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遮挡构图:隔绝人物与环境,表现人物的困境、疏离或孤独(当然本片有点滥用前景遮挡(虚化)的手法了,也反映了镜头设计上的保守)
卡伦冷眼旁观病患的死去
艾米得知自己病重,生活无以为继
艾米和卡伦之间有隔阂,但二人未说破时,遮挡面积较小
话说破了,遮挡面积大幅增加
卡伦面对警察(前景遮挡)的逼问,后景是审讯室的墙柱,进一步压缩卡伦的空间
人物的穷途末路二、走廊空镜:走廊尽处是什么?
关于本片的走廊镜头,出现过不止一次,既有医院的走廊,也有艾米家里的走廊。
看到这些走廊的镜头时,一个想法是:单纯的走廊空镜,不安排任何人物出现,镜头长时间对着走廊,是营造悬疑恐怖氛围很好的做法。
对待病人,卡伦是杀人魔;对待艾米,卡伦是善良的朋友。
前者毋庸置疑,后者其实可以作为一个悬念,即卡伦对艾米的善良是伪装还是真心?
私以为如果这个悬念保留到结尾才揭晓,一来走廊空镜的氛围渲染作用是有效的,二来结尾卡伦被艾米感化才更有说服力度。
第二个想法是:即便不作渲染悬疑恐怖氛围之用,走廊的场景也会是很好的调度空间,走廊前后的门框可以安排人物进出,无论是横向走动还是纵向走动,都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空旷的走廊可用于表现人物的静,狭窄的走廊可以尽可能设计人物动作,即表现人物的动。
影片结尾,当字幕揭晓查尔斯·卡伦在16年间杀害的病人有可能接近400名时,相信所有观众在震惊之余,心中也会同时涌起一个巨大的疑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暗中却是个将屠刀伸向自己病人的冷血杀人魔。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影片对此却全然没有解释。
导演说,这是他有意为之。
2004年4月,查尔斯·卡伦站在萨默塞特郡法院的听证会上在接受采访时,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坦言,影片“有意让卡伦的个人生活笼罩在神秘之中,拒绝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不想让观众对卡伦产生认同心理,或是对这个人物过于着迷……因此电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正确的人身上,而不是敞开大门,潜在地推崇错误的人”。
这种影片的创作理念当然应当鼓励,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而言,我不得不说,导演有些用力过度了。
整部影片为了秉承“冷静客观”的原则,几乎除了再现艾米·劳伦视角中的故事以外,再也没进行任何主观表达。
虽然这的确在表演方面给了小雀斑和劳模姐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这种做法却也同时使得剧中角色终和观众隔着一层厚厚的窗纱,让人看不透,摸不着。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朴素的好奇心,我翻阅了一些媒体对影片创作团队的采访,以及卡伦案相关的资料,希望从那些真实人物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也给同样有疑惑的朋友们提供一个解读的空间。
艾米·劳伦的解释艾米·劳伦本人在接受CBS电视台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埃迪(小雀斑)的演技令人难以置信,我仿佛又听到了他的声音,我的朋友查理又出现在眼前”。
真实的艾米·劳伦与劳模姐对比“朋友”,时隔近20年,她依然如此称呼查尔斯·卡伦。
2003年,当查尔斯来到萨默塞特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时,艾米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害羞、敏感、说话轻声细语,不仅业务能力出色,而且与自己“臭味相投”,无论自己说什么笑话,对方总能接住自己抛出的梗,因此两人迅速就成了要好的朋友,谈论的话题也逐渐延伸至各自的家庭。
查尔斯向艾米讲述说,自己来自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的工人阶级家庭,是八个孩子中的老幺。
他的父亲在他仅有7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母亲则在他十几岁时死于车祸。
查尔斯说自己小时候一直被他的同学和姐妹们的男朋友霸凌欺负,童年生活“悲惨无比”,在他9岁的时候,自己就尝试着喝下化学试剂自杀。
这种脆弱感激起了艾米的保护欲,她感觉眼前这位有着忧郁气质的男人和自己有几分想象,同样遭受着童年的创伤。
当然,让两人之间拉近距离的并不仅仅是相似的经历。
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艾米向医院隐瞒了她患有心肌病的事实。
