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老无所依》可谓一骑绝尘,直奔奥斯卡典礼,直到年末,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携隐居多年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杀出部《血色将至》,让悬念又起。
虽说,最终安德森没有搅了科恩兄弟的好事,但是他的这部电影已经足以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佳作,同时也让奥斯卡的评委们起码下次评奖会对他已经有些补偿心理了。
《血色将至》的故事背景是我们熟悉的所谓“强盗资本家”的时代后期,这段时期的大亨们的传奇、同时血腥的故事我们已经听的太多,而片中的主人公丹尼尔可谓集当时资本家阴暗面之“大成者”。
片子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坚韧的丹尼尔,拖着伤腿前行的桥段,其实这也是那个时候大亨们的共通性特点,坚忍不拔,耐力十足,认准了目标绝不放弃。
当然,如果认准了目标,任何挡在这个目标前面的障碍,都会被丹尼尔们毫不犹豫的除掉。
在丹尼尔这个角色上,一大亮点就是整部影片并不是聚焦于他的发家史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是着力于刻画他的人性,让一个人间恶魔的形象跃然于屏幕,让人不寒而栗,却又觉得这样的人似曾相识。
对于刘易斯来说,扮演任何角色似乎都不是问题,何况这次扮演的丹尼尔和他在《纽约黑帮》中的屠夫比尔有相似之处,粗鲁、独断、不可一世。
丹尼尔在片中总是一副不容置疑的架势,我们可以注意到,常常在和他人争吵时,他根本不管别人在说什么,只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嗓门、加快自己的语速,自说自话般的要将自己的气势压倒他人,也就是说他与他人从来不存在沟通,只存在征服。
是的,丹尼尔时刻都是一副征服者的角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此可以欺骗他人、可以威逼利诱,可以被人羞辱,所以,当一干大亨想来收购他的资产,诱以财富时,我们知道这是最无力的诱惑,因为对于丹尼尔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正如他对他的“兄弟”亨利所说,“我只看人的阴暗面”,“这些年我的仇恨之火越烧越旺”,他在乎的更多是征服、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将每个人都视为对手,他时而显的彬彬有礼,为的是诱骗他人获得利益;他时而暴跳如雷,为的是羞辱他人寻的快感,当得知被欺骗,居然有人想来征服他时,更是直截了当的肉体毁灭。
总之,影片层层深入的揭示了一个显的没有人性和底线的人,他有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但是却是令人生畏的“魅力”。
最能体现刘易斯的人性黑暗之处的莫过于他与自己儿子的关系了,他一直将孩子带在工作的场合,表面上是为了锻炼孩子,视之为合伙人,但是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人除非迫不得已是不会将自己年幼的孩子带到工作中去的。
当油田井喷时,他先是奋勇的救下孩子,但是一见油井起火,力马撇下孩子,兴奋的出去工作,此时他已经忘记孩子的伤痛,而是为发现了“石油海洋”而欣喜。
当孩子耳聋后,表面上他摆出一副要花重金治疗孩子的“关心”姿态,但是就像今天很多人猛往孩子身上砸钱,但是却不花时间真正陪陪孩子而是忙于工作和社交一样,丹尼尔的心还在征服事业上,甚至做的更绝,将孩子一人送走孤独的生活,那一刻起两人的关系其实就已经走到尽头。
父子决裂的高潮很值得咀嚼,首先,儿子尽管其实有语言能力,但是仍然不同父亲直接交流,而是打手语要他人翻译传达给父亲,这个细节说明两人已经无法顺畅的沟通,就如,如果你和一个人近在咫尺却绝少当面沟通,而是频频发电子邮件,接住一个中间媒介N个来回的交流时,说明这时的沟通问题已经不小。
其次,儿子打手语,父亲需要翻译来了解信息,而一个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聋哑了,当然会自己学习手语与孩子直接交流,哪会要个中间人来传达,由此可见骨子里,丹尼尔根本不把孩子的快乐当回事儿,他和很多人一样,借口“没有时间”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最后,他的歇斯底里的恶毒咒骂,更是让他的形象彻底与恶魔等价。
这部影片的整体基调是黑暗到底的,片中几乎彻头彻尾展示的都是人性的阴暗面,不但是丹尼尔,包括他的对手们也都不是洁白之人,以往常见的正义人士与恶人的不懈争斗我们没有看到,更多是利益的丑陋斗争。
神父和丹尼尔的交锋可谓最突出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丹尼尔来到那片让他日后发迹的土地开始,神父就向丹尼尔表达着自己的利益关切,他要教会得到金钱,同时要在采油开始前将自己置于一种神圣角色的位置,他在教堂也一副“跳大神”的邪教模样,在片中他显的也是利益熏心,同时多了些虚荣与伪善,显的比丹尼尔更惹人厌恶,这也符合当前的很多情况,我们常常对一些暴富后出事儿的恶人在震惊之余有些“欣赏”和羡慕,但是对试图分杯羹的小人物总是态度决然的厌恶。
神父在整部影片都处于被丹尼尔耍的状态,被骗,被打,被杀,片中惟一一次他爽了一把的就是在教堂煽丹尼尔耳光的一幕了。
但是,其实他仍在被愚弄,那不过是丹尼尔的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同时这个桥段将丹尼尔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忍辱负重表现的更加出彩。
而忍辱负重为的常常是最后的复仇快感,最后一幕神父被羞辱至极,同时可怜的倒地,成为暴虐的丹尼尔的又一个征服记号。
彻头彻尾的黑暗,让人压抑的沉闷,这是整部《血色将至》给我的感受,丹尼尔一副恶魔形象,但是却在那个时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哪怕在经济萧条时期,照样生活安逸。
当然,他失去了亲情、没有了朋友,最后孤独的醉酒人生,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结果就会说“有得必有失”、会深情的说这样的人其实“失去了很多”之类。
但是,实际上这常常是我们的自我安慰,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人取得巨大的成功还消遥自在,所以我们总是要臆想他们的“痛苦”。
安德森本片做的很绝的就是,是不是他让丹尼尔也透出点良心发现,但是实际上很快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人性之恶的“技术暂停”,很快他又以加倍的恶来反馈社会。
没有朋友?
