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部电影应该都忘不了这篇感人的演讲稿。
小译一下,多有不足。
Good morning, it’s an honor to be here. 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在此演讲。
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 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曾经写道: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 失去的艺术并不难掌握。
太多事物仿佛准备好,离我们而去。
那么这样的失去,也并非灾祸。
I am not a poet. I a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 我并不是诗人。
我只是一个患有早发性阿兹海默症的病人。
这个身份让我开始学习失去这门艺术。
我失去了优雅,失去了目标,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则是记忆 。
All my life, I’ve accumulated memories; they’ve become in a way my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 The night I met my husband, the first time I held my textbook in my hands, having children, making friends, travel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I accumulated in life, everything I worked so hard for, now all that is being ripped away. As you can imagine, or as you know, this is hell, but it gets worse. 我的一生积累了各种记忆。
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们已经成为了我最珍贵的财富。
我与丈夫相识的那个夜晚,我初次拿到自己编写的教科书之时;我生儿育女,结交挚友,周游世界。
此生积累的点点滴滴,拼命付出的收获种种,如今都在与我渐行渐远。
也许你有所了解,或者你可以想象,这种感觉如同深陷地狱,并且逐渐恶化,越陷越深。
Who can take us seriously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who we once were? Our strange behavior and fumbled sentences change other’s perceptions of us and our perceptions of ourselves. We become ridiculous, incapable, comic, but this is not who we are, this is our disease. And like any disease, it has a cause, it has a progression, and it could have a cure.当我们变得与过去的自己大相径庭,还能有谁认真相待?
我们举止怪异,谈吐结巴,变得让别人大跌眼镜,甚至让我们自己都感到陌生。
我们变得滑稽可笑,变得笨拙无能。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我们。
只是这种疾病把我们变成了这副模样。
和所有疾病一样,这种疾病也有根源,有发展,也一定会有办法治愈。
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know I’m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种境遇不会在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身上重演。
但是至少此时此刻,我还活着。
我知道,我还活着。
我还拥有我爱的人,我还拥有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的梦想。
我因为自己无力维持记忆而自我责备,同时我也拥有着纯粹的幸福时光。
请大家不要觉得我在备受痛苦折磨。
我没有遭受痛苦。
我只是在奋力抗争,让现在的自己尽量存在于生活,让过去的自己尽量存在于现在。
So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于是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珍惜现在。
It’s really all I can do.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全部。
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对自己求全责备,也不催促强求自己通晓失去的艺术。
One thing I will try to hold on to though is the memory of speaking here today. It will go, I know it will, it may be gone by tomorrow. But it means so much to be talking here today like my old ambitious self who was so fascinated by communication. 但有一件事,我会努力记住,那就是今天在此的演讲。
我知道,这份记忆定将消逝,也许明天,它就会消散全无。
但这次演讲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让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那个雄心壮志、深爱语言的自己。
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 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于我而言,它已是整个世界。
Thank you!谢谢大家!