因为害怕被医院开除,失去医保,艾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得违背医嘱,带病工作。
这种危险状态直到查尔斯的到来才终于发生了变化。
在无意中发现艾米的病情后,查尔斯主动分担了艾米的工作量并帮她掩盖了病情。
艾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查尔斯)是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他非常明白如果因为病情原因而无法工作的话对我意味着什么。
在我身体无法继续工作的那些晚上,是他帮助了我。
”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艾米与查理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当后来鲍德温和布劳恩警探找她调查情况时,艾米第一反应就是为查理辩护,她认为警方说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跟他有任何联系。
因此,当后来种种线索摆在面前,证明这位平日里彬彬有礼,待人亲切的好友心中竟然藏着如此恐怖的阴暗面时,艾米心情极其复杂。
她曾在不同的采访中屡屡提到一点,说感觉查尔斯的内心就像有两个人存在。
她很内疚自己没能及早发现这一点,因为这本可以挽救很多生命。
“背叛我的一个朋友不是我的天性,但我当然知道我必须这样做。
”这一点也使得她后来在餐厅约查尔斯见面,以及审讯室中劝解查尔斯时,对查尔斯说的那些话是发自真实的情感,而这种“真诚”也正是查尔斯最后之所以愿意坦白罪行的原因——至少艾米是这么认为的。
艾米同样想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朋友会有杀人狂的一面。
在查理入狱后,艾米仍去监狱里探望他,但最终,她并没有找到答案。
后来在采访中,艾米曾经透露,尽管无法证实,但根据自己和查尔斯相处的经历,她认为自己这位朋友很可能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他如此痴迷于杀死自己的病人,这是一种强迫症的极端案例。
查尔斯在童年时期被人欺负,他常说那是永远会让他感到悲伤和沮丧的时期。
也许他沉溺于杀人的欲望从那时起就已经悄悄植根于他心底。
饱受虐待的环境对他的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逐渐开始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取快乐,并最终通过杀死病人重新找回自信心。
他在过去的岁月中其实曾经多次呼救(入狱前共计自杀二十多次,并数次接受抑郁症治疗),但是无论是社会体系还是医疗机构,却都没有为他提供有效的帮助。
原著作者的理论 《良心护士》的电影剧本改编自查尔斯·格雷伯2013年的著作《好护士:一个有关药剂、疯狂与谋杀的真实故事》(The Good Nurse: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在格雷伯看来,以赚钱为目标存在的医疗体系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作为病人托付自己健康和生命的地方,医院却疏忽了他们作为保护者和治疗者的责任。
电影中当被问及作案动机时,查理只是简单地回答说:“他们没有阻止我。
”但在格雷伯看来,查尔斯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其实完全是医疗系统长期纵容的结果。
查尔斯在十几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医院当时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并没有立即通知他母亲死亡的消息,然后擅自火化了尸体,没有给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的机会。
查尔斯为马丁内斯夫人擦拭遗体的这段情节对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极为重要这件事情对幼小的查尔斯留下了怎样的创伤我们不得而知,但作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对他的潜意识产生了影响,让他意识到医院能怎样利用系统漏洞来逃避自己在病人死亡中的责任。
于是多年后,他利用同样的漏洞,杀死了自己手中的病人。
他非常肯定自己不会被抓到,这并非是因为他的技巧有多么高明,而是过去的经历让他知道,医院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不利于自己形象的“丑闻”。
记者出身的格雷伯对查尔斯做过详细的采访,他说有时候查尔斯认为医院完全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至少其中一些医院对此有非常强烈的感觉,但是,无一例外的,从未有人去试图查明真相,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他们的处理方式,往往就是给查理写一封正面或中立意见的推荐信然后让他离开,这样查尔斯就变成了别人的问题。
