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看完《消失的子弹》,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演员都很用心表演自己的角色。
就算不是好的剧情,有这样厉害的演员,已经是值得去看了。
剧情的确是让我们一开始根本不会想到的,也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
整体上来讲,有小小同《危机边缘》相似的实验室等的设置。
刘青云在剧中就是扮演着福尔摩斯的角色。
剧中其实有不少地方有同前面的剧情有呼应,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推理逻辑等的东西,后面就会有明显的解答。
推理没有绝对的完美,这部剧中的也是。
看完之后总会觉得有点地方不对,接不上,讲不清楚。
剧中我很喜欢江一燕的的表演,她的笑很复杂。
很多商业片都会设置一个“伪结局”,力图在观众最松懈的时候上演大逆转。
事先得知影片长度最影响这种悬念效果。
冒险片里几乎已逃出升天,但只要抬表一看时间未到,主角肯定还会遇到点波折;恐怖片里大魔王明明已被打死,但离散场还有十几分钟,就知道他还会再跳出来。
这种与编剧斗智的偏方,正点中不少推理侦破片死穴。
比如《消失的子弹》,眼看凶手伏法,水落石出,主创卯足了劲制造结案假象,但只要观众瞅一眼手表,发现远远不足108分钟片长(影院售票处都大字标着片长呢),就知道真相绝不止此,等于抢先一步洞悉了二次揭凶的局中局。
此问题在小说中更为严重,读者一看侦探揭凶后还剩下不少页数,就能顿悟真凶另有其人,比看电影算时间更直观。
很多铁杆侦探迷都觉得《柯南》小儿科,其实柯南在这方面做的相当不错。
20分钟一集,篇幅卡的死死的,最容易让人留意“时间还未到,真凶是他人”,但青山刚昌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每次有双重揭凶,要么放在同一次摊牌中连续爆出,要么就索性隔上整整一集,很少出现只间隔几分钟的业余做法。
单论推理诡计,《消失的子弹》做的还算不错,未能在剧作上解决这个困境,是个遗憾。
建议,若对将看的破案片水准没有十足把握,看片过程中尽量避免看表,如果是电脑播放,务必把进度条隐藏起来。
影片有一条副线是郭追和王海争夺最快枪手的头衔,但他们的终极对决却十分业余。
枪手比快,比的是拔枪和开枪的动作,但再怎么快也达不到子弹出膛的数量级。
一场典型的拔枪对决过程是:快者抢先拔枪,在慢者开枪前已击中他,受到子弹冲击力和伤口的双重影响,慢者或者已无力开枪,或者勉强扣下扳机而准头大失,从而使快者得以保命。
本片拍郭追和王海的开枪用了正反打,本来分不出先后,却画蛇添足的用CG加了一个子弹在空中交叉而过的慢镜头,这便十分荒唐,表示两人是同时开枪。
一个爆头,另一个皮外伤的结果,只能说明两人准头有差距。
换言之,用这个结果来区分谁拔枪快,毫无意义。
把国外卖座片的成功元素分析一番,改头换面组装出一部国产片,很多华语电影人都是这么干的。
虽然有违创作精神,但并不等于给成品判了死刑。
宁浩就把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学的有模有样,以“疯狂系列”成功戳中中国观众的笑点。
笔者不知罗志良是否出于眼红才看上了同是盖导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就片论片,虽本土化水准不如宁浩,但可以看出还是死了脑细胞的,把脉络一梳理,是个不坑爹的破案故事,比《密室》之类标榜本格的玩意儿强多了。
可惜讲故事的手法实在糟糕,叙事时快时慢,本该言简意赅的地方拖拖拉拉,也有几处情绪还没走到底就生硬切走;角色不多,名字也不难记,可剧本硬是没介绍好,几具尸体一并排,还得观众费点脑子才能跟谁干了什么对上号;和同类作品相比,剧作BUG既不多也不大,可不但没遮好,还被无限制放大,导致大家看完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满脑子问号,越和人讨论,问号越多,一流的侦探片要么不结案,要么结案后一目了然;“默片演奇案”,“脑袋撞邮筒”等精巧设计,引发此起彼伏的笑声,这些耍弄小聪明的桥段在片中鹤立鸡群,只能说明其他地方太拼凑、太平庸了。
