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这种网剧是不写评论的,既然机缘到了那就说一说。
一分是给已故的李老师。
首先这种沉重而敏感的现实揭露题材依托于悬疑风格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在故弄玄虚的同时,对观众情感的铺垫、推动或者积聚也就丢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熔炉》和《聚焦》不这么拍。
其次,悬疑不是完全靠回放被隐瞒或剪辑的镜头来牵引观众的,这是种最低级的悬疑。
本片中把镜头反复回放的做法,拖沓了剧情不说,我认为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最后,一直都是当悬疑片看的,而且看到最后情感上并没有燃起来的感觉,如果非要用道德绑架一名客观的观众,要求打高分,对不起,请撕票吧。
这部网剧很令人惊艳。
画面和配乐有电影的质感。
个人认为前两集比第三集好,尤其第一集开篇,灵气十足。
不过似乎太想给人讲明白前因后果,闪回画面给的太多了,不给人一气呵成的顺畅感,同样为了讲明白,有些关键情节转变比较生硬,可以说是是“灵光一现”式,推理部分较弱。
可是我还是给了高分。
就像柯南,是推理包装下的爱情剧。
而《罪途》,是悬疑包裹下的社会剪影。
火车总给人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感觉,连海报都是。
可是我觉得他对标的更是《熔炉》。
心疼的是两位被侵害的女孩,一个生命早早的凋谢了,另一个尽管活着,却是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在青春的年纪,犹如一潭死水。
我想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告诉父母?
其实这似乎是校园暴力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少有人会揭发反抗,甚至被害人还会为加害人向父母隐瞒,这一点,不论男女,自卑弱小的人尤其如此。
就是因为脾气的逆来顺受,会加倍收到伤害,恶性循环。
只想说,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愿类似“房斯琪”的悲剧不要重演。
be human,be good。
(自译,私以为good这个词是一个很泛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标准)不过还是有几点吐槽1.知道是想要塑造警方无法及时介入,可是乘警直接让有嫌疑的研究生韩配合取证还是说不过去的吧?
就算是人手不足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啊吧?
我见到的乘务有3个,男乘务人员,女乘务人员,售货员,就算是人手真的不足也可以从其他车厢借调吧?
后来想想如果不让韩参与针管就藏不了了,而且最后的顶罪举动也没有铺垫。
为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这样。
可是那样的话证物的说服力不会受到影响吗?
2.第三集合情合理,可是说服力不强。
失足少女周和护工妈妈是不是有能力调查清楚所有人的行踪。
分隔十年同学,还可以得知校霸王随身携带大豆酒。
记者梁是听“线人”说有新进展,后来可以看出“线人”是研究生韩,韩尽管先知道护工妈妈犯罪可是他之前并不知道计划,那么是什么新线索?
是周设下的诱饵还是别的?
女乘务人员取手电筒时候给吉他的特写,到最后只是为了铺垫周最后的自弹自唱吗?
最主要的是针扎矿泉水瓶有漏水(当时乘警何也是通过漏水发现水有问题),那么这个真的不会发觉吗?
