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张艾嘉《相亲相爱》哭的最惨的院内电影,看了才知道是侯孝贤老师监制的,有点儿《恋恋风尘》的味道。
眼泪流得多是我的问题,我的泪腺太过发达,影片本身除了结尾那段还算是克制的,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
结尾没有处理好,一是因为整部影片其实除了结尾其音乐的运用我觉得是恰到好处处理得非常高级,而结尾的片尾曲一出来和整个影片的基调较为割裂。
当然并不是说片尾曲不好听,只是割裂感太强。
二是因为影片结尾字幕部分交代了剧中人物的结局,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这边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更好,但是导演或许还是不忍心?
那辆本是回家的小破车最后会开向何方其实谁也知晓,而‘异乡人’们通过小破车这个载体沉浮于这个城市中,传达出的隔阂感完美做到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
“克制”二字,除了在影片的音乐外还体现在其对于苦难的传达方式。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他并没有刻画一群可怜的“无害之马”,反而这些悲剧色彩的人物都极其机灵(也可以说市井)。
他所描述的人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
他们可以为了几两钱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可以不知羞耻毫无道德,但是他们也不至于坏到杀人放火的地步。
那这群人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甚至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重演着他们本想改变的命运呢?
像是某种诅咒,烙在身上无法磨灭的记号,永远无法翻身,无法打破的玻璃罩。
从故事的表达手法来说是诙谐的,在幽默的对话下是沉重的社会现实问题。
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在玩笑之中,苦难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另外,有趣的两件事。
第一,片中的人物名字取得太好了,这里的太好是指太贴近生活了。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做过调查、或者真的太过于了解这一群打工者。
我为什么会知道呢?
因为小时候我也曾认识这么一些类似的雇工,他们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模一样。
小红、燕子、以及以数字为名的人(阿六、阿九),无数个无名之人。
是巧合吗?
或许是因为这些名字太模糊了,丝毫不重要。
对我来说,反而多了几分亲切。
第二,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回程票,翻译的真好!
看了一些影评,我并不认为导演避重就轻,对题材探讨不深等。
不需要,不重要,因为“我的摄影机不会说谎”,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人的存在,这就够了,有些电影就是为此而存在。
是抱着一丝期待搜索这部片子的。
期待那个陈旧的/过去的/但又熟悉的地方,期待能听到乡音。
但没看到也没听到。
一句都没。
听到了一些南方的口音,芜湖的。
但没有一句纯粹的阜阳腔调,很可惜。
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感受到阜阳的存在,甚至比在阜阳还真实,因为真实的阜阳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了的普通话。
有个玩笑说:安徽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去上海的打工的车票。
这玩笑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后,剩下的只有心酸。
这是个很特殊的小城市,皖籍中的北,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太想承认,亦或我从没听到过有人正常陈述:我来自阜阳。
对这里每个走出去的名人我们感到诧异,但走出去的人没有身份认同,只想摆脱这个让他自卑的标签。
同乡狗哥是千禧一代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那个在村口爹味十足的“厉害大叔”。
大叔说话声音很大,人脉仿佛很广,牛逼吹的很大。
人也又坏又会演戏,时不时在饭桌上抽吧抽吧嘴角煽情两句。
现在阜阳之所以没像东北如此凋敝,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辉煌的资本。
他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重要枢纽。
所以送出去一批又一批的同乡人,我们遍布天涯,有一天在街头,靠乡音互相辨认。
或许以后再见到有关阜阳的影片,是拍城乡回流
文/白惠元(原载《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2014)“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电影海报上的这句话尤其显眼。
乍一听,似乎合理;可细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顺序或许该倒转吧?