其实罗志良应该是对剽窃行为供认不讳的,片里有句台词是他的自白书,设计枪械的工人说他们“整天不干什么,就找些外国枪,修改加工下”。
2012年度,一部打着民国第一奇案的剧情片横空出世。
这部《消失的子弹》被誉为本年度最好的悬疑大片。
公正地说,这部电影没有国外的悬疑片烧脑,但《消失的子弹》的确堪称目前最优秀的剧情片。
编剧的构思比较缜密,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的细节却可以窥视出很多案情的端倪。
故事设定在民国的一个兵工厂内。
一位女工被冤枉偷盗子弹而受到天意惩罚惨死,于是一场有关“幽灵子弹”的报仇行动逐渐开始。
充满正义的警察郭追联手思维缜密的松东路,还有警察小五,他们三人组成侦探团极力想要揭开谜底。
随着案情的逐渐明朗,结果却出人意外。
本部电影情节环环相扣,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
最后的大BOSS出人意料,竟是那个受益最大的郭追。
这的确有点让我大吃一惊,最后郭追的死我也很疑惑。
后来我留意之前的情节和铺垫,我越发感觉幕后的黑手不是郭追而是那个小麻雀。
电影中有个看似游离的情节已经映射了这个结局。
女囚傅源就是一个制造完美犯罪的典型案例,而小麻雀成为局长夫人的眼神特写,我也看出了她的欲望和邪恶。
每一个案件的线索都和小麻雀有关系,而松东路的逼问也基本显现出答案。
最后,郭追为了保护小麻雀而死,松东路也烧掉完美犯罪的纸条,这些都是导演给我们的启示。
香港电影或者说整个中国电影很少有如此烧脑的电影。
我很佩服主创们的思维,这样的观影体验才过瘾。
顺便说一句,郭追和松东路的搭配比较抢眼,一文一武,一个帅气,一个老成,外加一个小鲜肉井柏然,什么类型的男神都出现在电影了。
还有很多90后喜欢的女神杨幂,这样的电影不火不行啊。
最后说一下,2015年度的续集《消失的凶手》较这部差多了。
前面案情的铺垫几乎没有,中间部分我就已经猜出凶手了。
到底是我的智商高了,还是主创们的用心少了。
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
认真做好每一部电影,这就够了。
观众在进步,我们的电影是否应该往前看,而不是往钱看。
在最后刘青云与郭追的问答中,刘青云开始怀疑小云雀,过问小云雀与整件事情的关系。
1.39.00。
虽然郭追并没有承认,同时整部电影也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小云雀有背后操纵郭追的迹象。
但是有几个线索可以看出来,第一个是从逻辑上可以推论,郭追当任局长之后,直接受益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郭追,另一个就是小云雀。
第二个是郭追与小云雀亲密的那一段,可以明显的看出是小云雀是一直在诱惑郭追的。
如果不是从男女情爱方面来思考,那么从目的角度来考虑,小云雀是有动机的,只是没有表述。
第三个,也是最能看出小云雀是幕后操手,刘青云开始怀疑小云雀,然而郭追没有杀刘青云,而是选择自杀,这一刻重新验证了那句话“没有完美的犯罪,只有变坏了的好人”。
选择自杀,既能避免自己一错再错(因为他不想杀刘青云,这点是肯定的,但是又不能走,因为走了,刘青云一定会继续查下去,那样就会查到小云雀),又能实现对小云雀的承诺“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保护你”。
选择自杀,自断了线索,使刘青云不能继续查下去,保护了小云雀;
最近看的两部香港电影《潜罪犯》和《消失的子弹》,相似之处是在最后陷入一个伪命题,好让坏人披上正义的光环:面对不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用公义的手段以卵击石还是用不公义的手段获得理想中的公义?答案肯定无解,因为电影赋予了用非常手段追求理想公义的坏人特有的能力,一个电影中的霍教授拥有超强的掌控别人心理的能力,另一个郭追是最快的枪手,以才能对抗社会的不公义,但是这是一个纯粹理想化的故事,在一个纯粹想象出来的语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不是一个伪命题是什么呢?
