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roit, the Motor City, one of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U.S. Back to 1960s, the black communities start throwing rocks at police cars and they would later set fire to various buildings. This was considered the start of the Detroit City riots and loots. Everything is in chaos. National Guard and the Army came. I was swearing in my head when this movie ended. Can't believe this is happening in the U.S. Fuck that stupid negro play with the toy gun. Fuck those police, they shouldn't torture and gunshot the innocent people. Poor black kids. Like in the movie, the black brother in the court said:"There's no justice here, and go fuck yourself, man."I respect brother Larry, he is so talented, great R&B singer with angel voice, a shame that he couldn't sing in the stage no more. Damn, he can really sing!Not sure what Detroit is gonna be like and survive in the future.
文| 淹然凯瑟琳·毕格罗的三部近作,从去年的『底特律』,到稍远的『猎杀本·拉登』与『拆弹部队』,目光从美国的现实投向历史,彰显着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意识」。
并非蜷缩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毕格罗透过作品,一次次回应着她生逢的时代,身处的国家。
所以,拍摄『底特律』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叩问美国的现实,必然要走向历史的深处,看看美国究竟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样子。
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同时也被视作底特律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这正是『底特律』的时空背景,背后涌动着种族主义的锥心刺痛。
想象一下,一部「政治正确」的『底特律』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那里,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有充满种族仇视的白人,一切仿佛两个物种之间的大作战。
尽管这符合当下的流行叙事,但毕格罗舍弃了这样的做法,她怀着深入历史的愿望,尽力想要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却又贴近历史本相的洞见。
『底特律』以一段风格化的动画开场,没有径直进入底特律骚乱的讲述,而是快速回溯了一系列黑人的历史境遇,将底特律骚乱放入了更大的历史尺度中。
所以,这也是一个预示,毕格罗并不打算简化历史。
虽然此片的起点,仍是在呼应一种大历史背景,以一种全景式手法,交代底特律骚乱的起因,但导演很快就将视角收缩到阿尔及尔旅馆事件,去细细检视大历史洪流中的一股支流,所谓「以小见大」。
在这场阿尔及尔旅馆事件中,菲利普以搜查狙击手为名,针对在场的嫌疑人展开了一场「死亡游戏」,恫吓与暴力,偏见与仇恨,此起彼伏。
这里的重点是,菲利普作为一名白人警察,究竟有没有被妖魔化?
从结果看,菲利普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
但此片胜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恶魔的「成长史」,让我们得以信服这个角色的行动逻辑。
让我们倒带回菲利普巡视底特律街面的段落。
战场,菲利普用这个词形容眼前的乱象。
显然,他脑海中冒出的场景,是越南战争,所以,他接着说,我们必须让人民见识到我们的「作为」。
菲利普汲汲于要在这场底特律骚乱中,重树国家机器的威望。
这就是这个角色此后一切「作为」展开的逻辑起点。
所以,菲利普会不假思索地射杀一个黑人小偷。
所以,在得知自己因此面临谋杀指控后,菲利普会在之后的阿尔及尔旅馆加倍的无所忌惮。
是的,菲利普的形象绝不止于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