最近在补摩尔的电影,很喜欢《still Alice》,感动、难过但却有力量。
片子爱丽丝的演讲让人感动于人对世界的渺小,人对爱的人的伟大。
而真正让我深思和不断回想的是片尾小女儿对母亲念话剧《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国》里的独白内容,nothing' s lost forever.这段台词是话剧天使在美国里第二部分《重建》里第十章的内容,话剧近7个小时,内心感受由苦恼、挣扎、坚定、抗争最后到释然的变化过程。
话剧虽长但很值得看。
附上B站地址链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51924爱丽丝的演讲稿:Good morning, it’ s an honor to be here.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The art of losing isn’ 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and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 "I am not a poet. I’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 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Then her speech papers fell on the ground)Em, I think I will try to forget that just happened.(She joked after picking up the papers)All my life, I’ve accumulated memories. They’ve become, in a way, my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 The night I met my husband, the first time I held my textbook in my hands, having children, making friends, travel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I accumulated in life, everything I’veworked so hard for, now all that is being ripped away. As you can imagine or as you know, this is hell, but it gets worse.Who can take us seriously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who we once were? Our strange behavior and fumbled sentences change other’s perceptions of us and our perception of ourselves. We become ridiculous, incapable, comic. But this is not who we are. This is our disease. And like any disease, it has a cause, it has a progression, and it could have a cure.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know I’m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na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So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It’s really all I can do.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One thing I will try to hold on to, though, is the memory of speaking here today. It will go, I know it will. It may be gone by tomorrow. But it means so much to be talking here today like my old, ambitious self who was so fascinated by communication.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Thank you!早上好,很荣幸能来到这里。
诗人Elizabeth Bishop曾写道:“失去的艺术并不难掌握,很多事情看起来终究会失去,这种失去并不意味着灾难。
”我不是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患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普通人。
正因为如此我发现我每一天,都在学习失去的艺术,失去了我的理智和方向,失去了目标,失去了睡眠,然而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记忆。
我会试着忘记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一生,都在累积各种各样的记忆。
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最珍贵的财富。
我遇见我丈夫的那一晚,我第一次拿着我写的教科书的时候,有了孩子,交了朋友,环游世界。
每样都是我生活中的累积,都是我如此努力工作的原因,现在这一切都被剥夺了。
你们可以想象或者你们也知道,这简直就是地狱,然而情况还在变糟。
我们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谁还能认真地对待我们呢?
我们怪异的举止和笨拙的话语改变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变得可笑、失去能力又滑稽。
但这都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这是我们的病。
和其它疾病一样,它有某种原因导致患了这种病,同样会有一剂良药治愈它。
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不用面对我正在面对的一切。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活着,我也知道我还活着。
我有深爱的人,我还有我人生中想要完成的事情。
我责怪自己不能记清事情,但每一天我都经历着纯粹的幸福和愉悦。
请不要认为我是在经受痛苦,我并不痛苦,我是在努力挣扎,挣扎着融入、挣扎着和曾经的我保持联系。
因此我告诉自己要活在当下,这确实是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了。
活在当下,自己不要被击垮,不要为了掌握失去的艺术而把自己击垮。
尽管如此,我会试着记住今天在这里的讲话。
它会消失,我知道它会。
也许到明天它就会消失,但今天在这里讲话对我意义重大,就像以前那个雄心勃勃的我总是被交流所吸引折服。
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这对我而言有非凡的意义。
谢谢大家!