在弱智电影观众充斥的时候,有制作人花巨资认真制作推理电影《消失的子弹》,促使观众思考,驱赶观众弱智思想,可说功德无量,实在有心。
监制尔冬升与编剧、导演罗志良在宣传此片时说构思这个故事用了五年时间。
创作人反复研究桥段,花费长时间,目的无他,是创造难以破解的杀人凶案,令该「犯罪」完美。
创作人相信如此制作完美犯罪的电影,才会好看、引人入胜。
实情是否如此呢?
网上有侦探小说写作指南,而坊间也有东野圭吾名作《名侦探的守则》,边讲完美犯罪故事又边分析评论。
创作者和受众都追求完美犯罪故事,皆因大家都认为完美犯罪是智力游戏。
受众在追故事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很大启发,思考方法和角度会转变,甚至智慧也会增加,因此会看到津津有味,有满足感。
换句话说,完美犯罪故事,就算是气氛严肃,也会是大众喜爱的娱乐。
可是,小说桥段、电影剧情,尽管精心设计,漏洞其实依旧难免。
完美犯罪故事毕竟罕有。
我不争论《消失的子弹》的故事是否完美犯罪。
只看该故事破案玄机,竟来自杨幂所饰演的“盲女”算命师小云雀,她又是情报收集员,由她来解释小鸟抽签的骗局勾当,来启发剧中侦探去破案,便实在不高明。
我也不争论看过《消失的子弹》後,受众会得到甚么?
他们思想得到启发吗?
会有新角度来思考吗?
而他们智慧可大幅增加吗?
我想讨论的是,看这部电影,如果感觉趣味并不盎然,也不津津有味,原因在哪里?
我最近在香港看到两出侦探话剧《玻璃侦探 An Inspector Calls》(1921年)、《坷庐谋杀案The Hollow》(小说1946、剧本1951),找到了答案。
推理故事要受众看得津津有味,原来除了剧情丰富紧凑而又有出奇不意的爆炸性结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受众在看故事期间,会学到从新角度来思考,智慧提高,甚至人生思想也得到启发。
这样他们才会看得入迷。
上述两出侦探话剧核心是探讨人性,并讲出人性的特征。
受众看过之后,会对人生、爱情有多些了解。
提出英国名作《玻璃侦探》、《坷庐谋杀案》来,并非要《消失的子弹》制作人在John Priestley和Agathe Christie的作品面前尴尬,而是想讲出,创作要受众陶醉的推理侦探故事,并不能只一味追求完美杀人。
相反,你肯大篇幅描写、分析人性、爱情,让受众对人性、爱情方面有所启悟,并令他们在思考方面有新角度,智慧有增加,也一样会令他们看到入迷。
《消失的子弹》拍得认真,兴建一间子弹制造厂来,在中国电影而言,是大制作格局。
大牌演员与临时演员服装、造型和化妆都尽量模仿民初时候味道,风格化表现颇为统一,而且摄影运镜、角度都花过心思。
此外,故事铺排有悬疑气氛,又有精心埋下的伏笔,而结局真相亦有震撼效果。
然而我觉得,花巨资拍摄大制作电影,只为解释一个小谜:子弹如何消失,而没有描写人性、爱情、人生等等,无疑轻重错乱,是个缺陷。
解释谁是凶手、杀人过程怎样、谁是阴谋主脑,那些小智慧只能叫观众痴迷一会,离开电影院便忘记。
归根究底,创造大制作电影,不变硬道理是要令观众对人性、人生、思想有所启悟,思考角度有所转变,又能增加智慧,他们看後几年後都会记得某些画面和情节。
至於那些叫人痴醉的有趣内容,离不开人性爱情的描写。
(完)