而在菲利普之外,毕格罗还塑造了一个冷静审慎的白人警察上司。
他对菲利普射杀小偷的无理行为,给出了不容辩驳的训斥,证明在种族主义狂潮中,依然有清醒者。
这就是毕格罗的厉害之处。
在巨大而纷乱的历史现场,她努力做到不偏颇任何一方,但又以最大的悲悯来审视悲剧。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黑人一方,也不全是无辜的受害者。
保安迪斯缪克斯试图做一个白人与黑人之间的调和者。
一方面,他试图保护在白人枪口下面临危险的黑人同胞,但同时,他也会极尽殷切,慰劳白人警察,端茶送水。
迪斯缪克斯不是一个抵抗者,但结果是,他还是被白人警察诬陷,险些跌入深渊。
更明显的,是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肇因者,那个向警察放冷枪的黑人。
虽然不过是一把发令枪,但显然,在当时草木皆兵的情境下,这个黑人的举动完全是「玩火自焚」。
可见,毕格罗并不惮于在黑人形象的描述中,给出负面化呈现。
『底特律』很好地完成了一种群像式塑造,但当影片进入尾声,我们会发现,影片越来越突出一个人的视角,那就是黑人拉里。
拉里有着出色的歌唱才华,在底特律骚乱发生伊始,他满怀信心地要在一场歌唱秀中,与合唱团伙伴一鸣惊人。
然而,就在他们上台前,歌唱秀因局势动荡而被迫中断。
恋恋不舍的拉里,独自站上空旷的舞台,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幽幽唱起来。
我们跟随拉里的视角,见证了『底特律』反高潮的「高潮」。
那就是对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审判,正义缺席,完全倒向了白人一边。
在这场泄气的「高潮」后,拉里的人生也跟着进入冬天。
一个如此执着的追梦者,最后放弃重归合唱团,而是退缩到教堂唱诗班。
因为,他无论如何走不出底特律骚乱的伤痛。
没有激动人心的正义归来,只有一个备受创伤的落寞歌者。
毕格罗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呈现一场历史巨变,一场不公的审判,给当事者投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巨大阴影。
一个历经阵痛的国家,或许很快就会迎来复苏,但对个体来说,也许一生就此改写。
所以,毕格罗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传递出两个意思:第一,历史真相或许会被大众遗忘或忽视,但仍会留在少数人心中。
所以,第二,时代对个体的摧折,迫使那些受害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创伤的那一刻,也许再也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拉里就是一个例子。
底特律骚乱,摧毁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也中断了他对梦想的追逐。
『底特律』在动画开场部分,留下这样一句话,「改变终将发生,只是我们不知,改变何时发生,如何发生。
」然而,对拉里来说,改变发生了,但他再也无力去享受改变带来的成果。
这或许就是毕格罗从「后911时代」折返1960年代底特律骚乱现场的动因:现实的背后,那根历史的引线到底是什么?
我们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原载『北京青年报』
1967.7.23狂乱的暴力下,人性的光芒暗淡失色。
底特律,这个位于铁锈带的“海峡之河”在六十年代的衰退中矛盾重重,由于黑人的涌入,白人的撤出,这座城市种族矛盾十分的尖锐。
就在这样的关头,警察逮捕了一个酒馆里的黑人,导致了一场暴动。
很难相信,政府会动用陆军,国民警卫队,警察来联合镇压暴乱,还是在美国的城市。
难怪电影中的人物会说,还以为这里是越南。
国家的暴力机关风声鹤唳,到处提防着平民“狙击手”,仿佛这些人是敌国的军人。
就在这时,在“阿尔及尔”小旅馆,一个黑人青年,仅仅因为使用一把玩具手枪,发出了枪响,就遭到了军队,警察的合力进攻。
同时,警察中的一些种族主义分子,也借着这个时候迫害黑人。
当然,在此压力下,没人可以理性。
可是这并不能成为种族主义分子的托词,如果是那些黑人是白人,他们的结局肯定不是这样子,黑人总是被先入为主的认为是罪犯,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他们一开始就处在一个极度被动的地位。
正如那个黑人青年所说,白人警察不会管你做了什么,他们只是因为你是黑人就会对你大打出手甚至射击。
而对于三名种族主义警察的审判也是非常有趣,被告律师竟然会问证人,之前犯过什么罪,就因为他是黑人,所以就要陈述一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罪行?
当然,审判结果肯定是白人无罪,全部是白人的陪审团当然也无法公正裁决。
想起来上个学期学的一篇文章Pony(小马),主人公因为遭遇各种困难,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幻觉,最后只好拿起圣经。
而电影的最后,其中一名主角,因为害怕白人,害怕警察,只好在唱诗班工作。
他最后唱起圣歌,难道只有宗教才能安慰他们吗?
