老,女人却越发气质出众。
这个心理上从未断奶的大龄儿童,开始嫉妒妻子的美貌,阴阳怪气地为妻子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也许所有的幻觉都在这一刻崩塌,那个曾粗鲁地挂断她电话的英俊男子,用丝巾蒙住她双眼领她共舞的浪漫爱人,早就在时光里灰飞烟灭了,虽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当现实非要踩在你脸上时,好像除了转身离开也无计可施。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远远没有。
片子我是上周五看的,刚结束了一周的两份工作,困得要死,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点什么放松放松,所以挑了新出资源的片子里豆瓣评分比较高的一部。
两个小时的时长,我有很多次想暂停去眯一会儿,却被峰回路转的剧情走向勾着,一边打哈欠一边往下看,一直到片尾曲播完。
托两位主创的福(影片的男主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和女主共同完成了剧本),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某一种幻觉中,这个故事是活的,而我是死物,在那两小时里,时间只从我身边经过,并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写这篇文章花了我两小时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长差不多。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关于这部电影观感的形容,当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幻觉。
想象你一点一点地往气球里灌水,直到某一个节点,气球里的水超过了乳胶伸展的极限,气球爆炸,水花滋啦溅你一身,然后你把气球拎起来,看到里面还有残存的水,顺着你的手流下来,然后想象你就是那个气球。
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到位地描述这种平缓累积之后突然释放的震撼,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也没办法。
回头想想,女主在回忆过往时,明显有意向传记作家粉饰了一开始自己完全处于下风的那一段,也许是为了在外人面前保留一点尊严,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一点。
明明是对方只想来个一夜情,却非说成是“一见钟情”。
明明是对方还没来得及脱裤子就醉得不省人事,却说成是“你要学会抵抗男人的兽性”。
男人死了,他们的关系当然也荡然无存,但这些幻觉留了下来,而且也许比当时要更令人着迷。
然而对于传记作者来说,这次对话中出现的众多“大新闻”里,最具有爆炸性的并不是大作家的淫乱性事,而是那些为他赢得巨大声望的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甚至连让他一战成名的获奖作品、他的名字,都有弄虚作假之嫌,人们眼中的大作家,也不过是一种集体幻觉。
“我跟你说的这些,你一个字都不能写,就算写了我也会否认”,选择性地抖完包袱之后,阿德尔曼夫人轻松地说。
“可读者有权利知道真相!
”传记作者抗议道。
“读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只需要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爱的男人”。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女权电影,也不是什么情感大戏,而是在讲述一个牛逼的人如何从容不迫地和她的幻想、和她触手可及的世界相处。
她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她的幻想与他人的幻想完全无关,这种高度提炼的从容不迫使女主莎拉这个角色几乎带有一种传奇性。
我并不想评论她的价值观或是选择,借由这部电影“看”这个角色,已经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也许还滋生出了一些瞻仰般的崇敬。
其实要我说,在这段看起来是“倒追加倒贴”的关系里,女主比男主实在强太多,《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妇”应该摆在“夫”前面。
如果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那么爱情的美好程度、强烈程度,跟构建这种幻觉的人的幻想能力必然是直接挂钩的,更唯心一点来说,你允许自己多纯粹,你的爱情就会有多纯粹,生活、工作也是一样。
说起来,最近炒得很火热的崔永元手撕范冰冰事件,也给我类似的感觉。
我小时候也许也崇拜过这个一脸坏笑的叔叔,听说他后来过得很惨,但只在近期尝试炮制热点文章时,才仔细看了他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事。
“我就是要公报私仇,我不想当什么民族脊梁,我就想当个好丈夫,好爸爸”,且不论他的做法正当与否,我也无意站队,只是相比对得起xx对得起x,对得起自己的人,更让我佩服。
《阿德尔曼夫妇》的最后,传记作者问莎拉,“既然你不让我写,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多?