转载——来自blog 圣弗朗西斯科的渔人码头这个时候很想很想@观影三人组的其他两位成员,和瑶姐以及大宾一起麦当劳小坐之后再去看电影真心是一种享受,尽管黑白汉堡有点不伦不类,奶茶也都点桂花味,冷气也抠门十分,但依旧在电影的氛围里寻求着各自关于这个产业的不同声音。
庆幸买票前的斟酌选择了《消失的子弹》而不是《听风者》,并非是周迅和伟仔没有吸引力,而是我们很好奇杨幂到底会有什么表现,结果她到底是没有接近刘青云,长舒一口气。
尔冬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这次没有担纲导演,但是片子里依旧有很明显的尔式风格,以致于我们三人不停的在剧里找到诸多影视作品的类似场景。
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让自己的下一部影视作品走出新路子,罗志良和尔冬升此次算是配合得当,筹划了5年,厚积薄发,难怪诸多细节都看出了二人的心有灵犀。
看看罗志良的履历,作为演职人员在电影里出现,最早是1993年刘镇伟执导的《东成西就》中的B组副导演,然后就是1994年《新不了情》的副导演。
而尔冬升九十年代以来拍摄的一系列影片都少不了罗志良的影子,从《新不了情》、《烈火战车》的副导演,到《色情男女》的联合导演,几部作品接连叫好叫座的同时,亦令尔东升这位重要合作者 ——罗志良,开始广为人知,此次做了监制的尔冬升已经很极力去让大家忘记过往。
此番电影里很具新意的美术特效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每一个柯南式的案件回顾都会有反差极大的配色来彰显办案警员的犀利眼光,可见把钱花对地方才是拍电影最需要去做到的,这次的故事背景让本就会精打细算的尔冬升更加显示出了他的掌控力。
不多的场景却造得及其精妙,外场戏似乎只有火车开过花丛的那几幕,其他都是在那个民国小县城里的精雕细琢。
估计花钱花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兵工厂的建造了,港片的特色就在枪,这次一大把性感的子弹由始至终地贯穿在电影里,它是哑弹,是骨头弹,是冰弹,更是谢霆锋最后一枪自毙的实弹,换了时空,武器照样犀利,谁是拔枪最快的神枪手,谁是那个一枪爆头的狠角色,想起了平头男,想起了子弹的威力。
民国奇案奇就奇在这颗神秘的子弹上,看完电影之后在影院门口再去看那张宣传海报,就出现笑点了,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演职员名单上方的几行字,觉得罗导这次卖的关子算是把大家都勾引住了,在电影里极其平常的恐怖惊悚点却让这张海报最重要的解说文字成了脆弱的证据。
罗导编了5年这幕剧,甚是辛苦,却忘了一些对于我们这群观影者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重点的把握和剧情节奏的控制。
可能是口味的不一样,我从喜欢上了香港电影之后就变得怀旧了起来,宁可看一部简单直白的成龙戏剧武打片,也不愿为青年导演自以为精妙的救世之作去叫好,更希望的是节奏明快紧凑之下多多在重点情节上加些火候。
罗导把节奏掌控好了,可是在起承转合四字上,他转在了最后,原本影片的高潮却直到最后几分钟才出现,当大家正为着真凶被找出来而较好的时候,江一燕又利用一封信穿越到了另一边主导了一个意外的发生。
观众看不懂了,到底这一幕是伏笔还是牵强的意外??