这种实质上的纵容,使得查尔斯不断得逞,而每一次谋杀,都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医院以营利为目标的本质会让他们做任何事情来挽救自己的“声誉”,患者的健康和安危不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一线医护人员更是被当做可更换的零部件。
查尔斯看到了医疗系统的虚伪,他仿佛是在有意利用这种漏洞对制度发起审判——虽然查尔斯从没这样说过,但他好像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
在格雷博看来,这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系统最尖锐的批判。
查尔斯·卡伦自己的解释当然,旁人的看法都是间接的猜测。
当事人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
2013年,62岁的卡伦在CBS的《60分钟》电视节目上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
面对镜头,卡伦声称,他觉得自己的这些谋杀是在进行安乐死。
查尔斯·卡伦接受采访“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受苦了,”卡伦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我在帮忙。
”他声称自己难以忍受医院在那些生命垂危患者身上所做的抢救措施。
卡伦表示,他给病人“下药”,他们的痛苦就可以结束,不必再忍受医院对他们的不人道待遇。
但是,和他共事过的护士却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却作证说,并非所有查尔斯的受害者都是临终病人,很多人在被他杀死之前明明恢复得很好,甚至已经有了康复的希望。
况且无论如何,卡伦也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
卡伦本人在被捕后也承认,虽然他会花上好几天来观察病人的痛苦,但每次谋杀的决定其实都是一时冲动下做出的。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都生活在一团迷雾中,他不记得他杀了多少人,也记不起他为什么选择他们。
有时卡伦会坚决否认他在某间诊所内犯下任何谋杀罪,然而在查看病历后,他又会承认自己的确对其中某些患者的死亡负责。
从上面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可以看到,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探明事情的真相。
也许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卡伦案件中,重点并不在查尔斯身上。
即便他的确是因为童年创伤而走上邪路,但这并不是任何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借口。
发生在查尔斯身上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杂糅了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极端例子,我们无法将其归类总结,也难以将其消灭殆尽,只能鼓励大家用无畏和爱来面对它们。
只不过,关于影片的主旨,我所不同意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把查尔斯变为连环杀手看做是个不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例的话,那么同样用爱和温柔劝降罪犯的艾米其实也同样缺乏广泛的参考价值。
卡伦案后,美国新泽西州在2004年的《患者安全法》中增加了医院报告“可预防的严重不良事件”的责任,并在后续增强法案中要求,医院要对与患者护理相关的投诉和违规记录至少保存七年——这或许才是事件最大的价值:英雄人物的壮举值得称赞,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能依靠的,应该是一个可信赖的体系,而不是难以捉摸的个人。
参考资料:|《时代周刊》的报道、《名利场》的报道 、BBC的报道、《人物》的报道、《卫报》的报道、DMTalkies的报道、《快报》的报道||维基百科关于查尔斯·卡伦的词条||维基百科关于艾米·劳伦的词条|
Netflix出品的谋杀犯罪片《良心护士》于2022年9月12日,第47届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演员和导演悉数到场,位于TIFF主街King St上的三层剧院Princess of Wales座无虚席,观众们看到明星们热烈鼓掌欢呼。
