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讲的是支教老师到如炼狱般的学校拯救被摧残学生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被冤入狱的肖申克越狱逃亡的故事!
而本影片讲的是具有善良本性的男主因继父的厌恶,被送去如同监狱一般的感化院受到虐待和摧残无数次逃跑的故事!
是不是有一种神似的结合感。
影评我只说两个人物院长:伪善恶毒,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院长抱着男孩安慰的情景,我当时也很疑惑,到后来发现男主如愿以偿的变院长想要的躯壳时,才恍然大悟。
大男孩领袖:片中的大男孩其实是最有责任感,为孩子们考虑的好人,也许大家会疑惑刚开始男主去帮助被大男孩欺负的小男孩时,小男孩一把推开。
所有人都觉得是小男孩不领情。
其实圣诞夜的那天晚上,一切答案便已揭晓。
小男孩其实和监工是同性恋人。
因为小男孩染上了病。
所以大男孩是想帮助小男孩。
男主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时大男孩领头轮流打男主,和第二次逃跑回来,烧掉男主母亲的照片。
都是为了男主,让男主死心,不再受到监工的虐待。
到最后看到同伴的死去,大男孩终于忍受不了,带领孩子们反抗逃跑。
当大男孩逃出感化院,穿着从监工身上抢来的大衣走在大马路上,那潇洒的身影简直是帅爆了!
他真的自由了吗?
其实在被母亲狠心抛弃,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的时候,他的心已经死了……
自由的是躯壳
真正的他早已死去
本来看到介绍说这部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时,有点担心会不会过于平淡。
看完后我发现有时真实的故事比你所能想象虚构出来的更曲折骇人。
和一些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带来情感冲击的煽情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过于冷静,一个个出乎意料的镜头转换经常会让人猝不及防,在震惊之余,留给你更多的不是体验而是思考。
少年沃夫冈和继父不和,因为看成人杂志被继父趁机送进感化院。
去感怀院的一路上是怡静的田园风光,看着阳光照耀下在田野里奔驰的白马,仿佛能闻到自由的气息。
院长看上去是个慈祥的老人,谈论的是唱歌和园艺。
正在我们为感化院温馨的气氛而感觉舒了一口气时。
镜头一切换,看到的却是它监狱一样的灰暗场景,换上制服,等待他的是繁重的劳动和欺凌,吃饭时的仪式是感谢上帝,还有,感谢老大哥舍监。
作为不遵守规训的新人,沃夫冈一次次挨揍。
感化院典型的惩罚方式是,当你做错了事,受到惩罚的是你身边所有的人,所以院长和舍监利用这种方式让他的同伴恨他,借用其他感化院少年的手揍他。
这时感化院的权力更像是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牢牢捆住了他。
为了对抗种权力,他冒险偷院长的番茄,这里的场景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
可见能感动你的电影经常会有相似的地方。
沃夫冈忍着老大哥的棍子,挑衅地咬着番茄时,他直视舍监的眼神和安迪在广播台放费加罗的婚礼时一样坚定;被暴打一顿回到房间后在众人面前拿出仅剩的一个番茄,和肖申克监狱里犯人们在屋顶喝的啤酒一样有自由的味道。
这时灵魂自由的幸福感足以抵抗肉体惩罚时的疼痛,但在这部影片中,这样幸福即使像微光一闪的瞬间也非常少有。
圣诞节是当时妈妈承诺他能回家的日子,沃夫冈还是待在冰冷的感化院里,在满怀希望打开门准备逃跑时,我们看到院长察觉到了他的计划,走到他后面,把手搭在了他肩上... ...下一个镜头里,他已经是伤痕累累地被用绳子吊着了。
这里跳过了被打和受折磨的煽情过程,但正是这样冷静的镜头切换却让人感觉心里猝不及防地被抽了一下。
伤痕累累的他幻想着和妈妈在海边嬉戏,然后做爱。
这样让人惊骇的乱伦幻想,交织着少年对母亲的爱和性的向往,我觉得更像是导演向感化院所代表的基督教伦理和规训与惩戒制度的一种挑衅。
