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又不敢看。
看十三钗的时候就飙泪。
南京大屠杀是我一直不敢看的题材。
十三钗纯属误入。
后果就是再一次让我感怀生命,感怀我们所处的和平世界。
活着,安稳的活着,有点生存的压力,和当年的在南京城存活相比,还算得上什么?
我们并不满意的现在,是那些逝者永远得不到的未来。
2014.12.17最终我还是看了,不过是直接看的最后一集。
玉墨出庭作证,一番慷慨陈词,说的人潸然泪下。
我想说,那句,“你难道没有母亲么?
没有姐姐么?
你为什么不让她们去做慰安妇报效你们的国家”说的真好。
辩方律师演的也很到位。
小宋佳在法庭上那段歇斯底里的自白让在场所有人泪流满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场的每一位都是真的落泪了。
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每个字笔画都不多,却是那样的沉重。
仍然无法想象,那个冬天的南京城,我们的同胞们,到底遭受了多大的灾难。
记得一些军旅剧出现过的片段,士兵执行杀人任务后,需要心理干预,还有现实中很多参与过伊拉克战争的美军士兵都有创伤后遗症。
受过专业训练的男兵尚且如此,南京大屠杀幸存的同胞,他们战前受过训练么?
不过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平静的过着日子罢了。
南京大屠杀的伤疤,一直烙印在他们心里,一直烙印在我们这个民族上。
记得看十三钗的时候,我看的泪流满面,有人说那不是真的,只是电影。
我想说,荧幕上的可能真的不是真的,因为,当年的南京城所遭受的,要比电影中严重到千百倍。
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怎是你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能讲的全,讲的清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的题材,也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认真去看认真去思考的好题材。
但是现在国内流行一种思路:他这么努力你们看不见么。
换到这部电视剧里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你们还不见吗?
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这些细节?
中国的所有行业就是这样被阻止进步的。
此剧自然比神剧雷剧强太多,但是距离有情怀而不贩卖情怀还差的太远。
首先,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作死。
小说和电影里豆蔻的死让人动容,那是在绝望中为了自己爱的人心存一些小侥幸的很能让人理解的做法,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选择呢?
在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因为有更强的动力驱使而心存一些侥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电视剧里我只能说叫做花样作死。
类似的刻意制造矛盾点太多:女人们吵架,书娟作死不和他爸走,玉墨作死要和书娟爸分手,书娟发神经出走,贪吃女硬要出去吃东西而被发现......等等,原本小说中所有人都是走投无路不得已而为之,剧中几乎大家都有别的选择而刻意制造矛盾。
其次,为了表现书娟作为这场劫难的见证者,选择最为拙劣的表现形式:拍照。
无论什么情况,她就拍拍拍,惹出了不少事。
剧情不能很好的表现书娟作为一个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于是只能将其外显。
至于最后她的照片还是在审判中用上了,我只能呵呵了。
最后,贩卖情怀,结局加了个东京审判的缩水版。
看过东京审判的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残酷又艰难的一个过程。
日本人的确奸诈,巧舌如簧,但是剧中的日本律师看的我真是呵呵,假如当年日本律师真的有这么明显的颠倒黑白且蔑视生命,那我想我们就不用几年的艰辛审判了,我们很快就可以赢了,国际法庭的审判长是 傻子吗?
正因为他们狡辩的滴水不漏而骨子里又带着对中国蔑视才艰难才令人气愤。
剧中我觉得就是拉仇恨的。
玉墨最后近乎说教式的咆哮真是贩卖情怀到顶峰了“你们征服我们了吗”“看看你身后的中国人”......任何艺术形式需要直白地说教,那就已经黔驴技穷了,这虽然是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但仍然是艺术作品。
最后不去交代大家如何逃生,而用两集在法庭咆哮,真的很单薄。
她们受的苦,心里的委屈,观众可以感受,何必咆哮两集。
最后两集为了教育意义而教育,已经不再是艺术了,干脆办个讲座好了。
写在前面的话在看该剧前我有差不多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一部国产电视剧了,一方面没有太多时间看,另一方面也懒得看,不喜欢撕逼剧,不喜欢无脑剧,小花小鲜肉也不是我的菜,这样数下来基本也就没有可看的剧了。
所以在看这个剧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张黎是谁,张嘉译又是谁?