或许,基督耶稣所承诺的王国,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一代又一代的民权运动人,用他们自己的汗水或鲜血为同胞争取合法权益。
我想,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合法的权利是要敢于去维护和争取,虽然道阻且长,不过依然可以看到希望。
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
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
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
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
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
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
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
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
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
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
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
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
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
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
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
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
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
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
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
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
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威尔.保尔特我太特么讨厌他了,我确定不是因为他角色进入的好我才讨厌他,是看脸就TM讨厌那种看完之后压抑的不想说话,整部影片过于黑暗现实,不知道一个没有正义的审判的结局的凭什么要改编成电影,电影明显有明确的种族立场,那么正义在哪里?
不想再看这种题材,反而拍成纪录片更好一些想不到出演的演员什么感受,演完这部时候可以走的出来,观众看后我想应该会加速种族对抗情绪吧
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
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
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
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
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和内特·帕克去年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相似,《底特律》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质朴的角度来回应当下美国的种族暴力事件。
电影始于街头暴乱的肖像描摹,凯瑟琳·毕格罗将叙事的核心聚焦于当时一系列“12街暴动”犯罪活动中,于1967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中发生的事件。
该事件造成三名黑人男性死亡,七名黑人男性及兩名白人女性遭受无情殴打。
借对此事件的再现,来展现强烈的阶级对立和种族冲突。
而在事件结束后,将重心转向了对事件本身的再调查。
在这一部分,由于过于依赖剪报和真实新闻片段来提供庄严感和使命感,显得单调和缺乏重量。
简言之,12街暴动和底特律骚乱只是底特律地区以及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以小观大的深层观察加以体现,显然其中有着不少取巧。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主演的肤色之下,表现的是以白人创作者为主导的思维和视点。
当然,白人电影人也可以拍摄种族主义的故事(如2012年的昆汀·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也曾出现过白人导演拍摄的优秀黑人传记题材电影,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执导的《紫色》。
但《紫色》和《被解救的姜戈》类似,是有着黑人电影人参与主要创作过程的:如《紫色》改编自黑人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同时有着著名制作人昆西·琼斯把关。
但这种参与的意识完全没有出现在《底特律》的身上:不仅编剧上缺少黑人视角,主要制片人也没有黑人的参与。
这种全面的白人化,所引起的创作上的失衡,显然会导致对于素材上的理解偏差,进而让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南辕北辙。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国男子主义气质,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明显。
这种英气也帮助了《底特律》的前半部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
但从整体来说,电影的角色显得有些脱离历史和表面化,缺乏深层认识。
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将整个底特律暴乱微缩到了一场冲突,却在不知觉间忘记了将其表现为是时代的选择:电影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似乎并没有带有历史性。
这种历史观的缺乏,让几位主演虽然表现出了应有的状态和反映,却在有缺陷的整体设定下带有刻板的感觉,同时电影也没有为冲突提供思考或解决的方式。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约翰·波耶加,而表现最为出众的则是威尔·保尔特,无论是戏份还是表现,都是电影中的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现。
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中,虽然没有黑人女性的身影,但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的缺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败笔。
《底特律》尽管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描绘汽车旅馆以外的冲突,却对黑人女性扮演的历史地位不感兴趣,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注。
总的来说,凯瑟琳·毕格罗在《底特律》中展现出来了一种看似水泼不进,实则错误不断的复杂状态。
她所擅长的动作和气氛塑造显然非常有效,但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类似,无力捕捉人物的丰富情感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历史感。
和2015年的《聚焦》相比,《底特律》的确捕捉到了种族冲突和平民伤亡,但同时也显得中空,更忽视了司法系统,以及城市或社会本身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黑人电影人话语权逐渐提升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底特律》虽然有着很强的可看性,但从潜在的政治惊悚,走向了纯粹惊悚,甚至成为了《稻草狗》那样着力感官体验的剥削电影,丧失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历史特殊性,除了激起人们的愤怒,是很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
历史观的缺乏,使得《底特律》最终还是离一个个人很近,却离人民和种族都很远。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巨大的可惜。
如果仅仅描绘令人作呕的暴力行径,却不对其背后的思想进行批判,又怎么能够阻止种族主义继续分裂国家和人民呢?