——“离开家,终究是为了回家”,这样才对,人之常情么。
然而,《到阜阳六百里》却从这一处“反常”展开,呈现了透视社会的力度,它聚焦于“情”,却洞察到“情”之悖谬:老乡不太可靠,家也不必回,即使是春节。
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
一年一度的“春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已是不断显影的“中国特色”现象。
看看我们的大屏幕吧,有《人在囧途》(2010)这样“公路+喜剧”的类型片,也有《归途列车》(2009)式的社会纪录,当然,在那些拥挤的列车图景背后,始终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前提——过年必须回家,拼死拼活地回,玩儿命地回。
在一片喧闹中,《阜阳》的气质格外淡定,仿佛将一盆冷水浇到满地堆积的行李上。
它告诉我们:无家可归时,不如不归。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曹俐(秦海璐 饰)疲倦地坐在空空的大巴上,昏昏欲睡。
谢琴阿姨(唐群 饰)骑自行车来接她,两人吃力地将行李拖入弄堂深处。
两个异乡客,同住一间房,故事由此展开。
曹俐在KTV打工,上夜班;谢琴做家政,上白班。
于是,二人形成了微妙的时差,用齐秦的话说,即“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起床时你正入眠。
”这里没有相依为命的温情,相反,导演设置了重重界碑。
在阴冷潮湿逼仄的小房间内,两位老乡仍要划疆而治,互不惊扰,笔触着实冷静。
谢琴与男人偷欢时,曹俐虽然不屑,却要抑制心底的汹涌,理性回避之;曹俐枕边儿的钱丢了,谢琴虽有千万种方法证明清白,却黯然自掏腰包,把钱补上。
是膈膜?
或是妒恨?
乡情如此被切断——最近的距离,最远的心跳,她们都是孤独者。
狗哥是同在KTV打工的阜阳人。
年关将至,他与哑巴翻修了一辆废弃公交车,想通过客运赚点儿礼钱,于是请曹俐帮忙联系人,潜在客户锁定在阜阳保姆群。
有钱可赚,曹俐何乐不为?
然而,这个事件从头到尾都是“非法”的:大巴是报废的,有安全隐患;司机是业余的,有没有驾照都不一定;修理汽车时没钱交费,于是找了个形象彪悍的同伙儿冒充警察,这才把修理工唬住;收钱也没个票据,只是记下了长长的名单。
如此一条回家路,充斥着太多不靠谱因素,甚至有些荒诞,然而,大巴却开动了,保姆们都上车了,曹俐也赚到钱了。
这荒唐的“互利共赢”究竟为什么会实现呢?
很简单,因为这是春节。
毕竟,异乡是没有春节的。
在这个“回家”的故事中,曹俐一直试图置身事外,却无法做到。
狗哥讲起村口树下等待自己的父亲,把流浪的女儿讲到落泪。
一遍遍地,曹俐被大家质朴的乡情打动,正当观众以为她终将踏上归途时,她却对大巴招了招手,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谢琴的故事。
她为女儿的上海户口而匆匆改嫁,不料丧夫,因而拿到了救助金。
每天辛辛苦苦的劳动,不过是希望自己和女儿能在上海生根落脚。
然而,当她发现女儿被富人包养,并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么,谢琴留下来的理由也就不复存在。
同样荒唐地,她决定挤上曹俐的大巴车:“算我一个,回家。
”细细品味这两条线,我们会发现曹谢二人围绕着“家”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关系。
归,还是不归,这个决定极其艰难。
曹俐的父亲已经去世,人不在了,那家还是“家”吗?
离开阜阳这么多年,她的穿衣打扮、语言口音、思维方式等等,可谓从上到下各个细节都已被城市塑造。
果真回去了,还能够再次融入吗?