《Angels in America》小女儿的独白台词: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God! It’ 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 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an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frightening.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 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spinning.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Cause nothing’ s lost forever.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At least I think that’ s so.坐晚班飞机去旧金山,追着月亮,划过美国。
上帝!
我已经许多年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我们就会到对流顶层,在完美的无风带,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见我们去过那儿,飞机飞跃对流顶层,这安全气流带,在臭氧外层边缘,那是零散破烂、有很多碎片,就像旧粗棉布一样破旧,那可让人恐惧。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我有看到这种东西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从远在下方的地球上。
由于饥荒、战争和瘟疫而死去的灵魂,它们飘舞而上...像反向的跳伞员、都双手叉腰、旋转上来。
这些逝去的灵魂,手挽手、脚靠脚、组成了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这些灵魂是三原子的氧分子,是臭氧层的组成,外层边缘吸收了它们,得到了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上,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遗留在身后的(东西),同时还梦想着前行。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通常对此类让我一直泪目的电影我会给很高的分,这部也不例外,但豆瓣评分比我预想的略低,也难怪,这是一部剧情太过简单的电影,讲述了一名生活美满事业有成的高知女性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后的故事,没有人背叛,没有人死去,甚至没有人歇斯底里。
就这样淡淡地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朱利安摩尔用精湛无暇的演技,丰满而流畅地撑起了一个悲伤却平淡的故事。
可能年岁渐长,就会被这种表面平淡内里情感波涛汹涌的故事所征服。
很多感情是到了某个阶段才能理解和触动的。
影片前半部分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女主人公发现自己的病情后,痛苦的同时,最先担心的是对孩子们的遗传性,作为一个母亲的焦灼,与得知大女儿结果为阳性之后,那情不自禁的“I'm sorry...I'm so sorry”让人潸然泪下。
这是对女主来说最大的悲剧,剥夺了她最在意最骄傲的东西,她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语言研究方面的才华骄傲,而她最先失去的那些在嘴边的词汇,她为自己培养的优秀孩子而骄傲,尤其是大女儿和儿子,但却将患病的基因遗传给了大女儿。
而这种悲剧和痛苦,又很难表现,因为它是内在的,是难以言说的。
而电影却通过内敛又得体的方式,将女主从原先作为语言学教授演讲时包括在生活中对高级词语的选择,优雅和幽默的说话风格,到了后来最简单的词都无法表达得出的笨拙与沮丧,(包括最后吃冰激凌时喃喃自语说我曾经很优秀类似的,让人微笑泪目)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对孩子们的爱则更是无形地体现在所有的细节中。
从对自认为不成器的小女儿欲言又止地督促,到对大女儿的愧疚,到因为无意中看了女儿日记而与女儿发生口角的自责与不安,还有那抱着外孙的开心与局促,在结尾之前,都没有提过爱这个字眼,可是正如那曾经家庭在海边的录影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她对孩子们的爱。
而孩子们也是爱她的,虽然各有各的方法,无论是一副精英面孔对小妹妹各种不满的大女儿,还是忙碌学医的儿子,尤其是那个看似叛逆,却在最需要的时候承担起照顾母亲重任的小女儿,孩子们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也同样是溢于言表的。
丈夫就更不用说了,耐心的陪伴、关心与照顾而没有烦躁,最终在不得以交付给小女儿时的痛哭,同样是中年男子最深的无奈。
所以,当最后小女儿给母亲读完《Angels from America》中那一段轻灵又跳脱的文字,问她是否明白其意思时,母亲喃喃地说道,love, it's about love.So is this beautiful story.而关于女性主义,则更多是朱利安摩尔所展示给我的力量。
看过零星几部她所出演的不是很大众的影片,几乎不是女性题材,如《时时刻刻》,就是同性题材,如《孩子们都很好》或《被拒人生》等,出演女主,关注社会中的可能不是热点,但却是与女性或弱势人群息息相关的问题,然后以精湛的演技去打动更多的人,演员本身是这样,still Alice中的女主这个角色也是一样,凭借自身努力取得事业成就,倾注心力养育子女,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有着良好的管理,在得知患病噩耗之后,在痛苦中积极地开始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自己减缓病程,并且,自己去看过疗养机构,甚至做出了让自己放弃人生的一系列准备。
悲伤又不是冷静,包括那放弃人生的选择也不是认输,而是认为当自己回答不出那些定义自己与家人的问题时,便不再是自己,因此希望能够体面地离开。
(那段忘记卫生间而不小心失禁的剧情,短短可能不到两分钟,细致入微的演技感人至深)她并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依赖或给身边人以负担,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关照自己。
Alice患病后的那个演讲是在我看来后半部的高潮,是唯一让Alice说出了在其他所有情节中都只能靠演技演出的角色内心。
不是依赖外界定义自己,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遵循自己内心的ambition,去争取,去fight,这种力量,才是女性主义的应有之意。
原初Alice认为,是自己的那些美好的记忆与能力,定义了自己。
因此如果自己记不起所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就不再是自己了,而又不希望丧失尊严地活着,她给未来病情加重的自己安排了放弃人生的一道道工序。
而当那一时刻来临,却机缘巧合被打断了,未来那个病重的自己也就未能按其之前所愿离开人世。
当记忆消失,感情退去,才华与能力全都消逝,还有什么留下呢?
在小女儿的陪伴下,那个已经吐字不清的Alice,说,还有爱。
而那个吐字不清,懵懵懂懂的Alice,还是曾经那个Alice么?