小宋佳也只是略有耳闻,当然严歌苓倒是久仰大名,只是她的作品于我而言过于惨烈因此没有勇气拜读。
看这个剧的起因也仅仅是偶尔看了琅琊榜,大爱之余,冲着胡歌追到了此剧,一口气看到了胡歌饰演的戴涛牺牲,却再也无力继续,直接跳到结尾处看了最终审判。
之后又在b站看了胡歌的cut版并开了弹幕,弹幕上对电影版和电视版的争执很凶,于是找来了电影版《金陵十三钗》又看了一遍,其实算不上一遍,因为经常拉进度条,所以下面的评论里会有一些比较。
说这些只是想说我对这部剧的评论没有什么先入为主,基本上所有主创人员我都不怎么认识也不怎么知道,但是,我要说但是,我的评论绝对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所有评价用语都在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人看到这篇评论,也仅供参考,甚至难以搏君一笑。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我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喜好,毫无疑问我喜欢电视剧版,极度鄙视电影版中在战争、屠杀、在那样血淋淋的历史面前还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态度!
当然在社会中人有三六九等是事实,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有高低贵贱的感受也是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划分人的等级和贵贱,在对方没有作出高贵的事情之前,就不要说谁比谁更高贵,同样在他没有作出低贱的事情之前,也不要说谁比谁更低贱!
尤其是在面临绝境和生死考验的时候,所有人的身份、地位都被归零,大家只是,人,而已。
是人就有人的弱点,人的七情六欲,如何选择都是这个人作为人的选择,与他之前的身份地位无关,而且事实上他选择之后也与他的身份地位无关!
然而恰恰是电影版在这一点上让我深恶痛绝,甚至它还尤其强调了这一点!
诚然,原作者在设定人物的时候选择了特殊身份的人用于强化人性的矛盾,甚至人性的黑暗,但是被视觉化成为影像作品以后同时被强化的就不仅仅是人性的矛盾和黑暗了,还有真真切切的视觉形象和由此带来的感官感受!
于是被强化的东西势必会被放大甚至被扭曲,如果说放大还有着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那扭曲就不免有些助纣为虐的推手效果,所以任何运用影像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人都应该对影像的这种特殊功能有所了解,并谨慎使用。
然而电影版对于角色身份的极力渲染却使得角色们原本人性的、高贵的选择显得扭曲,不是角色本身的选择扭曲,而是她们的选择在观众的心中变得扭曲,仿佛'只有'她们那样选了'才能'从低贱的妓女变成高贵的人!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她们选了,她们就是高贵的!
她们以前是什么身份根本不重要!
她们不选也没有什么错!
女学生也不比她们高人一等!
真正有错的,真正应该谴责的,真正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是逼她们做选择的人!
是那些没有人性的侵略者!
而电影版却因为过多渲染了人物身份而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这最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当听到电视剧版中戴涛和他队员的对白:“戴教官我们撤吧!
”“撤什么?
还有女人呢!
”“她们不是什么正经女人,妓女你救她干什么?
”“这个时候猪脑子才分正经不正经呢!
是女人就都得救!
”的时候我深深的被他们、也被这个剧感动了!
