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上面钻出一个洞,冰层下面的湖水很黑,稍微有点光线,鱼就会游过来。
”这又是一部在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结尾的故事,但我们没有猜到过程。
这部影片用这种手法来拍摄,恰好和故事符合了。
我们也是在看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才构建起这个悲伤的故事,才能明白人性的污点一旦染上就永远无法洗掉。
一个黑人,因为受不了那个年代 的种族歧视,也因为自身皮肤很白,所以谎称自己是白人。
背叛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自己的种族,却因“种族歧视”被学校开除,最终难逃厄运。
就像冰层下面的鱼,长期在黑暗中度过,但他们也渴望光明,可是一旦它们游到那里,就会发现其实那只是钓鱼人的陷阱,光明其实也是死亡。
本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映射整个社会,只是用了一个听起来都很荒谬的事情。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的搭配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真是冲着老爷子去看的,看完之后去看影评,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性的污点?
”。
确实,这部电影完整看下来,还是有些晦涩,但值得咀嚼,我们也只能跟着故事的回忆试图理解这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黑人。
(因为我们不是汉尼拔,不能一眼洞穿另一个人的心灵和他的过去。
)(记得当时看完电影,自己有好多东西要写,但是被搁置了,于是现在就写不出来了。
看来凡事都不能拖啊!
)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刚刚看完 《人性污点》,心里有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男主角是皮肤白皙的黑种人,但是害怕年轻时的种族歧视再次重演,他将自己是黑种人的事实隐瞒在心里50年,腐烂!
剧中男主角母亲的一句话很经典:“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你是我的金孩子,但是现在的你,有白雪的外表,却和黑奴一样思考."男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他不愿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就因为肤色只能在餐车上工作后自杀··· 男主人公害怕自己心爱的女人再次离去,他背弃了母亲,妹妹,哥哥··· 或许看起来是不得已的,但是这就是他人性的弱点,懦弱懦弱的人会死无数次,但是男主人公的父亲只死了一次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必须带着一张面具活着,这个社会、学校、父母甚至自己绘出的面具,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把一些事藏在心里···最可悲的是男主人公原本可以轻松控诉成功的官司,就是因为自己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种族儿失败···看完 人性污点 ,希望大家 也希望自己能活的简单、真实,活的舒坦
种族歧视,忘年恋似乎是the human stain,但真正的污点是什么?
是深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从一开始就没有正视自己,必然会导致之后的坍塌,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方面。
让他们在一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现相似的自己后顾影自怜吧。
前夫是凡人看起来最有精神问题的一个,但结尾时他说的话却似乎点破了一些道理。
只是一些细言碎语,毕竟是在飞机上看的 走马观花罢了。
一段舒缓略带阴暗的音乐慢慢流淌进你的耳朵,然后你看到美国乡间的冬日清晨,一辆并不眨眼的汽车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印迹。
镜头不时转向坐在车里的人,一个卷发的女子靠在一个皮肤褶皱的老人肩上沉睡,镜头再一次随着跌宕并不明显的音乐移到车窗外的景色。
直到这辆车遇到另一辆在雪地里显得颇为突兀的红色越野车,一个急刹车,老人和女子随车跌入冰湖。
老人的名字是科尔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著名的犹太裔古典文学教授,在雅典娜大学任教。
在那场压抑的开头之后,是科尔曼的课堂,他在讲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把重点放在了爱情上。
提问时,他发现两个学生再度旷课,他称呼他们为spook,因为似乎“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
但是就因为这个单词,他丢了在大学的工作。
Spook,英文一般解释为“幽灵,鬼”,然而正如学院开会时,旁人所指出的,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在俚语中表示“黑鬼”,碰巧他指责的学生正是非裔,因此他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