显然片名在最后出现就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Still Alice。
这不是一个罕见病,所以导演也没有做科普的必要,所以影片主要讲的就是女主最后艰难地说出的那个词 爱。
这是一个很美满的家庭,女主夫妇都算高知,儿女也成才,只有小女儿只是不愿上大学而已也并没有什么离谱的顽劣,有自己的追求并为之努力着没有什么不好。
有几个细节当女主确诊自己的病症后最关心的是孩子们有没有被遗传这个疾病,大女儿电话中说自己有携带患病基因后女主很内疚连着说了几句对不起,大女儿显然有点怨的,听了很心痛。
女主病症还处于初期时家庭聚会为大家准备饭食,没有一个人把女主当作病人,只有小女儿不厌其烦的回答妈妈的问题,帮着一起准备,和妈妈聊天聊自己,聊妈妈的病情问妈妈患那种病是什么感觉?
大女儿生娃,丈夫叫女主一起去医院,女主说想穿那条绿色的,丈夫并没有关心女主的品味和喜好,自行拿了衣服帮女主迅速穿上。
大女儿生了宝宝,女主作为祖母开心的想抱一抱,居然一家人讨论后才勉强同意,没有人了解一下女主病症的阶段和可能的危险吗?
是连个孩子都不能抱一下的吗?
试想女主当年也是对自己的孩子这般真爱她小心呵护的,而此时被珍爱的孩子自己有了孩子后对妈妈的态度,还挺令人失望的。
女主睡着了,丈夫和两个孩子在一旁讨论怎么分配照顾女主的事,大家像讨论一个物件一样,没有人关心和询问一下女主的感受和想法。
顺带把小女儿骂了一遍觉得小女儿最没良心都没来参与一起讨论自己妈怎么处置的事。
这个没有参与讨论怎么处置妈妈的小女儿在跟妈妈聊视频,知道妈妈是一个人在家,连看互也不在时很担心。
丈夫带女主去吃冰激凌时,女主病症已经是中期了,显得不安和依赖,男主问她是否想离开这里,女主没懂像个孩子一样委屈的问 要走了吗我还没吃完。
男主并没有解释和再去征询女主的意见。
丈夫最终决定追逐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并不像他自己之前说的会带上而是不带着患病的妻子,小女儿知道妈妈没亲人在身边不放心,(不是没人照顾女主,完全可以找24小时看护的。
)选择回来守护妈妈,小女儿带妈妈去散步,给妈妈读书,读的那段我真的不知道在讲什么的,那段她应该是自己很喜欢读过很多遍因为是背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文字,问妈妈你喜欢吗它讲的什么,(女主彼时已经是病症中后期了已经没有办法正常说话了)女主艰难的回答女儿 “爱”。
女主那因为患病而变的呆滞不在智慧从容的眼睛有了光,小女儿的眼睛里也有相同的光,嗯嗯是爱。
这里很感动。
也说明失语失智失去身体也不代表就失去了心理感受和体会到爱的能力…女主确诊之后显然做足了功课了解这种病症的情况,所以她提前给自己录了教导自己自杀的视频。
她反复请求丈夫请假一年陪伴自己,(这真的相当不过分),因为她知道这一年自己还能自理还能思考最主要还 是自己,她想和相伴了几十年的最亲密的那个人在没有工作忙碌没有孩子要照顾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状态下好好相处一年,因为这有可能是以后唯一能清晰的知道爱和去爱的一年了,可是丈夫不愿意…所以如果这个世界对一个人来说即将失去的时候,难道不是唯有爱最重要了吗?
难道不是唯有爱才值得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的吗?
觉得这个病有点像人倒着活成孩子,慢慢丢失语言能力,行为能力,可是长大的孩子们却不能像自己小时候获得的爱那样给予爱。
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父母和丈夫和孩子的的关系。
重新思考了爱,深觉别人说爱就是陪伴,是的呢。
陪伴不仅是身体陪同着,还要为伴。
关于记忆之遗忘的故事多的是,然而只有这一出电影能够深深撼动我。
那种震撼虽然叫我流泪,却也叫人留恋不已, 毕竟遇到一套从头彻尾都好的电影机会不多。
那种心被揪住并良久不能释怀的感觉,是导演送给我的厚礼。
执笔不只为感动,亦为感谢。
正藉盛年的语言学教授被诊断患有遗传性的阿尔茨海默氏症,那是一个无法抗争的病症。
她要面对的除了是记忆的流失,还有自我的遗忘。
最初是忘记单字,后来是文字、语言的应用。
这对于念语言学的她已是极大打击。
她一生所学、所了解、所撰写,甚至所传授的学问,正逐渐在其脑袋消失。
并非即时的遗忘,是那种缓慢却没有规律的退化,那才叫人难受。
在你毫不知情下失去你所珍惜的东西你倒认命,你大可归咎于无从预备;可是如女主角般明知每天要面临流失却甚么也做不到,岂非更难过?