”
“因为想知道真相的人,都很努力啊”,她有所保留的“爆料”,是一种倾诉,或是一种施舍,再或者,只是无所谓,也都是别人的难题了。
自我的极致,是既能内心强大到足够应对所有质疑,又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只做能说服自己的事。
与诸君共勉,晚安。
如果这部电影被我形容得不好看了,请原谅我,因为真的很好看。
要资源可关注“电影渣”,后台回复片名吧。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诚然,婚姻中必然包含了互相的沟通、了解、欣赏,也有彼此激情消退后的恐惧、慌乱、背叛和逃避。
男女主角之间贯穿一生的爱情,依凭彼此的眷恋、吸引、自省与宽容,不仅仅完成了整个闭合循环,还导向了最后的生离死别。
爱情从互相找寻理解、爱慕的激情,经历太多事故,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人命运的必然。
在交织的人生中,双方维系复杂变化的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地区,市面上爱情片的重点,往往在于男女主角是如何在一起的。
熬过了几十集,跨越了重重艰难险阻,男女主角终于和好了!
结婚了!
喜闻乐见!
普天同庆!
于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然后呢?
他们真的“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吗?
没有人知道。
是不是因为婚姻的真相太过残酷,让人不忍卒读?
很少有人愿意告诉我们,当爱情被柴米油盐消磨殆尽,两个人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报姐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做到了——阿德尔曼夫妇Monsieur & Madame Adelman
神奇的是,这部《阿德尔曼夫妇》居然是由一对真实的情侣自编自演的电影。
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是第一次做编剧、第一次当演员,同时这也是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的导演处女作,却获得了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的提名。
影片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作为开场。
在这之后,一名记者找到阿德尔曼夫人,想要采访她,为逝去的作家写一部传记。
伴随着莎拉·阿德尔曼的回忆,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小说一样,用14个章节向观众展现这对夫妻相爱相杀,分分合合之下漫长的一生。
维克托和莎拉初识于巴黎的夜总会,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主动上前搭讪。
“我像一只被灯泡吸引的蚊子,被加热到了燃烧点。
”维克托把莎拉带回家,但是因为喝得太醉,他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像死猪一样昏睡不醒了。
第二天早晨维克托醒来,看到莎拉正在修改他那篇被拒了的小说的手稿,他有些惊慌,这才知道原来莎拉是一位古典艺术博士。
莎拉给他留下了各种详尽的联系方式,期待着维克托和她能够有后续发展。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维克托认为莎拉太过聪明强势、才华横溢,居然能一大清早就跟他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让他觉得自卑,而且很有压力。
莎拉对维克托展开了锲而不舍的追求,她不管不顾的疯狂给他打电话,虽然维克托深知自己被莎拉吸引,但因为恐惧,他始终无法迈出下一步。
于是莎拉设计了一场欲擒故纵——她当着维克托的面亲吻他的朋友,还和他的亲兄弟约会。
圣诞节,哥哥带着莎拉回家见父母。
维克托终于在嫉妒的驱使下忍不住亲吻了莎拉。
这一吻不要紧,大半夜的,全家人都被吵醒了,于是他俩干脆玩了一出甜到炸的雨夜私奔。
恋爱后的两人就像两个傻孩子,总是腻在一起,她帮他改稿,他带她四处游玩……
他用一条丝巾蒙上她的双眼,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与她共舞……
法国人的电影往往是细腻而浪漫的,而他们的爱情观却往往是能让人大跌眼镜的。
当你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电影突然告诉你,维克托还有个红发小女友,也就是说这么久以来他一直同时交往两个女人,莎拉居然也是知情的。
维克托跟那个女孩分手后,莎拉带他回家见父母,这个犹太家庭其乐融融的友好氛围让维克托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觉得自己也该是个犹太人,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莎拉的犹太姓氏“阿德尔曼”,以莎拉的祖父母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并且大获成功。
再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不过你以为接下来的生活就会安稳了吗?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莎拉生孩子的时候,维克托居然躲在医院储物间和自己的粉丝啪啪啪……
随着维克托越来越有名气,挣了不少钱,夫妻俩搬进了豪宅,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随着财富的增多而变得疏远了。
他频繁的外出宣传新书,她整日呆在家中百无聊赖,两人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维克托觉得她变得无趣了,两人爆发了无尽的争吵。
因为害怕丈夫会因此离开,莎拉开始靠毒品来维持激情,她回到了从前活力四射的样子,夫妻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他们会一起蹦迪,还时不时的和朋友聚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再次发生逆转。
莎拉变老了,却浑身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魅力,更优雅也更美丽。
而维克托却面临着一个无数男人都为之焦虑的问题——秃头,他逐渐变成大腹便便的中老年人,写作灵感也日益枯竭。
维克托越来越没有名气,他开始像他母亲一样酗酒,对莎拉的行踪充满猜忌,无时不刻不在怀疑她出轨了。
在莎拉的生日那天,他干脆花钱召了一个男妓,还非要亲眼看着莎拉跟小狼狗不可描述。
可以,这真的很法国人。
这次莎拉算是彻底被气到了,她提出离婚,并很快改嫁给了一个IT公司的大老板。
维克托恋恋不舍的想要挽回莎拉,他花了五年时间写了一本小说来描述他和莎拉的这段恋情,这也确实奏效了。
小说成为世界畅销,莎拉也被感动的愿意回到他身边。
她坐在她新任丈夫的房子里,笑着对他说“来吧!
