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下了本片,却一直没看上。
究其原因是向来不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总觉得这个历史太沉重。
朋友说这是个悲剧,看之前要准备好纸巾。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电影的心情没收拾好呢,还是没收拾好呢,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沉重。
故事是由一个女记者执着地追求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女孩的来龙去脉展开的。
和往常一样,还夹带着和丈夫感情上的冲突。
在下眼拙,确实评不出8.1这样的高度。
只是相对于《新特勒的名单》这样子的片子,本片从另外一个角度娓娓道来一个二战中很不起眼的case。
就像片子里的人说的:我擅长忽略数字,注重活生生的例子。
阴影,如果不能正视就无法摆脱。
历史也是如此,二战并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话题,他发生在那些本该平凡过着生活的人中间。
“一不小心,我们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深刻的是犹太人被驱逐到火车上,三楼上有个女人鼓掌呐喊,二楼有个人站出来说:不要高兴,马上就会轮到我们了。
我们的主角沙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她关起了壁橱她弟弟才会死。
其实沙拉的阴影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这种伤害,可能并不是一代人的跨度可以涵盖的。
沙拉没有错,她只是一个孩子。
她只是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恰巧她那部分,是个悲剧。
“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而你恰巧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历史和法语的爱好者,我在一开始完全就是抱着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来看这部片子的,虽然曲终时我还是个学习者,但是我想,我学习的东西变了。
电影大的方向依然是近几年很热门的二战和犹太人,但是导演没有过多地去描述大的战争,而是着眼一个小人物,甚至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成年人,对维希的行为抱着不理解的孩子那里入手,通过她的一生来控诉,引发我们的深思。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几个人,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首先是雅克,那个从自己的脚下为莎拉留下了苹果的人,那个用双手拉起铁丝网让她逃跑的人。
莎拉两次用双眼打动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性的胜利。
但是这种人性的胜利在整部剧中,却显得过于渺小,就像胜利的红旗在远处的云雾中略显白色。
最后,雅克用他被铁网扎破的手的背面掩住自己的双唇,望着远方,或许他的心里在祈祷或许在哭泣,我不得而知。
当莎拉和另一位伙伴经过整日的奔跑,到了小村庄里,想要找附近的人讨口水喝,却被无情拒绝。
朱尔斯赶她们走时对狗说的那句“你还算是看门狗吗?
”意味深长。
或许,这句话是对维希政府的嘲笑吧。
但是最后,人性还是胜利了。
如果说雅克的胜利不能贯穿全片,那么朱尔斯的抚养可以说是这部片里面最感人的事件了。
当他对那个士兵说“希特勒万岁”,送走了他,世界充满了阳光。
当然,那位女记者是这个事件的线索,也是一个非常令我感动的人物,她从法国飞到美国再飞到意大利,这是对真相的执着,亦或是对理想的顽固与对历史的尊重。
看看某国的某些记者们,或许更能体会到我对她的这份尊敬吧。
最后,莎拉还是死了,她选择了雨天,选择了青色的车,选择了永远的拜托。
但是她至少记住了在去往集中营的车上,那位老人说的话,“这戒指里有毒药,没有人能决定我的生死,没有。
”现在,新的sarah可以活的快乐,站在窗前,看着灯火世界。
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影片的名字叫做 elle s'appelait sarah。
莎拉终究没能拯救自己的弟弟,或许无论怎样,他的弟弟也不能活下来,那把钥匙,只是让他死得更有尊严吧。
父母和莎拉被抓走,在那个到处充满德国集中营的时代,弟弟躲在那个小隔间,锁上了柜子,而钥匙在莎拉的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特别压抑特别难过,尤其现在身为母亲,不能想象弟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难熬和绝望。
也许他还不懂得绝望,因为希望也从来没降临过。
莎拉不断的想要出去,去打开那个门,放弟弟出来,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她出不去,可怜的弟弟……
电影是用视觉艺术讲故事,如果看完故事 后,你的脑海里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闪烁,那就是好电影。
莎拉的钥匙的故事非常动人,家庭的生死离别在二战,犹太人,纳粹,的背景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三个镜头让人难忘。
1. 莎拉和弟弟在开场时候,躺在大床上,在阳光中,嘻嘻玩耍的童年欢快镜头。
2. 莎拉为了逃离居留地,面对卫兵 让克,伸出小手,自我介绍,说:I will remember that apple you gave me all my life.3. 莎拉拉开锁着弟弟的柜门,发现弟弟已经死去的镜头。
采访导演时候,导演说,没有小演员朴实自然的天才表演,就没有这部电影,说的非常中肯。
"《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展开,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惨遭逮捕的儿童之一。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丈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
莎拉并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这是法国人的耻辱史,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历史真相不应该被埋没和尘封,还原历史真相不分国界和人种,没一点一滴都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血与泪,情与仇,进步必须建立在面对真相的前提下,这就是我想做的,我想让你们明白的.