而这位病人,是对语言、对沟通有着如信仰般的热枕的人。
她将面临记忆的退化与遗忘。
叫她惧怕的并非单纯的失去,因为她已预知自己将不懂得甚么叫「失去」。
「失去」本身的意义在于「曾经拥有」,既然她不复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她连「失去」的能力也没有。
爱过的人、曾握在手中的身外物、自己的孩子,甚至乎自己本身,都将从自身消失,一点痕迹也不留。
到头来,体验「失去」的并非自己,而是身边的人。
女主角在阿尔茨海默症协会中的一场演讲当然是全出戏的焦点。
「在这一刻,我是活着的。
」最重要的是下一句:「我知道我是活着的。
」清晰知道自己活着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当下的存活是她知道的,无奈的是,她肯定这一刻会被彻底遗忘。
她声言自己并不觉得在受苦,只是在争扎、在奋力要自己真正地活着,至少能够与自身联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联系可还算是活着?
如开首所言,关于记忆力倒退甚至失去的故事多的是,却只有这出能够打动我。
大抵因为故事的重点就放在病者本身,不像其他的商业电影添加爱情或其他旨在催泪的故事。
如十年前那套受人喜欢的The Notebook,一般是关于失忆的女主角不过加插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性当然强可也因此而分散了焦点。
这出Still Alice情节简单却着重个人情感的演绎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感觉实在。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与女儿的对话。
幼女直接问了一句:「(失忆)是甚么感觉?
」简单的一句对白却足够营造关心、担心、以及心伤的感觉。
那气氛一直荡漾在电影中,直至结尾幼女抱着母亲那幕方慢慢淡去。
越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越考验导演的功力,聪明的他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手法说故事,这往往不被广用却是最能带领观众入戏的方法。
而导演的拍摄技巧予人第一身的感觉,带动着观众投入角色,如感同身受。
女主角的演技已不能单纯用「好」来形容,就是她那撒咒般的魔力揪住我的心。
她不演绎哭,却令人抽搐地哭。
泪水是我给导演的回礼,亦是对电影的祟高敬意。
年过50却依然清瘦的朱丽安•摩尔又一次在《依然爱丽丝》中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
她刚刚凭借此片拿下了第72届金球奖剧情片女主角的桂冠。
她已经不再需要那种大开大合的表演,凭借细微的表情都能征服影迷。
这个被影迷昵称为摩尔阿姨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影后,这一次,饰演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她把一位曾经事业有成、家庭完满的完美女人如何被绝症击中,又如何与之搏斗的故事演绎得无比真切。
阿兹海默综合症日益成为热门题材,无论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如此。
这种疾病有着残酷的隐喻色彩,它有一种安静的暴虐气息,它不破坏人的外在却一点点蚕食人的内心,它慢慢吞咽着一个人的所有尊严,让患者忘记朋友、亲人,忘记全世界,忘记本能,忘记自己。
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爱丽丝开始忘记如何拼写单词,开始在说话时磕磕绊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惩罚吗?