其实我觉得像火腿肠一样diy一下,针眼靠近瓶口也可以呀。
对于最后一点,我倾向于删减论,男乘务员应该也是从犯。
他或许和周是恋人关系,或许和韩一样心有愧疚,或许当时是囡囡的小男朋友,总之有一个“熟人”在火车上,更能掌握死者老赵和校霸王的出行习惯和时间,周知道王带坚果和大豆酒也比较轻松。
而且后续调查按一般程序应该也是警务人员配合,这就是打入敌人内部了呀,而且还有还吉他的画面。
3.最后个人觉得周先自残试图自杀,护工妈妈挣扎一下的画面会更有张力。
最后附上一张“母女”同框的背景,扎起马尾的女孩,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愿生者余生安好。
吴健――学校教导主任(当年为了学校的名誉,给写尸检报告的刘惜之一定的好处,使之报告上面并没有写在死之前24小时被性侵过的事实。
)秋红阿姨――校医务室助理(实际上并不是校医务室的助理,而是囡囡生母。
后来因为在戒毒所遇到周新雪,并且从周新雪那里得知老赵同时性侵她们二人。
加上看记者梁夏写的新闻,并不是自己孩子死的真正原因。
所以,策划了这一系列的事情。
其中,还有一个帮手,就是周新雪。
)老赵――校门口小卖部老板(性侵囡囡和周新雪的人)刘惜之――遇害人囡囡尸体检验法医梁夏――当年报道囡囡事件的记者韩斌――当年殴打囡囡的同学(因为看到了老赵性侵囡囡,所以也想对囡囡有同样的想法,最后才想起周新雪和囡囡背影还有马尾辫很像。
以及最后如果不是自己也有和老赵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对囡囡怎么这么的,但当时囡囡反抗了。
)王照――当年殴打囡囡的同学周新雪――囡囡当年最好的朋友(是周新雪自己想摆脱老赵的纠缠,再一次活动中得知老赵喜欢马尾辫,以为找一个也是马尾辫的就可以代替自己。
所以周新雪带囡囡去了老赵那里。
后来周新雪在戒毒所遇到了真正对自己好的人,秋红阿姨(当时他是戒毒所的工作人员)。
)囡囡真正的死因就是麻醉药过敏,并没有其他隐情。
老赵的死也只是周新雪利用了秋红阿姨往她们每个人吃的里面加的麻醉药(吐真剂),想找出囡囡死因的真正死亡原因,在这过程中有利用了王照随身带着大豆酒(大豆蛋白可以引发老赵休克),但因为麻醉了所以自己也就不知道自己休克了,所以就挂了。
3部都看完之后好像就是为了营造恐怖情节,并且借由他们的视角引出是他们发现有一车厢昏迷的人吧。
前文中也有提及一个车厢就有几个人,他们是其他车厢的乘客,应该就是乖乖的原地等待救援吧。
记得有一个词叫做红鲱鱼,在推理小说中经常设置,借由不相干情节线索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个人倾向于两个人的作用更倾向事红鲱鱼。
两个人刚开始就是以不像个好人一样勾起了观众的怀疑,我在第一集结尾还疑惑这两个人呢。
2016年的3月26日,广州。
我窝在亦可未知她家的沙发上,一边往电脑里敲着甜蜜蜜的爱情故事、一边和桌子旁边的三个人聊天。
那三个人,海分形、亦可未知、王梅,她们在聊的话题一点也不甜蜜,她们问我:你小的时候有没有被欺负过?
作为女孩子,在有生之年里,你有没有被遗弃、被欺凌、被暴力、被排挤、被骚扰、被侵害、被损伤过,任意一个,哪怕一次,你有没有因为见到了这样的黑暗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我脱口而出说:没有啊。
接着才默默想,当然有,或多或少,只是我还不想说。
房间里开始了一场“女孩儿们童年时代的阴影”分享会,那些微小的、不曾被人察觉的痛苦,慢慢汇聚到了一起,成了一场风暴的雏形。
我们打算讲一个故事,把那些伤害过女孩子的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女孩儿的至亲还是那些自以为没关系的陌生人,要让他们面对彼此,再一个一个地,付出代价。
就是分享会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坐的出租车出了小车祸,绑了安全带的我毫发无损,后排的她们齐齐撞到头。
就像“还不想说”的我,与“不得不说”的她们。
那大概是对未来的预告吧:非要趟这摊浑水的人,可能会撞破头哦。
然后,海分形花了6个月完成了《罪途》剧本,制作团队前后加入了200多人,为这么一个说出去有点怕别人嫌low的网络大电影付出了20个月,陪着这个故事经历无数的删删改改和关卡,终于到它要面世了,我们深吸一口气,对外说: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而它看起来似乎也的确是这么回事。
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些真话,悬疑也好、推理也好、都是包裹在外面的幌子,是为了让你们点开来看一眼这个故事的糖果,是让你们毫无防备前往深渊旁凝视一通的玫瑰花海与水晶桥。
因为那个想要展现的真实太难以下咽、太丑陋难堪,才不得不在上面放置一辆通往罪途的绿皮火车。
距离《罪途》剧本创作的一年以后,差不多是在相似的时段,一个叫林奕含的台湾女作者自杀了。
她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闹得全台湾满城风雨。
这本书里把没有被侵害过的人叫“幸存者”。
感谢世上还有文学和电影,可以让幸存者们不用亲身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背面太肮脏了,搞得很多人甚至连听一耳朵都退避三舍。
所以当毫无准备的他们看到《罪途》中的少女周新雪、撑着麻木的脸、径直走向强奸犯,他们发出惊呼、大喊不解。
我心里甚至有一点报复的快感:总算让你们看见了,幼年受到的侵害可以让一个人扭曲成什么样子。
《罪途》里的受害者不止是徐囡囡,还有周新雪。
前者是被无辜杀害的女孩,后者则是并不无辜也没有被杀害的女孩——只是她们全都死了,同时死了。
周新雪为什么会撑着麻木的脸持续不断地走进那个罪恶的商店,为什么坐在老赵的身前不反抗?