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逃跑,和一次次因此受到的惩罚后,沃夫冈终于成功逃回了家。
还没来得及欢欣鼓舞地庆祝一下,院长追过来,本以为有了依靠的他由妈妈陪着回到感化院。
下一刻我们却看到沃夫冈站在车外,透过车窗看到继父按下了妈妈面前的锁(可能是来不及消化震惊感,这段我竟然又倒回去看了一遍)这时的他已经被剥夺了唯一的希望和依靠,剩下的只有恐惧。
果然,这次被遗弃在感化院,等待他的是难以想象的惩罚。
被老大哥舍监活埋的沃夫冈被院长挖出来,院长抱着惊魂未定,瑟瑟发抖的他,温柔地安抚。
这时我们已经知道院长自己小时候也在感化院里待了25年,我终于明白前面几次同样是院长这样抱着他时悲伤的眼神,院长也是在悼念自己年轻时在感化院受到的伤痛吧。
感化院的规训造就了院长,院长又成了传导规训的工具,塑造下一批灵魂,这样一次次轮回着,成功运作着规训与惩罚的机制。
当黑人的死引起的激愤终于使大家联手打倒了老大哥,可以逃走时,沃夫冈却留了下来。
电影镜头里的他茫然地看着倒地受伤,显然已经没有任何还手能力的老大哥舍监,却不再反抗了。
福柯说:“最坚固的帝国不可动摇的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组织纤维组织上”。
感化院的意志已经成功地植入了他的头脑。
反抗就像挥拳攻击空气一样徒然。
规训与惩罚的力量终于成功地塑造了精神的枷锁,让他无处可逃。
镜头切换到下一幕,几年后的感化院,在感谢老大哥的吃饭仪式中,沃夫冈显然成了新的领导人,很自然熟练地为老大哥打火点烟,配合默契地指挥着一批新的少年......继父的死让沃夫冈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却已经回不到以前的自己了。
他坐上火车,再次离家远行,不知列车驶向何方。
1945年以后,在德国,超过80万少年在这样的感化院里生活过。
但是,在以其他各种形态组织出现的‘感化院’里,又有多少人接受了规训与惩罚的重新塑造呢?
气愤,无力,绝望,讽刺,既然能把你送到感化院去,已经说明了你的不重要性,一开始沃尔夫冈还对母亲抱有希望,觉得母亲是爱他的,而他逃回去呢?
注意了!
是母亲提出要回去看看,既然孩子都饿得皮包骨,伤痕遍体了,回去看什么?
沃尔夫冈就是最好的证据!
母亲就是不想要他,为了她的自私,虽然后边也有挣扎,但是真正爱一个人不可能为了苟且而抛下,意念应该是坚决的。
还有,“问题少年”人数庞大,反扑的能力大大的啊,一个被打了,一开始,就这么旁观,这是一个鬼都待不下去的地方,在这里不把孩子当人看,只有逃离这里才是唯一的出路,一早就应该团结起来,一个被打了,一群人还回去,后来倒是觉悟了,就怕觉悟不了,一个个的人数那么多还被当成案板上的肉。
这群妈妈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虽然这些孩子指定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但是,这些孩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里的孩子逃出去被抓回来,或是做错一点事就要被狠狠地责罚,被迫当着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吃的是什么?
一个个皮包骨,脸色蜡黄没有一个是健康的,我就想问,这些孩子杀人了犯法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监狱!
他们是人,是孩子!
不是畜牲,就是畜牲也没有这么对待的!
家长寄过来的信件,邮件被他们匿下,“收藏”,让这些孩子死心,绝望,然后麻木的服从?
当做廉价劳动力,肆意蹂躏?
真他爸爸不是人!
当你走处感化院,看着街道上的人,他们是如此幸运,幸福,大环境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公平这俩字也只有在刻定的规则里才写的出来,当你被世界无情的虐待,那可千疮百孔的心留下的还有什么?
如果说每个孩子是一张白布,那这些孩子就是冬天里被抛进泥潭后拿出来扔在地上满是冰冷和被染黑的泥布.