答案在风中飘。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
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
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
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
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
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红脖子警察绝对是人渣,最后枪杀黑人少年的确是蓄意谋杀(一共杀了4个黑人,1-街上抓拒捕的抢劫犯,2-射杀旅馆里逃窜的开枪挑衅者,我觉得都没问题,3-二货警察同事假戏真做杀了第三个,确实让人对这个猪队友无语。
),但那个抢劫犯和自己挑衅作死的黑人我一点也不同情。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另外发令枪这事,真实历史中并没找到此证据,很可能是某一方杜撰的。
事发现场在死亡威胁下都没一个人站出来说出发令枪的事,过了很久法庭上确扔出发令枪这个细节,是控方律师教的吧?
目的是为了博取陪审团同情。
我认为是开的是真枪,后来为了减轻黑人罪责,原告控方律师编造出来的发令枪证词,且没有找到物证。
(如果是发令枪或玩具枪根本没必要藏起来,众人也没有必要打死都不说。
)黑人多的地方就是治安差,就是乱。
大事件的起因背景不就是黑人打砸抢吗?
小事件的起因不就是黑人宵禁的时候乱开枪吗?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BriefTalk影志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名黑人男子遭遇暴力执法致死至此美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暴乱美国民众伴随着疫情带来的恐惧对于暴力执法以及种族主义的愤怒暴乱活动愈演愈烈26日明尼阿波利斯警察使用催泪弹和橡皮子弹,驱散示威者28日示威者甚至占领了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局29日抗议活动已经席卷了至少五座城市6月1日超75城爆发抗议40余城宣布宵禁超过4100名抗议者被逮捕......
28日,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抗议者倒拿美国国旗奔跑(图片来自于网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发声威胁将对骚乱者动用武力他强硬地表示“当劫掠开始时,开枪也就开始了。
”
抗议者闯入明尼阿波利斯第三辖区警局纵火(图片来自于网络)同样的种族问题同样由黑人被白人警察杀死而引起这次的暴乱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半个多世纪之前同样发生在美国的“底特律骚乱”【底特律 DETROIT】
1967年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暴乱于1967年7月23日发生在当时有「汽车之城」著称的美国城市底特律 并持续了五天的时间 导致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暴乱下的底特律(图片来自于网络)
1967年所逮捕的暴乱者,多数为黑人(图片来自于网络)《底特律》由美国最负盛名的女导演之一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指导,她曾凭借《拆弹部队》获得第82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并且击败了由前夫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指导的《阿凡达》,获得了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上失利的卡梅隆作势要“掐死”自己的前妻影片于2017年在北美上映这一年正是1967年底特律骚乱发生的五十周年影片的编剧同样来自于创作了《拆弹部队》的马克·鲍尔Mark Boal,作为一部典型的三幕剧式电影,《底特律》的第一幕就为观众重现了当年底特律在发生暴乱时的狼藉,整部影片全部使用手持拍摄,在晃动的镜头下,使得电影的整个第一幕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影片无限制的为我们展示了聚集的人群,被摧毁的建筑,到处都在燃烧的街道,以及镇压人群的武装力量。
这一系列极度写实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底特律所处的境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生活在底特律的黑人所身处的境地,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越南战争,然而影片所想要展现的几乎就是活生生的战场。
可是当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一部三年前拍摄的五十多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美国电影,你会发现它与当下的美国社会似乎也并无差异。
极度分化的社会等级孕育了愈演愈烈的种族冲突,我们可以极为清楚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看到这一切的问题究竟为何无法被根除。
导演以及编剧并不避讳的在这一幕中将所有的白人形象全部反派化,被炸死的黑人女孩,逃跑时被射杀的黑人青年,这些无辜的死亡都与白人警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斯卡上失利的卡梅隆作势要“掐死”自己的前妻当然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情节在当时的美国看来,就与千千万万的主流政治正确电影一样,然而当把它们结合到目前美国所处的语境之下,其所带给人们的反思空间就变得巨大,它所营造的反动氛围也变得更加强烈,观众只能束手无策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发生,最后演变成就像每一个杀过黑人的白人警察口中说的那样无足轻重,最终不了了之。