房思琪听说要在台北继续被强暴自己的老师照顾,为什么不在和母亲的餐桌上大声抗议,却只是默默地把寿司下面不能食用的云纹纸吃了下去?
周新雪为什么会在老赵眼前长大,直到被老赵挥手赶离?
她为什么因此选择了堕落而不是曝光罪恶?
房思琪坐在她的伊纹姐姐的车里,有那么多次的机会可以说,为什么她沉默了两个绿灯、两个红灯,最后喉咙里滚出来的还是一句:“姐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讲”?
为什么?
因为罪恶早就在开始的一瞬杀死了她们,这之后的一切不过是幻影,那些看似往前走去的女孩子,早在被侵害的瞬间、永远地停止长大了。
不可食用的云纹纸的滋味,扎起马尾辫的皮筋的韧度——它们绝不是甜美和坚强。
海分形藏在剧本里的毒蛇,暗暗沿着缝隙游走。
它吐着信子,咬你一口,你还没有察觉。
诱奸的“诱”字是世间最大的邪恶。
它狡猾奸诈,它披着“隐秘”的皮,它让受害者分担罪恶,它让原本就在这个社会举步维艰的女性的生路更加狭窄,给看客无数机会拿着受害者的“受害”指手画脚。
被侵害的女孩子们毫无办法,她们只能对自己说: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不去尝试接受罪人。
毁了房思琪一生的老师,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对他来说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女生的错,连女生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
最后,罪恶感又会把女生赶回他身边。
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被世人称赞。
营造出这样罪恶感的所有人——每一个,都是凶手。
周新雪想,徐囡囡可以去找妈妈,但她不行,她不能告诉家长,如果告诉家长,他们一定会打她骂她。
房思琪也尝试过对妈妈讲,把故事的主人公讲成陌生人,妈妈立刻说:“是谁?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她们无依无靠,谁也不能信赖,她们走投无路,到最后发出的那一点微薄的声音还要被挑挑拣拣。
去世的作者林奕含说,抑郁是镜子,愤怒是窗。
这些被侵害的女孩子最终都走向了这两条路:销毁自己,或者销毁旁人。
房思琪的故事不是控诉也不是愤怒,对世界的温柔折磨摧毁了作者的一生;周新雪的故事则是一个拐弯,如若不是后来的人生好像见到了朦胧的爱的模样,她也早就自我毁灭了。
抑郁反射向自己,愤怒则有出口——为了侥幸得到的那份“来自母亲的爱”,周新雪不得不带着愤怒破窗而出。
你们知道周新雪在火车上杀死恋童癖强奸犯,甚至都不是为了复仇吗?