除了郭追没有被假凶手打死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罗导设了一个小陷阱,让替死鬼先死了,谢霆锋在最后十几分钟演了一回反派,似乎是对得起这位演技超凡的影帝,可我们三人却觉得不值,还是那个诟病,就像《大魔术师》的高潮来得不够适时一样,尽管镜头切换的速度够快,可是依旧没有让我在合适的点上长舒一口气。
悬疑系列电影总是一环扣一环的揭露出最后的真相,香港导演当然比内地导演拿捏得更加到位,以鬼片为一大标志的香港电影不乏会说悬疑故事的能手,再加上这个不大的地方时常会发生很多让市民瞋目结舌的奇闻轶事,有背景自然也就更加贴近群众了。
相较于内地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也让电影有机会去触碰那些可能会被和谐掉的东西,还记得《香港奇案》系列几乎是索罗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坊间最具话题性的刑事案件,搬上荧幕之后就更显故事性了。
内地的好故事自然不比香港的少,这亘古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就流淌着数不尽的大小传说,终究还是体制的问题,倒也不去强求更多的历史事实被搬上大荧幕,只求观众在玩味影视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文化如一的认同感。
“聪明”的谢霆锋、“戏骨”刘青云、“奇妙”的杨幂、“新鲜”的井柏然、“内敛”的吴刚、“霸气”的廖启智,很给力的演员阵容,杨幂到最后也没有太让我们几个不自在,除了稍显刻意的激情戏让瑶姐和大宾浑身抽搐,以及像极了刘晓庆的剧中造型让我忍俊不禁之外,还算是没有太过于做作,毕竟是演员,她的戏路还会有突破,“演”字还需淡化些。
看了影片之前的宣传说谢霆锋很希望和刘青云合作一次,这次导演暗中搭了一次桥,让两大影帝可以同台飙戏,买票进影院的观众也倒是饱足了眼瘾。
上一次看谢霆锋演反派还是在《新少林寺》里,亦正亦邪的表演拿捏得十分到位,他是一个拍戏很认真的演员,大宾一直在说看到郭追从花街楼台上跳下来的时候想起了很多次谢霆锋被车撞和从高楼上往下跳的情形,一个好的职业演员就应该像霆锋一样,拍戏不受生活的影响。
江一燕和刘青云配合的也算是中规中矩,一直很喜欢气质和戏路与张静初有几分神似的她,和黄渤假装过男女朋友,这次又演了回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女性,竟然可以设局杀死老公又去自首,相信这样的角色把握起来绝对不易,可江一燕有一双空灵的眼睛,太漂亮了,眼睛背后总有无数的故事等待发生或已经发生,曾经在古诗词中领略过闺怨的情怀,相信江一燕亦是不在话下。
刘总又来了,这次演了回神探包正,谐了包拯二字的音,更谐了整部剧,大家在他出现时都会有机会乐一把,进来怕是想走谐星路线了,演过大军阀,也演过神经质的小混混,这个张力十足的演员从来就没让大家失望过,为什么暗战拍了两部,这个男主角也没换,他的形象有正义感,不怕人家说警察羸弱。
最后用廖启智让我眼前一亮的演技来结个尾吧,这个在港片里时而落魄警察时而落魄黑社会跟班的黄金配角也算是个老戏骨了,瑶姐看中了林雪,看中了配角在一部戏里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可能是习惯了看星爷电影有吴孟达的日子,希望配角长青。
再问问自己,《消失的子弹》打中了我的视觉神经吗??
我想这颗射向我的子弹是颗冰弹吧,穿透了我,却没有留下弹头这个证据,也有了些遗憾。
对比新近上映的两部片子,《听风者》和《消失的子弹》,就编剧功力,和导演节奏控制上,我还是偏爱后者。
剧作方面符合好莱坞标准类型片结构,这似乎是香港片的优势,现在自然也变成了港陆合拍片的优势了。
摄影大哥是不错的,特别喜欢追逐小云雀那场追逐戏,剪辑和摄影配合得相当不错。
然后就是小五死前那一段,冷暖光的配合,营造的紧张气氛,可以看出是有意雕琢过的。
但感觉小云雀和郭追那一段,光过了,太暖的气氛感觉腻味而不是缠绵,但这段的轮廓光是勾得好的。
然后是声音方面,在我正准备表扬声音做的细致的时候,却失望了,在密室一场中,水滴声音,音效师都配合着画面做了进去,增添了密室的局促感,但忽然就没了,后来又有了。
为什么在可以精致的地方一定要粗糙呢?