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妖娆的身份和贵贱的对比。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喜爱剧版中玉墨的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风流妍艳,有的是一个有风情、有风骨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是那个一举手一投足都妩媚动人,充满诱惑与魅力的秦淮河女子,同时也是有勇气又坚韧的中国女性。
张嘉译演出的法比,在看剧之前我不知道他是什么设定,但仅从前25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有一些小毛病也无伤大雅,当然25集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他比较被动,被动地承受着战争和屠杀带来的责任和压力,而戴教官死后他似乎更愿意主动承担了,但是太过惨烈的画面在戴教官牺牲以后显得更加惨烈了,以至于我实在难以为继直接跳结尾了,所以对后期的法比没有更多体会。
后来看介绍看电影版看一些剧评,发现了法比的人物设定似乎更市井更奸猾一些,这我却没有从张嘉译的演出中感受到,可是似乎也没什么重要,他其实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普通的中国男人,然后演出了普通中国男人在战争、在屠杀面前的担当,这就够了,他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中国男人的脊梁,让我们相信,在任何灾难面前都会有这样的中国男人出来保护着我们的女人和孩子,他是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孟书娟和她的父亲是一对让我从内心感到别扭的人,不是演员演得别扭,而是这对父女本身的性格或者说人设别扭,搁在现实中是很难让人喜欢的一对父女,然而我却不能不为孟繁明的父爱而感动,虽然他是个大渣男,也为孟书娟的坚持感动,虽然她太过中二,尤其是在这样惨痛的环境中能从第1集一直中二到25集,并且从剧情简介和偶尔翻过的片段中看25集以后似乎也依然中二着,竟然好像没有像正常人在灾难中多半会迅速成长那样变得成熟起来,我能够理解她作为青春期少女的硌色心态,也能够理解编剧和导演加诸在她身上的剧情责任,更佩服她终于成为了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那份坚持,可我依然无法喜欢她,25集后弃剧倒有泰半原因也是因为她。
她这样一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难道是在影射我们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后代?
这样的感悟太糟糕了!
而且我也不认为作为后代的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成熟,我更相信我们,相信中国,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成熟。
最后,胡歌!
胡歌!
他出演的戴涛成为了我在本剧中最喜爱的角色!
没有之一。
且不说我本身就有军人情结,单说他在剧中的表现,那样羞涩又那样果敢,那样温柔又同时坚毅,如此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帅到没有天际荷尔蒙爆棚的男人!
最最喜欢他在被捕后受刑前和张嘉译饰演的法比的一场对手戏中的一句对白“我不是救星,我也不是英雄,法比,我老实告诉你,我不逃走是因为我害怕,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打仗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打成了亲人,我要离我的亲人近一点,好知道他们还活着,知道他们活着,我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不是一个人活着”。
最最遗憾的是戴涛教官的声音不是胡歌本人的声音,在我刷了无数遍之后,成了我对本剧最大的怨念!
意犹未尽,怅然若失……对他的感触还有很多,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罢了,还是以后单独说吧。
这篇剧评也就到此结束了,感慨万千,寄语了了,容后再议,暂且为记。
《四十九日•祭》是胡歌2014年播出的一部近代战争剧。
该剧改编自严歌苓所著小说《金陵十三钗》。
该剧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胡歌在剧中饰演一个陆军少尉,铁血硬汉。
胡歌塑造了一个会让人永远记在心中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大家对戴涛的喜爱深入骨髓。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他还有一些痞坏,时而又很羞涩。
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的了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和印象。
在发生南京大屠杀这种恶劣到极致的战争条件下,作为军人的戴教官,脸上总是脏脏的,从来没有干净过,这一点也成为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了。