“疯癫已变得使人有可能废除人和世界,甚至废除那些威胁这个世界和使人扭曲的意象。
它远远超出了梦幻,超出了兽性的梦魇,而成为最后一个指望,即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
这不是因为它像德国抒情诗那些表达了一种希望,而是因为它包含着混乱和末日启示的双重含义。
”说起经典德国电影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是德国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时候,克鲁克、法宾斯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等大师级导演的出现,将德国电影推向高潮。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的出现,树立了德国电影独一无二的风格,并且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那是一个“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的时代。
德国新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法国新浪潮电影有着相似的初衷,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质,推崇个人风格的展现,专注形式的创新等等。
尽管这样的德国新电影充满了未知和惶惑,甚至带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德国电影人丝毫没有畏惧,真是因为如此,德国电影才出现了最辉煌的年代。
回归到近几年,在各大电影节上,似乎很难遇见口碑好,品质佳的德国电影,而2015年的那部《感化院》却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将德国社会的压抑和青春的反叛结合起来,展现出了德国文明的另一种方式——青少年矫正机构。
这类型的电影并不少见,并且模式也大致相同,个人成长和社会经历结合在一起,将制度的不完善,对自由的禁锢,对尊严的践踏等等描述的非常到位。
尽管《感化院》是一部非常虐心的电影,但是,其中饱含着一个民族的反思,而这也是德国电影最独特的地方。
德国电影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不可调和,德国本土电影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受众范围比较窄,并且风格一脉相承,很容易给人带来疲劳感。
而对现在的观众而言,电影需要简单直接,不仅需要抓人的剧情,而且电影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
《感化院》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说教和诱导,而是通过角色行为的之间展示告诉观众那个年代,德国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
”在这所《感化院》中,观众看见的是一个阴暗、封闭的小世界,这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对烟草的渴望,对自由的期待,然而事实却是强权压制和欺凌弱势。
在感化院中,最残酷的压迫并非来自青少年之间的小团体,而是这里的制度和管教着这里的“大哥”。
电影通过男主角沃尔夫冈的视角,将感化院内的生活状况以及条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进行了描述,如此一来,整个感化院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认可。
在这所以光明为名义的感化院中,充满了德国教育的偏执和冷酷,在阴暗的角落里隐藏了各种邪恶和悲剧。
比如,同性恋,种族歧视,俄狄浦斯情节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统统存在于感化院中,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六十年代的德国对青少年的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沃尔夫冈经历过一切之后,得到的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影片并不复杂,但是导演的反思却非常深刻,尽管电影主题非常沉重,但是导演在声音、色彩、构图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朗和光明,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氛围,并且用客观的镜头来展现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沃尔夫冈和安东为了自由在陌生的树林中狂奔,可以看出,两个年轻人都充满了恐惧,在面对未知人生的时候,依然稚嫩和迷茫。
1、平淡无奇的原生家庭的罪恶,却往往要下一代来承受,而这样的承受却也是从平淡无奇的感化院开始,但当像洋葱一样剥开感化院的制度、民间规则以及那冷漠而又有力的25年时,感化的不再是人心,而是德国法西斯制度后家庭、孩子、社会的矛盾与可能更替的制度法则。
2、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3、从小孩的镜头角度入手,更易于引起共鸣、愤怒与不甘,但是恰恰情何以堪的怜惜和无情的后期放弃自己,又足以用孩子前后的变化带来故事里最冷酷的冲击。
4、如果把感化院换成养老院呢?
我们的养老制度和养老体系呢?
或者换成少管所呢?
又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昨天看了感化院,其中一幕久久停在我脑中无法散去的,沃尔夫冈的妈妈再次送(骗)他去感化院,无论他怎样呼喊最终没有下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是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绝望,是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绝望。
先从沃尔夫冈说起,他是个叛逆的14岁男孩,他并非孤儿,也并非少年犯,仅仅是因为他继父的厌恶以及他母亲的软弱,就被送进了感化院。
他自始自终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别人打抱不平,为自己被虐奋起反抗,感化院里的其他小孩在做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遍意义的“对”的事情,明哲保身的事情,比如不反抗就不会被打,即使他们知道虐待是不对的。
我为沃尔夫冈的勇气点赞,也为其他人的麻木感到悲哀。
多少次我愤慨的认为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们可以逃跑,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可是黑人小孩(实在想不起名字......)的逃跑和被捉,一直到后来自杀,狠狠的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是无处可逃的,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家,没有爸妈,是被遗弃的,你想让他们逃去哪里,所以最绝望的还是被抛弃。
折射到现实中,我们有的时候太想改变了,太想逃离了,逃离每天繁琐无趣的工作,逃离左手拉右手的婚姻,太多声音在鼓吹改变、逃离、打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逃去哪里,那边是不是好过之前,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我们到底是因为被束缚还是因为被抛弃才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
再来看看沃尔夫冈的妈妈,这个女人一直处在被男人主宰的被动地位,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沃尔夫冈的妈妈要送他去感化院,为什么在沃尔夫冈跑回家并且讲述了那地方的恐怖后他妈妈还是送他回去,也许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她妈妈不能挣脱他继父的束缚,不能自强自立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面临的是重重的枷锁和束缚,难以挣脱。
而影片唤起的是德国政府对青少年感化院的关注和支持,但对于处于弱势的女人有没有去关注呢?