他不在乎,能不断的征服就成;与儿子决裂?
他不关心,既然过去可以遗弃,也不在乎他主动离开,倒是成为竞争对手有些麻烦;将来会后悔的?
他仰天长笑,那就等将来再说吧!
黑暗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恶魔在那个时代是那么如鱼得水,最后,丹尼尔对管家说,“已经结束了”,什么结束了,这引人联想,乐观些你可以想象是一个强盗资本家的时代结束了。
或者,按照本片的基调继续黑暗下去,这不过是丹尼尔的又一次征服结束了,不只是丹尼尔,是丹尼尔们,他们继续征服着、魔鬼着。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全剧除了演技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吹的地方,刘易斯的剧好像都是这样,极力彰显自己的演技但剧情总是乏善可陈。
总是很长的时长却永远没有乱世佳人那种紧扣心弦的感觉··旷工丹尼尔和伊莱兄弟俩的五次正面对决,两个演员表现出的演技算是本电影的主要亮点了,保罗达诺充分的发挥完全不逊色于刘易斯。
第一次,伊莱的哥哥保罗去找丹尼尔时。
一个从偏僻乡村出来的充满流浪汉气质的年轻人,面对财大气粗无比强势的丹尼尔,丝毫不畏对方的气势。
主动问起各种问题先发制人压倒对方,无视对方的试探性问题,并通过毫不犹豫的加价来坚持自己出价。
因为他深知自己手上的筹码足够有吸引力,加上他天生一般的冷静,与丹尼尔的首站胜利了。
第二次是丹尼尔与伊莱谈地价。
伊莱在餐桌与丹尼尔的第一句话就显露了他和保罗几乎一致的性格,冷静,毫不让步。
这次依然胜利。
第三次是矿井开工前伊莱要求丹尼尔给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这次谈话中,伊莱依然毫不让步,依然展现量神父的谈判技巧,但这时他却不明白,他的筹码已经失去了。
然后就被丹尼尔摆了一道——精心打扮,全剧颜值巅峰时刻的伊莱来到矿井,本打算在丹尼尔的支持下给所有群众展示一下神父的魅力,但完全被丹尼尔晾在了一边。
这时仇恨的种子开始埋下。
第四次,伊莱靠着威廉大爷拿回一局,让丹尼尔在教堂中尽失颜面——丹尼尔在演戏,其实哪个人不是在演戏呢。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
伊莱神父终于给所有观众完全露出了真面目——一个披着神父的皮的旷工。
先逻辑混乱的写一下,主要是给自己留个记录。
在宗教和资本的表面冲突之下,贯穿影片始终的还有另一对概念,它们的关联咋一看只是表面的,却被影片赋予了寓言的深意。
石油和血,两种外观上有些相似的液体,象征着财富和死亡,构成了影片核心的隐喻。
丹尼尔的石油事业可谓自始至终都和血脱不开干系。
早在丹尼尔的第一口油井产出石油的那天,井下就发生了事故,和丹尼尔一同下井的工人当场毙命,幸免于难的丹尼尔收养了亡故工人的婴儿。
虽然这时丹尼尔的内心还存留着人性的温暖,但那一桶桶石油已然染上了血污。
后来,丹尼尔来到了伊莱一家居住的农场,在向本地人许诺下美好的未来后,丹尼尔在这里架起高大的油井。
但开工不久,就有一名工人在井下丧生。
这时的丹尼尔也许早已对这种事司空见惯,他只顾关心自身利益,把矛头对准了牧师伊莱,认为是他占用了工人们休息的时间。
随着丹尼尔石油事业的日渐兴隆,他人性中善良的部分也一点点丧失。
这也表现在他对血的态度上,从对死者的关切同情,到麻木冷漠,再到冷酷无情,最后发展到嗜血的程度。
在影片结尾,丹尼尔发狂地挥舞着保龄球瓶向牧师伊莱的头砸去,血从伊莱的脸下缓缓渗出,正像那从大地中渗出的黑色石油。
冷静下来的丹尼尔瘫坐在地上,说出全片最后的台词:“I am finished." 从大地中涌出的黑色财富,最终以血色告终。
资本主义开头,少部分人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起源。
财富是唯一的信仰,无道德约束,无所不用其极,任何途径都可以成为收敛财富的手段(对传统道德——亲情留有余地——资本主义的幻想——保留性批判)。
回顾资本的积累阶段发生的陋行,展示了对于财富的贪欲如何对人造成影响(嫉妒,愤怒,欺骗,抛弃尊严,手足相残,至亲反目),并预言失去最后的道德约束之时,资本主义最终会如何失控。
宗教伊莱的身份转换——宗教起源于该隐弑兄,本身就是对于上帝的亵渎。
支撑传教者的野心自始至终只是为了财富和权力,上帝只是一尊真正的偶像,光鲜的手足之情背后是见不得光的丑陋交易。
为了财富不惜出卖自己的信仰,驱魔的传教士本身就是魔鬼。
神棍令人困惑的仪式只是为了收割更多的敬畏和信任。
结尾极富戏剧化地展示了一则迷信的宗教统治如何被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浪潮推翻的寓言。
共产主义:(。。。
)儿子,无产阶级的儿子最终挺身反抗父亲。
一个自力更生,一个自谋出路。
小波士顿镇就是一个社会。
受思想禁锢造成的落后的生产力所限,财富的收集让步于掌握科学的资本主义,而交易本身产生的权力争夺更激化了矛盾,注定了迷信愚昧之宗教的衰落。
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最终的发展结局——堕落而失去人性。
对于儿子的离去留有一个思考余地。
啥都往宗教上扯也不好,否则反宗教的故事再把非宗教主题套入一个宗教隐喻可就不知道讽刺的是谁了。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血色将至》,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石油大亨们利欲熏心的评价了!