演技方面要表扬一下井柏然,他是这部戏的笑点,算是佐料,但是懂得不串主味,甘愿调味的佐料,必然会有大的作为。
动作和表情结合得很有分寸。
小云雀撒鸟食那里的表情让我出戏了。
和郭追那一段,光线帮了正忙和倒忙,看上去美丽却腻味了,这不能怪演员。
其次要大大的赞扬本片的化妆师,能把不同弹头留下的弹孔雕琢得淋漓尽致,夸奖是必须的。
最后自然是落在导演身上,罗导感觉对大陆演员的控制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当然这也只是自己的直觉而已。
但是叙事能力那是必须大陆导演认真学习的。
总体来说还不错,比起之前的国产悬疑片要好很多,突然有冲动想写写影评,第一次写,就先吐个槽吧配乐很给力,一开头我就穿越了……像福尔摩斯致敬……青云大叔是来卖萌的么……萌的么……的么……不过萌的很可爱,还是很喜欢里面的搞笑情节的床戏太突兀了嘛,瞬间崩塌掉了……叠被子的方式很奇特(一直在想那种厚厚的被子这样能叠的起来么),还和裹尸体用一样的方式……这个情节告诫我们以后叠东西、打结什么的还是走大众路线比较好……小五死的好卡通诅咒元素加进去想搞搞气氛,但是貌似气氛没有很突出,至少我没啥感觉,那几个血字写的好工整好圆润……血量真足……密室的解说其实不太够(房间格局,怎么产生回音),不过很简单脑补下就算了谢霆锋荣升局长之后杨幂的衣服档次提高的好快好快剧中好喜欢玩一人一问……不过虽然江一燕戏份不多,但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感觉一直怀疑最后的爆炸场面是为什么出现……有一种为了爆炸而爆炸的感觉,指正了警察之后大家默默看着离开没有人阻止,就这样让他去找了个手榴弹……就这样炸了……就这样进医院了……话说那个慢镜头好长啊好长最后吐槽下重点,子弹。
话说一个子弹那么小,每次打碎肋骨的角度距离啥的都不一样,怎么看得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的碎骨少了点……而且第一个死者被子弹穿过打到墙上,这个发现不了?
总不至于肋骨碎片飞那么远……吐了半天槽,这也算是第一次这么仔细的回忆一个电影了吧,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有些情感和主题渲染的还不够分量,总觉得火候还差一点点,不过已经很不错了,希望以后有更好的剧本更好的电影一直希望国产悬疑片能出好作品
首先呢,我觉得我是会给这部电影打满分的,虽然觉得只是介于4星到5星之间,甚至偏4星多一点,但是因为对华语片,多数人都比较严苛,造成华语片分向来偏低,所以能打动我的华语片,我都会倾向于往略高一点打分。
感觉上比较公道的打分是4星和3星。。。
那些1星的。。。
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呢,说实话,我只能说是试着写,因为悬疑片,最怕剧透了,跟我平时对故事逻辑性和情节性各种谈论的文章相差会比较大,这一次我就努力写好一篇不剧透的吧。
首先从故事性来说,我觉得军火厂闹事,消失子弹,密室杀人,确实可以说是构思的不错。
尤其是被听风者一衬托,觉得故事的节奏感也把握得很好,层层悬念,一环扣一环,每当你想通一个悬念,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当他的解答确认了你的想法的时候,你觉得要无聊了,结果就发现一个新的悬念出现了。
关于造型很多人吐槽说像《大侦探福尔摩斯》,我觉得是有一些,特别是豆瓣上给出的那种绿背景的宣传海报。。。