医生最终确认她患有早发性阿兹海默症。
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女人的生活根基开始动摇。
朱丽安•摩尔所演绎的这个角色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那种理性和隐忍的态度,她用一种平缓的、像是询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的语调与医生探讨病情,她在手机上写下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女儿的名字叫什么,等等,每天回答一次,以此检验自己的状况。
朱丽安•摩尔所选择的演绎方式让这个绝望中的女人没有显露任何极端情绪,却只有令人心碎的眼神,她把深不见底的绝望掩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下。
如果说,对于病痛带给患者的伤害只是第一层的拷问,那么《依然爱丽丝》在此之外又探讨了疾病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
电影把阿兹海默的伤害拓展至整个家庭,它不但破坏了病人的肌体,更侵蚀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电影中,当爱丽丝确诊之后,由于疾病的遗传性,她的两个三个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一个决定不去检查,另外两个查出一个阴性一个阳性,而其中一个女儿又正巧怀孕。
这个时候,这种单纯的疾病带来的不幸就演变成了一种罪孽,爱丽丝由一个病患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无辜的施害者,对于她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深重的打击,而对于家庭关系,也开始有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况味。
美国剧情片中有一类作品对于家庭关系有着深刻的解剖能力,《依然爱丽丝》虽然不属于这一类型中的典型,但是也通过这个绝症故事检视了家庭系统中的每个人。
丈夫该奔向事业还是顾及家庭,叛逆自我的女儿此时应该变得乖巧以陪伴母亲最后的清醒时光还是继续追逐自己的内心,当然,在彷徨和纠结之后,作为一部主流电影,它还是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结尾。
《依然爱丽丝》一直探讨的其实是尊严。
这种对于尊严的追求渗透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中,爱丽丝即使患病仍然坚持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去演讲去工作,每天把自己收拾妥当,给自己泡茶,为家庭聚会烹饪,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维护,对于一个人体面形象的保持就是对于尊严最好的注释。
当我们面对绝境,到底如何安放我们的尊严。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或许,不放弃对于尊严的追求,本身就是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
电影中最残忍的一幕莫过于爱丽丝决定自杀的场景。
她刚发病时,自己录下了视频,告诉未来的自己,当不知所措时就上楼找到那瓶药,全部喝下。
但最终,她看着这段视频,却一次次不记得要在抽屉里翻找什么,而当她终于拿到了药瓶,其实也根本无意识自己在做什么。
她根本就无法有尊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彻骨的悲哀。
当然,她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家人的陪伴下一点点走向混沌。
但毕竟,她与疾病挣扎、搏斗过,那个过程已经足以证明人性的尊严。
此刻突然觉得阿尔茨海默症或许是仅次于死亡的一种存在:你还活着,但是你已经离去,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失去的痛苦,面对面喃喃而语,彼此想表达的爱永远再也表达不出来,仿佛是内心最害怕翻起的那个离别的场景,一直难以平息。
试想一下,你会慢慢失去记忆,失去你原本的生活、社交、朋友,失去所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精彩和成就。
就像宣判了你的死期,它会步步地靠近,逐渐地剥夺,也许会慢慢来,也许会很快,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在明天睡醒,你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忘记了身边的人,你感受到正在发生,想要记住却无力抗拒遗忘,那种无力的感觉就像黑幕一样逐渐笼罩自己,最终会困在一个漆黑孤独的黑境。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那些独立的思想,因为那些独特记忆,因为身边所爱的人,当我们遗忘了,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无助和孤独。