杰瑞米太阳:PTA最高作。
我们敏熙:这个男人一步步被心中的魔鬼吞噬。
RIVER:人的异化,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近乎完美的电影。
零星无名:丹尼尔·戴-刘易斯是个“魔鬼”,电影里是,现实也是。
曲有误:寒流涌动,金钱能轻易成就一个人,也能彻底毁掉一个人。
松野空松:疯了,越来越疯,无论是资本还是宗教都是对权力的渴望啊。
George:必将刻在我的脑海里的电影,穿透美国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然也可以穿透我们的梦。
巴黎小情歌:调度摄影配乐表演都是顶级的。
当金钱与权利的欲望无限伸展,挖掘最深的是人性深处最黑暗的深渊世界。
蝠蝠:真是NB极了,配乐,结构,意境,怎么看都是全方位的大师级别水准。
石油井喷发时轰鸣的巨响,到现在还在我耳边余音未绝。
法罗岛帝国皇后:油井井喷的石油和烈火,暴君的人性一步步丧失,教堂里自虐式的惭悔,保龄球场围剿猎物一样的击杀,PTA电影中最震撼的一部。
Supremacyacron:对于人性挖掘的层次之深足可见PTA强大的调度力,当一个人为了金钱的欲望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去做任何事情,尽管最后有了钱却仍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立场,不胜唏嘘。
DDL和保罗达诺出色而又富有张力的表演也使得本片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莫扎特仑苏:既是性格悲剧也是时代寓言。
神棍和石油大亨命运中的交错是两股势力的抗衡,最终伴随着教会衰落与资本崛起走向终结,一句“I finished”落下电影帷幕,丹尼尔完成了自我的复仇也昭示着资本完成了人类欲望和信仰的转化。
anyway这场角逐最终可以概括为:谁拥有控制欲望的力量谁就是胜者。
盆满钵满赵+:Blood定会到来,石油将会被开采出来,在杀死假兄弟时可能已经预料到了这没有血缘的亲情终将断裂,而那迟来的最后复仇似乎也早已注定。
(石油第一次冒出地面真的像血液渗出没有表皮覆盖的皮肤。
) 对宗教的信仰在控制人心时显得那么虔诚,在利益面前又变得那么不值一提,还终究是抚慰自己的药剂,做坏事理所应当的借口。
欧.尹:PTA第一部,there will be blood,一语三关,既是石油如血工业腾飞历史背后的罪恶,也是罪人受圣血洗礼的救赎,更是泯灭人性拥抱永恒孤独与寂灭的魔鬼诞生。
PTA不愧为新千年之库布里克,本作构图、运镜、调度、配乐与节奏把控,均有大师风采。
毫无疑问,DDL贡献了一本演技教科书,与其形成对位关系的牧师角色同样精彩。
若有问题,应在故事本身,人物过度凌驾于文本之上,在158分钟的时间内给人一种失衡感。
Outisss:PTA为什么那么牛逼,看完血色将至就知道了,各个方面都趋于极致的优秀,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还是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演技都富有十足的感染力。
配乐不仅在撕扯着我的灵魂,也折磨着主角的内心,当丹尼尔一步一步将自己奉献给魔鬼,轰鸣着的音乐也逐渐消失,只剩下最后的枪声回响在巨大而又空旷的豪宅。
井喷的石油给丹尼尔带来了金钱,也给他的心糊上了一层黑油,人性在石油带来的的诱惑下逐渐沦丧,丹尼尔最终被吞噬,什么也拯救不了他。
Bwheat19920313:我有多讨厌《魅影缝匠》,就有多喜欢这部《血色将至》。
PTA为何有这么多粉丝?