她害怕徐囡囡的母亲用吐真剂从犯人口中得知10年前自己犯下的罪孽,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而徐囡囡的母亲,到最后也未必就真的原谅了周新雪。
她们这对假作的母女,只是不能失去对方。
在孤零零走到如今的人生里,她们是彼此眼中唯一与“爱’相像的东西。
就像房思琪说的,自尊早已舍弃,如果再不为自己留情,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房思琪在离开故乡前往台北的火车上,看到一个对妈妈大声喊出爱的小女孩,掉了眼泪。
她身边的朋友笑她,问这眼泪是不是乡愁。
房思琪没有说,她不是为故乡、而是为自己哭的。
她为停止长大的一生与永远失去的自我流泪。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体会幸存者们可以尽情享受的世间万物、无法再与光明的真实的爱相聚,才忍不住哭泣。
她替那个被永远杀死的自己,犯起了乡愁。
所以你说,《罪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它是老赵笑眯眯地挥舞在手中的蒲扇和旁边通往黑暗的小门;是王超永无愧疚的肆意成人;是韩家斌从窗口角落窥见的罪恶;是吴主任做出的噤声手势;是刘惜之按住不放的删除键;是梁夏随便编造谣言的笔杆;是秋红除了犯罪别无他法得见的真相。
它是披着推理悬疑的外壳、给那些粉饰太平与“还不想说”的人、翻开世界背面看一眼的勇气。
它是受害者兴许不用再弯腰道歉的可能性。
它是徐囡囡偷偷打给妈妈的无数通电话。
它是周新雪停止长大的一生。
从2016年3月26日到今天——不,是从更久远的童年时代,从过去到未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经过隐忍不发的被欺凌者、每一次扫视过被袖子遮住的伤痕、每一次搂住艰难长大的朋友的肩膀、每一次得知社会新闻里遭到残害的女性、每一次响起的女生们瑟缩恐惧却拼命互相保护担忧的声音——我们都想像现在这样掷地有声地告诉你们:《罪途》是,那些因为侵害而永远失去自我的女孩儿们,被见证的“乡愁”。
总体来说三集看下来就影片而言,个人觉得到不了6.7分的程度,顶多就是6.0分。
这本来就是个一集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却硬生生的分成了三集来拍,这一点就首先拉低了影片整体的质量。
其次这部影片类型是以悬疑为主,但是我却感觉影片是剧情片里添加了悬疑的成分,主次完全颠倒了。
细节方面,角色主次模糊,既然乘警负责破案,就应该以乘警为主角的角度去进展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看下来其他角色的戏份比乘警都多。
对于各嫌疑人角色刻画太过了,反而弱化了乘警的存在感。
整整三集影片得有一半时间都花在了各个嫌疑人毫无营养的打嘴仗上,这明显有兑水的嫌疑。
亦或者说导演水平不够,废了很大劲才表现出来自己的想法。
案件侦破的话太模糊了,没有细节可言。
乘警的思路想法和调查取证的过程都太模糊,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询问了几个人,然后摆了一个沉思状的姿势保持了一会,突然就都明白了。
究竟是怎么推理出来的,怎么验证的,怎么调查的,统统都没有说。
感觉乘警就是跳出剧情外的一个讲故事的人,整个故事他一开始都知道,然后到了某个时间点他就会突然出现讲点故事让剧情继续推进,然后就又默默的退出去了,全程都是在看其他角色的表现,只是到了乘警该讲故事的时间点他才会出现讲点故事,然后继续看别人的表演。
整个故事导演完全把重点表现的层次搞反了,应该以案件侦破为主去细讲,然后再通过对各个嫌疑人的调查来一点一点还原整个事件的始末,但是影片却是以讲故事为主,所谓的破案询问只是给嫌疑人一个回忆故事的理由。
破案过程完全成了标题的作用,提示着各嫌疑人去回忆,通过他们的回忆才还原了故事的原委。
整个故事看下来只能说还行,连优秀都算不上。
导演只是刚刚能把故事讲清楚了,至于亮点和精彩的地方一点都没有。
每个环节揭秘都没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该让人很意外的地方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两节缓缓前进的火车车厢,一起源自十年前的罪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报道背后少有人知的隐情。
故事源自1995年一起少女死亡事件,一起没有凶手的谋杀。
十年后8名事件的相关人员聚集在同一节车厢前往同一座城市,没人知道这是偶然还是人为。
在故事一开始,八人陷入昏迷,而其中一个人——老赵没再醒来。
自此,以徐囡囡为中心,关于王超、韩家斌、秋红、刘惜之、吴建、老赵、周新雪以及梁夏8人的故事拉开序幕。
拉开序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东方列车谋杀案》,但是伴随故事的前进,渐渐有了其他的感觉。
由硫喷托纳而起的幻觉,由过去而生的吐真剂,在雨幕里划开了真相的皮囊。
所有的一切都是冷的,深蓝色的冰冷。
一切的故事都被笼在沉沉夜色之中,陈旧缓慢的火车,黑黝黝的隧洞,苍青色的峡谷,车厢中的人物在阴影中被闪电的光映的明明灭灭。
每个人都充满着命运的隐喻,连他们的幻觉也隐隐透出了当年的真相。
当年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呢?