他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带给他妻子之后,他的妻子在悲愤慌乱之余,引发大面积脑血栓身亡。
科尔曼感觉他的整个人生因为这个不成立的指控毁于一旦,然后找到了隐居乡间的作家祖克曼,希望后者能以此为原形写一部小说以告诉公众。
虽然祖克曼在第一时间并没有答应这个请求,但是随着之后故事的发展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让人无法释手的小说。
有影评认为,故事的最高潮,即揭露真相的地方在影片的最后,但是我却觉得导演并不觉得有必要故弄玄虚,故事本身足够精彩,所以在科尔曼少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得到答案。
他年轻的时候善于拳击,百战不胜,他的教练为他争取到机会可以获得体育奖学金,但是要求他隐瞒他是“colored”,这并不难理解。
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在餐桌上表现得极为绅士而高贵的黑人,却在火车餐车上做服务生。
他的母亲是护士,哥哥是军人。
父亲曾要求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但是他最终选择在填写加入海军的表格上将自己设定为白人。
他遇到了他险些结婚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在见到他的黑人母亲之后选择离开。
这让科尔曼坚定了要将自己设定为白人的决心,甚至不惜和他的家人再也不往来,以换取作为一个白人可以得到的自由。
而事实上,他为此背负一辈子的谎言,不能生孩子,唯恐他们不像自己一样天生白皙,也不能为自己种族主义的荒谬指控辩护。
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值得回味的一条主线,相比之下,他和佛尼娅的恋情要逊色很多。
佛尼娅是个四十左右的粗俗而美丽的女人,在邮局、牧场和学校同时工作。
她的丈夫是个可怕的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人,她的孩子因为一场火灾而丧生,她一直带着他们的骨灰生活,她的父亲富有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什么,她甚至曾经被她的继父强奸。
一个过于糟糕的人生,让佛尼娅即使伤心欲绝仍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脆弱,她看着孩子们的骨灰对科尔曼说“leave me”的时候,所有人都能读懂她内心的声音。
他们是彼此的避难所,并最终一起离开了让他们不得志的人生。
影片的第三条线是祖克曼,科尔曼后来成了他的朋友,教他跳舞、玩牌。
他充当佛尼娅不能胜任的角色,理性地生活在科尔曼身边,聆听他的故事,并最终因为在墓地遇到了科尔曼的黑人妹妹而揭晓谜底。
他原先曾经因为一部小说得到过非常具有权威的文学奖,随后的才思枯竭让他甘于隐居乡间,科尔曼的出现和消失却给了他全新的写作动力。
这部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丝出版了新作《人性的污点》,曾经在2002年初夏刚出版时在美国引起轰动。
但是其中的种族色彩和一些对性爱的描写被外界认为是这本书最终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携手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越狱》的男主角米勒扮演科尔曼的少年时期,而影片的导演是奥斯卡的常客罗伯特·本顿。
明星光环、演技,挑剔的导演眼光和出色的剧本,所有的融合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最为让人玩味的可能是片名。
特地去查了一下字典,其实污点在英文当中有很多中翻译的方法,但是stain却包含了一层直指影片内涵额意思,“名誉的污点”。
是的,一生被称赞的科尔曼不为人知的污点。
这个污点同时也在影片中的其他人身上表现,那些道貌岸然的指控科尔曼的人,和那些得到过他的帮助却最终没有帮助他,只能在葬礼上忏悔的黑人教授。
古典文学教授科曼.希尔克和情人佛妮娅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科曼生前曾就职于新英格兰颇有声望的雅典娜大学,然而1998年春天,他在课堂上称一些逃课的学生为“幽灵”,而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恰好又有“黑鬼”的意思,于是他被人指为种族主义者。
在“政治正确”的原则下,科曼成了牺牲品。
生活土崩瓦解,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变得一无所有。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婚外恋情又被曝光——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竟是一个比他年轻许多的学校清洁工弗妮娅。
这令他更加焦头烂额,他不得不寻求朋友、作家纳森.祖克曼的帮助。
而事实上,祖克曼一直在调查他的身世,想要以他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素材。
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之后,科曼终于知道,原来正是祖克曼在背后操纵了一切。