在影片的第一幕中也为我们介绍了影片的几个主要角色,极端的种族主义警察克劳斯 Krauss由英国演员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饰演。
作为底特律的一名白人警察,克劳斯这个角色背后所映射的就是当地的白人群体,他的一切行为逻辑都建立在当时美国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之上,当克劳斯看到一个黑人抱着偷来的商品从商店里走出来时,朝他开枪是一件不需要多加思考的事情,即使他只是个小偷。
克劳斯的枪对准的是他眼中的犯罪黑色的皮肤就已经是原罪克劳斯的角色是极端的,但同样极端的角色就是青年黑人音乐家拉里Larry,他相貌英俊,为人幽默又彬彬有礼,同时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在底特律奋斗,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角色与惹人憎恶的白人警察迅速且坚决的将电影中不同肤色的人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对立面,并且这种正邪对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电影的结尾。
在这样的角色设置下,观众理所当然的会为拉里Larry在电影中的遭遇感到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并不是源自于黑人群体的,而是源自于这个完美的黑人角色的,凯瑟琳就像是其他所有拍摄黑人题材的白人导演一样,他们不敢更进一步的讨论黑人群体,当然他们或许也从未了解过黑人群体,但这种矫枉过的确切实有效的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基调,并且在今天看来,似乎矫枉过正也还远远不够。
拉里Larry影片的第二幕由住在汽车旅馆的黑人恶作剧而引起,一个愤怒的黑人朝着巡逻的白人警察打出来一个体育比赛时使用的信号枪,这个行为招致来了以克劳斯为首的白人警察。
整个第二幕强情节推动着影片的进展,警察将黑人一列排开的面对着墙壁进行审讯,这种集中营似的环境塑造,在极为狭小的旅馆走廊中伴随着警察逐渐升级的暴力执法,使得影片的每一分钟都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
导演以及编剧当然知道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之中是无法将整个底特律骚乱讲清楚的,于是他们将这场暴力微观到了这个小小的旅馆走廊里,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手段,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符号化的对应着各自背后的群体,当然所有的黑人角色都对应着“政治正确”。
两个白人女孩的出现是影片到目前为止的唯一正面白人角色,当警察闯进房间发现两个白人女孩与一名黑人待在一起时,浮现在白人警察脸上的表情由惊讶慢慢转变为厌恶,他只会认为这两个女孩是被面前的黑人皮条客教唆而沦为妓女,并且不由分说。
汉娜·穆雷 Hannah Murray饰演白人女孩朱莉 Julie影片需要白人女孩来调剂这强烈的黑白冲突,因为她是一个相对正面的白人角色,她亲眼目睹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场“集中营”似的审讯,即便她也憎恶这些施暴的底特律警察,并且同情在场的黑人的遭遇,但在事情过去之后,她仍在警察局指认了一名黑人为凶手。
影片给出了她被迫的暗示,但是这个角色就是一直以来普通白人民众的立场,他们对于种族主义嗤之以鼻,也深谙人权,但是当一切到来的时候他们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起码不会是生命。
随意放置一把小刀就可以将谋杀变成防卫话语权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在白人精英的手中,这也就是《底特律》第三幕为观众所展现的命题。
即便是在已经有过一位黑人总统的美国,即便是人人高举着平权这一面思想政治大旗,民族主义情绪的点燃也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影片的最后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三名涉嫌谋杀的白人警察罪名全部不成立。
他们是社会阶级的受益者,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本促使着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并且全身而退,尤其当对面是一群毫无社会地位的黑人群体的时候。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这样的结尾并不是创作者特意想要为观众带来的现实层面思考,而是现实世界所发生过的一切。
电影中的场景与现实的重合影射到今天发生在美国的这一次暴乱,参与者已经不再全部是黑人,五十多年来的思想教育让大部分美国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但这仍然徒劳,平权自始至终也仅仅是一个口号,就如《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无论是真切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还是参与到这一次暴乱中的每一个白人群众,“黑人”早已成为了美国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一个单纯符号,就像这个群体一次又一次的被主流好莱坞电影利用一样,FREEDOM还没写完就又被擦掉了.....