谢琴的女儿青春貌美,又有男人愿意为她花钱,她在城市里过得很滋润,此时此刻,倒是母亲的价值观显得保守。
谢琴步步为营地自我改造,吊桥上有她的自行车辙,灶台旁有她的指印,她在这城市穿行,留下了太多,可思想上却仍是自食其力的逻辑。
漫长岁月,她终于发现自己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种顿悟是痛苦的,正如她在大巴上啃馒头时夺眶而下的泪水。
《到阜阳六百里》的乡愁是相当深刻的,它形成冷静节制的影片气质。
正如金马奖评委会对该片斩获“最佳原著剧本”奖时的评语:“以生活化的内容写尽大城市里异乡客的孤独寂寞,观察入微,体贴细腻。
”我想,这或许是受到了本片监制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的影响,二者共享着同一种诉求——与时代对话。
曹俐的乡愁是错位的,被消解的,甚至从不存在,事实上,她也愁,愁自己没钱,最后,她是在用老乡们的乡愁赚钱,并且赚得心安理得,毫不愧疚。
本片最残酷也最精准之处,便是将“愁”与“乡”分割开来。
当然,这种现状是与大规模打工潮本身息息相关的。
打工者很容易涌入城市,可是户口问题不能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不能解决,于是衣食住行都受到限制,他们只能徘徊于城乡之间,占据一个暧昧的位置。
如此下去,正是打工者群体两边不靠、被迫悬浮的结局。
一位阜阳阿姨找曹俐买票,曹俐把她的名字记下来,便收了钱。
阿姨想要票据,曹俐说,这就是花钱买个座儿,都是老乡怕什么。
阿姨觉得不妥,坚持退了钱。
农村社会讲究“人情”,村里人彼此熟识,只要沾了“老乡”的名头,就相当于有了人格担保;城市则重视“契约”,没有票据就可能是坑蒙拐骗,即使是老乡也不可轻信。
曹俐虽是为狗哥联络老乡,却也深知没有票据的荒谬之处,于是才有了她面对质疑时的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可见,这个群体早就深陷于现代契约社会的文化伦理之中,她们根本无法归去,这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阜阳》能够深刻地书写乡愁,甚至超越乡愁,以至“反乡愁”,得益于其摄影机对特定社群的困境揭示:不是不能回,而是不想回。
她们真正想买的“座儿”,也许并不在春运列车上,而是在城乡之间,在户口簿里。
说到底,艺术电影的主题就是展现人类困境,这也是现代主义的重要遗产,他们必须追问:是什么令我们如此卑微?
又是什么令“常情”扭曲错格?
在这个意义上,谢琴反复擦拭的鸟笼成为极好的象喻。
她的眼神空洞却又淡定,阳光射入笼内,在缝隙间投入阴影。
谢琴仿佛在阴影中看见了自己,这就是谢琴们所处的“位置”——尴尬的灰色地带。
鸟笼是如此一个禁闭的空间,笼内笼外似乎视线相通,却又泾渭分明,每当这只鸟想要飞出去时,便总会卡在栏杆的缝隙处动弹不得。
如此的困境传达,又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实现了精神对接。
与“鸟笼”意象的空间特征相应,《到阜阳六百里》展现了有特色的镜头语言,因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导演邓勇星将镜头始终锁定在破旧狭小的里弄空间内,天花板、天窗、地板的存在,鲜明地制造着边框对人物的挤压感,而安静的摄影机则旁观着这一切,仿佛“上帝之眼”,有明确的纪录式现实主义诉求。
同时,影片中两次出现的遮挡镜头也值得关注。
一次发生在谢琴去美发店给女儿送毛衣,镜头由美发店内部打向门口,女儿的身影留在画面上,而谢琴则被建筑物遮挡。
相似地,另一次发生在曹俐说服一位阜阳大姐买票时,街道上的站牌把曹俐的身影挡住。
两次遮挡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在城市空间中穿梭的异乡客终究会归于“无名”,她们终究会消弥于日新月异的水泥丛林,因为她们的名字飘泊无依,无所附著,她们无法被整合进历史叙述之中,成为冗余。
恰恰是在这个角度上,《阜阳》展现了其难能可贵的价值,它聚焦这个挣扎在历史缝隙处的社群,并给予她们发声的机会,这才是直面现实的“纪录精神”。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本来的创作初衷正是拍成一部纪录片。
邓勇星坦言:“我其实在上海工作六年多了。
2008年,我看到报纸上有个报道,讲一群安徽阿姨要回家过年,但买不到票,就自己拼了一台旧车,凑够人数后开回了安徽。
这件事情很小,但给我印象很深。
大家都经历过春运,可以想像那样一群人,为了回家而绞尽脑汁的样子。
她们离开的背影,在我脑子里久久丢不掉。
就决定从这个背影出发,先拍个纪录片,记录这些阿姨平时在上海的生活。
她们中有些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阿姨就在我们公司里服务,我们天天和她相处,一直追着她和她的同乡人拍摄。
”事实上,本片的诸多演员均是非职业的,她们就是普普通通的阜阳保姆。
“当我们接触阿姨的时候,发现生命本身都值得我们很平等地去看待,不需要在影像或结构上面去制造这样的对比。
好像是说,他们是属于这样的人,有一种这样的生活;我们是那样的人,有一种那样的生活。
”在“平等”的主旨之下,导演没有选取陆家嘴一带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刻意制造高低对比,而是十分平静地停留在弄堂深处,并且较多使用长焦镜头,避免打扰到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状态。
“如果以阿姨的生活为主,我们就以同一个水平,同一个视线去看待。
”吕新雨曾说:“在中国,纪录精神是一种底层精神。
”面对现今的经济链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阜阳与上海之间的六百里路,那不再是“逃离魔都,重返桃花源”的浪漫旅行,而是尚无解决之道的“鸟笼”式困境。