演员阵容分别是去年凭借传记电影《塔米·菲的眼睛》摘得奥斯卡最佳女主的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 ,和2014年凭借《 万物理论》摘得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作为明星演员,两人依旧演技炸裂,角色间的真情互动、情绪变化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骨架,让一部普通的商业大片分外好看。
而这是丹麦导演Tobias Lindholm( Another Round (2020), The Hunt (2012) and A Hijacking (2012))执导的首部美国电影。
左Tobias Lindholm,右Jessica Chastain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医院护士Amy Loughren(杰西卡·查斯坦 饰)面对同事和好朋友Charlie Cullen(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的可疑行动,和医院接二连三的病人死亡案例,如何克服心里恐惧,一步步挖掘事件真相,与警方合作,一同检举Charlie Cullen的故事。
作为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犯罪片,其形式结构和诸多医患剧类似:急诊室故事、守夜班,心肺复苏急救等等,它又和那些侦探犯罪案、新闻题材剧和影视类似:走访、办案。
类型片只要有个大致的骨架,大牌导演和演员加盟, 讲出一个中庸完整的故事,也能挣得一波票房,这就是商业片的挣钱之道。
影片前半部分铺垫有些过长,略显沉闷,但整体而言节奏紧凑,剧情也挺完整。
影片站在良心护士Amy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略带主观性的故事,至于观众们到底希望更接近事实的传记故事、还是这样的改编呢。
劳模姐演绎了一位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且有心脏问题需要救治的单亲妈妈。
当Charlie 初来医院,同作为单亲爸爸、性格温顺和善的Charlie立马就和Amy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让她在无数个孤单的值班夜夜晚有了温暖的依靠。
Charlie一同帮助Amy带小孩,鼓励她们要做坚强的女孩,还让Amy坚定着可以治病上的信念。
这些充实的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当地谋杀探案组的Danny Baldwin (Nnamdi Asomugha饰演) 和 Tim Braun (Noah Emmerich饰演)看到一系列据悉,连环杀手Charles Cullen在医院担任护士16年间,承认杀害了29个病人,而据专家统计实际杀害人数可能多达400人。
他是美国历史上杀害人数最多连环杀手之一。
影片尾声,当良心护士原型Amy Loughren站在台前,观众们又再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次是为这位不平凡的护士致敬。
此外,今年总共有八部Netflix作品入围电影节。
其中囊括TIFF开幕夜电影《泳舞姐妹》,很很可能摘得人民选择奖的《利刃出鞘2》,动画作品《温德尔和怀尔德》等。
虽然Netflix财报不好,股票大跌,被其他流媒体抢了势头,但在电影节的商业电影领域瓜分一杯羹时候,还是丝毫不落后的。
这几年流媒体发展势头迅猛:Apple TV的纪录片《Louis Armstrong’s Black & Blue》也入围本次电影节。
往年Netflix入围电影节的作品包括《法外之王》和《博格对战麦肯罗》等。
其实全片我最想问的也是一个why,去查了一下才发现没想到真的是“They didn't stop”,虽然他心理肯定是有问题,不管是从事迹还是Eddie的演绎,但什么问题就完全不得而知了,但这样看完确实是感觉很憋屈。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也真的很恐怖,其实从女主做了个心电图和问诊要980🔪的时候我就感觉天塌了,这也太尼玛贵了。。
意识到就开除去嚯嚯下家更是(,我甚至想过是不是医院pay money让他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或者收保险钱之类的,没想到完全真的就是逃避责任(。
不过整个电影关于这方面感觉也拍的隐隐约约的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再雕琢一下。
tbh剧中很多次我的心情其实是Eddie Redmayne禁止再留这个发型,忒吓人了有点,完全暗黑杀手,角色演绎加成下哪怕是温柔的时候我都怕你突然来一刀()话叕说回来了,也就只有此男能在这种砂仁犯造型下还能哭的无敌脆弱感让人只想抱抱不想枪毙了。。。
《良心护士》不算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只是我看完后想到一个命题:如果你获得了杀人无罪的权利,你是否会杀人?