我认为出现感化院悲剧的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不重视,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横行,女人不受保护。
沃尔夫冈的妈妈并不是不爱他,可是她无能为力,她还要保护她另外两个孩子,她不想和孩子一起流落街头,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做什么,是不是应该给女人更多工作的机会,对家庭暴力更多惩罚,对女人和孩子给予更多保护?
折射到现实,我不了解德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但在国内这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显然还不到位。
多数女性仍然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而忍受着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敢离婚,社会舆论仍然对离婚的、大龄的、单身妈妈的女性过于职责和苛刻,这些貌似无害的,隐性的伤害是很多社会悲剧的开端,所以我想真正抛弃沃尔夫冈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整个社会。
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一开始我的评分是3星,因为这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很糟,他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没有让我激动得踱步,没有让我感受到一股电流充满全身。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决定一部影片伟大与否的不是它是否能够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而是它画面剧情音乐的设计是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所以我给了5星全片给人一种压抑拧巴的气氛。
焊工老大哥的残暴行径和受到的报复,沃夫冈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屈服于现实的无奈,包括老大女儿在内的年轻人的天性和强权的激烈对抗。
感化院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但是被送去感化院的年轻人单调痛苦的生活贯彻整个影片。
让人感叹的是,感化院的老大竟然也是在感化院的剥削体制下生活了25年的人。
就沃夫冈而言,他在反抗权威反抗传统后逃离了感化院,却又被最爱的母亲亲手送了回去,5年后成为了体制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都深受体制的剥削,但是最后又回到体制里去剥削其他人。
果真对付反抗者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编入体制中。
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残暴的掌权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不是沃夫冈最爱的母亲,沃夫冈的精神支柱最终放弃了他,将他重新推向了绝望,也不是一群厌恶着体制却又支持着体制的悲哀的人,而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沃夫冈的继父去世,绝望的沃夫冈终于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带着对美好的过去的回忆拿走了几块象征母亲的爱的巧克力蛋糕,愤然离开了这个背叛了自己的家。
经历了背叛之后,他再也做不到和母亲坐在一张餐桌前,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品尝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他必须用拳头砸向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永远的抛下充满幸福的回忆的这个小镇,坐上飞驰而来的列车,看着依旧井然有序运行着的感化院体制,在自由的阳光下吹着无言的风。
那是面对顽固的体制的无力感,那是在为了自由赌下一切之后却又孑然一身的孤独感,终于争取到个人自由却又没有改变世界分毫的惆怅感。
影片结束之后有一段字幕,这个从1945年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地区建设的感化院,直到2010年才给予了适当的赔偿。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和强权给受害者带去的折磨,而是失去了反抗暴力的动力而深陷于地狱的麻木。
感想挺多。
德国人似乎对过去有很多反思,比如《浪潮》。
如果我处在青少年时期,一定会毫无理由地倾向于“这些人太特么坏了”,即便到现在,脑海中仍然会出现这个声音,但同时,会出另一个声音,“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做?
”,也许,这就是年过40的成长,经历得多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多了。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对错,如果没有动物的存在,甚至连光和声音都不存在,所谓对错,是人定义出来的。
放在美国是对的,放在中国也许就是错的,所以,不应当讨论对错。
但是人们似乎对某个事件有一定的看法,并且定性,如果不讨论对错,那讨论什么呢?