看完这部杰作你就明白了。
尽管时长接近两个半小时,可是却不让人感到拖沓和疲乏,你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人在某条名为欲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全过程。
喷涌而出的石油既是财富的爆发,也是人性最后一丝光亮的全面瓦解。
那刺穿黑夜燃入穹庐的开始是希望,后来却幻化成无穷无尽膨胀着的贪婪。
那保守到可笑的宗教与那试图冲破禁锢的所谓“开放”的最后结果,便只有一地鲜血和瘫软的躯壳。
血色将至,降临的不仅仅是铺天盖地的猩红,更是与人性搏斗后的满地萧瑟。
是的,你斗不过。
飞飞:如果说用宗教中信仰虚妄的讽刺、或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前史去概括这个片子宏观折射的议题的话,最震撼人的依然是人与欲望的抗衡。
追逐财富和名利是否是原罪?
或是如何在追逐中一步步走向的扭曲,又或是因人本质永远无法抗衡欲望,不可避免地走向扭曲?
无疑,人类疯狂探索攫取资源的终点是血的祭奠。
父系社会的结构,父子或是兄弟,彼此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同,甚至是对立。
而在这样的对立里,也似乎在映射,人类进程从开始到探索再因吃下欲望的恶果而必然走向内省,如此往复,无法逃脱任何一个环节。
浓墨重彩的配乐是史诗的,也留下了伴随着极具张力的取景而产生的记忆点。
杰夫江:美国的发家史。
各种意义上的冲突像一个又一个油井钻头,猛烈地同时刺进土地和肉身里,然后不停地往下钻,在黑色油污里钻出十字架的形状,这个十字架不为救赎,只为诅咒--THERE WILL BE BLOOD。
158分钟一堂课的PTA大师班,大量小景别的人脸特写配合上DDL完美的表演,使得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心里距离变得极其不稳定,观众总是先去接近他,然后会立刻远离他。
配乐系统也太丰富了:绿木、勃拉姆斯、阿瓦帕特。
结尾颇有库布里克之风。
油源源不断地一桶一桶送上保龄球道,路上总有几个人要被它砸死,而凶手的姓名只曾出现在支票上,毕竟资本主义获胜的代价是让所有的玩家都输掉。
Bob_Chow:观影途中数次想起身鼓掌喝彩,这或许是居家观影的优点之一。
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一曲史诗,喷涌的黑金,烈焰腾空,封魔的表演,种种图像已近乎完美,此外还有精妙的文字游戏,血是暴力,是基督洗礼中的水,是黑金石油,是一种血缘连结的躯体。
人名也是暗喻的一部分,Plainview,平原景观,直接指向Manifest Destiny,Eli是Paul,是圣徒之名,小镇上关于牧羊人的地名指向耶稣,纵观则是俗世中的圣经故事,上帝和恶魔的形象交替在丹尼尔和伊莱身上闪现,而最后那块土地的主人的老者形象,冥冥中指向引领出走埃及的约瑟夫,复杂的文本并不阻碍表象的酣畅淋漓,亦深亦浅,趣味横生。
借宗教之口发出呐喊和质疑,乔扮的弟弟和收养的孤儿,他最终仍是孤身一人,杀死那个虚伪的通灵者,方可登上王座。
#FIFF13#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大学时,我的《语言学》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什么“言语行为理论”之类的专业理论,而是她第一堂课操着类似河南话的山东话对着全英语系的4个班一百多号人说的:“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有深度的人。
”然后,用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向我们一帮刚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屌丝们解释何为深度。
明显的,语言留下的只是一种痕迹。
有人或许真的理解了,但是有人完全一笑了之,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人把它变成标签贴在自己的脑门上,有的人,比如我,隐约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很牛X的理论。
并且我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了解何为“深度”,更加难以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有的电影,真的是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它的评分够高,众人交口称赞它的好。
或许这就是我去不了的“深度”。
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我可能猜到了,可这猜想多半又是错的,而我在故事的这种平铺直叙中,早已无心潜入,只想爬回冰山顶端,回到海面上透口气。
比如这部《there will be blood》。
1. 有人觉得“血色将至”这个翻译不好,偏爱“血色黑金”。
其实英文原名我觉得颇有宗教的色彩。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个血色将至,应该就是这个意味。
2. 片中大量的时间没有任何对白,音乐听着也非常单调而沉闷。
真心觉得这种处理很牛X,可是我真的感觉除了什么“这体现了故事人物内心的空洞和现实环境的贫瘠”等等之外毫无想法。
9分钟后主角才说了第一句台词。
看到10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去看到影片片长却又看到了让人伤心的“158分钟”。
最后牧师来找主角废话时,我忍不住快进了。
我知道废柴会死,可是我等不了了。
3. 看完了,觉得主角一生很精彩也很让人难过。
但是我也明白,这电影太难,我这逝去的158分钟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记得南大郭秀梅老师曾写过一本书,谈及圣经文学。
书中介绍,你要想看懂西方文学,不读圣经,根本就是隔靴搔痒。
除了典故之外,有些作品直接是以圣经故事为原型写的(如《押沙龙!
押沙龙!