少尉戴涛,是救国英雄,有英勇奋战的军人本质。
和玉墨有一段压抑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死去了。
剧情比较虐,记得剧中他说:“我是个军人,没经历过什么风花雪月的事。
只能把话说到这了,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
”这句话让人听了很心痛。
戴教官钢铁般的意志下藏着一颗真挚柔软的心,脏的不能再脏的戴教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严歌苓编剧,大家就知道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虽然有文章和杜海涛,我也不喜欢宋佳,但是电视剧却有战争片的真实昨天头三集就是南京保卫战的最后几日了,三集里面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神剧那种爽快感,但是却把战争场面拍摄的相当真实书娟无意中闯入巷子所看到满巷子催死的伤兵....日军在屠杀了村子后歇息,许多士兵掩饰不住的疲劳,和他们烧掉房子在屋子里面拖出还没烧死,但是全身焦黑的小姑娘,一边笑着说都烤熟了,一边施暴。
小姑娘的惨叫声中,许多疲劳的士兵依然冷漠地看着....一幕幕都让我觉得很真实,似乎回到那个年代,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边置身在梦魇之中。
观众还要经历46集,似乎对精神也会是个折磨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省视它,难道这部电视剧还不足以作为一部提醒自己中国人国耻的教育片吗。
你们看到的是配音的烂,看到的是演员阵容如何如何。
难道就没有看到前几集里面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满地都是国人的鲜血,没有一丝的痛苦和愤恨吗。
如果非要用电视剧眼光,那这部电视在今天所谓的抗日神剧里面,就是经典的。
描绘了在生离死别之间人们的情感,描绘了在苟延喘中人们的希望,,描绘了在日军占领我们南京时候国人的无奈,描绘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丢掉的尊严这耻辱。
这TM 一群人还以为自己是电视评论家说什么配音的问题,你不感觉到耻辱吗就算这部电视很垃圾,看看演员们卖力的表演,不是为了赚取片酬,只为了一部良心的电视剧,为了告诉国人勿忘国耻的电视剧,你TM 还好意思给那么低的评分。
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下,就是自暴自弃,看看里面的人怀揣着希望在活下去;看着对日本人烧杀抢掠行径的愤恨,中国人难道不应该坚持看完吗?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那么好看,告诉人们的就是一个希望。
那么同样的,这部电视剧告诉人们也是一个希望,一个在逆境中的希望,一个人压迫中的希望,一个在即将灭国中的希望。
中国还不缺好电视剧,琅琊榜等电视剧出来却是不错的收视率。
但是中国缺少能够勾起国人自省,勾起国人反思,勾起中国人不要忘记过去的电视剧。
从这一点上出发,这就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视剧。
看不懂这部电视剧,说明你不是中国人
《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塑造了一个带有一些符号性苏点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而且是最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这个苏点相较于胡歌塑造的另一个屏幕角色梅长苏来说可谓少之又少,可我对戴涛的喜爱却同样如对宗主般深入骨髓。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喜爱,非常的纯粹的爱。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
他有一些痞坏,第四集雨夜里戴教官殷勤的为玉墨点火,为她搬开路障,还有之前为她在雨中跳舞,都带着一种男人撩拨女人的坏心眼儿,学名叫做挑逗^o^。
可是转眼他又变得很羞涩,第十四集玉墨带着戴教官的钢盔的气息慢慢靠近戴教官,结果戴教官先是喝水,后来竟然抱着钢盔落荒而逃,这是面对女人的挑逗无力还手的戴教官^-^。
还有十七集玉墨要为戴教官处理伤口,从脱衣服到把黏在伤口上的衣服剪开,可怜的戴教官一直手足无措,局促不安^_-。
他有风情,十七集里所有人在地窖里狂欢发泄,戴教官也放任自己一同起舞,却舞得狂野、舞得性感、舞得色气满满;他有依恋,二十三集里因伤口感染而虚荣的戴教官撒娇似的拉着玉墨的手让玉墨陪自己说说话……
而最重要的,他有担当!
二十五集里他用枪逼着玉墨逃走,为了保护玉墨徒手掐死日本人的狼犬,未放一枪而被捕,要知道他原本是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打算留给日本人的,却为了玉墨不被日本兵发现而选择束手就擒。
一个男人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一个女人对他刻骨铭心吗?
所以大爱戴教官!
不单单因为他是誓死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更因为他是女人们最爱的那个男人*^_^*。
他是我的英雄!