但是就推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不输《福尔摩斯》那个电影,甚至从解谜的角度上来说,也给了很多暗示,喜欢动脑子的观众,应该早就能推出结果。
霆锋和刘青云的演技都很赞。
杨幂和江一燕有点花瓶,作为线索性人物,推动了故事发展,但导演给她们的表演空间确实很少,没有什么发挥,也就谈不上好坏。
所以如果因为黑杨幂而黑这部影片的人,大概要失望了,除非你就想黑那仅有的一场情欲戏。
井柏然的感觉有点像《男儿本色》里的房祖名,有点呆有点木,被“锋云”一对比就显得嫩了点,角色设定上也是如此。
廖启智的军火厂老板演的也不错,哈哈。
最后补上一句,关于结尾,也许很多人觉得很突兀,但仔细想,前面的暗示挺多的。
而最后结尾的人物选择,我是从霆锋那一笑后确定的。
只有这么一种可能,而不会其他三种的任何一种。
如果不是杨小鸟,如果木有杨小鸟和谢某的船戏就完美多了。
利落的节奏和不错的构思,还苛求啥呢
冲闷骚老男刘青云看的,发现还不如不怎么拍戏的谢霆锋生动,整个剧本是不错的,坏在演员。
cos《大侦探虎尔莫斯》1和2也就完了,竟然连bbc的三集片都不放过……俩人根本不来电好吗!以及居然抄袭The Oxford Murders的段子。。。
破绽百出,容不得小学生推敲,人物的动机零铺垫,谢霆锋扮演的人物“变脸”变得比甄子丹还快,刘青云从头到尾模仿小罗伯特·唐尼,中间一段默片是哗众取宠,江一燕和杨幂两个人纯属摆设,神马骨中罪和密室杀人案都是过时的玩意,服装设计也是狠狠抄一把《福》应付事,值得赞扬的只有本片的铁匠、泥瓦工
我咋没看到那根制造喷血效果的皮管呢???
和聽風者在同一棟樓拍的,那個兩星這個兩星半,主要是那段突兀的床戲真實地噁心到我了。
悬疑的优点生硬
制作不错。故事似曾相识,但我假装不知道。杨幂拖了后腿啊。女演员红了以后要会挑剧本啊,不是什么角色都能努着演的。(另外,果然很多人看到了那根穿帮的喷血皮管啊~~)
看到杨幂演感情戏就好想笑。
如果没看过福尔摩斯说不定这个电影能打4分。。。
港产悬疑片的精品,剧情部分十分突出和精彩,但风格太过于借鉴《大侦探福尔摩斯》,不算完美。
子弹的真身设定很好。日常普通推理很无聊都是常识。结尾神展开拉分因为那里已经没有子弹消失这个疑问了。黑白默片回顾案件很有趣。两个男主在剧情里没半点火花那么结尾刘青云也不必两眼含泪毕竟他早有了推论。另外爆破戏很难看全是慢镜头。顺便对谢霆锋的胸流一下口水。
刚开始觉得是在拍《神探》,刘青云那种神经角色··后来发觉怎么有点像大侦探福尔摩斯呢··函数的出现,啧啧··不想给多一分··
2012.12.13 一般般吧。只是为了演员给分而已。结局其实已经猜到!
1.悬疑片,没有基情就没有好的剧情;2.我就是要剧透,谢霆锋是主谋
我不知道杨幂和谢霆锋那段激情戏是神马情况。。。为了噱头么。。。
看了《消失的子弹》,很失望啊,传说中的“民国第一奇案”完全名不副实,悬疑推理情节设置得就像儿戏一样随意,有人将此片和《大侦探福尔摩斯》相提并论,我不得不说就娱乐性和氛围营造而言,这两个片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刘青云和谢霆锋的个人魅力也比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差太多了……
boring……
真是够莫名其妙的。贯穿主题一个变坏的好人。把谢影帝变坏变得如此莫名其妙,床戏更莫名其妙。。。谢影帝胸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