讨论人性吧。
这些人谁也没错。
只是孩子比较可怜,成长中理应受到照顾的时候,被抛弃了。
这对于动物界来讲,是比较艰难的过程,熬过去了,他就成长,熬不过去,就被淘汰。
影片没有交待他爸爸为什么离开他们,从开始就说他生活在一个再婚的家庭,他妈妈爱他,但拗不过他继父,被送到了感化院。
他父亲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面对一个不停捣乱的继子,他没有义务教育他,也没有义务忍受他,德国的社会有这样的机构,眼不见为净,送走,是最利于自己家庭的选择。
他母亲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组建新家庭,要考虑新家庭的利益,拗不过甚至是顺从他继父,也属正常。
令人不齿的是,她骗了他儿子,她可选择不说话,但不应该以视察为由骗他一起去。
校长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那是他的工作,一堆十几岁的少年,一味的温言软语,他们不会听的,反而觉得好欺负。
别提“正确的”教育方式,那个可遇不可求,且不说那个时代,就是现代,谁又能说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是正确的。
谁能保证把一个叛逆的孩子教育成顺民。
高压手段是他们能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似乎真的有用。
那位后来被打坏眼睛的爪牙错了吗?
我认为他可能有所谓的错,是因为他太相信暴力了。
如果一个人只有“暴力”一种有效的手段时,他只能使用暴力。
这是人性。
就像有人用语言就能说服别人时,他也不会倾向使用其它的手段,比如暴力。
他和那位善良的克拉普兄弟无意中形成了对人的管制中比较有效的黑白脸效应。
他并非真正邪恶的坏人,《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中的典狱长,这俩人才是真正的恶人,一个是为私利不惜伤害别人,一个是以虐囚为乐。
而此片中的这位大兄弟,并没有那么邪恶,他的暴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听话。
如果一个恶人,被打瞎了眼睛,他一定会找各种方式把那个孩子折磨致死。
而他活埋少年,只是院长让也演的一出戏。
此片中真正的恶人,可能算是那个院长的女儿。
不可理喻地欺骗,莫名其妙地害人。
此片中真正的善人,可能算是克拉普兄弟。
尽量让孩子们过得好一些。
活埋那段,最初让我想到了拴住了大象的小木桩。
他已经不敢反抗了,或者说早已知道反抗无用,已经没有了反抗的意识,我一直在想,铁锹在他手里,应该拍死他。
直到影片最后,我意识到,独眼跟这群孩子的王,有着比较好的关系,他不会那么做的。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独眼说“为了我”。
如果有爱,结局会不一样。
当初第一眼看到剧照,安静漂亮的少年们,心脏瞬间被戳到了,于是在芸芸佳片当中选择了这部电影。
它并没有令我失望。
我渴望的所有的梗,鸡奸、SP、惩罚、捆绑、鞭打,应有尽有(你到底在渴望什么。
这么多美少年,居然没有CP,不要跟我说爆炸头,他不配上他。
义无反顾地抗争,追寻自由,即使在最难熬最黑暗的时候,少年嘴角仍带着不屈的笑容。
是梦吗,还是回忆,海边和母亲嬉戏的欢乐。
身体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惩罚过后他回到其他人中间,稍有响动,都会惊吓到,那个勇敢的沃夫冈已经变得神经质,虚弱不堪。
千辛万苦的逃离,同伴的背叛,母亲的背叛,当他掀开衣服露出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当他追着母亲远去的车子,最终的命运还是落到舍监的手里。
那个恶棍把他带到树林指使另一个少年活埋他。
是谁杀死了知更鸟?
他们联手杀死了他。
院长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把他抱在怀里。
就像那次他被人狠狠教训,他们脱掉他的裤子一个一个地排队毒打他的屁股,连他救过的孩子也恶意地欺凌他,他想爬起来,白色的日光中若隐若现的诱人的臀部。。。
那时,也是院长把他抱在怀里。
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每一次把他推入深渊,折磨他到生不如死的人不正是他吗?
爆炸头死了。
他吊死了自己。
后悔吗,他告发了沃夫冈,差点害死他。
依赖,嫉妒?