》),有时候穿插得很巧妙,若是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只能看个皮毛。
其实不要说看书,就是看个电影都是这样。
我看There will be blood的时候,就时时有这感觉。
圣经上的第一个谋杀案,发生于亚伯和该隐之间。
创世纪第四章记载: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
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该隐杀亚伯,有点像兄弟之间争宠(sibling rivary) ,以至于最后手足相残。
这大概是《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
由于这个背景,故事愈加耐人寻味。
那一句“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Am I my brother’s keeper?)是冷漠者的千古借口。
记得纽约上州一对老年兄弟(都有些痴呆)一个将另外一个杀了,Bogdan老师就曾经制作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Am I my brother’s keeper. There will be blood中有不少手足相残的惨。
前来Daniel的油田混饭的混混Henry, 虽然是冒充是Daniel的弟兄,却是唯一能和Daniel说得上话的人,说到底与Daniel真是心灵上的兄弟,最后却因Daniel无法忍受被人欺骗,而将Henry杀死。
那一片冒着石油的土地,果真受了诅咒了,所有热爱Daniel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而在故事的另一边,那个牧师Eli则面临另外一个“兄弟”的问题。
其实他的兄弟比他聪明,早就知道了这土地富得“流油”,结果招来了石油大亨. 后来Daniel欺负Eli, 将他在泥巴里羞辱一番之后,Eli就愤怒地把气出到父亲身上,骂父亲愚蠢,恨父亲袒护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其实这些何尝不是心里投射,是Eli在说自己恨铁不成钢?
这个心结,最后还是他的老对手,石油大亨给一语点破。
有趣的是,这位父亲名叫亚伯。
他们一家住在一个面临咒诅的土地上,除了荒草,什么也不长,所以唯一的作物是山羊。
圣经中的山羊常用作赎罪祭,当祭司按手在公山羊头上的时候,以为着罪转移到了公山羊身上,成了“赎罪羔羊”。
而耶和华的怒气,也常常向“牧人发作”,且要惩罚“公山羊”(撒加利亚10:3)。
故事中遭到诅咒的何止是Eli一人,在弟兄二人之间没有摆平的无辜的亚伯也是一个受害者。
谁曾想善良的他将家族的土地卖给一个石油大亨,竟是引狼入室。
山羊奶喂大了石油大亨Daniel的儿子。
Daniel的儿子H.W.和亚伯家的Mary结婚。
日后喝山羊奶长大的儿子会背叛父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这电影的名字叫There will be blood. 需要说明的是,blood也通常指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叫罪人的罪得到赦免。
Daniel大举买地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钉子户Brandy弟兄。
数年后,当Daniel因为输油管道,不得不借地这位老汉的时候,他提出的条件不是钱,而是让石油大亨去受洗,加入Church of the Third Revelation.不巧故事中的牧师却是个冒牌货,竟然公报私仇,狂扇起耳光来。
石油大亨忍着这些屈辱,结果只为了顺利让管道通过。
而让宝血覆盖罪恶的赎罪机会,却给Eli几个耳光扇跑了。
说句题外话,很喜欢这部片子,也是因我以前的公司就是石油公司,有自己的码头,自己的仓库,也有一家竞争对象,另外一家石油公司和我们搭界。
那时候我们要从码头装管道去我们油库的时候,另外一家公司很讨厌,不让我们过,差点打起来。
记得我们当时常常提起的口号就是:合作大于竞争。
若干年后,石油系统大整合,我们油库被收购,应该和那家公司到了同一个系统下头,成了一家。
因此,你要问: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我想回答是: Yes。
不然,there will be blood.
PTA是我愿意虔诚无条件奉上膝盖顶礼膜拜,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的大神级导演,他辞旧迎新大胆挑战的每部作品都能让我惊艳、震撼和折服,他深陷争议却从不妥协忠于自我,保持着独来独往的风格,或许有些人会奋力吐槽我有点太过失智的夸张而盲目的追捧了,但这的确是我问心无愧的有感而发。
当年对这位不到40岁创作力爆棚信心十足的有为青年,选择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题材,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都报以不看好和轮番质疑的强硬态度,然而随着络绎不绝的荣誉送上门,力证了PTA的天赋和能力,不仅轻松擒熊,也再次将DDL的演艺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而这部为PTA打响名号的力作就是《血色将至》。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片,依旧看得异常入迷,为壮阔阴郁渲染氛围的摄影,出人意料目瞪口呆的情节设定,出神入化毫无演迹的表演,充满讽刺腹黑刀刀见血的深刻主旨,甚至是不那么喧宾夺主低调但巧妙的配乐拍手叫绝,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PTA以严谨的态度和创作才华,塑造出了一个为了日益膨胀嚣张“唯我独尊”式的猖狂欲望,不顾一切榨干圣血(斩断人性,抛弃情感)的撒旦形象,最后不折手段走向了成功,却也付出了执迷不悟的代价,不要想着PTA最后会很俗套的给予一丝光明或希望,那只会让你收获失望,全片看下来就像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般,十分压抑、阴暗和沉重,而就是这份力量让这部电影变得异常的厚重而价值连城,看完有种让人心服口服陷入深思的牛逼感涌上心头。