可祖克曼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一手酿造的这些悲剧,他还要给科曼最致命的一击:揭露他一直尽力隐的身世。
原来科曼是非洲裔美国人,只因肤色较浅而谎称自己是犹太人,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信仰、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了人格。
弗妮娅出身富裕,幼年时父母离异。
14岁那年,她被继父强暴,不堪屈辱离家出走。
后来她与精神不正常的越战退伍老兵莱斯结婚又离婚。
期间,一场大火夺去了她两个可爱的孩子,可离婚后,莱斯还不断纠缠她。
直到她遇见了科曼,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廖,抚平伤口。
最后,祖可曼教唆妒火中烧的莱斯制造了一起车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将科曼和弗妮娅的车挤入冰河。
科曼和弗妮娅的爱情破灭了,莱斯的复仇成功了,而祖可曼根据这故事写成的小说再一次成为了畅销书。
人类的恐惧与排斥也许多半都是来自于不了解。
对于未知或者与自己不同的,人们处于本能的就会去选择拒绝。
肤色、过去的行为、语言,甚至与口音,都可以将身边的人们分为两类——与自己相似的,与自己不同的。
《人性的污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面也许面有对于灵魂的伟大救赎,也许需要救赎的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是这个从来就充满歧视与不平等的社会。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于黑人成为negro,因为肤色的不同衍生出种种的不等,歧视、排斥、猜疑等等如此。
一个在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教授因为用词不当而被大学fire,随之而来的是从来都坚强的妻子由于脑栓塞而离世。
一切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瞬间土崩瓦解,这一刻柯曼似乎突然变得一无所有。
同样生活寂寞的女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一刻似乎成了他生命最后一段的救赎。
两个人似乎相爱,而又似乎不是,不论怎样两人彼此拥有对方让双方的生活都得以更好的继续——似乎一种莫名的依靠。
将近一个半小时后,一场车祸与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他们这样死去。
在Keman的葬礼上,曾经是他一手提拔的教授说,“柯曼被团体的愚昧出卖了”。
电影到此没有结束,关于柯曼的回忆还在继续。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一个黑人因为生来皮肤白皙而声称自己是犹太白人,人到尾声却因为叫两个从来未有谋面的学生“spook”,而被控告种族歧视,失去了一切包括名誉、工作、妻子。
生命的最后,时光遇到了最后的恋人却又是倍遭非议,最后只能被认定为“奇异”的accident,离开这个对于一直耿耿于怀的世界。
电影一直在用作家的第三视角贯穿的故事的主线,用倒叙的开始给了大家一个令人惊奇的开始,本以为等这个圈画好故事便会结束,但继续的一刻钟似乎是想把故事讲得更完美。
故事,不定的穿插着柯曼的回忆、讲述。
一切似乎凌乱,然而又似乎井井有序的进行着。
一切结束死去的人,已经死去,剩下活着的人,也许想为世人做些什么,让世人明白曾经活着的人所经历的苦难与不公。
也许,歧视与不公从来就是存在于世的,自从亚当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它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霍普金斯和基德曼都挺好的。
这片子与库切的《耻》有局部相似。
不过,情节过于戏剧化。
如果没有那条暗线,即霍普金斯抛弃家庭虚报血统的话,而是着力叙述教授的荒淫晚年会更好。
我是这么看的。
此外,霍普金斯那堆老年之肉与基德曼如此精致之肉搞在一块,我看了还是觉得有点暴殄天物。
衰老是很操蛋的。
卡夫卡说:每一只笼子等待每一只鸟。
这个笼子可以是陈规,可以是人言,可以是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内心的困境。
人们难以超越的通常是这些,人们在追求的是符合这些的社会普遍的认同感。
可以说,大部分不愿意站在小众中的人,不一定因为真正觉得大众是正确的,光明的,也许我可以这样揣测,他们害怕的是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导致的深重孤独感。
人性的污点太多,每个人也许都收藏着仅属于自己的秘密,幽微,潮湿,躺在暗地里,期望岁月可以把它忘记。
开头校园里几个人在八卦克林顿莱温斯基,本来以为只是时代点缀,却原来也包含用意。
一方面说克总统用律师的方式来处理这段桃色新闻,于是把自己架上火堆,如果是之前的老油条们,早就用政治手段把事情摆平。
这是横轴线的两端。
另一次出现克莱二人,是霍跟基早餐闲聊,用他熟悉的语汇聊他熟悉的内容,没想到遭到基强烈的反应,她不关心莱,因为莱也不会关心她,而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才是真切的苦难,才是她在意的苦难。
人们容易对外部的是非如数家珍,显得睿智而公允,却对身边的具体个体熟视无睹。
这同样是线的两端。
至于作为标题的人性污点究竟是什么?