死亡、欺辱、霸凌、谎言、被彻底毁灭的人生。
由老赵死亡引起的“今天是谁杀了人”,经过幻觉的发酵变成了“十年前谁杀了徐囡囡”,八具扭曲的躯体仿佛他们被扭合在一起的命运,他们被乘警何赫一个个审问,讲出当年的故事。
有的人醒了,有的人永远没醒过来。
没醒过来的那个人,是在十年前犯下最深罪恶的人。
在一轮轮的审问之中,每个人都试图宣扬自己是无辜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罪过寻找理由:欺凌女孩是对的,他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消除不良风气;帮忙欺负女孩儿是对的,因为不欺负别人自己就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教导主任觉得自己在保全学生们以及学校的荣誉;法医自以为自己保全了一个女孩儿的名誉;沉默的大多数人恐惧于被卷入不知名的麻烦——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错误找了一个理由。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自私冷漠为徐囡囡十年前的死亡添上了一捧土,最终把这个女孩儿埋进了命运的坟墓。
而十年后,聚集在同一车厢的八个人剥去了皮囊,露出了内里的懦弱以及胆怯,甚至一些人的观点让我心生恐惧。
我害怕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而事实是,的确如此。
每个人都用自己平庸的“恶”加速了囡囡的死亡,包括她的母亲。
命运拉开了一场好戏的大幕。
被家暴的妻子以及她孤立无援的囡囡,一场起源于微末之处的过往,没有太阳,只有些许自我欺骗的麻醉感。
“我会离开这里去找我妈妈。
”她母亲救自己尚且做不到,还能要求别的什么?
囡囡想要走到阳光下面,并且努力了,但还是被拖到深渊里,没再爬出来过。
她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岛屿,而其他人则是被困在岛上不知死生的罪恶之人。
他们没法逃脱,他们也许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却得接受来自故事的考量,一天天反思自己的过错。
韩家斌替秋红顶罪,秋红替周新雪顶罪。
老赵死了,当年的很多人也“死”了,死于内心永远无法平息的负疚的制裁。
周新雨负疚于一把把囡囡推进老赵设下的深渊;韩家斌负疚于目睹了真相却胆怯地退回了黑暗;秋红负疚于没有带走自己的女儿;刘惜之负疚于当年篡改了验尸报告,而老赵、梁夏、吴建、王超,很遗憾我未能看出他们的内疚。
他们面对质问,问了一句“不是说好来吃早饭的吗”。
痛苦,这东西蛮抽象,不体会无以理解一个人的挣扎。
十年前,两个女孩,一个妇人陷于痛苦,十年后仍旧有人把自己栽进了深渊。
而我们行走在这世间,我们了解他人的痛苦吗?
或者说愿意了解吗?