作为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级市,安徽阜阳因劳动力输出而闻名,阜阳保姆更是“闻名中的闻名”,而城市化的神秘之处正在于它是一种流动性建构——昔日火车站边懵懂不觉的少女“香雪”(铁凝《哦,香雪》),也许正是今日都市中孜孜不倦的“曹俐”,这种变化是由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因此,它的呈现方式也就更为复杂。
曹俐入住里弄的翌日清晨,《阜阳》以谢琴阿姨为线索,展现了一连串阜阳保姆清晨工作的镜头。
这组蒙太奇洗去了压抑苦闷的老调子,转为明亮宁静的风格,她们的肢体动作娴熟有序得就像本地人,令人回味。
在当下语境内,这“都会的早晨”不再是3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血泪斑斑,阜阳保姆们的“囚笼”也不再简单地指向“阶级”与“剥削”。
事实上,底层的表情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悲情正在渐渐洗去,更多的则是源于无处为家的茫然。
既然如此,安于笼内也就成了自愿选择。
曹俐背井离乡多年,她与原来的邻居街坊们早已变得陌生,况且,老父亲不在了,家也不在了,那么,离上海六百里的“阜阳”是否也该随着记忆一同被洗刷呢?
阜阳还是她的家吗?
曹俐终究没有登上归途巴士,而是拿着狗哥的分红,回到了那个阴暗拥挤狭窄的房间。
打开窗户透透气吧?
对于那个咫尺天涯的“阜阳”,除了继续遗忘,别无他法。
她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已经属于城市,身为异乡客却并不怎么思乡,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漂泊者:无根,也无方向。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我的心呀,你孤独的笼中鸟》中写道:“你被关在狭窄的铁笼中/在那里,你安静一些吧/且莫妄图冲出铁笼/那样你会伤害你自己/鲜血将会流尽/或者你把自己撕碎吧/你会落下致命的创伤。
”对于一只习惯了“笼子”的囚鸟来说,它的飞行是否还有意义?
是冲出铁笼,还是把自己撕碎?
也许二者的代价都太过沉重。
正如本片英文名Return Ticket所指示的: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that is a question.
《到阜阳六百里》以春运返乡为背景,叙写漂泊异乡之人的乡愁,无乡可愁只剩愁,无愁可愁终返乡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处境。
这是一部只有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打拼过的人才能深切理解的电影,更是那些经历生活艰辛,见识人情冷暖的人才能体会其味的电影,看的很苦很涩,却很真实,很感人。
本片的监制是侯孝贤,片子笔触冷静沉着,叙事温柔细腻,故事很小很感人,虽不是什么大制作,但镜头构图光线气氛做的都很好,几位演员也是真情出演,很棒。
具体的感受我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吧,小舞舞心塞四星推荐。。。
《到阜阳六百里》,这个片子第一次听到是在前两年的金马奖上,得了金马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编剧里面居然还有秦海璐,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阜阳”这个地名,因为曾经操作过一个地产项目广告就在阜阳,当时就记住了这个片名。
影片讲得是阜阳人秦海璐主演的女主角曹莉,在深圳做服装厂生意失败后,到上海投奔老乡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洁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乡阿姨谢琴家。
春节前,狗哥弄到一辆破旧的汽车,想翻修后好载客回家,从中赚钱,曹莉负责找乘客,而潜在乘客就是身边一群做家政保姆的老乡阿姨。
影片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物和细节很饱满。
特别是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与其同住的的阿姨。
阜阳,一个离上海只有六百里的地方。
但是对于曹莉来说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她因为年少未婚生子与家人闹翻,为了逃离家人与父亲的独断而离家千里,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曹莉一直没有回家。
她一人只身去了深圳,后面辗转到了上海,即使到了离家只有六百里的地方,一样也回不去,因为她的家人都已不在,父亲去世,儿子也看不到,也没有归属,家,在她转身那一刻已经回不去了。
秦海璐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演小人物已入化境,比如她在坐在烧烤摊上喝啤酒一饮而尽的豪爽;当听到父亲生前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了等她回家每年守在村口小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到这些话,她只是流泪而没有痛哭,因为多少辛酸和乡愁都是这么无声的咽进肚子里的。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谢琴”,代表的是许多中国大妈和妈妈的形象,她们坚韧、市侩、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没有多少文化却是把生活过成道理的人。