看到小说的简介,想起自己的电脑里有这部电影,突然就很想看,想知道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男孩最后怎么样了。。。
故事慢慢的铺开,虽然莎拉和她的家人在经历那些非人的待遇,但我的心理总盼望着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弟弟能因此而逃过一劫,甚至于我总觉得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无法想象相反的那个可怕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当莎拉冲进房间,用颤抖的收打开橱柜,然后惊呆、尖叫时,那个场景是那么的令我震惊,导演没有拍橱柜里的景象,我想,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目睹的!
喜欢电影的并列叙事,缓缓地铺展开来,然后砰地一声揭晓在每个人心中都料到却都在不停否定的那个关键事实但是电影的结尾感觉突然就弱了下来,没有把直面伤痛的主题完整地勾勒出来,缺乏说服力总的来说,是部好电影,值得一看!
看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于我本人来说,真的很难不落泪。
事先了解了这部电影,之前也不是没看过这类型的电影,但是依旧无法免疫,因为关乎历史,每次拾起都像是站在一旁跟着经历了一次,从前怎么难过,再看还是难过。
当然,也有反思。
莎拉的家庭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何其普通,何其渺小。
犹太人的命运也是何其悲怆,中国人拍出来的电影,我不敢看,好像不看就可以不想起,专注于外国片,好像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以置身事外一样。
其实,种种惨象,哪个不是中国没有发生过的呢。
电影中,当时的法国人,当下的法国人,都只是冷眼旁观,不是像极了电视机前的我们,冷眼看待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难民一样?
无力,无奈,历史重来,当时的人们怎么做,当下的人们还是如此。
重蹈覆辙便是如此了吧。
就像电影里说的,被叙述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往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希冀。
感谢有这些人,拍这样的电影。
也许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实体会,人类的浩劫总是在不经意出现,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而来,生生不息,一次一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非常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相比较于直译成“她的名字叫做莎拉”,“沙拉的钥匙”不但突出了电影关注的重点,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感悟。
钥匙,不仅是莎拉逃出难民营的动力,也是莎拉懊悔一生的根源所在。
年幼的莎拉和父亲、母亲在难民营涌动的人群里随波逐流,手里却坚定地握着那把钥匙。
她以为那把钥匙决定了弟弟的命运,所以不顾一切地从难民营里逃出来,费劲千辛万苦回到当初的家。
但是就在她打开橱门的那一刻,莎拉的心门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打开了,以后的生活,悲伤和懊悔注定如影随形。
其实如果当初莎拉没有把弟弟锁进壁橱里面,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人全部死在难民营里。
莎拉还是年轻的,她不知道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手中的钥匙根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这一刻你把他从苦海中救出,下一刻他也许又跌进刀山火海。
在那种反人类的历史背景下,“莎拉的钥匙”就象征着平凡人对抗悲惨命运的殊死搏斗。
一个人纵使能够奋力挣出黑暗的魔爪,但等到黑暗褪去,甚至很多年以后,身体上以及心灵上的疮疤仍然会隐隐作痛不能逝去。
编剧以一把钥匙为引线,带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事半功倍的。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二战时期我国或者外国种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和场面,却不易为之所动。
但是当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下一个平凡人的处境中,切身体会到那种拼命反抗却无能为力的境地,那个时代的残酷可怕才能真正令我们感同身受、冷静思考。