”,两人再次牵着手私奔,一如当年热恋时的模样。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影片最开始莎拉就抛出过一个问题:是她杀了自己的丈夫吗?
除了这个疑点,结尾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反转,这里报姐就不跟你们剧透了。
有许多人说,这是一部让人细思恐极的恐婚电影。
维克托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莎拉的控制之下,他在一开始就担心他会被莎拉“阉割”,失去了自我,然而最终也确实是这样。
在这段女强男弱的关系里,是莎拉塑造了那个身为作家的维克托,也是莎拉的举动在主导着两人关系的亲疏。
但是也不可否认,莎拉是深爱着维克托的,并且为了这份爱,她不断退让:她忍受他烂到爆的床技,她对他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为他放弃了学业。
“二十年来,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是这种担忧让我爱他这么久 。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婚姻其实也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有时莎拉是光芒四射的那个才女,维克托则是落魄作家;有时她又是游手好闲的无业主妇,他则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
两人的关系就像是跷跷板,此消彼长,永远达不到平衡。
总是会有一方,需要努力的追上另一方的脚步。
厌倦、争吵、恐惧、猜忌、和好,周而复始。
到了最后,到底是控制与被控制,还是势均力敌,这都不重要了。
因为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模样啊。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在2017年的电影长廊中,《阿德尔曼夫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探索,悄然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电影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人性光辉”作为卖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诚实,剖析了现代人在婚姻、家庭、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与抉择,留给观众的是关于生活本质、自我认知以及关系重构的深刻启示。
一、错综复杂的情节构建:生活的迷宫《阿德尔曼夫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关于婚姻困境与个人觉醒的网。
影片以一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彼得与艾米莉·阿德尔曼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看似日常却又暗流涌动的事件,逐渐揭露了他们婚姻背后的裂痕与各自内心的挣扎。
导演巧妙地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织,让观众在时间的碎片中拼凑出这对夫妇关系演变的完整图景。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观众在跟随角色情感起伏的同时,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选择与遗憾。
二、立体多维的角色塑造:人性的多面镜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角色性格的深刻挖掘与多维展现。
彼得与艾米莉,两个看似平凡的人物,却各自背负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渴望。
彼得的沉闷与逃避,艾米莉的隐忍与爆发,都是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压力时可能采取的极端反应。