她结过两次婚,为了抚养女儿,与一个上海男人结婚又离婚,远离家乡,住在阴暗的小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小区去做定时保洁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拆迁房款与前夫亲属争得头破血流却不依不挠,为的是给女儿争得更多钱,却不愿给女儿诉苦,她说现在子女“你们是不懂老人的心”啊……对于她来说,女儿过的好就是她一生奋斗和生存的理由,但是在一个下午,当她敲开豪宅社区里的一户家门,要进去做保洁时,却发现开门的是穿着浴袍的女儿,整个人生的信念都崩塌,她再也没有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她选择了坐上回家的汽车,并且再也不回来。
唐群饰演的“谢琴”角色特别到位,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保姆大妈或者清洁工阿姨,很难想象之前她都是演富太太富贵人物的,有一幕是她在知道女儿当了小三后伤心搭上回家汽车时,悲伤呆滞的咬着馒头,看着外面大城市的繁华渐行渐远时,空洞的眼神,已经说明了心理信念的崩塌,这个时候只有回家,也行才能装得下这么多年的心酸与飘零。
听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看到春运的图片后,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白描式的镜头,饱满的钢琴配乐,安静却不沉重,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讲了这么一个关乎回家却不止是回家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部这么接地气的电影,是台湾人拍的,监制是侯孝贤,让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温暖清净的颜色。
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了家”,“回家”永远是牵绊着中国人的话题,前阵子特别火的豆瓣日记有一篇是说“背井离乡,离家千里是为了什么?
”,引起了许多人的感触。
年轻人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自由、梦想,而老人或者父母辈的人,可能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即使去大城市,也是移而不入,因为家永远只在自己牵挂的地方。
而对许多国人来说,离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 微信号:banjianshuwu】
托电影节的福,看了这部《到阜阳六百里》,我想这一定是自己近年在影院看到最好的电影。
如果要打分,我打满分。
我知道题材怎样与影片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你见到有人如此真诚地描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你也很难不被打动。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依靠出卖信仰得生存的魔都。
狗哥在此地锤炼多年,修得一身的痞气常能助他蒙混过关;谢琴的女儿试着卖力气讨生活,但最终也找到捷径;最可悲的是谢琴老阿姨,让女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是她仅存的信仰,为此她可以忍受各种艰辛和屈辱,而现实无比残酷,当她发现自己以命相维持的东西已经消失的时候,信仰瞬间崩塌。
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这部电影是积极的,因为至少证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分群体。
必须承认在对待外地打工者的问题上,上海人正表现出一种无知,以为假如他们不来,那双方的生活环境都会好很多。
更可悲的是这种毫无理智的声音控制着发言权,隔离了基本的尊重,更不谈尝试性的关注或思考。
而这一切竟被一个台湾人看在眼里。
台湾导演向大家介绍,整个电影源自一幅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
他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镜头里。
一辆破旧不堪的老式公交车,满载着等待重整旗鼓或就此偃旗息鼓的斗士,在城市繁忙的车流里,往六百里外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艰难前行。
至于片尾的字幕,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反正不用去看,每个人都能为它写上自己心里的结尾,这并不难。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移动电视在放一个叫做《上海协奏曲》的MV,郎朗在琴键上忘情地挥洒,画面中不时能看到机场,磁悬浮,外滩陆家嘴,F1,还有光鲜的白领和欢乐的小学生,而我脑海中所浮现的却从未出现,恍然两座城市。
或者说,这些已经是协奏曲的全部音符,而那些,则如同台下的交头接耳、咳嗽声以及手机铃响一般,属于杂音。
很多人以为这部片子讲的是回家,表面上是,其实不是。
内核上其实讲的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而来的相生相杀。
为什么?