电影中关于那个时代下的人性、亲情,以及当代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不够严肃、深刻等方面也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清醒地认识以及沉着地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那个黑暗的时代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也许就是明天,你的手里就会握着“莎拉的钥匙”;也许就是明天,你就会被锁在黑暗的壁橱里忐忑、恐惧地等待。
双线交错叙述,莎拉一生所遭遇悲剧和现代女记者剥丝抽茧,执着寻觅莎拉的过程。
全片没有过多展现残酷,而是通过温暖的人性反衬残酷。
几个震撼点:1、赛车场内无厕所女士当场小便;2、贿赂纳粹巡检保护莎拉;3、米歇尔尸体被发现;4、莎拉自杀。
温暖点:1、释放莎拉的好心警卫;2、莎拉的养父母收留了莎拉;3、莎拉的儿子找到茱莉亚。
片子片长只有111分钟,还有大量篇幅放在了女记者茱莉亚的家事上,平衡性略差,毕竟片名叫《莎拉》。
莎拉成年后的很多情节也许都被剪辑掉了,但完全可以好好挖掘下。
在电影的开始,当代与二战时期的画面交替出现,我感到脑中一片混沌。
但是也激发了我了解这个故事始末的欲望。
警察的突然出现,打断了欢声笑语,在壁橱锁上的一刹那,我被小女孩的保护欲震撼,我一直在告诉自己,不可以不可以这么残忍。。。
但战争并没有那么仁慈,当小女孩回来打开门的瞬间,我所有的防线阵亡!
是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残害,无辜的活生的小小生命轻易的终止。
他们无力保护至亲至爱,虽然他们活了下来,但生的希望被心灵的拷问中消磨。。。
带给人们无尽的思念。。。
3.5;题材感人,但流于煽情,且剧本的双线缝合不够,有点强凹感,尤其是女主与此事件的关系。切入点非常不错,从历史的一个极其微末的角度去反证战争对个体的巨大伤害,一把钥匙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解开藏匿其中的所有真相;关于“真相”,女主与丈夫的争论很有意味——“这是真相的代价,无论你喜不喜欢”。开头邻居对莎拉一家迫不及待的出卖也是胆寒(亦是彼时法国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没碾到自己,就一切与己无关,莎拉的悲剧放置今日依然令人警醒。
展示了战争中的复杂人性,陌生人的善意,枪口抬高一寸等等,但节奏实在是太拖沓了。
对于解谜过程过于简单,就和祛除了所有细枝末节的故事一样,使得影片的历史感变得很弱,怪我期待过高了!故事展开到最后变得好乏味!★★★★
相比其他看过的纳粹电影 这部还是比较无力的 可能是没看原著的关系 是么是么是么
畢竟生命的傳承可以幫助我們撫平傷痛。
莎拉的弟弟去哪儿了呢?
时隔一年想起这部电影,我仍然不可抑制的去想那个柜子里的小男孩被发现时的该有多惨、多腐烂、多臭………
泪点就是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也叫莎拉 开始一度以为女记者是莎拉的后代
不明白,坚强的她最终选择了软弱,她的身边都是爱她的人,是愧疚?是不安?说不通
有幸看过原著 双线叙事 共同揭开一个历史的隐秘
“我以为这是唯一能保护你的方式,让我永远失去了你……最后却救了我”
你以为你很了解一个人,其实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人的过去就像橱柜里的骷髅不会轻易显露。
导演试图讲一个正事历史反思历史的故事,摄影跟配乐也很棒,但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关联显得有点牵强,归根到底还是故事本身有点弱,尤其最后的结尾真心觉得有点做作。
“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你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让人动容的人性电影 历史的错误造成的伤害无法避免 但我们需要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 直视历史的意义 结局更是点睛之笔,那一瞬间动容的女孩背影,引人深思
孩子眼中折射出来的世界多么的真实残酷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眼泪再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而这部,拖沓的钥匙,几分钟能讲完的故事,却要夹杂莫名的女主角。字幕结束前都没明白她在找什么。好故事,烂编剧。
没有被触动~~倒觉得满是莫名其妙。
very moving
是不是法国人拍的东西感情都这么细腻啊,超级悲伤。
现代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空虚寂寞~是要多么无可依靠的心灵才需要对50年前的纳粹罪行的救赎才能获得些许的欣慰~莎拉一生愧疚~殊不知她不能改变什么~她弟弟的幸运在于有尊严的死在家里~莎拉却因此懊悔终身~这是一个多么病态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