我嫉妒动物并死去。
宁愿死去。
不过结尾是唱了主旋律,假如真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看,老赵的确就是一个真正该死的人渣,站在受害者角度来说,恋童癖就是千刀万剐也不解恨。
所以最后力道还是放轻了,警察的形象太过于正义和刻板,对于两个女孩所遭受的一切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看不出有什么同情。
如果最后所有人在得知一切真相之后,选择抛尸或者隐瞒他杀的真相,一致口供老赵是因为自己误喝了有过敏源的酒导致休克死亡的,如果是这种结局还比较大胆。
导演估计是想着将来把三部曲融合拍一部真正能上映的电影吧?
所以还是不敢太放开手脚,对于影片中代表政府形象的警察,给予了太正面的刻画,虽然警察演的也不错。
咱国家不是常有句老话 “法律不外乎人情” 么?
这句话放在此片中正合适,可惜没用上。
对于遭受了那么悲惨童年的人和失去小孩的母亲,同时周遭所有人都缄默媒体又歪曲报道的情况下,除了自己复仇,还能有什么办法替亲人伸冤呢??
站在人性和道德层面,这种主旋律还要把凶手绳之以法的结局,是不是有点薄弱了,法律真有这么正义吗???
我不觉得秋红做错了什么 相反我觉得她太温柔了 周新雪不值得被怜悯 她自己的痛苦为什么要强加于人 她可以选择不去小商店 老赵威胁她不来就告诉她妈妈 那么她可以选择破罐子破摔 任他说吧 她懦弱 躲在墙角里蜷缩 她不敢反抗 一点都不敢 徐囡囡被打 才是真的可怜 凭着风言风语 被霸凌 被侮辱 我想如果当时法律保护不了她 老师帮助不了她 父亲不关心她 她真应该拿起利刃狠狠地刺向伤她的人 扎中肺部 让他们吞想痛苦 说不出来 让他们倒在血泊里忏悔 尽管成为罪犯 起码也算是自己主宰性命 而不是被草菅人命 世间的女孩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当你向恶魔屈服的时候 真是他得意狞笑的时候 通过一切途径反抗才是被欺凌女孩该做的
跟院线电影的大制作相比,网络电影容易被打上“粗制滥造”的标签,剧情狗血无力不说,特效有时候连五毛都嫌多。
但是近年来,许多网络剧开始咸鱼翻身,用心的制作,即使依然有许多bug,依然有大批观众愿意为充满的诚意的制作买单。
最近现今大火的网剧《镇魂》,虽然特效、服装、群演的抓马演技以及更加抓马的改编剧情等等还有许多遭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两位主演出色的业务能力让许多观众愿意暂时忽略它的不足,给予更多耐心去追剧。
今天要说的是另外一部同样优秀但热度远不及《镇魂》的网剧——《罪途》三部曲。
《罪途》系列是一部小成本的嫌疑电影,讲的是发生在列车上的凶杀案。
仔细想来,案情其实有许多逻辑漏洞,作案手法也经不起推敲,但是,这部电影把聚焦点放在校园暴力、未成年犯罪、未成年被性侵害等社会话题上,企图通过电影的形式,唤起大众对那些平时缺乏足够关注、足够曝光率的弱者的关注。
主角是一节车厢中的八位乘客,分别是网店老板王照、研究生韩斌、退休教导主任老吴、医药代表刘惜之、商人老赵、护工秋红、打工妹周新雪、报社记者梁夏。
列车行进过程中发生一宗命案,商人老赵毙命,凶手显然是列车上的成员。
由于山泥倾泻,列车被困半途,曾经是刑侦队长的列车长暂时担起了侦察案件的职责。
这八位乘客都牵扯到10年前一宗意外。
今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搭乘同一班次列车,似乎有人有意为之。
10年前,中学生徐囡囡因脾脏破裂而被送到医院抢救,最后因麻醉药过敏而死在手术台上。
校园发生命案,校方第一时间封锁了消息。
当时的记者梁夏挖不到足够的案件消息,他居然直接将这件意外捏造成“校园四角恋”的故事。
死者身前被霸凌,死后却还要被消费,蒙上不白之冤。
#1导致徐囡囡脾脏破裂的直接原因是校园暴力。
她生前长期受到同学的霸凌,领头者就是王照,韩斌是从犯。
王照欺凌徐囡囡的原因十分可笑,他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谣言说徐囡囡的母亲因为不检点才遭受家庭暴力,离婚后去做妓女挣钱给徐囡囡。