他们的行为或许令人不解甚至反感,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影片还通过配角如艾米莉的朋友、彼得的同事等角色,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维度,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相似困境下的不同应对方式,从而加深了观众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三、深刻的主题探讨:生活的真味在于自我发现与和解《阿德尔曼夫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探讨。
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婚姻破裂归咎于某一方的错误,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沟通的缺失、个人成长的停滞、外界诱惑的干扰等。
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彼得与艾米莉各自的旅程,展现了在经历痛苦与迷茫后,如何通过自我反省与努力,实现自我发现与内心和解的过程。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婚姻关系的修复,更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
影片告诉我们,生活的真味不在于外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实现。
不足之处:首先,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过于克制,尤其是在高潮部分,观众往往期待更加激烈的情感碰撞,但导演却选择了更为内敛的处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感的冲击力,使得部分观众可能难以完全共鸣。
其次,影片的节奏把控也略显拖沓,尤其是在某些细节上的过度渲染,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冗长乏味,影响了整体的观影体验。
综上所述,《阿德尔曼夫妇》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影片虽非完美,但其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无疑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审视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能从《阿德尔曼夫妇》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示与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更加真实与完整的自我。
3星,影片故事非常散乱,完成度也不高,但核心内容不过就是女主痴情,男主花心。
其实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缺陷的婚姻,注定了悲剧结局。
从一开始就是女主狂追男主,男主对女主则没什么热度, 选女主其实是无奈之举。
俩人可以共患难,但显然不能共富贵,自古如此, 男的一旦得志就想出墙, 一旦落寞就又可以找女主抱团取暖。
而女主的痴情和手段会让落寞时的男主感动,但在男主得意时他就会觉得女主恶心。
所以说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双向奔赴比较好。
婚姻中最可怕的变量其实是时间。
它总是自顾自在的滴答向前,没有任何事物能摆脱它的固有引力。
因此,婚姻里,两人之间的爱与恨,甜与涩总是伴有阶段性的阵痛和起伏。
在时间的挑拨下,婚姻绳索两端的夫妻实际上时刻保持着博弈关系,缠绵悱恻总是浮于表面,虚张声势;而绵延恨意才是深入骨髓,让人警醒的婚姻症候。
解剖爱与恨,婚姻与生活向来是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的绝活。
新片《阿德尔曼夫妇》就以章节形式,从两人婚姻的各个阶段为落脚点给我们讲述了一对世人羡慕的夫妻45年来的相杀相爱。
《阿德尔曼夫妇》由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编、自演,目前网络得分高达惊人的8.5分,力压94%的爱情片,一时间掀起了影迷论坛的极高关注。
影片用了多大十几个章节,讲述两人45年婚姻的始末。
每到章节开头,时间节点总是被首先提及,片中无处不在的政治选举,法国当局内阁成员的变动,其实都在暗示时间的暗自发声。