什么都不重要了,他不会原谅他了,所以只有去死。
暴动发生,渴望的自由就在眼前,沃夫冈怔怔地望着地上的尸体,接下来的日子,他心甘情愿带上枷锁,成为管理人的工具,因为绝望、心如死灰,因为已经没有归处。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踽踽独行。
两年后终于可以离开感化院的他,回家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他的弟弟,他知道那已经不是他的家了。
像一只受伤的兽,愤怒、暴戾,独自舔舐伤口,他习惯了感化院的生存法则,如今又该去往何处?
车窗外,经过的熟悉的场景,少年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
终幕,一张张旧照片,历史上真实的曾经生活在收容所的少年们,他们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前方,透过时间、空间拷问人心。
P.S.过了两天,上班时写这影评,最后趴在桌上哭成狗。
压抑 如果结尾沃尔夫冈没有脱离感化院真的要看崩溃了...
太悲伤了,男主好不容易逃回家结果他妈亲自抛弃了他……回去之后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Anton的角色也是很戏剧性了,可能一生唯一对得起良心的就是最后自杀了吧
对人物一味地施压。
50年了,讲到少年失足,浪子回头,或无助的奋斗,House of the Rising Sun便常被选作主题曲。而片尾的这个极慢极低的奇怪版本,若不是字幕提示,差点没听出来
6/10。太刻意了,故事与叙述也都不复杂,甚至毫无技巧可言,若不是因为题材,恐怕不会这么高分。如果单纯为了反映单一的社会现象,倒不如拍成纪录片。
主要问题在人物的塑造上,核心的人物都没能做好突出气质,人物关系前后的过渡和衔接也缺乏可信度。而且这类少年苦难类的电影确实太多了,似乎怎么拍都难有新意。从此片中倒是看到不少电影史的传承和致敬,四百击、飞越疯人院、操行零分、动物庄园。德国人有世界上最美的少年,对德影来说真是福气啊。
真的对这种喂吃正能量的片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中间小孩儿唱歌的地方我尴尬癌都晚期了…真一群受虐童工聚在一起还有心思唱歌,不互相吃吃吃都不错了…太正能量了,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
电影想表达的太多,这一点不太好。结局倒是个亮点。
直到结尾滤镜太厚的特写都是致郁 最后的解说字幕太慎人了 直接达到了生无可恋的效果 拒绝蛤。男主挺帅的 未满18岁(´>ω∂`)☆
野心太大
看得我雄性激素暴涨,一次次想要痛殴压制者,甚至最后没有希望的时候想要和他们同归于尽,哪怕填了命杀不死打残他也可以,男人可以劳苦,但绝不能被屈辱,本来是五星的,但男主回感化院的结局让我愣是觉得掉了一百颗星,就该反抗到底!不回家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回什么感化院!帮忙奴役其他孩子吗??
曾让你受的终有一天会释放出来。不存在绝对的恶人,只有独裁制度下形成的恶劣环境。很像电视电影。
电影资料馆 第一次看德国电影(合拍不算)。以为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会很感慨,实际上全片看得很压抑;感化院,大众对它的期待本是教化之意,但实际上它把人变得面目全非,正如回来面对疑惑、疏远和恐惧的眼神,坐上火车匆匆逃离。前面很憎恶舍监和管理员,可是他们抱住孩子的瞬间,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温情在,尽管少的可怜,形式也那么残暴;可是,这些孩子,是被家庭放弃了,他们不应该再奢求爱和温暖,离开这个地方好像真的无处可去了,就像安东,逃离了也怎么样,照样无处可去。开头,结尾是个轮回,沃尔夫冈能离开是个意外,而没有意外又认命的他,或许会在感化院待一辈子。感化院其实是一座监牢,而他一生画地为牢,被领回去的他,早已无法面对母亲,和昔日的自己;而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持续了那么久,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
将少年一点点推向绝境,让人最终不得不喜欢少年最后那不算理想的转变——唯一的自由。浑身骨头痛到麻木时,人会抵达一无所有、了无生机的孤境,曾经永远变成了往生。社会的困惑对新一代的投射,最美好的年华被那片沼泽包围,少年并没有穷街陋巷可走。非常明艳的光圈,让施虐看起来更血腥。
悲凉与绝望。原声好赞。
为什么德国的电影总是看得我毛骨悚然!!!
妈妈再爱我n次
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明白
3分,这类片子看多了就感觉这部也没什么新创意,也有点看不下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