真实故事改编。
查理可以轻而易举在生理盐水注入胰岛素与地高辛,无差别地杀死ICU里的病人。
而且医院之后知道他的行为后处于自保心理并没有举报他,也就是说没有阻止他。
他处在一个可以任意杀人并没有被追究的环境中。
小时候大家都有碾死过蚂蚁吧。
大概没有人对你说,不能杀死蚂蚁啊。
我对蚂蚁的怜悯开始于童话故事,它们都会出现并会说话。
我意识到它是生命。
但偶尔杀死它对于我来说也就是一瞬间的不安,但并不会带来任何的罪恶感。
因为蚂蚁最多只能进我的梦控诉一下我。
对他来说死去的病人或者就如一只蚂蚁,所以他会死死地盯着死去的人,面无表情,带着漠然的研究或者怜爱电影一开始就是长镜头,是他看着大家在抢救死去的病人。
我很喜欢这段,重看了两次。
小雀斑的表演太细腻了,忐忑、不安、担忧、安心及最后的漠然。
他隐在阴影中,光影随着他眼睛的微微睁大而亮起来,但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垂着眼睛,把自己藏起来。
他在听到任何一位病人死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在生理盐水中注入可以致命的药物更像一种与生俱来的破坏欲,也像是在玩游戏。
这样的人是反社会人格吗?
实际他不是,他会照顾别人,他会爱别人,他有爱人的能力,他有善良的一面,他有感受力,所以最后他被女主艾米感化从而认罪的。
他具有爱的能力。
也就是如此我才想到这个命题。
前两天与朋友聊起她的老板,如果我们是她那样的经历我们是否会变成她那样。
但我也在想,我们现在所具有的反省是否只是来自一种生存的能力。
我们的思考是否是来自社会的压力。
hongweibing的出现是否让大家发现神不能在位太久?
当一个人获得了无上的权力太久时他就不会反省了。
看阿城聊文与武,我记得大意是,文(文明)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人类的武(暴力)。
或者我那位朋友的老板当她意识到她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雇佣关系(文),大概会约束到她的暴戾与自大(武);当他可以无差别地杀人而不被追究时,约束他的文也就消失只剩下武了。
目前汁圆🔗暂未上线,下方留言➕关注上线后第一时间发🔗🎬剧情 · 惊悚 · 传记 · 犯罪 · 真实改编🍊《良心护士》由“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帝后联手重现离奇的真实犯罪事件,期待加倍!
这也是Netflix本年度冲刺奥斯卡和金球奖的热门作品。
片中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撰写的同名书籍《良心护士: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改编,讲述一名绰号为“死亡天使”的护士查尔斯·卡伦在16年内杀死了400多个病人的故事,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残暴的连环杀手之一。
🍊影片并非传统的连环杀手惊悚片,导演将镜头聚焦在这个故事的“英雄”艾米·洛伦身上,作为一个身患心脏病的单身母亲,在发现贴心同事兼朋友查尔斯·卡伦竟是伪装的恶魔后,冒着失去工作和家人的危险指认了查尔斯·卡伦的疯狂杀戮罪行,“良心护士”指便是她。
但是医院作为责任主体,却害怕名誉受损,宁愿息事宁人,充分显示出美国医疗系统中虚伪和腐败的一面。
难得故事上乘,演员演技极佳的电影,不仅仅是劳模姐和埃迪有影后影帝水准的发挥,一众演员的角色代入感很强。
Kim Dickens饰演医院行政,那心虚慌乱的情绪也是很到位艾米(劳模姐饰演)为得到医保隐瞒重病坚持轮值,而查理(埃迪饰演)也是一名护士,新人刚到,没有揭发劳模姐,反而主动提出帮助她。
当医院接连发生病患突然致死,却与护士用药事故有关。
一方面讲到像艾米这样的单亲妈妈为孩子为生计的压力。
隐瞒病情获得医保的行为,让她受道德良知的责备。
另一方面,当得知医疗事故隐情后,事态不受控制的惶恐和疑似病态杀人犯曾与孩子们亲密生活的后怕,以及查明真相的必要。
剩下最后三个星期,获得医保的日子进入倒计时,但事情并不顺利…
犯病的时候,艾米强忍着坚持工作在这充斥着太多爆米花电影的当下,一个具备人性考究,反映医疗机构制度漏洞,揭示社会真实的故事又能拍得不掉价就更难能可贵了。
P.S 题外话:一个好人,你愿意接受ta无限的好。
倘若知道这个好人脑子不正常,还愿意一如既往接纳ta吗?