正如一位美女哲学家Dr Swing所说:对抗遗忘的终极武器,就是用载体记住美好的,和过去的自己保持联系,告诉自己已经lived a full life,记住自己曾经完满丰富的人生。
而我们更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爱在当下,不保留地去表达去陪伴。
在他变成孩子的时候,继续陪伴着他,爱着他,守护着和他之间的回忆。
好莱坞的专业人士大概是从题材上、以及奥斯卡影后的名声和演技上对此片致敬吧,但作为观众来说,此片叙事平淡无奇,戏剧冲突相当俗套。
大概是美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本来就比较淡吧,我没有看出家人对主人公有多么深的爱,感觉只是在尽义务。
本片只能算是那种“唤起社会关注某种弱势群体”的宣传片吧。
跟以前的《雨人》《叫我第一名》这样类似的片子比太差了。
我几乎是全程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可能我泪点低。
看着爱丽丝近乎疯狂偏执地倒出玻璃罐里的所有东西只为找到那一样小小的东西的时候我是震惊的。
我的姥姥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天她也是这样疯狂地要打开一个抽屉,而那个抽屉上了锁,锁已经锈迹斑斑,抽屉根本打不开,我对姥姥说算了,别找了,肯定不在这个抽屉里,但是姥姥仍然很执拗地坚持要打开,她找来了扳手、螺丝刀撬锁,把我推到一边去不肯让我帮忙,对了,姥姥还有帕金森,看着她满头大汗颤抖地终于撬开锁之后把抽屉里所有东西倒出来,跟爱丽丝一样倒了个底朝天,但姥姥已经不记得为什么要开这个抽屉以及要找什么东西了,只是在一堆东西里一阵乱翻,当时年纪小,啥事不懂,现在回想真的好心痛。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最痛苦的是家人,病人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记忆,我姥姥曾经是护士长,到最后她连吃饭都不会,我每次去看望姥姥,她总会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而这时候她已经不认识其他人了。
不像其他讲述疾病的电影,整部电影色调光线出乎意料温暖明媚,反衬爱丽丝越来越糟糕的病情。
关于故事的叙述也是平淡自然,在音乐的烘托和演员的表演下更能触及内心,让人感动,往往越是平淡的生活越能从细微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爱丽丝自杀没成功后第一件事是问医生这个病是不是遗传性质的,还要让孩子去做检查,母爱伟大。
对于一个语言学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失语言能力打击更大了,偏偏爱丽丝摊上了,她的不甘和无奈也着实让人心痛,有一幕深入人心,爱丽丝抱着小婴儿温柔慈祥地笑着,而此时的她也需要像人们对待婴儿一样的对待,被爱被呵护。
又有几人能做到对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人有耐心?
这应该不是一篇影评,因为除了电影之外有太多的个人感情,全程基本都是揪着心,时不时也跟着红了眼。
电影之后,实在很想写一写。
片中的爱丽丝,让我想起母亲,三个月前永远离开的母亲。
母亲所患即是爱丽丝曾经赌气想要得的“癌症”。
那个爱丽丝口不择言的当口,作为观众,真的很想冲进镜头,抱住她的肩膀,很严肃且郑重地告诉她,“癌症真的一点也没有更轻松。
”是的,周围人会惋惜,会理解,来安慰,来开解,但是渐渐你会发现这些都是那么无足轻重,或者说,当生活真的比你想象得要糟糕的时候,再明媚的阳光也会失去颜色。
而那带来永恒黑暗的致命一击就是,面对生命离开时的恐惧和绝望,肉体的苦楚与折磨,以及对自己意识与肉体全方位的失去控制。
当生命最后只是显示屏上的一串波浪时,真正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脆弱与无奈,你甚至没有办法去选择体面而又有尊严地离开,当躯体慢慢失去曾经承载过的意识与自我控制,那么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母亲一如爱丽丝般美丽而优秀,可能在每个女孩儿的心目中,母亲都是完美的存在。
她独立、聪明、冷静、从容,我可以想出无数溢美之词来描述母亲,可是当一切的美好都停步于生活开始不可收拾地变得很糟与更糟的时刻,曾经的美好就是对经历者最大的刺痛。
母亲开始头晕,不能平稳地走路,时时刻刻都是天旋地转,哪怕只是下楼走个10米,都变得无比艰难。
一直记得我扶着她的手臂,走在她曾经无数次经过的小区路上,母亲非常难过地说:要是可以自己走几步就好了。
而二个月后,已经下肢瘫痪的她,坐在病床上,借着高高摇起的床板,看着窗外8月万里晴天,眼睛里充满着想念说:要是可以出去走走就好了。
我转眼望出去,只是觉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绝望的晴空碧天。