这些传言不需要去证实,他就已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担起卫道者的角色,私下认定徐囡囡“有罪”,并带领其他人实施霸凌。
霸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徐囡囡几乎每天都带着明显的伤,而家长老师们居然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采取行动,因为老师以及家长的失职,促使悲剧的发生。
时至今日,王照仍然不知悔改,对当年自己的罪行毫不在意,甚至说出 就算自己不打她也有别的人来打她 这种无耻的话。
王照就像极了身边的键盘侠,自以为秉持正义,煽动他人施行暴力,恶毒伤害他人。
这种人可恨也可悲。
#2
而从犯韩斌,中学的时候,一直跟随着王照欺凌徐囡囡。
韩斌曾经无意中目睹了一场性侵,他没有第一时间告发罪犯或者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却是保持缄默,甚至还起了邪念。
在一次霸凌中企图扯开徐囡囡的领口,遭到徐囡囡剧烈的反抗,才诱发脾脏破裂而晕倒在地。
校园暴力几乎在每一个校园肆虐,校园霸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情况恶劣,但是应对校园霸凌的措施还未到位,缺乏重视。
有部分老师家长小看了未成年人的破坏力,更轻视了被害者的痛苦,把眼下发生的霸凌事件当作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敷衍了事。
却不知这种霸凌事件被对受害者的成长造成的不可逆伤害。
“校园霸凌与本人的善恶无关,一点一点的不一样,一点点的契机,一点点的突出,光是这样就够了。
”许多霸凌几乎没有正当的原因,都是一场作恶。
所以,处理霸凌事件时,不要试图从被害者身上找原因!
施暴者才应该被追究责任。
#3徐囡囡送到医院抢救,最后却因为麻药过敏意外身亡。
送去尸检才发现,她生前竟然遭遇过性侵。
当时负责尸检的,就是现在的医药代表刘惜之。
这本应该立案追查,可是这位法医却因为受贿,而将徐囡囡受过侵犯这一事实掩盖了。
而贿赂法医的,正是当时的教导主任老吴。
学生发生事故,作为校方代表的老吴第一反应是维护学校名誉,即使明知道学生生前受过侮辱。
刘惜之与老吴,都是为了私利而抛弃了徐囡囡。
假使当年刘惜之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将徐囡囡的死因如实披露;假使当年老吴仍保留作为师长的师德,给予自己的学生最后一点关怀,或者还能阻止更多像徐囡囡这样的悲剧重演。
#4
性侵徐囡囡的,正是当时学校小卖铺的老板老赵。
徐囡囡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其实,当时更早遭到毒手的是徐囡囡的好朋友周新雪。
老赵长期侵犯周新雪并威胁恐吓她不准把这件事说出去。
周新雪生理心里长期受到压迫。
到最后她甚至想通过将痛苦转嫁到徐囡囡身上来逃避老赵的摧残。
她徐囡囡引到老赵房间,想从此让徐囡囡代替自己。
她背叛了徐囡囡 的信任,自己也没有逃脱折磨。
年少受到性侵害的阴影一直伴随她长大,成了她无法抹去的心头噩梦。
周新雪长大后走向堕落,混迹于风月场所,沾染上毒品,她想通过寻找快感来麻痹自己,拒绝清醒。
老赵如今依旧是个恋童癖罪犯,他甚至还向其他恋童癖罪犯输送未成年儿童。
受害者不仅仅是周新雪和徐囡囡,还有许多儿童都惨遭毒手。
可是这么多年来,老赵却依旧安然无恙,无人告发。
未成年受到性侵害已经不是一件“新闻”,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曝光,许多大大小小的案件才渐渐浮出水面,受伤害人数之多已经完全出乎了公众的意料。
儿童性侵事件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预防教育却十分缺乏。
因为性教育的缺乏,许多儿童被猥琐也不自知,甚至遇到侵犯时也不敢向家长求助,这反而给许多恋童癖罪犯提供了方便。