听我慢慢道来。
在说原因之前,先来看一下电影的故事叙事。
叙事其实比较简单,线性叙事,没有太多的花哨套路。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一辆废弃的大巴拉老乡回家来展开。
主要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钱。
几个人物都是缺钱的主,曹莉生意失败缺钱,狗哥KTV底层,九儿弟弟上大学也要钱,矛盾设置比较充分,怎么解决矛盾?
九儿发现了废弃大巴,接下来修车、卖票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在整个影片中,开大巴回家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个工具,像是一辆车,那么承载的是什么呢?
是千百年来父辈与子女间的隔阂,互相不理解的难题。
这个可以从两个主角的设置来一窥究竟。
曹莉,子女辈的代表,当年父亲以断绝关系来反对她和混子的感情,而曹莉一意孤行,结果被混子骗,生了孩子,还被抛弃,父亲到死也没能见她一面。
谢琴,父母辈的代表,含辛茹苦自己一个人打拼吃尽苦头,做钟点工,二婚,为争拆迁款被打,只是为了给女儿多弄些钱,口头上说着不想让女儿知道为她吃的这些苦,可心里怎么会不想呢?
在看到女儿居然被别人包养,根本不需要她了,她存在的意义和心理的防线彻底崩塌。
她所吃的所有那些苦,也化为鸿毛,随风而逝。
两个人物,两个群体,彼此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诉求。
父辈们总是拿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人生经验,教导、管制、限制子女们要走的路。
而青春期叛逆的子女们总是会不走寻常路,把父辈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勇敢地撕破父辈们经验所密织的罗网与牢笼。
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烟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与驱力,像是不同的烟花,有的是钻天猴,有的是二踢脚,而有的则是彩珠蛋,大地开花,滴滴金。
生命开始燃烧的那一刻,就有了自己的驱力,而父辈们总想改变他们的路线,驱力小的还好,驱力大的,那基本上属于螳臂当车,被子女气的丢了半条命也是常有。
而该升空的就会升空,该爆炸的也会爆炸,在夜空中绽放自己生命的绚烂与惊响,噼里啪啦燃烧过后,化为星星点点的灰烬,尘归尘,土归土。
而永恒不变的,只是那深邃暗蓝的夜空。
词曲:深白色演唱:黄端妤如果明天愈来愈清楚回忆是否就开始模糊如果在远方找到了归属对你的思念会否失去温度离开是为了重逢的幸福重逢却忘了该如何相处我没有想过 当我真的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 却步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是否还会怀念记忆中味道你那不变的美好我从不曾忘掉却开始无法走出相同的 步调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是否还能像孩子般的依靠世界是一个笼牢我努力的奔跑何处是我最后的 落脚
平淡的镜头,平淡的表演,平淡的情节,平淡的人物。
一切的平淡放在一起,炸开一部完全不平淡乃至惊艳的片子。
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啊。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小人物,越边缘越渺小越好。
这些“小人物”全都有着夸张的代表性,作为原本猎奇的谈资一下子冲入人们眼中,真正的“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最初以为阜阳是导演的家乡,但后来看到导演是台湾人。
可能只有真正地爱着人们,愿意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处尘埃的人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
什么是“小人物”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先是生存。
生存在夹缝里,生存在废墟中,生存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
他们安静地生存,安静地承受,安静地妥协,安静地活下来,过完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位导演看到了他们,他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
就如这里有一片荒原,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工具性已经涉猎到了这片荒原,导演和“小人物”们一起让荒原开出了花。
所以全片才如此安静,所以才悲伤得可怕。
拍“小人物”是为了提出问题的,不是为了呻吟生活不易,不是为了感慨你自己为他们附加的忍耐煎熬和苦楚的心路历程。
谈什么叛逆和反抗,谈什么爱与自由诗和远方,真的俯下身,才能看到群像上积满的一层灰垢。
真正的关怀是什么样的,《到阜阳六百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大坨子 个人公众号: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除了硬核哲学,还有诗和爱情。
真正的好电影需要接地气。
我说的并不是一定要反映底层生活或者聚焦平凡,而是创作者尤其是编剧导演能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生活的枝丫和细节中,只有沉下去,才能捕捉到生活表象下面的暗涌,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真实的立体的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和情节。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没有多线叙事没有峰回路转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打工人的打工和生活,平淡平凡却又暗潮涌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回不回的矛盾,生活的失意,职场的失意,父女的心结,母女的代沟,职业歧视,打工人的狡黠等等,通过女主角的视角,通过女主人公自身以及经历的形形色色的阜阳老乡,像一副现实主义油画,慢慢摊开。
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你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下打工人的心理状态,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实。
第五代导演或者之后成名的导演,大多很难再拍出这样的作品。
还好,还有贾樟柯,还有李睿珺……
太过抑郁,有抑郁症的,请谨慎观看。
写实.