19世纪末,在美国一望无际野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丹尼尔有着发财致富的远大规划和前景——钻取石油,一次意外丹尼尔收养了一名丧命工人的儿子,并以此骗取人们的同情心,为他的事业推波助澜,丹尼尔喜获石油开采的有效信息,并以打猎的名义来到开采地,开始了他的宏大计划,钻取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和困境,意外频发,工人丧命,“儿子”失聪,与借宗教之名诱导迷惑民众的传教士伊莱产生纠葛和矛盾,冒出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结果不过是个冒名顶替的“投机分子”,随着时间轴的推移,丹尼尔千万百计想要实现的发财梦得以成真,但众叛亲离后,却终日在富丽堂皇的住宅里孤独混沌的酗酒度日,最后衣冠楚楚的伊莱天真的求助于丹尼尔,被玩弄显露“真面目”的一段堪称经典之笔,非常有力道,绝望、犀利而讽刺。
看完后我很难清晰明确的断定和划分丹尼尔到底是否是个十恶不赦的绝对坏人,当然,很多人或许会一口咬定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丹尼尔就是个为了权利心狠手辣的大坏蛋,带着别人的孩子骗别人的好感,受伤后狠心的将他送入疗养院,关心的不过是他住的房间大小,“儿子”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棋子,最后更是残忍无情的跟想要自立门户的“儿子”道出了真相,而积怨已久深受其害的“儿子”也不过是冷漠的回了句:“幸好我体内没有你的血”。
为了得到老爷子的那快地,盛气凌人的丹尼尔后来不得不硬着头皮虚伪而备受凌辱的从上帝手中得到输油管道的建设渠道,得知兄弟是个想要混口饭吃的假货后,毫不手软的将他送入了西天,但当看到他拿着兄弟的照片哭泣,最后功成名就却瘫倒在地一副潦倒不堪的样子,觉得即可恨、可悲又可怜。
其实在尔虞我诈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想要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得源源不断的名利,背后的代价和那股子决绝的狠劲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付出和具备的基本条件,在一场刺激、复杂、庞大布满商机的创业游戏中总需要点对等的筹码,虽然丹尼尔最后牛逼的赢下了这场游戏,却也输掉了人性和感情这两枚至关重要的筹码,他赢得傲娇却也输得悲凉。
片中的另一重头戏就是不断灌输鼓吹宗教信仰的伊莱,正义凛然的布道实际想要借此捞上几笔辉煌腾达,这位更配得上“披着圣衣的恶魔”之称号,从和丹尼尔谈条件开始,就显现出了这个阴暗的小正太内心的真目的,他经常挂在嘴边需要丹尼尔支付的教堂经费和对老爸鲁莽粗暴的举动足以无需为他多加辩解神马了。
他惊为天人的驱魔术和异常激动的正道,堪比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早看清他那一套的丹尼尔痛殴伊莱一顿后,为了地皮丹尼尔后来也不得不对其屈膝忏悔,而最后丹尼尔将他狠狠地戏耍了一把后,糟践揉拧了伊莱一文不值的尊严,也揭下了他伪善的面具。
相较敏感的宗教问题,在PTA后来的大作《大师》里也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在《血色将至》中,信仰似乎成了一种极易被利己主义者利用和操控的有利资本,老百姓们纯粹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希望,逐渐变成了一种无知愚昧的软肋和弱点,信仰不再是人们为了摆脱苦难而渴望的救赎与慰藉,而是成了被人性欲望驱使的阴险小人获得利益的最佳捷径。
联系片中丹尼尔和伊莱之间的争锋相对,其实非常的有趣和巧妙,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目的和立场,谈判、打骂、妥协、倍受屈辱,当最后有求于丹尼尔的伊莱被要求大声的说出那句亵渎神灵的话语时,十分辛辣的戏谑,圣洁的信仰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阴险的人性设下的陷阱和圈套。
表演是这片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亮点,入戏成魔的刘易斯在片中的表现足以震慑和征服所有人,为了塑造这反差巨大的角色,刘易斯不仅改变了体态和口音,还玩起了荒野生存学习了各种钻取石油的知识,刘易斯真正做到了给人一种不是在演丹尼尔,而他就是丹尼尔的错觉,相当的令人信服,教堂的那段心口不一的激动忏愧太让人难忘,而他淋漓尽致极具突破性的完美演绎也为他带了第二座沉甸甸的小金人。
另外才20出头的毛头小子PD也奉上一场颠覆性的惊艳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将闷骚狡猾神经兮兮一副欠揍小样的伊莱演绎得十分到位,除了感叹PTA激发演员的能力非常有一套外,不得不对这小子的未来演艺之路充满了期待。
对于PTA无需太多的溢美之词,开头的一段无台词呈现就是功夫的展现,沉稳内敛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一种大师风范,PTA的作品就是有一种很高级美学的善心悦目感,不沉闷不乏味的吸引力,无论时长有多么的吓尿,我还是会乐此不疲目不转睛的看完。
虽然我也是科恩兄弟的死忠粉,但对于当年众所周知《老无所依》PK《血色将至》,一边喜闻乐见一边打抱不平的结果,学院派那帮迂腐固执的老头还是让我有点小不爽,不过正所谓不以奖项论成败,也无需吐太多口水,时间会是最好的佐证。
二刷完后还是难掩内心激动兴奋的心情,不禁再次感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DDL是有史以来偶十分中意和敬佩的演员之一,但PTA是当今影坛偶最欣赏和喜爱的导演,绝没有之一。
片子的导演好像对一些一些行业的发家史特别感兴趣,处女作是探讨80年代成人电影业的发展,这部则是20世纪初石油工业的发展。
要说最引人关注的还不是导演本人,而是主演刘易斯,这个太出名的英国演员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太多的光彩,当然同时也因为他的光彩而掩盖了电影里的一些其他东西。
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特别热爱舞台表演的牧师保罗达诺,其实这部片子里保罗的表演不能说不精彩,但是和刘易斯的老练比起来,保罗在有些段落还是太用力的去表演了,有点像梁朝伟在《喋血街头》里的表演,连现在的梁朝伟都承认当时的表演有点用力过度,不知道以后的保罗会如何评价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
但是不得不承认,保罗的确有着同年龄好莱坞男演员难以复制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好莱坞里多少显得异类,试想如果别的男演员来演这个角色,能有他这样的表现么?