再一个月以后,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意识模糊的昏睡状态,偶然睁开眼睛,因为太过瘦弱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茫然地看着我,我总是说服自己,她知道我是她最爱的孩子,然后去抱抱她。
直至三个月前,当生命终于来到最后的节点时,真正看到它无与伦比脆弱。
写到这里,并不是告诉你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然后我们可以有借口地去胡乱的应付未来,反正它会变得更糟,迟早我会开始失去。
而是,就是因为生命如此无奈和脆弱,我们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利用每一个时刻。
利用每一刻生命并不是说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宝马香车,,正像爱丽丝在演讲中说的“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从容淡定地去寻找当下的自己,在过去即失去的每一分钟之后好好度过下一个分钟。
Live in the moment,让这个时刻的自己快乐,你真的不会知道,下一秒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所以,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朱丽安·摩尔有一种外表温吞内里却暗流涌动的特质,就像《时时刻刻》里,她的躯体虽是无力地躺在床上,周遭却有巨大的洪水在爆发。影片从来不是积极地抗争,Alice的身体也完全不敌阿尔兹海默症,唯有内心终于得到关于爱的解救。
沉闷的心灵鸡汤命题作文。
活在当下
语言学教授的强势人设对比迁延进程容易为女主赢得同情与同理心,也难怪Julianne Moore 借得东风终尝夙愿。欣赏细节性的小设置与悬疑的把控,高潮有点早,结尾有点潦草。一归到美式爱与家庭的价值观口号,难免落入俗套。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剧本略弱,特别日常,唯一的高潮只有险些自杀的那一段戏。Julianne Moore的表演实在是细腻,为此片加分不少;Kristen Stewart也更适合这种戏。
阿尔茨海默病历程,电影没有卖弄苦情,印象加分。越是克制内敛,情感内核越具爆发力,不苦情反而更悲伤。剧本给了摩尔阿姨发挥的空间,摩尔阿姨也成功的完成了这次个人秀,个人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表演。
摩尔只用了七成功力就拿到了奥斯卡影后。导演拍完该片也挂了。人的一生,在临死前,留下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回忆。爱,这是爱。也许是吧。
影后提名稳,但剧本不是非常好,依靠摩尔阿姨的表演才有了几个情感上的小高潮(如找不到厕所时孩子一样哭出声和给自己的录像),更多时候在以碎片式细节展示女主失去记忆与词语的过程,因而除去那些糟心的部分外都有点白开水。推荐下同为阿兹海默题材的《皱纹》,在表现力上完胜此片。
太日常,太琐碎
Julianne影后实至名归。大虚焦特写她突然断片,在校园里茫然失措的场景,突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空白感。承受失去,是人类最难学会的课题。
影片的主题非常tough,但全片避免采用任何煽情桥段或苦情戏来展示爱丽丝的过程,却仍然让观众心碎不已
摩尔阿姨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正在消失的恐惧感。我记得曾经还有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让我感慨,个人存在感最简单直接的标签即记忆。记忆里有我们为之努力吸纳的知识,用知识构架的三观,记忆里有我们人生的轨迹,有亲人和爱人,有快乐有痛苦,当这一切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当alice迷迷瞪瞪遵照
“大概明天我就会忘记了,但在这里演说于我依旧意义重大。它使我想起了过去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那个精通言语交流而魅力四射的自己。”我在学习遗失的艺术,时不时地,也会想念我自己。
既然清醒的时候让自己去死 为什么不直接去死呢
碎,跳,但摩尔演的也真是好;我奶奶去世前因为脑血栓失去行为和语言能力七年,期间家族内许多事情我也了解一二,所以感觉这片子还是鸡汤味太浓。
《依然爱丽丝》以一个本有着幸福家庭又有着大学教授工作的女主爱丽丝她临患这种疾病的伊始为展开,随着疾病残酷的蔓延,饰演爱丽丝的朱利安·摩尔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把控的将一个与病魔抗争,不舍羁绊的女性形象立体的呈现而出,她近乎完美的演技成为了这部电影不可多得的看点。
【85】暖暖的色调,暖暖的故事,暖暖的爱。PS:导演把黄色调贯穿始终真的太心机了,一个又暖又悲伤的故事被拍得逼格好高。
美国影片总是简单直白粗糙,我是没有被打动。片名也很尬。
Nothing’s lost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