面对不寻常的事或不正常的人,大概率先考虑自己利益,并选择尽快摆脱“霉运”。
哪怕那是很重要的事或很亲近的好友。
Amy第一次约Charlie出来吃饭套他的话时,Charlie的反应是沉默,岔开话题,以及稍纵即逝的愤怒。
他没有选择欺骗,或许是察觉到对方已经知晓,或许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他不想欺骗的人。
警察48小时的审问毫无收获,而后Amy两句话事实揭晓。
Charlie交代的似乎太容易了,Amy说不够,我需要更多的名字。
干什么不够?
定你的罪不够。
而后Charlie努力回想已经忘记的名字时,就像是要全心全意的帮助Amy,而浑然不觉是在往自己身上添加罪责。
电影虽然没有涉及,但我们知道原型的人生过得并不顺遂。
Charlie应该不是天生杀人狂,他是被霸凌和施暴扭曲了人格。
如果问他的动机,我想连他自己都需要几天时间来理清思路。
我甚至觉得他并没有确切的动机,而是他的身体自发性的选择一些手段平衡自己被践踏的自尊,因为这或许是唯一可以苟延残喘的方法了。
Charlie的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思想上的上瘾症。
对他来说杀人是自我人格存在的证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犯案,不然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久而久之,这变成了身体自己的习惯,就像生物钟一样。
儿时父母会教导我们,不要因为不值得的人做无法挽回的事情,不然在你遇到值得的人的时候会后悔。
Amy有机会成为Charlie的救赎的,就像Charlie成为Amy的依靠一样。
但可惜的是Charlie罪孽深重到已经无法救赎了。
他在自己可能的救赎到来之前选择了让自己的懦弱成为帮凶,在堕入黑暗的自己的背上又踩了一脚。
结尾Amy对Alex说,不上学了,今天我们就躺在床上。
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变好了。
但其实并没有,Amy依然一个人带着孩子,依然需要平衡夜班和陪伴孩子的矛盾,依然继续缺席孩子们大部分的人生。
唯一的变化或许是她终于熬到了拿到医保的日子了。
而当她偶尔回想起那个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陪伴和帮助自己的人,又会是怎么五味杂陈的心情呢。
男主角,矜矜业业,毫不利己,不为任何私欲,没有任何目的性地杀人,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纯粹的哲学的艺术的形而上的高蹈脱俗的即兴,是值得讴歌传扬加冕的。
而女的,不安天命,为苟活而骗保,为毫无道理的盲目的正义虚与委蛇诓骗对她真心实意温柔以待的男主角,俗不可耐,恶贯满盈。
绝对正义的审判之剑定然是劈向这女的。
'The Good Nurse' is a bad film. And I'm a big fan of both Ms. Chastaine and Mr. Redmayne. So just imagine ....It never creates the dramatic tension the subject - a nurse who murders his patients - would have us waiting for. Jessica Chastain is fine as the 'good nurse'; we care about her and care about her family. Eddie Redmayne is somehow less convincing as the 'bad' one. But the performances are not what fail this film. It's either the screenplay or the direction (or both), because this film is absolutely dead up on the screen. Having streamed it at home, I cannot imagine how very dead it would appear on a larger-than-life theatrical screen.Chastain's character is a nurse who suffers from heart disease but has four months of work remaining before she qualifies for Health Insurance. A quick note: I found this (1) hard to believe and (2) an absolute contrivance. In any case Redmayne, the new 'bad' nurse, vows to help her out at work and at home so that she can somehow reach the four month goal. And ... he does. Which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her to believe, to go to the authorities with, her suspicions. And that's about it. Will she or won't she? And while this might read as a truly dramatic text, believe me, it's not.The film has a hazy look to it. The music has a hazy sound to it. Some of the authorities are super devious and self serving, others are super intuitive and perceptive; my way of saying that very few characters act the way real people might act in such a situation. The film is based on a true story and perhaps, because of this, the story lacks fiction's dramatic intensity.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reason, but I never once felt a sense of peril; either for the victims or Chastain's character.