他能够唤起女人们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他是女人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父兄,还是女人的朋友、伴侣,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印记,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开头这句话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内心很有触动。
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无法体验战争年代的炮火连天,无法体验那种奋力求生,无法体验那种生离死别。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巨大,而且十分惨烈,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牢记。
这部片子画面感很强,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候的惨烈情景,演员也演绎的很动人。
恰逢建军节,本想翻看老片,却被人推荐,又重温了四十九日祭。
真的看不下去!
不是拍得不好,是拍得太好,心痛地看不下去!
昏暗的如同纪录片的色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样的是,鲜血,尸体,破坏的城池,血淋淋地出现在眼前。
是的,血淋淋。
四处逃命的百姓,在机枪扫射中倒下。
不同于其他片子,一摞摞的尸体,破旧的衣服,流淌的鲜血,狰狞的日兵,惊恐的百姓,压得人喘不上气。
想要放纵自己找女人的士兵,为国效力,却连一身暖和的衣裳都没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那样消失了。
法比,一个市井小人物,对天长叹,谁能救他们?
不是神父,不是美国军旗,什么也不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戴涛,不敢远离,仅仅是因为还想证明自己活着。
打仗把人的心都打近了。
那个本该是养尊处优的人,一家人都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还有玉墨,风情万种,剧终时的控诉,是每个人的心声。
还有无数无数人,在影片中留下了鲜活的一笔。
不敢再看,不愿再看,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没给5星是因为结局,编剧导演你们一定要一个悲惨结局吗?一个大大下水道放在那里天天倒屎倒尿不去开通,却天天在那里挖呀挖,你大爷的!
张嘉译每次塑造的角色都不错(本来想看看胡歌结果死的太快了
没有电影版精彩,胡歌是意外的惊喜
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日侵剧吧,哪有铺天盖地的英雄气概,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淋漓。只看了五、六集,后面烂没烂尾不知道,但前面拍得很走心。演员都很卖力,不过张嘉译还是演绎不出小痞气,宋佳的头牌像个人民教员,胡歌的军人很不错,又是一枚金陵城中闪亮的少年。
想给一星的,但心疼里面的男性角色,所以多给了一星,最讨厌这种电视剧了,为了凑集数通过女性制造冲突,把女人写成毒妇,绿茶,傻子,圣母……这种编剧赶紧去毁灭吧。
还是电影版比较精彩,拖得太长,内容大部分重复,只是因为张嘉译才看的。
怎么一个拖字了得
惨烈,就是太慢太慢,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愁死人。张嘉译和胡歌是真帅。
剧情拖沓,可惜了张嘉译!
总体还行,反省不够深刻
南京大屠杀题材果然不能乱碰 看得真是触目惊心 冲着把孟书娟那矫情劲儿演的如此到位我要给五星!! 而一星扣在了宋佳上 不是她不好 是她韵味不够。。。倪妮版的墨玉太深入人心了?
其实只是为了看胡歌去看了cut版本,否则绝对没有勇气去看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知道并铭记那段历史,不等于敢直面惨痛的画面。cut也把我看哭了,并且抑郁,胡歌演的很棒,不次于琅琊榜,演出了军人的魂,和张嘉译宋佳的对手戏也很燃,这就是高手过招的特质了。
一群女人叽叽歪歪 战争时代人心是这样的吗?
永远不能忘记
太压抑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只会比影视剧更压抑,永远不忘记南京大屠杀,不忘日军暴行!
张黎的剧画面那个质感真美。很喜欢胡歌在楼下跳舞那段,后面就越来越残酷了,这就是战争。导演重复用日本兵一轮轮把刺刀刺入平民身体的画面刺激着我的感官,想到历史上这些事真实地存在着,就希望战争还是不要再来的好。但是女学生实在太作了,救她们都不值,让她们no zuo no die好了,应该扣半星。
电影好看
小宋佳的玉墨傲骨无双
残忍的历史,宋佳穿旗袍真好看
看得特别心疼难受,想想历史肯定更加残酷绝望。脏兮兮的戴教官,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帅,有你在,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