时间亦或时代总是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高知女性Sarah对尚未成名的作家Victor绝对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酩酊大醉的Victor当晚没办法和躺在一旁的Sarah做爱,第二天一大早被翻书的纸张声惊醒,Sarah已经把他的作品改的七七八八,甚至撰写好了30多页的大纲。
Victor又惊又喜,内心忐忑,他爱上了她,同时也惧怕她。
就像他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样,“我爱她,但怕她会阉了我”。
人的一生总是在各种心理“阉割”下逐步隐退本我,形成自我和超我。
母亲、父亲、朋友都是阉割的凶手,而另一半绝对是施行长时间阉割的顶级暴徒。
那是一种不容易被察觉的慢性改变,是两人角逐之后的愿赌服输,妥协退让。
那是在多年之后,猛然回头想起多年前的自己时才会顿悟出差别,原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需要付出失去自我的代价,期间唯一的区别只是失去的多少而已。
Sarah和Victor的故事虽然被分成十几个章节,但如果从时间和生命阶段入手,大抵可分为相识相爱、相恨分离、冷漠疏远,三个大的篇章。
相识相爱时荷尔蒙在作祟,Victor处于被动,Sarah异常主动,从Victor的朋友,亲兄弟曲线救国,拿下Victor,一场私奔天雷勾地火。
Victor写作,Sarah校对,Sarah的生活和家庭给了Victor灵感,他终于成功,拿下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文学大奖。
生活品质大大攀升,物质条件突飞猛进,爱情结晶悄然落地。
婚姻却由此拐入了疲惫期。
在这场拉锯战的中间阶段,Victor完全强势,Sarah只能靠毒品和瑜伽课麻醉自己。
浓情总有冷却时,盛宠终有褪色日。
两人之间的恨意最终覆盖了残留在心底爱。
嫉妒导致了分离和疯狂。
婚姻的强势曲线再次因为时间而发生扭变,年长的Victor身体开始衰竭,毫无性意,沉迷酒精,嫉妒心泛滥成灾。
因为这时的Sarah如成熟的花朵,吸引力十足,让Victor自惭形秽。
这时,Sarah完全处于婚姻的全盛之处,走下坡路的Victor甚至以祈求的方式挽留。
两人的婚姻第一次破裂,分离。
当然,多年之后,一个奇迹的反转延续了两人的婚姻,两人又以私奔的方式,在晚年用激情维系了情感的联系。
青年,中年,晚年,是《阿德尔曼夫妇》明显的婚姻三幕戏,
Sarah和Victor不但在写作事业上相互牵扯,不分你我,拉锯不断,相互控制;还在“出轨”这件事上你来我往,相互攀比,以此证明自我魅力的长盛不衰;事业、激情、责任是婚姻中挥之不去的控制变量,
《阿德尔曼夫妇》几乎将婚姻中大多会遇到的“熵”之变量笼络其中。
甚至在晚年,Victor再次站在了婚姻的高处,靠学识招蜂引蝶,圈养了一名爱慕他的女学生在家里,这最终导致了两人长时间的冷漠关系。
在爱消失前,Sarah拿起刀,一寸寸、一丝丝、一点点地,剜掉对方心中最后一丝留恋。
《阿德尔曼夫妇》靠“耸人听闻”的反转,略带狗血的故事,对于经典的借鉴让对婚姻涉世未深的观众拜服叩首。
这是故事的威力,是时间的魔术,是婚姻的围城为影片添加的“障眼法”。
导演编剧尼古拉斯·贝多斯对婚姻还是留下余地,对爱情依然歌颂,片尾的分离铸就两人婚姻和爱情关系的永久性停驻。
善良的人,真正的爱,会在开始时柔软,结束时慈悲。
真正的爱不会在无法占有时赶尽杀绝,锉骨扬灰。
原来,夫妻之间,甜言蜜语不作数,花前月下不当真,若想真看清一个人,只有等到真正分离时,真相才会姗姗而来。
时间,永远不会说谎。
秘密,只能藏在Sarah心底,结尾的大反转其实无关乎真相,只关系爱情,那些两人之间的秘密,是他们唯一的,只属于两人爱情密匙。
《阿德尔曼夫妇》聪明的地方是,用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故事为基准打造了Sarah和Victor的故事,它让我们总能从中发现有关自己的蛛丝马迹,也许是爱情甜蜜期时的出轨,也许是当父亲前的慌张,也许是分离时的尊严倒地,也许是激情退却时的同床异梦,也许是爱情变亲情时的身份挣扎,唯一不变的是,时间长河中,持续博弈的紧张关系。
绳索断裂的一刻,要么是一方太过强势,要么就是一方实在懦弱,如何维系势均力敌,同时不让绳索断裂,是维系婚姻最大的秘诀。
令人心冷的是,影片给出的终极答案,竟然是“死亡”。
当一人彻底消失离去,缠绵的记忆会复苏爱的温度,爱与恨的交织成为了一方的独自诉说,这时婚姻才抵达了终点,有了不容被改变的形状。
于是,爱终于压倒了恨,取得了漫长博弈后的孤独胜利。
《阿德尔曼夫妇》很不错,首先是女主角在记者面前叙述她与作家亡夫的一生,两个人的地位高低不断反转、感情纠缠时远时近、养儿育女的辛苦,人生走向衰老的无奈、追悔往昔的孟浪。
后来,才知道女主角对于记者讲到葬礼宾客散尽,再发生几度反转。