我一直以为那个把一切讲出来的那个警察会为死者鸣冤,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的坦白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内疚,加之被宣判无罪他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救赎”。
我也以为截图这两句话只有这位混账警察才说的出,结果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人都是这样想,只是不说而已。
让我不禁想起《三块广告牌》,很多事情真的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那种切肤之痛,而旁人的鸡汤对他们来说或许都太腥,闻一闻都想吐。
那些觉得用现有的知识可以解释所有的爱恨情仇的人也就是弱智装上帝。
很多人喜欢电影前半部分的紧张气氛。凯瑟琳从社会局势动荡出发,第二幕视点锁在旅店的特点事件,第三幕则更加浓缩在人物心理的转变。剧本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反而更加震撼人心。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8/10。毕格罗干脆利落的情绪像一记重拳打在胸口,场景行动中刻画出多视角、冲突点拼接的现场感:黑人不分种族地抢烧,害怕狙击手的国民警卫队射杀居民楼的女孩,仇恨不会消散;白人警官把搜查旅馆演变成杀人逼供的大高潮,在场者袖手旁观抽身离开,结尾放弃唱片公司皈依宗教的主角独唱出正义不再沉默。 @2018-06-26 13:00:12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虎头蛇尾啊,前边的全景式很好。后边转入惊悚人性拷问剧了。拍的不错就是煽情太多了。核心问题都没讲。反正就是仇恨就是了,从骨子里的仇恨和不信任。。。
1.悲伤、愤怒和绝望;2.导演功力了得,每场戏都切入骨髓的锐利。阿尔及尔旅馆审讯段落,毛骨悚然。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带着未知去电影院看了‹DETROIT>,走出电影院剩下惊恐。过去如此鲜活,生命如此脆弱。而这令人震惊的过去,现在正在上演。我们说不出,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也许不是一步最好的电影,但是当历史即将再度发生时
毕格罗是导演界的真女汉子,对时事题材的偏好,对临场感的营造,气场上丝毫不输老爷们儿
可惜生不逢时。到底主角是谁呢?中间的拷问时间有点久了。一个大概不会去的城市吧。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纪实手法群戏刻画历史真实事件,借古讽今,直指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冷峻收敛却又情绪暗涌。总体略过于克制,且结尾稍显仓促无力,也许正是对题材本身的哀叹。
毕导已经进入熟练工似的模式化,选材+整个故事的推进都彰显“了然于心”。结尾显示当事人依然逍遥法外,只是不再执行任务了,本想说这是底特律司法界的羞耻,是美国司法界的羞耻,然而,完全没底气说。
8.5。中间那长达40分钟的生猛审讯戏,惊!心!动!魄!本以为是历史课般的半记录性作品,实则是极具戏剧化及批判性的影视佳作。人权问题直击人心。可见美国的种族问题渊源之深范围之广,各种矛盾夹杂乱成一团,god bless the united sates of America...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真实事件改编。
毕格罗太厉害,看完真是绝望啊。知乎上那些自作聪明嘲笑“black lives matter"的人真是太可笑了。
Will Poulter有没有可能提一个表演奖?
OMG.真实地无限接近绝望的黑暗,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恶。一个小切口讲这个故事已经很好了,凯瑟琳凌厉的风格依旧,让人无法喘息。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明了,但人心已然明了。Will的表演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到寒冷,从未见过如此面目可憎之人。音乐棒,最后演员表看到卡拉辛斯基真是一脸懵逼想不起来。
拍的很真实,代入感挺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