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尽相同,对霍自己来说,是他本为黑人的事实以及为此撒谎带来的代价,而在他人看来,他可被拿来评说的事他设计种族主义的言论(用词),以及与劣等女子的不伦恋情。
而对基来说,她最深的苦痛来源于童年家庭的不幸,而别人却更多地在用她失去两个孩子而不断折磨她。
这种错位偏差非常难以被纠正,更有甚者,可能会带来加倍的苦难。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自我内心的认定最靠谱也最沉重。
正如基对出逃受伤的笼中乌鸦说,它忘了如何做一只真正的乌鸦,而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污点。
然而,躲开这些并不会解决问题,也许直面所谓污点或者成为乌鸦也无法达成内心的安然,但毫无疑问的事逃避只会让事情更糟。
我多希望我在10年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
相比起来,西方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体状况让有些社会和家庭纠葛发展得不那么惨烈,年轻时的霍用“不要用黑人或白人的标签来定义他的人格,为什么我不能只是成为我?
”的观念来为自己脱困,很好的辩词,然而理念终究要与现实相调谐,这个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强大的心灵能量,也要做好为坚持自我(即意味着拒绝成为被现实修理掉棱角的社会日用品)付出代价的准备。
相比霍的特异性,基更多的生命都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淖里,她跨越年龄和阶层(甚至人种)在人海里看到了霍,她的人物设定在开始就明确,她对他的感觉不是出于sympathy,而后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共振之点,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左向的平衡,而霍也相应地在她那寻得了现实的(而不仅仅是文学的或哲学的)的补充,虽然他说他不是他的初恋,甚者也可能不是最爱,但却是他最后一个爱人。
而实际上,她是他唯一与之倾吐自身真相(污点)的对象,这时的他已经是虽老迈却全新的他了。
最终两人的新生命被疯丈夫拦腰斩断。
据说原作里丈夫并不完全是神经病,而是有战争创伤综合症等更复杂的人物内核,但就这样因丧子而癫的设定也挺好,平衡的世界需要也只可以被意外的状况打破。
loneliness + loneliness=?Action is the enemy of thought.
1、“我想成为一个自由人,却成为一个囚徒。”2、“懦弱的人经历很多次死亡,勇士只会死一次。”
外国朋友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令人费解
这电影是许多年前看的了,当时的印象是演安东尼年轻时的那演员很帅,其实他就是后来凭越狱而爆红的Wentworth Miller演的。
很无聊
主题太弱了吧?
不带这么自我拧巴和摧残的
除了那3个主演有点意思之外,这个电影实在是无聊
还记得是上学期 文学导论胡嬢嬢放给我们看的 为了讲解其中一小小段的校园写作手法(专业术语忘了)
看不下去……
节奏完全不对,垃圾
黑人到底怎么界定,这是由白人说得算的吗?一滴血原则?如果这个黑人看起来和白人一样呢?他还是黑人吗?难道黑人不就是通过皮肤颜色定义的吗?这个黑人为了做白人,确实连家庭都不能要了,这样值得吗?老人和女人,最后都是不断重复当年的痛苦。人活着真是太复杂了
每次老牛吃嫩草的时候我都觉得的确是污点
但是为什么他长得是白的呢?
普通人物的传记片
人都有缺点,有些人懦弱的躲避,有些人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的歧视,习惯了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可否定自己的种族,只能承受自己内心肮脏的折磨。一部讽刺的电影,貌似教授说的一个单词是引起飓风的蝴蝶,其实真正的蝴蝶是他的思想,迟早会引起飓风!
因为一个谎言而又有了更多的谎言去圆它,以至于自己成为了悲剧。
因有污点从而一直在逃避 只不过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2010.05.26比我想象的好,爷爷和叔叔还很high地共舞……
不知道在幹甚麼