许多家长谈性色变,觉得对孩子性教育难以启齿,又反对学校将儿童性教育提上日程,却不知让儿童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防患于未然,普及儿童性教育,才能减少像周新雪和徐囡囡这样的悲剧发生。
#5《罪途》三部曲无论是剧情 还是演员演技,都还有很多尴尬的地方,作案手法经不起推敲,案情逻辑也十分混乱,但可贵的是它敢直面现在的社会问题,敢于把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未成年性侵害这样的痛点搬进荧幕,试图唤起观众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私以为这体现了主创们的社会责任感。
仅为这部国产剧的良心点赞。
悬疑片还是教育片
没意思结局
结局有些勉强,也不够悬疑吧。还有很多人觉得演员演技在线。。我怎么觉得只有李心敏先生在线,其他的。。都挺。。。浮夸的。。有点像舞台剧演员。
哇简直绝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居然出了三部。你说你出就出吧,剧情还这么拖拉,这就很令人没兴趣了
【2018.72】
结局篇节奏稍慢,如果剪成两部感觉更紧凑,凶手和动机都不难猜,然而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才是重点。校园暴力和性侵犯罪都应该严惩,不能让加害者轻易逃脱心安理得的生活,而受害者却一生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希望我国能尽快引入化学阉割!
浓缩很多社会问题,合格线,就是太拖沓,压缩在俩小时足够了
最后一集毁了这个系列,国产推理剧还是摆脱不了故弄玄虚的毛病,对社会性议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度,只在表蜻蜓点水,看完之后觉得是不是在蹭热点?部分角色的人物和桥段的设计过于牵强。
是冷漠一个接一个的冷漠,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徐囡囡的死是因为手术中麻醉过敏,但是造成她死亡原因却是所有人一起造成的。电影最后何警官说“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批,我只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徐囡囡。”对于社会的冷漠,我们没法做出审判,但对于弱者请保持一份正义的心,愿社会没有性侵没有暴力
两星半
强制反转。还是那个问题,推理太弱了,从悬疑推理演变成深度社会剧,想全面兼顾太难了。小朋友和女主演技不错。不过这部集合东方列车杀人案、阿加莎的全民疑凶套路、儿童性侵中国版熔炉野心真的不小。不错的公益片:请不要再冷漠了。
看完,第一部惊艳,第二部还行,第三部失望。失望原因:核心价值观有问题。周新雪当年选择隐瞒并且拿徐囡囡做替死鬼,本身就是三观不正……那时放弃了为什么十年后又有勇气杀人……前期一直到最后铺垫了这么久的无耻混混和混日子教导主任,结果最后一个仿佛没发生什么一样没有惩罚,另一个还发表了洗白演讲……这段三观我无法接受……也是我从计划五星直接改为一星的原因……别扯什么现实就这么黑暗,如果要走黑暗路线你最后一段正能量BGM不觉得很违和么……其实如果编剧能像无人生还那样的连环杀人案,有罪的陆续死,效果会好一些吧……
比较勇敢的题材,看完略唏嘘。能看。
结局并不出人意料,都是校园霸凌惹的祸。如果三部电影缩成一部的话情节会更紧凑。
第三部剧情上有所削弱,毕竟这么一个局有点难圆,而且一些情节在第二篇也有所预感,不过人性还是如此黑暗,果然这种剧现在要通过网剧了,不过还是要为这种勇敢并有诚意的网剧打Call。
有的人忏悔了,有的人永远不会承认罪行。
最后这部真想减分!吉他唱歌那段太难听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影子,不错的电影,像一堆垃圾国产悬疑中找到宝贝一样
DI工作mark
哎呀妈,点击来以为冯小刚导演的,定睛一看“马小刚”,好吧,先给个几个分看看,看完改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