也许第一重故事是杜撰,但是也合乎情理,合乎规定情境。
就讲讲第一重故事:著名作家如果没有这个妻子帮他润色、指点,他很难成名。
但是这个女人这么厉害,他又有阉割恐惧。
知音难觅,不过知音成为妻子,也很难。
专偶制成为婚姻制度后,原始性冲动 与 社会法律道德注定是永恒的冲突。
性幻想难以安放,作家、导演、文艺工作者,很大一部分功能恰好是将这些冲动进行妥当的安放。
这个男主角有本能,还反抗偏右、保守的家庭成员,毒舌写作,让最偏爱他的母亲自杀而死。
妻子反抗自己的传统犹太家庭,但是这种主流的、积极色彩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恰好又是让男主角着迷的。
他们夫妻俩由自力更生的贫困,走向过富裕,又恢复白左姿态,放弃了家仆成群的生活,选举左派政客上台,极度失望,本对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却智力不足,更是让老公躲避家庭责任。
写作灵感枯竭,就担心绿帽子;终于进一步爆得大名,老树发新芽的作家有了年轻女学生的知己,又让年迈妻子妒火中烧。
生活琐碎到名利所累到感情优势天平般高低起伏,的确是通透又温情,偶尔毒舌促狭。
《阿德尔曼夫妇》讲的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以及他的妻子,孩子以及作品。
当生命不得已到了尾声,当盖棺定论的时刻到来,也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总结的时刻。
电影采取倒叙的叙事手法,电影开始就是打字机的声音,接着闪过,一个女子形象。
然后,镜头定格在一场严肃的庄重的葬礼仪式上。
司仪在沉痛讲述死者维克托的一生功绩。
众多来宾中,坐着一个冷静的女子。
她戴着眼镜,一头长发,她叫莎拉,是此电影的女主角。
她表情多少有点木然。
她也是死者的妻子,在她的脸上,看不出来悲喜。
看得累
旗鼓相当的一对最终只能两败俱伤——看到最后一刻,才发现电影是在从反面证明这一点。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它让人憧憬不存在的人和生活
亲密关系中的操控与被操控
看完电影的我,开始怀疑这应该是一个悬疑片。真正的爱恨,就是一辈子的牵连。我想。
神经病一样,悬疑片不像悬疑片,爱情片不像爱情片。挺名字还以为要讲爱情故事探讨爱情哲学,结果……
相当装(虽然不能说是极致装)的一部电影。在对女性的解读上没看出什么深层的意思,且台词并没有评论里所说的那么精妙,充其量是在抖机灵。一提Saul Bellow我就知道完蛋了,此人非常喜欢意淫女性,而且毫无文学才华可言。你别说电影情节跟Bellow的小说不无呼应之处——你法国文学传统如此深厚,总是cue这一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有剧透)豆瓣这个翻译让我一顿好找…飞机上难得偶遇的佳作。以为是在用心探讨(作死的)男人厌倦家常,(作死的)女人厌倦非独立人格,结果最后反转原来是讲控制欲爆棚的女权者如何一手导演了一个男人的一生…法国人不倡导女权会死嘛!
两性版的苦路十四站,看不破爱情和婚姻的人该看看这部。文艺青年的婚姻生活仍然逃不脱风花雪月柴米油盐,最后晚年的告解和宿敌一样让人泪目,相比之下结尾反转一点都不重要。俄语配音又over又垃圾
我看到了男主的极度不自信及以自我为中心
就很华丽的一部情节剧末了还被自作聪明的结尾拉低了完整度。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恋爱使人丰沛,婚姻让人枯竭。一个两性关系的解剖范本,关于那些崇拜,迷恋,激情,欲望,控制,嫉妒,以及疯狂,真实得可怕。
这才是作逼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好吧!ballball其他作天作地的爱情电影学一学!学一学!
事件太多,张力不足,用时间串连出的我这一辈子,属于最笨拙的剧作手法,结尾的反转做作,妻子是枪手这种设定,难以服众。
不要和第一眼都不想睡你的人结婚,不要和第一次做爱不爽的人结婚,不要拼命追一个对你不感兴趣的男人。这对夫妇的权力争夺和所处位置完全和社会地位有关,真是悲惨的一对夫妇,时间线上就是谁有钱谁占上风。
这后期配音,嘴型都对不上,忍不了,太二了。
老套且乏善可陈,可与贤妻对比观看
这才是「你一生的故事」,用坚韧和耐心,用深情和冷酷,用漫长的告别,诠释什么叫做爱情;为了那个人,我可以蒙上眼睛不顾脚底悬崖,可以全身毛孔张开只等他来接我再次奔逃,可以消耗掉自身所有能量,可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的文字;无数峰回运转,结尾「真相」还重要吗。
什么鬼
偏流水账,片尾的反转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