挺难的。
除了太用力这个问题之外,保罗在这部电影里应该还是很出色的,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至少奥斯卡没有,当然,奥斯卡没有注意到的有很多。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配乐了,很少有电影音乐会在画面已经切入到下一个内容的时候依然让配乐响着,在这部电影里就发生过,开始着实让人感觉奇怪,因为不符合以前的观影习惯,但是这段配乐是显示的是主人公的内心挣扎,这么一想,配乐的主题倒是一直延续下去的。
再者就是剧本本身,听说剧本时根据小说《石油》改编的,因为没有看过小说,不知道导演对小说做了什么样的改编,不过不论怎么样的改编都是十分成功的。
刘易斯演的石油主不是从人到魔鬼的演变,他从电影一开始就是贪婪的,折了一条腿也要先把东西卖掉再说;为了买下地开采石油,收养了一个小孩,初衷只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好感;保罗演的牧师在透露给他自己家那里有石油的消息后,他不惜代价的得到了那块土地,却看穿了保罗名义上为教堂募集资金,实则有更大的野心,因此都最后都没有给保罗扮演的牧师一个子,哪怕是他当初信誓旦旦承诺下来的其他东西,统统没有,不仅如此,还当着很多人的面羞辱了前来讨债的保罗;为了让自己的输油管道能从老农的地里走,他又同意加入当地教会,在保罗用同样的方式羞辱了他之后,他只是小声低语“输油管到手了!
”。
同时他又是可悲的,贪婪将他一步步的拉向了深渊,先是养子在意外中丧失了听力,他将养子强制送到了聋哑学校,最后导致他被保罗羞辱,说自己抛弃了儿子,后来虽然又把儿子接了回来,但是在儿子心中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但人总是需要家庭的,于是当骗子冒充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上了当,在发现了后如不可赦的叫骗子的脑袋开了花;当最后年老的时候,儿子要离开他,本来对他还有一丝感激,可是他却说儿子是自己捡来的杂种,彻底的变成了孤家寡人。
片子中有意突出了刘易斯演的石油主和保罗演的牧师之间的矛盾,刘易斯是贪婪没错,但是架不住保罗这样道貌岸然。
尤其是那段舞台感极强的步道,保罗演的极具爆发力(当然也让人感觉过了),特别是最后对着镜头驱魔的动作和表情,实在是太邪教了。
同时也隐晦的表明了保罗对于刘易斯的态度,你是魔鬼,你带来了财富和利益,但也带来了贪婪和欲望。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保罗也被魔鬼占据了心灵,慢慢变得贪婪。
他利用了人们善良的心,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甚至以传道的借口到处去欺骗,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向他认为是魔鬼的刘易斯借钱。
而刘易斯也乘着这个机会叫他说自己是个骗子,那些所谓的言论都是迷信,从这里也看得出导演对于宗教的戏谑和不屑。
这可能是奥斯卡不敢给他最佳影片的原因吧,奥斯卡保守是出了名的,在主流人士都是新教或者基督教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会可不敢拿着自己的“钱”途开玩笑。
所以他们只能给刘易斯一个最佳男演员,以资鼓励!
很喜欢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别人的影评来回味影片。
这次坐不住了,说说我眼中和大家不一样的there will be blood.剧情就不再赘述了,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索然无味,没有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也体会不出那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还是写点感受吧。
首先,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能看到有着明显红色革命味道的中文影片介绍,“批判资本主义的...人性的贪婪,腐败....”,这个调调定的猛啊,所以在我看到的大部分的影评都把daniel写成恶魔,一个冷血恶魔。
我承认这部电影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不过是eli,而不是daniel。
影片中的daniel有这商人的奸诈“我给他们的是鹌鹑的价格,不是石油的价格”这是他在买地的时候和儿子HW讲的,也有的是暴虐,在他发现他的弟弟是别人假冒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打死了他。
但是我看到了在daniel身上更多的是他的孤独和对同伴的渴望。
他爱他的孩子,哪怕是养子,不然不会在有可能油井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冲向油井去救HW,不然不会在让手下送HW去手语学校后,反复追问一句话,“他住的地方大不大”,不然不会在大公司和他商谈收购事宜的时候,别人谈到他教育儿子的问题他勃然大怒要割断别人的脖子,不然不会在eli要他当中承认他抛弃他儿子的时候他显得这么的屈辱,不然不会在最后儿子要离他而去的时候说出这么伤人的话,他最后和HW在房间里面的对话实际上是一个倔强的男人在知道自己将要失去这最后的亲情时候的绝望的表现,这样的狠话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爱情片里两个人分手的情节里面看到呢?