现实就像想象的这样平淡
拍得挺好的,演员尤其,但是动机是什么?仍然语焉不详,所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两个演员都很厉害!事实证明1917不需要太强的编剧…,而托比是个比较依赖文本的导演。
沉闷压抑其实都不要紧,但是无聊真的太致命了。就因为他拒不交代作案动机,就拍不出什么波澜起伏了?从头看到尾也只能说明一点,美国的医疗制度和管理制度有大问题,不断的被除名被辞退,换个地方都能很快找到新工作。这么多人命,之前所有的医院出了事都不好好调查的吗?我看并不是罪犯有多聪明,而是可以钻的空子实在太大。
they didn’t stop me.好平淡的一句话但又那么惊悚,良心其实也是很稀缺的品质。片子两个小时好像没有什么必要。
(人物特写剧)劳模姐和小雀斑的演技一流,把又一商业片/传记故事的人物随事件推进产生的心态变化呈现得惟妙惟肖,不得不钦佩大牌演员的演技功底。静待双人提名金球和奥斯卡。影片叙事也没啥槽点:《实习医生格蕾》等各种医患剧和《新闻编辑室》等新闻题材的结合体。
她好无情哦,像白开水一样
#TIFF22# 光影和构图真的极度舒适。结束之后采访除了cast还惊喜见到了Amy本人。唯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说是真实故事,但是只是Amy角度出发的故事,好奇更多Charlie的角度。
很浓重的丹麦导演的「北欧滤镜」,果然这样的故事放在如此色调下会更加「适应情绪」。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剧本结构与情节推进上却问题不少。故事线几乎「一眼望穿」,所有悬疑感早在影片中途便以「荡然无存」。这就导致前半部分与主线无关的情节铺垫以及后半段的情绪爆发没有着力点,更加凸显了电影的冗长乏味。事件本身亦缺少强有力的「行为动机」,使得整件事多少有些「没头没尾」,自然难以共情。人物塑造上更为注重表现杰克「人性化」的一面,一度让我产生导演要强行洗白「杀人狂魔」的错觉。如此脱离角色本身的主题偏移加上浮于表象的内心挖掘浅薄无力,大半时长等于完全靠「帝后」的演技在强行支撑。不知道电影在颁奖季有没有什么「野心」,不过在我看来只有表演类奖项可以一战,其他的还是建议算了吧!(一星半给劳模姐,一星给斑斑)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么说吧,你在报纸上看了一篇300字的报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烂剧本,白白浪费演技。
故事实在太无聊温吞了。感觉创作者是想照着《沉默的羔羊》的模式拍个心理惊悚片的,然而劳模姐又是配角又想抢戏,人设很尴尬,只能说不是所有变态案件都适合影像化改编。小雀斑近几年是不是对这类边缘偏执狂情有独钟?
前一个小时都是铺垫 节奏太慢了 后一个小时演员演技勉强撑起了这部电影 其他部分就很普通(完全不像囚徒 无论是灯光还是构图 还是期待别太高)
演的真好,中国人民给杰西卡的爱称真是一语中的
阴郁暗黑的风格,非常适合这样的故事。感觉整个电影的风格,甚至到故事完全是在为两个演员让路,完全是他们俩在秀演技。
很反套路的传记电影,暗流涌动,并没有过多解释作案动机,可能全片只有他在开始凝视死去老人时的那漫长几秒,能展现这个角色背后的偏执和疯狂。自始至终我们也不得知他口中的女儿和前妻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说出来为了取得她的信任。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雀斑,是杀害了多人的凶手……末尾部分的情绪爆发戏挺好看的,但是剧本不是很出彩。
观感比较像惊悚片 在悬疑探案的部分涉及比较少 如果期待一部情节跌宕的犯罪电影肯定会失望 但好在氛围足够压抑 着重于人物刻画的导向也给了两位演员充足的表演空间 看起来不会太无聊
这个腼腆好同事不对劲
演员大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