来看秦海璐的
冲着候孝贤监制去看的,实在忍着才看完。这个片子还在金马奖拿到了奖?一群台湾人班㡳弄的戏,说明台湾人不了解改革开放的大陆,更说明内地编导们太缺少思考力,对中国城市与农村人的挖掘过于概念化。只能打2星。秦海璐的表演尚好。片子一再强调小人物乡愁、温暖,我们看到的只是“愁”钱、愁没融入城市的家与房子,内心深处巴不得远离“乡”下的一切。首先,中国沒钱上大学问题早不存在了!编导沒生活、不要臆测人生的困境。急速发展的中国现实从来都是极复杂的,写春运也好,农民工、保姆月嫂也好,请不要简单标签和脸谱化的堆砌。编剧可以没想象力,但不能没有思考力。主题不明人物扁平、根基不牢的主线,何谈纪录生活?而且镜头质量也差。
看的太难过了,赚钱不易啊。哪怕看上去和上海人无异了,毕竟还是异乡打工还是没有归属感,活着太不容易了!秦海璐这个角色也是可怜人,阿姨演的真好,最后吃馒头那段看哭了。
很一般,湾湾是拍不出那种腔调滴〜
几个男配角表演风格接近春晚相声小品。群众演员说的方言都不是阜阳的。反应的社会问题是,打工者外出赚到一点钱,但家庭关系都出问题了。
过誉
聚焦沪上外地人(安徽阜阳人),也是底层百姓的生存图景。600里不长的距离,承载得是复杂难言的心理。回家与否,说到底在于心中有无牵挂。秦海璐角色代表了很多异乡人,内心难以真正融入,流泪那段表演极好,但糟糕的台词和过度的配乐整得像春晚上冯巩朱军的小品。现实题材蜻蜓点水,整体力度还是欠缺
这片儿在Moma放了一年我终于捞着看了~我省人民一向为一线城市家政业贡献良多,尤其大上海,多数都是皖北人。阜阳在省内口碑也不算好。不过这片儿还是戳到我了,还有那虽然不太一样仍旧有些熟悉的乡音。搞的我直到出演职人员表还在掉眼泪。情感原因加一星。上海安徽和北京。sigh>.<
偷来的客车 不会说话的哑巴司机 破灭的憧憬 载着逃离回故乡的人们 各怀心事 售票员却早已无家可归 因为 往日熟悉的街头早已无人等候
1.最后的社会主义主旋律一点也不好。2.缺头少尾的一部苦情尿片。
试图深刻,感觉却只是拼贴
开篇让我想起秦海璐很多年前那部《榴莲飘飘》,不过比之少了冷漠绝望,多了平静和解;内地电影女演员里,秦海璐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唐群凭此片拿金马奖最佳女配也是名副其实;依然是讲“回家”的故事,但总有人此生再也无家可归。
《春风沉醉的夜晚》、《到阜阳六百里》、《钢的琴》、《万箭穿心》...烂片成堆的华语电影里每年都能有一两部写实主义佳作。回的是家走的是心,不变的是拷问了几代人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过得如此辛苦?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把民众幸福感而不是鸡的屁放在第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总关情。
关于底层和回家的电影。台湾电影人描画大陆,虽然“轮廓”很像,且诚意不缺,但总是雾里看花,似真还假。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外面的电影人想看透却看不透,里面的电影人看得透却不愿看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深入到群体子宫的片,虽然力道离打穿还差点,已经很好。为女配的精彩演出加一星。
三星半,回头补。
有什么话要带吗?
小成本拍的小人物,一直揪心会不会是一出惨剧,结果确实大团圆,现实依然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