他对人很防备,但是又很渴望对人敞开心扉,所以才会和假弟弟喝酒谈心,也会在知道受骗之后这么伤心,亲手打死了他的假弟弟。
他又很痛恨虚伪的人,和eli的对立就是这个原因。
虔诚的信仰宗教的村民他并不讨厌,像eli这样虚伪的小人是他很看不起的,所以儿子耳聋马上把火气撒到了eli身上。
但是他又是很冷血的,假弟弟来了他就把儿子送走,假弟弟死了就又把儿子接回来,时间结合的这么紧密,不由得我不觉得是导演和编剧的故意安排,他很孤独,也许就是想要人陪。
说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他的孤独我觉得是有点,但是如果HW没有聋呢,我觉得他们会是一对很开心的交流很好的父子。
这大致就是我眼中的daniel。
一个不怎么邪恶但是有点可怜的人。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影片的拍摄角度,我觉得影片重点描述的是人性,而非我们可爱的影片介绍中写的那样,什么发家史之类的流水账。
导演只是选取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石油工业作为背景,并不是像某些影评中说的那样,硬要拿石油行业说点事情,至少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石油还没有经过近期的大涨和大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演员吧,丹尼尔日刘易斯依旧彪悍,奥斯卡最佳是应该的,说说配角paul dano吧,很惊艳,之前看过他演的little miss sunshine,那里面他是主人公的哥哥,很自闭的一个人,和这里面的角色感觉差很多啊,角色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性,而且演得都不错,说明演员演技相当不错啊,比我们阿汤哥的一贯的大动作英雄,老道格拉斯的一贯的商业家(别说本能,他演的什么角色都一个味道),说道这里,不提另外一个人就不厚道了,希斯莱杰,从断背山到蝙蝠侠中的小丑,角色差异性之大让人瞠目,起码当初我看完蝙蝠侠以后知道是他是小丑很惊讶,一个是内向腼腆的gay,一个是乖张,诡异的危险分子。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我支持他,可惜他没有办法看到自己得奖了。
#跳电影# 怪了,这片我看过好几回了……虽然IMdB前250,不过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没看过原著
石油是美国的原罪,贪婪是人类的梦魇。
奥斯卡奖果然不好看的居多。
我承认是好电影 男主演的没话说。。可是觉得很闷。。
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什么老登玩意儿
不喜歡。
漫长的黑心发家史,围绕在周围的也并非善良之辈。历史车轮滚滚,谁也挡不住
烏黑色的罪惡
9.0/10 大银幕35mm重看。看法不变,PTA生涯最佳。毫无疑问是2000s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说它是新千年最好的美国电影也不为过。原罪-石油,石油-人血,油井是由尸体累积而成的,开场十五分钟无台词,已经被调度震到失语。PTA在本片几乎给出了满分的导演控制力。保罗达诺的“过火表演”我认为没有问题,明显是故意为之,他本来就是个蛊惑众人的伪信徒,比如“驱逐摄影机”的一场戏就很好。石油井喷那场戏称得上载入史册的名场面。绿木的实验配乐不仅是人物心理外化的重要信号,更是直接参与到了人物塑造的环节,且极具攻击性,就如DDL这个角色一样。之后PTA把同样的创作意图以及张力十足的人物关系带入了《大师》中。这次能大银幕胶片版重温太美好了~ @pcc
挺没意思的,全篇都是为了塑造男主心狠手辣的性格,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任何一点其他东西了!而且两个人的表演都太过了,都是我非常讨厌的类型!
沉闷无趣冗长。
摄影很强,有神秘主义的调子,假兄弟出现之前都还挺好看,但PTA充其量只是个能撑上半场的选手,后半部还是崩坏了。资本界和宗教界的各一个操蛋人在片尾展开了20分钟无趣嘴炮对决,这俩人的表演也基本是抽风式的,DD刘易斯还好些,我不知道使这么大劲演是为了什么主题,在我看来这片没主题
表现恶的主题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惊奇,但却平平,沉闷就沉闷在人物背景描述的薄弱上
【B】除了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外无感,不喜欢这种将塑造人物形象放到第一位而忽略故事性的电影。不过有几场戏确实拍的很有张力。PTA怎么总喜欢把配乐搞的跟悬疑片一样?
好看吗?一点也没觉得!
闷
看不下去
看的时候总是想,为什么这么暗这么沉啊。画面很多时候黑得只看见丹尼尔的半张脸——而这时候我就情不自禁赞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片中的丹尼尔饰演的油矿主,孤独自由,凭强烈的直觉生活,心狠手辣,极富攻击性,从不宽恕。镜头表现亦直接而不加修饰。那么粗糙的生命,那么粗糙的生活。人性就在其间磨砺,日益坚硬黑暗,看不出原来模样。片里很难得有二三柔软浅淡处,嵌在整片漆黑黯淡里,叫人分外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